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集錦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81W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集錦15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這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也是國小階段的學生接觸的第一篇遊記。文章記敍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賞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文章按遊覽順序記敍,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通過描寫路上景色的明豔、溪流的歡唱、外洞的寬敞,以及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低、小”,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輪美奐,令人感到身臨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課文按兩條線索來寫。一條是作者的遊覽順序,是“順”的線索,抓住景物特點來寫。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景點的方位和作者觀察的移動有機結合,同時移步換景,堪稱遊記體文章的典範。其中“過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體現出遊記體“篇”的特點,將遊程、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是中年級學生學寫遊記的優秀範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觀察仔細,語言樸實準確,描寫生動形象,敍述有詳有略,分別詳寫了孔隙、內洞的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

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通過閲讀,讓學生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過感悟,讓學生了解作者按遊覽順序記敍的表達方式,並體會、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指導學生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感覺身臨其境。

針對年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加大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其中第二學段應落實“段”的訓練。所以本課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旨在抓住遊覽順序,通過感知整體,瞭解遊記特點,然後重點講“過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達特色,並指導學生學以致用。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2、瞭解遊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

4、領悟移步換景的遊記特點,體會並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重點難點

1、學習按遊覽順序記敍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

2、指導學生運用常見的事物,結合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有關表現祖國大好山河的風景圖、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圖像等資料,做成ppt課件。

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讀課文、認生字、標自然段,製作作者遊覽過程示意圖,現場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現。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祖國的山川秀美,到處都有迷人的景色。瞧,這是哪兒?(課件出示廈門鼓浪嶼圖片)這迷人的風光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文: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再看看老師家鄉的一處美景(課件出示江西廬山圖片),你看到這樣的景緻,能像老師剛才一樣想起怎樣的詩句呢?

談話時,課件出示畫面,教師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並結合已學的詩文表達情意。

二、揭示課題,反饋預習,整體感知

1、出示圖片,揭示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2、點明體裁特點,介紹遊記是記敍旅行的見聞和感受的文章。(板書:遊記)

3、結合課前預習,反饋預習成果,學生出示製作的作者遊覽過程示意圖,對照課文,互相交流討論。

小結: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通過預習,我們瞭解了作者遊覽雙龍洞的順序。交待遊程(板書)是遊記的一大特點。所到之處,葉老又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怎樣獨特的感受呢?(板書:見聞感受)讓我們走進課文,隨着葉老到字裏行間去遊歷一番。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瞭解“雙龍洞”得名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習生字新詞,注意“浙、蜿”等字的讀音。(課件出示詞語)浙江臀部稍微額角蜿蜒

3、指導學生結合漢字形聲字構字法,理解“蜿蜒”的詞義,並引導學生結合舊知,聯繫生活,學會運用“蜿蜒”。

4、讀課文句子“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引導學生感悟“雙龍洞”得名的由來。

四、精讀課文,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一)找出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見聞及感受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作者遊雙龍洞的?(4 -7自然段)

2、默讀,思考:4-7自然段寫了哪些景點,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指名答。(板書:外洞、孔隙、內洞)最令你好奇難忘的是哪兒?(孔隙)

(二)重點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1、指名讀,全班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如何寫出孔隙特點的。

2、理解“孔隙”詞義,再借助圖片揭示孔隙的特點:窄小(板書)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特點的。要求學生用心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句羣1:雖説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見的事物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課件出示句羣2: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用自己遊覽的感覺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遊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繩,幫助你穿孔隙,過水道,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指導朗讀句羣: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卧在小船裏,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説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生共同小結寫法:葉老沒有直接點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

4、讀寫互動,遷移運用。

出示幾幅圖:海洋館、吊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仿照孔隙的寫法,寫出自己遊歷的感受。師生交流、反饋。

5、梳理遊記內容,發現構段特點。

找找這個自然段一共有幾句話?從表達方式上,你發現了什麼奧祕?(條理清晰,體現了遊覽過程)

師生交流總結:在過孔隙時,葉老按遊覽順序,將見聞、感受,生動具體地記錄下來,使人身臨其境,這就是遊記的典範。

五、結課

雙龍洞的其它幾個景點又是怎麼寫的呢?下節課我們接着學習。

六、板書設計

遊記記金華的雙龍洞

遊程外洞

見聞孔隙:窄小

感受內洞

教學反思

這堂課摒棄以往固有的教學形式,以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為準繩,把握住了新課標理念的精髓,落實了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理念。

一、吃準年段目標

數百字的課文,教學過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課找到切入點,刪繁就簡,長文短教。選擇孔隙這處景點作為重點學習內容,是因為從外洞到達內洞並不是簡單地走過去就可以了,而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比較有特點的過程,給每一個進出雙龍洞的遊客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葉聖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總結了遊記文體特點後,由整體到局部,讓學生學習最讓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結構段慢慢過渡到自然段,學習段落寫法,做到一課一得。

二、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

內容人人皆知,表達方式有心人知。在學習過孔隙這個自然段時,不是簡單讓學生讀句子、談理解、説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的”為主線問題,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過孔隙的“感覺”,將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

新課標提出,要結合閲讀教學,訓練學生把話説得清楚、通順、連貫,甚至更有趣味。練習讀寫結合,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作者寫得好在哪兒,還要平時給孩子灌輸生活中處處是語文的觀念。在學習段落寫法之後,根據國小生的學情,結合葉老筆下孔隙窄小的特點,找到與之有相同特點、學生也熟悉的景點,將自己遊覽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通過感悟,學生了解了作者按遊覽順序記敍的表達方式,並體會、運用到了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法。

三、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

閲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作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上,採用了情境創設,學生身份轉化為遊客,以讀代講,真切感受作者過孔隙時的感覺。結合重點句來討論: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一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通過設境體驗,學生當場感受作者洗練、準確的語言表達及其令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效果。

聽完這節課之後,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要想講好自己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教師通過指導、引領、點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通過每節語文課,都有一定的收穫。“簡單、樸實”一直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走進文本,享受學語文的快樂!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節選自葉聖陶的《小記十篇》中的《遊了三個洞》。

文章記敍了葉老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暢,外洞的寬暢,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小,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論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慾望。

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敍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瞭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項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通過語言文字領略金華雙龍洞的神奇之美,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瞭解雙龍洞景物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瞭解作者遊覽的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交流信息

金華的雙龍洞美麗而神奇。課前大家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嗎?

二、自主探索,嘗試學習

1、創設情境:

旅行社招考小導遊,你願意試試嗎?請你循着葉聖陶爺爺的足跡,安排一下游雙龍洞的線路。

2、學生自讀課文,自主學習。

3、小導遊“考試”,説明自己安排的線路。

三、自由實踐,自讀自悟

1、創設情境:

下面,我們就按大家提供的線路一起去旅遊一次。這條線路上有幾大景點?那每個景點需要一名導遊,你們可以從四大景點中選一處你最喜歡的來向遊客介紹。

2、學生自由讀書,準備。(提醒注意導遊語言)

3、誰來向大家介紹?(發給小導遊一頂紅帽,一面小藍旗)其他學生一起配合當遊客。

⑴ 根據學生的選擇,投影出示相應的畫面。

⑵ 學生進行創造性的介紹,“遊客”可發問、補充,師適機點撥。

⑶ 每個學生介紹完後,學生互相評價,老師及時鼓勵。(錄取為旅行社的小導遊)

四、自主實踐,昇華情感

1、播放雙龍洞的資料片,誰來當全程導遊?

2、小結招考的成功,鼓勵。

五、實踐性作業,拓展延伸

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像雙龍洞這樣神奇壯麗的景觀很多很多。課後,請從你喜歡的景點中選擇一處,設計一段導遊詞,下次上課我們一起天南地北遊一遊。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外洞→孔隙→內洞

明豔 寬大 窄小 奇特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2、瞭解遊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瞭解按一定順序閲讀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

5、培養蒐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感覺溶洞的奇觀。

2、學習按遊覽順序的記敍方式和運用恰當的詞語描繪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蒐集有關石鐘乳、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圖像等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你喜歡旅遊嗎?都遊覽過哪些地方?你到過浙江金華嗎?那裏有一個著名的溶洞,叫雙龍洞。讀讀課文,今天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觀光遊覽。

揭示課題,初讀課文

聽朗讀錄音——自讀課文

説説跟着作者遊了一趟雙龍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二、聯結感悟

1、引導細讀,瞭解遊覽順序

學生自讀,要注意讀準生字、理解新詞,並用“——”畫出提示作者遊覽順序的有關詞句。

教師巡視,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2、指名回答,師生共同討論:

學生總結遊覽順序時,學生可能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並隨機讓學生讀讀這一段,注意正音,指導讀順,引導學生理解詞義,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詞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遊覽順序,板書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三、生成新知

指導學生按遊覽順序理清課文脈絡:

按遊覽順序可分六段。(分別請6名學生來讀對應的段落,注意不多讀也不少讀)

四、課堂作業

1、認讀生字、生詞並書寫,遇到疑問隨時發問。

2、隨機利用搜集的資料介紹雙龍洞的石灰質巖石及其形成的石鐘乳、石筍。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默寫生字詞。

2、讀課文:這節課我們按照遊覽路程來欣賞景點、品讀文章。

二、聯結感悟

(一)閲讀,體會路上景色

1、引導學生讀中感受。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這位同學讀出作者的心情了嗎?”

學生自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當時的心情。再讓學生個別展示朗讀,點評中體會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2、放映課件,輔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緻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這是映山紅,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色彩多明豔啊。

3、感悟課文寫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遊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你覺得作者對溪流的描寫很有情趣,對嗎?你從哪裏感覺到的?

(品味“時而……時而……”一句,體會幾對反義詞的妙用)

(二)討論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

1、如果説沿途的風光可用“春光美”來概括,那麼洞口和外洞你會怎麼來概括呢?

請一名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寬”“高”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在簡圖上補板書:寬、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麼感覺?

理解:

“突兀”:高聳,指山勢高聳。

“森鬱”:樹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樹木繁密,很有氣勢,不禁使人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祕感。

3、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彷彿到了個大會堂,高高的石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4、這裏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讀一讀,你有什麼想法?

(它彷彿是嚮導,作者順着溪流遊覽。現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三)瞭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1、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麼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齊讀。

2、説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那麼作者為什麼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看課件外洞由近及遠的鏡頭,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3、默讀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過孔隙是怎樣的情形、怎樣的心情?

誰來讀讀,讀出作者的感覺、心情。

你覺得哪些語句真切地寫出了作者這種緊張的心情,能把它背出來嗎?

複述或者背誦這一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引入新課

聯繫上文討論: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於到達了內洞。內涵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二、聯結感悟

(一)瞭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朗讀第六自然段,學生邊聽邊畫出描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蜿蜒”是怎樣的?據字形釋義,再觀看課件,讓學生作描述。

2、結合課件(或圖片),討論學習:

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麼?除了課文寫到的,你還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⑴學生小組內交流評議,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洞內景物的描寫,也是有順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來表明觀看順序,讀一讀,感覺這樣寫條理就比較清楚了。

⑵指名看着圖像,試着給圖配音,描述洞內景象。

(二)小結

1、作者乘船出洞,結出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分組讀課文。

(三)質疑問難

三、生成新知

1、背誦、摘錄精彩語句。

2、指導造句:

時而……時而……(引導體會在描寫景物、事物的形態變化時可以運用,舉例提示:“大海時而……”,“舞蹈動作時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讀課文範句,體會分句間轉折的意思,然後教師或學生示範造句,指導仿造)

四、推薦課外閲讀

像這樣的課文,記錄了作者遊覽過的地方,你讀了,彷彿跟着作者在遊覽觀光,這就是遊記,你喜歡讀嗎?都讀過哪些遊記?你都摘記了精彩語段嗎?能背記這些精彩語段嗎?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祕感)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着溪流入洞—搭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演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重點

雙龍有形有態,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2、理清課文的條理,演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演習給課文編提綱。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會商:作者為什麼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擠壓過來?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閲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一段的第二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二)演習給課文編提綱。

二、教學重點

不僅遊法上不一樣,心情也是大不不異呀!讀一讀作者當時的感覺,體會體會他當時的心情。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讚歎。《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聖陶遊覽之後寫下的一篇紀行。我們就沿着他的萍蹤去不雅賞這一神奇的溶洞。(板書:3、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肄業生在讀寫時注意。

2、查字典並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繫上下文正確地輿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豔:明亮鮮豔。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豔。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鬱:樹木蕃蕪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蕃蕪繁密。

2、概括段落大意。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野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二)聯繫上文引入新課。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巖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取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四)小結:作者搭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取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裏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後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麼深。

上源:水流開端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閲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取理解。

板書設計: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遊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艱鉅的學生幫忙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作者記敍了他遊金華雙龍洞的顛末)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

學生總結遊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遊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搭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麼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1、指導學生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按遊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後,按遊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遊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遊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顛末情形。第五段:介紹遊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搭船出洞。)

(課文通過記敍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顛末,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水景物的熱愛)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教學時間:三課時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外洞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金華雙龍洞外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和“雖説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兩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四)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瞭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學生在書中畫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麼?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紅、油桐、山、溪流。映山紅繁多而蕃蕪,油桐花也很多,粉紅色的山獨具特色,溪流隨着山勢不斷變化)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對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教師可設計提問:盆栽的杜鵑有人照顧,上肥澆水,怎麼在作者眼中卻沒有山上的杜鵑有精神?引導學生理解花兒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吸收陽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長,顯示出它的本性姿態,而格外地有活力有靈氣。作者有崇尚自然、讚美自然之意。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寫出來的和沒有直接寫出來的顏色畫出一幅明豔的畫面。

教師告訴學生映山紅的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雀斑和條紋。

聯繫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綠”的意思。“新綠”是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顏色。剛長出時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

(粉紅色的山上,開滿了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紅,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叢叢,一簇簇,在一片新綠的映襯下格外活力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遊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

(板書:孔隙)

(由於山勢不斷變化,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有時山勢高,有時山勢低,有時平坦,有時陡峭,溪流從山上向下流,會隨着山勢的變化而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溪聲也會時高時低,時斷時絕。溪流是從雙龍洞中流出來的。)

作者邊欣賞着山中明豔的春色,邊傾聽着淙淙溪聲,一路逆溪流而上,來到了雙龍洞洞口。

(三)瞭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説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麼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五)背誦第四段。

(板書:山路美)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緊貼船底,由管理處的工人把船拉進拉出。)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麼感覺?讀一讀,説一説。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

默讀第四段,想一想:作者搭船洞中游取我們平日搭船水上游,遊法上有什麼不一樣?

2、學生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一)結合課文引入新課。

(六)作業。

會商:溪流為什麼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為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麼關係?

説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那麼作者為什麼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這是學生理解上的又一個難點。教師可以用“高樓上看物體,物體猶如變小”的生活經驗作比方,讓學生認識打聽由於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麼作用?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華,作者踩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緻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隨着小船慢慢移動,光線越來越暗,作者的視野也越來越模糊,心情也緊張起來)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項目。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外形多種多樣。

(由於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狀,四周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覺山石挨着他,似乎將他牢牢籠罩起來。越往內洞走,黑暗越濃,這種壓迫感就越強)

我們也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實這段水路並不長,大約就十米,但讓人覺得船兒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搭船真是太“險”了!

(板書:險)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四)瞭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第二課時

1、同桌學生相互檢查課文第5自然段的背誦。

一、教學目標

(四)演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水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二)演習課文編提綱。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編寫提綱。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第三課時

2、教師瞭解學生背誦的情況。

略微:表示數目未幾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搭船而行的驚險,終究到達了內洞。內洞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板書:內洞)

(三)瞭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會商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2、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麼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外形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不異。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麼?

(由於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一)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裏)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不異。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不異。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五)演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一、教學目標

我們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適才老師講的寫作思路,我們試着給課文寫個提綱。

學生四人一組會商學習,相互啟發,開闊思路。

3、演習給課文寫提綱。

(五)演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指導學生給課文寫提綱。

作者遊歷了雙龍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這次遊歷記敍下來,這就是文章的內容。

(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他要表達什麼情感或説明什麼道理呢,這就是文章的中心。這篇課文的中心我們剛剛總結了。

(板書:表達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和要表達的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呢?我們來看作者是怎麼做的。

教後記:通過學習課文,學會閲讀紀行的方法,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豐富見聞。

(學生在本上寫)

(板書:1、交待時間地點2、路上見聞3、外洞4、由外洞進入內洞5、內洞6、出洞)

4、小結:(指黑板)這樣就是一個簡單的提綱。我們在寫作文前,應該編寫作文提綱。首先想好要表達的中心,然後選擇能表達中心的材料,最後把選好的要寫的內容安排好。

5、學生將編寫的提綱補充完整。

(六)作業

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一課,演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作者這次遊覽,所見所聞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寫進文章。所以必須對材料進行清算和選擇。選擇最能體現這次遊覽特點的,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選了山路上的景色,由於它能表現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遊雙龍洞的興趣。作者挑選了洞口、外洞、進入內洞、內洞幾處景物來寫,由於這些都是作者遊覽的對象,也是作者遊覽的順序,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挑選好材料後,還要對選好的材料進行公道的安排,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遊覽順序組織材料的,同學們把作者對材料的安排按順序寫下來。

(一)瞭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5

教學主題:

部編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七課《記金華的雙龍洞》。

一、主要內容:

本單元課文主要是圍繞“學習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這個專題進行編排的。主要由《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兩篇課文組成。編排意圖是引導學生學會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是怎樣按照一定順序來寫的,學會抓住重點景物去寫。

《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很適合國小生閲讀。課文是按照遊覽的順序寫的,按照:外洞-洞口-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寫的。作者圍繞“遊覽的.順序”選取了外洞、孔隙、內洞等景物來寫的,要求學生先整體感知,畫出課文遊覽路線圖。 再分析內容,看看作者選取的景物有哪些,哪些又是重點寫的。

二、面向對象:

四年級學生能夠用自己掌握的閲讀方法,藉助漢語拼音自讀篇幅比較長的文章,能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讀出文章的情感。但是由於學生的年齡侷限性,對於閲讀理解的深刻程度還有所欠缺,對學習“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有一定的難度,對文章質樸無華的語言理解不夠深刻,對文章“抓住重點景物去寫”的領悟不夠深入。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運用“討論交流,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法,品讀描寫景物的詞句,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走進美麗神奇的大自然,體會文章是怎樣按照一定順序來寫的,怎樣抓住重點景物來寫的。

本班大部分學生喜歡語文學習,雙基知識掌握較好,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能夠比較順利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適應多媒體教學環境,適應信息技術手段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實掌握學生的特點,清楚地知道學生的優勢和不足,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引領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展。

三、教學環境:

1、教室裏有一台聯網電腦,可以通過網絡訪問具有豐富資源的共享學習空間;有一台交互式電子白板一體機,一台高清激光投影機,能夠使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融合。

2、利用PPT課件和教學視頻引領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上小組研討、師生互動、及時反饋,班級氣氛活躍、師生關係融洽,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3、利用PPT課件引領課堂教學流程、呈現關鍵知識信息、呈現多種媒體素材等。但是在設計和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PPT課件內容而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採用留白、動畫效果、互動試題、超鏈接等方式豐富師生互動的形式。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6

一、課前解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本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文章以遊覽的順序,寫出了葉聖陶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歷。本課重點在於讓學生感受按遊覽順序寫景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學生要寫出重點景物的特點。

關注作者: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他是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1916年,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説《春宴瑣譚》。1923年,發表長篇小説《倪煥之》。

關注寫作方法:文章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記敍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依次介紹了去雙龍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及出洞情況。全文線索清晰,順序鮮明,重點突出,對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景”有借鑑價值。

關注詞語:突兀森鬱、蜿蜒、器用、名目、上源,這些詞語對學生來説比較陌生,需要教師進行講解,可結合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關注生字:本課要求會寫生字15個,其中“臀”字筆畫多,需要教師重點指導。9個左右結構的生字可以分組進行比較,“杜、陸、端、源”是左窄右寬,“鵑、鬱、移、額、乳”是左右等寬。

 二、教學目標

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15個詞語。

2.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瞭解按遊覽先後順序寫景的方法。

3.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瞭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三、教學重點

1.瞭解文章按遊覽先後順序寫景的方法。

2.瞭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15個詞語。

2.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瞭解按遊覽先後順序寫景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1.教師導入:上節課我們跟隨巴金爺爺一起感受了壯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學習了“按變化順序寫景”的寫作方法。這節課我們將和作家葉聖陶先生一起走進金華,走進神奇的地下溶洞。(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出示課件1:

2.教師引導: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作者——葉聖陶。請你自己讀一讀。

出示課件2:

3.教師引導:葉聖陶為什麼被“優秀的語言藝術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樣獨特的魅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談話導入,快速引出課題,通過介紹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文本,掃除閲讀障礙

1.教師説明要求:自由讀課文,標記自然段,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詞語可以藉助字典進行理解。時間4分鐘,開始吧!

出示課件3:

學生自主閲讀。

教師組織交流:同學們讀完了嗎?文章中出現了一些比較陌生的詞語,請同學們説一説是什麼意思:突兀森鬱、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學生交流分享,教師點撥。

出示課件4:

2.教師引導:文章共有8個自然段,接下來請同學分段把文章讀給大家聽。(指名讀文,共找兩組)

學生分段朗讀文章,教師適時評價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初讀、認讀生字詞、指名讀等環節,掃清了學生的閲讀障礙。)

 三、整體把握,理清結構

1.初讀課文,梳理脈絡。

教師啟發思考:《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記,寫了葉聖陶爺爺在遊覽金華的雙龍洞時所看到的景象。接下來就請你默讀課文,試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雙龍洞的?把課後第一小題中的路線圖補充完整。(時間兩分鐘)

出示課件5:

教師引導:同學們讀完了嗎?誰來説一説?

預設:通過閲讀,我知道了葉聖陶爺爺是按照遊覽的順序介紹雙龍洞的。他的遊覽路線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教師適時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遊覽順序)

2.默讀課文,分出層次。

教師啟發思考:再讀一讀文章,你能對照着路線圖,在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説一説每段主要寫了些什麼嗎?

預設1:我認為文章的2-3段介紹的是去雙龍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寫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寫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寫內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寫作者出洞。

預設2:我認為第4自然段除了描寫洞口外,還描寫了雙龍洞的外洞。

教師追問:那課文的第1段在寫什麼呢?

預設3:第1段交代了作者遊覽雙龍洞的時間和地點。

教師點撥並啟發:作者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分段依次介紹了所看到的各處景物。第1段交代了遊覽雙龍洞的時間和地點。第2-3段描寫了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4段依次寫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點描寫了由外洞進入內洞的孔隙。第6-7段描寫了雙龍洞的內洞。最後第8自然段簡述了作者出洞的情況。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處景物所對應的段落,你是從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畫一畫。

出示課件6:

預設:課文中寫到“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走進去……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這就到了內洞”“我排隊等候,又仰卧在小船裏,出了洞。”我是從這些句子中發現的。

出示課件7:

教師引導思考:同學們找的非常準確,請你再讀一讀這些句子,想一想這些介紹行蹤的句子在課文中有什麼作用?

預設1:這些句子能夠讓我們看到葉聖陶爺爺遊覽的路線。

教師補充:是的,這些句子是過渡句。葉聖陶爺爺按照遊覽的順序,依次對雙龍洞的各處景物進行了介紹,使文章的脈絡非常清晰,透過文字我們彷彿就在跟隨着葉聖陶爺爺的腳步一起遊覽。

3.找出重點描寫

教師引導思考:在描寫雙龍洞各處景物時,葉聖陶爺爺所用筆墨一樣多嗎?有沒有重點描寫哪處景物?

預設1:我認為重點描寫了路上的景色。

預設2:我認為重點描寫了孔隙和內洞。

教師啟發思考:我們讀一讀關於這幾處景物的描寫,你們覺得哪處景物更有特點,留給你的印象更深?

預設:我覺得孔隙和內洞最有特點,孔隙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教師講解:是的,葉聖陶爺爺重點描寫了孔隙和內洞,其中對於孔隙的描寫更是讓人覺得印象深刻。當你在寫作時遇到所要描寫的景物很多的情況時,也可以挑選一到兩處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點來寫。

4.感受文章線索

教師提問:文章中提到了許多自然景物,有一個景物反覆提到了多次,你發現了嗎?

預設:我發現作者反覆提到了泉水。

教師啟發思考:真聰明!請你找一找文章中關於泉水的描寫,看看泉水是在沿着怎樣的路徑流淌?你又發現了什麼?(給生3分鐘時間)

學生獨立思考後,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出示文章中關於泉水的描寫。

出示課件8:

預設:我發現作者所描寫的每一處景點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説它的上源是在石洞裏,順着左邊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過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

教師啟發思考:這樣的順序和作者的遊覽順序有什麼不同?

預設: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遊覽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從山下往山上走,從外洞往內洞遊覽,而泉水是從內洞往外洞流出,從山上流向山下。

教師講解:同學們真了不起!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不僅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依次介紹了各處景點,還通過泉水這樣一個流動的景物貫穿文章始終,如果説遊覽路線是文章的一條線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線索,兩條線索相互呼應,讓文章讀來非常有條理,順序更鮮明,這樣寫真是別具匠心!

教師小結:通過閲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我們知道了作者按照遊覽先後順序依次介紹了去雙龍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以及出洞的情況,同時還發現了文章中的兩條線索。雙龍洞的各處景物獨具特色,下節課我們繼續去品讀。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對重點內容的梳理,對線索的挖掘,幫助學生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分出了段落層次。對過渡句的解讀,更加深了學生對“按遊覽順序寫景”的體會。)

四、自學生字,引導練習

1.學生自學

教師説明要求:請同學們給生字注音,每個抄寫兩遍。在自學的過程中,你認為哪裏需要老師講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畫出來,一會兒我們一起交流。

學生同桌互查,找出錯誤進行改正。

2.集體交流

教師指導學習:請大家觀察這兩組生字,你發現了什麼?

出示課件9:

預設:它們都是左右結構,但是“杜、陸、端、源”是左窄右寬,“鵑、鬱、移、額、乳”是左右等寬。

教師點撥:生字不僅要多寫,還要會觀察,這樣才能把字寫得好看。

教師針對個別生字進行指導:“臀”字要注意筆畫的穿插避讓,字要寫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寫寬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寶蓋頭下方的“撇、點”不要丟掉。“筍”是竹字頭,下面“尹”字中間一橫要寫得長一些。下面請同學們再把這幾個字寫一寫。

出示課件10:

五、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通讀了課文,梳理了文章脈絡,知道了葉聖陶爺爺按照遊覽的順序依次介紹了雙龍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和出洞情況。其中又重點描寫了孔隙和內洞,下節課,我們將繼續跟隨葉聖陶爺爺的腳步,去看看雙龍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樣神奇的特點,葉聖陶爺爺又是如何把這些特點寫清楚的。

六、佈置作業

1.再讀一讀課文,體會文章按遊覽順序寫景的方法。

2.練寫本課生字並組詞。

七、板書設計

17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內洞 → 出洞

遊覽順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

2.瞭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導入新課

1.教師複習導入:上節課我們跟隨葉聖陶爺爺的腳步,按照遊覽的順序初步感受了雙龍洞的神奇。下面請你回顧一下,課文是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依次為我們介紹了哪幾處景物?

學生填寫,教師順勢出示答案。

出示課件12:

教師引導:作者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依次為我們介紹了去雙龍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及出洞情況。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這神奇的雙龍洞,看看各處景物有怎樣的特點,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寫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複習回顧喚起學生記憶,為本節課重點感受雙龍洞景物特點、領悟寫景方法作鋪墊。)

二、研讀2-7段,領悟寫法

教師引導思考:在作者遊覽雙龍洞的過程中,各處景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特點?你從作者的哪些描寫中感受到了這一特點?試着批註在旁邊。(給學生5分鐘時間進行閲讀思考。)

出示課件13:

教師引導:接下來就讓我們按照作者遊覽的順序,依次來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進行描寫的。

1.學習第2-3段,感受上山路上的生機、明豔。

教師組織交流:誰來説一説這一路山景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你是從哪些描寫中感受到的?

預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作者寫到了映山紅還有油桐,這些植物都生長的很茂盛,這兒一叢,那兒一簇。

教師啟發思考:為什麼作者説映山紅要比盆栽的杜鵑更有精神呢?誰再來説一説。

預設:因為大自然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映山紅也更有生命力更有精神了。自然的環境給植物增添了許多生機。

教師補充:是的,在對山路的景色進行描寫時,作者抓住了路邊具體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更有精神”“這兒一叢,那兒一簇”,這樣的表達生動地寫出了大自然特有的生命力。對色彩的描寫又渲染出一片明豔之景。隨着山勢的變化,溪流蜿蜒而下唱起了小曲,真是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一片明豔!(板書:生機、明豔)讓我們欣賞着圖片,體會着畫面讀一讀,感受作者語言的生動、豐富。

出示課件14:

2.學習第4段,感受洞口寬大和外洞高大的特點。

教師組織交流:欣賞着山路美景,跟隨作者的腳步,我們來到了雙龍洞前,映入眼簾的是雙龍洞的洞口和外洞,這兩處景物作者又是如何寫出它們的特點的?請你讀一讀第4自然段並説一説。

預設:洞口讓我覺得很寬大,作者寫到“洞口像橋洞似的”,能容下一隻船的通過,可見洞口很寬。另外作者還寫到“山相當高,突兀森鬱”,感覺非常有氣勢。

教師補充:山勢險峻,鬱鬱葱葱,像橋洞一般寬大的洞口出現在我們眼前,氣勢非凡。(板書:寬、有氣勢)

教師引導:順勢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預設:外洞給我留下了高、大的印象。作者先提到“高高的石頂”,寫出了外洞的高。接着作者在描寫中又寫到“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在那裏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讓我覺得外洞非常的大。(隨着學生回答,教師隨機板書外洞的特點:高、大)

教師講解: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千人是怎樣的一個數量嗎?想象一下,近20個班的同學聚集在一起還不顯得擁擠,那得多大呀!作者這是在通過寫什麼來突出外洞的高、大呢?

預設:是在寫他的想象。

教師點撥:“大會堂”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都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感受的,這是在通過表達自身感受來描寫外洞特點,讓讀者身臨其境的。我們一起來看看雙龍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

出示課件15:

3.學習第5段,重點感受孔隙的狹窄、矮小,領悟寫景方法。

教師啟發思考:同學們你知道什麼是孔隙嗎?孔隙的本義是指:窟窿眼兒;縫兒。從字面上來看,孔隙是非常小的,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又説“雖説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到底雙龍洞的孔隙是大還是小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給學生1分鐘時間再讀文)誰來説一説,孔隙到底是大還是小?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孔隙是非常小的,雖然它並不是像本義説中的那樣只有一條縫、一個窟窿眼兒,但是與能容納一千人的外洞比起來,只能容下一隻小船的孔隙顯然非常窄小了。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寫出雙龍洞孔隙狹小這一特點的?

預設:作者寫到,孔隙只能容下一隻小船通過,船上只能並排仰卧兩個人,再容不下第三人,小船這樣小,説明孔隙也很狹小。

教師繼續提問:作者通過描寫小船的寬度,展現了孔隙的狹窄,這是直觀描寫。還有哪裏能讓你感受到孔隙的狹小嗎?

預設1:葉聖陶爺爺説“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説明身體不能和船有一點縫隙,但即便如此作者還是能感覺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擠壓過來,這讓我覺得孔隙非常的矮。

預設2:我還有補充,作者還寫到“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讓我覺得石壁就緊貼着臉上方,空間很小。

教師追問:剛剛我們提到,這是在通過描寫什麼來突出特點的?

預設:通過寫自身的感受。

教師點撥引導:想象一下,我們現在就平躺在這隻小船上,身體和船身貼得緊緊的,假如你稍不留神,微微抬起一點兒頭,額角和鼻子就會撞上石壁。這是多麼狹窄、矮小的孔隙呀!除此之外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留意到工人拉繩子這樣獨特的行船方式?結合平時你所看到的划船方式,誰再來説一説?

預設:平時我們坐船都有人划船,但是這沒有辦法站立划船,只能在兩頭拉繩子,説明孔隙太矮小了。

教師補充:是的,在這一段中,作者正是通過描寫小船的樣子、行船方式以及表達感受這幾個角度,將直觀描寫與真實感受相結合,突出了孔隙的狹窄和矮小。(板書:狹窄、矮小)同學們,這樣的寫作方法你學會了嗎?我們再來看一看圖片,感受一下作者生動、準確的表達。

出示課件16:

4.學習第6-7段,感受內洞黑、奇、大的特點。

教師組織交流:通過孔隙,我們終於走進了神奇的'內洞,內洞中是怎樣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寫的它的特點的。請你讀一讀第6-7段。

預設1:內洞給我留下的第一個印象是非常黑,作者直接寫出了這一特點,並且通過汽油燈只能照亮一小塊地方這樣的細節描寫,加深了這種感受。(板書:黑)

預設2:內洞還給我留下了神奇的印象,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有的還可以想象成神仙、動物、宮室等,讓我想到了黃山的奇石!

教師引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關於石鐘乳和石筍的介紹,請你自己讀一讀。

出示課件17:

教師點撥引導:石鐘乳和石筍的形成要經過上萬年或幾十萬年的時間,是不是非常神奇呢?難怪作者説“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板書:奇)內洞還有怎樣的特點呢?誰再來説一説。

預設:作者還通過描寫自身感受寫出了內洞的大,他將內洞和外洞進行對比,外洞已經很大了,但是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讓人驚歎!(板書:大)

教師補充:同學們説的很好,作者再次通過直觀描寫和表達感受,寫出了內洞黑、奇、大的特點。

教師小結:通過對雙龍洞各處景物的閲讀,我們感受到了它們各自的特點,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方法,生動形象地語言,使我們身臨其境,真是神奇偉大地自然景觀啊!(板書:神奇、獨特)

(設計意圖:通過對雙龍洞各處景物的閲讀分析,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景物的特點,更讓學生從中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方法,瞭解了作者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三、回顧全文,總結提升

1.教師啟發思考:在第一課時中,我們知道文章重點描寫了孔隙和內洞,通過對課文的品讀,相信你有了更深的體會。為什麼葉聖陶爺爺沒有詳細地描寫如此神奇的鐘乳石,而是着重寫了孔隙和內洞呢?

預設:因為孔隙的狹窄給葉聖陶爺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孔隙和內洞也是雙龍洞最有特點的地方。

教師小結:是呀,葉聖陶爺爺選擇了最有特點的孔隙和內洞進行了重點描寫,其中又格外突出了對孔隙的描寫。在今後的練習中,你也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較特別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帶着體會,再讀一遍課文吧!

學生再次回顧全文,自讀感悟。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跟隨着葉聖陶爺爺的腳步,按照遊覽順序一同領略了雙龍洞的神奇風光,感受了各處景物不同的特點,還學會了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壯觀、神奇的美景等待你去探尋,你也可以像葉聖陶爺爺一樣,將你的所見所聞寫成一篇遊記,記錄下這些難忘的體驗。

(設計意圖:在學習完整篇文章後,再次回顧全文,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強化對文章的感悟。通過對選取重點景物的思考,使學生學會把印象深刻的或有特點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的寫作方法。)

四、佈置作業

經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你是不是躍躍欲試了?在本單元的初試身手中給同學們佈置了一個小嚮導的任務:星期天,你要帶一位同學參觀植物園。請你根據下面的示意圖,畫出參觀路線,再按順序介紹一下吧!

出示課件18:

五、板書設計

17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內洞 → 出洞

(生機、明豔)(寬、有氣勢)(高、大)(狹窄、矮小)(黑、奇、大)

神奇、獨特

【課後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是習作單元,語文要素是:瞭解課文按一定的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按遊覽的順序寫景物。通過對《海上日出》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按一定順序寫景的方法,《記金華的雙龍洞》以遊覽順序組織全文,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單元語文要素的理解,為後續習作訓練再加一塊基石。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文章的結構入手,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對文章進行把握,這有利於學生髮現文章按遊覽順序寫作的特點。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以“泉水”為暗線,和作者的遊覽順序相呼應,使整篇文章變得更生動、充實,讓學生在寫作方法上有所積累。

文章的2-7自然段,分別介紹了雙龍洞各處景物。在教學中,我以景物特點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品讀中,重點感受作者的寫作方法,尤其是對孔隙這一處的描寫,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是通過直觀描寫和感受描寫相呼應的方法,將重點景物寫清楚的,從而為今後的寫作積累方法,打下基礎。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內容充實,所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有些少,像孔隙、內洞兩個自然段應該讓學生反覆讀,細細品味特點。總的來説,本節課我從單元語文要素出發,在學習了《海上日出》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感受按順序寫景的寫作方法,體會按順序寫景的好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遊覽順序記敍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敍述事情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寫作特點,培養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方法】

情景探索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讀第一段

1、揭題

上節課我們一起遊覽了桂林山水,領略了桂林的美。今天,我們學習老作家、老教育家葉聖陶爺爺的遊記──《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釋題。“記”是什麼意思?

二、初讀課文

1、激趣:

聽説,雙龍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遊覽一番,你們想去嗎?要想去,事先要對雙龍洞有些瞭解,課文會告訴你。趕快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讀幾遍。快讀吧。

2、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習字詞和課文的情況。

三、理清順序

看,這是什麼?(出示小紅旗小黃帽)誰用的?説起導遊這個職業,可真好,天南海北,遊山玩水。現在,有一個當導遊的機會,你們想不想當?想當的都來當吧,現在,你們都是導遊,就我一個遊客。(讓一個女生起立)導遊小姐,你怎麼安排我今天的旅遊路線?教你一個方法,可以畫一張遊覽示意圖。怎麼畫?細細讀課文,藉助課文中地點轉換的語句來畫。例如:四人小組合作製作一張。一組板演。導遊小姐,你怎麼安排我今天的旅遊路線?你這個導遊當得真好,這個旅遊帽作為獎品獎給你。

四、學習第二段

1、剛才就我一個遊客太冷清了,你們還是陪伴我一起來當遊客吧。現在讓我們從金華出發到雙龍洞去,請你注意欣賞沿途景物。(出示相機)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你們也帶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當攝影師,把路上的美景拍攝下來,並且配上解説詞。(出示一張照片做例子)拍鏡頭時,要拍一個你最喜歡的景物,配解説詞時,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讀2~3段。

2、學生自由朗讀2~3段。

3、討論:

⑴你拍了什麼鏡頭?為什麼拍了這了這個鏡頭?隨學生出示圖,補充介紹:映山紅花色眾多,有紫紅、紅、桃紅、粉紅、橙、金黃、雪青、純白等顏色。

⑵還有誰也拍了這個鏡頭,你們願不願意來一次配解説詞的比賽。

⑶猜一猜,油桐開的花是什麼顏色的?出示圖。

⑷出示實物,新綠。

4、看到大家拍了這麼多的鏡頭,我也憋不住了,我讓你們看看我拍的鏡頭,不過,我有一個問題。(出示問題:溪聲為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與雙龍洞有什麼關係?)播放錄象,看完後討論。指導朗讀。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麗,請你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景色。比如,葉聖陶爺爺就用了一個詞——明豔,你用什麼詞?

6、景色美,文章美,我們來把它背下來,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話背給同桌聽。

五、課堂總結

這堂課,我們遊了路上,又遊了洞口和外洞,玩得開心嗎?今天回去,把你的見聞告訴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六、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二、學習第一段

1、抽學生讀本段。

2、思考:

⑴葉聖陶爺爺在去雙龍洞的'路上看見了什麼?(請用:“”畫出來)。作者用了什麼方法去描寫?

⑵“明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眼前一片明豔”?

⑶溪水為什麼會變換調子?這裏寫溪水實際上是寫什麼?這溪水是從哪裏流出來的?

3、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感受作者是什麼心情。

4、讀完本段你眼前有什麼景物,請你説出來,你是怎樣的心情。(讓學生產生想象)

5、總結學習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段文字的。

三、學習第二段

1、學生自學本段。同學們我們運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學習本段。請同學們隨着葉聖陶爺爺繼續向前遊。

2、學生自由朗讀學習課文。

3、質疑問難。

4、老師提問:

⑴你來到了雙龍洞看見了什麼樣的景觀?你有怎樣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裏?

5、配樂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想象作者描寫的外洞是什麼樣子的。

四、學習第四段

1、學習方法同上1~3步。

2、老師提問:

⑴我們與葉聖陶爺爺游到外洞,必須幹什麼?(生:坐船)

⑵葉聖陶爺爺給我們介紹的小船是什麼樣的呢?葉聖陶爺爺是怎樣乘船的呢?

⑶這小船是順水而行,還是逆流而上?

3、我們也來感受在船上進洞的感覺。聽老師配樂朗讀課文。

4、老師題問:“擠壓”是什麼意思?葉聖陶爺爺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你有怎樣的感覺?(要學生產生想象。)

五、學習第五段。

1、學生自學方法同上。

2、老師題問:

坐船進入內洞,內洞是什麼樣子的?當工人提着汽油燈看到了什麼?

3、配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洞中石鐘乳和石筍的形狀。

4、讀完以後你的腦海裏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要學生產生想象。)

5、老師題問:

現在你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裏嗎?

六、齊讀第六段

七、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配樂朗讀全文。

2、思考:

讀完本課你有何收穫或感受?

八、佈置作業

根據課文所描寫的場景,你選擇一處產生想象,寫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2、閲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2、知道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以學生的“春遊”創設情境。“老師當導遊,帶你們到金華的雙龍洞遊玩,好嗎?汽車開動着,看看那裏的景色怎麼樣。現在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學們現在下車,我們一邊登山一邊欣賞這優美的景色吧!

二、整體感知,擬定郊遊

1、教師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課堂練習本上擬出遊蹤,請一生到黑板前畫出導遊圖。

2、教師和其餘學生一起協助修正、定圖。從整體上感知全文,擬出遊覽路線,學生頭腦中有清晰思路,為下面的分景點學習打好基礎。

3、認讀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4、檢查朗讀情況: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的段落。你會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吧。

分組朗讀課文的段落。

三、看着黑板上的導遊圖,説説我們將要旅遊的地方

1、對照黑板上的圖,到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將要遊覽的景點。

2、做一次導遊,為即將出發的各位遊客介紹一下行程。

3、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四、説説對此次旅遊的期望

五、小結

旅程是否精彩,下節課我們就出發去體驗一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瞭解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課文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導學生學寫各部分景點的解説詞,培養學生的説、寫能力。

4、感情朗讀全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難點

1、清課文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導學生學寫各部分景點的解説詞,培養學生的説、寫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遊雙龍洞的行程路線,大家對這次的遊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期待和幻想。這節課就讓我們去親自體驗一番吧。

二、緊緊扣住每個景點不同特點

採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學習遊記的寫作方法:

1、領悟美,感受情──學習“路上”:

⑴課文中哪些是寫路上的?

⑵把描寫路上美的句子找出來,想想美在哪裏?全班齊讀這些美句。(教師把剪貼畫“路上”放在導遊圖中路上位置)

⑶“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這句話寫作順序怎樣?這麼多顏色,你感覺怎麼樣?這麼美的句子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學生比賽回答、比賽讀)

⑷為什麼“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哪位同學能讀出溪流變化?(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動變化的聲音)

⑸閉上眼睛,聽老師把前三個自然段朗讀一遍,邊聽邊欣賞路上的美景。(教師配樂朗誦)

⑹這麼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記下來多好啊。看誰在3分鐘內記得又多又好。

學生自己讀句子。交流,並請記得多的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

2、扣詞句,抓特點──學習“洞口”、“外洞”:

過渡:

路上景色如畫,但我們目的不在這裏,我們目的在雙龍洞。

⑴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教師把剪貼畫“外洞”放在導遊圖中的外洞位置)

⑵“突兀森鬱”什麼意思?從這個詞可看出洞口什麼特點?

⑶“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在那裏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説明外洞什麼特徵?(教師點學生回答,師生概括)

⑷瞭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説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麼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板書:山路美)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麼感覺?讀一讀,説一説。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祕感)

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在那裏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⑸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麼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3、入情境,悟特點──學習“孔隙”:

過渡:

參觀完了外洞,順着泉源,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麼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⑴請兩位同學前去探探路。這兩位同學合適嗎?這兩位同學不合適可看出孔隙什麼特點?(教師點兩位較胖的學生上講台)

⑵船怎樣進出孔隙呢?(師生齊讀“船兩頭繫着繩子……船就出來”)請看錄象,船是怎樣進出孔隙的。從錄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進孔隙,你的心情怎樣?(教師放錄像,配錄音介紹)

⑶請一同學上講台,把黑板當小船,模擬作者是怎樣進孔隙的?體驗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生以黑板為小船做動作,師生評價)

⑷分組朗讀,讀出好奇、緊張心情,看哪一組讀得最好。(教師點評朗讀)

三、穿過這驚險的孔隙,我們的眼前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景象,我們下節課再學

四、課後作業

把前面已經遊覽過的地方編成導遊詞。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2、練習利用課文內容編寫導遊詞。

教學重點

1、瞭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2、學習遊記。

教學難點模仿課文寫一篇遊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穿過孔隙,又別有天地,我們趕快去看看吧。

1、馳想象,析特點──學習“內洞”:

過渡:

仰卧小船進孔隙,行了兩三丈水程,就到了內洞。內洞裏的景象又是怎麼樣的呢?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

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麼?

(因為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裏)

3、誰知道石鐘乳、石筍?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鐘乳、石筍的形狀,願想什麼就想什麼。(教師出示千奇百怪、顏色各異的石鐘乳、石筍的圖片,學生暢所欲言)

4、默讀,找內洞特點。(教師把剪貼畫“內洞”放在導遊圖中內洞位置)

二、着眼泉水,總結全文

1、一路遊玩過來,哪幾處見到泉水?

2、我們就是沿着溪流參觀雙龍洞的。

小結: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請大家回味一下我們的遊覽路線怎樣?

4、學完課文後,我們知道作者是用什麼順序組織全文的?(師生概括寫作特點)

三、續編導遊詞

把昨天讓大家去編寫的導遊詞加上今天的內洞,寫完整。

誰來做一回小導遊?(學生讀導遊詞)

四、暢談感想,學寫遊記

1、雙龍洞游完了,你有什麼話好説,有何感想?(學生踴躍發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為範例,做一篇遊記。

提示: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麼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列好提綱再寫作文,文章的條理就會清楚得多。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教養:

⑴ 學習本課生字詞,朗讀課文,背誦第五自然段。

⑵ 按遊覽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內容。

⑶ 歸納中心思想,練習按文章敍述的方法給課文列提綱。

⑷ 通過學習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教育:

教育學生要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3、發展:

學生的觀察力、綜合概括能力、背誦能力等。

【教學重難點】

1、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2、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幻燈片、幻燈機、錄像帶、錄像機等。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會生字詞,通讀課文。

2、理清課文的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

3、教學課文一、二、三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導入課題,板書題目

齊讀題目,指導理解“記”的意思。

二、通讀課文,説説課文大概寫了什麼

三、檢查預習情況,指導讀準生字詞

四、理清條理,給課文分段

1、問:

按遊覽的順序,課文可以分幾段?怎樣分?

2、檢查分段情況,指導分段。

五、再讀全文,説説作者遊覽了哪些地方?遊覽的路線是怎樣的

板書:

金華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六、講讀課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華城,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麼?默讀課文説説。

(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溪流)

2、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給作者的感受怎樣?(板書:一片明豔)

3、觀看錄相,親自感受。你覺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導感情朗讀。

4、作者還聽到了什麼?溪聲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有時而窄,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的變化?觀看錄相,然後説説。

5、作者為什麼要寫路上看到的景色?這溪流和雙龍洞有什麼關係?

6、作者先遊覽了洞口,你覺得洞口有什麼特點?(板書:突兀森鬱)理解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7、外洞又有什麼特點?讀讀文中的句子,仔細體會,然後説説。

8、觀看錄相,親自感受。感情朗讀寫洞口和外洞的語句。

9、有感情朗讀一至三段。

10、小結:

這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的一、二、三段,瞭解了作者的遊覽順序,跟作者一起遊覽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課文四、五、六段,瞭解雙龍洞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1、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弄清了作者的遊覽順序,瞭解了作者先寫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樣的等內容。

2、誰還記得作者的`遊覽路線是怎樣的嗎?外洞、洞口各有什麼特點?(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説,先指名説,再各自練説)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領略,好嗎?

4、過渡:

從外洞到內洞要經過一段路,這就是孔隙,那麼什麼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導學生理解“孔隙”)

二、教學第四段

1、這孔隙有什麼特點?請同學默讀第四段,邊讀邊想。

2、讀後問:

⑴ 作者用什麼方法通過孔隙?(小船)這樣小的小船通過孔隙説明了孔隙有什麼特點?(孔隙窄板書:窄)

⑵ 人卧在船上後那個樣子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的句子:

讀一讀,仔細體會一下。人要這樣貼着船才能通過孔隙又説明了孔隙有什麼特點?(孔隙矮板書: 矮)

⑶ 那麼,坐小船經過孔隙時的感覺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擠壓過來。”一句,自由朗讀, 讀後問:

“擠壓”是什麼意思?(擠過來,壓下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從這又説明了孔隙還有一個什麼特點?(孔隙險板:險)

3、小結:

從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點是……(指着板書理解)

4、設計引讀: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體會孔隙的特點。(按課文寫孔隙特點的內容設計)

5、下面我們再來欣賞錄相,親自看看孔隙是怎樣的和人怎樣進出孔隙。

6、作者就是這樣先寫出孔隙的窄,再寫孔隙的矮,最後寫孔隙的險的特點的。試按這樣的條理練習背誦這一段,先自由練背,再指名試背,互相背。

三、教學第五、六段

1、過渡:

經過孔隙就進入了內洞,內洞又有什麼特點呢?

2、默讀第五段,思考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講了什麼?

3、指導理解每句話講了什麼,並結合理解“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等詞,理解“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一句,概括出內洞的特點。

(板書:黑、奇、大)

4、內洞確實很黑、很奇、很大,觀看錄相,欣賞體會。

5、下面請同學再仔細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內洞的?

6、讀到這裏,你知道雙龍洞名的來歷嗎?哪個句子講明瞭?指名讀出有關句子,再相機點題。

四、作者游完了內洞,又排隊出了洞

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關句子來説説怎樣出洞的嗎?出示幻燈,學生先説,再指名説。我排隊等候,又仰卧在小船裏,出了洞。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四、五、六段,跟着作者遊覽了孔隙和內洞,瞭解了孔隙和內洞的特點,那上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感受?(時間允許,再自由朗讀四、五、六段,欣賞體會。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總結全文。

2、歸納段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導給課文列寫提綱。

〖教學過程〗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指名説説每一段講了什麼?

2、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讚美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體現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可愛河山美麗奇特指導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3、指導給課文列提綱。(先自由完成,然後小組交流,再彙報討論)

4、質疑,完成課後練習,讀讀寫寫。

5、堂上檢查,背誦第五自然段。

6、總結全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我們欣賞了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領會到了祖國山河的可愛。課後大家要認真讀讀課文,好好欣賞欣賞。有機會,我們親自到雙龍洞去遊一遊。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0

教學要求:

1、瞭解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製作一張遊覽示意圖。

3、學會本課生字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讀第一段。

1、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老作家、老教育家葉聖陶爺爺的遊記——記金華的雙龍洞。

2、釋題。“記”是什麼意思?

3、讀第一段。

二、初讀課文。

1、激趣。聽説,雙龍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遊覽一番,你們想去嗎?要想去,事先要對雙龍洞有些瞭解,課文會告訴你。趕快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讀幾遍。快讀吧。

2、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習字詞和課文的情況。

三、理清順序。

1、看,這是什麼?(出示小紅旗小黃帽)誰用的?説起導遊這個職業,可真好,天南海北,遊山玩水。現在,有一個當導遊的機會,你們想不想當?想當的都來當吧,現在,你們都是導遊,就我一個遊客。(讓一個女生起立)導遊小姐,你怎麼安排我今天的旅遊路線?教你一個方法,可以畫一張遊覽示意圖。怎麼畫?細細讀課文,藉助課文中地點轉換的語句來畫。例如:四人小組合作製作一張。一組板演。導遊小姐,你怎麼安排我今天的旅遊路線?你這個導遊當得真好,這個旅遊帽作為獎品獎給你。

四、學習第二段。

1、剛才就我一個遊客太冷清了,你們還是陪伴我一起來當遊客吧。現在讓我們從金華出發到雙龍洞去,請你注意欣賞沿途景物。(出示相機)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你們也帶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當攝影師,把路上的美景拍攝下來,並且配上解説詞。(出示一張照片做例子)拍鏡頭時,要拍一個你最喜歡的景物,配解説詞時,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讀2——3段。

2、學生自由朗讀2——3段。

3、討論。

(1)你拍了什麼鏡頭?為什麼拍了這了這個鏡頭?隨學生出示圖,補充介紹:映山紅花色眾多,有紫紅、紅、桃紅、粉紅、橙、金黃、雪青、純白等顏色。

(2)還有誰也拍了這個鏡頭,你們願不願意來一次配解説詞的比賽。

(3)猜一猜,油桐開的花是什麼顏色的?出示圖。

(4)出示實物,新綠。

4、看到大家拍了這麼多的鏡頭,我也憋不住了,我讓你們看看我拍的鏡頭,不過,我有一個問題。(出示問題:溪聲為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與雙龍洞有什麼關係?)播放錄象,看完後討論。指導朗讀。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麗,請你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景色。比如,葉聖陶爺爺就用了一個詞——明豔,你用什麼詞?

6、景色美,文章美,我們來把它背下來,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話背給同桌聽。

六、課堂總結,作業。這堂課,我們遊了路上,又遊了洞口和外洞,玩得開心嗎?今天回去,把你的見聞告訴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教學難點: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要點:導學4-8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老師和大家一同坐上了開往金華雙龍洞的旅遊車。在途中我們聽到了導遊小姐的熱情介紹,欣賞到了美麗的途中風景。迎着溪流我們來到了雙龍洞洞口。今天這節課,我們請導遊帶大家去雙龍洞洞內看看,領略一下那奇特、美麗的自然景觀,大家願不願意?(願意!)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讀後回答:作者遊覽雙龍洞的順序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看出來的?

(答後歸納板書: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導學課文第4自然段。

1、生大聲朗讀第4自然段,然後回答:

①你讀懂了什麼?

②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師梳理歸類:

a、外洞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

b、作者是怎樣寫出外洞高、寬、大的特點的?

2、學生自讀、自寫、自劃後,同桌討論上述問題,師巡迴輔導。

3、指名釋疑,其他學生評議、補充。

(師歸納板書:高、寬、大)

4、指導朗讀訓練:

a、指名讀這段話,讀後評議朗讀效果。

b、男、女生比賽讀這段話。

5、指名當小導遊,模擬導遊的語言、動作、神態,向同學們推介外洞這一景點。小導遊介紹完畢後,教師引導學生評議。

四、自學第5自然段

過渡:剛才,我們通過自讀自悟,瞭解到外洞的'特點。再加上"小導遊"風趣的介紹,使外洞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呢?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5自然段。然後,結合課文內容,向大家詳細介紹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方法。

1、學生自由讀第5自然段,師巡迴輔導,糾正學生的讀書姿勢。

2、指名當"小導遊",結合多媒體課件(大屏幕顯示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情況)和課文內容,介紹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3、"小導遊"講完後,師引導全班學生評議補充。

4、同桌間互相給對方當"小導遊",介紹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5、歸納小結:指名説説,剛才通過自已讀書,自已當小導遊,你瞭解到孔隙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師板書: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讀你想讀的句子,並説説自已是怎樣做到讀得有感情的?

五、導學6-8自然段

過渡:通過剛才驚險的水上之旅,我們終於來到了內洞。內洞的景色又怎樣呢?請大家默讀第6-8自然段。

1、學生默讀第6-8自然段。

2、學生讀後質疑問難,師梳理歸類。

a、內洞有哪些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為什麼説"即使不比做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3、學生自思後,同桌討論,然後指名回答。

4、師歸納小結板書:大、黑、奇

5、組織朗讀訓練

a、學生自讀後,指名讀,讀後評議。

b、師與生比賽讀。

6、指名當"小導遊",向同學們介紹神奇的內洞。

六、課堂小結,滲透教育:

聽了剛才幾位導遊的介紹,通過你自已的學習,你對金華的雙龍洞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你此時想説點什麼嗎?(學生自由發表讚歎)

七、佈置作業:

抄課後生字詞。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1、本文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作者按遊覽的先後順序,先寫了去雙龍洞途中的風光,接着寫雙龍洞洞口和來到外洞;再寫怎樣通過孔隙來到內洞;最後寫出洞。行文中還有一條線索,即作者多次寫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來到洞口時,發現“那溪流就是從洞裏流出來的”;“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內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邊緩緩地流”,聽到“聲音輕輕的”。以上兩條線索十分清晰。

文章開門見山,直接點明遊覽的時間和地點。又以簡潔的語言寫了途中所見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豔”概括了山區生機盎然的春色。再以具體、形象的語言描繪了雙龍洞的特點。“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外洞很寬敞,孔隙較窄小,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內洞一團漆黑”,靠“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才看清楚洞內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點名雙龍洞名稱的來歷;其次是形狀變化多端的石鐘乳和石筍。最後通過比較,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記敍中,作者的語言樸素,真實可感。如寫外洞的寬敞,用“在那裏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來説明,寫內洞的大,用“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來比擬。寫孔隙則以自己的好奇和“擠壓”的感覺,真實地寫出窄小的特點。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通過閲讀,讓學生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讓學生通過感悟按課文記敍的遊覽順序,學習有條理敍述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和樸實。

2、教學目標:

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擬定基本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的順序和抓住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感受溶洞的奇觀,學習按遊覽順序的記敍方式和運用恰當的詞句描繪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

4、教法學法:

教法:創設情境法、精讀感悟法、評價激勵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5、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6、教學時間:第二課時

二、預習提綱

導語:“金華”位於浙江中部。在金華城外有一座著名的金華山,那裏的溶洞讓人歎為觀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雙龍洞,想知道“雙龍洞”因何得名嗎?快去文中找答案吧!

1.根據常規預習要求預習課文。

2.讀讀記記下列詞語,並在文中標畫出來。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額角 擦傷 蜿蜒 依據 水源 明豔 孔隙 仰卧 石鐘乳 盤曲而上 或濃或淡 突兀森鬱 變化多端

3.抄寫課文中的生字詞,看誰寫得既乾淨又漂亮。

4.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課本上(注音並組詞)。 轉 調

5.結合上下文(或查工具書)理解詞語。(寫在課本上) 盤曲而上 突兀森鬱 變化多端 仰卧 蜿蜒 6.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7.讀課文完成以下問題。

(1)朗讀課文,作者是按照 —— —— —— —— 遊覽的先後順序遊覽雙龍洞的。

(2)讀第4自然段,想想外洞的特點是什麼?再讀

6、7自然段,想想內洞的特點是什麼?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到?分別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也可在旁邊做下批註。

(3)“雖説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聯繫上下文説説“怎樣小的小船呢?”這句話

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具體説明了( 。) 8.收集一些溶洞的照片,並瞭解其成因。

9.質疑。(至少提出兩個問題,並在文中做好標記)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大部分學生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獲取知識。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成果展示。

1、同學們,這段時間我們共同欣賞了江南美景,桂林山水的秀麗,今天我們繼續跟隨着葉聖陶爺爺的腳步,來到位於浙江金華城外著名的金華山,那裏的溶洞讓人歎為觀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雙龍洞。

2、朗讀欣賞。

3、詞語展示。

4、學習展示。

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雙龍洞的?(課件出示) 出示畫好的示意圖。並按圖説清圖意,然後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

(二)、學法引領、掌握技巧。 指導學習課文2——3段。

1、讀一讀

2、3自然段找一找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畫出來並説一説自己的體會在一旁寫批註。

2、作者沿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畫一畫它們的名字吧。

3、感悟句子:

(1)、“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4、跟隨葉聖陶爺爺欣賞了一路風光,哪一個詞最能概括葉聖陶爺爺對眼前美景的感受?明豔

(2)、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時變換調子。

a、想一想這句話寫出了溪流的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來寫溪流的?(如有兩對反義詞,用排比的手法,寫出了溪水的形態和聲音的變化。)

b、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句子中的因果關係,音韻節奏感,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等。

c、反覆朗讀上述句子。

(三)、自主學習、感悟文本。

把課文的四到六自然段讀一讀在文中畫出洞口、外洞、內洞各自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 成果展示:

1、引導學生找到課文中概括特點的詞語或者能用恰當的詞語概括。 洞口:很寬。像橋洞似的。

外洞:寬敞。作比較和列數字(結合具體的語句) 孔隙:窄小。老師可做重點的指導。

內洞:黑、奇、大。(昏暗,比外洞大,有石筍和石鐘乳奇特的景觀。)

2、從文中找到作者用什麼方法把這些特點寫出來。

(讓學生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採用的作比較,説感覺等手法) 重點引導:

a、孔隙的特點是什麼?表現在哪些方面? 進入孔隙的工具:

船獨特的進出方式: 利用課件給學生展示 仰卧的姿勢:

通過孔隙時的感覺:

b、教師問學生:對內洞的什麼景物最感興趣?

學生説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厚,聚精會神地觀看之後,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好看嗎?”學生説:“好看。”老師問:“那書上怎麼寫的呢?”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老師隨即接到:“那麼要是比作什麼,就更值得觀賞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麼?”老師發圖片,結合課件啟發學生想像。學生踴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全班同學紛紛舉手。

出示句式:你瞧,那石鐘乳(石筍)有的像 , ; 有的像 , ;有的像 , ……

(四)、深究質疑、領悟寫法

1、寫作上語言優美:課文中描繪景色的句子,運用了對比、比喻、誇張的手法,把雙龍洞內的的奇異景象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來。

2、寫作線索明確:課文按兩條線索寫的:一條是作者的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來寫。是“順”的線索;另一條是泉水的流經路線,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不僅使全文脈絡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移動線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3、老師總結: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像金華風景區這樣的景點還有很多,以後有機會去遊覽,希望你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記,學習葉聖陶爺爺的寫作方法,也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

(五)、拓展延伸,推薦閲讀。

1、閲讀《北戴河海濱漫步》,寫下自己的感受。 2、閲讀《壯麗山河》語文主題叢書的相關文章。

五、教學總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記敍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課文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

在學習第6自然段時,我在學生欣賞雙龍洞內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在此之前,學生通過朗讀,瞭解到洞內石鐘乳和石筍的特點,因此,我趁熱打鐵,對學生説:“如此神奇的景象,你能用優美的或有趣的語言把它記錄下來,把雙龍洞介紹給更多的人嗎?”學生興致高昂,饒有興趣地進行了想象和創作。在這一個寫的訓練中,不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對文本的感悟,因為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既體會到了內洞的神奇,又感受到當時作者那種驚歎的心情,更把所學過的一些寫作知識運用其中,提高了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板書設計

3記金華的雙龍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2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由於學生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的感性認識。

課文按遊覽的是順序,依次寫了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大,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矮、險;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一是遊覽的順序,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敍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瞭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項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沒有多媒體的運用,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象大家説的那樣低矮呢?”為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我讓他細細讀文章,然後抓住課文中的語言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穫。

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做的比較成功之處是: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帶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回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6、7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有得有失,作為一名教師,要想講好自己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通過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努力的還不夠。在今後的課堂上要有意識地針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麗,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學情分析

本課時一篇遊記,學生對這樣的文章比較熟悉,遊覽的順序明線清楚,暗線溪水,需要指導學生慢慢體會。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用恰當的詞句描繪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瞭解段之間的關係,知道課文是怎樣連段成篇的。

2.能給課文分段,寫出課文的提問,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按照遊覽順序生動具體地描述景物的寫作方法。

2.結合課文特點,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過程

4.1第一課時

4.1.1新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裏旅遊嗎?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做一個和旅遊景點有關的搶答遊戲!看誰能以最快的速度説出圖片中的.景點名稱以及所在地。

出示雙龍洞圖片激發學生興趣,板書課題。

初讀課文。

1.為什麼這個溶洞叫“雙龍洞”?帶着這個問題初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通句段。

舉手解答雙龍洞名字的由來,並出示雙龍洞圖片

3.簡介溶洞形成原因。

4.解讀課題中的“記”字,引出遊記,分析遊記特點。

三、再讀課文理清遊覽順序

1.快準瀏覽課文,找出能體現作者遊覽順序的詞句。

2.教師黑板畫遊覽路線畫,指名學生補充完整。

3.舉手串連文章經過。

4.分解文章主次。

四、精讀課文

1.理解“孔隙”

2.精讀第5自然段,找出能表現孔隙小的詞句,分析作者的表現方式。

3.和同位挨坐在一起閉上眼睛邊聽音樂邊聽老師做導遊講解,體驗過孔隙的感受。

4.説一説自己的感受。

五、佈置作業

1.課下讀課文,找一找外洞和內洞的特點,尋找隱藏在文中的一條暗線。

2.用多種方式突顯事物特點的寫作方法寫一個習作小片斷(教師提供圖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4

(一)教材解析:

本文是葉聖陶師少X席早年寫的一篇遊記,做者按遊覽的先後次第記道。文章直截了當的直接點明遊覽的時間和地址,又以簡淨的言語寫了途中所睹的景物,做者的言語樸素,實正在可感。選編本文的方針是:經過過程閲讀,讓教生感遭到金華單龍洞的天然景觀好,激發教生親愛大天然的情趣;讓教生經過過程感悟按課文記道的遊覽次第,學習有條理道道的表達圓法;體會做者用詞制句的正確儉省。另中正在措置教材時要尤應留神,本文是本單位的第二篇,要留神把從前掌握的學習圓法應用到本文的學習傍邊來。

(二)教情解析

四年級的教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才幹,而且已初步掌握了抓重點詞語、句子品讀感悟的圓法。

(三)情況解析

那堂課正在多媒體教教情況中進行,果而教教內容更歉厚,教教策略更恰當,教教圓法更多樣。我充分發揚媒體教教的劣勢,進步教教功用。

過程和圓法:相識做者的遊覽次第,操演理渾課文的條理。

知識和技術才幹:經過過程言語文字相識金華單龍洞的特點,激發教生對大天然的'親愛。

二教教方針

(1)根據重點詞指導教生相識做者入孔隙時的感慨薰染。

(二)進一步講讀課文,相識課文內容。

2.操演理渾課文的條理。

四教教過程:

(一)導入

繼盡學習12課《記金華的單龍洞》

1.相識中洞、內洞的特點和如何由中洞進入內洞。

1.讓教生自由讀課文,讀後畫出默示遊覽線路的詞語,而且根據那些詞語畫出遊覽線路圖。

2.讓教生到前面來陳説線路圖。

4.書中的隨處景物,教生先提到哪一處景物,X席便指導教生相識哪一處景物。

感情、態度和代價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相識“跟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慢,溪流聲也不時變換調子。”那句話。

(2)相識“一路迎着溪流。”那句話。

如教生提到孔隙那部分內容,X席便指導教生相識以下題目:

(2)指導教生朗讀做者入孔隙時的感慨薰染那段話。

(3)多媒體演示船是如何收支孔?複述那段內容。

(4)背誦那一段。

如教生提到內洞那部分內容,X席便指導教生相識以下題目:

(1)重點相識“即使不比做甚麼,也很值得撫玩。”那句話。

(2)多媒體演示內洞的景物(重點看石鐘乳和石筍)談感慨薰染。

一教教解析

1.讓教生根據板書,回納綜合文章的寫做次第。

2.X席總結。

板書設念:

記金華的單龍洞

3.快速閲讀課文,你喜悲哪處景物,找出有關語句和重點詞語,談感慨薰染。

路上中洞孔隙內洞

如教生提到路上的睹聞,X席便指導教生相識以下題目:

明素寬廣窄、小黑、奇、大

為霧凇,闖關東】九、冬日裏淨月潭美麗的黃昏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分析】

課文記敍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全文是按遊覽順序寫的,依次寫了遊雙龍洞的路上見聞,遊外洞、內洞、出洞。從外洞進入內洞的情形,採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動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會寫13個生字,重點把“簇、額、蜒、乳”等字寫規範、漂亮;理解“明豔、突兀森鬱、孔隙、蜿蜒、變化多端”等詞語的意思。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按照遊覽順序畫出遊覽線路圖,簡要概括出景物的特點。

4.瞭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過渡作用。

【教學板塊設計】

第一課時

一、板題導入(3分)

這節課,我們跟隨葉聖陶爺爺的腳步,一起到浙江金華去遊玩,課題是——(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1.課題中的“記”是什麼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遊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遊記。)

2.簡要回憶學過的遊記,知道遊記一般是按照遊覽的先後馴順寫的(移步換景),如:頤和園。

3.交流收集的有關雙龍洞的資料。

二、交流自主學習情況,掃清字詞障礙(9分)

1.學生交流自主學習反映出的問題,教師相機指導:

(1)難讀:突兀森鬱、孔隙、臀部等

(2)難寫:簇等

(3)易錯:額、蜿蜒

2.課件出示讀記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額頭

擦破 蜿蜒 石鐘乳 依據 源頭 濃淡

突兀森鬱 變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意圖】此環節是為了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為學而教。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順序。(15分)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讀完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根據自讀印象從課文內容、表達情感方面隨意説。)

2.再讀課文,按照遊覽順序畫出遊覽線路圖,簡要概括出景物的特點。

(1)教師引導

教師讀第1段,第2段首句,提煉出遊覽順序的關鍵詞——金華—羅店—入山。

教師邊讀課文2、3段邊指導學生把握句意,體會過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那溪流就是從洞裏出來的。”

(2)小組合作,完成遊覽示意圖,畫出過渡句。

形式:1人讀,其他聽讀,關鍵處停下來畫詞句,完成線路圖。

交流、展示。(方法指導:檢查完善,不遺漏;過渡句的提醒)

【意圖】此環節是考慮到了文本的特點(遊記類文章),根據文本的特點選取了教學的價值。為單元的習作“我們的校園”做好鋪墊。

三、默讀課文,概括景物特點(10分)

1.默讀4—7自然段,批註出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

2.交流:

洞口:寬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內洞:黑、奇、大

【意圖】此環節是為了真正讓學生掌握概括景物特點的方法。

四、總結全文,談談收穫(3分)

總結説説自己學到了什麼?

預設:寫作順序、過渡句、邊讀邊想概括景物特點等

【意圖】此環節重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內化於心。

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備課時我力求實現幾個轉變:一是儘量避免陶醉於教師的`“講”之中,還“講堂”為真正的“學堂”。二是由“教內容”向“教方法”轉變,把課堂的着力點放在學習方法、閲讀方法的學習上。三是嘗試版塊設計教學,儘量簡化教學環節,去繁瑣存樸實,達到一課一得。

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了導入、學詞、理清遊覽順序、概括景點特點、總結收穫五個環節,其中重點是理清遊覽順序,難點是概括景點特點。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落差不是幾步十幾步之遙。課罷,感覺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幾個大問題:

1.學詞膚淺,不深入。交流預習情況時,學生基本上是圍繞諸如“油桐”的“桐”字的書寫這些非生字打轉轉(這也從側面傳遞出一個信息,學生的現有認知就是停留於此),而有意無意迴避着本課的生字新詞。教師應該及時引導讓學生交流不理解有疑問的生詞,諸如:明豔、十來進、水程等,給以再充足的時間,只有時間充足才能保證交流的深入、有效。

2.質疑問難,少時間。預習檢測時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因時間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進教學。在另一節課上,我讓孩子們提不理解的問題,孩子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有的關注到了作者的表達,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這句話中為什麼要用映山紅和杜鵑作比。再如,“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為什麼説是二三丈,還加了語氣詞“吧”。關注詞語意思的則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紅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學貴有疑,有疑問的地方就有思考。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本節課教學教師還是過多的牽着學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學情把握,欠準確。理解本課的重點我採用畫遊覽示意圖的方法,教師先引導找出前三個金華、羅店、入山,再小組合作完成後五個洞口、外洞、空隙、內洞、出洞。可能因為本課的順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級上冊學過遊記的文章吧,孩子們幾乎全部正確,並且很完整。而相對於難點初步概括出景點特點,給的時間既不充裕教師指導也不夠。這再次給我一個提醒,教師要先知先覺,學情瞭然於胸才不致於偏離課堂的航標。

一節課,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教師專業成長中至關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學生知識大廈的重要基石。在課堂的教學中,也只有上好了這一節節課,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擔子。失敗、遺憾並不可怕,因為轉變需要經歷陣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交流:同學們,你們喜歡去旅遊嗎?你都去過哪些地方旅遊過?

2.小結: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麗壯觀。今天,我們就跟隨葉老先生繼續到浙江金華的雙龍洞遊玩,好不好?

3.板書課題,齊讀

二、複習舊知

1.填空

這篇課文的體裁是( ),課文是按( )順序寫的,先後描寫了金華雙龍洞的( )、( )、( )、( )。

2.回顧

葉老筆下描寫的路上景色雖然簡潔但是非常漂亮,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雙龍洞洞口的特點和外洞的特點又如何呢?

三、賞析孔隙

1.師生對話,猜測“孔隙”的特點

2.學生自由默讀課文第五段,邊讀邊劃出:能表現孔隙窄小的句子。

3.班內交流

句子一: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1)學生讀説體會

(2)比較句子,學生説説哪個句子好?好在哪裏?

(3)思考:這段話僅僅是在寫小船的小嗎?作者實際上是在寫什麼?

(4)指導朗讀

(5)小結:作者並沒有用具體的數字寫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襯托出孔隙的窄小,這種寫作方法真好!

句子二: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1)學生讀説體會

(2)引導學生理解“擠壓”一詞

(3)指導朗讀

(4)小結: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內心的感受來説明孔隙的窄小。

句子三: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卧在小船裏,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説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1)學生讀説體會

(2)交流:“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誰能把這個雙重否定句改成陳述句?這句話又告訴了我們什麼?

(3)指導朗讀

4.小結:同學們,作者通過描寫小船的小和過孔隙的感受側面襯托出孔隙的窄小,讀完後,讓人印象深刻,彷彿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起過了一次孔隙,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身臨其境”。

5.指導朗讀,再次感受孔隙的“險”。

四、賞析內洞

1.學生默讀課文第六段:邊讀邊劃出表現內洞特點的句子。

2.班內交流

句子一:內洞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工人提着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