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南懷瑾演講錄》讀後感範文

欄目: 演講與口才 / 發佈於: / 人氣:1.83W

多少年來,迴歸一直是一個很賺人眼淚的詞語,當我們這些大地的孩子熱衷於滿世界地亂跑,卻最終因跑得太快、太急而迷失了自己的時候,迴歸就是我們最好的安慰,最好的寄託。

《南懷瑾演講錄》讀後感範文

那麼,文化的迴歸又在哪兒,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所在,是生命中的根,尤其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它所藴含的天地之精髓,是我們迴歸之路上一座明亮的燈塔。

可不幸的是,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文化正在我們的城市中逐漸地消失。

著名作家張煒早在幾年前就竭力呼籲,科技的高速發展已經把我們的文化建設遠遠地甩在了後面,而科學技術和文化建設好比一個民族的二條腿,這種不平衡的發展反過來又終會限制科學技術的發展。

似乎是上蒼的關照,從上世紀的九十年代起,一個震耳欲聾的名字在中華大地乃至海外被迅速提及,他就是國學大師南懷瑾,南懷瑾大師於1918年誕生於浙江温州樂清縣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從孩提時代起就開始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到十七歲的時候,他除了已精讀了四書五經外,還涉獵了諸子百家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他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醫藥卜算、天文曆法諸學。為了更深入地探究宇宙人生的奧祕,他不畏艱險,跋山涉水訪求多位巖穴高隱之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的法門和祕學。

南懷瑾先生在跋山涉水之時有緣結識了袁煥仙老先生,晤談之下,深有所悟,便結成了忘年之交。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則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其後,南先生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悄悄離開成都,奔赴峨嵋山峯的大坪寺閉關修持。

三年的閉關閲藏期間,南懷瑾先生穿上了僧衣,於青燈古佛旁,齋戒素食,日夜苦讀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經典,以經為法,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至終生受益無窮。

南師乃大德!師曾戲言,他的身後有三千年大運!非戲言,絕非戲言!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固不可做不仁之人,一邊享受現代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好處,一邊指責人家的種種不是。不忍為!不應為!也從無半點如此的心思。

經濟發展了,我們的生活水平確實超過前人了,於是乎,不少現代人自以為文明無比,對前人的東西動不動這個迷信,那個愚昧。

我們真的在所有的方面都超過前人了嗎?

試問:

有幾人詩歌超過了李白?

有幾人書法超過了王羲之?

有幾人畫藝超過了達·芬奇?

有幾人雕塑超過了米開朗基羅?

……

有些東西我們確實超越了前人,遠遠的超過了,比方科學技術;有些東西很難超越,最起碼現在仍未完全超越,比方人文藝術

詩詞歌賦……,還可感可觸,我們還容易承認自己的不足。形而上的道呢?宇宙人生的理呢?個人認為其難於掌握遠在詩詞歌賦之上,需要絕高的悟性與慧根(南師常引的蘇東坡的詩:書到此生讀已遲,應含此意)而不是僅憑聰明的頭腦就行。

我們切不可隨意地説,這個迷信,那個愚昧!

南師説過,在現代科學技術方面,西方領先於我們,我們只能當人家的國小生;可人文思想方面,他們當我們國小生的資格還沒有。

中華文化及一切優秀的傳統文明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探索、頂禮的寶藏。我輩後生,宜謙宜虛,宜勤宜勉!

經濟發達,可帶來物質享受;真正的幸福,必得有人文的修養。

大師行運日,便是文明覆舒時!

1985年盛夏時節,南懷瑾先生乘上赴美班機,抵達華盛頓,成立了“東西學院”,致力於東西方文化的溝通,以宏揚中華文化。旅美期間,南大師幾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來拜訪,其中有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籍華人、旅美僑胞,他們中的多數為學者、教授,也有將軍、議員、政要及工商鉅子,他們不但學習中國文化和佛學方面的知識,還時常涉及經濟、哲學、宗教及國際關係等等,南大師與他們歡坐一堂,妙語迭出,笑聲不斷,來者無不被南懷瑾先生的學識、修養和無窮的魅力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