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貿易

應用型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論文

欄目: 貿易 / 發佈於: / 人氣:1.84W

摘要:“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體現了一種“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通過對傳統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後,探索了一條以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為核心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的新思路。

應用型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論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各外貿型企業都需要大量的國貿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需求遠高於對單一的高職高專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的需求。隨着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專業上都把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0中國大學就業藍皮書》的報告,在2010屆學生畢業半年後失業最多的本科專業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列第三,達到了0.93萬人。同時,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度的數據統計,2010屆畢業生在本科離校時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為53%,而本科工作要求達到的水平為62%。説明培養廣大外貿型企業所急需的本科層次的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選擇。

一、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國際貿易教育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致使畢業生不能適應外貿行業發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國貿人才的培養和市場實際需求聯繫不夠緊密,不能滿足加入WTO後外貿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仍然還是套用研究型高校的培養模式。普遍是重知識傳授而輕品德培養,重理論而輕實踐,忽視了貿易實際操作能力的鍛鍊,導致培養出來的國貿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2.課程設置不完善,教材選取不當,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國際貿易課程的設置通常包括通知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集中實踐課,其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學時比例一般為3∶1。只佔25%的實踐課程不能很好地滿足國際貿易實踐教學的需要。而對於教材的選擇,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仍選取的是研究型的規劃教材,或是有部分實訓的應用系列教材,沒有根據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來選取或編寫配套教材,最終影響了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質量。

3.國際貿易專業“雙師型”教師缺乏,現有教師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國貿專業的教師大多數來源於普通高等院校,沒有從事過專業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組織和指導實踐教學活動。同時,有些專業課老師雖然長期從事專業課的教學,但由於課程和科研任務較重,使得他們很少有時間深入到企業進行鍛鍊學習,因此他們專業課程的知識老化,教學觀念陳舊,不能滿足當代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培養的需要。

4.實踐教學環境基本建設還不夠完善。實踐教學環境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校內實訓基本條件不足,實訓體系的真實性不強,難以達到邊做邊學,學做合一的效果;二是校外實訓基地數量不足,教學效果不好。雖然有部分企業與學校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但因為學校的教學安排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相一致,而使得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流於形式。

二、“工學結合”是應用型本科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應用型的特徵是:能從事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工作,在生產與經營管理一線中能解決實際問題;有實際應用導向的知識轉化能力,能在實踐中應用,在應用中創新。因此,國貿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就是要培養能準確掌握理論知識,受到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訓練,具備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具有洞察形勢隨機應變、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開拓創新駕馭市場,適應新形勢下外貿行業系列崗位羣工作及相關貿易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而“工學結合”則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徑。

“工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國開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三年後,也就是在1906年,美國也出現了稱之為“合作教育”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其後的一百多年間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日本的“產學合作”,德國的“雙元制培訓”,法國的“學徒培訓”等多種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而在中國,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起步較晚,在2005年的《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及2006年教育部頒佈的16號文等主要文件中,“工學結合”才首次成為職業能力教育發展的關鍵詞。

那什麼是“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呢?世界合作教育學會給出的解釋是: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與之相關的、為真實的僱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後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與增長的知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進一步分析和思考。這一解釋體現了一種新的價值取向,即由封閉的學校教育走向開放的社會教育,從單一的學校課堂走向實際的職業崗位,從學科學歷本位轉向職業能力本位,從理論學習為主轉向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為主。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構建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1.針對應用型國貿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市場對國貿人才的需求,筆者擬把應用型國貿人才的培養目標細化如下:

(1)畢業生畢業後能直接上崗操作,迅速成為各企業單位的業務骨幹。這就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通過社會考試,取得跟單員、單證員、報關員、貨運代理員等資格證書。

(2)畢業生畢業後能適應多種崗位需求。主要體現為能適應在企業外貿業務經營和管理部門工作;能適應在企業涉外採購、銷售部門工作;能適應在涉外企業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物流配送等部門工作;能適應在“三資”企業採購銷售部門等從事外貿工作等。

(3)畢業生畢業後具有自我生存、自我適應、自我發展的能力。在學校通識教育和學科教育的基礎上,通過自我學習、實踐與提高,逐步取得國際貿易相關技術職稱,逐步成為各類涉外企業的銷售部門經理、品牌經理、高級主管等。

因此國貿專業培養目標的特色是分三項要求,以體現分層次人才培養與發展的不同目標。

第一項要求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初級目標:即着重於畢業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培養,以保證充分就業的需要;

第二項要求是客觀和現實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中級目標:即着重於畢業生自我適應能力的培養,以保證理性選擇職業的需要;

第三項目標是通過努力所追求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高級目標:即着重於畢業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以充分體現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和滿足市場人才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2.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目前,絕大多數經濟類高等院校都已經開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競爭相當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在專業培養模式方面有所創新,培養出更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經過廣泛的市場調查和人才需求調查,筆者發現在中國的外貿業務的企業中,對基本業務操作人才的需求很大,外貿跟單員、報關員、單證員和業務員除了相關知識外,更主要的是能擁有從事涉外商務活動的能力。因此,筆者提出了以下課程體系結構:

(1)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為滿足人才培養方式多樣化的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該積極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即要有來自校內有着豐富教學經驗和一線從業經驗的校內專職教師,又有來自校外外貿企業有着豐富從業經驗的兼職教師。核心課程應根據國家規劃教材編寫一批適合學校實際教學的立體化課程教材,同時利用精品課程的建設契機,整合各網絡資源,建立共享型專業資源庫,打造功能強大的資源信息共享和學生自主學習平台。教學地點也不應僅僅侷限於教室和網絡課堂,還應包括實訓室、商品模擬交易會、校園文化超市、外貿業務現場開展教學活動。而教學素材則應包括電子課件、案例庫、習題庫、實訓手冊、真實業務檔案等。對於已和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的校外外貿實習基地,則要利用學校專業化的優勢資源,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以使得校企雙方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2)設計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為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採用循序漸進的形式設置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即採用“能力分塊項目實訓、虛擬任務綜合技能模擬操作、考證實訓、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根據教學設計要求,通過真實崗位羣能力分析,先由專業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實訓項目,專業再整合課程內容,設計虛擬任務綜合模擬操作項目,繼而開展頂崗實習等真實情景式實踐操作。從而由低到高逐級遞進,將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序從簡單到複雜,從單項到小綜合再到大綜合,分階段進行,從而體現了教、學、做相結合的專業能力培養模式特點。

通過上述兩方面課程體系的構建,以達到縮短理論教育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和縮短畢業生進入外貿崗位的時間的效果,從而實現國貿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按照“工學交替”的思想修訂教學計劃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行的學年學分制的特點和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進程主要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進行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主要安排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期間包括政治文化課、通識選修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第二階段採用專業課和集中實訓相結合的方法。在第三學年將國貿專業課按其所包含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和國際貿易基本業務操作能力進行分塊,相對應地進行項目專項實訓,並將課堂搬進合作的校外企業當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第四學年,則通過綜合技能模擬操作、考證實訓和頂崗實習來組織教學。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生要到企業中去進行為期6個月的工作學習,在這期間,學生要與學校簽訂實習協議,學校安排專業課老師進行嚴格的實習過程跟蹤,同時聘請實習企業的優秀員工兼任學生在企業的指導老師。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企業按一般員工的要求對其進行管理,併發給學生相應的薪資報酬。

(三)“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工學結合”的教學必須以做為載體,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做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做三者的有機統一。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各知識點進行思考,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有專業針對性的角色扮演式的情境教學,則可以讓學生身處一個真實的業務情境中,設計出貿易流程中的真實角色,由學生扮演,親身感受,增加對業務情景的感受力。還可運用視頻教學,將報關、報檢、貨運、做單等現場中的情境穿插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使學生可以看到真實的外貿業務流程,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能力。在實訓環節可通過各種類型的模擬教學軟件,在老師帶領下讓學生進行計算機聯網的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各種類型的比賽,比如國貿案例大賽、商品歸類大賽、經營模擬沙盤大賽都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校內外同專業的學生相互進行交流,提升學習的激情,增強學習效果。

(四)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要順利的把工學結合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好,就必須全面提高老師的“雙師”素質。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必需要從原來的學科型教學思維中擺脱出來,從單純的課堂教學中擺脱出來,把自己轉變為一個真正的既有豐富教學經驗,又有豐富實際業務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具體的提升教師“雙師”素質的措施如下:

(1)通過培訓與考證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

(2)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可以從外貿企事業單位引進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較為紮實理論基礎的高級商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到“雙師型”教師隊伍中。

(3)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可以從外貿企事業單位聘請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行業專家以兼職教師的身份來校承擔某一門專業課或實踐教學的任務,從而改善教師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

(4)選派在職的青年教師下到企業進行掛職頂崗。這樣可以讓青年教師有效地學習實際操作技能,瞭解國際貿易的前沿動態和企業相關職業崗位羣人才需求的素質、知識和能力要求,把國際貿易領域中的最新動態引入課堂,提升教學水平。

(5)鼓勵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的專業技能競賽、挑戰杯創業大賽等,通過比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的目的,推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6)制定出相應的職稱評定標準並且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評價體系。設立“雙師型”教師津貼等激勵機制,為他們參加職稱考試提供便利,為“雙師型”教師實行兩種職稱評定時可交替進行創造條件,以促使更多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參考文獻:

[1]楊光明.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4):15-17.

[2]温曉瓊.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實踐與探索,2010,(1):149-150.

[3]羅振華.淺談高職經貿類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職教論壇,2010,(2):66-68.

[4]劉紅燕.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