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集合6篇)

欄目: 心理學 / 發佈於: / 人氣:2.7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集合6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1

在閲讀了《終結拖延症》之前,我看過《拖延心理學》,可能由於自己偏向於感性,我感覺《終結拖延症》一書偏於理性規則,閲讀時間比我預計的要長。

最能減少拖延負罪感的,莫過於發現:拖延的不是我一個。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學》之後,我的拖延焦慮得到了很大的緩解,或許以前被這種拖延負罪壓迫的太厲害了,以至過度放鬆走向了反面――我幾乎心安理得於自己的拖延。在這種情況下,偏重理性的《終結拖延症》對我很好的進行了一次糾偏。

我非常贊同這本書對拖延的定義:拖延是一種成問題的習慣,是把重要的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時間做。習慣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會有一個逐漸加重和蔓延的過程。習慣具有固化的特點,所以針對拖延,保持覺察很重要,但從我自己的經驗,過於敏感的覺察,會引起內心的`抵制。所以這種覺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覆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採用簡單的步驟使自己脱離這個環境。我以前回家總是躺到沙發上看報紙,結果就是經常一份報紙看了兩三個小時,晚上什麼事情也做不了。這中間也會時時想到“起來吧起來吧。”但最後還是惰性佔了上風。但如果回家後就坐到桌邊看報,那麼基本半個小時就能搞定,也就有時間去幹其它事情。

鍛鍊自己的情緒肌肉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也獲益最多。由於閲讀的興趣,我有意無意間贊同“人生貴適意耳”的生活態度,所以對於不舒服的狀態,第一反應就是要避開,對於不能容易解決的問題,就想放棄。騎手與馬的比喻非常適合我――由於騎手缺席,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據本能行事的馬。我對各種東西的學習,依賴自己理解力不錯,入門都比較容易,但到達某個平台階段,要下一點死功夫時,我就會停步不前,以至於我良好的開端從來都是失敗的前奏曲。最後對學習形成牴觸,對任何學習計劃都開始拖延。此類拖延匯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專業上“望人興歎”局面。我以前把這個單純歸結於自己意志力的不足。書中的“單憑意志力,往往不足以決定內心衝突的鬥爭結果。接納負面評價的能力,才是在行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點”。對我真是當頭棒喝。我總想用一種輕而易舉的姿態完成學習,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論上的欠缺。目前我針對鍛鍊情緒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鐘和計劃完成及時鼓勵的辦法。

其實我想,克服拖延或許就是一個從自戀走向不自戀的過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緒,不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離開自身,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並接納和熱愛它。也就是書中所説的,從自我傾注的視角轉化為自我觀察。

總算寫出來了,雖然比預計的長,但動筆時倒是確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對自己感到滿意。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2

關於拖延的原因,除了焦慮等因素外,作者對我啟發最大的一點是關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每個人對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是不同的。這一點乍一聽感到驚奇,思考後就覺得深以為然。舉一個書中的例子,一個拖延者在晚上衝到郵局去郵寄税費,有人問他為什麼遲到,他説:"距離午夜還有5分鐘,我沒有遲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的嚴重衝突中,不願意也不能認知到他們的時間概念與鐘錶時間有着很大的差異。而有些人把鐘錶時間看成無關緊要的,認為它不夠人性,有些人則始終處於時間混亂中,一開始似乎一切進展順利,但因為突然發現時間不夠而暈頭轉向,而這樣的經歷只會在他們身上一再重演。這一經常無法被普通人所認知到的因素實際上恰恰説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緣由,頗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這一作者着墨頗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點。拖延怪圈簡練言之:

1.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2.我得馬上開始;

3.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

4.還有時間;

5.我這個人有毛病;

6.不做

7.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你發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點開始,控制好焦慮情緒,嚴格按照計劃,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直到下一個任務出現……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這兒會感到心裏咯噔一下。因為作者實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這樣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無比苦惱。我們期待着改變。

改變是一個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前關注、關注、有意識有行動或者決心改變、無意識有行動。當你閲讀本文時,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個階段了。通過有效的途徑,你慢慢地進入到下一個階段。而當到達第四個階段時,新的神經通路開始運轉,你開始適應新的行為方式和心理。這樣,隨着時間推移,有一天你會發現拖延變得不再對你有誘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馬上動手去做。

對你的拖延症有了這麼多的深入瞭解以後,克服的方法就顯得簡單了許多:設立明確的目標與充分可行的計劃。這樣的目標應具有可觀察性、具體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幾個小的步驟,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鐘內被完成。通過實踐以後,你會發現,制定這樣的目標和計劃並不難,實現每一步都很輕鬆,而且會帶給你成功的快感。對了,在實現目標、完成計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別忘了獎勵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哦。豆瓣的一個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員人數已超過133200.説明拖延症的人羣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同時也説明大家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在努力地利用集體的影響和科學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沒有拖延症,希望你繼續堅持下去,給別人樹立一個榜樣;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煩擾,不妨讀讀這本書,汲取一些養分,早日與拖延症説再見。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3

S.J.斯科特著、王斐譯的《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分別從你為什麼總是拖延和拒絕拖延,從行動開始兩大部分對拖延症的產生原因及如何解決進行説明。

書的前言部分就告訴我們:拖延是一種成問題的習慣,是把重要的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時間做。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拖延會有一個逐漸加重和蔓延的過程。習慣具有固化的特點,所以針對拖延,保持覺察很重要,但從我自己的經驗,過於敏感的覺察,會引起內心的抵制。所以這種覺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覆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採用簡單的步驟使自己脱離這個環境。反觀自己,以前忙完工作回到家總是覺得很累,躺到牀上看手機,看各種資訊新聞,有時候一看就是兩個小時,晚上的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有一段時間,我的理智告訴我不能這樣,要充實自己,哪怕鍛鍊身體也好,但最後還是惰性佔了上風。其實這就跟拖延背後的'八大心理因素有很大關係:追求完美、對未知的恐懼、承諾“稍後”在做,只專注簡單的任務、經歷動力缺失、不知道從何開始、經常分心和沒有足夠的時間。

我常常會給自己一個“藉口”,明天一定完成!明天一定開始!就這樣,在我的想象中,我將擁有無限的能量、健康的飲食、定期的鍛鍊、好好工作直至完成一項任務。然而,現實是,“明天的我”已經很疲倦,沒有動力,很想去逛個街,也很想追個劇。最後對自己定的計劃形成牴觸、開始拖延。此類拖延匯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專業上“望人興歎”局面。我以前把這個單純歸結於自己意志力的不足。書中的“單憑意志力,往往不足以決定內心衝突的鬥爭結果。接納負面評價的能力,才是在行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點”。對我真是當頭棒喝。我總想用一種輕而易舉的姿態完成學習和進步,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論上的欠缺。目前我針對自己的缺點,想到的就是定短期目標和及時鼓勵自己的辦法。

其實我想,克服拖延或許就是一個從自戀走向不自戀的過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緒,不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離開自身,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並接納和熱愛它。也就是書中所説的,從自我傾注的視角轉化為自我觀察。

就像我看完這本書,一開始也覺得自己實在是沒有精力,但定了短期目標後好像不那麼難以完成,漸漸堅持了下來,雖然比預計的時間長,但還是按時完成了,我做到了。嗯,我想這就是自己的進步。

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學》之後,我的拖延焦慮得到了很大的緩解,或許以前被這種拖延負罪壓迫的太厲害了,以至過度放鬆走向了反面——我幾乎心安理得於自己的拖延。在完整的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告訴大家,也告訴我自己:只需致力於每天做一些小的改進。慶祝每一次勝利,並且對你最終克服一個常常阻礙你實現目標的壞習慣而感到興奮。祝你好運!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4

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如何加快我的節奏,節約我的時間。我的理解是:

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可觀察、具體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種模糊而抽象的目標)。

設定一個務實的目標,不要異想天開,要從小事做起。不要過於理想化,而要選擇一個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標。將你的目標分解成短小具體的迷你目標。每個迷你目標都要比大目標容易達成,小目標可以積成大目標。

現實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對待時間。問自己:這個任務事實上將花去我多少時間?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時間投入其中?只管開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邁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鐘,你只要通過一次一次的15分鐘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鐘時間內所做的事情是相當有意義的。

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當你遭遇到一個(或者兩個、三個)困難是,不要放棄。困難只不過是一個需要你解決的問題,它不是你個人價值或能力的反映。

可能的話,將任務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這件事的唯一人選嗎?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嗎?我會給這件事找一個合適的人去做,這樣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説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間!

留意你的藉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藉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或者利用你的藉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賞。

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動,即使自己的心裏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行動的。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麼做,你可以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後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5

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看完《拖延心理學》,我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千古名言。下面我就從人生規劃和工作計劃兩個方面談談拖延和做事。

記得上國小的時候老家經常會問,你長大了想做(幹)什麼?大家還能想起來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嗎?即便記得,實現的又有幾個呢?我想恐怕寥寥無幾。我記得我曾經回答的是當老師,和現在的職業相去甚遠。可能是我意志不堅定吧,但我總覺得那會我的回答是隨性的,不夠成熟。如果我真是個老師,按現在我的思想,我會這麼處理這個事情。

第一,我會安排課程給大家介紹360行;

第二,我會讓學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麼,這個不需要做很快的決定,也許會給1個月的時間;

第三,我會讓每個人寫一篇自己的理想,以的形式交給我;

第四,我會讓大家再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如何實現我的理想》;

第五,我會將這兩篇文章放到一起來評論,同時會寄語每位同學,希望他們能按照規劃好的人生,努力的實現夢想,體現自己的價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師。感歎一下過去和現在的教育現狀)

我在考上大學的那刻,我都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做過什麼規劃,一直到大學畢業後的前兩年,我都是一棵無根的浮萍,隨着社會的激流漂動。後來想想,我究竟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後做出決定的時候,我總會想着我所需要的。所以,現在我也給大家一點建議,如果還沒有對自己未來做規劃的,抓緊吧,當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規劃實現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時,你會小有一種成就感。

再來説説工作吧。也許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經歷過工作多的連夜加班的時候,也有一月沒事做的時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質的原因。但現在,我感覺我的工作是充實而適量的。我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計劃。其實做基建工作挺複雜的,工作量也是十分龐大的,我不敢説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計劃一步步的.落實。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做月報、週報、日報,其實這就是計劃,如果計劃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條。曾經我在工作中往往是應付差事多,計劃工作少,有時是計劃了,卻沒有跟進,因此到第二天,日報的內容沒實現;到週末,週報的內容沒實現;到月末,月報的內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現在我養成了幾個習慣。第一,每天晚上睡覺時,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沒,明天還有哪些事。第二,每週三看週報,如果沒完成的任務,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緊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報,如果有沒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這樣我基本上就把計劃的事情都照顧到了。

當然,好像説了這麼多,和拖延沒多大關係,其實按計劃進行,就是改掉拖延的習慣,克服拖延的心裏。很多時候我們是很多機會,而往往是拖延的心裏,自己告慰自己,等等再説吧,過了這段時間再説吧,完成這個事情再看吧等等,讓機會轉瞬即逝,時間過了,也許想法和機會都過了……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6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閒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

原因很簡單,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拖延熱衷者,而且越發有嚴重之勢。

比如與朋友赴約,我往往會把時刻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又比如説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喜愛把作業拖到限期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此刻的讀書筆記,我想着明天就務必打印,因此只好趕在週末的尾巴把這趕出來…… 於是,我決定要透過這本書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

相冊名字 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一個“拖延者怪圈”: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立刻開始,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還有時刻,我這個人有毛病,做還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戰。

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這無疑是我一學期來的心路歷程。

開學初,我往往雄心壯志,想着這學期我務必時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臨急抱佛腳,我得立刻開始。

漸漸地,學習往往會被一些莫須有的瑣事耽擱,於是我開始想: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於是,臨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還有時刻……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

我想前兩類原因的吧。

仔細想想,我喜愛把赴約的時刻調得剛剛好,是由於我以前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實在是不喜愛等待,於是選取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慚愧;至於在學習上臨急抱佛腳,是由於我感覺那樣的效率會比平時大大提高,同時我認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卻在大學聯考中功虧一簣,而眼看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如願以償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時温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別人臨急抱佛腳的運氣。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甜蜜愛情簽名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正如書中提到的:

慢慢來。

我深知改變這壞習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見影,我會試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學習方面,我務必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觀察內心的抵抗。

書中描述這這實際上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這個自我觀察的過程同時也發揮着間接的.提示作用。

或許我須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後透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又比如在學習方面,當惰性與初衷對抗時,我務必告訴自己:我是學生。

筆記、日記、自由書寫。

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個性的方法。

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證明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資料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我想,這次是真的要改變拖延的壞毛病。

我堅信,我是真的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