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農業推廣論文

欄目: 農業經濟管理 / 發佈於: / 人氣:1.73W

在各領域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業推廣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推廣論文

農業推廣論文1

一、綠色農業的涵義與研究範疇

(一)綠色農業的涵義

什麼是綠色農業?從發展綠色農業是為了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這一目的出發,所謂綠色農業是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綠色技術進步為基礎,充分應用綠色高科技手段,集節約能源、保護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經濟於一體,倡導綠色消費生活方式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模式。發展綠色農業應重點加強農業的生態技術推廣設與發展綠色食品。在我國積極倡導與發展綠色農業,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條件,滿足日益增長的綠色消費需求,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實現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目標,促進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綠色農業的研究範疇

綠色農業的研究範疇應重點體現綠色農業發展模式與綠色技術創新。綠色農業發展模式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實質,是綠色農業發展研究的核心和重點。綠色農業作為一種先進的、代表生產力要求的、符合農業發展方向的生產模式,其基本要求應是“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綠色技術創新也是綠色農業範疇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科學技術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綜觀農業技術創新活動和成果,發現大多數農業技術創新只是從單項工程技術層面或經濟效益層面上來研究技術創新的,而從生態經濟層面研究所見甚少。因此,要實現常規農業向綠色農業的轉向,必須大力提倡綠色技術創新,使綠色技術成為綠色農業發展的支撐和保證。綠色技術創新是建立在綠色技術發明基礎之上,主要包括組合型技術創新和發明技術創新。不僅追求技術創新的工具效率,而且還把農業技術創新活動自覺地融入自然生態循環的系統中,既有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社會效益,又有獲得潛在利潤的經濟效益;既是一項使綠色技術成果商品化的經濟活動,又是使綠色技術成果公益化的社會活動。從綠色農業理論體系的研究來看,綠色農業技術創新關鍵是要圍繞生態建設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雙贏技術來展開。

二、在綠色農業體系下農業技術農作物秸稈的綜合開發利用

(一)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技術

1.秸稈飼料化技術

農作物秸稈雖然所含營養成分低,粗纖維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少,但是,經過適當的加工處理,補充適量的粗飼料和其他必須營養物質,仍能滿足牲畜的各種營養需要。我國具有利用農作物秸稈飼養畜禽的傳統,並由此培育出了具有高繁、耐粗飼的諸多優良畜禽品種,同時建立了一整套的秸稈飼料化技術。因此,利用秸稈養殖,仍是發展畜牧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2.物理處理技術方法

利用人工、機械、熱、水和壓力等作用,通過改變秸稈的物理性狀,使秸稈破碎、軟化、降解,從而便於家畜咀嚼和消化的一種加工方法。實踐證明,秸稈未經切短,家畜只能採食40%-60%,而經過切短或粉碎後的秸稈,可以幾乎全部被家畜採食。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切斷與切碎處理、揉搓處理、軟化處理、熱噴處理、膨化處理、顆粒處理及碾青處理等方法。

3.化學處理方法

利用一些化學物質來處理秸稈,在打破秸稈營養物質障礙的同時,提高家畜對秸稈的利用率。實驗結果表明,秸稈氨化後可提高消化率約10%。秸稈氨-鹼複合處理後,麥秸的消化率可提高到66.5%,稻草的消化率提高到71%。同時,動物的採食量大幅度增加。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鹼化處理、氨化處理、酸化處理、氧化劑處理、氨-鹼複合處理和鹼-酸複合處理等方法。

4.生物處理方法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適宜的條件下,分解秸稈中難以被家畜消化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的一種方法。據實驗測定,麥秸微貯處理後,幹物質體內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纖維體內消化率提高43.77%,有機物體內消化率提高29.4%。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自然發酵法、微生物發酵法、酶解技術等。

(二)秸稈養殖蚯蚓技術

將秸稈經過粉碎堆制處理後,作為蚯蚓餌料飼養蚯蚓。蚯蚓含有多種氨基酸和豐富的粗蛋白,不僅可用來補充畜禽蛋白質飼料的不足,還可入藥。實踐證明,25-30kg秸稈餌料可以生產1kg鮮蚯蚓,並可獲得70%蚯蚓糞。蚯蚓糞又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含有很高的有機質、腐植酸、氮、磷、鉀,並含多種微量元素和氮基酸,是植物生長最需要的養料。

(三)秸稈作為基料生產食用菌技術

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基料栽培食用菌,不僅來源豐富,價格低廉,而且,可以緩解諸如棉籽殼等其他基料日漸緊缺且價高而影響食用菌生產的問題,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產原料的來源。同時,生產菌菇後的菌糠是一種富含營養的菌體蛋白飼料,既能作為飼料過腹還田,也可作為優質的有機肥直接還田。

(四)秸稈還田技術

農作物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氮、磷、鉀、鎂、硫和微量元素,將其通過機械或生物性處理後直接還田,能夠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這項技術主要包括秸稈粉碎還田、根茬粉碎還田、整稈翻埋還田、整稈壓扁還田和堆漚還田等形式。

三、農作物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的基本途徑

目前為了在綠色農業體系下推廣農業技術,加大作物秸稈的開發利用力度,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強宣傳,深化農作物是寶貴資源的認識

過去幾年綠色食品的成功實踐,為發展“綠色農業”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但就整個綠色農業發展來看,還缺乏完善和系統的理論體系。當前要把保護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確立為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的主導思想,在全社會範圍內廣泛開展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等知識的科普宣傳,不斷提高對秸稈飼料、肥料、燃料和原料價值。綠色農業理論體系的研究應大大拓寬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內涵,將農業技術的推廣運用到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條中,推動農村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推廣綠色生態化種養結合模式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該種方式是將秸稈飼料化技術、還田技術和能源技術組裝配套起來的一種綜合利用技術。即是先將農作物秸稈飼料化(青貯、壓塊、氨化或生物處理等),然後用於飼餵牛、羊等草食牲畜,再將秸稈過腹轉化後的排泄物,如糞、尿以及剩餘的草粉渣等裝入沼氣池,用於發酵產生沼氣,沼氣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還田沃土。或者用秸稈飼養蚯蚓,蚯蚓既可作為飼養畜禽的動物蛋白飼料,又是製藥的原料。這些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秸稈,既可生產出供人們放心食用的優質肉、奶等畜產品,又可改善環境,產出清潔能源和無公害的有機肥料還田壯地,形成一個有益的生態循環鏈。

(三)科學調整綠色農業結構,提高農作物秸稈品質

綠色農業的發展應以優化結構、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的,圍繞高效農業技術、品牌特色資源和農產品安全質量,制訂符合綠色農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標準,擴大標準化生產覆蓋率。一是要加快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建立起完整適用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在保持糧油生產穩定的前提下,減少營養和利用價值較低而秸稈產出相對較多的作物的種植面積。二是要從作物育種入手,選育出籽實產量高、質量好而秸稈飼餵價值也高的糧草兼用新品種。三是要加快可以利用秸稈的草食動物(牛、羊、馬等)的發展,培育具有高繁殖、耐粗飼、生長快的優良畜禽品種,擴大飼養規模。通過秸稈過腹還田,加快“土地—作物秸稈—家畜”的良性循環和產出系統的完善,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快綠色農業體系的建設。

農業推廣論文2

摘要: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關係到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能力。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但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要想進一步做好農業發展工作,必須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而農機推廣工作作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必須常抓不懈。本文從農機推廣的重要意義出發,探討農機推廣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乃至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並進一步探討了如何做好農機推廣工作的思路,努力為我國農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農機推廣;農業機械化;農業發展

我國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使用農業器具開展農業生產的歷史也很悠久,農業機械化的產生和發展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決定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今後我國農業的發展也必將受到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當中,農機推廣可以説是非常重要也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關係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大局。

 1 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

農業機械化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保證我國農業不斷髮展,向現代農業進軍的不竭動力。農機推廣作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發展農業機械化,可以加快農業發展進程,同時發展農業機械化也有利於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1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所謂的農業現代化主要體現在手工到農業機械的發展和進步,農業機械化實現的是機械替代人力的全過程。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的發展基礎,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1.2 發展農業機械化,可以加快農業發展進程

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不但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有利於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也有利於規避農業風險,保證農民收入。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對於促進農村環境和諧穩定,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發展進程都十分有益。

1.3 有利於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農業資源整合,加快農業產業調整,搶抓了農時,保證了農業生產效率,符合我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思路,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有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順利推進。

2 做好農機推廣工作的具體措施

要想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首先要從農機推廣上下功夫。儘管我國農機推廣工作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為此做好農機推廣工作是當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重點,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2.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機推廣地位

很多地區的農機推廣工作效果不好,主要與當地的重視程度有關。部分地區對於農機推廣工作重視程度不高,導致推廣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加上部分地區農民的不配合,直接影響了農機推廣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為了提高農機推廣工作的重要地位,農機推廣人員首先要以身作則,認真對待農機推廣工作,要積極探索如何做好農機推廣的宣傳工作,提高大家對農機推廣工作的重視程度,爭取農民的積極配合。

同時建議農機推广部門要經常深入到田間地頭,深入到農户家中,瞭解農户的困難和需求,幫助農户解決在使用農業機械乃至一些農機技術上的難題,與農户做朋友,幫助農户認識農機推廣工作的重要性。

2.2 創新農機推廣機制,建立多樣化的農機推廣體系

積極做好創新農機推廣機制,建立多樣化的農機推廣體系的工作。基層農機推广部門需要逐步建立起科、工、户一體化農機新產品研發以及多元化的推廣機制,發揮各個部門的優勢,推進農機推廣工作的不斷髮展。

2.3 不斷壯大農機維修業,輔助農機推廣事業健康發展

在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農業機械化部門不能忽視農機維修的重要性。針對農機維修行業要致力於農機維修人才培養,提高農村農機維修網點的維修和服務能力,同時還要與其他農業機械化相關部門保持密切聯繫,協同合作,共同為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作貢獻。

2.4培養農機推廣人才,提高農機推廣人員綜合素質

目前農機推廣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業務能力強是基本要求,時代的發展要求農機推廣人才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具備創新思路,不能墨守陳規,知識結構也要不斷更新,關注農機推廣新變化。建議相關單位要積極組織培訓和學習,幫助農機推廣人才進步。

3 結語

農業機械化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努力做好農機推廣工作是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現實需求。筆者認為要想提高農機推廣水平,單靠以上幾點還遠遠不夠,農機推廣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才可以取得新成績,再上新台階。

參考文獻

[1]周宏漢.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與策略研究[J].南方農機,20xx,(15).

[2]張廣東,劉玉琴,李曉燕.對加強農機推廣服務中心建設的幾點思考[J].寧夏農林科技,20xx,(05).

[3]劉國林,楊宇.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耕作與栽培,20xx,(06).

[4]王濤.淺談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技服務,20xx,(18).

農業推廣論文3

摘要:農民是農業推廣行為的主體,是農業科技的最終接受者和採用者。根據農民需要進行農業推廣,是由市場經濟規律和人的行為規律所決定的。在實踐中,農業推廣人員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農民心理特點和農民需要的基礎上,轉變工作作風,創新推廣方式和方法,才能充分調動農民採用、接受農業科技的積極性、主動性,這對促進農民行為的自願變革和開創農業推廣工作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農民需要;推廣;途徑

引言

農民需要是農業推廣的原動力,是農民採用和接受農業科技的最初源泉[1]。如果沒有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接受和採用,那麼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就難於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業推廣就是一句空話、套話。只有根據農民需要來開展農業推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培訓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1瞭解農民真實需要,科學設置推廣項目

在農業推廣實踐中,可以通過常態化實地調查和諮詢服務這兩種方式,來了解和掌握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的真實需要。實地調查就是通過進村入户,到農家院落實地接觸農民,對村民代表、農村“三户”、村社幹部等農民羣體進行座談走訪,調查和了解當地農民的真實需要。諮詢服務則是利用“科技下鄉”、“科技趕場”、“農民夜校”、“農技110”、“農技寶”、“農技微信羣”等方式,來聽取農民意見和建議,反饋農民信息。農業推廣人員通過對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總結出農民的真實需要,為農業推廣項目的科學設置提供依據,真正使組織推廣目標與農民個人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讓更多的農民在組織目標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為農業推廣項目的實施激發熱情、增添動力。比如,三台縣北路鎮鄉主要以種植麥冬、時令蔬菜為主,東南路鎮鄉主要以種植玉米、油菜等糧油作物為主,在農業推廣項目設置安排時,就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實際因素,分門別類,因地制宜,真正做到因需而推,推而廣之,確保效果。如果推廣的農業項目或農業集成技術沒有真正切中農民實際需要,農民在思想上就會產生牴觸情緒,行為上就不會接受和採納,那麼農業推廣人員做再多的努力和付出,也是徒勞無功。

2分析農民心理特點,熱情誘導農民需要

農民都具有“農本、自給、守舊、從眾、懼風險、渴求、直觀現實”等心理特點,這就決定了農民在農業教育及科技購買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接受類型[1]。大多數農民都喜歡那種“立竿見影、吹糖見米”的農業項目和農村實用技術。所以,農業推廣人員只有根據農民的這些心理特點,對農民進行入心入腦的宣傳動員和組織發動,講深講透所要推廣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意義和價值,才能達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推而廣之的目的。在20xx年時,三台縣剛開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由於當地農民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其相關配套產品認識不深、瞭解不透,根本談不上接受和使用,甚至個別農民還產生過牴觸情緒,做反宣傳。生產中,他們還是習慣大量使用碳銨、過鈣、尿素等單質化肥。為此,三台縣就緊緊抓住農民“眼見為實”的心理特點,通過政企合作,按照“一站式經營、一體化服務、技物配套、連鎖直銷”的模式,切實開展“大規模培訓、大示範帶動、大面積推廣”活動,及時召開收打現場會,做給羣眾看,帶着羣眾幹,積極誘導農民需要,並與羣眾面對面算好對比帳,真真切切讓當地農民體驗和感受到因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使用“台沃牌作物優化配方肥”系列產品帶來的增產增收效果,才逐步改變了農民的傳統施肥觀念。通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三台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工作已經走在了四川乃至全國的前列。

3釐清農民需要層次,確保推廣有的放矢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類的各種需要可分為五大類,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一個人只有在較低一級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能產生較高一級的需要”[1]。在農業推廣實踐中,不同區域的農民或同一區域的農民,往往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需要層次。比如,20xx年,綿陽市委在三台南部成立了綿陽市丘區農村脱貧攻堅示範區,該示範區涉及三台縣7個鎮鄉36個村,幅員面積100km2,為了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示範區指揮部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產業發展等規劃設計時,以農民需求為導向,並充分考慮到了這7個鎮鄉36個村農民的不同需要層次,真正做到了因鎮施策、因村施策。一是對景福、雙樂、協河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鎮村,動員和組織羣眾進行土地集中流轉,培育農民專合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公司+專合社+農户+互聯網”模式,大力發展和培育油用牡丹、藤椒、稻鴨(鰍)等主導產業,不斷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建設步伐。通過實踐發現,稻鴨、稻鰍模式生長週期短、見效快,助農增產增收成效十分顯著(如稻鴨共育較農户常規水稻種植畝平均增加純收入841.00元)。為此,當地鎮村幹部對培育發展主導產業、為農民帶來持續增收的熱情空前高漲,轄區羣眾主動參與度也非常高。二是對紫河、寶泉、建中、廣利等發展滯後的鎮村,羣眾內心深處更渴望先對村社道路、塘堰等基礎設施進行改善,示範區指揮部則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產油大縣、小農水等農業項目的實施,首先對水、渠、路等進行整治和完善,着力改善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作為縣鄉(鎮)兩級最基層的農業推廣人員,在制定農業推廣目標或安排實施農業項目時,針對同一區域的農民,還必須充分考慮到農民需要的主導性和時效性。比如,在產前,農民主要需要品種、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及有關的市場信息,產中則需要技術指導及技術配套服務,而產後則對農產品的供求關係及市場價格更為關注。農業推廣人員只有分清和掌握了農民需要的層次性、主導性和時效性,才能確保農業推廣有的放矢。

4切實轉變工作職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目前,中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期,農民專合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不斷髮展壯大,新型職業農民也正逐漸成為新時代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但在經濟新形式、新常態下,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認真分析供求關係、市場價格等因素,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只有“種得出、賣得了”,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所以,作為當代農民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不再僅僅對一般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知識有所需要,他們更渴望從農業推廣人員那裏得到科技、管理、市場、金融、法律、環保等多方面的信息及諮詢服務,來解決他們在生產經營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2]。今天,面對農業推廣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過去那種靠政府行政命令的“大呼隆”式農業推廣已經過時、行不通了,農業推廣機構及農業推廣人員只有切實轉變工作職能和工作作風,不斷加強學習,練好內功,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才能在農民最需要的時候,送去最迫切的服務,真正當一名“百事通”、“萬精油”的農業推廣人員。

5結論

為了適應新常態下農業推廣工作的需要,農業推廣人員要勤學習、轉作風、強素質、提能力。根據農民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科學設置和安排農業推廣項目,運用需要理論和期望激勵,不斷創新農業推廣手段和方式,及時向農民提供新產品、新技術、新信息等服務,積極誘導農民行為自願變革,最終達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增進社會民生福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樑福有,郝建平.農業推廣心理基礎[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130-132.211-212.241.

[2]高啟傑.理解農業推廣基於歷史和發展的視角[J].農村經濟,20xx,(10):5.

農業推廣論文4

[摘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是支持國民經濟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行業,所以保證農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過一些山區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的分析,確定小型農業機械推廣不佳,致使小型農業機械在當地的普及率較低,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影響了農業發展。基於此,本文將着重分析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現狀,進而探究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的可持續性措施,希望對於促進山區快速普及小型農業機械有所幫助。

[關鍵詞]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可持續性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的經濟命脈,不僅關係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因此,不斷推動農業持續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應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持續推進小型農業機械,尤其是在山區,以便廣大農民羣眾能夠有效的利用小型農業機械來進行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由此可以確定,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持續進行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

1推廣小型農業機械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

1.1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小型農業機械推廣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因為相對於原始勞動力來説,小型農業機械應用於農業生產之中,可以快速的且合理的進行農耕農作,進而將農民從繁重的農活中解脱出來,良好的生活。

1.2有利於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積極落實小型農業機械推廣工作,使農村地區小型農業機械逐漸普及,被廣大農民羣眾所應用,如此可以改變農村“靠天吃飯”的局面,而是科學、合理的進行農作物在栽種、管理、培育,促進農作物良好生長,進而收穫優質高產的糧食,這必然能夠增加當地農民的經濟效益。另外,小型農業機械的使用,可以降低勞動力的消耗,可以使農民在進行農耕農作的同時,進行其他經營活動,貼補家用,改變自家經濟現狀。

1.3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下,推廣小型農業機械還能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將小型農業機械積極引用到農業生產之中,一方面能夠促進主要農作物良好栽種和生產,同時還能帶動相關配套服務,進而促進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是不斷推進小型農業機械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農業生所消耗的勞動力,如此農村剩餘勞動力將會湧入工業或服務業等,為其他行業提供勞動力,如此勢必能夠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1]。所以,説小型農業機械的推廣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無可厚非。

2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現狀的分析

通過對我國山區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的瞭解與分析,確定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現狀不佳。通過進一步分析,確定主要是以下問題的存在影響了、阻礙了山區小型農業機械的推廣。

2.1農業機械的設計製造缺乏針對性

山區農業生產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土地分佈零散、單塊面積小、地勢和地貌複雜、交通薄弱、基礎設施少等。要想將小型農業機械有效的應用於山區農業生產之中,就要考慮以上特徵,保證其具有較高的適用性,如此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是,通過對我國小型農業機械的分析和研究,確定大多數小型農業機械並不適用於山區。這是因為設計師及生產商並未考慮山區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而是滿足平原地區農業生產為準進行小型農業機械的設計與生產,這就造成了小型農業機械不適用于山區,相應的山區農業機械普及率較低。

2.2小型農業機械推廣難度較大

通過對我國小型農業機械行業發展情況予以瞭解和分析,確定目前行業內大型農業機械企業較少,都是一些小型的農業機械企業,其機械研發能力有限、生產規模有限、社會影響力較低,致使小型農業機械的推廣難以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力,讓農業機械備受廣大農民羣眾的關注,如此將會使廣大農民羣眾對小型農業機械的有效性、適用性產生質疑,如此勢必會影響小型農業機械的推廣[2]。

2.3農民對小型農業機械認識不足

山區農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較低,致使自身知識水平較低,加之常年與農耕農作打交道,思想已經固化。此種情況下,農民難以改變思想觀念,接受新鮮事物——小型農業機械。因此,在山區進行小型農業機械推廣,農户往往持觀望態度,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農業機械採購和使用中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型農業機械的推廣。

3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的可持續性分析

3.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各個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條件都不盡相同,對農機具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基於此,為了滿足各地區農業生產需要,農業機械企業在進行小型農業機械生產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各地區農業生產特點,生產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農業機械,以此來滿足山區、平原、山丘等地區的農業生產需求,這對於小型農業機械的推廣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3.2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補貼機制

因山區農民經濟水平有限,對當地農民來説小型農業機械購置成本較高,進而對農業機械的採購望而卻步。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持續存在,影響山區小型農業機械的普及,應當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補貼機制,也就是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和規模,以此來刺激農民消費心理,並且也可以使農民具有購買能力,如此可以促進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與應用[3]。

3.3健全山區農機服務保障體系

處於持續推廣山區小型農業機械的考慮,建立健全的山區農機服務保障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農業機械服務保障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農業機械推廣效果。正因上文所説農民知識水平較低,對農業機械的應用原理及技術內容不甚瞭解,因此很多農户都會考慮農業機械操作問題和農業機械維修問題。建立健全山區農業服務保障體系,則可以為農民提供技術保障,使農民可以好無後顧之憂,大膽的採購和使用農業機械。

結束語

基於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確定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現狀不佳,致使農業機械在山區普及率較低,不利於改善山區農業生產現狀。對此,應當通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補貼機制、健全山區農機服務保障體系等措施,來促進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持續進行,為改善山區農業生產現狀,為推動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的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夏向堯.推廣山區小型農業機械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20xx(2):54-55.

[2]吳冬榮.小型農業機械在大石山區的推廣與應用[J].中國科技博覽,20xx(20):32-33.

[3]曾嵩.山區小型農業機械推廣現狀與創新思路[J].農技服務,20xx,33(5):178.

農業推廣論文5

高等農林院校是農業科技推廣的中堅力量,是對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補充。 農林高校要通過增強社會服務意識,堅持產學研辦學模式,創新推廣載體,建立專家團隊,完善目標考評機制的途徑來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自我國加入WTO以後,國際化對我國農業發展和農產品的流通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農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就必須進行機制改革和體制創新,完善現行的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建立一種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以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新體系。高等農林院校集人才、知識、信息、技術等優勢於一身,在科技興農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為完善我國現有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不足,應積極探索建立以農林院校為依託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

一、我國農林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問題分析

(一)經費不足,投入分散

目前,我國農林高校農業科技推廣的主要經費來源於政府的財政撥款。由於高校推廣的項目並不能得到政府的完全認可,所以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面臨經費不足,從而導致推廣時間加長。從管理部門來看,在國家層面上有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安排農業科技資金,由於渠道分散,無法實行統籌的安排。

(二)推廣隊伍不穩定

高校參與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推廣人員基本由本校教師組成,他們所推廣的項目單一且具有很強的正對性。當一項農業技術推廣完成後,原先的隊伍就會隨之解散,所以推廣的人員是不斷變化的。而且高校教師不可能像農業技術推廣專職人員那樣實時提供技術服務,從而使得推廣效果大打折扣。

(三)農科教分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我國目前的高等農業院校在農業教育中不能將科研、教育、農業相結合,在實際應用中無法滿足農業的發展需求。由於經費的匱乏,許多高校為獲得政府的科研經費只依據文章的數量來評判科技實力,而不能研究出具有實用效能的科技成果。

二、我國農林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對策

(一)加強政策法規建設

國外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加強立法工作是保障大學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為保障農業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我國政府雖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科技推廣法》,但並沒有將大學的農業科技推廣活動納入到國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中。鑑於美日的經驗,首先,我國應進一步完善改進《農業法》和《農業科技推廣法》等法律為農業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其次,修改《知識產權法》中的關於農業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保護農業技術創造者的合法利益,刺激農業技術創造者的積極性。最後,規範相關政策,讓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活動列入到推廣工作之中。

(二)綜合開發農業科技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的整合有利於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農業科技推廣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增強農業生產力。農業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以充分利用高等農林院校的人才優勢和專業優勢,與當地的農業技術推廣專職人員協同進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作為一種社會資源,農業科技人力資源不能只靠其自然產生和形成,必須在社會組織及個人的努力下,實施教育、培養手段,在實踐中鍛鍊提高,並逐漸形成勞動能力,使其科技素質不斷提高,使其潛在的科技能力得以開發。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為留住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應建立相關激勵機制,為其提供經濟保障。

(三)改革農業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在組織制度上,推廣體系應保持其自身的對立性,不應簡單地與已存在的科研系統進行嫁接或成為其他組織系統的附屬物。這就要求高校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應排除外部行政系統的干預,進行獨立的資源推廣。在管理機制上,實現產、學、研、推相互合作,研究開發農民迫切需要的農業技術,以市場為導向教授學生實用的科學及推廣知識。

三、結論和展望

高等農林院校在農業科技推廣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農技推廣過程中農林高校應明確自己在推廣工作中的職能定位,爭取多方力量協同合作,改進課程設置和評估機制,不斷完善農技推廣模式,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做貢獻。

農業推廣論文6

摘 要:農機節能技術就是運用現代農業設備、科學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措施,使農業機械設備在運用過程中達到最佳節能狀態的技術。主要包括機械設備的正確調整,採用節油設備和材料,農業機械在田間和場上作業、道路運輸等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配套和運行方式,採用合理的耕作制度等。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已經普及到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在發達地區基本實現了耕、耙、播、收的全程機械化,較大程度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農業機械技術水平低、土地經營規模過小、使用管理也不科學,所導致的機械投入效益低及油料的浪費現象十分普遍。

農機節能技術在我國已不同程度地得到應用,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S195型柴油機節能技術改造就被農業部列為全國農機管理系統的目標管理項目,在全國大範圍推廣應用,大中型拖拉機技術改造項目在我國部分省份示範推廣,主要是從改善柴油機的壓縮性能、提高密封性能、改進燃燒室等方面提高發動機的動力經濟性,節約燃料消耗。金屬清洗劑節能技術被列為重點推廣的節能項目,1 kg金屬清洗劑可以替代20 kg油料,且降低成本50%,目前已在全國農機修理等行業廣泛應用。近幾年,各種柴油添加劑得到應用, 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以減少農機進地次數實現節能。採用複式聯合作業機械、農田實行保護性耕作等農機節能技術正在全國各地迅速推廣。

1 農機管理與運用節油技術

1.1 合理配套動力結構,採用大型作業機械

農用動力機械有大中小之分,配套農具有輕型、中型、重型之別。一台拖拉機可配不同農具進行不同作業,不同農具進行不同作業所需的牽引動力也是不一樣的。一般要求拖拉機在接近滿負荷下工作,只有在滿負荷狀態下,拖拉機才能充分發揮其動力性。要求一台拖拉機可帶多組農具作業,合理選擇及配套農機具,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大馬拉小車或小馬拉大車現象,既能保證農用動力機械充分發揮作用,節約燃油,也能提高作業效率。由於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中小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發展迅速,但小型農機具與大型農機具相比,不僅作業質量差、效率低,而且耗油量也大。因此,積極引導發展大型農業機械,是農機節能的重要措施。

1.2 改變耕作制度,降低能源消耗

我國傳統農業的特點是精耕細作,是以過度的人力和資源消耗為代價的,在農作物和肥料品種不斷更新、現代農業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及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生產持續發展的今天,已明顯不能適應當今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節約型和諧社會的形勢。目前,我國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的工序依然繁多,用工量大、能耗高,主要農產品作業成本長期居高不下。改革種植結構和生產習慣,推行免耕、少耕的保護性耕作及水田旱育栽培等低耗能輕型耕作法,改進生產工藝,簡化生產工序,減少機械作業量,可取得顯著的節能降耗效果。

1.3 提高農機操作人員水平,普及節能技術

農業機械要發揮正常作用,除本身的特性外,操作技術水平十分關鍵。就拖拉機而言,在一定負荷下完成某項作業所用的時間越短,燃料的消耗就越少。縮短作業時間,要求駕駛人員必須有熟練的操作技術,農機具必須有良好的工作狀態。因此,加強技術培訓,提高駕駛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是提高作業效率、節約能源消耗的前提條件。

1.4 實行強制報廢制度,減少油耗

制訂發動機、拖拉機的報廢標準,實行強制報廢。據調查,目前,拖拉機的耗油率在正常技術條件下,一般為220~250 g/(kW·h),但許多拖拉機多年失修,超期服役, 耗油率已達到350 g/(kW·h)以上。

2 實用節油技術

2.1 節油器節油技術

節油器節油技術是在進油管路上安裝節油器,在磁場作用下油分子結構被改變,濃度下降,流動性提高,燃燒值提高,從而實現節油。該技術節油效果明顯,節油率為3%~10%。該技術可應用於燃油發動機,如汽車、摩托車、拖拉機等。

2.2 柴油添加劑節油技術

主要是在柴油中添加一種活性物質,其超強的物理活性,將會提高柴油的燃燒物理活性,改善柴油的低温流動性,部分添加劑可以引起多次微爆使燃油二次霧化,與空氣混合均勻、充分,使燃燒進行更徹底,最終達到節約燃油消耗、清除燃燒室內沉積物、降低燃燒尾氣污染物排放的目的。目前,柴油添加劑節油技術一般可節省燃油3%~5%,適用於各種柴油機和汽油機,部分混合型添加劑可同時適用於柴油機和汽油機。

2.3 金屬清洗劑節油技術

金屬清洗劑是一種合成洗滌劑,可以替代汽油、煤油和柴油等有機溶劑清洗金屬機件,具有去污力強、防鏽性好、無味、無毒、無刺激、無火災危險等特點,使用工藝簡單,安全可靠,經濟實惠。據試驗統計,使用1 kg水基清洗劑,可以代替20 kg有機溶劑,所需費用僅為有機溶劑的10%~20%。

2.4 拖拉機節油技術

拖拉機使用中有許多技巧,可以節省油耗。主要包括:一是保持發動機水温在85~95 ℃;二是掌握熟練的駕駛技術,避免停車換擋,行車途中不要突然猛加油門或突然減速,儘量少用剎車;三是儘量在滿負荷狀態下工作;四是不要隨意改變排氣管的長度和方向,以免增加排氣阻力;五是定期對發動機進行技術檢測,正確調整氣門間隙和噴油壓力等;六是經常保養空氣濾清器,不用布或其他物件包裹空氣濾清器,保持濾清器進氣流暢,以減少進氣阻力;七是選擇合適的輪胎氣壓和尺寸,道路運行時輪胎的氣壓要充足,但不要超過最高壓力,在鬆軟的田間作業時,氣壓可適當偏低;八是搞好油料淨化,按期更換潤滑油;九是保持傳動裝置配合間隙合理,潤滑良好。

農業推廣論文7

摘要:農業經濟作為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興衰關係到整個經濟發展的全局,為此,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農業經濟的管理和技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以對農業經濟管理及其技術推廣進行相關研究,對其存在的問題的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技術推廣;推廣方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正確管理和技術推廣的支持,只有讓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於農業經濟的的完善和發展上,才能為我國的長期穩定提供保障。生存是發展的基礎,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不僅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資源,農業還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的增長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探究當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方面的發展現狀,明確認識到技術推廣和先進經濟管理模式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推廣探索。

1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的現狀和意義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經濟管理及其技術推廣方面的工作都做出了巨大的改變,為了縮小與城市鄉鎮之間的差距,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業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羣正及政府的關注。其發展的現狀是在保證農業正常生產活動的同時,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技術和設備上的支持,讓農村經濟發展的更好,促進農業的生產量,進而提高農村生活水平。正是在這種措施的實施下,農業生產及發展逐漸向現代化、科學化和機械化轉變,在講科學技術轉變為生產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這種環境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面臨着巨大的挑戰,距離真正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在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兩個方面的發展,這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同樣也是人口密集的國家,其中將近有 8 億多人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但是和世界農業大國相比,我國的農業在機械化方面遠遠落後於這些國家,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已成為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經濟問題。農業經濟的增長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包括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由於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不斷推進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農業問題的存在直接阻礙了這一進程的發展。因此,解決農業經濟管理及其技術推廣上的問題對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具有重大意義[1].

2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途徑

2.1 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在基層的工作時間較長,想要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和經濟管理的工作,不僅需要在專業上的有着優勢,還必須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保證實際指導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因此,對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加強對自身思想修養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過程中的實際問題。要定期對相關人員做好技術培訓,在合適的時間、適當的階段要做好人才的定期培訓。國家要加大對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的資金支持,促進人們對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重要性的理解,積極鼓勵多人員進行培訓,派遣相關專家進行對員工進行講座知識培訓。在組織好大家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要結合實際和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開展實地演練,只有在平時更多地練習,做好技術總結和經驗的把握才可以為以後工作的運行做好更多的鋪墊,為以後解決困難提供更多的幫助[2].

2.2 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

在這個領域當中,對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的考驗也是十分嚴格的,因為農業的發展屬於一線的實踐階段,要想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技推廣工作,需具備精湛的專業知識,這對於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安排專業的人員進行相關操作,在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的過程中要安排適當的人員加入到這項工作當中來,在進行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時,參加施工和操作的人員必須是具備高素質的,技術過硬具有較高水平人員。為了更好的開展水土保持的工作,我國政府在平時期間就應該做好相關的工作,鼓勵學校培養更多更高素質,加強對學校的監督與管理,努力促進學校人才培養戰略的實行。這樣才能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起到對農民增產、增收的作用,真正的發揮自身的價值作用[3].

2.3 正確處理與農民之間的關係

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還需要為人民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要立足於實踐,與當地農民保持平等的溝通,加強之間的聯繫,解決實際問題,保證工作的高效完成。在與之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切實瞭解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和服務,然後展開針對性的服務,大大縮短了時間,還可以更好的將相關技術準確的推廣出去,共同促進農業、農業技術的穩定發展。

3 結語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它的地位,對農業經濟管理及其技術推廣發展工作的重視也是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雖然在發展過程中會碰到問題,但是要堅信,一定能夠跨過去,為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滿明俊,周民良,李同昇。農户採用不同屬性技術行為的差異分析---基於陝西、甘肅、寧夏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xx,(2)。

[2] 黃鋼,李穎,劉曉剛,等。轉型期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面臨的突出矛盾與路徑選擇[J].軟科學,20xx,(10)。

[3] 張吉海,張山起,馬繼民,等。農業新技術革命及其作用概述[J].河北農業科學,20xx,(3)。

農業推廣論文8

1.優化招生宣傳工作

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複試工作是進一步考察考生綜合素質和科研潛質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校在組織結構、制度建設等方面嚴格按教育部和遼寧省招考辦相關精神和要求,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學校根據國家和遼寧省相關文件制定了《大連海洋大學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招生複試工作方案》。在農業推廣(漁業領域)碩士考生的複試過程中,特別注重考核考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同時也注重對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的考查,以培養層次高、社會需求多的複合型人才。一直以來,我校堅持全面考查、公平公正、擇優選拔的原則進行農業推廣(漁業領域)碩士錄取工作。

2.完善教育保障體系

目前,我校漁業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經費來源單一,研究生教育經費比較緊張,為使這一狀況得到改善,學校準備從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體系入手,實施以下改革措施:

(1)加大科研經費和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研究生培養的力度。

(2)多渠道籌措資金。利用校友、科研合作、產學研合作為平台,吸引校友、行業企業通過教育捐助和設立獎助學金對我校研究生教育經費提供支持。

(3)建立研究生培養導師承擔機制。充分利用市場競爭機制,使學科、導師之間就創造研究生培養條件、提高培養質量和管理服務水平等方面展開競爭,提高研究生教育資源的利用。學校通過調節招生指標,對科研課題及經費充足,培養條件好,培養質量、管理水平高的學科、導師實施招生,研究生分配名額傾斜,但傾斜增加的研究生培養經費由導師承擔。

(4)開拓與用人單位產學研辦學的渠道,採取有針對性的培養模式,由用人單位承擔研究生培養的集中實踐環節和做畢業論文所產生的費用。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3.1任課教師隊伍建設

教育教學在農業推廣碩士專業的培養過程中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農業推廣(漁業領域)碩士絕大多數為具有工作實踐經驗,學員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同時又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而我國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起步比較晚,在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仍需要不斷的探索,因此,選用具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且具備良好師德的骨幹教師來擔任任課老師尤為重要。根據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關於課程設置的要求,我校每年都會選拔具有豐富農業推廣理論和經驗、實踐能力較強的優秀教師來擔任授課任務。與此同時,學校還非常重視對農業推廣師資隊伍的綜合培訓工作,每年都會選派教師參加相關的教育研討班和師資培訓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理念、專業實踐、師德師風的教師隊伍,以便更好地服務於漁業領域研究生培養工作。

3.2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導師隊伍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也是研究生管理的關鍵力量。要建設一支能夠適應科技創新、責任心強、師德高尚、有能力跟蹤學術前沿的導師隊伍,漁業領域專業型碩士相對於學術型碩士更加註重實踐應用,為了緊密結合專業特色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學校非常注重導師隊伍的建設。通過積極引進人才、支持在職教師進修、加強實踐鍛鍊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科梯隊建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行校內外雙師制。學校既注重擴大導師數量,又非常重視提升導師的專業綜合能力和素質。首先,實施導師遴選條件改革;其次,建立導師學習和學術交流制度。一方面,通過導師指導小組參與研究生的指導工作,發揮老導師的傳、幫、帶作用,對新導師進行培養;另一方面,對新導師就導師職責、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培訓。同時,鼓勵並組織導師參加國內外實踐教學培訓活動,促進導師業務能力提高,不斷提升自身業務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充足的師資力量為保證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嚴格規範質量管理

4.1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和規範學習要求

課程學習是漁業領域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課程設置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農業推廣理論、專業知識,還要使學生通過學習不斷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國內各培養單位普遍存在農業推廣碩士課程的課時少、缺乏專門教材的現狀,我校教師在授課時充分結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課程設置需求,着重加大實踐應用方面的課程量,增加案例教學研討的比重,在保證在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在校學習時間的基本要求外,採取現代化教學手段,靈活安排教學計劃。為充分保證授課質量,建立和實施嚴格的考勤制度。除了要求授課教師在授課期間加強考勤外,還會派專人定期進行課前和課後的考勤。

4.2加強課程考核及考風建設

課程考核是檢驗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為使專業學位研究生能夠積極認真地學習課程知識,學校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全部課程進行了嚴格規範的考核。課程考核以閉卷考試或撰寫專題報告的方式進行,只有通過考核才能取得該門課程學分。借鑑學術型研究生考風建設的經驗,學校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日常的考勤記錄,確定學生考試資格。每次均由研究生學院統一安排考試時間和考場,在校內抽調責任心強的教職工任監考、巡考人員。嚴格的考勤制度、規範的考試安排不僅端正了研究生的學習態度,更提高了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加強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證明,在農業推廣(漁業領域)碩士培養過程中,社會實踐活動是推進學生素質拓展的重要舉措。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開展實習、實訓考察,能使研究生實現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進而提高其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幫助和啟發研究生完成論文選題和寫作工作,也有利於學生將來應用所學的國內外先進技術進行實踐推廣活動。學校每學期都安排研究生到校內外實訓基地或相關企業進行學習考察,要求授課教師在實習中結合實物授課,進行案例教學。在學習考察過程中,學校還聘請具有較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教學,使研究生們能與這些專家進行積極的交流互動和探討。此外,學校還定期聘請校內外漁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做專場講座,以拓寬學生們的專業視野。近年來,我校先後在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有限公司、大連金砣水產食品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大連匯新鈦裝備有限公司等單位設立了研究生實訓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為漁業領域的研究生的實習實踐提供了場所。

6.規範學位論文選題

論文選題對學位論文質量、研究成果水平至關重要。學校要求漁業領域研究生的論文選題應取自生產實際或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借鑑兄弟院校的經驗,我校從單純的研究類論文過渡到研究類、調研報告類、規劃與設計類、研發類和總結類這五種類型的選題。要求選題應當具有與學術型碩士學位相近的先進性、技術難度和工作量,科學可行,更強調其社會需要性。選題能充分體現選題人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來解決現代漁業技術推廣、漁業資源保護、開發、水產品加工利用等問題的能力。為使研究生做好選題工作,我校實行導師負責制,要求導師和學生應定期進行論文選題研討,充分發揮導師在研究生論文選題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在研究生確立選題方向後,由其導師組織相關專家對學生的開題報告進行嚴格審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如果研究生學位選題無創新點、重點不突出、研究手段滯後、缺乏社會專業特色,或者研究生不能按時完成論文,研究生學院則要求其限期修改或重新開題,由導師組織專家再次進行檢查。

7.規範論文評審答辯

7.1學位論文盲審

我校對專業型學位論文實行雙盲審制度,着重審核以下內容:

(1)綜合運用理論、技術手段和方法解決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保護、開發和利用等實際問題的能力;

(2)論文研究的工作量大小和技術難度;

(3)論文研究所體現的新技術、新設計、新工藝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4)論文研究(或項目設計)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7.2嚴格規範答辯程序

學位論文答辯乃是研究生培養的最後一關,只有規範論文答辯過程和答辯環節,才能嚴格把握學位論文的質量。學校規定農業推廣(漁業領域)碩士學位論文的答辯委員會應由校內和校外的5-7位專家組成,其中必須要有來自漁業領域生產和管理的具有高級專業職稱的專家。論文答辯按照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答辯評分標準進行打分。學位申請人在論文答辯結束後要及時按答辯委員會所提的意見對論文進行認真修改,以進一步完善論文質量。總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農業推廣(漁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具有動態性、發展性的系統工程,為使其更好地應用於社會、服務社會,學校應借鑑其他類別較成熟的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管理模式,不斷改革創新,針對漁業領域和生源結構的特點,積極探索科學的管理辦法及培養模式,特別是針對全日制專業學位,加強對實踐環節和論文選題等重點環節的管理,系統地構建農業推廣(漁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體系,並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

農業推廣論文9

摘要:隨着傳統農業(水稻、玉米、小麥、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向現代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快速推進,蔬菜產業已成為區域性(縣域)農業生產者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提高區域性蔬菜生產者現代農業科技素質,推廣良好農業規範技術措施,在田間生產領域樹立科學、合理應用現代農業生產資源,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是促進區域性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前提,也是減使農藥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農藥減量;途徑;對策

澄江縣地處滇中腹地,屬於典型的農業生產小縣,耕地總面積9.6263萬畝,由於區域內具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交通運輸便利等客觀條件,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生產者農業種植經濟收入欲願的增強,20xx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5.67萬畝,佔耕地總面部的58.9%,全年蔬菜複種(產出)面積為20.29萬畝次,總收入達7.88億元佔第一產業總收入的50.67%,蔬菜生產已成為縣區農業經濟持續增收的引擎器。由於蔬菜生長週期短、經濟價值高,促使週年持續生產、壩區蔬菜複種指數為4~6茬,有利於病、蟲的發生為害,同時次生病、蟲害演變成生產中的主要病蟲害,在生產中表現出:發生種類多、危害大、為害重的嚴峻趨勢。而生產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蔬菜生產專業知識背景,田間生產管理技術的主要獲取渠道為: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者間相互交流及自我經驗,從而促使生產者盲目、氾濫、超劑量、高強度(高頻率)使用化學農藥投入量,加劇了蔬菜商品潛在風險的突發性及不穩定性。另一方面:近年來隨着國內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繁發生,社會消費羣體越來越高度關注生自身消費食品的安全性,同時也是對生產者、生產企業及國家職能部門最強烈的訴求,因而上升到國家治理的層面。因此,構建現代農業科技體系,完善推廣服務平台,全面提升生產者的農業科技素質,從田間生產着手改變產業生產現狀,樹立:生產—市場—消費相互促進的市場經濟理念,科學、合理應用現代農業生產資源,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是區域性蔬菜產業持續發展、生產者經濟持續增收的關鍵。

1構建現代農業推廣服務體系

蔬菜生產具有生產週期短、經濟收益高、因而在具有水利、氣候、交通、農耕種植水平高的各生產區域(縣區)蔬菜產業已成為名附其實的農業經濟引擎器。區域(縣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受限於國內宏觀經濟的調控及創新能力的驅動,制約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消化能力,土地流轉在區域內大規模的推行難以進行。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10~15年)內農業生產的主要組成模式仍以家庭單元生產為主。生產區域內人多地少、適宜蔬菜生產的耕地資源稀缺,土地複種指數高,全年持續循環生產,農業有害生物發生種類多、危害日趨加劇。而生產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幾乎缺乏生產專業知識背景,自我田間生產管理決策信息主要來源於:生產資料經銷商,缺乏自我判斷的決策能力,迫切需要生產者主動學習掌握現代農業科級知識及生產管理各項技能。因此,構建現代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維護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保障農業經濟持續增收,以生產者為主體,需求為目標,把現代產業生產知識(信息)、技術技能、科技成果通過試驗、示範、引導、諮詢等方式,傳授給參與者使其自願改變不良的生產行為及固有觀念,從而提高田間科學生產管理及決策能力,適時、合理應用現代農業生產資源,實現自我生產、生態環境、社會消費三為一體的良性協調發展模式。

2推動農業產業有害生物預警控制體系建設

區域內蔬菜產業全年生產的種植模式,有利於農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為害,同時由次生有害生物演變為主要有害生物,發生猖獗為害,生產者為維護預期經濟收入的持續性,增加農藥的投入使用成為生產管理中唯一有效的選擇手段,從而加劇了商品蔬菜安全潛在風險的不確定性。為此,着力於構建蔬菜產業植保預警控制體系,藉助現代農業科技技術,信息資源等,及時監測農業有害生物發生為害特性及趨勢,為生產者提供科學、及時、準確的有害生物防控信息、對策及措施,最大限度上減少農藥投入使用。依託產業基地、生產經營實體開展有害生物統防統治、綜合統治技術示範、推廣應用工作,輻射帶動家庭單元生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動自我生產管理模式向現代農業發展管理方式的容合,從而改變以往生產者獲取農業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及技術的岐道,避免生產中盲目、氾濫、超劑量、高頻率使用農藥生產現象的再發生,因此,加強產業植保體系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着力點,維護區域性蔬菜產業良性、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

3推進田間實踐、循環學習的培訓模式

蔬菜屬於外來物種,不同於本土農業種植業,其生長週期短、品種多樣化、經濟效益高、生態系統脆弱不穩定、有害生物發生種類多、世代重疊、對蔬菜生產具有危害重、損失大等特點。蔬菜生產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知識,區域內生產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幾乎無專業知識背景,但他們具有很強的田間生產實踐經驗,渴望獲取、掌握生產管理中的專業知識技能。因此,開展創新型農業科技培訓新模式,以田間生產為課堂,遵循成人非正規教育原則: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與自我生產需求相聯繫,學習的過程是學員自我激活參與、循序漸進的進步過程。採用參與式、開放式、接觸式(以田間生產為學習教材)充分激勵培訓學員提高學習意願,積極主動參與蔬菜全生長季節培訓。面對生產中的現實問題,抓住生產關鍵環節(生育期)中存在的共性(生產者難以自我判斷、解決的)問題,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相互學習的過程)。培訓中提升生產者田間調查技能訓練,對田間重要(主要、常見)的病、蟲的發生為害進行系統性的持續觀測,從而掌握識別病、蟲害發生為害特點。挖掘、培養學員:田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樹立田間生產管理的自信心——獨立判斷能力(田間管理決策能力)。學習掌握現代農業生產資料基本知識(化肥、農藥等)及自我獨立學習的能力。掌握應用簡單的田間試驗服務於生產。最終促使自我行為的改變(生產者田間管理的決策信息主要來源於農藥經銷商轉變為——科學的獨立判斷能力),開創蔬菜生產新局面:樹立科學、合理應用農業生產資源的生產理念。培訓的過程是田間參與實踐(技能活動)——與自我生產相聯繫吸取新知識(信息)和經驗——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產——又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田間參與實踐是循環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知識技能積累掌握的有效途徑。組建創新型農業科技培訓團隊,整合現有專業人才資源,不斷提高專業人員科技素質,充分調動區域(縣級)科技專業人員的能動性、主動性,重塑:重專業知識、重技能、重實踐的工作氛圍,建立產業發展服務職能模式,探索構建產業生產技術支持體系,確保培訓運作經費保障機制。選擇在蔬菜生產主要區域(村、組)組織生產需求者進行2次全生長季節的田間實踐、循環培訓,帶動輻射周邊生產,是提高生產者農業科技知識及生產管理技能唯一有效的培訓模式,也是減施農藥最有效的對策及措施。

4小結

隨着區域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特別是蔬菜產業具有經濟效益高、生產週期短、複種指數高的特點,在適宜生產區域內成為農業支柱產業,全面替代傳統種植業。因此,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科技推廣體系,提升生產者科技素質,科學、合理運用農業生產資源,維持農業產業良性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增收,實現農藥“零”增長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農業推廣論文10

摘要:農業科技推廣在把新的農業科技成果轉變為實際成產力方面發揮着最重要的作用。隨着全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變升級,這一體制已經很難適應市場經濟下農村發展的形勢。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現行農業推廣體系的現狀,然後揭示了我國現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固有的侷限性,最後是根據存在的侷限性提出了幾點對應對策。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現狀;對策

1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發展的基本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到如今差不多建立了完整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然而我國農業科技資源沒有統一佈局,大批科技成果沒有被農民運用到實際生產中,發揮它的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中國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在農業和農村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農業推廣網絡,發揮了科技的強大發展力的作用,提高了糧食產量,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決了地區農民收入的差異[1]。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存在很多問題,越來越不適應目前我國社會注意下的市場經濟,這是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1.1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內涵

“農業推廣”這個概念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有人使用,1949年後通常叫“農業技術推廣”,現在大家慢慢開始採用“農業科技推廣”的説法[2]。農業科技推廣是綜合運用試驗、教育、帶頭應用和解答疑問等方法把可以應用於農業的新型科技成果和知識傳播擴散於農業生產整個過程的行為。隨着時代的發展,農業也隨之發展,與之對應的農業科技推廣的內容也在逐漸的發展和變化。

1.2現行農業科技推廣體制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任務真正得到國家注重,建立了各級科技推廣體系,初步形成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我國農業高速進步,總產值連續二十年平均增長5%,而之前的25年平均增長只有2.1%。我國目前實行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建立的,該體制由中央—省—地(市)—縣—鄉鎮五級農業推廣組織組成,在機構設立,經營方式都是由政府主導。這種體制不可否認在農業科技推廣中起到了巨大效果,促進了我國三農發展。雖然多年來我國也在推廣機構組織形式、推廣機制上不斷改革,一些新的推廣主體和模式也在不斷產生和發展,但是以政府機構為主導的推廣模式一直沒有改變。

2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當下採用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是以政府機構為主體的簡單推廣方式。這一方式的長處是能夠自上而下的貫徹執行全國農業發展總佈局,很容易具備農業推廣的條件,但是這一模式問題也很明顯,即機制僵硬,科研、教育、科研三者被割裂的問題尤其突出。

2.1重科研、輕推廣的傳統觀念嚴重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理所當然的把農業科研擺在了國家重要戰略的位置。根據資料顯示,1979~1998的十年時間,各省級行政單位認定的科技成果高達50000多項,促進了農業的極大進步[3]。相比而言,我國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重視度卻不夠。造成這一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視推廣工作。

2.2運行機制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我國農業推廣體系是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背景下建立的,它的運行原理全部是根據計劃方式形成的,推廣項目的選擇和推廣範圍的設定表現的不是市場發展的要求,而是傳達的是政府行為。而在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户本身有權選擇生產經營和技術內容。但是政府主導的推廣模式,農民只能被動的接受推廣的技術,霸佔了農民作為市場主體的權益,從而導致推廣效果不好。

2.3農業科技推廣力量弱,人員素質差

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推廣人才建設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數少、素質技能低、結構不合理等。因為以前的分配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推廣人員只有較少的科學文化知識,不能勝任農業科技推廣的任務,這必將極大阻礙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

3完善我國農業推廣體制的對策

3.1增加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資金扶持

政府部門第一步是要依照法律落實公益性推廣任務的基本經費。然後加大農民技術推廣經費投資,讓廣大農民充分認識農業科技推廣,促使農民增收致富,這是因為我國農户家庭承包責任制的特點和大部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很低決定的。

3.2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在國際上發展的一大趨向是由上到下的推廣方式轉變為由下到上的模式。這一模式的長處是推廣的科技滿足了農民的實際需求。這種體制具有很大的優點,它能施展大學的科研、信息和人才優勢,可以實現農業科技快速推廣和運用,具有形式多樣和機動靈活的特點。

3.3提高農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

完全運用目前存在的各級各類農業院校,調整推廣人員的相關知識儲備,培育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踴躍開展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知識更新培訓課程,不斷提高勞動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焦源,趙玉姝,高強.我國沿海地區農業技術推廣效率及其制約因素[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2(4):12-18.

[2]鍾秋波.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創新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xx.

[3]王勇.農業機械推廣過程中的重難點及策略[J].南方農機,20xx,47(12):10-11.

農業推廣論文11

摘要:與當下時尚而花樣翻新的眾多電視節目類型相比,農業技術推廣片具有一些特質,從業者要從選題、腳本、拍攝、後期製作等各個環節加以把關,打造優秀的農業技術推廣片。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片;選題;文字腳本;拍攝;後期製作

在我國,農業科學和教育成為影視創作的題材之一可稱得上歷史悠久,與當下時尚而花樣翻新的其他電視節目類型相比,農業技術推廣片以服務農業為目的,具備了一些特質。

一、概 念

總得來説,農業技術推廣片有以下幾個特點:1.以傳播農業實用技術,教授農民某方面的農業技能為創作目的。宏觀來講,農業技術推廣片是為了服務於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而從微觀層面上講,具體到某一部農業技術推廣片,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確,農民看完,就能學會某一項農業技術。2.由其創作目的決定,農業技術推廣片涵蓋了與農民生產有關的各個領域,包括種植、養殖、儲藏加工、農機工程、農村能源、生態環境等多方面。3.全片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相對於其它類型的節目,農業技術推廣片的整體邏輯性比較強,一般都是嚴格按照農業技術的邏輯步驟逐漸展開。由農業技術推廣片的特質決定,在製作時就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做好農業技術推廣片涉及的幾個方面

(一)選題。選題農業電視節目是否吸引觀眾的重要前提,如果觀眾對節目介紹的技術、品種不感興趣,那麼很可能他就不會收看。這就要求農業電視節目選題的策劃者與申報者――編導必須具備豐富的農業知識,知道現今農村的發展狀況,通曉農民在生產上的需求,並從宏觀上了解我國農業的整體走向。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好的、符合農民需求的、符合時代發展的選題。其次,為免誤導觀眾,不能對節目中所介紹的技術進行效果的誇大、渲染。涉及增產、增收的描述要客觀真實,對其優缺點要公正地評論。另外,推薦的實用技術可操作性要強,切實適合農民使用。在地域性強的傳播渠道,要傳播適合該地區種植、養殖的品種及技術。

(二)文字腳本。文字腳本決定了一部農業技術推廣片的結構、重點,以及風格。由於農業推廣片必須得使農民朋友能夠看得懂、學得會,因此,編導在撰寫腳本時,要儘量避免書面詞彙,最好運用農民自己的語言,像對農民朋友手把手地教,這樣農民才愛看,才聽得懂。同時,在各個步驟的介紹中,要詳略得當,對農民熟知的步驟大膽簡化,而對節目介紹的技術重點則加以突出表現。

(三)拍攝。在某些農業推廣片拍攝過程中,為了追求畫面的“乾淨”,每到拍攝時,除了必須需要人操作的步驟之外,通通讓人躲在一邊,只拍攝一些空鏡頭,事實上,這些鏡頭最終組合起來會讓觀眾覺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拍攝時要儘量多設計一些活潑的鏡頭。另外,拍攝過程中要注意同期聲的收錄,以增強現場真實感,加強感染力和説服力。

(四)後期製作。由於我們的目的就是讓農民看得懂、學得會,因此,在後期編輯的過程中,要做到聲畫對位,講到什麼,畫面就出什麼。使觀眾邊聽邊看。在鏡頭的使用及剪接方面,不以絢麗為主,而要在不違背美學原則的基礎上,以鏡頭到位為準,可以通過長鏡頭的運用, 把連續的時空運動的真實內容呈現在屏幕上,傳遞完整的信息。第二,同期聲不能高於解説的聲音,一些設計的鏡頭也絕不能分散人們對主題的注意力。第三,除解説及畫面外,還要綜合運用音樂、音響、字幕等多元因素。字幕包括段落字幕、提示性字幕等。前者把全片劃分成若干段落,可顯得層次分明、條分縷析,有助於觀眾一步一步地看完整部節目;而後者則對一些重要步驟、一些藥品使用的量等做出一些提示。

許多年的實踐證明,農民朋友需要農業技術推廣片,在信息發達的今天,許多農民的素質已經大大提高,他們除了收看電視上播放的農業技術推廣片之外,還主動使用網上下載、購買光盤反覆觀摩等各種手段來開闊眼界、提高技能、瞭解新知識。也許由於節目類型所限,這類節目顯得有些枯燥,但如果從業者從以上幾方面用心盡力地把它做好、做到位,相信肯定會對我國“三農”的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鄭建英.把握定位做好服務明確對象突出特色――談《農廣天地》節目的內容選題與創作要求[J].農民科技培訓,20xx (4).

[2] 郎林.同期聲在農業電視節目的表現力[J].記者搖籃,20xx (7).

[3] 郎叢,王樂,李揚.我們的鏡頭在農村――淺談拍攝技巧在農業電視節目中的運用[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xx (1).

[4] 趙鑫,陳清.農業電視技術推廣片和科技專題片的創作差異[J].聲屏世界,20xx(11).

農業推廣論文12

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歷經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兩種制度的巨大變革,對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的轉化和普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隨着我國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作為農村基層七站八所”之一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由於經費、人才等原因,力量受到一定程度削弱,農業科技推廣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以農業科技的自然屬性、市場風險和制度安排為背景,將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放在長時段的歷史演化和更廣闊的經濟、社會格局中加以考察,揭示其面臨的困境和新時期條件下的發展思路。

1.農業科技推廣的困境

農業的性質決定了它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產業。一方面,農業生產受到自然資源的制約,農產品產出的數量與質量與當地的土壤、氣候、水質等因素有很大關係。另一方面,農業生產也要受市場、管理、體制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農業科技推廣要面臨自然、市場和體制三重困境的考驗(圖1)。

首先,農業產業是植物、動物產品生產及加工的產業,必然面對自然風險的考驗。農業要利用生命有機體生長、繁育的自然規律獲得農產品。在這一過程中,生命有機體的生長、繁育能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高低受生物客觀規律決定,且與外界自然環境條件的好壞有着直接聯繫。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科技投入不足,應付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差,使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與工業技術相比,農業科技推廣週期長,地域性強、過程管理不易控制和監督,推廣效果的影響因素複雜,風險較大。

其次,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計劃經濟時期由國家下達指令,農產品統購統銷的銷售模式己經徹底瓦解,農業科技推廣還面臨着市場經濟帶來的市場風險。農產品價格在我國價格體系中比價偏低,且波動較大,無法與工業、商業的利潤相比。這種情況嚴重製約了對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的投入熱情,在逐利本能驅使下農村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大量流失。1998年,全國農村僅通過財政系統流出的資金就高達851億元。農業生產中不時出現農產品銷售困難和增產不增收的情況,挫傷了企業和農户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如果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農業經營達到與工業和商業相當的投資回報水平,資金投入和參與熱情問題將會困擾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

最後,在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轉型時期和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仍然存在的情況下,農業科技推廣還面臨着體制困境。1950-1978年,國家通過剪刀差從農業取得了5100億元收入,平均每年176億元。1979-1994年,國家通過剪刀差又從農業提取了15000億元收入,平均每年937.5億元,是改革前平均的5.3倍。此外,我國轉型時期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對農技推廣體系有很大影響。隨着1998年以鄉鎮撤併為主的鄉鎮機構改革和20xx年農村税費改革的全面鋪開,許多地方政府紛紛把基層鄉鎮農技推廣站的管理權、人事權和財務權實行三權下放”到鄉鎮政府,鄉鎮政府無力供養農技推广部門,導致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網破,人散”的局面。吳躍民、劉永昌(20xx)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領導只重視見效快、容易造成聲勢的項目,忽視以公益性服務和社會效益為主的農技推廣事業,認為農技推廣機構是包袱,凡改革整頓必拿農口是問,原本微薄的經費被大量削減或挪作他用。

由於面臨着以上困境,如何克服困難,促進農業科技推廣事業的開展,並以此推動農業更快、更好地發展這個問題就擺在了人們面前。

2.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及其經濟學性質

農業科技推廣從本質上講是農業科技採用行為在社會中的擴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括了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中介組織和農户等多個參與主體,以及農技推廣的供給和需求活動。因此,農技推廣一方面要受到由其經濟學屬性決定的多元供給主體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農户、農產品消費者和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要求的影響。

科研活動按科研產品的屬性可將其分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介於兩者之間的準公共物品。對於公益性強、非競爭和非排他性的農技推廣活動需要政府以公共政策手段推進,而屬於私人物品的活動則主要由企業等市場主體完成。扈映(20xx)指出,農業技術在多數情況下是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競爭性的共有資源,具有先使用者先受益的特點;從投入角度看,大部分農技推廣項目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是多元投入的混合物品,部分農技推廣項目是純粹的私人物品;部分農技推廣項目是營利性的,但是依然具有公益性[4]。劉常青,陳曉芳(20xx)也認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某些公共物品的供給無法通過市場體系中的供需交易來實現,社會必須求助於政府這種市場之外的力量。

可以看出,農業科技推廣活動的經濟性質決定了它需要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以及農業中介組織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圖2)。

3.農業科技推廣供給主體分析

政府設立的各級農技推廣機構自計劃經濟時期以來一直都是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主要力量。在實際工作中,各地的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根據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而境遇各有不同。山東是我國經濟實力和農業基礎較好的省份,根據董金和(20xx)做的調查,尚有近30%的農技推廣站運行經費沒有完全保障,在效益較好的農技推广部門也存在人員超編情況嚴重的問題。濟南市縣級農技站超編達編制人數的4倍,鄉鎮級超編52%,上級部門看到你經營狀況較好,就會強行安排人員進來,5個人可以做好的工作10個人做。而財政狀況欠佳的地方,農技推廣機構境遇更差。吳躍民、劉永昌(20xx)對遼寧省4個典型縣調查表明,農技推廣鄉站在編人員中非專業人員達23.1%,資產被轉讓、承包、出租或變賣的現象屢禁不止。因此,雖然擁有較完善的網絡體系、豐富的實際推廣經驗以及在農户中的聲望,但單一依靠政府農技推廣機構的模式己經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掌握着比較充分的市場信息,擁有比較雄厚的資本、技術、人才優勢,有較強的競爭和輻射帶動能力。企業在農技推廣活動中的參與大大提高了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和儲運分銷過程中的科技含量,同時在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及服務、科研資金投入等各方面能得到切實保障。但由於企業追求利潤的天性,對於公益性強,不易通過專利、商業祕密等形式予以保護或風險較大的科技推廣項目則不願介入。

科研院所是農業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由於科研能力強大、信息便捷、技術實驗設備先進,既可以直接將科研的新品種、新工藝和新項目引入農業生產戰線,也可以通過專家傳授、科技示範園區和為農村培養實用技術人才等手段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技術水平。各地在實踐中湧現出一批以科研院所為主進行農技推廣的成功案例,依託西北農林大學的陝西楊凌地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科研院所也有其不足,唐建安(20xx)指出,科研院所的考核一般以項目承擔數量、成果獲得多少和論文寫作數量等進行衡量,輕經營型人才,在農技推廣中多講雅”力,而很少研究市場的‘拉”力,並且缺乏相應的激勵、競爭機制[7],使科研院所的作用受到一定影響。

中介組織起到聯結政府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企業和科研院所與農户的紐帶和橋樑作用,有利於農技推廣組織與廣大分散農户的聯繫,減少雙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中介組織除組織協調外,在一些需要較強專業技能的農業產業中還可通過專業技術協會的形式向農户提供農業技術指導和服務,如家禽養殖、水產養殖、家畜養殖、果品、花木栽培等等,這些行業的商品率較高,農户承擔的市場風險較大,因而對科技的需求較強。四川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中介組織在農技推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隆昌縣的家禽技術協會、彭州市的蔬菜產銷協會、仁壽團結的養羊協會、蒲江巨豐的養豬協會等。

4.經濟、社會需求對農業科技推廣的影響

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層次的提高,人們對農業生產的要求己不再滿足於數量的增加,而更多地對農產品的品種、口味、營養、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再者,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用地的侵蝕和擠壓,農業用地步步退縮。這種情況下,需要利用科技優化品種,提高單產水平,保障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同時,農業生產的環境保護也提上議事日程,傳統農業生產中農藥、添加劑、薄膜等的大量使用,不僅直接造成耕地、水源和大氣的污染,而且對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構成重大威脅。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惡化,農業生產必須依靠科技,在節約能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上下功夫,高度重視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走循環經濟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道路。

農業科技的主要接受者一農户對農技推廣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一方面部分農户由於觀念、眼界、知識等原因,不願承擔農業技術推廣可能存在的風險,對採用農業新技術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部分農業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太高,超過了現有農户的經濟承受能力,技術推廣過程得不到農户的響應,削弱有效技術需求。針對我國農户的特點,農技推廣應當考慮到農户的實際情況,在推廣過程中提高企業和相關機構的參與程度,增加在供、產、銷環節的資金、技術和信息支持力度,減輕農户可能承受的風險;同時,利用科技進行農副產品綜合和多層次開發,讓農户切實享受到科技進步的利益,帶動更多農户採用先進技術。

從農業科技推廣的需求因素看,有限的農業資源和日益增長的人口、環境壓力客觀上要求必須從根本上轉換以過度消耗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生產方式,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全面實現對傳統農業的根本改造,是我國農業實現新跨越的必然選擇。

5.新時代背景下的農業科技推廣發展思路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從計劃經濟時期過渡到市場經濟時期,時代背景己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沿用過去的舊模式己不合時宜。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對原有農技推廣體系仍有較強依賴性。扈映(20xx)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改革及農技推廣體制改革使政府對農技推廣服務的公共產品立場日益退卻,與此相對照的是我國農民對政府傳播渠道的依賴依然很強,多年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了不少農民頭腦中仍舊有一種依靠集體致富的傳統思想。因此,農技推廣新發展模式中仍需要政府機構的參與和支持,同時整合企業、科研院所和相關組織,在農技推廣過程中對技術、資金和管理等環節加以完善。

新時期農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農業產業化的興起和發展。農業產業化是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種新型經營方式,其基本運作方式是通過利益紐帶將農業的各環節連接起來,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它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企業為龍頭,發展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實體和高效的農業產業體系,實行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實現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

在以往的農業生產中,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普遍表現出對農業科技推廣的積極性不高。就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單位而言,由於與農業生產一線距離較遠,考核和激勵措施不到位,使一部分農業科技成果實用性不強,不能與農户現實的技術需求相吻合,很難直接順利進入生產過程進行推廣和運用。加之農業科技推廣週期長,不易控制和監督,且對農業科技投入的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低,導致農業科技的開發、應用、推廣多個環節出現問題,造成農業科研資源浪費和短缺並存、科技推廣效率低下。就企業而言,企業對農業科技推廣缺乏興趣,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科技投入相對風險大、週期長、見效慢,在與工商業投資效益的比較中處於劣勢,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前對農業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限制了企業投入的積極性。依託農業產業化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引入政府、企業、相關機構和農户多鏈聯動,形成一種農業科技推廣的長效合作機制。以高科技成果為鏈接紐帶,利用各參與主體技術、生產、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優勢,進行技術、產品創新,整合農業上下游資源,帶動農業科技的深入開展和整個產業的提升。通過農業科技新型鏈動推廣模式,實現自主創新和產品升級,擴大產品檔次、延伸業務領域,以技術、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從而延伸農業生產鏈條,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加速科技進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農業推廣論文13

摘要:果樹在種植生長期間,管理工作的好壞影響到果實的產量和質量,要想提高經濟收益,就必須加強果樹管理。本文介紹了果樹管理注意事項;指出當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果樹管理;注意事項;農業技術;應用

1果樹管理注意事項

1.1摘心

一般在9月下旬,針對尚未封頂的新梢,摘除還沒有木質化的細嫩部分,促使養分積聚在已經木質化的部位。如此能夠為葉片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枝條成熟。

1.2疏枝

在摘心處理之後,冬季修剪時要把長枝、密枝等清除,避免養分在冬季消耗過量,為果樹貯存營養。

1.3防澇

如果發現果園內因地勢問題積水,要建設疏水溝渠,儘快將積水排出果園,避免樹根長期浸泡在水中。還要扒開樹根頸上部的表層,有利於土壤通氣,促使根部正常生長[1]。

1.4深翻樹盤

最好的方法是從果樹定植外緣開始,通過擴穴、深翻、施加有機肥,促使土壤熟化。1株果樹深翻樹盤的過程,可以2~4a時間完成,將深度控制在60~80cm,有利於深部根系的合理分佈,保證土壤透氣,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吸收養分能力。

1.5秋季施肥

進行土壤施肥,常在9月份進行,以圈熟肥為主、氨肥氮肥為輔,數量100~150kg;進行葉面施肥,常在8月中旬—9月中旬進行,包括過磷酸鈣(0.3~0.58kg)、草木灰浸出液(濃度為6%),噴灑2~3次。1.6保護果林8月份應該向果林噴灑硫酸亞鐵波爾多液,起到殺滅病菌的效果。該溶液的配置方法如下[2]:向3kg硫酸亞鐵中加入30kg水,形成硫酸亞鐵溶液;向3kg生石灰中加入70kg水,形成石灰乳;將硫酸亞鐵溶液緩慢倒進石灰乳中即可。

2果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果樹修剪問題

管理人員沒有對果樹進行合理修剪,就會導致主枝幹張開角度小、甚至不能張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枝幹偏移到中心位置,樹木呈現抱團狀,繼而主枝幹的數量減少。實踐表明,合理修剪枝幹能保持營養均衡,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有效預防病蟲害。修剪工作不到位,則會影響果樹的健康成長。

2.2果園修整問題

果園在管理期間,存在明顯的頭重腳輕現象,也就是將管理重點放在了果實成熟前,收穫後往往缺乏系統的管理工作,導致果園內雜草叢生。研究表明,秋季温度適宜、光照合理,此時果樹的光合作用效率較高,管理人員應該對果園進行修整,例如施肥、修剪枝幹、病蟲害防治等[3]。

3果樹管理中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

3.1栽培技術

果樹栽培離不開相應的設施,常見如温室、塑料大棚、人工光源等,能夠為果樹的生長提供温度、濕度、光照等要素。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要求合理調整温度、濕度等參數,確保果樹能夠正常開花、結果,即便是在反季節的條件下,也能夠保證果實新鮮無害。以塑料大棚為例,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打破植物冬眠機制、控制果樹的生長、提高果實產量、果樹整體管理等。管理實踐經驗表明,在果實的成熟階段加強調控管理,能夠提高果實的產量和質量,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最終增加經濟收益[4]。

3.2寒害預防

除病蟲害以外,冬季寒冷天氣也容易危害果樹的生長。相關報道顯示,每年在惡劣天氣的影響下,我國果樹在生產、售賣階段均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對此,應該研發新技術,提高果樹的抗寒性能,保證健康成長;果樹種植要因地制宜,在寒冷地區可以引進抗雨雪、耐低温的果樹種類,並對種植技術進行改良[5];加強果園管理工作,實時監測温度變化,必要時採用有效的防寒禦寒措施,從而減輕寒害對果樹的影響。

4結語

果樹管理的6大注意事項,分別是注意摘心、注意疏枝、注意防澇、注意深翻樹盤、注意秋季施肥、注意保護果林。分析可知,當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集中在果樹修剪、疏花疏果、果園修整、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此,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從栽培技術、嫁接技術、寒害預防方面入手,為果樹的健康生長創造有利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晶華.果樹栽培管理及鹽鹼地果樹栽培技術研究[J].北京農業,20xx(18):90.

[2]陳志霞.農業技術在果樹管理中的推廣和應用初探[J].種子科技,20xx(07):81.

[3]張碩.果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xx(11):29.

[4]秦路軍,徐海苗.果樹定植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xx(22):29-30,32.

[5]劉勇,孟凡武.果樹春季霜凍防控管理技術及建議[J].農業技術與裝備,20xx(20):75-76.

農業推廣論文14

摘要: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在於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難點,然後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提高新形勢下農業技術推廣實效。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難點;策略

1新形勢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主要難點

第一,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比較單一、陳舊。目前,仍以試驗與示範為主要推廣方式。這種推廣模式只注重技術方面的推廣,而忽視了產前、產後很多工作。第二,農業技術推廣資金不足。這項工作的特點決定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這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然而,我國農技推廣經費佔比僅為農業生產總值的0.2%,明顯低於國際水平[1]。第三,農民文化水平偏低,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接受程度不高。

2新形勢下做好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措施

2.1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是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的前沿陣地。在現有推廣體系的基礎上要注重將農技推广部門與羣眾性科技團隊相結合,健全農技推廣體系。要從資金、政策上給予服務型科技團隊的支持。要加快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協會等團體組織的發展步伐,從而形成一個互連互通、高效運轉的農技推廣體系。

2.2創新農技推廣方式

首先要根據當地產業特色,建設農業新技術或新品種的示範基地,讓農民看到新技術所創造的經濟效益。這比單純的説服教育更有效。其次,開展科技進村入户活動,打造“專家—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户—普通農户”四位一體的科技進村入户的推廣模式。最後,運用發放資料、張貼海報、巡迴宣講、電視、網絡、廣播等方式宣傳農業技術,提高農技推廣的信息化水平。

2.3完善農技推广部門的用人制度

為提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服務效能,必須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這也是確保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創新的關鍵所在。建議基層農技推广部門在內部用人制度上,應採用聘用制,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吸納優秀人才。同時,實行農技推廣職業資格制度,完善考核機制,將其作為人員薪酬調整、續聘、解聘的主要依據[2]。對工作業績突出者,給予重獎,從而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2.4開闢更多融資渠道,確保充裕的資金支持

為保證足夠的資金支持,應構建起以政府的財政投入為主的多渠道農技推廣融資體系。這是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質量的前提。建議相關部門應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支持,省級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應適當增加資金投入。同時,鼓勵農技部門在處理好農技推廣與經營創收關係的前提下開辦經濟實體。在獲得試驗與示範專項推廣經費後,推广部門與工作人員都應積極開展科技研究,以期在關鍵領域與關鍵環節取得技術上的突破,更好地服務於農業生產。

3結語

農業作為我國的立國之本,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新形勢下做好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對發展現代農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農技推广部門要建立健全農技推廣體系,從多方面提升農技推廣效能,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參考文獻:

[1]吳建兵.淺析新形勢下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xx,22(5):37.

[2]趙育琴.新形勢下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策略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xx,11(4):18-19.K

農業推廣論文15

摘要:目前,青海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現狀是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起步實施、農技推廣機制實現突破農技推廣隊伍能力建設逐步加強。但也存在着農技推廣服務人才建設與全省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仍不同步、農技推廣服務投入不足、農技推廣服務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相對滯後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完善多元化服務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農牧業推廣機制、建立高效的農牧業服務機制三點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現狀;問題;措施和建議

1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現狀

1.1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力推進農牧區綜合改革,全省現有各級農技推廣機構715個,其中省級9個,市州級36個,縣、鄉農技推廣機構670個,其中縣級190個,鄉(鎮)480個。各級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中,種植業機構117個、畜牧獸醫機構372個,漁業機構8個,農機機構37個,綜合機構181個。全省農技推廣體系現有人員5848人,其中省級674人、市州級567人、縣級2646人,鄉(鎮)1961人。在職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4318人,佔總人數的73.8%,高級職稱的663人,佔總人數的11.3%;中級職稱的2272人,佔總人數的38.9%。省州縣鄉農牧業推廣體系基本健全,我省農牧業主導產業的技術推廣能力得到有效覆蓋。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辦公和服務能力得到了改善。

1.2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起步實施。在加強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的同時,按照市場化要求,積極引導企業、科研院所、各類涉農組織和農民技術員等社會力量,通過項目投入、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等手段,豐富農技推廣的渠道,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目前我省確定的產業化龍頭企業93家,其中國家級17家,所有企業均和下面的基地、合作社、種養大户等形成了聯結機制,技術應用是他們相互聯結的一個主要內容,我省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有8876個,參與農户接近60萬人,省財政重點扶持合作社每年有200個以上,通過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市場化運作、農牧民組織化參與,企業+基地(或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經營模式,每年有7.5萬人受到技術培訓,近50~60萬農牧民從中受益。全省共選派科技特派員2574人深入農村牧區開展科技信息及創新創業服務。

1.3農技推廣機制實現突破。20xx年搭建了農牧業科技推廣與創新三級平台,建立了省、縣、科技示範户、輻射户一體的農牧業科技轉化快速通道,實現了與國家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補助項目的有效對接。一是通過依託省級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優勢力量,整合全省“農科教、產學研”優勢資源,建立省級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台,圍繞全省十大特色優勢農牧業產業,建立馬鈴薯、油菜、蔬菜、蠶豆、麥類、牛、羊、生豬、飼草料、漁業10個優勢特色產業的省級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台,共組建了55個相關產業技術功能室,聘請10名省級產業首席專家、省級平台科技人員達到214人;二是依託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在全省除玉樹果洛地區的28個縣(市、區)搭建了農業科技推廣平台。目前28個項目縣都建立由縣級首席專家、推廣專家組、農技推廣機構和50~100名農技推廣人員構成的縣級技術推廣平台;三是每個項目縣遴選2~3科技示範基地、500~1000户科技示範户和輻射帶動户搭建了科技示範應用平台。28個項目縣共培育科技示範户2萬户,輻射帶動農户28萬餘户,認定科技示範基地70個,推廣各類先進技術300多個,近120萬農牧民受益。

1.4農技推廣隊伍能力建設逐步加強。依託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人員進行培訓。選派我省135名農牧業高級職稱人員參加由農業部主辦“農技推廣骨幹人才”培訓班;按項目要求委託青海大學農牧學院對全省基層農技人員開展了6000餘人(次)知識更新培訓;目前已有300餘名特崗人員、2574名科技特派員及“三區”科技人員活躍在基層一線開展農牧業科技服務。

2存在的問題

2.1農技推廣服務人才建設與全省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仍不同步。一是農牧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上由於年輕專業技術人員難以補充,致使隊伍結構失衡、知識更新緩慢,隊伍老化現象十分嚴重,農牧業技術推廣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二是對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程總體思路認識不到位。培訓工作轉型升級後,各地對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程中培育、認定和扶持“三位一體”的總體思路認識不夠到位,在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上過於謹慎,培育的落腳點沒有完全放在農牧民受益上。各縣出台的扶持政策含金量不高,資金扶持方面表現出力不從心,農牧民參與培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培訓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必要工作條件。

2.2農技推廣服務投入不足。一是農技推廣業務經費投入明顯不足,農技人員實際用於推廣工作的經費十分有限。全省縣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普遍存在着辦公經費保障不足,辦公條件簡陋,缺乏交通工具、電子辦公設備及辦公運行費用問題。由於縣級財政困難,普遍沒有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經費,農技推廣工作形成了只能依靠省上下達項目,有項目就開展農技推廣工作,沒項目不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局面;二是雖然已經明確了各級農廣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但長期以來由於缺少投入,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普遍存在培訓場所條件設施簡陋,缺乏多媒體教學設備和交通工具,給進村入户深入開展培訓和實訓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影響了培訓工作規範實施。

2.3農技推廣服務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一是全省農村牧區綜合配套改革和獸醫體制改革以後,鄉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以鄉鎮政府管理為主,業務工作由縣級農牧行政部門進行指導,從近年運行情況來看,鄉鎮服務中心農技推廣崗位的公益性職能相對弱化,人員呈現兼業化和從屬化傾向,平均投入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的時間僅40%左右,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帶來不利影響;二是順應公益性要求的、適合我省不同生態區域和發展程度、體現農牧民滿意程度的農技推廣投入機制、運行機制、考評機制還沒有被普遍建立。尤其是績效考評制度在具體執行當中,由於受各地實際情況、執行者素質等因素影響,隨意性大,很難落實到位。不能把績效工資納入考核範圍,考核難度大,獎罰制度難以兑現,不利於提高農技人員積極性。農技推廣人員活力不足,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薄弱,工作中對農牧民的實際訴求和利益較少顧及,特別是受管理體制因素等影響,縣級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缺少有效支撐和有效抓手,基層科技推廣和普及工作落實難度增大。

2.4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相對滯後。隨着現代農牧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新型種養殖大户、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牧業企業等對生產環節中的農資、植保、農機、加工運輸、農產品銷售以及技術、信息、金融、保險、經紀等專項服務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現有推廣體系在職能發揮和功能定位上的侷限明顯,各類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的問題亟需破解。

3措施和建議

3.1完善多元化服務體系。建立以農牧業公益性服務為主體、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科技服務體系,逐步構建起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銜接有序的多元化農牧業技術服務體系。

3.2建立多元化的農牧業推廣機制。創新農牧業技術推廣模式,以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為載體,大力提升現有農技體系的服務能力;實施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條件建設項目,增強基層站所的履職能力和推廣服務支撐能力。提升現有農技推廣機構和涉農科研院所、教育機構等推廣主體能力建設,加快構建農牧業科技企業、專業協會、技術中介組織、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等非公服務組織農技推廣職能,積極培育各類市場化技術推廣主體,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機制。

4建立高效的農牧業服務機制

立足全省農牧業科技一盤棋的總體思路,打破人才等科技資源的地域、單位、學科和專業等界限束縛,將省級農牧業科技創新平台覆蓋到全省主要農牧產業,突出制度建設,進一步充實農牧科技研發、推廣隊伍,加大人員培訓力度,切實改善基層農技人員工作條件,解決職稱評聘等問題,全面落實農牧業科技平台各項工作制度,鞏固和提升基層農技體系改革與建設成效,加大農牧業科技創新力度,構建農科教、產學研緊密銜接的科技創新機制,加快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切實提高良種良法的研究、推廣、應用水平。完善基層推廣體系與改革建設補助項目運行機制,嚴格落實《項目合同制》、《農技推廣負責制》、《農技人員定期培訓制》、《三方績效考評制》和《多元化推廣服務制》等五項制度,改革考核辦法,運用現代化的服務手段,通過在線反饋等多種交互形式,不斷完善激勵機制,提高農技推廣服務效率。

Tags:論文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