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中醫心得體會1000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07K

所周知,中醫是中國幾千年唯一的醫學,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醫,中醫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昌盛,幾千年來的保健事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站整理了中醫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閲讀。

中醫心得體會1000字

中醫心得體會1000字

現在很多人學經典是帶着一種批評的眼光來學,

覺得經典這也不科學,那也不科學,你比經典都高明瞭,那你還學什麼經典呢?你以一 種牴觸的情緒,認為經典過時了,那你怎麼學得進經典?所以,學經典這個態度很重要, 你必須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後再思考怎麼按照經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這樣,經典才學得進,只有這樣,你才會有收穫。經典經過了那麼長時間的考驗,那麼多人依靠 經典成了名醫,你有什麼擔心呢?所以,對於經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這裏為什麼要 提出這個條件和素質呢?因為它太重要了。不具備這個條件,經典的學習整個就成了障礙。

記得在讀《本草綱目》的時候,談到白朮這一條時,李時珍引了張鋭《雞峯備急方》 的一則案例:"察見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朮煎湯,漱服即愈。"大家 看到這個案例,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呢?我想很多人會不相信。牙齒長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麼會越長越長,以致進食都困難呢?這太離譜了。即便有這個髓溢病,牙齒那 麼堅硬的東西,怎麼用白朮漱漱口就能縮回去呢?簡直太不科學了。但,我不這麼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後,再來思考它的道理。首先,這個病名很有意思。牙齒為骨之餘, 由腎所主。腎主骨生髓,骨與髓乃是異名同類的東西。牙齒日長,就好像是髓滿了在往 外溢一樣,所以,叫做髓溢病。現在要考慮的是這個牙齒為什麼會日漸長長?髓為什麼 會往外溢?這一定是約束骨、髓的這個系統出了問題。骨、髓由腎所主,腎為水藏,故 骨髓亦屬水類,明白了這層關係,就知道對骨、髓的約束功能是由土系統來完成的,這 亦是前面所講的土克水。現在土系統出了問題,土虛了,當然就會發生水溢,當然就會 發生髓溢。髓溢了,牙齒自然會日漸變長。

這個道理明白了,用白朮來補土製水,控制 髓溢,就是十分簡單的事了。這是我對髓溢病及其治療的思考過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雙跟都有骨刺,疼痛厲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腳來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難。我按常規的思路,用了補腎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痺 的其他方法,但,都沒有獲得明顯的療效。正在我感到進退兩難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上 面的這個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質增生,是由於骨鈣流失到骨面,思考中醫骨性贅生物所致。

骨鈣流失形成骨性贅生物,這與髓溢有什麼差別呢?應該沒有差別。於 是我如法炮製,用白朮煎湯,讓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鐘。出乎意料, 不數日,痛即大減,足跟能夠落地,堅持近月,病即痊癒。上面這個例子給我的感受很 深,什麼感受呢?就是對這個"信受奉行"的感受。對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進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對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麼會有以後的思考?沒有這 些思考,就不會想到要用白朮來治療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這一步做好了, 才有可能為今後的研究帶來機會。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絕了,一切的`機 會就沒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麼回事。因此,學習接受中醫經典著作,也是學習中 醫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

中醫心得體會1000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裏,苦讀了數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牀時,邊都摸不着,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

有的執迷於藥物學裏,變成了草藥醫生,單方醫生,把個別中藥和處方視為絕密,越求越奇,以為不是深山老林裏的神藥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於易,求於道,將中醫和氣功,宗教混於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世家,卻也在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牀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祕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迷信,節約後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界方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發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説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掌握中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幾年,或者讀完了中醫院校還一頭霧水,願意重新鑽研的情況。

一,先宏觀後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後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祕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牀上遇到很多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症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塗,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學裏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

很多內容,理解以後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後深,先一般後特殊。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麼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範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牀根本不怎麼用,現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牀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後會單獨論述。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牀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麼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方,一法學透可變數法。

很多老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後慢慢理解,對於幼兒學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牀水平真心不怎麼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藥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才可以出師。真正學醫的時間並不多,這些規矩裏面,包含着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

而我以為,一個完全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中等資質,學習條件和方法合適,三年就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這是我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至於執業醫師考試,我指導的幾個學生都能超分數線近一百分過關。也可以證明這一套方法對付應試教育還是同樣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學中醫。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醫學體系以後,再去研究各家學術

對前輩的經驗,帶着懷疑的態度學習,以臨牀療效來驗證。

凡是科學的體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邏輯,無法理解的東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這是因為你沒有一定的基礎,無法分辨是非,輕易轉進中醫各家學術的嘴仗裏,除了更糊塗,沒有別的收穫。

我常常説看一個人學醫的水平,看看他買了些什麼書,可以得知八九,也是這個意思。

中醫心得體會1000字

眾所周知,中醫是中國幾千年唯一的醫學,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醫,中醫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昌盛,幾千年來的保健事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醫與西醫在專業技術上各有所長,各有優勢和特點。西醫的優勢在於精密儀器的檢測、高超的外科手術、複雜的器官移植、先進的搶救手段等。而中醫的優勢恰恰是西醫薄弱的方面,中醫的辨證施治既準確又靈活,奧妙無窮,對診治許多疾病,有其獨到的特點。如對功能性疾病的診治,退行性疾病的診治,病毒性疾病的診治,痰飲淤血病的診治,疑難病證的診治等尤具優勢。人民羣眾對中醫中藥的認識比較深刻,有相當多的人羣喜歡中醫中藥。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進化,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中醫中藥的治病之本、調理、滋補功能就顯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國人的傳統認識是中醫越老越吃香。一個年齡大的中醫,儘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稱老中醫,甚至誇大一點稱“名老中醫”,這説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醫是終身制的職業。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學好中醫呢?《扁鵲倉公傳》雲:“人之所以病病疾多,醫之所以病病道少”,這説明中醫難學。著名温病學家吳鞠通又説:“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

學中醫誠然難,學精則更難。但既學醫就必須學精,至少要確立“學精”這樣一個奮鬥目標,方能學成一個好中醫。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根據我個人學醫的體會,主要在於兩點:一要認真讀書。中醫的書籍,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尚嫌不夠。讀中醫的書,不僅要讀懂、弄通,而且要熟讀、熟記,對許多重要的內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温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論功底還必須學好《內經》。讀中醫的書,要善於融會貫通,中醫學的理論均源於《黃帝內經》,中醫的各科臨牀,均源於歷代醫家的經驗積累和實踐總結。

舉例説吧,比如學《傷寒論》,不僅要與《金匱要略》相融合,還要上與《內經》相聯繫,下與《温病學》相聯繫,此外,還要與內科學、方劑學、藥物學、診斷學相聯繫。比如《傷寒論》的少陽證,這個少陽證就出自《內經》的《素問熱論》。《內經》的少陽證只限於少陽經脈症狀“胸脅痛而耳聾”,而《傷寒論》的少陽證則為半表半里證,膽火上炎,症見“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必煩喜嘔”,用小柴胡湯主治。再聯繫温病學中亦有一個邪鬱少陽證,寒熱類虐,心煩,口渴,脘痞,舌苔黃白而膩,用蒿芩清膽湯主治,系濕熱鬱閉少陽。如此聯繫比較,自然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