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個人範例 > 職業

淺談構建基於協同模式的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論文

欄目: 職業 / 發佈於: / 人氣:2.29W

作者:司懿敏劉金福馬儷珍樑鵬

淺談構建基於協同模式的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當前高等院校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後,提出了基於協同模式的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並對該體系及其實施方法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實踐教學;協同實訓;崗位協同;專業協同

為了順應社會對複合型應用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競相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需求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創新,旨在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高技能的複合型應用人才。

協同實訓是實踐教學體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何在該實踐教學體系中採用協同實訓模式和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具有技術能力、崗位能力、研發能力的與時俱進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應對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錯位的客觀事實,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協同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提出

按照《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須要進行深入的改革。我們以往的教學方法和實驗、實踐環節的安排與實施,學生不能很好的將知識理論、科學技術轉變為能力;在專業教學計劃上沒有系統的專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教學成效的評價上,也沒有體現出對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鑑於此,按照專業建設的整體目標與思路,以農產品加工理論與工程技術為專業核心內容,本着將知識、技術轉化為能力的教學理念和原則,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成、實驗教學的內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應進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試行更加有效的實踐教學改革模式。

在眾多的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充分重視實踐教學資源的全面協同,打破原來單純地以各專業培養方案為依據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資源協同、崗位協同和專業協同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使教學能夠緊密地與生活和生產工作實際需要相結合。因此,提出一套將實驗課和實踐環節按照專業性質和相關性進行優化、集合、協作,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銜接的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成為迫不及待的重要課題。

2食品類專業協同實訓模式的構成

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從食品科學及農產品加工產業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崗位能力、研發能力為目的,構建形成由資源協同、專業協同、崗位協同三要素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深入調整與改革,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產後領域科技發展和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協同實訓的主要因素及其內容

協同要素主要內容

資源協同實踐教學資源的全面協同(主要為實驗產品)

專業協同不同專業間的協同實訓(主要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為例)

崗位協同同一專業不同崗位之間的協同實訓(如食品工藝加工崗位、質量分析與檢測崗位、營銷崗位等)

2.1資源協同

資源協同解決專業間實訓資源的優化協同使用問題,降低實驗成本。主要為實驗產品的協同使用。包括同一專業的不同實驗課程間的資源協同(如食品科學專業內的水產品加工、糧油產品加工工藝學、畜產品加工工藝學、果蔬產品加工工藝學、發酵食品工藝學、食品分析與檢驗等課程)及具有相關性的不同專業間的資源協同(如食品科學專業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協同實訓的具體方法詳見3.1,實現了實驗資源的最優化使用。

2.2專業協同

專業協同主要解決不同專業間的實訓協調問題。是一種擴大(或廣義)的崗位協同。專業是為了滿足教學的要求而人為劃分的,而事實上不同專業之間存在着廣泛的業務聯繫。因此,不同專業的協同實訓與同一專業不同崗位的協同實訓具有相同的必要性。為此,食品類專業儘可能對實驗課和實踐環節按照專業性質和相關性進行優化、集合、協作,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銜接。採取不同專業間聯動、專業內協同的方式,不斷完善《食品工藝學實驗》、《農產品分析與檢驗》、《食品質量管理》、《食品感官評價》、《現代食品檢測技術》等實驗課程的教學安排和具體實驗內容,在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的設計和有機銜接上,突出知識的綜合性和技術的集成,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豐富實驗內容,使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創新性、協同性更加突出。

2.3崗位協同

崗位協同主要解決角色模擬的問題。職業針對性、崗位適應性是高校食品類專業課程教育的鮮明特色,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不能體現“崗位”。

為此,實訓教學的崗位協同,首先要明確參訓學生的業務崗位,做到“一人一崗,各司其職”,使其儘快進入角色;其次要協調好不同崗位間的業務關係,使學生通過實訓掌握不同業務崗位相互聯繫、相互牽制的原理。為了使學生儘可能掌握不同崗位的業務操作技能,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還必須實行定期輪崗實訓。多角色協同實訓以學生小組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形成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學習實踐氛圍。

  3協同實訓實踐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

協同實訓教學模式的提出是基於產學研一體化、整體優化原則,依據系統工程的原理構建了主要以崗位和專業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目的是通過搭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平台、採用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兩種模式建立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實踐教學條件體系。該體系的設計目標是打破現有的“學科型”體系,建立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大的框架,提出實施舉要,制定保障機制。按照“重在素質、面向應用、系統發展”的建設思路,最終實現“以學辦產、以產輔學、產學研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真正做到“雙需、雙贏、互動”良好發展局面。對學生而言,彌補他們工作經驗不足的缺陷,增強其社會適應力與職場競爭力;對教師而言,促使教師走出課堂,瞭解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提高自身的素養;對專業本身而言,優化學科建設,改善實用性較差等缺陷。

3.1資源協同方法

以天津農學院食品科學系為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所設課程《水產品加工工藝學》、《果蔬產品加工工藝學》、《糧油產品加工工藝學》、《畜產品加工工藝學》、《發酵食品工藝學》實訓過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藝實驗的生產任務,又可用於《食品分析與檢測》、《食品工藝產品理化分析與檢驗》,同時實驗所得產成品滿足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食品感官評價》、《現代食品檢測技術》等實驗課程的`實訓任務。資源的協同使用減少了原料及產成品的浪費,實現了實驗資源在同一專業內部及不同專業間的優化使用。

3.2專業協同方法

專業協同實訓方法包括不同專業間聯動和專業內協同兩種方式。立足現有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兩個專業,儘可能對實驗課和實踐環節按照專業性質和相關性進行優化、集合、協作,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銜接。時間上,培養方案將相互協同的課程安排在同一時段,把握好課程間的時間銜接。如:食科專業的《農產品加工工藝學》(共3周)的第三週開始安排《食品分析與檢測》和《食品質量管理》,對工藝課程的產品進行理化指標測定及質量評判;《農產品加工工藝學》結束後即開始食安專業的《食品感官評價》、《現代食品檢測技術》,以對其產品進行評價、檢測。兩個專業間則相互聯動,如圖1所示。食科專業的產品接受食安專業的質量檢測,同時後者對前者實施全程質量控制,通過綜合實驗報告以達到不斷反饋提高的效果。持續完善實驗課程的教學安排和具體實驗內容,在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的設計和有機銜接上,突出知識的綜合性和技術的集成,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豐富實驗內容,使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創新性、協同性更加突出。

3.3崗位協同方法

崗位協同是基於一種行為引導的教學觀。即:實踐問題導入——理論知識點介紹——明確操作任務、示範引導——模仿試做——糾錯重做——總結經驗這一過程模式。

食品類專業應從實際崗位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出發,以仿真工廠化結合生產實習、實訓的方式組織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儘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環節,主要圍繞着三部分內容設計實驗和崗位實踐內容(如圖2),即食品產品的開發(模擬企業研發部門)、食品加工(模擬食品生產車間)、食品分析檢驗與質量控制(模擬企業質量控制部門)。每個部門再選擇設置具體的崗位,明確應達到的基本能力,開展實驗、實習等活動,崗位之間互相協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強調實戰性,以農產品加工生產實驗為核心,實驗內容包括產品設計、可行性分析、質量檢驗、經濟核算等內容的食品開發的全過程。它的綜合性、設計性體現在知識的綜合與交叉和實驗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學、生物學、化學、營養學、工程學、工藝學等各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藝學》、《實驗設計與統計》、《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質量管理學》、《企業管理》等課程知識進行綜合的運用。在實訓過程中,由實訓者模擬企業不同部門、不同的工作崗位,獨立完成實驗內容,明晰不同崗位的處理流程。為了全面提高實訓者的綜合實踐能力,定期實行輪崗實訓。

  4結語

建立基於協同模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實現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更提高了學生知識和理論的綜合運用和技術集成運用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基礎寬厚、知識面廣、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複合型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侯淑萍,任福戰.複合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8):192-193

[2]邱曉文.基於協同模式的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09(7):30

[3]江英,陳國剛,童軍茂,劉婭.對加強食品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6(4):150-151

[4]劉金福,邊立雲.農業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3,(12):18-20

[5]馬儷珍,劉金福,郭梅.食品工藝學實驗教學改革及實施效果[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7,(27):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