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個人範例 > 職業

縣職業教育工作總結2篇

欄目: 職業 / 發佈於: / 人氣:1.3W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有尋找學習和工作中的規律,讓我們來為自己寫一份總結吧。總結怎麼寫才是正確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縣職業教育工作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縣職業教育工作總結2篇

縣職業教育工作總結1

1、縣職業教育工作總結縣職業教育工作總結圍繞經濟建立需求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我縣作為聞名的將軍縣、庫區縣、貧困縣。多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科教興縣和優先開展教育戰略推動下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快速開展。20xx年,國內生產總值21。4億元,比上年增長11%,是近幾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財政收入1。1395億元,增長6。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5億元,增長21。6%,農夫人均純收入1920元,增長16。2%。我縣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為職業教育供應了廣袤的開展空間,社會對中初級職業技術人才和嫻熟勞動者的需求日益旺盛。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和國務院關於大力推動職業教育改革與開展的確定的出台

2、特殊是我省召開的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為職業教育供應了難得的開展機遇。面臨這樣的大好形勢,我縣搶抓機遇,加大政府對職業教育統籌力度和職業學校的硬件建立,鋭意進取,開拓創新,形成了全縣上下關懷和支持職業教育,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開展之路。辦學20多年來,我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造就造就出大批高素養、管用型、技能型專業人才,共為社會輸送了12000餘名畢業生,造就培訓農夫工3萬餘人,為*經濟建立的可持續開展供應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改革開放20多年來,縣委、政府和縣教育主管部門緊緊圍繞振興*經濟,面對“三農”,面對市場,以就業為導向,堅持以人為本,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3、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早在八十年頭初,在六安地區領先推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教育改革,在縣內建起了第一所職業中學,在全省開辦了第一個與高校聯合的農業大專班,在全地區成立了第一家職業學校牽頭的農夫技術協會,先後被授予“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單位”、“全省農科教統籌示範縣”。101年,全省職教工作會議後,我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須要,加大職教創新力度,面對“三農”,面對市場,踴躍探究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職業教育方式,實現了“五個一”的職業教育辦學目標。一是確定了一條符合縣情的職教開展路子,即解放思想,面對市場,着眼素養,學用結合,調整構造,配套開展。二是形成了一條條快結合的職教網絡,全縣初步建立

4、起以在校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國中、職業中學、職業大專班為載體,初、中、高一條龍的職業學校體系。面對青壯年勞務輸出,建立起以農夫文化技術學校、基層黨校、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中心為陣地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形成了上下聯動、條塊結合、政府統籌、教育主管、部門聯合、一校多制的職業教育新格局。三是造成了一支忠誠於職教事業的職教隊伍,全縣有職教專業老師185名,兼職老師300餘人,他們愛崗敬業,在職教戰線上辛勤耕耘,靜默奉獻,為人師表。四是培育了一批特色顯明的職業學校,全縣有省級重點職業中學2所,職業國中21所,專業涉及到農、工、商、貿、製造業和現代效勞業近20個。五是造就了一批學得好、輸得出、留得住、用得上的

5、面對勞務大市場和地方經濟建立的技能型人才和鄉土人才,辦學20多年來,我縣共向社會造就輸送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2000餘人,其中有1667人升入高校深造,7000多人被引薦到大、中城市對口就業、創業,258人擔當鄉鎮村幹部,10101人成為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骨幹力氣,380人成為農、林、蠶的中、高級技術員,450人成為當地科技示範户。20xx年,我縣共招新生2523人,同比淨增279人,增長12。4%;在校生4496人,佔整個中學階段39。3%,每萬人口中有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68人。上述數字説明,我縣職教開展成為科技增長最正確結合點,經濟開展的最強拉動點,富有羣眾的最大盼望點。在面對經濟建立造就

6、人才上,我的做法是:一、緊扣縣情辦職教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多,扶貧任務重,開展壓力大;山區農業大縣,資源優勢強,開發潛力大,但人口素養低,致富缺技術,開展中的人口增長與開發效益差、開展生產力與人口素養低、產業構造單一與大量勞動力剩餘的衝突突出,造成大量的勞動力依附在第一產業,制約了二、三產業的開展。隨着農村經濟構造的調整升級,必需在培育開展特色農業的同時加快二、三產業步伐。而二、三產業的開展又迫切須要較高素養的勞動者。因此,優先開展職業教育,提高廣闊羣眾的科技文化素養成為當務之急。近年來,我在強化“兩基”的同時,把職業教育作為富民強縣的大戰略,矢志不喻,堅決不移,歷屆縣委、縣政府換

7、人不改職教路,職教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加大,傾斜度一年比一年提高。一是政策傾斜。90年頭以來,縣委、縣政府連續出台了6個有關職業教育開展的確定,明確規定到20世紀末,造就各類初級技術人員2萬名,初級管理人才20xx名,每個鄉鎮有101名職業中學或職業中專畢業生,每個行政村有一名農專班畢業的技術員,每個村民組有一名職業國中畢業的科技示範户,百人以上的企業至少有一名助理工程師職稱以上的工程技術人員。縣委、縣政府重視運用歷屆優秀職校畢業生,在選聘制的鄉鎮幹部中,有90%經受過職業教育培訓。在第四屆、第五屆村委會選舉中,有600餘名職校畢業生被羣眾選進村委會班子。二是經費投入傾斜。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對

8、職教的投入力求投資主體多元化、發揮政府、社會、學校三個方面辦職教的踴躍性。幾年來,從以工代賑資金中切出65萬元扶持職教基地建立。全縣職業國中引進資金600多萬元,職業中學投入700多萬元用於硬件建立,有效地改善了辦學條件。三是領導力氣傾斜。縣裏成立了由主要負責同志為主任的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縣委常委、縣政府常務會每年都要專題探究職業教育工作。每年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都要到2所職業中學進展現場辦公,協助學校謀開展、辦實事。二、面對市場活職教打算經濟時期,*的職業教育也有了必須的開展,形成了必須的規模,為*的扶貧開發做出了踴躍的奉獻,在市場經濟不斷髮育、農村產業構造不斷調整的新形勢下,必需調整職教

9、開展思路。在造就目標和專業設置調整方面,要求職業學校變更過去單純、內向功能弱化的傾向,實行對內對外全方位辦學,不斷拓寬辦學渠道,主動與用人單位掛鈎,加強與經濟興旺、沿海地區、大中型企業、實體單位的聯繫,增加管用性教學內容,使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長。一方面,對內緊緊圍繞山區經濟開發和脱貧致富的須要,開設面對“三農”的管用技術課,設置蠶桑、煙草、林果、畜牧、獸醫、食用菌等相關專業23個,自編鄉土教材20餘種,為當地農村經濟建立造就一大批管用人才。另一方面,對外以就業為導向,依據市場須要,活化思路,適時調整專業構造,採納以長為主、易長那麼長、易短那麼短、長短結合的聯合辦學形式,實行定單造就外向型人才

10、。近年來,職業學校分別與上海江南造船廠船舶裝配有限公司、台灣洋方企業有限公司、南京蘇寧空調有限公司、東莞電子廠、上海皇城根餐飲有限公司、上海大明機械廠、寧波國家石油儲藏有限公司、安徽省汽車運輸技工學校、合肥市盛臣集團、蚌埠鐵路分局、中國石油無錫錫山分公司、深圳西部港口保安公司、東莞東馬電子公司等單位聯合辦學,並簽訂了定向長期造就合同。在專業設置調整方面,由過去的傳統專業向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轉變。近三年,有4000多名畢業生分別被學校引薦到沿海及大、中城市就業、創業。如雙河職高畢業生洪敬勇、餘維堂、唐志安、馮蓮此時此刻北京豐台區創辦電腦培訓學校,年收入在101萬元左右;畢業生項家勝在合肥市經營藍

11、豹木地板,目前已有上101萬元資產,年上繳國家利税20多萬元。江店職高有1800多名畢業生在深圳、廣東、温州、合肥等大中城市從事保安、信息技術、企業管理等工作,有的已成為私營企業老闆。學校面對市場專業,根本做到了學生招得進、學得活、用得上、輸得出。在教育構造調整方面。擴大中等職業教育的比重和規模,101年起先在全縣5所平凡中學增設職業中學班,9所中等學校中有7所擔當了職業教育任務。在教學內容調整方面。堅持學校教育中學問傳授與效勞當地經濟功能並舉,在農村國中踴躍推廣“全員、全程、定向”的職教滲透模式,對全部國中在校生,從七年級到九年級,依據學生家庭在當地農户產業構造中所從事的生產工程,定向開展職業技

12、術教育,全縣全部平凡國中對畢業生都進展了離校前的短期管用技術培訓。三、農科教結合興職教實施農科教結合工程,是推動教育與經濟嚴密結合的.好形式。我將農科教結合視為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養的重要途徑,作為山區經濟開發工程的根底,建立了“一軸三線”的領導體制。“一軸”即是農科教統籌協調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副組長,12個主管部門的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組下設辦公室,統一決策、統一指揮。“三線”是:科技領導一條線,從縣到村,配備了科技副縣長、副鄉長、村委副主任,特地負責鄉鎮村農科教結合和科技開發;農業部門一條線,縣設農科教辦公室,鄉鎮建立農技綜合效勞站,村建立農經效勞站;教育一條線,

13、由專科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為勞動力輸出短期培訓組成的智力開發網絡,普、職、成三教並舉。農科教統籌結合,架起了教育與經濟結合的橋樑,成為羣眾學技能、長見識、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主要表此時此刻三個方面:一是智力扶貧,增加貧困户自我原始積累。*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扶貧工作始終作為全縣的中心工作來抓,並締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扶貧方法,無論是“119”科技扶貧,幹部駐村扶貧,還是實施萬名幹部扶貧工程,縣委、縣政府都始終把智力扶貧、增加貧困户自我造血功能放在首位,傳播以教治愚、以科治愚的典型,變更羣眾重普教、輕職教的傳統觀念,用羣眾身邊的事實説明“要想富,學技術,要脱貧,育能人”的重要性。在詳細

14、工作中,我長短結合抓培訓。近兩年相繼開展了對貧困村幹部和貧困村子女的培訓工作,在江店職高和縣委黨校舉辦了三期貧困村幹部培訓班,對101個重點貧困村的幹部進展一次輪訓,造就脱貧致富的領頭人;在重點貧困鄉鎮選擇1010名貧困户的子女到縣職業學校進展短期管用技術培訓。在開展的10萬人科技培訓活動中,有近萬人次的貧困户子女受益。其次,到村入户送科技,縣鄉兩級農業科技人員和職業中學的專業課老師每年都定期不定期地深化田間地頭向農夫傳授技術,職教的教師還利用節假日,到學生家中現場試驗示範。仙花職業試驗學校畢業生沈萬然,過去是個典型的貧困户,全家三口人住在破舊的茅房。近兩年,他在縣畜牧水產局技術人員和仙花職業

15、試驗學校教師的授技下,將所學學問運用到養殖業,年純收入達5萬元以上,成為遠近著名的養豬狀元,他在顧梅馬路邊建起了新居,辦起了養殖場。二是開展技術承包,合力推動農業產業化。近年來,我縣農科教統籌圍圍着桑、慄、茶、藥、菜等特色產業全面開展工作,以示範帶動為目的,在全縣先後建成了江店司樓、天堂寨旋網寺、青山茅坪、縣園藝場等農業科技示範園,示範園都由農業科技人員牽頭承包,職業學校將其作為校外試驗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導作用。全縣逐步形成了區域性的板栗、茶葉、蠶桑、菌藥、高山蔬菜、銀杏和網箱養魚六大經濟區。近年我還組織了101名職高畢業生下鄉承包開發農業產業,以此帶動“四荒”開發,促進農業增產,農夫增

16、收。各職業學校因地制宜,掛村聯户,開展技術承包,雙河職高成立“農技詢問小組”,協作農業部門技術人員在鶴塘村常年開展義務詢問活動,他們成立的生薑病蟲探究組,定期到四周農户指導生產,使該村的生薑生產連年獲得豐收,所在地雙河鎮也成為縣內外知名的生薑主產區。據調查,當地農夫僅生薑一項人均收入800元以上。三是踴躍推動職業教育與培訓創新工程,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素養。職業教育要大開展,就必需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造就方式,造就出就業適應實力、就業競爭實力強的高素養人才。我針對新形勢下勞動輸出的開展和須要,踴躍發揮職教優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主動做好勞務輸出人員的技能

17、培訓。一是能注意職業技術培訓。依據勞務市場要求,適時開展機械製造業,車工、鉗工、電焊工、電工、電子電器、餐飲效勞、種植養殖等管用技術培訓班,提高了勞動力的整體素養,增加了勞動力外出就業時機,提高了就業檔次。二是與人才市場對接,為職高畢業生就業找出路。我縣職業教育與經濟和社會開展嚴密結合,注意造就受教育者的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創新精神和創業實力,把職校畢業生找好出路當作“生命工程”來抓,讓學生“就業有路、升學有望”。做到了主動“促銷”,不等、不靠、不要,安置好學生就業。三是搞好專業設置,解決“產銷對路”的問題。市場須要什麼人才,學校就開設什麼專業,有條件要開,沒有條件締造條件也要開;同時,在按市

18、場需求設置專業、培育人才時,我既立足本縣“小市場”的須要,也着眼於外省、外市特殊是經濟興旺地區的“大市場”的須要,只有這樣,才能讓農夫走出去,把農夫造就成工人,造就成商人,造就成老闆。目前,我縣勞務輸出人數已達11。5萬人左右,他們不僅為國家、為輸出地的建立與開展做出巨大奉獻,而且每年還帶回4至5個億人民幣的收入,已成為我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這方面職業教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冬去春來,春暖花開。

縣職業教育工作總結2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首先,對各位領導蒞臨我校檢查指導工作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下面,就我校職業教育各項工作開展情況向各位領導作一簡要彙報。

基本情況:我校總佔地面積50.3畝,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師生活動場地及綠化休閒場地約15000平方米。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佔90%,取得專業技能上崗證和“雙師型”教師資格證的佔63%。目前,我校有教學班23個(其中,民族班8個),全日制在校生742人。電大成人教育大專、本科學生747人。開設有平面藝術設計、應用電子技術、旅遊與酒店管理、美術教育、音樂教育、運動訓練、汽車運用與維修、焊接技術、民族餐飲、民族刺繡、民族手工藝製作等十幾個專業。目前,學校承擔着我縣的全日制中職教育、農村富餘勞動力、再就業、勞動預備制、“兩後生”等培訓工作以及成人學歷教育三大項工作任務。20xx年10月經自治州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批准成立了“焉耆縣技工學校”。我校目前是巴州縣級中職學校中最早通過自治區中等職業學校評估驗收的職業學校。

近幾年來我校本着“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升學有希望,終身學習有基礎”的辦學理念,積極進取,克難攻堅。先後榮獲“自治區模範教工之家”、“自治州級花園學校”、“自治州級五四紅旗團委”、“自治縣級綠色學校”、“自治縣級德育達標學校”、“自治縣級平安校園”等數個榮譽稱號。20xx年,我校參加全國和自治區級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榮獲全國民族手工藝大賽-喀什賽區銀獎;全國民族手工藝大賽-喀什賽區優秀組織獎;全國民族手工藝大賽-天津賽區銅獎。20xx年,我校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暨自治區預賽(中職教師組)十字繡比賽中獲三等獎;(中職學生組)十字繡比賽中獲二等獎。在自治縣慶“五一”第九套廣播體操比賽中獲得優秀獎。在自治縣花兒藝術節文藝匯演中,我校節目屢獲殊榮,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一、實施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情況

學校從開學初就制定了《焉耆縣職業技術學校三年發展規劃》,規劃中以教學改革為重點,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以能力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突出職業培訓和技能鑑定工作,努力開拓內外聯辦,企業聯合辦學新途徑。明確提出了近三年專業課程建設目標: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資格水平鑑定的評價體系,規範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根據自治區教育廳《關於實施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的精神,進一步加強課程內涵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打造特色專業和精品專業,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創建教學團隊,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和建設優質教學資源,提高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課程建設水平。通過三年時間,使專業課規範化,打造兩個自治區級精品專業,兩個自治區級民族特色專業。學生就業率達95%以上,形成進出口兩旺的良性循環。每年遴選出1~2個專業進行重點建設,學校將提供其所需的建設經費,加大對重點特色專業投入,努力創建自治區重點示範專業,並以此帶動和提升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

具體目標: 20xx年,紮實推進民族手工藝製作(蘆葦畫製作方向)、民族風味食品加工與製作(民族餐飲)專業課程的建設。註冊蘆葦畫製作公司,建立自己的實訓基地;完成蘆葦畫製作的校本課程編寫工作,積極爭取自治區民族特色專業建設項目資金。

20xx年,增強和擴展民族特色專業的社會效益,同時重點做好平面藝術設計專業和焊接專業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使之成為學生實踐、就業的基地,實現生產教學一體化。

20xx年,重點做好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和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重點開發3―4門課程作為精品課程來建設,完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為貫徹落實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學校依據“市場本位”“學生本位”“能力本位”的指導思想,弘揚優秀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和傳承民族傳統蘆葦畫製作工藝,把學校建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在巴州地區職業教育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等職業學校,根據新教職成辦〔20xx〕8號文件精神,我校今年大力開展了民族特色學校建設、精品專業建設等工作。具體做了如下工作:

1.深入市場調研,開展專業研討,編制與市場對接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為了做好自治區《關於申報中等職業教育民族特色學校建設計劃20xx年度項目的通知》的工作,我校於20xx年就成立了民族特色學校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民族特色學校項目建設執行小組,民族特色學校項目建設審計監察小組。並由校領導統一分工,派學校專業建設團隊的教師深入到焉耆及周邊地區的民族手工藝品製作企業(特別是蘆葦畫製作企業)進行調研,搞清楚各企業哪些崗位需要專業技術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哪些專業技能,與畢業生進行座談,看看哪些課程需要加強,哪些課程需要改進,為我們的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改革提供原始資料;邀請知名民族企業的技術骨幹、能工巧匠與我校校領導、專業教師組建我校民族特色專業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專業研討會,商討、完善民族特色專業的建設思路、建設重點、建設方案;由我校民族特色專業的專業帶頭人帶領專業建設團隊成員初步完成我校民民族特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由專業教師完成修訂該專業每門課的課程標準的制定工作,經過反覆研討,最後確定該專業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使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與市場做到無縫對接。

2.推行以行動為導向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改革。依據特色專業所覆蓋的職業崗位羣的任職要求,參照職業資格標準,構建以崗位能力為依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課程體系,按照市場需求,實現推行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改革;探索“以民族特色專業實訓室模擬企業各種工作崗位”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改革。由於傳統的教材已經不適應我校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的需要,我校要組織專門力量編寫實訓教材,編寫兩本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校本教材。

3.構建集實訓、培訓、職業技能鑑定、對外技術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實踐體系。根據“行動為導向”人才培養模式需求和與“市場無縫對接”課程體系要求,民族特色專業實驗實訓條件建設按照“內外統籌、全程參與、生產場景、人人動手”的原則,整合校內外實訓資源,校企共同開發實訓項目,共享教學資源,在校內建成民族特色專業綜合實訓中心,重點建成6個實訓室,使校內實訓條件基本滿足生產性實訓要求,並對外承擔技能培訓與服務、技能鑑定等工作。在校外繼續加強與焉耆及周邊地區知名民族特色專業企業合作,實現共建雙贏,外聯內引,為學生創建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條件,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使校外實訓基地基本滿足學生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需求,並以此為平台進一步拓寬學生就業渠道,提高學生就業率。目前,民族工藝品展廳2個,工作室5個,每年對外培訓3000餘人。

4.通過校企合作,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民族特色專業有了與市場接軌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也有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方法,同時也有較完備的實驗實訓教學體系,就需要更高要求的專業教學團隊來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首先,學校要求專業教師全程參與了專業建設的全過程,包括市場調研、專業研討、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標準的修訂、師資培訓、教材編寫、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實驗實訓室建設、技能考評、畢業生跟蹤調查等;其次學校頒佈相關文件鼓勵專業教師人人蔘與競爭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幹教師,並有相應的報酬,鼓勵專業教師到兄弟院校深造學習,鼓勵專業教師到利用假期到企業進行3個月以上的輪崗實習,鼓勵教師參加全國與民族特色專業的技能大賽,鼓勵專業教師撰寫與本專業相關的論文、論著;再次就是聘請企業的技術骨幹、能工巧匠到我校來講課、講座,把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先進的技術、企業文化帶給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最後就是成立幫扶帶的文化氛圍,充分利用援疆專業教師、有經驗的教師對年輕專業教師進行手把手幫帶,與聯辦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讓年輕專業教師儘快成長,提高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

5.構建“三為主”的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建立衡量辦學質量以外部評價為主、對教學環節的監控以實踐性教學為主、對教師的評價以學生為主的“三為主”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校內外質量評價信息互通機制,形成有利於工學結合、內部質量控制與外部質量控制相結合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制。

6.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評價模式。為了客觀、真實地對專業建設成效進行評價,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效落實,需要健全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用人單位、行業協會、學生和家長及相關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從而更加有效地跟蹤監控人才培養的全程,同時便於及時發現糾正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在校學習、頂崗實習以及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後,我們將從通過走訪企業(用人單位)、社會(包括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學生及其家長等形式對畢業生的職業崗位綜合表現和發展能力進行長期跟蹤調查,並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做出科學的評價,以進一步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工程。

7.加大招生宣傳力度,拓寬就業渠道,增強社會效益。將組織專業團隊,利用電視台、巴音郭楞報、車載廣告、廣告牌、宣傳欄、招生網站等媒體手段,加強對各專業的宣傳力度,從而擴大生源;一方面與行業內知名企業簽訂“訂單式”培養合作協議,另一方面引導、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焉耆縣人社局特別是對我校這種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專業給予大力扶持,資金給予3-5萬的無息貸款,在焉耆縣孵化基地免費使用260平方米門面房用於學生創業;深入市場,與本行業知名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每年邀請企業到我校舉辦畢業生招聘會1-2次,近3年來參加企業招聘會7次,企業到校招聘會共舉辦4次,為學生提供了較多的自主擇業的機會,從而拓寬就業渠道;集中專業師資對社會民族特色專業技術人才進行培訓,將辦學過程中比較好的作品融入市場,讓我校的辦學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

二、職業院校標準化建設情況

優化資源配置,創建良好的教學、實訓條件。近年來,按照中職教育的標準化建設要求,職業技術學校通過申請專項資金210萬元,縣政府配套50萬元,自行出資200餘萬元,分別購置了與我縣優勢產業萬畝葡萄基地發展相適應的食品檢疫檢驗設備、果汁生產線全套設備和應用電子技術、電焊、電工、汽車維修等實訓設備。並經對口支援單位“廊坊市職業技術學院” 和“廊坊電子工程學院”3名專家教師指導,購置了電氣自動化全套實訓設備,建成了較完善的電氣自動化實訓基地。目前,學校擁有各專業實訓室20個,計算機室4間、多媒體教室2間、計算機250台,還有各類藏書總量14.475 萬冊圖書,108個座位的閲覽室一個,21個座位的電子閲覽室一個。每間教室均配備了用於教學的液晶電視,每個科目教師都配備有筆記本電腦等教學工具。去年我校參加了自治區民族特色學校申報活動,從近幾十個學校中脱穎而出成為首選的5個答辯校,在答辯會上專家們對我校印象深刻評價較高。今年,我們將繼續積極爭取自治區民族特色專業建設專項資金。

校企合作與實習基地。近幾年我校與庫爾勒五星級花園酒店、温州豪君大酒店、四星級銀星大酒店、三星級永樂宮大酒店等星級酒店簽訂了實習就業協議,為他們輸送民族餐飲及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的學生均深受各大企業的好評,企業也積極主動要求與我校簽訂就業協議。20xx年5月16日至今,我校組織了95名學生在七個星葡萄基地天都公司、望中酒業等十餘家企業或公司進行頂崗實習,5月15日至今,安排了29名學習電腦平面藝術設計的學生在焉耆縣大任廣告公司、雄鷹廣告公司等六家企業進行頂崗實習,4月15日至今,90餘名汽車維修專業的學生在庫爾勒神州汽車城、焉耆汽車城進行頂崗實習,廣泛受到了用人單位和家長的好評,也使學生得到了鍛鍊。這種訂單式培養的就業模式既滿足了企業用工需求,也免去了家長對學生畢業後就業問題的憂慮。

根據我縣做大一個工業園區的發展思路,我校大力推行訂單培養,與中法新疆鄉都酒業、中糧屯河焉耆糖業和焉耆番茄等10餘家大中型企業進行校企合作,設立了校外實訓基地,並簽訂了用工協議,在滿足企業用工需求的同時,也大大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Tags:職業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