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

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1

一、新的時代,中學教學需要信息技術

信息時代已經到來,信息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認為,以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計算機與各學科的教學進程密切結合時所具有的特性,為新型教學模式的創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學理念和媒體。應用信息技術來改進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一條必由之路。

二、現代的學生,學習離不開信息技術。

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興趣,開拓思維。而使用信息技術,能創設貼進學生實際的數學情境,挖掘教材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是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與數學整合,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練習,使每一位學生的數學學習得到提高。利用計算機進行練習,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適當的練習題,由易到難,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挑戰自我,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速度和準確性。

三、現代的課堂,需要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技術把文字、圖形、圖像、活動影像和聲音等多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計算機成為能以人類習慣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新技術。利用信息技術能給學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能給學生提供圖文聲並茂的多重感官綜合刺激,還能讓學生按超文本方式組織與管理各種教學信息和學科知識,這將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現代的'教師,需要掌握信息技術

教師與學生之間角色關係未來將發生本質的變化,學生將根據個人的需要實行自主學習,從而拓寬視野,發展思維。而教師則會成為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指導者、幫助者和合作者。在教師角色定位上,教師將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導”,更主要的是“引”,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為教師所掌握,而應由學生去理解、去研究、去發現。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將更注重“以生為本”,因為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有着豐富的教學資源,除了傳統的文本信息、圖片信息,還包含大量的聲音、動畫等動態資源,學生將通過媒體演示進行討論或者建立網站發表自己的成果,學生思維拓展空間更為廣闊。教師將更注重學生合作、協同能力的培養。合作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信息技術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協同發展,最大限度展現個人的自身價值,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以及教師羣體相互激勵、相互提高的作用,將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成為合作學習者、合作研究者,生生互動、合作學習將成為常態。

因此,我們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關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體會發現的樂趣,體會探索的樂趣。這樣我們的老師與學生都在一種積極和諧的氣氛中學習與工作,這真的一件最快樂而又相當有效的事情。這也正是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中重要作用所在。

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2

一、分層教學的概念

分層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徵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先後達到目標要求。分層教學理論的指導思想在於:

1、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突出素質教育的三種特性:基礎性、全體性、發展性。(即基礎性是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全體性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素質都有所提高;發展性是開發潛能,發展個性特長。)

2、堅持因材施教、分層指導的原則,解決學生個性發展差異的矛盾。

3、重視中學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過渡階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穩定性和知識、智力、能力與行為的差異性。

二、分層教學的實驗

我根據學生的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異,把七年級、八年級各一個班作為實驗班級,那麼,如何對這些學生進行分層的呢?首先,我讓剛入學的七年級新生填寫一個調查表,瞭解學生有沒有學過電腦或者有無參加過興趣班、學過哪些知識點、家裏有沒有電腦、對學習哪些內容感興趣,自己在電腦方面有沒有什麼專長等等,通過這些方面的調查可以初步瞭解各個學生的一些情況,從而為分層做好鋪墊。隨着教學的進行,學生會表現出一些分化現象。此時,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態度、基礎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尊重學生意願,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高層學生為優等生,他們有一定的電腦知識,對電腦很感興趣,學習自覺,理解接受能力強,潛力較大,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中層學生為中等生,電腦基礎較好,理解接受能力較好,但在學習上只求過得去,欠缺強烈的進取心。低層學生為後進生,電腦基礎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較差,他們在學習上往往也不努力。但是必須注意層次的劃分是動態的,實行升降級制,學習期間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層次調整,使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因為信息技術是在計算機機房中進行組織教學的,所以恰當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我將高層學生安排在機房的邊上兩排,而讓中層和低層學生交替坐在中間兩排,方便老師對他們的指導教學,低層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從心理上説,願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點或者差不多的同學的幫助,高層學生在一起學習形成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得到提高。這種排位置的方法,有利於老師上課進行組織教學,有利於進行個別輔導,也有利於學生信息的反饋,由此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層:

1、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目標的分層就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制定高、中、低三個層次的不同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的過程當中就應該要明確哪一層次的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達到什麼程度。比如,高層次的學生要求在知識目標上,能夠透徹理解教材的知識點,並在實踐操作方面有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主要提高在理論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實踐能力,重點培養操作技能,通過自學掌握如書本中的開動腦筋、親身體驗或者課後的高層次習題;中層次的學生,在知識目標上,要求能夠比較透徹地理解教材的知識點,並在實踐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重點培養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識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低層次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踐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關的操作。

2、課堂教學的分層課堂教學的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能有所收穫。

3、課堂練習分層信息技術教學大綱規定,一堂課學生的操作時間要佔整堂課的70%,做到多練。可見課堂操作練習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處理得好,學生的操作能力將會得到飛速提高。因此,在分層教學中我很注重在這方面的思考和實踐。

4、測驗分層在學完一個單元之後,讓學生綜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性練習或作品製作,有時可以給出一些附加題供學生選做。

5、教學評價的分層我採用了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的方法,主要看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對高層學生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對中等生採用激勵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低等生,應該尋找其閃光點,採用表揚評價,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讓提高快的學生升層,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經過接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這種教學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同時,又有效的杜絕了有的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到很難掌握,而有的學生卻覺得所學的內容過於簡單這樣一種知識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還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基礎差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使優等生課課都吃得飽。分層教學開展之後,學生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不少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變得開朗活躍了許多。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方法,將有效的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的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為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3

一年前,當我剛剛走進北大附中的時候,當我第一次參觀計算機教室的時候,我還只是對先進完備的設備感到讚歎,而絲毫不瞭解今後的一年中我將要學習什麼,做些什麼。在國中的學習中,我對信息技術的瞭解可謂是少之又少,認為其全部只不過是在電腦上打字和背一些毫無用處的理論,到最後在會考試卷上答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字母公式而已。但事實證明我錯了,我一次次的走進那上高中前極為陌生的計算機教室,一次次的對着電腦細心剪輯圖片,一次次的冥思苦想編輯程序,我感受到了原本以為枯燥的學科,其實是多麼的神奇。有趣的教學內容,精彩的教學方式,無不令我印象深刻。

一、個人學習及學習內容的總結

第二學段的時候,我初上這門課,只覺得很麻煩,用簡單的幻燈片、Word文檔做一些報告、介紹什麼的,課上的時間根本不夠用,常常要佔週六日的時間花幾個小時來完成,費時又沒有技術含量。但隨着課程一點點地推進,我學習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與技術,而原本索然無味的電腦操作,也開始慢慢吸引着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有一次的作業是搜索引擎報告,除去上課時間我用了整整八個小時才完成。我第一次發現,自認為再熟悉不過的Word文檔,原來還有着那麼多的功能;幾乎天天要使用的搜索引擎,原來還有着那麼多的技巧。那次的作業,已經不單單是為了得分了,我利用網上找到的、老師所講的技巧查找從前沒有找到的資料,成功找到時的驚奇、欣喜,令我的所學有了意義。再之後的圖片編輯、動畫製作,甚至於最後小組合作製成視頻,這些都是我從來沒接觸過的'東西。開始做的時候,也曾經抱怨太費事、太難,但當自己也想象不到的照片效果呈現在眼前,一切的辛苦就全都煙消雲散了。雖然我的技術運用遠不夠好,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夠到位,但我對於電腦的使用能力相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收穫了很多。不單是在技術上,組織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鍛鍊,雖然還有不足,雖然相比擅長計算機操作的同學還有很大的差距,可是我已經戰勝了過去的自己。

總覺得這一個學段過的尤為得快,九週轉眼就要過去了,剛學習編程時的迷茫、頭暈腦脹已經不復存在。編程對於學段初的我來説,可謂聞所未聞,課本上圖文並茂的講解只讓我覺得複雜深奧,自己設計一個程序,簡直是天方夜譚。做前幾個作業的時候,由於技術操作的不熟練,不單課上和中午的時間都放在了計算機教室,有時就連放學後也要在學校趕工。雖然是老師講過的最常見技術,雖然得到的只是最一般的成績,可是心裏依舊有一種滿足感。也許程序的設置還很粗糙,也許程序的功能還並不大,但我已經超越了自己,並且在一點點的進步,這就夠了。不久前做的程序,由於突然的一個想法,讓我開始嘗試加入老師沒有講解過的知識,結果一做就是三週。無數次的嘗試,無數次的失敗,我曾經心灰意冷,曾經急得快要流出眼淚,還好,我終是堅持了下來。或許對於有些人來講那只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程序,但在我而言,它是我前進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思考性、嚴謹性、創新性,對於編程來説缺一不可,而這也正是我從短短几周的學習中所學到的。所有的知識技能都是有相通點的,我相信通過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我所提高的不只是在計算機上的技能,更多的收穫,是與其相關的能力對我以後學習生活幫助。

我認為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內容,基本可以分成三大部分:Word文檔及幻燈片的常規使用,圖片的編輯及影片製作,程序的設計編輯。而在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內容,就是在第二學段初學習的製作出遊計劃書了。過去也經常去旅遊,但大多是有旅行團安排,並沒有自己瞭解過,更不知道錢具體是花在什麼方面的,而那次的學習及實踐讓我初步瞭解了出行的計劃方式,更鍛鍊了我的綜合運用能力,也使我不禁想按自己的設計去旅遊一次。相比其他的學習內容,我認為它更加貼近於生活所需,更能培養我們的能力。

二、對老師及教學的印象感受

每次在知識教學中,因為不是自己動手操作很容易上課的時候聽講不專心,但我卻一直隨着老師的思路在走,我認為這是老師教學幽默生動的結果。還記得高中第一次上信息課,老師問“信息是什麼?”這像是一個沒有標答的問題,根本沒有人舉手回答,眼看課就要僵在那裏,大屏幕上突然出現了一個“課堂提問器”,在對於誰的運氣最不好的猜測下,課堂氣氛馬上就活躍了起來,也開始有人主動回答問題。在每次的課堂上,老師總能用她的笑聲緩解知識課的枯燥與無聊,留給了我極大的印象。我認為老師的教學是很成功的,利用演示操作進行清晰明白的講解,讓從未了解過這些知識的我也能輕鬆理解,而且還不時的根據同學的需求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可是,在自己動手操作的時候,一些設計上的突發奇想,總是會導致許多的疑難和問題,而老師只有一個,無法在同一時間解答不同人提出的不同問題。結果製作常常只能暫時擱淺下來,有些浪費時間。我希望老師上課的時候可以使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講一些知識,然後自己操作練習,最後再繼續進行知識補充,那樣的話教學效果應該會更好。

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4

近日,我閲讀了《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研究》等書籍,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思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生涯,我感悟頗多。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必須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心育教育,促使他們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一名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中,應該始終奉行“學會做人,學會學習”的教學理念,注重信息技術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要培養學生鑑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還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網絡道德、團隊協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責任感,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立志成才。我們該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呢?

1、加強學生思想教育,讓學生明白,良好的習慣不僅是個性心理品質的良好反映,也會使他們終身受益。在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教育,循循善誘,使他們認識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揮心育主體的心育潛能;能夠促進學生的榜樣學習;能夠改善道德教育效能。

3、深入鑽研教材內容自然地滲透。教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點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德育教育,這是在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從教材內容出發,在知識講授與技能訓練之中,尋找德育教育的契機進行德育滲透。對學生進行適時教育,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我們家鄉取得的輝煌成就,從中體會自豪感。在教學中適時地、自然地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三章第三節《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就可以讓學生多瞭解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發展情況,如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不僅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

4、在實踐練習中突出合作,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在未來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合作發展成為未來的主旋律。努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成為我們信息技術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材中的很多實踐任務都需要採用小組合作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完成。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方面是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有關,如果教師依然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這些學生,講授同樣的內容,勢必會造成優生不願聽、不願做,差生聽不懂,不會做的現象,無法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小組合作有其鮮活的生命力,小組分工明確,互幫互助,輪流當中心發言人,共同完成一個學習任務,在合作

中體會到與人分享與人交流的樂趣,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總之,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反覆的、循序漸進的工作。教師只有深刻理解教學大綱,從教材實際出發,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才能全面完成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篇二: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深度融合心得體會

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5

新世紀之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根本任務;轉變教育觀念是學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根本保證。課程的改革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其目的在於“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面對課改,我們教師能做到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跟從,我們應以這場波及全國的新課程標準改革為契機,使我們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更合符科學性,更利於培養適應時代需要和全面發展的人才。

作為一個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首先要明確新課改的目標:以學生髮展為本,就是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方面目標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即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對教師來説有許多的壓力,但我相信在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下努力探索各種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新課程理念,大膽嘗試各種教學設計,就一定能把新課改穩定的推向成熟階段。以下是本人在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實踐過程的一些體會。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課程觀。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豐富學生的各種素養,新課改特別強調各地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落實地方課程,開發校本課程,並要求有條件的地方應編寫具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相關教材。從某種程度上説,課程問題已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那麼,我們所需要的新課程觀是什麼呢?本人認為,至少需要把握這幾方面:

(1)真正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與主體意識的培育,強調對學生個體生命發展的關注,更多地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以及對學生人格的完善。

(2)明確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活動的最主要依據,但並不是課堂教學模式化的“美麗藉口”,教師必須把以新課程為依託的教育活動當成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使教學在創造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演繹出無窮的生命力。

(3)最為關鍵的是,在思想素質方面,教師應依託新課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學中的情意因素和過程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以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成為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以興趣為導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主導學生主動學習。

新課程的理念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高中的信息技術新教材,已經向我們提出了挑戰。教材裏的內容,不再像以往的那種“軟件説明書類型”的教材,而是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求,強調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這給我們帶來了很深的思考。這樣的課程需要我們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點還是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我們的教材和新課程標準,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將這種興趣遷移到如何學好課本的.知識點上,這樣課堂效果會更好一些。當然這需要我們老師去發掘,去想象,拿出更多更好的辦法來吸引學生。

三、形式多樣、體驗過程。

結合新課程的要求,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對課程充滿着期待感。新課程帶來了新穎的教材,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理念。每堂課都有固定的一些任務,如何讓這些任務在規定的時間裏圓滿完成,是我們需要面臨的問題。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演示法、任務驅動法、主題活動法等等,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得知識技能。

三、正視差異、面向全體。

由於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同,有的同學家有電腦,對一些簡單的操作、技能都已經自己學會了;但有一些同學是第一次接觸到電腦,要在短短的45分鐘裏能完全掌握教學內容是不可能的,因此存在差異是可以理解的。

雖然新課程的到來給我們提出了難題,但是,只要我們能認真對待它,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認真總結,前面的路肯定會越走越平坦。

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6

面對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高科技時代,人類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信息技術課已作為一門獨立的必修課納入中國小的課堂教學。結合近期上網對新課標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我的體會是:《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取代了大綱,在形式上它打破了《大綱》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難度和教學程序規定過細的做法,並在理論上追求面向所有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與以前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有兩點,一是課程設置的基點不同。以前由於硬件條件的限制及各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國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差異很大,這就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從農村、鄉鎮來的學生沒有接受過較好的或系統的信息技術教學。因此當時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以“零起點”為基點的。“零起點”保證了信息技術學科基礎差的學生能通過教學逐步提高,但卻造成了國小、國中、高中學習同一或相似教學內容的尷尬局面。這使得有較好基礎的學生,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得不到什麼提高。而新課程的設置不再有“零起點”的限制,認為國中生通過學習已經具備了較好的信息技術基礎,高中課程是在此基礎上設置。這將使所有同學都會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獲得提高。二是教學內容的不同。從以前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可以看出,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並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word、Excel等,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新課程的設置則是在高中階段統一學習必修模塊,並至少選修一門選修模塊。通過必修模塊對國中所學知識進行整合、昇華,讓學生更全面、系統地瞭解信息技術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學習某幾個常用軟件的使用;通過選修模塊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個性發展,讓他們能夠較深入地瞭解和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某一領域。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要設計出只有通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任務”,是用非計算機手段難以實現的。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課的理想教學環境是人手一機,學生上課的最佳過程是邊聽講(或邊看書)邊操作。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用得最廣的教學方式便是任務驅動式教學。以前的高中教材,主要學的是計算機操作能力,學習操作系統及常用辦公軟件的使用等。在教學中普遍採用“操作演示----任務驅動做練習評價”的方式,在教學中會設計若干任務,通過一個個任務的完成來使學生掌握各種技能。對於信息技術基礎來説,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昇華,逐步提高信息素養,培養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獨立主動去學習和探索新的軟件以達到觸類旁通的程度,發揮學生大膽探究的精神,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

中國小的信息技術課畢竟是一門新興的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借鑑;而且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門飛速發展的技術。我們還只是一個新手,但探索新的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卻是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刻不容緩的責任。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作為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的先驅者,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勇於開闢,勇於創新,在探索中尋求道路,在創新中總結經驗,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創造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而奮鬥!

高中信息技術心得體會7

作為一名從事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師,對於如何在新版課程背景下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儘快適應新課程教學要求,本人在實際教學工作和學習中對高中信息技術新版課程的學習總結了些體會,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分享。我們知道,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信息技術要領,掌握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傳播是我們廣東新版高中信息技術課的主要目標。在新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課的改革竟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呢,下面,我簡單地談談我的體會。

一、更新教育理念,適應教學需求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版課程改革,我們首先應該深刻領悟新版課程理念。切實貫徹新版課程理念的精神,按照新版課程要求設計教學,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培養出全面而又富有鮮明個性的人才。新版課程標準中指出: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關注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構建健康的信息文化,不斷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以提高教學能力。

本人認為,要培養創新型的學生首先要有創新型的教師,新課程基本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新版(廣東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超越了以往的技能訓練模式,是關於信息素養的教育。思想禁錮的教師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包括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參與能力。新版課程提出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體系。地方課程的實施,給教師研究、設計、實施、管理、評價課程提供了平台,教師們也應積極參與到地方課程研發中去。

二、教師要具備靈活調用教學模式的能力

新版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不能僅限於一種教學模式,否則課堂教學會失去生機和活力。要根據具體教學對象、教學內容選擇不同模式進行靈活運用。不斷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新版課程改革要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由此,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如任務驅動、小組學習、協作學習等,新的教學模式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學習到相應的知識和具體操作方法。

新課程標準建議教師要合理選用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如以上説到的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繫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在教學中進行任務設計時,可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與其他學科相聯繫的橫向綜合任務,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把學科任務包含在其中的真實性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學習過程中。

三、授課中講師要以學生為中心

迅猛增長的信息浪潮更加要求信息技術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個性發展。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從事某項學習活動時,會有強烈的學習慾望,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從而促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良好的交流。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師生之間平等、諧的課堂氣氛,學生間互相協作的教學氣氛,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寬鬆自如的天地,讓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新版課程所提倡得學生主體性原則,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就必須要了解學生的不同需求。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熟悉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要有廣闊的教學思路和形式多樣的方法。每年高一新生入校時,有的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不用學習課本的程度,而有的學生卻連簡單的操作都不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認真思考,最好能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分組,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教學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信息技術課教師除了上好必修的模塊,還可開展多種多樣的選修內容。如網頁、圖像製作、程序設計等,讓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展。當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體現。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中常常含有較多的原理、概念、模式和措施等。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的講解,就無法激發學生探索思維的火花。甚至會讓學生覺得乏味、枯燥,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很低的情況。教師要經過不斷反思和探索,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為教學背景,激發學生好奇心,讓他們自主地、探索性地學習,使有效教學從情境設計開始。像信息及其特徵,就是一節典型的理論課。

信息、信息時代、信息社會、信息產、IT專業術語大家常聽,也常説,但到底什麼是信息呢?先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教師授課,同學聊天,打手勢,聞到飯菜香味,摔倒後的感受等等,由這些每天都會發現的事情引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接受着信息,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瞭解總結定義、提供素材:朝鮮戰爭與蘭德諮詢公司的故事(信息的價值性),蕭伯納名言(信息的共享性),空城計(信息的真偽性),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信息的傳遞性),最後,請同學們自己總結,教師點撥,完成本節理論課的學習,達到課堂氣氛活躍、理解透徹的效果。

四、注重教學評價與學生價值觀念培養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教育實踐中究竟採用何種方式的評價,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發揮出評價的真正作用、促進教學活動的積極開展。新課程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目標。當然也是信息技術課的目標,是信息技術課評價所應堅持的目標。評價的方式主要有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等。現代教育的評價應該是多種評價體系的結合,信息技術課的評價也應是多種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

此外,信息技術教師不能過於重視技能操作的培訓而忽視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兩個關係:首先,能力與工具軟件操作的關係。新課標要求我們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不要侷限於一種軟件的使用方法,即對某一具體工具操作的訓練,要注意以過程和方法為引領,以典型工具應用為示範,鼓勵學生根據實際條件選擇合適的工具,有助於提高學生技能應用的遷移能力和不斷探索、積極創新的能力。其次,知識技能與綜合能力的關係。教學活動內容的安排策略:一是知識引領,活動穿插,在學習知識原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動來練習技能。二是任務引領,知識穿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適時學習方法和技能。這兩種策略有機結合,可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成效,使學習效率與效果有機統一。

談到技能和價值觀念的培養,新版高中信息技術課的講授對信息技術教師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要提出了新的要求。這需要我們瞭解文學、數學、歷史、地理、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特別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生情感的培養需教師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具體操作時,多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做EXCEL時會涉及到數學中的函數式、代數式;物理學中的震動、波、交流電;化學中簡單的化學反應等知識點。特別的,在進行繪畫和編輯時,教師的藝術修養尤為重要。總之,新課程要求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注重本身綜合素養的提高,要不斷進行自我充電。

我們用的是廣東版的信息技術教材,總體感覺這本教材不錯,一改原來單純的講授一些操作技能的面貌,將一些實踐貫穿到理論中去。教材知識面教廣,符合時代需求。對於有些相關科課時不多的班級內容可能有些太緊張,深淺不好把握,尤其高一階段,或者説學生不全是非零起點的情況。另一方面講,我覺得教材是一方面,更重要是教師對教材的態度。再處理教材的能力即以教材內容為基本內容的教學設計對教師來説是至關重要的...新課改對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來説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新課改,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