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教師讀書隨筆通用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3.45K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讀書隨筆,歡迎閲讀與收藏。

教師讀書隨筆通用15篇

教師讀書隨筆1

作為教師,沒有一天能離開書籍——教材、教參……日復一日,習以為常。於是有人感歎:做了教師,就註定要將一生機械無味地耗在教材、教參上,枯燥之極……

其實,閲讀《教育的力量》,就能夠給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應該作為一種力量而存在,我們應該竭盡所能,讓每一個世界變得生動、快樂、不單調、不沉悶、更不黑暗;在充滿陽光的白天幫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麗;即使身處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幫助自己的人,這就是教師。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閲讀經典,學習不同時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會讓我們變得善於思考,遠離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閲讀《教育的力量》,我們確切知道教師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學,只有這樣,教育才會不斷進步。肖川老師的字裏行間流露、揮灑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練就的教育學問。

閲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們深深地感動於“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激勵着我們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聖的土地上。沒有權力金錢,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對春天的迴應和禮讚。

閲讀《愛的教育》,故事中所洋溢的單純、美好、永恆的愛的情感,將我深深地包圍,滌盪着我的心靈。它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崇高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又能使愛不斷地昇華,它也教給我怎樣去創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閲讀這些經典名著,我總是不斷地被吸引、被感動,有些東西便不留痕跡地沉澱下來,沉澱到我的內心深處,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清晰。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教師在一生中要不斷提高自我,需要讀書好學。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獻。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05.

[2]錢理羣。語文教育門外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07.

(作者單位 山東省煙台龍泉中心國小)

教師讀書隨筆2

加入教師這個隊伍,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何建立自己的教學觀念,樹立自己的教學方法,是我苦惱的事情,恰好有幸讀到李烈老師的《我教國小數學》。

原以為這本書還是枯燥的説教,沒想到看了幾頁後,這本書卻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我不斷地往下看,看完了全書,細細品味,她猶如一杯好茶,品一口,濃香四溢,回味無窮;掩卷凝思,只覺得思緒萬千,真是受益匪淺。

全書主要分“以愛育愛”、 “以會教會”和“課堂教學實錄及教案”三大板塊。

第一篇“以愛育愛” 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的範圍,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朋友般地與學生交流。一名國小數學教師,不僅要研究教學,更要研究如何調動孩子學好數學的積極性,為學生的成長創設寬鬆健康的氛圍。讀了這本書,才更加明白:“愛”,不是空口號,“愛”就是自然真誠的行動,“愛”中融會着的教師的責任與技巧。

第二篇《以會教會》闡述的是李烈老師對教學的潛心研究的一些優良教學方法。“以會教會”,就是要抓微觀,抓具體,抓落實,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要以新的兒童觀,教學觀重新認識課堂教學。會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搭設平台,會為學生的發展創設情境,會為學生的展示提供充分的機會,會給學生的創新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這些思想觀念都體現着李烈老師對教學深層次的思考,體現着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

第三篇是李烈老師的一些課堂教學實錄與教案。細細研讀每一篇教案,她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合理安排每一個練習,盡心為學生的學習做好必要準備。在教學中,又不斷運用問題,探討,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

讀了這本書,我在想,在自己的工作中,還有很多很多要學習思考的東西進一步將自己對教育事業、對孩子的愛,化做具體的行為,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鑽教材、如何以新課程理念設計教學活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細節,落實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藝術上不斷學習實踐,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行動者。

教師讀書隨筆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活動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裏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麼如何讓生活與數學“親密接觸”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起始於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密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幫助他們接觸實際,瞭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例如,在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會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們有的説:“我會從1數到100。”有的説:“我會做一些加減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還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離開數學?”老師的發問引起學生們的爭議。有的學生提出:“你做電梯不按數字能上、下樓嗎?”“買東西花錢時,不用數學能行嗎?”“你上學不看錶能知道幾點嗎?”“媽媽給你買了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幾個,你不用數學知識去算一算,怎能知道還剩幾個?”……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議論了起來。通過議論,從中發現到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中間,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激起了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級的孩子們養成了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

既然數學源於生活,那麼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聯繫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才能拉進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切感,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作為教師要設計更多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增強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1、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根據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方法。

例如,在講“前後”這一新課時,教師提問:“你們大家還記得前幾天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嗎?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低年級組的跑步比賽,下面讓我們重温一下當時緊張又激烈的場面。”這時教師出示本班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一段錄像,讓學生認真觀看,然後教師把畫面定格在比賽開始不久,接着向學生提出問:“你通過觀看,知道當時誰跑在最前面嗎?誰跑在最後面嗎?”從而引出今天這節課所要研究的有關問題“前後”。這樣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再比如“認識物體”,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家裏的各種傢俱、擺設),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幾何物體的樣子,然後再觀察、觸摸自己桌子上擺放的各種形體的學具,這樣從視覺到觸覺,從大物到小物,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在學生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入新課。這些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導入新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從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是一名小小郵遞員”的遊戲,將口算卡片製成信件,請“郵遞員”將信件投到與口算卡片得數相同的信箱裏,再集體檢驗“小小郵遞員”送信的結果是否正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的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一副郵遞員的姿態,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認為該投的“信箱”裏。教師根據孩子們好動、好説、爭強好勝的特點,將枯燥的計算寓於教學遊戲中,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休息日裏,你們喜不喜歡跟父母一起逛商場選東西呢?”“下面老師請同學門看一組照片,你們看一看這是什麼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麼擺放的呢?”教師出示照片(大商場各種物品擺放的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並讓學生説一説觀察的結果。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裏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分類整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商場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購物環境,通過多媒體再現了商場物品分類擺放的優越性,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 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這些看來不算難的內容,如果不多加那麼一兩句話,學生就可能不會聯想到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數學內容,也可能當拿到一張火車票時,不會有數學應用的意識,當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車票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個國小生(7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父母一起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多麼的必要。

三、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理解生活世界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於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接觸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説出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學生很快説出:因為圓形的蓋子美觀。我適時引導他們:“能否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呢?”學生及時地聯繫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交流。最後得出:因為圓的直徑相等,圓形的蓋子翻起時,不怕掉下去這一結論。經常這樣指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和頭腦去想生活中的現象。不但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源於現實並用於現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歸宿。人人要學習有用的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重視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有聯繫的因素。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如學習了“分類”後,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書桌,讓整理好的學生來説一説他是按什麼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習了“生活空間”的前、後、左、右後,可以讓學生説出自己座位的前、後、左、右分別是誰,學校的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地方;學習了“統計”,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潔用具的數量、統計一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統計班裏學生是在那個季節出生的;在學完“20以內的加減法”後,有意識的帶領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拿20角錢去菜市場買菜。在這次活動中,就有許多學生出現了不會算賬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過關,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關係……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麼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

學生從活動中不僅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在解決中又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再開動腦筋加以完善解決,從而獲得應用的技能。

總之,要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繫起來,只有加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繫,促使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使運用數學知識成為每個學生的本領。

教師讀書隨筆4

摘 要:就閲讀一些教育經典書籍,淺談了一些體會。

關鍵詞:教師;教育;力量

“讀書”,一個多麼温馨的詞語。讀一本好書,心情放鬆,雜念盡消。“眾裏尋他千百變,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徜徉書海中求知的人常會有如此動心美妙的體驗吧。

作為教師,沒有一天能離開書籍——教材、教參……日復一日,習以為常。於是有人感歎:做了教師,就註定要將一生機械無味地耗在教材、教參上,枯燥之極……

其實,閲讀《教育的力量》,就能夠給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應該作為一種力量而存在,我們應該竭盡所能,讓每一個世界變得生動、快樂、不單調、不沉悶、更不黑暗;在充滿陽光的白天幫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麗;即使身處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幫助自己的人,這就是教師。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閲讀經典,學習不同時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會讓我們變得善於思考,遠離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閲讀《教育的力量》,我們確切知道教師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學,只有這樣,教育才會不斷進步。肖川老師的字裏行間流露、揮灑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練就的教育學問。

閲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們深深地感動於“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激勵着我們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聖的土地上。沒有權力金錢,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對春天的迴應和禮讚。

閲讀《愛的教育》,故事中所洋溢的單純、美好、永恆的愛的情感,將我深深地包圍,滌盪着我的心靈。它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崇高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又能使愛不斷地昇華,它也教給我怎樣去創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閲讀這些經典名著,我總是不斷地被吸引、被感動,有些東西便不留痕跡地沉澱下來,沉澱到我的內心深處,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清晰。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教師在一生中要不斷提高自我,需要讀書好學。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教師讀書隨筆5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這是書封面上的一段話,正是這段文字,吸引了我的眼球,給了我無限的感動,讓我受益匪淺。

《孩子,你慢慢來》,我喜歡這本書,也喜歡這句話。作者龍應台的文筆是那樣的細膩,全書藴含了一位偉大的母親愛的氣息,讀着讀着,一股暖流慢慢飄進了我的心房。

讓我們慢慢來,讓我們耐着性子學會等待。

讀完這本書,我不斷地反思了自我。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有時會很生氣,有時也會對學生大聲訓斥。記得期會考試前一天,我和白教師一齊從會議室回到北教學樓時,老遠就聽到哈哈大笑的聲音從樓上傳出來,我倆邊走邊猜測着這笑聲是從何而來。當時的我雖沒説出口,但心裏早已斷定是我們班。於是,上樓直奔教室。“教師,崔晨曦給他的同桌講笑話,他還大聲地笑。”班長見我來了,立馬站起來,氣憤地説。聽班長訴説的同時,我帶着滿臉的怒氣瞥了崔晨曦一眼,此時的他也許真正意識到自我錯了,低着頭,看着桌上的卷子,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如果今日不給他點嚴厲的教訓,我怎能安心?”想到那裏,我走到他的座位,只見他的捲上僅寫了幾個詞,看到這些,我便火冒三丈:“走,去給你媽媽打電話,讓她來盯着你寫。”他一聽,急了:“教師,別……別……。”當着全班同學的面,他竟然這樣對我説,我裝出一幅很生氣的樣貌,走出教室,進了辦公室,一會兒,他也跟了過來,説:“教師,對不起,我不應當講笑話。”聽他這麼一説,我真想原諒他,可是,想想以前的種。種違反紀律的事,都與他脱不了干係時,説:“以前,我總是心平氣和地跟你講道理,你也總是不斷地向我承認錯誤,這次我再也不給你機會,打吧!”

他見我這麼堅定,拿起話筒,撥通了電話。不一會兒的工夫,她的媽媽趕了過來,明白他犯了錯後,一向數落着:“這麼長時間,付教師沒給我打過電話,我還以為你表現得很好,沒想到你這毛病還沒改……”説罷,她看了看他手裏的試卷,相當生氣,此時的他再次認識到自我真得錯了,趕緊寫了起來。當我把學生帶出學校回到辦公室時,他已寫完。我們一齊下樓、回家。

説實話,這樣的結局,我心裏很不是滋味。從那天起,他那些過分的行為收斂了許多,也正是從那天起,他的名字再也沒被值日班長寫在黑板上。直到今日,我的內心深處並沒有因他折服而自喜,也沒有因我的勝利而置之不理。如果我學着安安的媽媽,耐心地與他交流,讓他愉快的理解;如果我不衝動不叫家長,換一種方式教育;我就會帶給他歡樂,而不是無窮的壓力。上週四的一個課間,我讓他下節課課後找我,他沒有忘記,規規矩矩地進了辦公室。我和他談了好久,談到他期會考試考得不錯,三科都在九十分以上,表揚了他有寫好作業的習慣;談到了他的日記比以前大有長進,肯定了他有堅持閲讀的習慣。並提醒他,如若能做到嚴格約束自我、控制自我,教師相信他還會有大的提高。一句表揚,一次肯定,一種相信給了他莫大的自信,談話結束,他準備回教室上課時,恭恭敬敬地説了一聲:“教師,再見。”此時,我感到很欣慰。心中默默地重複着那句話:孩子,你慢慢來。教師對你有耐心。

事後,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來》細細品讀。我覺得教育不是賽跑,教育學生應當慢慢來,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多給學生一點耐心,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必須與家長一齊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長。讓我們用心欣賞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享受孩子一朝一夕的變化!讓我們用心欣賞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片段,享受孩子一喜一怒的真實!長長的路,慢慢地走!長長的路,健康地走!

《魅力教師的修煉》

利用暑假時間,我研讀了周成平教授的《魅力教師的修煉》一書,這本書在如何才能使自己在教師這個羣體中更加優秀這個問題上讓我受益匪淺。分別從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教學魅力、形象魅力、語言魅力、溝通魅力和反思魅力七個角度,系統地闡述如何全面提升教師各方面的魅力,從而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我認識到了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教師的魅力指數越大,影響也越大。古往今來,大凡成功的教育家無不是有魅力的教師,例如孔子、魏書生。都有着深厚的個人魅力。一個有魅力的教師,學生就喜歡多親近,聆聽其教誨。我作為新教師站在三尺講台上,既要不斷吸取老教師的優秀教學經驗踏踏實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自身的教師魅力。通過閲讀,我認為提升自身的魅力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修煉教師的師德,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1、重視師德修煉

陶行知先生説過:“咬人敬己,必先自敬,重師首先師自重。”可以看出歷代的`教育家都重視教師道德修養要求。德高為師,身正為師,教師首先要學會獻身教育,甘為人梯,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二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三要熱愛學生,誨人不倦;四要善於養德;五要更新觀念、努力創新;六要感染學生、育人為先;七要終身學習、不斷進取。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真真落實七要,重視師德的修煉。

2、提升人格魅力

學生眼中教師的好老師應該是:威而不令、嚴而不死、親而不猥、活兒不散、寬而不亂、博而不驕、新而不怪、雕而不俗、剛而不倔、憤而不私。我認為一個教師應該有威信,但不是依靠粗暴的言行和一味的命令來壓制學生;要學會講究方法;教師要有愛心,但需要一定的距離感;教育有時需要寬容,但不是包庇缺點,美化弱點。作為班主任我覺得體現教師人格魅力就尤為重要了,只有你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這樣言傳身教,班級的學生才能培養好習慣,才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修煉教師的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着主導作用,他的教學魅力能夠激勵鼓舞學生汲取知識的信心和力量,不斷向新知識殿堂奮發進取,所以這也就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結合本書我認為修煉教學魅力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做好的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中好的教學設計都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品德課給人的映像是枯燥乏味的,唯有好的教學設計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喜歡上這門課。結合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我認為首先在研讀教材和基於新課改的要求下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學生感興趣的事例結合知識點講解,這樣通俗易懂,學生也容易掌握。其次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遊戲和學生參與活動,中學思想品德意在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所以通過活動可以體會教學內容所要達到的知識情感。

2、課中:修煉語言魅力,加強師生溝通

我認為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之所以吸引學生就在於他的語言魅力,教師的語言如果充滿朝氣、熱情、幽默和關愛,可以使課堂充滿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在教學中多鼓勵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同伴協作、小組學習等形式。思想品德教學中可以設計環節讓教師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或者學生設計問題,同學之間共同思考、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親密聯繫。

3、課後:積極反思,加強與家長的聯繫

一個優秀教師的優秀教學設計不能缺少的就是教學反思環節,只有教師在教學實踐後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教學水平。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日常聯繫看出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於學生不易掌握或掌握不好的知識點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重點強調。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水平還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及時瞭解學生在家情況,幫助父母瞭解學生在校情況,才能真真修煉自己的教學魅力。結合我校特點,我可以通過家校路路通的平台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三、修煉教師的學識,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藴

教師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要有深厚的學識魅力。這裏的學識魅力除了指有精神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要有廣博的各方面知識。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學生能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教師的不學無術。”教師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極高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和寬厚的教育科學知識,為此教師要不斷獲取新知識,唯有孜孜以求,才能培養出新一代學生。一個有魅力的教師必須學會讀書和思考。

讀書可以使師德藝雙馨教師唯有讀書才能與時俱進,才能站在課改大潮的最前沿,作為新教師,我們首先要讀教育教學專業的書,這樣才能具備深刻的教育理論功底;其次要多讀本專業的書;最後要讀知識性的書籍,教學需要淵博的知識,結合思想品德教學的特點我認為還要多讀報,多看新聞,瞭解時事政治。讓閲讀成為我成長的階梯。

我相信只要我能夠嚴格按照以上幾個方面做,把學習收穫切切實實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也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使自己成為一個極具魅力的教師。

教師讀書隨筆6

餘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讀,閲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有些心得,請略陳陋見。

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古人為學入門讀物,餘在而立之年始讀,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見當代中國教育之偏頗。

就其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取《左傳》傳承“春秋大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衞道宗旨比較相符。蘇東坡曾稱譽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載道”論,韓文公逆諫人主,糾治世風,力挽唐代崇佛之狂瀾,足可當之;但若就文字論,韓氏文章似未達這等境界,東坡先生的評價多有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觀止》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無疑是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筆尖所及,氣貫長虹;餘每每讀罷,未嘗不為之折服、為之太息。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這四篇奇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一樣,不必苛求。

《觀止》一書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覺,並且不才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儒家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為本,因而不取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也有異議,故幾乎不取魏晉一代的文章;編者是清代學者,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户之爭影響頗深,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觀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學者不能説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諸點,令“觀止”黯然失色。

歷朝歷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餘更不足論,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禮貌歷經5000餘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禮貌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禮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復興。可悲可歎!

教師讀書隨筆7

三年來,餘每日晨讀,閲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為感慨,請略陳陋見。

一、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為學的入門讀物,餘而立之年後始讀,可作為中國教育是人類歷史最大笑話的明證;

二、就文集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似取《左傳》傳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衞道宗旨也比較相符。蘇東坡雖曾稱譽韓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但這本是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單就文采論,韓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蠟。

三、愚以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文集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氣貫長虹,筆尖所及,沁人心扉。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一樣,不必苛求。

四、文集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覺察,且鄙人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先,因而對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不取;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有異議,故對魏晉一代的文章幾乎不取;編者是清代學者,似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户觀影響,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為外族入主,對這些以士自居的學者是一件不能説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觀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縱觀歷朝歷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禮貌歷經5000餘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禮貌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禮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復興。

教師讀書隨筆8

無意中在《早期教育》上看到一篇對《兒童行為管理》一書的介紹也或許是因為我園正在做的一個課題與孩子的行為有關,於是我就迫不及待的到網上買了這本書來看,本書是由英國學前教育研究家希拉。裏德爾—利奇著,由劉晶波翻譯。我對譯者序篇中的一小段話印象特深:“你知道,為什麼上帝要把小孩子們造得那麼可愛嗎?……因為上帝知道,小孩子們會把大人弄得很累。甚至折磨得筋疲力盡,如果不把小孩子們造得可愛一些,他擔心大人會忍耐不住把他們殺掉的”這讓我想起與孩子共同生活的這麼多年中,有氣惱,有傷心但也有驚喜,有欣慰,有快樂還有希望。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在書中提到對教育工作性質的闡釋“快樂並痛苦着”。

“儘管每個人都可以列出一長串中生活變化着的觀點,目標和行為,但是這其中必定有某些會終生保持的穩定的核心特徵。這些特徵是由兒童的童年經驗和家庭影響塑造的”讀完這段話後,我不竟心理抖了一下,原來我們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其一生的發展過程中都起着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我們怎樣才能將一個已經養成不良習慣的如一盤散沙的班級培養成一個有良好常規和正氣的班級呢?怎樣才能讓那幾個重點難管理的孩子聽我們的話,管好自己呢?作為老師我們都明白講道理有時甚至在幼兒做錯後去批評教育他,孩子們很顯然都會屢錯屢犯,屢犯屢錯。有些孩子雖然不會再出現這樣那樣的不適當的行為並不代表他真正已經懂得了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而他是害怕老師的批評他。即使他在我們面前是個乖乖的好孩子,也未必就這麼信服你。

“在開始瞭解兒童某種行為的原因之前,我們有必要審視自己關於行為的立場和價值觀”。那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我的行為立場和價值觀是什麼呢?“一切為了孩子好”這就是我的立場和觀點。那怎麼做才是為孩子好呢?那些上學學過的理論大部分被拋在腦後了,整天拿着工作忙,孩子多,班級遺留問題搪塞着自己,從來沒有好好審視,自己與這些科學的教育理論觀點偏離了多少。

因此,我每天依舊那樣忙,處理完這一堆事情,還有另外一堆事情,我只想着每天怎麼去管理孩子,怎樣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孰不知一個好的“管理者”而應是讓他的學生學會如何管理自己,我們應該給予他們自我管理的技巧和能力,鼓勵他們自願的在自我願望和規範要求之間折中。我現在是一位管理者,管理着一個班的將近五十名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如何讓我班的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呢?如何學會調節自己和別人的需要,不能因為孩子才上小班,年齡小,很多道理不懂,而放棄這個想法,孩子每天都在不斷地長大,心智在不斷地成熟,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也是一個很難很艱鉅的任務,既不能放任孩子也不能壓制孩子,孩子需要愛和贊同,他們需要知道,如果自己很自私就不會贏得別人贊同。我們要給他們愛要適當寬容他們行為,也要有理由地讚賞他們,正如這句話“增強能力更多着眼於發展自信和積極地自尊,這些個性品質對於兒童積極地行為養成是有利的”。

我們應該通過哪些方式方法來增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而且還要注意不能讓孩子最後成為一個受不了挫折的孩子。有理由,有根據的表揚,鼓勵,讚賞……但我認為這些遠遠不夠,班裏的孩子畢竟不是一個,班裏的事情並不是只有幾件,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儘可能去關注每一個孩子,並不是當孩子需要我們微笑的那一刻我們才會出現。當下,我認為讓孩子懂得道理,知道做對了不僅有老師會讚美,小朋友會喜歡,自己也要誇獎自己,也要大聲對自己説:“真棒!加油!”

教師讀書隨筆9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間,農曆新年又過去了十天,一個愉快的寒假也快要過去了。假期伊始,好好的在家睡了幾天懶覺,然後歡歡喜喜的過大年,然後就是走親訪友,恭賀新春,不亦樂乎。

當然,玩樂間,不能忘了讀書,書是個很好的東西,我很喜歡,而撿起一本好書認真的去讀,更是一件快心的事情。經學校推薦,這個寒假,我特地在網上買了一本書,吳非的《致青年教書》。作為才從教兩三年的青年教師,我極其渴望從吳老先生口中得到點滴教誨、點滴真傳、點滴指導,這個書名吸引了我,在這個寒假,我仔細琢磨書中的每一句話,並進行反思、銘記,收穫頗多。

這本書還值得我認真細讀,但今天我想説的只是藉助於其中的一篇——《讓學生喘口氣,好嗎》來談談的我一點感想。

有人請吳老師描述一下理想的教育,他説:“所有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人的待遇。在早晨的陽光中,他們哼着歌向學校走去,有時候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能吃到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統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四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閲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父母聽……”我不禁被吳老師描述的這一場景給感動了,多麼美好的一幅畫面!可是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想到,幾人能夠做到,想起小時候看書看到的一句話:人對了,世界就對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並付出實踐與努力的話,這應該就不會被認作是太浪漫、太理想化的描述了。

我們的教育深刻的影響着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庭,從而也就影響着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我們每個人從國家大政方針中都知道了科教興國、教育為本、人才的重要性等等這些道理,所以如今教育中存在的任何問題都不容小覷。

而吳老師的這篇文章中主要就提到了當今學生學習負擔逐年上升的問題,他舉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説曾看到某校高二年級“國慶長假作業”,一共60大張紙,不停地做,也要做滿7天;有個特級教師,寒假放假20天,他佈置給學生的化學作業是60張講義……這個寒假,與我叔叔的女兒交談此問題也深有感觸。我叔叔的女兒正上九年級,國小時成績一直很好,可是後來越來越討厭學習了,而現在又正值九年級關鍵時刻,使得我叔叔嬸嬸對此非常擔憂,害怕她考不上一所好的高中,所以看到我就要我多開導開導這個妹妹。

後來在與她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她討厭學習的最大一個原因就是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了,她感到厭煩,於是就漸漸的討厭學習、討厭老師了,説一丁點自由空間都沒有,每天都是被老師逼着學習、做作業,而且作業佈置得特別多,每天晚上都要做到十二點或更晚才能做完(這一點得到了我叔叔的證實),各個科目都有作業,讀的、寫的、背的、默寫的、試卷等等一大堆,如果第二天檢查作業沒做完的話,就要被老師罰抄,抄書、抄班級班規等等,如果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還要不斷的加倍罰抄……我聽後不知是何滋味,像我們這個小鄉小村的老師不懂教育理念也還情有可原,畢竟外面世界見得少一點,可是我這個妹妹卻是在大城市的重點班級裏學習,這些老師還如此不懂教學,這不是硬逼着學生“造反”嗎?當今的學生不比從前的學生,他們現在“精明”着呢,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與想法,知道維護自己的尊嚴與人格,知道平等、自由,面對着這樣的學生,你去逼她學,她還會學嗎?

於是我又想起了上學期校長在一次教工大會上説元旦放假一個班的作業發了19張試卷的例子,這些不和諧、這些聽上去很小的問題原來在我們身邊不停的發生着。

我不知道我要對我那個妹妹如何開導,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我發現了自己的口拙,我只能無關痛癢的跟她平和的談心、講解,我不知道我的談話起的作用有多少,因為這是個這麼現實的問題,我個人的作用微乎其微。

吳老師請教師反省,“請問:你一生從事教學,你知道學生將如何回憶你?如果他只記得你‘狠’,能‘狠抓死揪’,連課件十分鐘都利用足,甚至不讓學生去解手,當時家長一片叫好聲,後來有人自殺了,有人拖垮了,有人到了成年一無所長,那就得回憶你的種種不是了。”

學生厭學是現在教育中比較嚴重的一個問題,除了教師的不當之處外,當然,社會的影響也佔很大部分,比如社會現象——大學生找工作困難,讀再多的書不如有個有錢有勢的富爸爸——折射給學生而形成的“讀書無用論”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這些教育者反省、深思。

作為青年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我認真的細讀這本《致青年教師》,只是希望能夠聽取些許老教師的教訓與思考,以使自己在這條職業道路上少走彎路,更好的完成本職工作,教育好學生,為社會做出些許貢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會繼續努力,而面對的這些共同問題,我希望與大家一起努力。

教師讀書隨筆10

紮紮實實多讀一些書讀書可以夯實教師人文底藴,是提高思想境界與文化品味的基礎工程。任何出類拔萃的寫作者,首先必然是永不間斷,長於吸收的閲讀者。於永正老師這樣説:“最應該而且最值得站的是理論家這些巨人的肩膀。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將使我們看得更遠。”作為我來説,雖然説也從教了12年了,但在新課程標準面前,在新教育實驗面前,還只是像孩子一樣剛剛學習走路,剛剛走上講台上的人生路。為了使自己紮實掌握教育真諦,我開始與書為伴,勤於學習,充實自我。在我家的會客室裏,有一整架書。每每夜深人靜,妻兒都進入夢鄉之時,一切都歸於沉寂,只有牆上的石英鐘還在不急不慢地丈量着夜的深度,此時,我就獨自摩挲大小不一的書,聞吸飄飄蕩蕩的油墨香,心中總是充溢着一股歡欣與怡悦,取書一冊,慢慢翻閲,怡然自得。不論風霜寒暑,只要打開書本,古今智者便乘着晚風與夜色翩然而至,無須客套,不用茶煙,高山流水,促膝談心,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一任歌哭怒罵,聽憑雲倦雲舒。

明代的王心齋曾經寫過一首《樂學歌》:“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他把學和樂視為一體,的確是極好的見解,當然,學習並不僅限於讀書,但讀書卻是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有多少學者或讀書人嗜書如命,我現在讀書也入了迷。在幽靜斗室,伴一盞枱燈,手執一卷,全身心投入,任思緒如駿馬奔騰,盡情馳騁,覽遍名師名作,目睹中外教育史興衰榮辱。與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柯等大師一起體驗教育真諦,品嚐咀嚼魏書生、於永正、李吉林等名師睿智和超凡的教育技巧,讓理性之光粲然於腦海。靜靜地揣摩教育的快樂,時而拍案叫絕,在心底引發陣陣莫名的感動,一股控制不住的激奮和靈感奔湧,總想寫些什麼,説些什麼。於是乎,就端坐在電腦前,輕輕敲擊鍵盤,隨着“啪啪”聲響,一篇篇隨筆、日記、論文盡也汩汩而出。於是,也就有了我在“行知論壇”上的《佐明手記》,有了我在“教育在線”上的《瀾溪花》。一邊讀書,一邊寫作、發帖,一邊反省,漸漸讀書寫作的興趣越發濃厚,於是我就越發渴求好書,到學校圖書館借,去書店購買,在網上尋覓。一旦遂得心願,無不興奮久久,歌之舞之,從《沒有語文的語文課》、《讓語言與生命同構共生》到《魏書生文選》、《教海漫記》,然後是《教育的視界》《細數陽光》……懷着珍愛的心情,細心拜讀,那一篇篇優美的文章彷彿一股股甘泉滋潤着我的心田,又似飲進醇香的佳釀,讓人心醉神馳。一旦與同事談論起“書經”幸甚至哉,帶着一種迫以狂熱的虔誠。書是傳播思想的能啟發人思維,但也不能過分迷信。所以我認為讀書即要能入,又要能出。莊子説過:“筌者所以在魚,得而忘筌;言者所以在薏,得意而忘言。”我想這裏的“得意”既指書中之意,又指自得其意、自得其樂。大概這就是王心齋的:“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吧!有時書中的做法,對我們的教育實際並不合適,我們就應該“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因材施教”了。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

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要紮紮實實地多讀一些書,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淨化自己的靈魂,昇華自己的人格。讀書,使我告別無知無識無能;讀書,使我獲得接天通地的感悟;讀書,使我對教育多了一份自信……在讀書中,我實在是得到了許多難以形容的樂趣,在樂趣中學到了教育的真諦,提升了思想理念。

教師讀書隨筆11

紀伯倫曾説過“榮譽是熱情站在陽光中影子,花根是鄙棄榮名花朵”。我想這句話送給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適不過。他是全國人大會委員,是民進中央副主席,是蘇州大學博導,但他卻一再説自己是一個力圖不讓孩子掉隊老師。初聽他名,緣於他連續11年提出建立“國家閲讀節”提案;敬仰他人,卻因有幸拜讀他《教育之旅——教育承諾》。

翻閲書籍,會發現全書以一種訪談形式展開,記述朱先生近些年和眾多媒體關於教育觀點一些對話。在這些對話中輕易就能發現,朱永新先生致力於新教育實驗理念普及和推廣,他提倡多角度關注孩子人格健全與成長。但讓我最感同身受還是他所提倡“全民閲讀”理念。他認為這是新教育實施最有效途徑,也是教育改革必由之路。他在訪談中提到“一個不善於閲讀民族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有精神力量民族,也絕不會成為一個有競爭力民族”。朱先生還以猶太人為例,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書閲讀量。這似乎讓這個種族人才輩出、貢獻良多變得不那麼匪夷所思。

而作為一個一線語文教師,我深知閲讀重要。他有着發展思維、培養情感、激發興趣、提高表達能力等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説,學校教育對於孩子來説如果是必要乳汁,那課外閲讀就是孩子健康成長其他營養物質。但現實操作中,我們總會感到荊棘滿路。應試壓力、閲讀方式改變、社會觀念不認同等都讓孩子讀好書路徑看似越來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閲讀”理念。由民眾閲讀形成一座城乃至範圍更廣書香氛圍,去吸引那些離書越來越遠人羣。例如,他認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閲讀,定能形成共同語言,擁有共同生活密碼。他始終堅持,哪怕多一個人愛上閲讀,這世界便也多一份書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理念,我想就現在來看是夢想大於現實,畢竟太多人認為閲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太多人甚至沒有閲讀興趣。但長此以往,從書香校園影響到書香社會,從推進閲讀到撬動中國教育改造,也並不只有渺茫希望。低頭再看書面上朱永新先生,我驚訝一個身體力行搞教育改革人,看起來卻温和淳樸、笑聲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書香才能浸潤出儒雅氣質吧!

教師讀書隨筆12

《愛的教育》——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

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

教師讀書隨筆13

拜讀了韓興娥老師的《讓孩子踏上閲讀快車道》,通俗易懂,淺入淺出,無高深的理論,只有樸實的做法,樸實的話語。令我印象最深的、對我有如此幫助的有以下幾處:

一、 語文教學至簡為上

1、韓老師的課堂備課簡單,形式簡單。一個簡單的課件,慣用的聽錄音、朗讀、認讀屏幕上的詞語、簡單理解課文(不強求學生的“深刻理解”,學習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等形式。韓老師的絕招:學新東西誰不喜歡?第一遍聽錄音的教室裏一片寂靜,第二遍、第三遍時要求孩子們模仿着小聲念,老師悠閒得很,有精力去注意他們,那些不張嘴、不看書的小傢伙一偷懶就會被老師發現。

2、課外讀物的教學,韓老師提的問題具備兩個特點:一是簡單,絕大部分學生能答出來,差點的學生想一想也能答出來;二是總領全文,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韓老師的備課一氣呵成:讀幾遍課文,把生字詞輸到電腦上,印發給學生,再揣摩一下重難點。韓老師追求的就是簡單,追求的就是自在。

二、語文教學“讀”才是硬道理

低年級閲讀教學的主要做法是淡化理解,強化朗讀。

朗讀可以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淋漓盡致地表達感情,補充文字上的不足,古人就有三分文七分讀的説法。學生聽了這種生動又感情的朗讀,可以加深對讀物內容的理解,產生朗讀的願望。有了朗讀的興趣,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就能逐漸掌握規律,並把書面上的文字變成頭腦中的形象,連成一幅幅活動的畫面,這些畫面可以喚起學生的想象,加深學生對讀物的理解,自然提高了閲讀的能力。

三、“學以致用”“歸類誦讀”是學習語言的妙招

學以致用是對所學知識最好的複習,韓老師在讓學生背誦《增廣賢文》的同時,倡導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家長都要現學現賣,每有所學,力求馬上運用,就像我們小時候用詞造句那樣。韓老師儘量不讓學生過了夜,讓所學知識沉沒在記憶深處,時間長了便了無痕跡。

四、讓課堂靜下來

1、剛入學初學拼音時規定:老師手指黑板時學生念,老師手放下時學生停止出聲;老師手持卡片時學生念,老師把卡片從胸前放低或藏身後時學生停止出聲;老師伸出一個指頭,示意學生只念一遍;老師兩隻手做暫停的姿勢,學生要立即安靜下來。

2、佈置寫字母的時間要在下課前10分鐘,一旦讓學生動筆,老師再講或讓學生再讀學生們的心裏就有了牽掛的事,他寫不完是不會抬頭的,而等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寫完,需要很長時間,課堂紀律就沒法控制了。不要頻繁地更換教學內容,看書、看黑板、看屏幕的時間不要太短,學生從一個環節轉到另一個環節,需要花一定的時間組織教學。

教師讀書隨筆14

歌德這樣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推薦》捧讀此書,給我許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推薦,在原先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裏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着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狀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我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下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此刻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長,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這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師讀書隨筆15

好的書,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光芒會一直都在。

當我拿到這本書首先了解fVR(自由自主閲讀),看了一個又一個研究案例,這本書讓我欣喜一口氣讀了十幾頁,讀着讀着時間到了22:40分,卻沒有一點睡意,在以前看書中從來沒有,真的很棒!充滿了對此書的渴望。從最初的理解fVR就是我們有書讀,可以自由讀的理解,到最後自由自主閲讀讓我清晰的認識到它是一個高能力的讀書人才具有的,我需要一步一步攀登。

在此書中很好了解了校內fVR,其實在沒有閲讀此書之前我們已經進行,並且很好做到了持續默讀,在每個週三晚上進行師生共讀,但讀了此書後,又讓開闊了眼界,持續默讀安排在同一時間學生的閲讀興趣不會增加,(重要的原因我們沒有更多更好的圖書資源)這時來了及時雨在六合公益的支持下我們逐步做到自己選擇閲讀,廣泛閲讀。每當學生吃過飯後,他們會走進教室拿起一本自己心愛的書,徘徊在長廊、葫蘆架下、魚池旁、或靜靜坐在長椅上,甚至蹲在垃圾桶旁,我班孩子見了慕校長還向推薦書呢!由於我們重視了閲讀,六合公益又為孩子們的閲讀插上了翅膀。我覺得老師變了,孩子變了,無形中我們進步了,閲讀的力量真是無窮大。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閲讀,作為老師的我在閲讀本書是,特別注重了第二章節的閲讀方法的學習,學習完之後我在行動的有,樹立典範、提供充足的閲讀時間、直接鼓勵、(現在你們的閲讀已經超過老師了,老師要加把勁了!有點空閒時間,我就在我們班的書架前閲讀,作用很大)還有在家長會上我們鼓勵家長和我們一起閲讀做孩子讀書的夥伴。準備做的有:在班級要進行共同朗讀一本書,課前5分鐘。還有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閲讀可以提升寫作能力,教孩子寫作文是語文教師的痛處,在習作教學中,我也是很用心給孩子們指導寫作方法,很費勁但作用不大,到寫時,還是愁眉不展,我很苦惱。《閲讀的力量》給了我很好的答案。因為閲讀,學生潛意識地吸收或學會許多寫作手法,而且自動地、本能地將它們使用出來。閲讀好的人寫出的東西幾乎都在可接受的程度,要想寫得不好都很難。寫作讓人聰明,可以幫助我們想得更徹底,並且解決問題。當你遇到問題時,你將問題寫下來,至少一部分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有時甚至整個問題都不見了。讓我更加確定要讓自己在閲讀後堅持寫作,也要讓孩子們在閲讀了大量的書籍之後適當增加寫作量。

環境限制了孩子的閲讀,我在55頁批下了孩子們、老師們、感謝六合公益、孟素琴老師、慕志偉校長、崔要娟主任把我們拉上了閲讀之路!在書中介紹圖書館對孩子的閲讀影響非常大,對我的觸動比較大,在64頁我批下了希望我們超化鎮中心國小將來在六合公益的幫助下也會有一高質量的圖書館!期待!期待!現在走向閲讀之路的我是在播種,相信將來閲讀會送給我花朵和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