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建築

最華麗建築路應屬於北京中軸線

欄目: 建築 / 發佈於: / 人氣:5.57K

“中國”的“中”這一象形文字,是對於北京城市中軸線的最好的圖示。從中人們看到了北京四方的城池及貫穿城池南北的中軸線。八百年間,北京中軸線是中國最為華麗的一條建築路線,中國封建社會最偉大的建築羣佔據了這條線。

最華麗建築路應屬於北京中軸線

門的威嚴

中軸線是由眾多門組成的一條建築路線,無數的門就像洋葱一般,一層一層接近核心。北京的核心點是紫禁城,紫禁城是皇帝生活與處理政務的場所。每年,全國各地的大臣、諸王、外國使者都要來北京面見皇帝。在封建時期的中國,皇帝只能有一個,他代表着中國等級秩序的最高點。然而,皇帝夢在大多數老百姓心中只是夢,但也有野心家試圖將這個夢變為現實。中軸線的另一重功效就是讓這些野心家明白,夢只是夢而已。

《馬可·波羅遊記》描述道:“那城中的街道是非常的寬闊,可以由一端看見它們的另一端。它們是特為如此佈置,可以由這門看見對面的門。”任何與皇帝相見的人都要通過眾多扇門,一層一層地邁步,才能拜見龍椅上的皇帝。任何人都需要邁過的第一扇門是正陽門,它以高峻挺拔的姿態出現在中軸線的南端,如同一個高大的武士,把它所捍衞的帝王宮殿護佑於身後。之後需要走過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到太和門,一道道門從市井民間通往豪華的太和殿。深紅的城樓、潔白的階石欄杆、威嚴的石獅華表,隨着距離的拉近,中國古代王朝的力量被逐步加深,權力如同被附着在門中一般,令人折服。中軸線7.8公里的長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説都是個人對抗東方王朝神祕力量的一次不平等對話。一方是渺小的個人,另一方是規模宏大的東方建築羣落。當來到太和殿,望着龍椅上高高在上的皇帝時,人們自然身不由己地跪倒,不僅因為宮殿道路的巨大尺度令身體無法承受,更是被中軸線上透露出的王氣所征服。

面見皇帝唯一不需要經過的城門是鐘鼓樓,中軸線在這裏結束,沒有人被允許從背後拜見皇帝。因此,北城牆沒有了禮制上開設中門的需要,只從軍事安全角度開設了東西兩門。中軸線的每座門都有着自己的威嚴,每一扇門都代表着每個人所屬的社會地位。它讓每個人都明白,自己能夠走到哪扇門前。

俯視天下的名山

中軸線是為展示皇帝權威與國家秩序而修建的一條建築線路,自然是圍繞紫禁城修建的。但是,紫禁城並不是中軸線的中心。那麼中軸線的中心點在哪裏呢?

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擁有無數名山大川,從最高的喜馬拉雅峯到文化最深厚的泰山,從宗教聖地五台山到最險峻的華山都是中國著名山峯。中軸線的中心也在一座山上——景山。景山是一座人造山,高43米,現在的名字叫景山公園。這座公園似乎和中國任何一個市級城市的公園區別不大,但它的高度剛好適宜人們俯視這座古老的城市。

公元1260年,躊躇滿志的忽必烈第一次踏進這座夢境一樣的城市。在成為統治者後,忽必烈開始了中軸線的修建工程,但最開始中軸線的中心點設置在當時的積水潭(今天的北海)。中心點確定之後,城市中軸線和城池的位置也自然得以確定。忽必烈或許沒有想到,他所確定的中軸線,在八百年中再未改變。明代以後,中軸線沒有再度漂移,只是城市中心點悄然向南滑動,固定在景山這個位置上。

景山制高點上的萬春亭,是北京中軸線上唯一沒有實用功能的宮闕建築,然而它卻被賦予更加重要的意義。這座突起的四角攢尖式古亭給人們觀察這座古城提供了最佳視角。明朝時期,每到重陽,皇帝都會登臨景山,以求長生。聖駕在山頂升座,俯視他的重重殿宇和無限江山。

然而,景山公園並不僅是帝王們意氣風發時的觀景台如此簡單,這座既不高大,又不壯美的.人造山還是中國歷史演變的舞台。它的每一絲變動都意味着龐大中國的鉅變,意味着中國新的開始與舊的結束。崇禎皇帝在絕望之中也不忘來到景山公園,在最後俯視一眼他的帝國後,結束自己的生命。

中軸線之橋

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修建都無法離開水源。無論是從實用角度還是從風水角度考慮,都城的建設,顯然不能把水源置於不可企及的距離。北京的城市史印證了這一原則。無論是戰國時期的薊城,還是金朝的中都城,都緊挨着水源。

中軸線既是一條陸地建築線路,同時也是一條水域建築線路。上千年中,水路交通一直是中國人的主要交通形式,集鎮鬧市,也大多圍繞着水面展開。這在無意中為我們保留了農業文明的詩意,北京更是如此。在中軸線兩側,人們可以和很多河道湖泊不期而遇——北護城河、後三海、前三海、紫禁城筒子河、內金水河和外金水河、菖蒲河、南護城河、涼水河等等。由於水道縱橫,北京是一座多橋的城市,因此中軸線由眾多座橋連接。那些橫亙在中軸線上的橋樑,使中軸線的空間變得生動和靈秀。

中軸線上的名橋,不勝枚舉。因為處於中軸線上,每座中軸線的橋都不僅僅是建築意義上的橋,還必須是等級秩序之橋,不同的橋代表着不同的階級。在中軸線上的天橋是唯一具有皇室氣息與民眾氣息的建築物。

天橋,顧名思義,“天子之橋”。外地的官員進京朝奉,都要經過這座橋,進入皇宮。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以及夏季首月,明清兩代帝王都要到天壇舉行祭天、祈谷、祈雨的儀式,浩蕩的隊伍也從這座橋上經過。但是,天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必然是北京的商業中心與物流中心。因此,雖然“天子之橋”是平民不能涉足的,但皇帝在天橋兩側又搭建了兩座木橋,供百姓過河行走。

如果説天橋是中軸線上唯一可以讓民眾涉足的建築,那麼金水橋則是中軸線上最難以涉足的建築。皇城內太和門廣場上的五座金水橋為內金水橋,天安門前的則是外金水橋。不説平民百姓,即使官員也很難踏上金水橋,只有那些掌控國家重要權力的大臣或皇親國戚才可以踏上金水橋。

隨着封建王朝的結束,中國開始出現西方文明的成果。機械代替人力獸力,火車、電車、汽車代替飛快的奔馬、豪華的轎子、水上的舟楫,出現在中國古老的街市和山川背景中。而它們的出現,宣告了河流的終結。中軸線上的橋無論是皇帝的也好,是百姓的也罷,很多都隨着河道被填平,它們成批地被埋入土中,不再復現,橋身上那些繁複的雕飾成為中國古典農業的華麗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