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1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麼寫這篇文章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突出魏徵高超的勸諫藝術,引起同學強烈的閲讀興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納諫與止謗》中的原話。)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後來卻逐漸驕奢,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徵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年魏徵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曲城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後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後,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裏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徵先後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採納。

標題中“諫……疏”是古代大臣寫給帝王的就某事進行勸説的奏章,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十思”是本次勸諫的內容。

三.研習課文

方案為“反覆誦讀—逐層領悟—當堂背誦”。以誦讀為中心,通過誦讀帶動其他。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後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註釋或查閲詞典。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註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並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較,後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過細讀可知,文章第一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第二段通過對比説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

第五次,品味,涵詠。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藴涵着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普通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幷蓄,背出意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悦和精神的滿足。

(本方案主要針對當前語文教學中“講解多、誦讀少,理解多、積累少”的現狀而設計。)

四.課內訓練

1.寫出文中難懂的詞語和句子,準確地進行解釋和翻譯;

(此題因人而異,不求統一)

2.當堂完成課文後面“思考和練習”中的字詞練習。

(書上有,此略)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覆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説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藴涵着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於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身。

六.課外作業

1.下面是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的《魏鄭公諫語》,請與課文作比較閲讀,並回答文後問題。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語,引喻剴切,曰:“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邊)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從課文及此文這兩處你可看出魏徵勸諫有什麼特點?請用百餘字稍作展開,用自己的話表述。

(從這兩處可看出魏徵勸諫不但有大勇,還有大智。他很講究勸諫藝術,善於用比喻來説理。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一開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本文則以“十年長患”來比喻“隋氏之亂”,以“療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來説明“告成天地”(封禪)之事的'不可行。魏徵勸諫確實是“引喻剴切”,得體動人,能讓唐太宗心服。)

2.閲讀李斯的《諫逐客書》(前三段),與課文作比較閲讀,並回答文後問題。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衞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juètí(這兩字都是“馬”字旁,右邊分別是“決”的右一半、“是”)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採。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衞、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衞,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1)從標題看,兩文都屬於什麼文體?

(都是諫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對君王進行勸諫的)

(2)兩文在形式和內容上各有何異同?請寫一段一兩百的文字作簡要分析。

(語言形式上,兩文都運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韻和諧,讀來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輔以散句,表達自由,筆意酣暢雄健。兩文又都運用了排比鋪張,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諫逐客書》的排比鋪張更濃重一些。

內容上,兩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確表態,並都從正反兩方面來説理。但李斯的《諫逐客書》開門見山,不繞彎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語中的:“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而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則通過比喻、對比等反覆引導,最後才講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出其重大意義,寫得語重心長,懇切深厚。兩文的勸諫風格頗為不同。另外,李斯善於用大量舉例的方式來説理,而魏徵則善於用一系列比喻進行勸説。)

(設計意圖:各種資料書和刊物上的“標準化”客觀選擇題已多如牛毛,而主觀表達題卻不是很多,所以這裏以“比較閲讀”的方式設計了兩道主觀表達題,以檢測學生深層次的閲讀理解、鑑賞水平。另外這是課外作業。前面的課內作業已有文言字詞方面的小練習,所以課外作業就以主觀表達的大題目出現。)

附:課堂板書設計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反覆誦讀—逐層領悟—當堂背誦

(板書以簡潔為好,少而精,寫點指導性、方向性的話即可。)

教學步驟·方案二

一.導語設計

(同方案一)

二.解題

(同方案一)

三.研習課文

方案為“翻譯—誦讀—背誦”。該設計以翻譯為中心,通過翻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加快對課文的熟悉速度,最後達到當堂成誦。

先根據課文的註釋,把全文連起來翻譯一遍。“連譯”時要順暢,因此翻譯過程中要考慮詞語間組合的協調,並且有時要另加一些字詞上去。比如原句是:“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可譯為:“我聽説(想要)期求樹木長(得高),(就)一定(要先)穩固它的樹根。”再比如原句:“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譯為:“(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載船,(也能)翻船,(這是)應當特別謹慎的。”

然後進行對照閲讀。先讀一句原文,再説一句譯文;一遍結束後又倒過來,先説一句譯文,再讀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對原文的印象,也藉以訓練文言文與現代文兩者的語感。

然後略去譯文,只讀原文。要讀得連貫流暢,有韻味。

最後試着背誦,直至當堂背熟。

四.課內訓練

(同方案一)

五.課堂小結

(同方案一)

六.課外作業

(同方案一)

附:課堂板書設計

(先同方案一)

翻譯—誦讀—背誦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2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5.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以誦讀帶動理解,以誦讀加速背誦。

2.理脈法。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並帶動背誦。

媒體設計

可通過電腦powerpoint系統做出系列幻燈片,一片一段。藉此來強化對文章詞義的理解及誦讀、背誦。使用時同步出現。比如:理解詞義時將一些難懂的'詞語用彩色標出;誦讀時則將停頓、重音等容易出錯的地方用斜線、着重號等標出;背誦時則可背一句出現一句。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後據事發揮,最後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徵。

魏徵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後,唐太宗親寫碑文,並對侍臣説:“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徵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徵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閲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註解或查閲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藉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聖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着,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後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後的鼎盛時期,魏徵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於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聖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徵尖鋭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着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係比作水與舟的關係,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遊”、“憂懈怠”指外出遊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着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並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説:“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慾,分明賞罰,善於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鬆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遊、打獵。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鑑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説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於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宂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於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4

一.導語設計

(同方案一)

二.解題

(同方案一)

三.研習課文

方案為“範讀—理脈—背誦”。該設計以理清脈絡線索為中心,在範讀中理清脈絡,再根據清晰的脈絡背誦全文。具體如下。

首先範讀。範讀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學或老師。範讀時必須節奏整齊,音韻鏗鏘,讀得悦耳動聽甚至動心。

在範讀過程中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

然後根據脈絡線索試背,直至能當堂成誦。

四.課內訓練

(同方案一)

五課堂小結

(同方案一)

六.課外作業

(同方案一)

附:課堂板書設計

(先同方案一)

範讀—理脈—背誦

附:備教資料

·卡片

1.清代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評《諫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並傳。”

2.清代吳楚材、吳調侯校勘《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政要》、《舊唐書·魏徵傳》於“居域中之大”下有“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十二字。於“戒奢以儉”下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十字。於“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於“豈取之易守之難乎”下有“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於“所宜深慎”下有“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並用”至“代百司之職役哉”作“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潛選注的`《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徵的五言古詩《述懷》:“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沈德潛點評:“此奉使出關而作也。‘國士’句是主意。氣骨高古,變從前纖靡之習,盛唐風格,發源於此。”

·索引

1.清代吳楚材、吳調侯選注《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

2.當代闕勛吾等譯註言文對照《古文觀止》,嶽麓書社版;

3.宋代洪邁著《容齋隨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5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説理有力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説,《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麼,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明鏡,並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學完這篇課文,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二、簡介

這篇奏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後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後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讚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並説“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説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説文

三、初讀課文

通讀全文,初步預習,完成下列要求

1、結合自學助學材料、註釋讀準字音

2、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別用單線、小括號和波浪線標註

3、掌握註釋中重要的字詞,畫出下列句式,並解釋:

(1)斯亦……也

(2)雖……而況……乎

(3)豈……乎

(4)何必……哉

4、讀準語調、停頓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1、補充註釋:

2、學生齊讀本段,然後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麼觀點?

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採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麼作用?

明確:前兩個分句説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説明的作用

(4)魏徵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説明這樣的特點嗎?

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悦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麼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確: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後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6)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而況於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第二層,指出人君“必積其德義”的途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五、講讀分析第二段

1、補充註釋:

2、齊讀本段,然後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麼歷史教訓?

明確: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明確:不是在於統治者得天下之後“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徵對以嚴法治國持什麼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明確:魏徵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於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徵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麼?

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採用的是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侷限性,這表現在於何處?

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7)全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前一層至“守之難乎”,概括歷史教訓,提出取易守難的問題,應讀出惋惜的語氣後一層則連用兩個問句來解釋原因,承前啟後,照應“居安思危”,又為下文的“十思”張本讀起來應慷慨激昂,末兩句應兼含深沉

4、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六、分析第三段

1、補充註釋:

2、分析內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明確: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麼?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明確: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驕躁;

五六思—戒放縱;

七八思—戒矇蔽;

九十思—戒賞罰不公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太宗,講明瞭十思的現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4)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無以怒而濫刑”,闡述了“十思”的主要內容後一層,“總此十思”,指出積德義的好處:天下大治

3、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誠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也總攬“十思”誦讀時要注意預期的懇切

“總此十思”兩句,要讀得頓挫鮮明,作總結

“則”,有延長音,開啟後文下面則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説明善於用思而後達于思,境界極高要讀得緩緩悠長,回味無窮

4、“十思”與第一段的觀點有何聯繫?

(1)“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提出問題,為什麼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問題,思些什麼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解決問題

(2)本文現實意義以及拓展

通過誦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哪些?

七、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明確: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駢散結合,華美流暢,易於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