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彙編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2.1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彙編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

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我們不妨打個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説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説,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説,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有經驗的教師,在一節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1道。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複雜的應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這個學生在完成語言的創造性作業(例如寫作文),另一個學生則在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斷。

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兒童完成作業而得到評分時,從評分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現的歡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相結合。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説: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説,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我有一個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他談到自己備課的情況時説:“我周密地考慮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做些什麼。我給所有的學生都挑選出這樣的作業,使他能在作業中取得成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讓我們看看帕夫雷什中學教師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薩克的數學課吧。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而解題佔用上課的90%的時間),他們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幾個組。在第一組裏,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其中還有一、兩個學生能夠即席口頭解答,不需要做書面作業:教師剛剛讀完條件,學生就舉手要求回答。對這一部分學生來説,除了教學大綱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過大綱要求的習題:應當給這些學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並不輕鬆的、要求緊張地動腦的工作;有時候,需要給學生布置這樣的習題,使他不能獨立地解答出來,但是教師給予的幫助只能是以稍加指點和提示為限。

第二組裏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是和進行一定程度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分不開的。教師們常説,這-部分學生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他們能順利地學習,是因為他們勤奮用功和堅持不懈。

第三組學生,能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度的習題,但是對複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在他們做作業的過程中,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節課上所能完成的作業,要比第二組、第三組學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師無論如何不要催促他們。

第五組是個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應付中等難度的習題。教師要為他們專門另選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這些組的學生並不是停滯不動、凝固不變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的。

有些教師能夠做到使他的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取得進步。應當去仔細看看這些學生在上課時的腦力勞動的情況。在這裏,充滿着上面所説的那種師生間相互體諒的氣氛,有一種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個學生都在儘量靠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目的。你從兒童的眼光裏就能看出那種緊張地、專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會兒發出快樂的閃光(正確的答案找到了!),一會兒又在深沉地思索(從哪裏入手來解決這道應用題呢?)。教師在這樣的氣氛裏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我親愛的同行,請你相信:無論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的勞動是多麼緊張,他都會有喘息一下的時間,否則,要連上4、5節課是很難的。

我在五至七年級教過幾年數學。確實,這些和文學課、歷史課交叉安排的數學課,對我來説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那麼這種課就不會把教師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盡。教師不必緊張地等待着會發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不時地用調皮行為來“招待”教師的那些機靈而坐不安穩的孩子們,因為在這樣的課上,他們的精力都被納入了正當的軌道。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着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麼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這些學生在緊張的勞動中顯示他們那積極活動的精神,他們變得跟以前完全兩樣了,因為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上。

有些教師經常抱怨説,兒童在上課時調皮,做小動怍……這些話總使我覺得困惑莫解。

如果你們,親愛的同事們,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麼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

讀到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

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籤於此,感覺自己在平時“預習知識”這一環節上,相對來説把握得還是比較適合一些,淺談點滴:在講新課之前,我一般先讓學生自己去閲讀教材,大體弄清楚教材中要學習什麼內容,這些知識跟已學的哪部分知識是相聯繫的,教材上的解題方法和思想是怎麼樣的;對於自己搞不懂的問題,拿出來跟同學討論或者在聽老師講課的過程中,着重注意,將課堂講授的與自己預習的相對比,這樣反覆識記,學到的知識是很難忘記的;而且經過預習的新課,上起課來比較輕鬆,學生勁頭也足,當然,這一環節上還有待於提高和加強;

但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3

偶然從書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扉頁上寫着: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利用這2個星期的假期細細的閲讀一番,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通過假期中對這本書的閲讀與學習,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心靈感觸,在此談談我的。 它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書籍之一,雖成舊,卻給了我深刻的回憶。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涉及到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並給出實例來加深真實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鳴。書中的理論為我,對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建議和措施,讀了以後增加了信心。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根底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根底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

"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説,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濕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書中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點燃智慧的火花。因為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祕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望的根底。

聯繫教學中,一再地強調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再聯繫生活中的自己,何嘗不是興趣產生動力。

通過對《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學習,確實獲益良多。我準備把在書中學到的理論運用到新學期的教學中去,在工作和學習中爭取不斷的進步。

俗話説,“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缺乏也”。所以,讀書吧,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似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藹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説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假設幹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4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

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珍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假設幹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閲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珍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着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着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珍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缺乏也”。

蘇聯當代着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似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擬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着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根底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確實,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確實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開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5

"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有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邊得越來……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蘇霍姆林斯基語)"

又一次捧起大師的經典,想起初讀的時候,自己還是一個剛出學校的學生,懷着對大師的崇敬拜讀了它.教了近十年的書,當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那樣的少.年少時總覺得教育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是一份輕鬆的活,教書的日子久了,越來越發覺做一名好老師不是那麼容易.就簡單的讀書而言,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自己永遠是被他們追趕的送水工.要想在課堂上成竹在胸,縱橫馳騁,不斷讀書是一條不錯的捷徑.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後.教科書的背景越發寬廣,學生的生活接觸豐富多彩,社會信息交流的通暢.作為課堂教學的行為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從而也可以從學科知識的背景中取得相應的知識給予學生富有成效的啟發.

西漢的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教師雖然不言愚鈍,但讀書,可以讓你充滿內涵;可以讓你變得深刻.讀書,使你聰慧;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你站得高看得遠,使你的見解和視野更加開闊.面對學生捫心自問我準備好了嗎?感到不足,讀書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6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建議:“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説,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建議;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説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也曾對其中的內容有過涉獵,然而在自己真正擁有了這本早想擁有的“教育寶典”,懷着無比虔誠的心情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目中,蘇氏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教育教學中很是常見的一個現狀,他説: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學生的基礎不一,接受能力有差異,因此我們就不能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作為教者,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面對這樣的現狀,如果我們硬是要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用自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式來教育所有學生的話,那隻能出現一種結果:一部分學生的自信被摧毀,一部分學生的能力被扼殺;

蘇氏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實類似的觀點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只是我們往往口頭上無比的尊崇,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卻一再地踐踏罷了;

學生是人,不是工廠裏的產品;教者尊重學生不妨從尊重他們的現狀做起,為每一位學生確定適合他自己的“臨近發展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地發揮出他的力量和潛力,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唯如此,方能不誤人子弟,方不致成為教育的罪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7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8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這樣地抱怨;試想: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來,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因此,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説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所以,讀書吧,老師們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9

作為一名教師我時常思考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既能讓家長孩子滿意,又能讓自己工作的順心愉快。今日有幸拜讀《給教師的建議》,使我受益匪淺。

其中最讓我收益的是其中的兩個有效問題:第一,如何教育好犯錯誤的學生;第二,如何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

作為教師我們如何對待學生,特別是我們如何對待犯有較嚴重錯誤的學生,又特別是我們如何對待特殊家庭的犯有較嚴重錯誤的學生。這個問題我想大多數老師都或多或少的遇到過,我自己也深有體會,每每遇到這種情況都感覺很是煩惱。“如果我們能夠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與家長有充分、良好的協商和溝通”,很多不必要的問題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確,“身為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並不僅僅限於對錯誤行為的矯正,更在於關注學生心靈和健康人格的成長,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成長背景的孩子。也許那些頑劣的行為背後隱藏着的幼小心靈在畸形環境中所受到的傷害,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愛和寬容。”

那麼,如何才能給予犯錯誤的學生特別的關愛和寬容呢?“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不隨意向家長告狀。”這些看似尋常簡單的話,實踐起來卻很有難度,教師也是人,也時常會情緒化的`去處理一些事情,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然而,如果我們以為這樣教師就可以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使性意氣的處理一些事情,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師給學生的印象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倘若教師不能及時化解矛盾,時日一久,必釀大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多加註意,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始終把關愛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第一要務!

誠然,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付出努力和汗水。但另一方面,教師也應得到理解和尊重。

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學工作,教師還要承受來自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正因為如此,“現在的中國小教師普遍感覺精神壓力大,半數中國小教師有調換工作的念頭”,“當教師越來越不容易,壓力很大”已成為普遍性的重大的生活和生存問題。那麼,如何緩解教師的壓力,讓所有的教師都能輕裝上陣呢?肖川告訴我們,“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將教師的地位提高到和社會對教師的要求相一致的高度。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辯證的聯繫在一起的”。“從責與權相統一的原則來看,只有把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到應有的高度,對教師的要求——敬業精神的要求、專業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要求——才能理直氣壯,才可以毫不含糊”。近年來,我國教師的社會地位有了顯着提高,國家也在不斷提高教師的薪資待遇,從這點上來説,國家沒有忘記教師們的巨大貢獻,社會也沒有忘記教師們的辛勤付出!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時刻感受到學生和家長對我的殷切期望,也時刻體會到學校和社會對我的關懷和幫助,我相信通過不斷努力,我一定能夠成為一名稱職的好老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0

20xx年大學聯考結束後,填寫大學聯考志願成為了那一階段家人、朋友最關注的話題。那個時候家裏並不富裕,所以我選擇了淄博師專。畢竟那個時候剛剛十八歲,對未來並沒有什麼打算,只是覺得學費便宜就去了。

師範專業的學生,從一進校門開始,“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就無時無刻的出現在生活中。課本里有、講師會講、考試會考,連學校街邊的培訓機構都是講他的名字印在小廣告上。但是因為年紀小不好學,並沒有認真拜讀過他的著作。

20xx年畢業後,很有幸成為了一名教師。20xx年更是很榮幸地成為青西新區管桂梅名師工作室的成員。這才深知自己並沒有什麼才能能當得起“名師”這兩個字。藉着工作室的讀書計劃,終於在20xx年的四月份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不僅是教育理論學專著,而且還是教育實踐鉅著。書中事例結合理論,通俗易懂,發人深省。從教7年來,捫心自問讀過幾本書?每天都在管理班級、備課、上課,課餘時間看綜藝、追韓劇,很少會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找理由、找藉口、抱怨自己沒有時間去讀書。現在想想,浪費了7年的光陰。

書中提到了教師讀書“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羣體,雖然待遇不是很高,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説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可以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其實不光教師要讀書,更應該引導學生熱愛讀書。多讀書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課堂教學啟而不發。書中提到“要訓練學生的思維,就應該把他們帶到思維的源泉那裏去,那裏會展現出現象的鏈條,應該讓學生努力把握住這根鏈條,在記憶中保持住幾樣事實,事物的關係,這時候他們就是在受着無可替代的思維訓練。當然在各種現象的鏈條中,要一個接一個地進行發現,這樣才會刺激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主要是要讓學生產生共鳴,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將要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抓住學生的`認識與所要學習的內容之間的結合點,引發學生的共鳴,讓他們有的想,有的説。

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俗話説得好,“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説,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1

本學期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個是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印象深刻,他説:“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這個比喻多麼的貼切,它告訴我們每一個教師,要保護好學生脆弱的心靈,引導好學生健康成長,特別對於後進生,更應該多傾注精力,付出愛心。

後進生因為各方面表現較差,常常在班級中遭人白眼。他們在同伴們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在老師面前,更是覺得自愧。每天在課堂上,看着別人高舉的雙手,他們也渴望能像優生一樣,胸有成竹地回答問題,得到老師同學們或多或少的讚美的眼光。可是,他們不行,常常的出錯讓他們表現的機會越來越少。他們也是孩子,也渴望掌聲和鮮花。於是,他們更多地做出各種舉動,搗蛋,説怪話,扮鬼臉,欺負女孩子……以各種破壞性的舉動贏得大家的注意,其實,他們也不喜歡自己如此。所以,每次遇到問題,教師的關愛和鼓勵,信任和支持是他們進步的最佳武器。那麼,怎樣才算尊重差生呢?

1、尋找閃光點。

找出差生的特長,比如繪畫很好,就多讓他出出板報;熱愛勞動的,就把集體勞動的指揮權交給他;喜愛運動的,就讓他噹噹體育委員……

2、不要每次都公佈差生的成績。

既然跟“差”“後進”沾邊,他們的.成績一般都很爛。所以,適當給給他們面子,保留一點他們的自尊,不在同學面前取笑他們可憐的成績,他們有時反而會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

3、師生注意説話的分寸。

教師要注意剋制,哪怕後進生做出再惹人厭惹人煩的舉動,教師也一定要用較有修養的語言,鼓勵學生有錯就改,而不是威嚇體罰,以勢壓人,那樣只會加深學生的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

當我們教師用愛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一次過失,用愛的心態去等待學生的每一次進步,用愛的目光去關注學生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愛的心情去讚許學生的每一份成功時,我們就贏得了學生們的心,就獲得了教育的主動權。愛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們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如此可愛,他們的潛力是巨大的,無窮的!

願教師那暖暖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再生羽翼,教師那深深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象天使一樣在我們的眼前飛起!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2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引發了我對以往教學行為的深刻反思;

在學困生方面,以往,面對學生的“不會”,我經常會責怪學生:“都已經講過了,你為什麼還不會呀”、“同坐在一個教室裏,別的學生都會了,你為什麼不會呀”等等;有時候想想,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認為這是不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呀,國小這麼簡單的數學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會的;但是看了第一頁到第二頁的一段話,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讀完這段話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給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愛,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與學生談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是真心幫助他進步,並通過談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制訂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然後從基礎的內容學起,一步一步地幫助孩子,並讓孩子從中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消除對學習的畏懼,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這樣慢慢便成達到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那樣:“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看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説: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此外,反思學生在課堂上調皮、做小動作等現象,在以後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學生,而要學會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而學生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看電視、打電腦、玩遊戲時卻那麼專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課堂不夠生動,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學生不滿意,從而引起學生對自己的課堂的討厭等等;寫到這裏,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記得在一次數學課上,一位平時表現一直不錯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課外書,在課後找這位學生談話時,她竟然無辜地説:“老師,我一直舉手,你都不讓我發言;”多麼單純的想法,竟然想到用這種方法來引起老師的注意;但是,班級那麼多人,老師也不可能一一叫到,當我向她解釋這種情況並告訴她舉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訴老師自己會了以後,這位學生在接下來的數學課堂中一直表現優秀,而且對待作業也更加認真了;因此,在以後的工作中,要注重關注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面對學生的問題,要善於蹲下身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及時、認真地反思並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每個孩子都把上數學課看作一種樂趣,並能在課堂中獲得發展;

最後,在這條建議中我對提到的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也一直努力嘗試,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課堂中,完成基本知識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在作業中,呈現思考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練習;反思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優等生更優;怎樣在課堂中採取分層教學,使得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書中所提到的分組方法會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一直是困惑我的問題,還急需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摸索;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3

應該説對教育專著,我向來不感興趣,始終認為哪些理論太枯燥、乏味,對我們的實際教育教學,沒有太多的指導意義,然而暑假裏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後,改變了我的想法,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讓我深受觸動。

《給教師的建議》不僅是一部教育理論專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實踐的百科全書,書中不僅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罷此書,大大開闊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的水平。下面就針對書中貫穿的觀點談談我的思考和體會。

一、書籍——教師的第一至愛。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提到:一個教師要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恆地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讀到此我開始反思自己,從教幾年來真正讀過的書有幾本?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而閒暇時會抱着電視看個沒完沒了,或悶頭大睡,而哪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寫論文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

霍姆林斯基説:如果一個教師在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學生的知識的最低供需比例是10:1,那麼到他有15年或20年教齡時,只有通過讀書去獲取知識,師生知識供需比例才可能達到20:1,30:1或50:1。教師不讀書,就會越來越不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靜下來一想,覺得大師的話非常有道理,從教10於年來,自己每天都在重複着昨天的故事,面對着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經不夠用了。那麼唯有讀書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

讓我們牢記大師的建議:書籍是教師的第一至愛。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該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讓我們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吧!

二、閲讀——學生的第一需要。

如果你仔細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你會發現蘇霍姆林斯基對閲讀特別看重,他將閲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説:“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説:“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閲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他還強調指出:能夠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閲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這樣的句子在整冊書中隨處可見。

那麼從大師的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學生喜歡上閲讀是何等的重要,讀了大師的這些建議後,我對班裏的同學進行了分析,覺得確實是這樣的。拿到一篇文章後一般能夠流利讀下來的同學都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後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看來閲讀真的很重要,我想,這對我今後的教學是一種啟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閲讀興趣的激發和閲讀能力的培養,要多佈置閲讀文章的作業,給同學們多講講故事,以此來引導他們對閲讀的興趣。尤其是對學困生的輔導,將從閲讀方面下手,進行新的嘗試,從“根“上解決他們貧困的原因。閲讀是開啟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讓閲讀成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閲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閲讀。這將是學生終身受益的法寶。

三、愛——教育成功的祕密。

給教師建議》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第一本具有真正意義的教育理論專著,他讓我愛不釋手,讓我不斷地反思和重建自我,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執着,他深愛着每一個學生,他關懷着每一個成長的生命,他與學生朝夕相處,與他們一起活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痛苦,關心他們的成功和失敗。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對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寫着自己的教育日記,所有所有的一切,帶給我們的不是抱怨與痛苦,而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幸福與成功。讀到這些,審視自我,深感渺小,我們距離蘇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樣的遙遠。是的,愛是教育成功的祕訣,這句話我們不知重複了多少遍,可是我們餞行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是一種精神活動,也是一種腦力勞動。我想,只有當教育者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靈的時候,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總之,讀《給教師建議》一書,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諦,其理論和精華只有細細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有選擇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同時我將聽從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讓讀書將成為我心靈的自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4

一本好書猶如一泓清泉,它能讓你在困惑之時有醍醐灌頂之感,對我而言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那本著名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使我受益匪淺。我曾迷失過,我曾抱怨過,我曾逃避過,經歷了五年的歷練,我明白年輕不是我放縱的藉口,而是我奮發的資本。

一、年輕,一本認真的書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三毛

《給教師100條建議》告訴我年輕不是讓我們揮霍的,不是讓我們放縱的,更不是讓我們懈怠的,而應該是一本認真的書。

以前我對計算教學的認識只停留在掌握計算法則,練習中強化法則的應用,達到熟練應用,準確計算的目的,課堂上不是特別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學生只是學會了算法。

在深入學習研究後,我認為在教學《100以內加減法》這類計算教學時,就應該大量使用了數形結合、類比遷移的思想方法。課堂上把畫圖變成學生的主動需要,讓學生自己看圖、自己畫一畫,化抽象為形象。

這樣合理運用知識的遷移,以形助教,形象直觀,讓學生對算法和算理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在課堂結束的時候,可以帶領大家總結了本節課所用的方法,給孩子加深了印象,這樣孩子在分析類似問題時會更加有意識的去用這些方法,真正體現了數學思想在整節課中的灌輸。

總之,在“有形”的數學知識中,必定藴含着“無形”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寫在教材裏;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體現在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方法是數學的行為,思想是數學的靈魂。不管是數學概念的建立,數學規律的發現,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乃至整個“數學大廈”的構建,核心問題在於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和建立。所以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切實把握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就能為我們的課堂點亮了一盞明燈,會獲得高效教學的入場券。

二、年輕,一本奉獻的書

“向陽花木易為開”,如果把我的學生們比作是花朵,那麼,我甘願做一顆太陽,一顆把光和熱灑向每一位學生的太陽。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教書這一職業具有高度的熱情,不為名利,不圖回報,憑自己一顆火熱的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一個人鄙視、厭惡自己的工作,那麼他必遭失敗,要知道引導成功者的磁石,不是對工作的鄙視與厭惡,而是真摯、樂觀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熱情。

是的,曾經書本上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幹”現在對我而言,已經是我人生的追求。

三、年輕,一本體諒的書

陶行知曾經説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點燈、學微積分時才認出他們是當年的國小生。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要學會體諒,而不是責備與批評。

孩子就是孩子,是在身心各方面日漸成長走向成熟完善的`未成年人,假如他生來就全知全會,他還需要我們老師施以教養幹什麼?事實上,他們身上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所以才會犯錯誤,需要我們有愛心和耐心去鼓勵他們糾正自己的缺點,提高自己的水平。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是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需要藉由他人的鼓勵來肯定其自身價值。如果老師一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斥責,必然會使孩子身心受壓抑,久而久之,形成強烈的自卑感,對人對事變得被動。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壞孩子的心靈,會在孩子的心靈中投下最陰暗的陰影。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平心靜氣地和孩子一塊找到問題癥結,並給與合理的期望,就能促進孩子自覺糾正過錯,充滿信心地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我們不妨説一句:不要緊,下次努力就行了。

年輕,不是我們揮霍的藉口,而是我們努力的資本。新學期,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幹。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5

我研讀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撰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感覺真是一位博學多才、和藹可親的老者在為我指點迷津,獲益匪淺。

我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也為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毛躁與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書中給教師提出的建議既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又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雖然本書記錄完成的教育時代已經時隔三十幾年,儘管現在一直在不斷進行教育改革,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絲毫不顯過時。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閃爍着智慧光芒的書籍,樹立了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理念。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都不相同,存在着個體差異。“可以把教育和教學的所有規律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地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讀到這裏,我不禁想到我的學生,無論智力水平的高低,我只是適當的調整教學方法,提出了同樣的要求。正因為個體的差異,經常出現完成一次課堂作業,智力高或者學習情況好的同學早早完成,而學習能力稍微落後的同學要多花好幾倍的時間;容易的習題不能讓學習情況好的學生產生興趣,而學習情況不好的學生反而不能正確完成同樣的習題;複習課,那些已經掌握的學生坐在教室中跟着“炒飯”,興趣不濃厚,而學習不好的同學則一遍兩遍都無法理解……出現這樣的情況,正是因為老師把所有的學生想象成了同一水平的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沒有差異性的,正是因為老師忽視古人早已強調的因材施教的緣故。

我深深地知道:“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今後一定會擠出時間,細心拜讀這位大師的經典,充實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