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9.17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1

【教學創意】

通過兩首詩學習,着眼於指導學生了解一些欣賞古詩的方法,為學生進入高中做過渡與銜接。

【教學內容與目標】

1.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指導學生欣賞詩歌,並進行初步實踐。

【課時與課型】

1.一課時

2.學法指導課

【預習要求】

1.朗讀詩歌,讀註釋,初步理解詩歌的內容。

2.找資料,看看別人是如何品味這兩首詩的。

3.查找兩位詩人的相關資料。

【教學板塊】

1自讀自誦

2.欣賞品詩方法

3.學寫詩聯賞析

【教學線索】

1.用譯寫解説內容

2.用描述表現詩境

3.用吟誦傳情達意

4.用評説深入賞析

【教學內容與過程】

教學板塊一 自讀自誦

(一)知人論世讀經典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資料

2方法指導

1)姓名字號

2)朝代

3)重要人生經歷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寫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3)關懷現實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對社會狀況有深刻的體驗。

4)四個人生階段:

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杜甫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着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到了成都,後再度飄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詩人貧病交困,漂零在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的一葉扁舟上,幾天後,詩人便溘然長逝了,終年五十九歲。

5)成就:詩現存1500多首,生動的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現實,準確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轉衰急劇轉變,被稱為“史詩”。

6)背景:本詩寫於767年,離川,漂泊峽中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學生自讀詩歌,旁批,讀註釋,背誦。

分三個層次:

1、讀出節奏,讀清楚韻腳

2、譯讀,邊讀邊譯。

3、吟誦詩歌

女讀:《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讀:《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學板塊二 欣賞品詩方法

(一)、用譯詩解説內容

山居秋暝

新雨過後山谷裏空曠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在幽靜的松林間,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晃動處漁船輕輕搖盪。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消歇,眼前的秋景多麼令人神往。

活動方式:

1生輕聲朗讀體會。

2生試譯登高。

師:要求:

1、譯成詩。

2、用解釋和加字方法擴充。

3、儘量押韻。

(二)、用描述表現詩境

山居秋暝

男:雨説停就停了,山被沖洗的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寺院的鐘聲,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緩緩遊動。

女:月亮不知什麼時候掛上了枝頭。如水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的滿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過石頭,隱隱流向遠方。

男:溪邊,竹林搖響着喧笑。月光下,一羣少女提着浣紗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

女: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漁人駕着漁船,沿流而返。

合:時光如水,春芳消歇;寧靜與閒適,讓人好想做一個隱者,把這份淡泊,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處。

活動方式:男女生讀,慢慢體會。

師:怎樣描述詩境呢?1展開想象;2進行生動甚至是華麗的擴寫; 3、融入個人感受。

(三)、用吟誦傳情達意

《山居秋暝》——一首隱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詩表現出清新的格調;《登高》——整首詩表現出蒼涼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種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種深沉的歎息。

師:怎樣用吟誦來傳情達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醖釀情感。

3、定準基調,把握節奏,展示韻律。

教學板塊三 學寫詩聯賞析

(一)、8種賞析角度

全詩概説,聯意解析,字詞品味,畫面賞析,思路體會,情感體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師教讀--首聯賞析:

·首聯對起,寫登高所見,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秋江山水圖,動靜相映,聲色並茂,氣韻生動。(詩聯概説)

·出句從感覺、視覺、聽覺諸方面着筆:長天高遠,秋風凜冽,峽猿悲啼;對句從視覺角度寫:小洲清冷,沙灘灰白,上面點綴着逆風而飛的鳥羣。(聯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詞極其貼切。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説"清";風霜高潔,水落沙出,所以説"白"。因為台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説"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説"回"。(字詞品味)

·"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手法理解)

·詩一開始便有悲涼的氣氛。人登高,更感風急,含有老邁飄泊的衰颯悲慼之感。"天高"地遠,扶病獨登台,就越發顯得孤獨悲哀。故聽猿長嘯,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畫面也是慘淡的,它映照出詩人心上的淒涼。特別是"猿嘯哀"和"鳥飛回"這兩個細節,跟詩人素有的傷時感情聯繫起來看,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千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情感體味)

2、同學們自讀,然後自由選擇內容,學寫詩聯賞析。

3、交流,教師評點。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2

知識目標:

瞭解詩人王維,掌握誦讀要領,把握詩文內容、結構、主旨。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朗讀、理解、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對詩文意象的理解,培養學生高潔的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詩文的朗讀,結構,主題。

教學難點:

理解意象,體味詩畫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對王維大家能瞭解多少?

王維(701—761),字摩詰,先世為太原(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九年(721)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閒居藍田輞(wǎng)川。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歲為界限,之前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做一番事業,後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奉佛。四十多歲後,他特地在長安東南藍田縣的輞川營造了別墅,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方式。人稱“詩佛”。讀他的詩,往往給人一種超塵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覺。總是描繪出一派恬美,幽靜的'山水田園風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聽讀感知

(1)聽錄音:要求邊聽邊體會詩中情感,想象詩中意境。

(2)學生誦讀,注意節奏、停頓

3、回答問題

(1)詩歌的題目告訴我們什麼信息?

明確:題“山居秋暝”,“秋”點明瞭季節;“暝”,傍晚,點明瞭具體時間;“山居”,點明瞭地點,並表明所描繪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請同學反覆朗讀後,找出詩歌的意象,感受詩歌描繪的畫面。

意象:山、雨、月、鬆、泉、石、竹、蓮、舟

空山秋雨圖、明月鬆間圖、清泉石上圖、竹林深深圖、蓮動漁舟圖。

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

(3)作者對這些畫面的描繪目的是什麼,就是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從哪句詩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達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反面襯托出他對官場的厭惡,和對歸隱的渴望。從“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將盡,是什麼吸引詩人獨“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氣,清幽的美景,還有自由自在的生活。(點撥主題:表達詩人遠離官場,潔身自好,歸隱山林的志向。)

(5)“王孫自可留”裏用到了一些典故,這些典故出自什麼地方?

《楚辭·招隱士》。“大家注意題目,‘招隱士’,這個王孫指作者自己,楚辭中講山中太冷清了,還是出來作官吧!王維反其道而用之,説還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寫景,不過是為後面作鋪墊,説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適合隱居而已。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從詩歌的朗讀中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用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優美的風景畫: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風。正如蘇軾所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我們也領悟了詩歌的主題,學到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今後大家再讀到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欣賞,這是極為有益的。

課後作業

將本詩改寫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觸摸詩人的靈魂,發揮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寫成翻譯式的文字)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欣賞並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引入、複習詩歌的知識

1.近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也稱今詩。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 其句數、字數、平仄、對仗、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主要有律詩和絕句。

2.律詩

①詩句字數整齊。分為五言和七言(簡稱五律、七律)。

②規定詩句數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稱為排律或長律)。

③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每兩句成一聯,八句律詩,計四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末聯)。其中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又,每聯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④有嚴格的聲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一韻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3.絕句

每首定格為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偶有六 言絕句。韻律與律詩相 同,只是不一定對仗。

二、課文分析詳細過程:

1、簡明瞭解詩人

王維(701—761),字摩 詰,蒲 州(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九年(721) 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閒居藍田輞川。詩與孟浩然齊名,稱 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蘇軾曾贊:“味摩詰詩,詩 中有 畫,畫 中有詩。” 著 有《王右丞集》。

2、總體把握詩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 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鬆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鬆樹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歸浣女”。竹林裏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羣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裏嬉戲追逐着,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畫面總合: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3、把握詩歌的意境

何謂“意境”?這裏的“意”,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境”是指客觀世界(景),兩者融為一體便成為意境。因此,意境是詩人藉助於多種藝術手法而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是詩情和畫意的完美統一。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即是'寓靜於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雲起、鳥啼、花發,在別的詩人筆下,也許只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

你看: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欒家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傢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造的意境,反而是構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説不是有點奇怪嗎?

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於秋色的描寫,説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在山中隱居的結論。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説。這裏要着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

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

'庭風吹故葉,階露淨寒莎。'(雍陶)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僧無可)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維在這裏卻把'空山'的秋暝寫的如此熱鬧:'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見,下一句是所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看起來,這裏洋溢着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的幽靜基調並不牴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悽清的寒瘦詩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風格。

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

'背日山梅瘦,隨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

'嵐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羣猴拾,林昏獨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墮入了枯寂的一途。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並不等於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只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反相成的關係,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秀山水詩何以與眾不同。

在詩的結末裏,詩人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願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説,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隨意')!山中的隱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內)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並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統編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頁上所寫的“四時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繪的四季書籤更顯得如詩如畫。《古詩詞三首》中也選取了秋冬兩季最典型的詩詞供學生學習和體會。《山居秋暝》是本課的第一首詩,詩人王維將空山雨後的秋意微涼,松林間皓月斑駁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歸來侃侃的聲響,漁船掠過荷田的搖曳,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該是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彷彿能從畫中聽到一支恬靜優美的絲竹,充分表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學生則需要在感受動靜描寫的妙處之餘,還可以試着從詩情畫意當中體會詩人的高潔情懷和樂於歸隱的情趣。

教學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吟誦《山居秋暝》,讀準暝、浣等字詞,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調動視聽感觸及想象,感受這首詩中的有聲有色,有動有靜;

3.瞭解王維,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詩佛品質;

重點:想象畫面,體會詩句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

難點:感受王維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處事態度。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有趣的漢字

1.發現字形的共同點——指向發現

出示“時、昨、晚、曉、晨、昏”。

2.發現字義的共同點——指向歸納

都和太陽/時間有關。

3.介紹造字的'出發點——指向字理

設計意圖:從幾個簡單的帶有“日”部的字,由淺入深,其一調動學生的識字思維;其二遷移理解字義的方法,為課堂上學習古詩、體悟情感,做好了鋪墊。

一、由字及題,導入揭題

(一)品讀詩題感秋意

1.聯繫發現猜題之“暝”

板書“暝”,指名讀,正音,猜義。

設計意圖:猜字義是課前談話的思維延續,既可以從課前談話時的發現來猜,也可以根據預習從註釋中獲得的解釋來説。教無定法,但只要從學生角度出發,便是學法的成果。教師可沿着學生的發言,先猜再用註釋印證,也可以先説註釋再用剛才的發現來補充,目的就是把“暝”這個生字記住並理解。

2.逐步解題説詩之“意”

順序板書“秋”“山居”補充詩題完整

(1)“秋暝”為何意?(秋天的黃昏/深秋傍晚,日落時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讀起來又有何感?(引導學生用優美的字詞表述)

設計意圖:這首詩從詩題開始就抒發了王維當時舒適愜意內心豁達的感受,季節恰到好處,天氣恰到好處,地方恰到好處,只讀準讀對詩題,無法同步王維的內心。故引導學生能用詩意的現代白話來説一説題目的意思不是重點,而是通過自己的表達去感受詩的“意”境,是為理解整首詩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回顧詩作識詩人

1.回顧王維及其詩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感受王維詩作特點

相機板書:詩佛/詩中有畫/山水田園詩……

設計意圖: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是經驗學習,以類似的古詩呈現,既拉近了詩人詩作與學生的距離,更是喚醒部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降低學習新詩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

二、由誦及吟,初讀古詩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首詩讀三遍

朗讀要求:第一遍讀對,第二遍讀順,第三遍爭取讀好。

2.把自己當成王維練讀後展示讀

預設一:老師欣賞你讀詩的節奏,請你帶着大家一起讀;

預設二:你讀詩的感覺真好,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也帶着大家讀。

3.再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凡是能入選統編教材的,必定是古詩中的佳作;更何況王維曾經做過“大樂丞”的官職,這首《山居秋暝》也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物象清雅,如此音韻和諧的詩值得學生多讀一讀,讀對是讀好的基礎,讀好更有助於學生理解。

三、由靜及動,研讀古詩

(一)“題”“句”勾連學首聯

1.找找詩題呼應的詩句——天氣晚來秋

2.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空山新雨後

(1)調動感官想象畫面。

預設一:你聞到了什麼?讀出這種感受;

預設二:你的臉頰上有什麼感受?讀出新雨給你的這種涼爽感。

……

設計意圖:用這句詩裏的“晚來秋”回扣題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為用詩人的語言來解釋“秋暝”,是從白話譯文言到文言譯文言的語文能力提升。此外,調動感官想象,是學生已有的學習方法,能快速補充好詩句表現出來的畫面,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觀感一致讀出幽靜

閉上眼睛,聆聽雨聲、風吹竹林聲的配樂,讀出空山的幽靜和舒適。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給了王維這麼舒適體驗的地方,為什麼叫空山呢?

(二)動靜皆趣學頷聯

1.空山自然之景

相機板書“月、鬆、泉、石”

2.想象畫面品動靜

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視覺體驗指向靜景,聽覺體驗指向動景;既有靜態的畫面感,又有動態的音樂感。板書:有聲有色。

(三)任務引領學頸聯

1.遷移學習

教師感情引導:皎潔的月谷那個灑落在松林間,斑斑駁駁;清澈的溪水流過磐石,叮叮咚咚。吸引王維的是大自然的清新清幽,除了這個還有什麼吸引着他呢?

出示任務單,完成任務一

(1)想象畫面

(2)尋找動景

預設1:動景,説説動在哪裏?

“喧”和“動”這兩個字能不能換成其他的?(搖、晃……)

你看到了怎樣的浣女合漁舟?

設計意圖:動景的精髓,就在動詞,這兩句詩中最典型的動詞,便是“喧”“動”“下”“歸”,檢驗學生對於畫面的想象,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當做詩人,面對此景,會換哪兩個動詞加入進去。通過同桌夥伴之間説一説,適當降低了難度,也增加了趣味。

預設2:沒有靜景,但是突出了靜

頷聯、頸聯聯繫着學習,感受雖然是動景但是愈加襯托出山的靜。板書:以動襯靜。

(2)任務拓展

設計意圖:這首《鳥鳴澗》和《山居秋暝》頗有相似之處,適合學生將課內學習到的方法實踐運用,去通過景物想象畫面,尋找動詞感受動靜的關係,最終得出以動襯靜,強化本課的學習重難點。

(三)共鳴內心學尾聯

1.輪讀尾聯

2.以詩句解釋“春芳”

春芳是何物?應是“日出江花紅勝火,傳來江水綠如藍”,春芳還應該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還應該是“沾衣欲濕杏花雨,除面不寒楊柳風”。

3.以“靜好”代替“春芳”

理解“隨意”和“歇”,感受作者願意留在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維

1.配樂讀詩

2.理解空山

3.輪讀王維眼中的“空”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

峽裏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設計意圖:空山是和城市官場相對的,在爭名奪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貪圖享樂的人眼裏,是一座空山。而在詩佛王維眼裏,這個空,是他追求的空靈和幽靜,是不與當時官場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擺脱塵世雜物的閒適,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維自己的詩句,來讓學生初步理解詩人眼中空山其實是不空的。(板書:不空)

4.配樂吟誦《山居秋暝》。

四、板書設計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5

教學分析

《山居秋暝》是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的第一首,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並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全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朗讀感悟為主,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感悟詩人的情感。

設計意圖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在《山居秋暝》中,頷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採用了動靜結合,寫出了雨後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是以動襯靜,寫出了山中黃昏之際的人情之美。我把這兩聯作為了教學重點。在學習頷聯時通過圈畫詩歌的景物引導學生關注王維詩歌的意象,改動詩歌引導學生體味詩句的對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後結合圖面想象説話,體會詩歌的動靜結合的畫面美。在學習頸聯是通過關注詩句的倒裝句式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同時通過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動詩句中的“喧”“動”兩個動詞,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體味詩歌中的動態之美。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的朗讀方法,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讀出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

2、結合具體的詩句和詞語展開想象,從朗讀和想象中體會詩歌的動靜之美。

3、結合詩歌背景,感悟詩人的情感,瞭解王維詩歌的“空”。

原文呈現

教學過程

一、詩眼切入,理解詩題

1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歌,引讀詩題——《山居秋暝》。

2、誰能告訴我“暝”的讀音,它是什麼意思?

3、“山居”是什麼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隱居”的意思。

4、王維的“山居”就是一種隱居,你知道王維隱居在哪嗎?

瞭解背景:王維隱居在一座山中,這座山就是終南山,他在終南山腳下建了一座別墅,叫“輞川別業”。

4、再讀詩題:“山居秋暝”寫的就是王維在秋天的黃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點明瞭詩歌的地點,“秋暝”點明瞭詩歌的時間。

5、王維在終南山的黃昏看到地、聽到地和想到的都寫在了這首詩裏面。

二.誦讀詩歌,讀出韻律

1、學一首詩首先就要把詩句讀好,你們平時怎麼讀詩的?

2、點名讀,點名評價。

3、師生配合讀,讀出節奏。

4、生齊讀,讀出韻律。

三、想象畫面,言説情景

(一)學習首聯

1、過渡:讀詩不僅要讀準確、讀出節奏和韻律,還要讀出詩人所感。(板書:感)

2、出示第一句,齊讀。

3、一場新雨把山裏洗得乾乾淨淨,你走在這樣的山林中,感覺怎麼樣?

4、指導朗讀:新雨初霽,初秋的傍晚,走在這樣的山林裏,詩人一定覺得清新自在,心曠神怡。請你帶着這樣的感覺讀。

(二)學習頷聯

1.過渡:雨後初秋的傍晚就像是一幅畫,這幅畫最美的'是莫過於——出示第二句聯,引讀。

2、圈一圈:這裏出現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板書:景)

3、老師讀了這兩句詩興大發,給它改了改,出示:“明月當空照,清泉緩緩流。”,你們覺得怎麼樣?

4、出示圖片:我想,這首詩或許是這樣的一幅畫。請結合圖片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5、指導朗讀,感受動靜之美:這幅畫不僅靜,也有動!讓我們到詩句中去感受!(板書:動靜結合)

(三)學習頸聯

1、過渡:山居秋暝中還有一幅動態的畫,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聯,為什麼?

2、理解倒裝:“竹喧歸浣女”你怎麼理解的?

3、猜一猜:還有什麼原因會引起“竹喧”?

4、抓住動詞,理解詩意:這兩句詩中最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動詞——“喧”“動”。你能給這兩個動詞換一換嗎?

5、指導朗讀,感受動態美:同學們都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但王維就只用了一個“喧”“動”把畫面寫得生動鮮活起來,讓人如臨其境。你能讀出這種動態美嗎?

6理解王維詩歌的特點:如果説第一幅畫重點寫的是景物,那第二幅就是人物,看王維的詩,不僅有動有靜,還有人有景!

7、想象畫面讀:這兩幅圖合在一起,就是最美的山居秋暝圖,請你想象這幅畫面,讀這兩句——

8、小結:這兩幅畫真美,就是大詩人蘇軾讀了,也讚歎不已,於是他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四、讀懂尾聯,感悟詩情

1、你想住在這幅畫裏面,你想留在那裏嗎?為什麼?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讀出來嗎?

3、出示尾聯——王維也想留在這裏。“隨意”“春芳”“歇”是什麼意思?

4、小結:因為這裏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樸實的鄉民,所以王維想要留在這兒。

五、拓展背景,讀透詩心

1、既然這裏有這麼優美的景物和淳樸的山民,可為什麼詩人説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資料:王維從官場上回歸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後,他的心變得怎麼樣了?

4、播放歌曲:聽完歌給你怎樣的感覺?為何歌曲後面重複?

5、點撥:因為作者在前面是寫景,所以在尾聯開始抒情,表達自己想留在這山中的情感。(板書:情)

6、再讀詩歌,理解詩情:讓我們再讀一讀這首詩,體味王維的那顆留戀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鳥鳴澗》:王維的詩中,90多首都有這個空字——

8、齊讀,你從這兩句中讀出了怎麼樣的感受?

9、小結:王維筆下的“空”是一種境界、靜是一種生活,他的心空了,並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樂朗讀:讓我們配着音樂,一起再美美地讀《山居秋暝》。

板書設計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結果性目標:在構建山水圖畫中,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體驗性目標:認識王維詩歌中“詩”與“畫”的關聯。

核心任務

在構建山水圖畫中,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分析見教學設想)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自制)

可以更加直觀、調動想象和聯想,增強學生對畫面的感受能力,促進對教學目標的完成。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一)由題解和後人評價導入

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王維隱居輞川之時。他在那裏建造了別墅,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瞭地點;“秋”點明瞭季節;“暝”,傍晚,點明瞭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後人評價:

王維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筆觸清新自然,使我國的山水田園詩在陶淵明、謝靈運之後達到又一高峯。後人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蘇軾稱讚他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本詩即是“詩中有畫”的代表作。

(二)提出核心問題

在構建山水圖畫中,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二、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1: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

學生活動2: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大約200字。

參考範例:

“明月鬆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鬆樹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歸浣女”。竹林裏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羣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裏嬉戲追逐着,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三、反思提升

認識王維詩歌中“詩”與“畫”的關聯。

四、運用反饋

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任選一首,用200字描述詩歌的畫面和情感,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

板書設計

詩中畫畫外意

明月鬆清泉石——自然美嚮往田園遠離塵俗

竹喧浣女蓮動漁舟——生活美厭棄官場超然淡遠

評價預設

在提出問題環節,解題部分需要運用文言文知識,應當由學生自行翻譯,然後組織語言用完整的語句表達。學生喜歡用詞語和短語來表達意思,傳遞思想,但教師要要求他們用語言來完整表達。這樣一是有益於個人觀點思想的表述,二來有益於表述的完整性和整體性,直接宜於他們二卷的文字表述題。

蘇軾對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價,學生能脱口二背,但對其含義的理解不夠準確和完整。教師就要在此話含義的理解上做停留,讓學生明白這幾個字的意思,需要用到的想象和聯想的手法,以及畫面構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顏色、狀態、形態、空間佈局等等方面。這是我們這堂課的核心問題的直接導入,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課堂學習。

解決問題環節中,學生難以對畫面的描述做有效的回答。他們的描述極可能會隻言片語、抓不到景物的特徵、描寫順序不當等等,由於這涉及到大學聯考中詩歌鑑賞考對詩歌意境的考查,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答案做修正和彌補,讓其具有學科的要求和素養。

教學反思反饋

1、導入部分,學生對後人“詩中有畫”的評價能脱口而出,但對其含義的理解確實不夠準確和完整,教師必須在此講解清楚才能進入解決問題環節。

2、核心問題提出以後,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否則難以落實。

3、學生活動2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學生可能難以下筆,需要教師做示範。

4、運用反饋環節可以增加或者是調整成其他詩人的作品,使得學生的視野不僅僅停留在王維,還有其他人的優秀作品,拓寬課堂的外延。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詩歌意象,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學會聯繫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詩人的代表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

結合優美的詩歌作品進行賞析指導;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閲讀中國古代優秀詩歌,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領悟中華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瞭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繫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式教學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歷史悠久。如果從《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成詩歌。這些詩歌已經流傳了千百年。那麼,我們如何穿越時空去理解那些詩歌的內容和主旨呢?其實古人已經摸索和總結了很多的詩歌鑑賞理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詩歌鑑賞理論——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下面就讓我們試着用自己的心靈來感受中國古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理論指導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賞析方法介紹:

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體會;逆,推測;志,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

這也就是説,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説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鑑賞方法。

②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把這種鑑賞方法運用到具體的詩歌鑑賞中呢?接下來,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下面一首詩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請同學們把這首詩歌有感情地齊讀一遍。

2、大家想想:這首詩歌體現的是詩人怎樣的願望?你是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這一點的?(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及時點評。)

參考:

①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詩人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淨的月夜:鬆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構成了一幅明麗的畫圖。

②此詩為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雨後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鮮潔的環境特點構成了全詩的基調。詩情畫意中寄託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及對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蓮動,浣女歸舟,層次鮮明,因果清晰,且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構成一幅清晰和諧的雨夜秋山圖。

(以此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領悟:我們要正確把握一首詩歌的主旨,就得從正確解讀詩歌文辭入手。)

(幻燈顯示)解讀文辭,揣摩情意

3、歷來評者認為此詩“詩中有畫”,那麼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圖景讓詩人如此嚮往歸隱生活呢?試結合你的'體驗和感受描繪出詩中的畫面。(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及時點評。)

以此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領悟:我們的人生體驗對於欣賞古典詩歌也很有幫助。在正確解讀詩歌文辭的基礎上,再結合我們的體驗去解讀詩歌,我們就能真正領會到詩中的情趣

(幻燈顯示)融入體驗,體會情趣

教師進一步引導:其實,正是因為我們不斷地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感受融入到詩歌當中,使詩歌獲得一種恆久的生命力。“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有的詩句還生髮出新的旨趣。如陸游《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總結歸納:

在欣賞這首詩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學到了欣賞詩歌的一種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來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萬章上》説:“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8

教案教學目標: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重點: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古詩

二、介紹相關文化常識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王維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與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派詩人。

三、分析本詩

1、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的景物?地點:山中。時間:秋天傍晚下過一場雨後。

2、作者為什麼要突出“新雨”呢?是為了突出秋雨之後山野間的明麗與清新,給人賞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蓮,漁舟。

4、蘇軾曾經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頷聯和頸聯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小組討論,用幾句話來描繪一幅畫面。

5、每一幅畫面就象電影中的一個鏡頭,把這些鏡頭連起來就是山中的整個景緻。這些景色給你什麼感覺?非常寧靜,清新,恬然。

6、我們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歸來時發出了喧鬧聲,漁舟經過時蓮花也隨之擺動,為什麼它們給你的感覺仍然是“靜”呢?以動襯靜。正因為有這些聲音,使得整個環境顯得更安靜。

7、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動景?“明月鬆間照”是靜景,“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動景。

8、詩的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怎麼理解?任憑春天的百花凋謝,山中的美景還是讓我留戀。

9、王國維曾經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了那麼美麗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簡單介紹王維的生平)所表達的是一種對於山水的留戀,對隱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 山中明明有那麼多美麗的景物,作者為什麼還稱這之為“空山”呢?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思考。“空”字顯示了山野間的安靜與寬闊,這與作者希望遠離塵世與世俗的願望正好吻合。

四、翻譯全詩

五、分析格律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麼?五言律詩。

2、對偶句有哪些?“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3、哪些字是押韻的?後,秋,流,舟,留。

六、作業設計:

1、翻譯全詩。

2、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的畫面。(200字)

七、板書設計:山居秋暝王維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詩佛”。“山水田園”派詩人。景物:明月,松林——靜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 ——動景青蓮,漁舟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9

山居秋暝

一、導語設計

自東晉陶淵明、南朝謝靈運開創山水田園詩派以來,深受一些優秀詩人的稱讚。到了唐代,它開始受到人們的推崇,王維、孟浩然就是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山居秋暝》。

二、近體詩簡介

參書p56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他們的區分源於唐代,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絕句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固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我們學習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別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越中覽古》是絕句。

三、誦讀提示

1、詩的首聯寫的是傍晚時分小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託了詩人閒適的感情,應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2、末聯均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緩讀出。

四、教師範讀,學生自讀

五、介紹王維及《山居秋暝》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九年(721)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閒居藍田輞川。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蘇軾曾贊:“味摩詰詩,詩中有畫;觀摩詰畫,畫中有詩。”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維晚年閒居藍田輞川是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描繪了秋日傍晚雨後山林的秀麗景色,表現了詩人樂於隱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極富生氣的氛圍中,表現出詩人潔身自好的品格,堪稱王維詩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詩意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譯:空曠的山野一場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氣顯得格外涼爽。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譯:靜靜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譯:姑娘們洗罷衣服,笑語喧譁地從竹林裏回家去,漁船順流而下,水上蓮葉便搖動起來。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譯:春花春草,任憑它枯謝吧,我要留下享受這無比風光。

七、總體賞析提示

可從光、色、形、靜態、動態等方面展開聯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鬆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鬆樹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歸浣女”。竹林裏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羣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裏嬉戲追逐着,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畫面總合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八、討論分析

1、“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説是“空山”呢?

明確

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於這裏人跡罕至,“峽裏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2、怎樣理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的藝術畫面?明確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筆調,勾畫出一幅有聲(泉聲)、有色(青松)、有動(泉流)、有靜(月照)的幽靜雅緻的山間月夜圖。上句側重寫空中,下句側重寫地下,各個景物非常協調,組成一個立體感很強的完整畫面。

“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

(1)上句寫女子,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詩人先寫“竹喧”“蓮動”,是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情畫意。(當然,還有平仄押韻方面的`考慮)

(2)以“喧”來反襯“靜”。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

3、最後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八、概括四聯的內容(板書呈現)

目的

瞭解詩中的意象,便於記憶。

首聯:時間、地點、天氣

頷聯:靜景。明月、鬆、清泉、石

頸聯:動景。浣女歸家,漁舟順流而下

尾聯:詩人的願望

九、如何理解這篇詩作的意藴?

明確

春芳雖歇,秋景也佳,雨後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鮮潔,寄託的是詩人一種恬靜悠閒的歸隱之心。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這個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敗的悲秋含藴。如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零落露為霜。”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王維《山居秋暝》卻掙脱了悲秋的傳統審美視野,營造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清腴”(沈德潛《説詩啐語》,意謂風清質腴)雅潔、自由輕靈的慕秋意境,頗具創造性,這是我們在欣賞這首詩時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們在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樣要留意,寫荷、狀月之文枚不勝數,而將二者對舉為一個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創,明晰了這一點,欣賞時才能探其門徑、得其精髓。

十、作業

背誦這首詩,並預習《越中覽古》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10

一、課文説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寫。這是一首寫山水美景的名詩,全詩八行四句。本首古詩是節選前面的四行兩句,描寫了秋天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青山清幽明淨的自然美景。

全詩四行兩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寫出秋天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別幽靜,天氣格外的涼爽。第二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寫明月透過鬆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麼美的秋天夜景圖哇!“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掌握新筆畫:橫折鈎,及“先外面,后里頭”的筆順規則。

2.朗讀並背誦這首古詩。

3.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新雨過後青山清新幽靜的自然美景。

三、教學準備

1.學生自己課外讀背幾首古詩

2.生字卡、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哪些小朋友會背古詩?指名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大詩人王維寫的古詩《山居秋暝》。(板書詩題)詩題稍作解釋。

3.指導學生讀一讀詩題。

(二)隨文識字。

1.教師範讀古詩,要求聽準每個字的字音。生領讀、跟讀。

2.生自讀古詩,畫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隨機指導學生識記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鬆,門—日→間,親—斤→新,

屍—古→居。

4.(出示生字卡)認讀,同桌互查,開火車。

(三)朗讀感悟。

1.四人小組合作,組內自讀互讀相結合。讀時思考:

(1)你讀懂了什麼?

(2)學生質疑,鼓勵學生互相答疑。

(適時播放課件)展示動態畫面:秋天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青山清朗,明月透過鬆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在大石頭上叮咚流淌。老師點撥引導。

2.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感受詩的韻律節奏美,進一步理解詩意。

3.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一説自己所理解的詩境。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5.教師描述詩意,引導學生背誦。

(四)小結。

(五)課後活動。

在小組內比一比誰背的古詩多,推選代表。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背誦古詩。

2.(抽讀生字卡):空、新、晚、明、月、鬆、間、清、泉、石、後、門、有。

(二)學習生字。

1.學習新筆畫:橫折鈎。

(1)出示新筆畫,説明名稱,啟發學生説説書寫方法。

(2)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2.指導書寫生字。

(1)(出示:門、月、有、間、石、後)。

觀察:哪些字中有新學的筆畫“”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字形。注意區分“石”與“後”。

(3)指導書寫。

觀察每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書空練寫筆順,重點是“間”,先外後內。

教師範寫,學生練寫,當堂反饋。

(三)課外活動。

詩歌背誦會——比比誰背的古詩多,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背誦。

板書設計: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

清泉/石上/流。

Tags:山居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