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2.48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教師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5篇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説,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科學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能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探索。

(2)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初步瞭解改變沉浮的方式。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和探索改變沉浮現象。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組一份實驗材料:盛滿水的臉盆,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擺好後用蓋布蓋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記錄材料:每組一份彩色記錄卡、鉛筆。

(3)教師示範材料:魚缸、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學課件

二、説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魚缸有助於幼兒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演示的物體沉浮現象,PPT上也有相應的圖片展示。

(2)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記錄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鋭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三、説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現象。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後面的討論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導入活動(展示PPT的實驗物品圖片,讓幼兒説出有哪些東西。出示魚缸,事先用蓋布蓋住,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先示範兩種物體的沉浮,木塊和石頭。

3、認識活動(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頭號標誌,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操作活動(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先要講解操作規則,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5、記錄活動(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每組讓一個幼兒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6、交流總結活動(展示每組的記錄表)7、探索活動:(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想一想怎麼改變沉浮,例如如何讓橡皮泥浮上來或讓水瓶沉下去)在此環節中幼兒主動動腦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變沉浮的方法,老師按小朋友的方法進行實驗示範。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2

無論學校領導、教研員還是普通教師,都經常需要聽課評課,那麼,在通過聽課評課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過程中,評課者該把握哪些原則,不斷提高自己的評課水平呢?

  一、常見評課誤區淺析

儘管我們常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在評課中,評課者自身也很容易出現失誤甚至錯誤,除了技術性和科學性的問題外,屬於評課方式的問題也有不少,就筆者所見,經常出現的大概有以下幾種:

第一,“哄”評:你好我好大家好,敷衍了事。這種“皆大歡喜”的評課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因為評課者準備不足或能力有限(比如聽非自己專業的課),由於準備不足,所以就難以深入分析課堂教學的得失,而跨專業聽課時,評課者有時對授課教師“講了什麼”都不甚瞭然,又如何有效評課呢?因此,評課者就不得不勉強應對、多誇少評,無論表揚還是批評、分析還是建議,都不免流於空泛籠統。另一種“哄”評則更等而下之,主要是出於人情面子和各種利益的考慮,“課未完,評已定”,這種“評課”其實基本已經不能視為教研活動了。對於“哄”評,有責任感和進取心的教師並不喜歡,儘管“面子”無虞,但難有真正的收穫。

第二,“套”評:用理論、理念、理想套教學。課堂教學實踐當然需要理論層面的引導,但是指望一節課“全面、徹底”地體現理論、理念、理想的要求則未必實際,不用説日常課,就是精心包裝的“公開課”也難以實現。有的評課者,對教學工作本身並不熟悉,對所聽的課瞭解有限,於是乎只好在評課中祭出“理”字大帽,“套”上一番了事。有些評課者則是帶有比較強的理想主義色彩,總以為一節課只有用課改理念和教育理想“武裝到牙齒”才算好課,於是乎大套特套,被評教師在不得不贊同其理念、理想的同時,卻又是一頭霧水,大生“這課該如何教”之疑。

第三,“替”評:用自己的教學設想來評課。不可否認的是,評課者在聽課時,在做判斷時,心中重要的參照系就是自己對本節課的教學設想。但是,一些評課者喜歡越俎代庖,在評課時教教師如何授課,這就未必妥當了。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一些懂教學,也對所聽的課比較瞭解的評課者身上。評課的目的其實與教學的目的很相似,在教學中,“告訴”學生怎麼做的效果遠不如幫助學生自己探索的效果;同理,評課者“代位設計”也並不能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退一步來看,在實際教學中,評課者的教學設想真的能“替代”授課教師的設計嗎?筆者認為恐怕不能,且不説前者未必就比後者高明多少,更重要的是評課者一般都對學情瞭解有限,其設想也就容易“看上去很美”,實施起來很難。

第四,“苛”評:評課中過重細節,求全責備。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條“馭下之術”,就是在大臣的奏摺裏面挑錯別字,讓大臣們覺得皇帝神目如電、無比聖明,因而戰戰兢兢。我們有些評課者也有類似的做法,在評課中,不重整體而偏好局部,不觀大體而好摳細節(細節當然很重要),找到一點問題就大肆發揮、上綱上線。教學固然要精益求精,但教學又是“遺憾的藝術”,“有問題”是正常的,指出即可,沒有必要抓住不放。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曾説:“一事之失,無妨全體之善,切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則餘無可觀耳。”他主張在批評中“去其一非,成其百是”(《答王西莊書》),我認為這也正是評課者在評課中應該有的態度。

  二、評課的幾條原則

關於評課的原則,我覺得很可以借鑑學術批評的要求,因為評課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學術批評,不能隨意,也要儘量避免偏頗、疏漏。

第一,轉變態度、謙虛謹慎。鄧小平同志曾經要求去學校聽課的人“要像下連隊當兵一樣,下去當‘學生’”(《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問題》),這句話頗值得我們深思。評課者不應抱着自己“比授課教師更高明”的態度走進課堂,評課者的主要工作是“建設性地批評”,但在批評之前必須先以一個謙虛的態度去傾聽、去思考,在進行批評時,也要謙虛謹慎。著名學者齊世榮先生説:“批評者的意見即使正確,也只是在某一點或某幾點上正確,而從總體水平上不見得就一定超過被批評者。”(《漫談學風問題和學術批評問題》)這是非常正確的。

比起被批評者來説,批評者處於相當有利的地位,著名學者餘嘉錫先生所作的《四庫提要辨證》糾正了清代學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許多錯誤,但是餘先生卻認為,紀昀需要為浩如煙海的典籍作提要,而自己卻是隻挑自己有興趣、有心得的內容作批評,所以,“紀氏之為《提要》也難,而餘之辨證也易”,餘先生斷言,如果把他和紀昀身份對換,“紀氏必優於作《辨證》,而餘之不能為《提要》決也”。正因為如此,批評者就更應該謙虛謹慎,這並不僅僅是風範、風度的問題,謙虛謹慎也會讓評課者少了許多犯錯誤、出問題的可能。

第二,深度鑽研,不説空話。評課者決不能“赤膊上陣”,而是要對教學內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評課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於“隨意化”。有一些評課者存在一種想法,認為自己可以“熟悉內容就評內容,不熟悉內容就評教法”。殊不知,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教師那裏,面貌可以千差萬別,而所謂“教法”如果脱離了內容,就成了無源之水。如果對自己所聽課內容不作研究,不從授課教師和中國小教學的角度實實在在地分析課的內容,評課就難以切中肯綮,甚至會鬧出笑話。

第三,設身處地,“瞭解之同情”。一節課(即使是刻意準備的課)不是孤立的,它與教師的整體教學延續性,學校、教研組的情況密切相關。一節課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根植於這個班學生的種種狀況。而這些往往都是評課者一無所知或不太瞭解的,而授課教師教學內容、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調控,以及教學效果的達成,恰又與這些情況息息相關。因此,在評課時需要充分了解情況(特別是學情),設身處地地評課。陳寅恪先生研究歷史,特別重視“瞭解之同情”,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要充分考慮歷史事件產生的各種條件、歷史人物行為的環境背景,置身其中,設身處地地作研究,這種思想是我們評課時應當效仿的。

顧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學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校本教研:從制度建設到聚焦課堂》),評課也是如此。課堂教學的“粗糙地面”非常複雜,存在於教師、學生、環境等許多方面中,而且帶有非常強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忽略這無法迴避的“粗糙地面”,評課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觀性,也就容易想當然,容易簡單化、機械化、空泛化,難以評到點子上。

第四,反覆論難,力求嚴謹。很多著名學者,在進行學術批評的同時,也希望別人“入室操矛”,再來批評自己,以深化認識、推進研究。我們的一些評課者卻自以為自己説的都有理,加上老師們往往因為地位、面子、利益的關係,不予反駁或討論,也助長了一些人根本不準備接受辯難的態度。這對於評課,對於教學研究工作沒有好處。

我覺得,批評者應該隨時準備被人批評,因此,評課者在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前,需要在心中反覆掂量、仔細論難,力求“止於至當”。同時,隨時準備被人挑刺、反駁。一句話,就是把評課當成完全開放而又非常嚴謹的“口頭學術討論”,而不是一言堂的“專家指導”或隨便的“談談意見”。在當前的教研工作中,我們特別重視交流與對話,而形成有效對話起碼得有這麼兩個條件:一是大家都有平等的發言機會,也都有開放的傾聽態度;二是大家的發言都(儘量)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這樣才能產生高質量的觀點交鋒,思想碰撞。

評課,作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礎的形式,其鮮活性、及時性、互動性和針對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難以替代的。我們有責任使其更加科學合理,讓它在教師的成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3

一、設計意圖:

幼兒的成長傾注了家人、老師、同伴以及社會大家庭大量的心血和愛。小朋友平時可能覺得得到爸爸媽媽的愛是理所當然的。本次活動以“母愛”為支點,截取及格生活中常見的愛表達方式:愛是親親熱熱、愛是為了長大、愛是一起分享、愛是給予幫助。引導幼兒理解、感受愛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體驗愛的美好境界!

二、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感受,理解愛的不同方式。

2、體驗被愛和愛別人都是一種幸福。

三、活動準備:

愛心卡,字卡,動物愛心圖片,錄音磁帶。

四、活動過程:

(一)出示“愛心卡”,引出主題。

師:這是什麼?(愛心卡)

幼:上面還有一個字。

析:幼兒發現卡上有字,順着孩子們的“發現”,我及時地把問題轉到了卡上的字——“愛(love)”,接着自然地導入了我們的活動主題——愛(love)。

師:對,這是一個愛字,下面的love是愛的英文字母。

師:什麼是愛?

析:沒有答案的問題,給孩子一個自由講述的空間。讓孩子可以把所自己認為的愛可以隨意表達出來。

(二)感受、理解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師:剛才小朋友講了很多的愛,我這裏也有一些愛的故事,請你們來看看,裏面都有哪些愛?他們的愛是怎樣的愛?

析:讓幼兒帶着問題去看圖。

2。提問,依次出示相應圖片。

師:誰來説説你在圖片裏看到了什麼樣的愛心故事?

圖一:貓媽媽和小貓的愛心故事。

師:貓媽媽和小貓在幹什麼?它們為什麼抱在一起?

析:這個提問給了孩子大膽想像,充分講述的自由。

師:誰知道“親親熱熱”表示什麼意思?還有什麼動作可以表示親親熱熱呢?

幼兒模仿親親熱熱的動作,感受愛是親親熱熱。

師:貓媽媽用“抱抱”來表達對小貓的愛;小貓覺得愛就是親親熱熱。(出示字卡——親親熱熱。)

析:讓幼兒運用肢體語言這種特殊的表現、交流方式來感受愛,不但增進了與同伴的友誼,而且幫助幼兒理解了愛的表達方式。

圖二:熊媽媽和小熊的愛心故事。

師:哎呀,小熊怎麼了?胸媽媽怎麼背對着小熊,不去救它呀?

析:小朋友不知道“小熊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會游泳的”這一知識。在缺乏這種經驗的時候,他們都以為是小熊掉到河裏了。

師:告訴你們一個祕密:其實小熊是被它的媽媽故意推下水的。

師:你們覺得熊媽媽愛小熊嗎?

師生共同舉手表決“愛”與“不愛”。

幫助幼兒理解“愛是為了長大”。

師:其實熊媽媽非常愛小熊,因為小熊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游泳這項本領。它把小熊推下水是為了幫助小熊早一點學會游泳。

師:現在你們覺得熊媽媽愛小熊嗎?熊媽媽的愛就是為了熊寶寶快快長大。(出示字卡——為了長大。)

析:老師的引導給另外幼兒知識的點撥,孩子們瞭解到熊媽媽的這種愛其實是在鍛鍊小熊,他們對熊媽媽的態度便有了一致的改變____熊媽媽是愛熊寶寶的。

圖三:蜜蜂媽媽和小蜜蜂的愛心故事。

師:蜜蜂媽媽是怎樣愛她的孩子的呢?

師:小蜜蜂們品嚐着香香甜甜的花蜜,高興地説:“愛是一起分享”。(出示字卡——一起分享)

師:你有了好東西時和別人一起分享嗎?

幼兒互相交流分享的經驗。

析:為了幫助幼兒理解”一起分享”的含義,讓幼兒結合自己的分享經驗來説一説,為他們提供一個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愛心的平台。

圖四:螞蟻媽媽和小螞蟻的愛心故事。

師:螞蟻媽媽愛它的孩子嗎?它有時怎樣表達對孩子的愛的呢?

師:螞蟻媽媽在小螞蟻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小螞蟻幫助。小螞蟻覺得愛就是給予他人幫助。(出示字卡——給予幫助。)

師:除了媽媽給了小螞蟻幫助,還有誰也幫助了小螞蟻?(小樹葉、小樹枝)

相互討論:平時你幫助過別人嗎?有沒有得到別人的幫助?你幫助了別人心裏覺得怎麼樣?

析:再一次為幼兒提供相互討論的機會,在又一次的經驗交流中,使他們體驗相互幫助帶來的快樂。

師:在生活中,小朋友得到了爸爸媽媽、大家對你的愛,你覺得很幸福,你愛大家嗎?你是用什麼方式表達對大家的愛?你給了別人你的愛,你覺得幸福嗎?

析:讓幼兒在討論中體會到、領悟到原來得到別人的愛和愛別人都是快樂的、幸福的。

師小結:是呀,被別人愛和愛別人都是一種幸福。

(三)延伸活動

師:老師為大家都準備了一張愛心卡,小朋友可以把你得到的愛或者你對別人的愛畫在上面,並和小朋友來交流交流。

最後並把畫好的愛心卡掛到愛心樹上。帶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

析:最後運用繪畫的形式,是想讓小朋友通過這種方式對得到別人的愛和你對別人的愛有一個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落實。

反思:整個活動下來,小朋友對這個活動的內容從他們的反映上來説,是落實下去了的。就是對四幅圖進行講述落實時,對“愛是親親熱熱”這個比較好理解的,落實得很多,而對後面“為了長大”“給予幫助”反而沒有深入進去,簡單過去。應對後面兩個多點時間進行講述分析。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大班綜合活動教材《動物過冬》,這是幼兒園建構式課題教材《動物,我們的朋友》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説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進行主題活動教材《動物,我們的朋友》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以“動物過冬”為切入呂,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探索慾望,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根據教材《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幼兒已有過冬的經驗。

2、和家長一起收集動物過冬的圖書、資料。

3、動物過冬的課件。

4、操作卡四張,動物圖片若干,自制拼圖四份。

二、説教法

新教材《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電教法、討論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説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樂於探索的習慣。

三、説活動過程

1、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旨在營造和諧、愉悦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問:裏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後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並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

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通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裏過冬的。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3、幼兒再次通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後,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説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正如新教材《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通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

四、遊戲互動:我也來當小動物

1、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2、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活動延伸

1、益智遊戲教材《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後,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通過這一環節拓展幼兒思維。

2、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閲,提高幼兒教育的閲讀能力。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5

一、説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於中班的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説,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的作用並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的奧妙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後面一項是本活動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為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的環境,如我要把場地佈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幼兒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採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説一説,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裏我採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的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説他們的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裏的玩具有的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幼兒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的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的設計,這裏我也分了兩小點:

1、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的幼兒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幼兒提出要求:在參觀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並在參觀完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的的組織可以讓幼兒帶着目的去參觀的,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再次探索

在幼兒初步瞭解電池作用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裏就請幼兒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的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通過再一次的操作去發現問題的:為什麼有的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的小朋友的,他們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由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的外部特徵,如請玩具不動的幼兒想一想:你用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的幼兒示範安裝電池。

通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的,培養他們的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裏,我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幼兒負責檢查的,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與幼兒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的機會。

4、擴散經驗

在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過渡到讓幼兒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麼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為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着電池去讓我們身邊的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6

活動目標:

1、能觀察日常生活用品的花邊,找出他們對稱排列的規律。初步感受對稱美。

2、用目測找中心和對稱排列的方法裝飾花邊。

3、能大膽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進行裝飾。

活動準備:

長方形紙、油畫棒、範例花紋、活動花邊,有花邊的毛衣、臉盆、帽子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出示有花邊的毛衣、臉盆幼兒帽子提問:小朋友看這是什麼東西?它們什麼地方最漂亮?花邊是由什麼花紋組成的?它們什麼怎樣排列的?用什麼顏色畫出來的?

幼兒回答後教師總結:這些花邊是由點、線、簡單幾何圖形和小花、小草等花紋組成的。它們排列很有規律,間隔開的花紋是一樣的,形狀大小顏色都是一樣的,這叫對稱,花邊的顏色有的很鮮豔,有的很柔和。

  2、引導幼兒學習花邊的裝飾方法。

教師出現活動花邊進行講解演示:

用目測的方法找出中心點,畫上簡單的花紋,在花紋的兩端用同樣的顏色畫出同樣的花紋。

換一種顏色在中間和兩端的花紋之間畫另一種花紋,花紋之間要間隔均勻。

用這種方法往下畫,畫出來的花邊就對稱了。

  3、交代要求,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教師:請小朋友先觀察老師畫的美麗的花邊,小朋友先想好選擇什麼樣的花紋,然後想好顏色再開始畫。畫時要注意大小、方向和顏色的對稱。

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注意對稱,鼓勵能力強的幼兒自己設計花紋,搭配顏色。

  4、總結評價,結束活動。請幼兒將花邊在作業欄中展覽出來,教師從花紋、色彩、對稱規律方面進行評價。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7

散文《落葉》它選自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材,這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動的童話語言描繪了秋天樹葉飄落的景象,散文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將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聯想,顯得具體而又形象。“小樹葉由綠變黃,一個個好像穿着金黃色裙子的小姑娘,攙着大樹媽媽在秋風中翩翩起舞”這都和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想象緊緊相扣。《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對作品的體驗。散文擬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語言風格給幼兒清楚明瞭的記憶和想象線索,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可以很好地為幼兒所接受。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兒對樹葉從春天到秋天逐漸變黃,最後變成落葉的認識。

3、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第一個目標: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我將本次活動的難點定為第三個目標: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啟發提問、動作表演等方式讓幼兒理解並掌握新詞以突破難點。

為了展示給幼兒,作品的優美意境,又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達,我作了以下的準備:

(一)物質準備:

1、圖片若干張,實物投影儀

2、大樹媽媽頭飾1個,小樹葉頭飾若干個

3、錄音機,一段舒緩的音樂磁帶。

(二)知識準備:

瞭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節特徵。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以下兩點:

1、直觀教學法:本活動為了幫助幼兒熟悉散文內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當老師在有感情地朗誦散文時,逐段地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觀欣賞作品。

2、啟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逐句理解並學習新詞。如老師提問:“小樹葉在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夏天又怎麼樣了?秋天又怎麼樣?小樹葉落不來時,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等等

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將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學習此散文,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1、動作表演法:本活動中要求幼兒學習新詞,為了避免讓孩子枯燥地學習理解新詞。我將引導孩子通過動作表演加深記憶和理解。如學習翩翩起舞一詞時請孩子們用各種優美的舞姿來表現,而表現四面八方時則請孩子們四散站立。

2、遊戲法:活動中還要求幼兒能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我則採用遊戲法,由老師扮演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在遊戲中加深體驗。

説教學程序:

1、幼兒交流導入活動:讓幼兒倆倆結伴,根據已有的以經驗春夏秋冬的樹葉及特徵。

2、完整欣賞散文。

介紹散文名稱,有感情地配樂朗誦散文,幼兒第一遍欣賞。

第二遍幼兒邊看圖片邊欣賞散文。接着老師提出問題:小樹中落下來時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它們心裏在想什麼?最後小樹葉又飄到哪?為什麼?幼兒根據散文內容進行回答

3、通過動作表演學習新詞“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記、盼望”

4、集體朗誦並表演一遍散文。

教師扮演大樹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體驗小樹葉快樂的情緒和愛媽媽的情感。在表演過程中着重引導幼兒用抱一抱、親一親、看一看等動作表現母子相親相愛的情感。

5、遷移作品情感。

通過提問引出談論的話題:小樹葉是怎麼愛媽媽的?你喜歡自己的媽媽嗎?你是怎麼關心媽媽的?圍繞這樣的話題進行自由交談或到集體面前談。在幼兒交流時提醒其他幼兒認真傾聽,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6、活動延伸

請每個寶寶對媽媽説一句關心的話或做一件事。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8

一、説教材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識是模糊的,並且很難聯繫到社會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兒已認識了箇中平面幾何圖形和球體的基礎上,我進行了本次教學活動。

二、説目標

《綱要》中指出:"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根據《綱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認知與能力、情感與態度二方面的目標,體現了目標的整合性:

1、初步認識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探索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激發幼兒探索圓柱體祕密的興趣。

三、説準備

1、 知識經驗準備:

(1)請家長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已認識過球體。

2、材料準備:

(1)提供圓柱體實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積木、固體膠等,準備印泥、紙張。

(2)一樣大小的硬幣若干、透明膠、長方形紙張、固體膠、橡皮泥。

四、説教學方法

在活動中為了達到完美的教學境界,我除了以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感染幼兒外,還運用多種形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發現法

皮亞傑認為:教學不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兒童的心智發展。教師應儘可能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驗操作,引導幼兒積極探索,體驗發現的樂趣。根據大班幼兒好奇、好問,又有一定知識經驗的特點,我引導幼兒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説一説中進行探索,從中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培養幼兒探索發現的興趣。

2、討論法

新《綱要》指出,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並能愉快地與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兒探索前後和探索過程中,我都引導幼兒積極地與老師、同伴交流、探討問題,讓幼兒的思維相互碰撞,在分享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動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動的目的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動都提供了相應的、適宜的材料,讓幼兒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發現和鞏固。充分體現了《綱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豐富的、具有適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發幼兒與材料互動,注意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創造的樂趣"的精神。

五、説活動程序

新《綱要》提出: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索活動,感受探索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悦。為此,本活動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幼兒在活動室尋找各種圓柱體實物並自由探索

在活動設計的開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問題以任務的形式交給幼兒,讓幼兒自由地在活動室尋找各種圓柱體實物,找到以後和球體比一比有什麼不同,然後玩一玩、説一説立在桌上和側放在桌上有什麼不同,並把圓柱體上下兩面印下來,看一看發現了什麼。由於探索的目的明確,幼兒急於發現老師的問題,所以興致勃勃。最後,教師再根據幼兒的講述進行小結,讓幼兒初步瞭解圓柱體的基本特徵,從而順利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組織幼兒討論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幼兒把學習到的知識聯繫到社會中去,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鞏固幼兒所學的知識,為後面的環節作鋪墊。

(三)玩一玩、變一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讓幼兒充當"小小魔術師",這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每個幼兒都躍躍欲試,情緒高漲。

幼兒的探究慾望被激發以後,老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用什麼方法來操作".教師抓住時機介紹操作材料,並提出活動要求,讓幼兒正確、有目的地進行操作。在幼兒自由動手操作中,教師邊引導幼兒自由探索邊驗證:"你用了什麼方法把它們變成圓柱體?把你變的圓柱體玩一玩。"並鼓勵幼兒想出多種方法來變魔術。這樣既開發了幼兒的智力,又培養了幼兒探究科學奧祕的興趣。

(四)活動延伸

《綱要》提出,教師應為幼兒創造更多的觀察、探究、經歷、體驗的機會。我在區角活動中繼續提供豐富、適宜的材料,讓幼兒進一步深入探索。

大班計算活動:認識圓柱體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探索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激發幼兒探索圓柱體祕密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請家長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已認識過球體。

2、材料準備:

(1)提供圓柱體實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積木、固體膠等,準備印泥、紙張。

(2)一樣大小的硬幣若干、透明膠、長方形紙張、固體膠、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幼兒在活動室尋找各種圓柱體實物並自由探索。

1、它們與球有什麼不同?

2、把圓柱體立在桌上和側放在桌上會出現什麼不同的現象?

3、把圓柱體上、下兩面印下來,發現了什麼?

4、小結:上下兩面都是圓形,這兩個圓形是一樣大的,側面沒有稜角,而且從上

到下都是一樣粗細,叫做圓柱體。

二、組織幼兒討論:你在社會中還見過哪些像圓柱體的物品。

三、玩一玩、變一變。

1、怎樣把許多枚硬幣變成圓柱體?

2、怎樣把長方形紙張變成圓柱體?

3、怎樣把橡皮泥變成圓柱體?

四、活動延伸:讓幼兒自由選擇區域進行活動。

計算角:提供各種圓柱體實物,供幼兒繼續探索發現圓柱體的祕密。

操作角:提供多種材料供幼兒繼續變成圓柱體。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9

磁鐵是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磁鐵能夠吸鐵的特性決定了它備受幼兒青睞。特別是在區域活動的時候,小貓釣魚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兒們總是愛不釋手,但是他們大都只是單純的玩耍,還沒有知識的建構。新《綱要》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針對幼兒對磁鐵的這種興趣和此目標我設計了這節活動。試圖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瞭解磁鐵的特性和作用這也是此活動的知識目標。讓幼兒嘗試按一定標準(能吸住的物品和不能吸住得物品)分類是這次活動的能力目標。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瞭解磁鐵的特性和作用,難點是嘗試按一定標準分類。

活動前教師和幼兒一起蒐集了各種各樣的磁鐵以及各種試驗材料:鈴鐺、木塊、插塑、釘子、曲別針、硬幣、鑰匙、玻璃球、布條等

除了探索區小貓釣魚的玩具外教師又在活動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鐵製品。

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瞭如下幾個環節:

  1、 設置情景,引發興趣。

幼兒喜歡遊戲,活動的開始幼兒以小貓的身份介入到小貓釣魚的遊戲中,幼兒很快就能進入角色,專心的投入遊戲。

好奇心是幼兒的天性,求知慾是幼兒的本能。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為什麼有的魚能吊到魚竿上,有的魚卻吊不到。 ”幼兒初次探索磁鐵的存在和奧祕(會吸鐵)。“原來有的小魚上有回形針,有的沒有。”

將情景遊戲和科學有機知識結合,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探索和發現。

這一環節主要採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問題設置法。

  2、 試分類,滿足求知慾。

通過前一環節的開展,幼兒已經對磁鐵有了濃厚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

不錯的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特性並嘗試探索分類。“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試一試那些能被磁鐵吸起來那些不能 ”幼兒自由的嘗試分類。最後得出結論:能吸起的是鐵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鐵做的。教師用問題設置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嘗試操作的過程中提倡幼兒交流、合作。幼兒學習方法,主要是嘗試法和操作法。

3、 聯繫生活,感受樂趣。幼兒自由在活動室內“尋找”鐵製品,並能夠用語言來總結自己的活動過程。這次活動從探索熟悉的遊戲,到探索身邊的事物,做到了《大綱》中提出的“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慾望。”讓幼兒用語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增進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

這一環節主要採用的是操作法。

最後是活動延伸部分:

活動結束後可以繼續讓幼兒玩玩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磁鐵,發現磁鐵同極相斥、異極詳吸的現象。

引導幼兒尋找、發現更多的利用磁鐵吸鐵的性質製做的物體。

本次活動的內容源於生活,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在活動結束後,幼兒繼續探索,將學到的技能進行運用,已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0

幼兒園舞蹈教學是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勞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縱觀以往的舞蹈教學,我們發現,除了幼兒的即興舞蹈之外,老師多數都是採用“老師教,幼兒學“這樣一種單一的形式。

一、説設計意圖:

我們知道,幼兒園舞蹈教學是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勞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縱觀以往的舞蹈教學,我們發現,除了幼兒的即興舞蹈之外,老師多數都是採用“老師教,幼兒學“這樣一種單一的形式。為了能更好地發揮幼兒在舞蹈教學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所以在這個舞蹈教學活動中我們大膽地採用了“舞譜“這一獨特的媒介,讓幼兒在觀察、模仿、自由探索中主動地去學習舞蹈。

二、説活動目標:

在對幼兒的發展現狀進行足夠的瞭解之後,我們制定出了活動的總目標:

1、讓幼兒在熟悉律動曲的基礎上,看舞譜學習律動《快樂的小鴨》,並體會律動中快樂的情感。

2、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個性和團結友愛的良好品質。

3、提高幼兒的舞蹈表現能力,發展幼兒的求異思維。

由於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存在着個體差異,高、中、低水平幼兒之間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例如高水平的幼兒可以聽着一首樂曲來進行即興舞蹈,低水平的幼兒在學習比較複雜一些的動作時就會覺得挺吃力。針對於這種情況,為了讓每位幼兒都能在自已的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制定出了活動的總目標之後,我們將幼兒按能力水平的不同進行了分組,並緊緊圍繞活動總目標制定出了各小組活動層次目標:

1、高水平幼兒活動層次目標:能夠根據音樂的變化來變換動作,學習兩人互相合作,能較準確地模仿出舞譜。

2、中水平幼兒活動層次目標:主要學習手腳協商地跳舞,感受出律動曲的情緒。

3、低水平幼兒活動層次目標:學習用手學做出鴨嘴狀,並且學習蹦跳步。

三、説教材選擇與分析

為了能讓教材更好地服務於活動的目標,在制定出活動目標後,我們慎重地選擇了“小鴨“這個教材。

小鴨是幼兒非常喜歡的動物形象之一,其特有的撅臀、搖擺等特點是幼兒樂於模仿的,再加上幼兒具有思維具體和愛好模仿等特點,所以本活動選擇的舞蹈動作素材非常形象、生動,有:小鴨喝水、小鴨游泳、小鴨問好等動作。這些動作的選擇是有目的性的,比如小鴨問好這個動作,充分地體現了目標中所提出的“培養幼兒互相合作和團結友愛的良好品質“這一點。

在對教材進行分析之後,我們總結出了這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幼兒學習看譜跳舞。為什麼説看譜跳舞是本教材的重點呢?這是因為,幼兒在把靜態的畫面轉化為動態的舞蹈動作的過程中,經過了一糸列的心理活動過程,如:幼兒先觀察舞譜(包括觀察舞譜的動作以及舞譜的記號),然後再進行模仿,就是用肢體再現出所看到的圖象,模仿之後還要進行自我調整才能完成一整個動作的學習,所以説看譜學習跳舞是本教材的重點。

那麼這個活動的難點是什麼呢?就是幼兒編排律動的順序,這就要求,幼兒要在腦海中迅速地收集大量的動作信息,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和音樂把所學到的動作合乎情理地串編起來。

四、説活動準備

整個活動的實施要求我們準備:

1、磁性黑板三塊,律動舞譜一套,大背景圖一張。

2、小鴨頭飾與幼兒人數相等,錄音帶三盤。

3、活動開始前可讓幼兒適當地欣賞律動曲和進場曲若干遍。

我們為幼兒準備的舞譜的顏色是多種多樣的,為什麼給幼兒準備這麼多顏色的舞譜呢?這是因為,我們在設計舞譜時,將一組動作的舞譜設計為同一種顏色。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希望通過舞譜顏色的變化來給幼兒一個感官上的刺激,暗示、引導幼兒能及時地根據樂句的變化來變換動作。

五、教學方法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根據幼兒的學習心理特點,我在這個活動中主要採用了四種教學方法:引導法、對比法、分解組合法和示範法。這四種教學方法的結合運用大大地提高了幼兒的學習效率。例如對比法,在幼兒看舞譜學習跳舞的過程中,幼兒更多的只是注意到了自身動作的發展,當幼兒學習完整個律動之後,老師將幼兒分成兩組進行表演,幼兒在觀看別人表演的過程中,去觀察自已的動作和別人的動作,觀察自已的表情和別人的表情有什麼不一樣,通過對比,來感受什麼樣才是美的舞蹈,在協調與自我修正當中得到了發展。

六、説學法指導

無論是在老師間接或直接控制的教育活動中,幼兒都是自身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這個活動中,始終體現以幼兒為主體,老師鼓勵幼兒大膽地去探索、嘗試,積極地去和周邊環境進行互動,幼兒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教育環境中進行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幼兒的各種感官得到了運用,如:看、聽、説、想、做等等。在老師的充分引導、啟發下,幼兒的思維非常地活躍,樂於用動作和表情來表現對美的體驗,其中,模仿、發現、對比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法。

七、説説教學程序

我們這個活動的教學程序的設計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情境、協作、對話、意義建構“四大要素為依據的,整個活動的'程序一共分為五個環節來進行。

1、導入課題、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當中的“情境“這個要素,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主要是創設舞蹈的意境,用背景圖和語言感染讓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置身於美妙的大自然當中,自已則成了一隻可愛的小鴨子。

2、分組學習

這是最能體現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協作、對話“這兩個要素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幼兒要通過互相合作、協商、修正來完成動作的學習,幼兒之間不僅要對話,幼兒和教育環境之間也要進行“對話“。當然了,在幼兒的分組學習的時候,教師也要緊扣着小組活動層次目標來進行指導。

3、編排律動順序

在這個環節中,幼兒得到了充分地參與,體檢到了自我滿足,幼兒對自已編排出來的、富有情節性的律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所以這個環節的設計為下一步的學習起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

4、欣賞示範、鞏固引新

這個環節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意義建構“這一要素的最佳體現。教師運用各種方法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律動,幫助幼兒掌握表現律動的正確方法。在幼兒學習完律動之後,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去想象,引導幼兒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和小鴨動作的特點,創編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照相“動作。在這一環節中,幼兒不僅鞏固了所學過的動作,還發揮了想象力、創造性,提高了幼兒的舞蹈表現能力。

5、活動結束

教師説:“小鴨子們,天色不早了,讓我們一起回家吧!“然後組織幼兒按照原來的路線做各種動作(游泳、唱歌等)出活動室。這個環節的設計起了一個很好的頭尾呼應的作用,過渡自然,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活動。

通過這個舞譜教學活動,幼兒體會到自身能力和探索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幼兒的各種素質。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一)教材來源

書本、《指南》精神、相關政策規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滿足幼兒興趣與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二)活動對象

分析中班幼兒年齡特徵分析

(三)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指南》的要求,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如下。

(四)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針對以上分析,我將活動的重點確立為:******難點確立為******對於突破重難點所採用的方法主要有: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對於突破難點所採用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多觀察,多實踐,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事物的漸變過程。

二、説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所倡導的: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本次活動將採用(***情境教學法、遊戲法、演示法、直觀法、談話法、操作法、視聽唱法、賞識激勵法、故事想象法、啟發聯想法、運動覺參與法***)等教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實現預期活動目標。

三、説學法

根據本活動對象的年齡特徵,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主要有(***遊戲法、嘗試法、多種感官參與法、交流討論法、操作體驗法***)等,以培養幼兒******的能力。

四、説活動流程

(一)導入環節:

(遊戲導入、語言導入、故事導入、視頻、音樂……)

(二)

(三)

(四)

(五)活動延伸

五、活動反思

本活動聚焦於***(生活中常見的…幼兒感興趣的…),從幼兒感興趣的***引入,引起幼兒生活經驗的共鳴,同時運用多媒體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輔之以趣味性的遊戲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為幼兒創設了觀察、想象的空間以及鍛鍊語言的機會,既有師幼互動,又有幼幼互動,整個教學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層層遞進,環環緊扣,有效突破重難點,完成活動目標。

(此次活動內容體現了直接興趣性,根基性,活動性、整體性和發展性。活動組織遵循了相互作用的原理,既有幼幼互動,又有師幼互動,還有個體與集體互動、幼兒與環境互動,始終以動靜結合融入的形式展開,符合幼兒的身心發育特特點,易於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和實踐中接受。)不足之處:幼兒可能在***存在困難,不能***,需要教師在觀察時進行適當幫助和支持,促使幼兒原有經驗的提升。再者,***不是一蹴而就的,隨着幼兒的成長和生活經驗的豐富,需要不斷的拓展和深化。

擴展閲讀

怎樣寫好一篇説課稿呢?所謂説清“為什麼這樣教”,就是平常我們所講的找理論依據。理論依據從哪裏找?一是《大綱》中指導思想、教學原則、教學要求等,這是指導我們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結構以及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二是《教參》中的編排説明、具體要求等,這是指導我們把握教材前後聯繫和確定具體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理論依據;三是《教育學》、《心理學》中許多教學原則、原理、要求和方法等,這也可以作為我們確定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四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切合實際的考慮。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説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 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 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表現自己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説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出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和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月亮姑娘做衣裳》是大班上冊主題二《我是中國人》次主題一《歡騰的節日》裏的一節語言領域的教學活動。本次活動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巧妙地引發幼兒的思考,讓幼兒知道月亮是不斷變化的這一自然現象,同時感受故事的趣味性,並且讓幼兒初步地瞭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運用。本次活動故事內容生動有趣,人物對話簡潔鮮明,故事情節層層遞進,能充分地激發大班幼兒豐富的想象力,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非常適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因此我選擇了本次活動。

(2)目標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對大班幼兒提出的教育目標是"提高幼兒用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同時告訴我們"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大班上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知道月亮是不停變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目標,幼兒通過傾聽故事的內容,就能瞭解月亮會不停變胖這一自然現象。大班的幼兒喜歡聽故事,所以我們要不斷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

2、學習故事中描寫月亮變化的語句,初步瞭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運用。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學習故事中描寫月亮變化的語句,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因此我設定了這一目標。

(3)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月亮是不停變化的。

教學難點:嘗試用故事中的用詞形式,描述一下月亮,嘗試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4)學情分析

大班幼兒言語發展能力很快,模仿力強。詞類範圍擴大,詞彙掌握不斷增多,對詞義理解加深,連貫性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有較大提高,此時的幼兒能用清楚的、連貫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和別人交談時,用詞較恰當,能夠完整地複述較長的故事,能看圖編故事,還能圍繞一個主題編故事。此時的幼兒對於説話這件事情很感興趣,也有很強的語言表達願望,思維的邏輯性也不斷的展現,因此在活動中和幼兒討論有關月亮的變化,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話題,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

(5)活動準備

活動前:請家長帶領幼兒,有意識的觀察夜晚的天空,並引導幼兒觀察月亮。

活動中:1、教學掛圖2、表現也玩寧靜的背景音樂3、課件4、月亮不同時期的圖片

二、説教法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教材我運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的開頭,我利用優美安靜的音樂和夜晚星空的動畫,給幼兒創造了一個温馨的、真實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把幼兒順利的帶入了本次活動。

2、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主要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第一遍故事講述完畢後,運用提問的教學方法,引領幼兒回顧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梳理了故事的情節和內容,對幼兒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三、説學法

1、操作法:本次活動我運用和故事情節非常貼切的4幅圖片,讓幼兒親自操作排序,更好的瞭解月亮的變化過程,圖片形象直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能引發幼兒的積極思考。

2、自我糾正法:幼兒操作4幅圖片後,通過老師的額再次講述故事,自己判斷,糾正4幅圖片的排序,讓幼兒變成自己的學習的主體,不依賴老師。

3、模仿法: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幼兒通過學説故事中的比喻的手法,從而模仿,創編比喻的語句。幼兒正是通過模仿他人的語言而不短積累和進步的。

四、説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一節吸引幼兒的教學活動,好的開頭往往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我選擇了播放優美安靜的音樂同時,出示夜空的動畫,結合幼兒觀察夜晚天空的經驗,以一次輕鬆的談話開始本次活動。我以温馨,甜美的語言這樣對幼兒説:小朋友聽説你們晚上跟爸爸媽媽一起觀察了夜晚的星空,你都看到了什麼?你看到的月亮像什麼?自然的導入本次活動的主題。

二、基本部分

教師運用掛圖講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為了更好的幫助幼兒梳理故事的條理,我在講解故事後會提問幼兒這樣幾個問題。

1、月亮姑娘為什麼要做衣裳?

2、裁縫給月亮姑娘做了幾次衣裳?為什麼3次都沒有做成?

3、月亮姑娘是怎樣變得呢?請幼兒操作4幅圖進行排序。

三、教師利用圖片再次講述故事,幼兒看自己排的順序是否正確。

教師再次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再次理解故事的內涵,體會月亮不同時期的變化。並且根據教師的再次講解,判斷4幅圖的排列順序是否正確?幼兒經過再次傾聽故事,自己判斷故事的順序,而不是老師簡單、直接的告訴幼兒,這樣使幼兒在無意中覺得是自己完成的',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理解故事的內容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因此通過再次講述故事和操作月亮變化的4幅圖片,能幫助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做到重點突出。

四、介紹故事中比喻的手法,引導幼兒描述故事中描述月亮變化的詞語。用比喻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因而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這個故事中的比喻運用的也比較多,如;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彎彎的鐮刀等。幼兒瞭解比喻的手法,對以後的寫作、交流溝通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好處。因此讓幼兒學説故事中的比喻的用法,並且嘗試用比喻來描述一下月亮,我把它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和提升。因此在課堂上我會提問:故事裏説月亮彎彎的細細的像小姑娘的眉毛,請你也像故事裏那樣,説一説月亮吧。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此環節中幼兒可以暢所欲言,教師要給與及時的鼓勵支持和肯定,相信當每個幼兒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儲備,説出不同的比喻,一定會是本次活動的高潮。

活動延伸:播放月亮變化的課件,讓幼兒完整的瞭解月相的變化。

五:説活動亮點

本次活動流程設計思路清晰,對於重點和難點的處理得當,把握準確,語言設計簡練、易懂。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進步。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4

説選材

蒙氏研究中認為:兒童自兩歲起就能憑直覺知道哪個多,哪個少。認識“1”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好玩,好遊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如果只乾燥地告訴幼兒“1”和“許多”的關係是比較抽象,枯燥的。但伴隨着遊戲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遊戲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小兔拔蘿蔔”作為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並幫助幼兒初步理解“1”和“許多”之間的關係,在設計中“小兔子”也是幼兒們熟悉的,活動設計簡單,形象直觀,滿足幼兒具體思維形象的特點,讓幼兒在遊戲中建立初步的數概念

説目標:

3歲左右的幼兒對“1”和“許多”的理解,總是同實踐和物體的認知緊密相連的,所以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親身體驗,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1”和“許多”,特制定以下兩條目標

(1) 在遊戲中讓幼兒初步感知“1”和“許多”,瞭解“1”和“許多”的關係

(2) 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並學會用語言表達。

活動重難點: 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

活動的重難點定在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上,因為在學習數的基礎上,我們應當遵循一個由易到難的規律,在認識的基礎進行感知,讓幼兒知道1個1個合起來就是“許多”,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幼兒有的經驗:拔蘿蔔經驗 “小兔子和大灰狼遊戲”經驗兔寶寶和大灰狼的頭飾,蘿蔔若干

場地準備,為幼兒提供寬敞的活動空間

筐子每人一個

説活動過程

一、情景創設下開始遊戲

兔寶寶,今天媽媽帶你們去拔蘿蔔怎麼樣?

這種情景開題的方法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目的就是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促進幼兒各種感官和大腦的積極活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二、提出問題,嘗試活動,初步感知“1”和“許多”

我們家有幾個兔媽媽“1個”,有多少兔寶寶。“許多”,今天我們要帶上筐子去採蘑菇,這兒有多少筐子啊?(許多)現在請兔寶寶每人拿一隻筐子,拿好筐子我們出發了。

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進行初步感知,通過拿筐子,在拿和説的過程中,瞭解1和許多,讓幼兒清楚自己手中的1 個筐子是剛才許多筐子中分出來的。

三、進一步感知,並初步區別“1”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1、 我們來到蘿蔔地裏了,你們看地裏有多少蘿蔔呀?(許多)現在媽媽給你們一個任務,每個小兔子去一個蘿蔔放在自己筐子裏,然後回到媽媽身邊2、 我們寶寶真能幹,快來告訴媽媽,你們拔了幾個蘿蔔,要求幼兒對媽媽説我們拔了1個蘿蔔。請把1個1個的蘿蔔放在媽媽的筐子裏,請看1個1個的蘿蔔放在一起又變成了幾個呢?(許多)

本環節中教師讓幼兒全部參與到角色遊戲中,讓幼兒們進一步感知了1和許多的關係,知道1個1個合起來會變成許多,從而突破了重難點,達到師生互動,

四、結尾部分

遊戲“寶寶們快看誰來了幾隻(大灰狼)啊,一隻,那我們有多少隻?(許多)讓我們一起把大灰狼趕跑吧!

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讓我們一起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1個,那些是許多個讓幼兒通過分點心盤,分點心,分水杯,分毛巾,進一步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感知“1”和“許多”加強理解“1”“許多”之間的關係,從中培養幼兒們的觀察力。

説活動特色

① 活動情景,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了讓幼兒直接參與的情景教學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情景中,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遊戲,既符合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遊戲中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培養幼兒對數的探索和興趣。

② 學習遊戲化,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影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整個活動以角色遊戲的形式出現,讓幼兒們通過當兔寶寶與媽媽一起拔蘿蔔,趕走大灰狼的遊戲情景中輕鬆愉快地學習,達到了教育目標。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幼兒美術活動是幼兒藝術活動中一部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認識和情緒態度獨特方式。”大班幼兒臨近畢業,孩子們都依依不捨,互相交換禮物,每天都會和同伴開心在一起,感受着幼兒園這個大家庭帶來樂趣,給孩子留下美好回憶,我們都是好朋友這個主題容易引起幼兒學習興趣,將主題以美術活動方式表現出來讓孩子通過創作畫面而感受到好朋友在一起快樂。

美術活動是幼兒細化活動之一,於是從大班幼兒喜歡畫畫這一特點入手,激發幼兒繪畫興趣,在日常教學與幼兒進行談話活動,幫助幼兒更好理解主題,設計與主題相關情節。比如:一起做遊戲、一起看書、遊戲等。

二、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祈禱嚮導作用。因此,我從以下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目標:

1、在觀察和討論基礎上,用繪畫形式展現好朋友之間友誼,併合理地佈置畫面

2、能夠準確畫出二至三個小朋友在一起活動

3、體驗好朋友即將離別依依惜別之情

三、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準備

大班幼兒喜歡畫畫,在觀察和討論基礎上,以繪畫形式展現好朋友之間友誼,並能夠合理地佈置畫面作為本節課重點來解決;根據幼兒個體差異和能力不同。引導幼兒畫出和好朋友發生開心事以及好朋友相處情節作為教學難點,引導幼兒無限創造力。為了更好服務於本次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一下準備:

1、課前和幼兒進行談話活動,在日常中引導幼兒發現和好朋友在一起開心愉快事情

2、繪畫紙若干、水彩筆、油畫棒

3、繪畫範例若干(好朋友在一起看書、跳繩、遊戲等)

四、教學方法和學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恩能夠更準確有效掌握學習對象。”

根據幼兒現階段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在本次活動中我運用了談話法、觀察法、示範法、講述法等。整個活動我遵循了幼兒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要我學”為現在“我要學”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為此我運用了操作法、討論法、講述法。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以談話形式導入主題,從興趣入手提問:“我們馬上就要畢業了,在幼兒園我們都有好朋友。”能説一説和好朋友在一起快樂事嗎?和好朋友一起做遊戲、游泳、看書幫助他們整理衣物等。幫助幼兒回顧已有經驗,併為下面活動做好鋪墊。

環節二:教師出示範例圖

我們和好朋友有很多愉快事情,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幾幅畫,你們看看他們在和好朋友做什麼?跳舞、做遊戲、跳繩等。他們都和好朋友在什麼地方開心在一起?

環節三:幼兒繪畫,並介紹自己作品

我們也有好朋友,大家每天開心在一起,有許多開心事,請小朋友畫畫你和你好朋友吧?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介紹作品。

環節四:教師小結

我們畢業了上國小,會分開,但是我們還依然都是好朋友,我們可以和好朋友打電話,週末時候也可以約好朋友一起出來玩。

六、教學評價

在教學中我通過提問和觀察,瞭解每個孩子繪畫特點和不同發展水平進行及時評價。評價是以肯定、鼓勵語言評價孩子作品,多角度來發現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