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1.6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老師隨筆,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5篇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

最近,學生的隨筆中都出現了我的身影。每當批閲“我自己”時,我總是要細細地讀到每一句話,心情很緊張,我的孩子會寫些什麼呢?我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不知是奉承還是拍馬屁,我的學生把我寫得都讓我有點難為情了。我不禁要問自己:我有那麼好嗎?我沒有那麼好。我的白頭髮很大原因不是為他們愁的,我疲倦的面容也不是為他們而操勞的,我的腰痠背痛也不是為他們而累的……

隨着年齡地增長,我的肝火不旺了,而多的是耐心和温柔。這一點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在變化,我已經脱去了年輕那會的衝動和焦躁,面對我現在的學生,我真的是由衷地喜歡。不管他是個怎樣的孩子,我都一視同仁。但我還沒有做到真正深入地去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想法。尤其是讓我很放心的`、內向的,不善於表達的孩子我可能真的關心太少了,而相對調皮的、成績不理想的,我與他們的交流就多一點,關愛也多一點。而我在他們的眼中仍是很關心他們的,看到他們這樣寫,我很慚愧。

孩子的每一句話都是對我的期望,我要好好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句話,成為孩子心中的好老師。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2

我在閲讀了有關當前閲讀教學的問題及原因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思考,如何有效的進行國小語文閲讀課教學呢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讀制度、圖書交換制度方法一幫一制度方法等。這樣就能有序、有效的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當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並實施一段時間以後,學生在學習上也就構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有些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能夠養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動腦筋、想辦法。記得剛接手我此刻任教的這個班時,在閲讀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讀一篇課文必須先標上小節號,必須要了解主要資料。這就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二、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教材的處理,應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這就證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語文教學中,我將教材資料進行歸類。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説明文、古詩、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例如:寫人記事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第二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敍述順序、理清課文的脈絡;第三步,抓住文中描述人物有關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語句,反覆讀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寫景狀物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文章,瞭解寫了什麼資料;第二步,瞭解寫作順序或觀察順序;第三步,讀,瞭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寫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反覆朗讀去體味感情。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閲讀和寫作本事。

三、把主動權給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應當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個性化活動的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首先,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要將讀書時間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不能讓讀書成為閲讀課上的形式,走過場,草草了事。那樣的讀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應當在學生學習方法掌握的情景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可是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異常是合作學習,除了明確學習目標外,還應當制定小組長職責。讓小組長真正成為合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發言者。使小組學習有序、有效的開展。小組長輪換制,調動每個學生參與。這樣,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鍛鍊了學生的本事。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是不是教師不聞不問了。教師應在巡視的過程中,主動去發現問題,提醒學生有必要時甚至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聽取學生的不一樣見解。這樣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才有效果。最終,主動權給學生,在閲讀教學的彙報、交流時,往往一位學生答對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一位學生答錯了,就請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對了,於是,這個也就解決了。一位學生答對了,就能代表全班學生都懂了嗎顯然,這是重

結論、輕過程,面向少數人的表現。同時,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也較普遍,如:一些學生掌握了,另一些學生還沒有掌握,就會受到批評。提出把主動權給學生,面向全體,注重個性,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四、提高閲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閲讀面。

課外閲讀是課內閲讀的擴展和延伸,是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國小生除了學好教材以外,再閲讀一些其他書籍,既能夠豐富詞語,又能夠廣泛的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讀寫本事,養成自學的習慣。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呢首先,在平時的閲讀教學中,我將一些淺顯易懂的課文當作故事課來上。經過講故事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其次,組織讀書活動,檢查閲讀效果。組織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有利於促進課外閲讀深入持久地開展。如:開展讀書競賽活動,看誰讀的書多;舉行故事會,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鞏固加深對課外讀物的理解;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談體會,談收穫,相互啟發;還能夠舉行詩歌朗誦會等活動。經過這些檢查讀書效果。檢查後,認真總結,表揚認真閲讀的學生,鼓勵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

總之,要想有效地進行語文閲讀教學,必須做到:熱愛學生,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精心設計教法,大膽創新。閲讀過程中既要集中注意力,更要動腦子,還要勤於動筆,這樣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閲讀效果。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3

語文教學教了十幾年了,中學國小的都教過了,這個教法那個理念的也用到實踐教學中了,偶爾也瞭解一下數學的課程,甚至也輔導過女兒的數學作業,但是從來就沒有認真地聽過數學課,總感覺自己教的語文,可能聽不懂,甚至去聽過幾次課,數學老師還説你語文老師來湊什麼熱鬧啊,因此真正的完整的聽數學課還真不多,甚至為零。這兩天正趕上區國小數學優質課大賽,就在辦公室樓上報告廳,再者3節課都借用我班的學生,自己的語文課也佔用了,索性就聽了兩天數學課,聽了5,6年級的六節課,説實話聽第一節課,我滿場地觀看詢問,確認聽課的30多人,還真只有我一個在教的語文老師。聽了兩天的數學課,猛然間有了一種醒悟。作為語文教師最大的收穫就是:語文老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汪路霞老師的,《負數的認識》一課和鄭國廷老師的《數和形》一課,這裏兩節課,結合生活實際,興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側重學生的自學和自悟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研討交流合作學習能力,拓展延伸到課外數學知識。課堂充滿了詢問的積極話語,展現了學生的思維功底,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能將自己的數學想法和思考清楚的表達出來,而且清晰明確。我想,這不正是我們語文能力在數學課上的精彩展示嗎?

理想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在課上的40分鐘裏,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他們就會產生高漲的學習情緒,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在學習過程中就會主動參與、懂得傾聽、樂於交往、積極探索、勇於發表不同見解、思維活躍,要想達到這樣的氛圍,最重要的是老師的引導。兩位數學老師都先以遊戲或者數學故事開課,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將注意力和興趣緊緊吸引到自己的課程設計上。始終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發現,例如汪老師執教的《負數的認識》,從“説反反反”的遊戲入手,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緩解了學生的緊張心情,聽課的老師也被有趣的遊戲所吸引,從反反反的遊戲中自然引導到正和負概念理解,結合温度計的生活用具和天氣預報的温度讀法,讓學生理解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再通過讀法和寫法的學習,得出什麼是負數和負數的表示方法的知識,最後結合生活實際練習,讓學生理解並掌握本課所學知識。鄭老師的《數和形》開課就在熟悉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音樂聲中,開啟了數學課的旅程,很自然地帶領學生進入課題的探索;在結合數的計算,形的輔助,放手讓學生研討交流展示,課題裏始終流淌着思考,詢問,探討的河流,問題和活動的開展使經驗總結自主而紮實;並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數學和語文課一樣,都要激發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是要想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鍵的因素是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這兩天聽的這六節數學課都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評價、學會了補充、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提問,雖然有的學生顯得很膽怯甚至話不圓滿,但至少引導孩子們主動而且自覺的去做了,而不是被動地去聽老師或者別人告訴。特別是幾位老師準確的'語言,準確的教學指令,還有自然親切的教態……還有等待的眼神,鼓勵的手勢等極大地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獲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兩節數學課,學生的主體性顯露無疑,老師只是起着主導作用,他們常常把問題拋給學生髮現、探究、解決,這不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者對人性的關注。他們把人放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他們。雖然我很多時候都説數學好教,今天才知道那是數學教師智慧和方法的汗水凝結的教學昇華,“數學清清楚楚出一條線,語文糊糊嘟嘟一大片”的老觀念也徹底煙消雲散了,語文要簡單導,語文要興趣引,方法要掌握好,習慣要早養成,就像今天聽的數學課一樣,語文課一樣精彩,這也是我在今後的語文課上最應關注的。也是我今天聽數學課最大的收穫。

語文教師不妨也聽聽數學課,很不錯的!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4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我針對上學期本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本人在本學期對語文教學工作做了些調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現作出總結: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課後及時反思。

課前,我認真備課,明確重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把握教材的關鍵,並根據瞭解到的情況認真選擇教法。課後,我及時對每一節課進行反思,反思教學方法,反思教學環節,反思學生課堂學習過程等等,並在備課本上記錄下來。

2、重視學生的課外閲讀積累

要想學好語文,只憑課本是不夠的,必須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引導學生大量閲讀課外書籍,培養學生課外知識量。要求學生必須根據自己課外閲讀的內容做摘抄,可以是作文,可以是名言,可以是精彩片段……時間久了,學生積累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我相信這樣的`活動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是大有好處的。

3、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

本班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生愛動、貪玩,缺乏自控能力,學習積極性不高,有一部分學生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以優生來帶動差生,對學困生的學習進行輔導和幫助。又利用每一個學習小組組內成員進行競爭來帶動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4、狠抓學生閲讀理解這個薄弱環節

本班學生閲讀理解能力差、貪玩、注意力不夠集中,針對這些,本期重點放在讀上,從讀中理解詞義、句子的含義,從讀中體會思想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概括、創新。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5

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初為人師的那陣兒,我覺得講語文很有意思,而批改作文卻是令人頭痛的事。學生的習作語言淡而無味、顛三倒四,讀起來彆彆扭扭,讀完了不知所云。偶爾發現一些可圈可點的精彩句段,也被先前的一片蕪雜淹沒,叫人頓失情趣。面對一摞摞如山般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學生作文,卻得硬着頭皮看下去,機械地寫着幾乎雷同的評語,真是苦不堪言。

一次,我一如平常邊漫不經心地批改作文。邊同一位老教師發着批作文的牢騷。在我嘮嘮叨叨之後,他卻淡淡一笑説:“換一個角度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標準……把我們的眼光放低些,設身處境地想想孩子們的閲歷和程度,説不定他們比我們當年還強呢?”我一時語塞,無言以對。愣了一陣,心慢慢靜了下來,覺得他説得很有道理。繼續往下批閲,突然,一個有趣的開頭吸引了我:“星期天,大伯讓我去果園幫他給樹褪皮。”我只知道樹需要保護,哪有破壞樹的?我禁不住急切地看下去,原來給老柿樹、老楝樹褪皮後,它們會重新煥發青春,再結出累累碩果。沒想到從學生作文中還能增長見識,真有意思!

突然間,我有了批作文的興趣,竟慢慢走進學生所描繪的世界……細細閲讀竟發現好多獨特思維和視角。比如蘋果裏有五角星,楊樹上結滿了毛毛蟲……我不再用應付和挑剔的眼光對待學生的作文,而興致勃勃地去欣賞,果然有了一種全新的感覺。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6

今天用了兩節課的時間教學完《趕海》一課。讓我深有體會的是:閲讀教學過程是學生、老師與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

對本節課的教學,既有成功之處,又存在不足。成功之處有以下四點:

一、結合課文的特點,首尾充分利用了歌曲進行情境的創設和情感的薰陶。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先播放《大海啊,故鄉》,接着用優美的語言對大海的美景進行描述,喚起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和無限嚮往。在結束時,《大海啊,故鄉》的旋律又一次響起,讓學生隨着美妙音樂進入意境,再次回味趕海的樂趣。

二、立足於“趣”,注重於“實”。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設計多個環節,引導學生讀趣、找趣、説趣、品趣。因此,在本課聽、説、讀、寫的訓練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整節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三、讀寫結合,充分發揮課文的示範性。

本文寫的是童年趣事,因此,教師充分挖掘課文的精髓,在閲讀中進行歸納總結。

四、有扶有放,收放自如。

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蝦等幾件事,教師採用“有扶有放”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開動腦筋,沉浸在作者的語言文字所呈現的意境之中。

五、本課教學不足之處:

1、在精讀感悟環節,預設是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放手給學生自讀自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趕海的“趣”。但交流時學生體會得不到位,而老師的引導不夠深入,學生談得比較淺顯。在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方面也應加強些。

2、在評價方面,語言不夠豐富,對於學生的朗讀,回答問題,沒有給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和鼓勵。

20xx語文教師教學反思2

這節課學習了“我的發現”和“日積月累”兩個內容,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事先寫在黑板上,上課時,先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做到心中有數。接下來學生按着自學指導中提示的問題自己朗讀、思考,檢測時,發現學生對於“我的發現”掌握得非常好。“我的發現”中出示了兩組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帶點詞語表達的情感。

學生通過朗讀,很容易就體會到了第一組句子把雨來比作小泥鰍、小鴨子,表達了作者對雨來的喜愛和讚美。第二組句子把日本侵略者的雙手比作鷹的爪子,把德軍的眼睛比作惡狼般的.眼睛,表達了對侵略者無比的憎恨。接下來,讓學生感受運用比喻句的好處,學生體會得也很好,説出了用上了比喻句,可以使句子更生動,更形象;可以使説明的事物更清晰、更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還能很好地表達人物的情感。然後,我又引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這樣的句子,讀讀,體會體會,順勢進行寫作指導。第一個目標順利完成,接下來學生按自學指導2自學“日積月累”,檢測時,發現學生自學的效果不夠理想。

這是一組關於戰爭的成語,有的還包含着一個故事。當我進行到讓學生講一講“圍魏救趙”、“四面楚歌”、“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這四個成語故事,結果,全班沒有一個人知道,更不用説講下來了。看來,學生的閲讀面還是太窄,閲讀的習慣還沒有很好地養成。“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課結束時我佈置學生查成語故事書,舉辦成語故事會,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主動地學習。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7

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成了個性化閲讀的一個標籤。於是,很多老師奉這句話為聖旨,把它理解為想怎樣解讀就怎樣解讀。當然,這一舶來名言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不謀而和,它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把學生從“標準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讀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一個極其軟弱的人,也是一個英雄的復仇者。莎士比亞有意造成一種“清醒與瘋狂、偽裝與真實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顯示人物的複雜性格。對於這樣一個人物,讀者自然會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認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於他本身軟弱的關係;魏爾德爾認為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弗洛伊德則認為戀母情結是哈姆雷特久而未決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個詭計多端、殘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烏鴉》中的狐狸就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設法吹捧別人的'狡猾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並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只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只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還是以上述這兩篇課文為例,還真有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説説對課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學生説:“白骨精雖然它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對於這樣的理解,老師不是加以否定,還稱讚地説道:“我們從來都説白骨精怎麼怎麼壞,可是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它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呢!”

同樣的故事也在《狐狸和烏鴉》一課上演。在課堂上,正當教師帶領學生對狐狸的卑鄙行為進行批判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覺得狐狸很聰明,理由是狐狸善於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説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於這樣脱離文本實際的解讀,老師的評價是:“你很聰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的理解真是讓人不寒而慄。如果説學生的理解可以原諒,那麼老師的附和卻讓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為了和母親一起分享唐僧肉,這種“孝”是我們生活中所倡導的嗎?狐狸的“聰明”則是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聰明”是為人們所不恥的。他們的這些行為都是極不道德的。殘害無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們永遠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師一定要這樣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認為不管採用什麼方法得到的東西與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聰明”就是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好像走入一個誤區,解讀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課程標準》的理念。“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是大家都不可能迴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是誰?不管我們讀出多少個千姿百態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為父復仇的王子,他就是那個優柔寡斷的王子,這個誰也無法改變。而我們所讀出的“一千個”也都是從這“一個”中發散出來的。這就告訴我們,哈姆雷特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新課程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但是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進行的。能夠多元解讀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牽強附會,脱離實際。作為教師,當學生理解出多個“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也要細加分析,這個“哈姆雷特”與文本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着很苦的生活時,有一位學生卻説:“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的爺爺過的生活很好。”我沒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説出理由。他説:“書中寫到爺爺穿着寬大的羊皮襖,説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地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説明爺爺過得很好。”他的這一番言論,令我始料不及。細細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作者契訶夫是要通過凡卡的悲慘遭遇表現沙皇統治下,城鄉人民過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們分析出爺爺過得很好,豈不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為了尊重學生,我們有馬上反駁,而是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後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過的。那位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們從任何文本中讀出的“哈姆雷特”都離不開文本的主旨,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主旨,一味地標新立異,其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哈姆雷特”,永遠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也成不了羅琳筆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讀文本,方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準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準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堂裏尋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8

早上醒來聽到學生的讀書聲,那是人生的一件幸事呀。

聽,呂建鑫琅琅的讀書聲已把我帶到了季羨林先生家,看到季羨林正在和張坊同學交流讀書、寫作、背古詩。彷彿看到小作者的驚訝之情,彷彿又聽到季老先生爽朗的笑聲:是那麼和藹可親,又是那麼博學多才,精通12國語言,佩服之情油然而生。這都是小小朗讀者呂建鑫同學的朗讀給我帶來的空間想象。與其説我帶領大家讀書,不如説,是大家的讀書聲給我帶了無限的樂趣與遐想。

聽,何多蘭同學正在讀《走遍天下書為侶》,我彷彿看到她坐在樹下的`長椅上聚精會神地讀書。那聲音宛轉悠揚、悦耳動聽,聽上一百遍也能讓我回味無窮。 從她的讀書聲中,我能感受到何多蘭已把書當成了她的朋友,她傾訴的對象。與書為伴其樂融融。

聽,一個個讀書的聲音上傳到班級羣裏,早上的班級羣可真是書聲琅琅、你趕我追,熱鬧非凡啊!薛夢圓、劉國鵬等同學讀的《竊讀記》讓我熱淚盈眶。一個這麼熱愛讀書的孩子,卻因為經濟條件而要提心吊膽地讀書,雖然不安但又讀的那麼快樂。讀書讀的腳都麻了還感覺渾身輕鬆。這種讀書的精神,這種求知的渴望令我感動。生活在這麼富裕的時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讀書呢?

讀書,可以讓我們跨越時間隧道,去到我們想去的年代;讀書,可以讓我們跨越空間的橋樑,走進我們想去的地方。跨越空間和時間,同睿智智的對話,向高尚的人學習,這是多麼神奇而美妙的事情啊!

我經常給同學們説,讀書,先從有聲的晨讀開始。早上醒來,練練嗓子,那就大聲朗讀,讀出氣魄,讀出感情,讀出夢想,讀出未來,讀出你意想不到的美好成果。

晨讀,已成為我班學生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道風景線,我們將會沿着這道風景線,收穫很多讀書的樂趣。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9

我今天實在太累。一天上了5節課,外加午睡管理、大課間活動。

但今天又很開心,因為上了四年級,今天第一次體會到了以前那種上課時和孩子們融合的感覺,孩子們注意力集中,我也上得投入。讓孩子們體會描寫大榕樹的順序,以及大榕樹的特點。茂盛和生命力旺盛,孩子們一下子就悟到了。那種美好的感覺他們也能體會到,因此課堂上朗讀大榕樹的這段話,是他們開學以來朗讀最好的一次。寫鳥的.這段,我們也是探究了規律,學習了點面結合的寫法以及好處。我給孩子們舉了例子,孩子們還是挺能接受的,而且也很開心。印象最深的是一處:兩個鳥影的發現。第一處一個鳥影,突出的是沒有一隻鳥的寂寞;第二處鳥影,卻是實在太多,只能看到鳥影的繁華。這樣一來,孩子們都挺驚奇,原來同樣的詞,放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樣。語言的妙處就在這不可言喻之間。

正因為如此,課堂效率也很高,原本以為上不完的內容在課內上完了。這樣的感覺真的很舒服。接下去的課把作業也寫完了,兩處鳥的天堂的含義有些難,重點講解了下。

值得驚喜的是,雲的字突然有所改觀了,他得筆畫不差,只是寫得過窄過斜,今天就盯牢他寫,囑咐橫寫長,豎寫直,沒想到一下子寫好了,比原來的好100倍。我還特意讓別的孩子看,都説好多了,看出雲很開心,但是還是硬憋着,裝作不開心的樣子。這樣的孩子有時讓人討厭至極,有時讓人愛不釋手。忍不住用力摸了摸他得腦袋,呵呵。不過堅持才好啊!

這些天要準備公開課,很忙,好在我還是有很多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這樣的感覺真好!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0

因為喜歡教學工作之餘喜歡看點閒書,有時心動手癢也會寫點小文章來自娛自樂。所以我有時認為自己是適合一名語文教師的。可是,自從前不久看了一篇題為“語文教師的專業修養問題——在陳日亮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的文章後,我便一點也不敢再有這樣自以為是的自信。我從書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歡的幾句話:“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對於語言表達的敏鋭的規範感,對準確、妥帖、簡練的語言的瞬間感覺與判斷。”“所謂規範意識,就是無論寫字、遣詞、造句、使用標點,都要講規範;另一方面,就是對錯別字,對亂點標點,對不規範的用詞、病句,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即所謂“瞬間感覺和判斷”,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應。”這是文中最讓我為之感動的一個小細節,作為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羣在談到自己時,這樣寫道:“……直到現在,還保持着這樣的習慣,無論走到哪裏,在什麼地方,只要看見錯別字,錯誤的標點,病句,就看得不順眼,心裏彆扭,恨不得馬上就像改作文那樣提筆把它改過來,這就是語文老師的職業習慣。説難聽點,這是職業病;説好聽點,這是職業責任感。”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以上的文字讓我讀了不由為之心動。[]憑着多年來對文字一種本能的敏感,我認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句話,如果沒有切身體會並經過仔細推敲是無法寫出來的。我反覆品讀這些簡潔而富有真知灼見的文字,想到自己身為語文老師卻如此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實在羞愧不已。在這樣的閲讀思考中,我告訴自己:從現在起,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忽略教育教學中的任何一個細節。

以上的閲讀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聽課時的一個小細節。一個年輕的男老師在執教《閲讀大地的徐霞客》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將“鍥而不捨”的“鍥”讀成了“qì”音時,教師立即給予糾正,不過,令我們奇怪的是,沒過多久,該老師在讀到這個詞時自己卻又把它讀成了“qì”。所以在評課研討的時候,大家紛紛又提到了這一點。在評課,我向大家坦誠自己其實也鬧過幾次這樣的“笑話”,雖然平時上課藉助課本,臨時糾正了自己和學生原來沒讀準的字音,但是,因為平常沒怎麼在意去改正它,所以過後很快又讀成自己原來一直習慣的錯誤的讀音。然而,評課歸評課,我並沒有把這樣一個不值一提的小細節放在心上,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日常言語表達中也並不怎樣在乎音準這一方面。

讀書會使人的目光變得更敏鋭、更善於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直以來讀書帶給我的一大收穫。關於這一點,我想以最近發生在我課堂上的一個小細節為例來談。上一週的.一節複習課上,上課時,我讓全班同學一齊背誦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學弈》。學生將“使弈秋誨二人弈”一句中的“誨”讀成“huǐ”。可是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讀對,所以當即查了字典,然後馬上糾正他們的讀音,在給學生糾正讀音之後,我懷着真誠的態度向學生表示自己的自責和慚愧。因為這在當時的我看來真是一件應該感到臉紅的事,雖然是上學期剛教過的課文,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竟然沒能對學生這個錯誤的讀音作出“瞬間感應”。這課堂上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下課後我立即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學期教過的課文,學生竟然全體讀錯,這難道不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失職嗎(我不認為這是故意小題大作)?於是我在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將“誨人不倦”中的“誨”讀成“huǐ”音,此外還有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自己平時不怎麼在意糾正自己不會讀或讀錯的字音。所以不管當時在教這篇課文時自己是否有讀正確並糾正學生的音準都已不再重要。由這個小細節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複習時發現的一個實際問題,在教學生整理複習各個語文知識點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拼音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卻一直苦於找不到問題所在。此刻通過這一個小細節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原來最大的問題在於自己。寫完這一句,緊接着我腦海裏迸出一句:什麼樣的老師便只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老師怎樣的素質、習慣決定了學生的素質、習慣。以後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我想解決的辦法就是:首先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的規範意識和感應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

最後我想,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我們真的願意靜下心來多點讀書、多嘗試、多思考,每天就會不斷有新的問題,新的發現在等着我們,使我們在瑣碎繁忙的教學實踐中體驗思考、創新帶來的充實與樂趣!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1

吃完晚飯,跟同事在校園裏散步,聊起了各自班裏的故事,她説有個靦腆的孩子問了她一道題,她耐心的解答之後,孩子特別開心,自己也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感。

是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是這麼容易滿足,僅僅因為孩子偶爾關切的話語,解決一道難題的喜悦,保持一節課的認真。面對孩子的點滴進步,我們會覺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學期,我們班新轉來一位女同學,許是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對周遭的一切都是排斥的,休息的時候,她總是一個人坐在自己座位上,從不見她主動與人交流。這一切我都看在眼裏。在調座位的時候,我特地把她跟班長安排在一起,並私下囑咐班長帶着她熟悉校園,下課做遊戲的時候也叫上她。小姑娘感受到周圍的善意,便慢慢變得合羣了。

一次作文課,我要求同學們給自己所愛的人寫信,可以是身邊的任何人,讓人意外的是:她竟然給我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這樣説:老師,謝謝您,是您的關心使我儘快的融入班級,您是我最好的老師,我喜歡您!我的眼睛濕潤了,沒想到自己一個小小的舉動,竟換來孩子這麼大的善意。我承認,我的心絃被她觸動了。

也許有的人只聽到老師的.反覆叮嚀,只看到老師的嚴肅面容,只感受到老師的輕鬆自在。其實不然,“醉後方知酒味濃,為師方知為師難”,站上了三尺講台,我才真正理解了“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句話的含義,因為,老師們是最容易感動的一羣人,一個精緻的手工,一句簡單的問候,一抹暖心的微笑,都能令我們動容。在與學生的相處中,老師無時不用心,無時不用情,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個眼神,都是自己產自內心的一種表露。我們時刻牢記着:

孩子的微笑,我們的努力。

孩子的微笑,我們的感動。

孩子的微笑,我們的回報。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2

xxxx年3月18日,我被鬧鐘從夢中驚醒,眼皮怎麼也睜不開,我突然記起這是一個要早起的週末,因為我要到xx大學聽名家講課。我立即從牀上爬起來,此時天還未亮,一抹微光從東方升起。路上行人稀少,我匆匆的走到車站,往鄭大趕去。昨天就聽同事們説,專家的課很精彩,機會難得我要抓住。

帶着期待的心情,我來到鄭大,一進場,我驚訝極了,這是個盛大的講座,會場裏坐滿了人,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不僅會場正面坐滿了人,會場的三面,老師們一個挨着一個,坐的密密麻麻,甚至二樓也坐滿了人。這恐怕是我參加過得最大的講座了吧。

在同事的'幫助下,我找到了一個座位,剛坐下不久,一位幽默的中年人宣讀了會場的紀律,後來聽説,那是著名的兒童作家雪野,我羞愧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我竟是第一次聽説這位名人。接着温文爾雅的張立軍老師走上講台,他今天要向我們講的課是《無事可記與有話可説》,乍一看,我還不太明白張老師今天要講什麼課,我在想這難道是蘇教版的課文嗎?

張老師在上課前先與學生溝通,讓學生露出八顆牙齒的微笑,讓學生放鬆情緒,接下來出示了一句話:寫作文難,今日無事可記。他讓學生説説假如你這樣對老師説,老師可能回答什麼?接下來讓學生想心情放鬆的詞語,並鼓勵學生寫在黑板上。並出示清閒自在,悠閒自在的出處,並配以文字和圖片,讓學生説説他們想到了什麼?接下來學生説了他們想到的詩句,如: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等,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張老師接下來出示了:今天上午一直想着今天……不可知也。這樣一段文字,大致意思實在表達今日無事可記,以及由此想起來的諸事。張老師讓學生點評,感受這段文字。又出示了:我來到了餐廳,點了個套餐,決定……,這樣一段文字也是在説自己無話可説,浮想聯翩。接下來,張老師告訴孩子們,也仿照寫這樣一段文字。孩子們寫的很精彩。

在這個過程中,張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了三個詞:體貼,聯想,轉化。張老師説,體貼即有情,聯想即發揮自己的想象,轉化就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將心中的語言轉化為筆下的文字。最後張老師的一段文字發人深省:過去的每一天,都會有一些美好值得記憶。大多時候,我們不是無事可記,而是有太多話想説。錯過的應該找回來!

這樣的課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到寫作文不再困難,有無事可記到有話可説,到情感的提升,在輕鬆的氛圍中創作!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3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於老師在校園讀書活動月期間,為了配合合唱比賽,可謂想盡辦法,使出渾身解數。結果是表演形式優美,演唱水平一般。原因是24個班主任沒有一個懂音樂,組織學生練合唱,真是費勁。從國小一年級就開始學音樂的孩子們,為什麼到了國中,竟然連基本的發聲都沒學會,可見他們的音樂課形同虛設。也許我們一直努力踐行的素質教育並沒有落到實處。

如果音樂課是這樣,那麼我們的語文課又是一種何樣的`風景呢?於老師舉例説,有一次學校舉行朗誦比賽,參加合誦的孩子們沒有感情,讀錯字音,表情匱乏,沒有一點中學生的蓬勃朝氣。老師們説是該讓學生們多練練朗讀了,可惜課太少,沒時間。語文課連學生鍛鍊朗讀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讓他們讀讀課外書,練練鋼筆字了。這些最基本的語文能力都沒時間訓練,我和於老師有相同的感受:我們日復一日,到底在忙些什麼?

也許是為了應試教育的升學率,所以我們整天上課啊,趕課啊,一節一節地趕,恨不得早讀,晚自習都用上。結果是孩子們被趕得不會了朗讀,除了課本,沒讀過一本名著。趕得孩子們失去了思想,陷入了絕望的思維定式裏去了,甚至連語文課都厭倦了。這樣去上語文課簡直是最大的失敗。我們真的應該停一下,選擇慢節奏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喜歡起語文。

台灣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散文《陽光的味道》,文中記敍了作者到鄉下去探訪朋友,在打穀場聞到了清香的氣息,於是問朋友這是什麼味道?朋友説這是稻穀被陽光曬出來的香氣,稻穀收割脱粒之後需要晾曬一週,否則入倉庫不但沒有香味,甚至因為潮濕而黴變腐爛。林清玄感歎,如果為了快,就去省略幾天的陽光,豈不是得不償失。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4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多年,我認為做為國小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瞭解一定的文學理論

有了正確的理論,才能指導我們的實踐。文學理論是從事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基礎。沒有理論的指導的文學作品教學活動顯得蒼白無力和膚淺,甚至教學中適得其反,誤人子弟。簡單地説語文教師要對文學的含義,文學作品的類型、風格、流派等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並做到經常關注新的文學理論信息,閲讀有關的文學理論書籍和文章。建議大家對中外文學理論名著均要有所領略。

2、掌握一定的文學常識

文學基本常識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很重要內容之一,教師除了對教材中的知識熟知外,還要更廣泛的學習掌握有關的文學常識知識。如:文學作品的題材,體裁,中外文學史,文學名著及著名作家等都要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惑,引導他們思考。

3、具備一定的文學創作能力

現在有人提倡教師要寫“下水作文”。此提倡頗有意義。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時,如果教師能寫出一篇有質量的範文,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寫作,克服對寫作的恐懼心理,更有效地教會學生作文。同時教師也能體會創作的`甘苦,與學生共切磋。因此,國小語文教師要養成寫範文的習慣,平時多動筆,並且有意識地進行文學創作。實踐證明,教師的寫作水平的高低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我發現學生對老師創作的文章特別感興趣,能很好地起到示範作用。而且,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習作練習,教師應當精心設計,通過寫作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4、養成一定的文學閲讀習慣

語文教師不讀書,不讀文學作品是當今教師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我們發現和認識到這種不利於教師素質提高,不利與教學質量改進的現象時,國小語文教師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逐步養成良好的文學作品閲讀習慣。試想如果老師都不喜歡閲讀,你怎麼奢望學生去好好地讀書呢?只要安排好個人的時間,經常到書店逛逛,購買一些好的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藏書架;還要多關心文學作品的信息:在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符合兒童閲

讀的文學作品。有道是“身教重於言教”。教師潛移默化的作用是比任何説教來得有效。在培養自己的閲讀習慣的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從小就去關心和閲讀文學作品。

5、具備一定的文學鑑賞水平

語文教師的職責是教授學生掌握課本中的知識,從小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其中就包括對文學作品和文章的鑑賞能力或欣賞能力。如果國小語文教師具備一定的文學批評和鑑賞水平對教學,對啟發學生只會有好處。因此我們提倡國小語文教師要具備文學批評家的一些素質,以比較專業的眼光去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這樣學生對作品和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從而對優秀文學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國小語文老師隨筆15

王坤一個調皮的小男孩。一次課外活動,做完校園操自由活動,他對我説:“老師,我們到上操的地方去玩‘打敵人’好嗎?”我説:“好”。但是接着就有同學説:“老師那裏已經有好多同學在站隊了。”我看了看也是,就説:“那就別去了,在這玩吧!”但是,王坤卻全然不顧我説的什麼,自己快速的往前跑去了,等跑到上操的地方,一回頭,竟然只有他自己在那,只好又滿腹疑惑地走回來了。真是個可愛的孩子。

尹翔宇是一個可愛的小孩。最近在學習上有點放鬆自己了。今天我在他本子上寫了一句話:最近尹翔宇找不到北了!讓他拿回家簽名。可他卻笑眯眯地對我説:“老師,我知道北在哪。”説着用手指了指北邊。笑的.是那麼燦爛,真是可愛。

陳海龍一個上課很積極回答問題的孩子。一次上課時,我想叫同學們注意“印”這個字不要寫錯,就隨手在黑板上寫了個“印”字。可他卻舉手説:“老師你這個字錯了。”我一看,沒有錯啊。於是就問:“哪裏錯了”“老師,第三筆的橫要稍微傾斜點”。我就又寫了一個。“現在對了吧!”“還不對,還不對”陳海龍大聲地説。“老師,第二筆的豎提的提應該比第三筆橫長一點。”再寫一個。我想這次該寫對了吧。“老師還不對,右邊的橫折鈎的橫要和右邊的豎提一樣高”,再次寫一個,“這次對了嗎?”“對了,這次你寫得很好,老師。”看着我終於把這個印字寫的非常好看了,心裏非常高興。於是對大家説:“陳海龍同學給我們上一堂怎樣寫好字的課,現在你們知道怎樣觀察字了嗎?怎樣能寫好字了嗎?如果每個人都象今天陳海龍這樣幫老師寫‘印’字這樣寫的話,將來肯定有一大批的書法家出現,讓我們掌聲感謝陳海龍!”這時再看陳海龍同學,漏着兩顆大門牙在衝你笑呢。神氣十足. 呵呵,真是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