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2.16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1

《論語》是一部古代教育學,中心思想是教育廣大學子達到“仁、義、禮、智、信”。其中有些論述對怎樣做好教師也有很大的教義。比如:

一、教師的形象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教師要莊重嚴肅,否則在學生面前沒有威嚴,學生學東西也不牢固。有很多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注意保持距離,和學生沒大沒小,無話不説,雖然一時受到學生的親近,時間一長,學生就對他失去應有的敬畏,把他的話也視為兒戲,其教育力度就打打折折扣。如果老師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認真的教態,學生就不敢輕視,老師對於自己的每項指令都説一不二,要求一絲不苟。學生就沒有了討價還價的念頭,執行力會大大提高。

“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和而又嚴肅,威武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孔子是老師的鼻祖,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而温和,威武而不兇猛,莊重而安詳。這給我們做老師的形象上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不是一味的兇猛,也不是一味的一團和氣,而是一位長者,又是一位朋友的角色。

二、治學態度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老師的要求。樊遲請教孔子種莊稼。孔子説:“我不如老農。”請教種蔬菜。説:“我不如菜農。”這要比有些老師,不懂裝懂,生怕在學生面前丟面子,生搬硬套糊弄學生好。老師嚴謹的態度,給學生樹立起實事求是的榜樣,鼓勵學生在學習上也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向他看齊,向他學習;見到比自己差的就反省自己,防微杜漸。作為老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學習精神,哪怕是不如自己的人,只要有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也可以做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意思是:自己靈敏又好學,還要善於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作為教師,要有旺盛的學習慾望,善於從自己的周圍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別人的優點值得自己學習,別人的錯誤,也值得自己引以為戒。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作為老師要教育學生,要不唯書、不唯上,只要自己的認識正確,可以向老師直面提出,老師也要本着嚴謹的治學態度面對學生,不必唯我獨尊。

三、教育方針

子曰:“有教無類。”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作為老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該教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交一定量的學費,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權利。老師無法選擇學生,只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內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説:孔子的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拿現在的話説就是,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細想品德,培養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對事業、對長者、對朋友忠誠的態度,做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公民。

五、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於中等以上的學生要適當地拔高一些,將一些稍有難度、有一定靈活性的題目;對於中等一下的學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實行分層教學。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説:特別聰明和特別智力低下的學生是無法改變的,對於學習語數外、數理化困難的學生,可以根據孩子的智力特點,該學其他的專業。現在很多老師在總結自己的教學成績時,總是拿班裏培養出了多少大學生,競賽時有多少人獲獎作為自己炫耀的業績,其實這裏面有老師的成分,但與學生的聰明才智有很大關係,老師不能貪天下之功為己有。在教學中,老師只能根據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適時疏導,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良好的教育。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説:“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説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而我們先在的教育,老師代辦的較多,在課堂上還沒等學生思考,就急於給學生説出答案。學生問題時,不讓學生思考,而是把解題過程給學生和盤托出。還有些老師,唯恐學生不會,把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給學生貼在教室的牆上,讓學生比對。還有些老師在不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情況下,在課堂上給學生對答案,等等。這都有悖於孔子倡導的啟發式教學。

六、學風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學習中要多做少説,勤於行動。培養學生一種務實的學風。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是一種交互性活動,不但要靈敏好學,還要向周圍的同學學習,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向不如自己的同學學習。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重要的知識點要認真識記,默默背誦,學習要耐得住寂寞,若有餘力,則以學文。要不恥下問,還要誨人不倦。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思説: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後自己跟着唱。其實,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保持謙遜的學風,只要別人做得好,就要認真向他學習,直到自己掌握為止。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意思説:有錯誤不改,是真正的錯誤。很多學生不注意改正自己的錯誤,有些錯誤犯了很多次都改不掉。對錯誤不重視,以後還會犯更大的錯誤。

以上是對《論語》中的部分論述的理解,錯誤和偏頗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指正。

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2

道不同,不為友

孔子是非常重視友情的,朋友在他心目中佔據着很高的地位。他關於“友情”、“朋友”的言論,在我們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孔子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根本就不會在一起策劃,就更談不上交友了。因此,有着相同的追求,共同的愛好、志趣,才有可能成為朋友。曾子是孔子的學生,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他曾經説過,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他認為,朋友之間交往,還應當有利於培養提高彼此的道德素質。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靜下心來思索的機會越來越少,從而帶來情緒上的浮躁,情感上的淡漠。真正的友情、朋友,才顯得如此珍貴。我非常讚賞劉心武先生的説法:友不過三。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會超過三位。檢視自己,在芸芸眾生中走過了幾十年,其實真正能夠稱得上“朋友”二字的尚不足三位,人來人往,常不過是泛泛之交,過眼煙雲。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學會珍惜,好好把握。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實屬不易,一定要認真交往,用心呵護這份友情。如果缺少機緣,無緣相逢,也不必過於急躁,擁有一份寧靜的心情不被打擾,也是一件美麗的事情。世間事大多是不能夠強求的。

其實,只要我們用心感悟,用心尋覓,真正的友情一定在不遠處微笑着等待我們。

王建華

以上是《教師學習《論語》心得》的詳細內容,主要描述朋友、我們、友情、真正、孔子、認為、用心、交友,看完如果覺得有用請記得收藏。

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相信熟悉論語的朋友都知道這一段是選自《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篇,這一篇是本書的開宗之論,《學而》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曾經評價這一章説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如此極高的評價真的是比較少見的,單看這三句話的解釋大家也能明白的,人要不斷的學習,那麼孔夫子為什麼要在這開篇之處連續的發出三個反問之語呢,學習與朋友與人不知而不愠有什麼關聯呢?它們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連繫呢?他的用意又何在?在這裏我也來淺談一下我的感想。

學指學習,這也毋庸質疑,那麼學習什麼呢即儒家所指的就是學習“傳統”。傳統包括典籍以及技能。典籍包括五經即《詩》《書》《禮》《樂》《易》。技能指禮、樂、射、御、書、數。論語開宗明義指出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時做何解呢?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我認為這一解釋是合理的,時不止包括時常,應該還含有偶爾的意思,習指的是複習温習之意,之代詞所學之內容,樂,快樂的意思。朋單指朋友嗎?朋友有三種境界一是泛泛之交,二是平常之交,三指志同道合之友,即君子之交,所以很明顯這個朋友就是指的是第三種人即有志同道合得人,可以和你一起促膝暢談的人,這才算是真正的朋友,人不知,知指的是瞭解、理解之意。愠,怨恨、發怒。歷代的文人學者也都有各種各樣的解釋而以這種解釋最為合理即便如此,但是他們也沒有説明孔子為什麼會發出這三個反問的含義。以前學習論語的時候,老師也沒有具體的引導我們如何去理解這三句話,所以我們一直都能看明白最淺顯的含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孔夫子為什麼要連續提出這三個反問,因此也就沒有明白孔子最真實的意思,就好像是隻知道所以,而不明白他的動機。

這三句話的含義在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理解的,這三句其實寫的就是作為一個君子所具備的三種生活的境界,即他的.三種生活的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孔子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當你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常常學習,時還有偶爾之意,上文也提過,這句話就可以這樣理解當你一個人的時候常常學習你所未知的知識,偶爾也温習你以前學過了的知識,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其實這與莊子所提出的逍遙遁世是一種意思,他們都是主張當你一個人的時候:莊子追求的絕對的自由,而孔子所追求的自由方式只不過與莊子不同而已,那麼這就是孔子眼裏作為君子的第一種生活的方式,試想一個人的時候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沒有任何的束縛,隨心而動,怎能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呢,這就是第一句孔子教他的弟子們,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你們應該怎樣去面對生活。再來看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

這又説的是,在朋友面前之時,當你有遠方的朋友來看你的時候,你在朋友面前的態度,這個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那些與你志同道合的人,你的知己之人,那麼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我們一起促膝暢談,和朋友一起討論我的學説,政治主張,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麼?這就是在幾個少數的幾個好朋友面前你的生活的一種方式,再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就是説別人不瞭解自己,不懂得自己的時候,我不惱怒他人,不也是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嗎?如果一個人做一件事的時候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太在意周圍人的態度,是很難成功的,很明顯孔子在第三句的時候教他的弟子,當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你不要去怨恨他人不要去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這就是一個君子在那些庸俗之人面前表現的一種寬容的人生態度,這三句也是一種孤獨的人生境界,無人之時自己學而時習之,一個孤獨的人是很少有朋友的所以當朋友來看他的時候,在朋友面前,暢所欲言共同探討,一起上談五百年下談五百年,難道不愜意麼?我的理想、我的執着、我的政治主張、我所堅守的一切情操,豈是你們這些庸俗之人所能夠明白的,所以當你們不理解我時,我只有一笑而之,寬容對待,當我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採納時,我也絕不會去怨恨別人,孤獨絕不是自負,也絕不是清高,孤獨就是用蘇格拉底的話説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

當按照這樣的一個思路去解讀孔子,那麼對於這三句話就不難理解了,它們三者之間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承接的,孔子在論語的開篇所發出的這三個反問,這同樣也是孔子所追求的一種自由之境,他告誡他的弟子們,在混亂的時代如何去應對。。儒家和道家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他們追求的都是一種自由:莊子主張逍遙遁世,追求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自由,其實孔子也是如此,都是避世,道不行,吾將乘浮槎於海。他們都是一個孤獨的智者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君子,怎樣保全自己。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喜歡讀《論語》的原因,讀《論語》會你更好的走進古人的生活,瞭解他們的思想、文化等等,同樣也交你如何處世即:素面朝天,本色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