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西部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33W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部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部教學設計

西部教學設計1

教材簡析:

本課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三課,教材的安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祖國西部地區的人文地理資源,以及西部大開發新步伐的成績,激發學生對祖國西部的嚮往之情與投身西部建設的壯志豪情。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我國西部大致範圍、地理人文特色、經濟發展狀況。

2、啟發學生認識西部大開發對於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3、激發學生熱愛西部的熱情,培養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初步瞭解我國西部的`大致範圍、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少數民族風情,感受西部的美麗與神奇。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認識西部大開發對於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收集西部自然風光、歷史遺蹟、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及西部開發成果的相關資料。

2、教師準備相關圖片、課件。

教學流程:

一、以歌曲欣賞,創西部情境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首好聽的歌曲,一起來聽一聽,你們知道這個快樂的童聲來自於祖國的哪個地方嗎?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西部,去親近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

二、認西部省市,知西部範圍

1、你印象當中的西部指的是哪些地方?

2、打開書P81,從書上的地圖上找出西部所含省市,用筆圈一圈,再讀一讀。

三、尋西部資源,喚西部嚮往

1、交流:你到過西部嗎?都去過哪些地方?給你留下哪些印象?

2、打開書,結合P82——P86上的內容,交流西部風采。

3、觀看課件:西部風光,師動情解説。

4、知識競猜:西部知多少

(1)、歷史名人我知道

(2)、民俗文化我欣賞

(3)、豐富資源我瞭解

5、小結,談感受。

板書:資源豐富。

四、找東西差距,激開發熱情

1、再看地圖,結合數據,談談感受!

板書:相對落後

2、交流西部貧窮、落後的資料。

3、觀看課件,聯繫自身,昇華情感。

交流:作為國小生的我們能為西部建設做些什麼呢?

五、知開發戰略,援西志向

1、瞭解國家開發戰略。

板書:西部開發

2、(課件:到西部去)

初步瞭解西部開發戰略工程。

總結:西部大開發必然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加靈秀、富饒、美麗的新西部!

課下,請同學們收集西部大開發的資料,下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西部,去了解祖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

西部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學會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能做到恰當的安排線索和結構。

2、培養學生的文本整體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鑑賞評價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精讀課文,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體驗文中歷史典故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並能形諸文字。

情感與價值目標: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審美元素,激發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對自然的感悟。

教學重點:

體驗文中歷史典故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並能形諸文字。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中反襯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導入:

我們大家都看過日出,我們已經學習了劉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麗景象,今天我們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輝煌。

二、題目解説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首先點明描寫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點明物象的環境,為什麼是地平線呢?因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見地平線。

理解閲讀

一、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全文共18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總寫對西部落日的印象評價。

第二部分(2—16)分寫兩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偉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題,突出落日的莊嚴、神聖和悲劇感。

二、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三.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四.教師邊串講課文邊對學生提出的給予解答。

1、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提問:第一部分主要講什麼?

提問:作者採用的是什麼手法?

2、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繪定西高原落日的美麗景象的?

2、文章第四段插敍“左公柳”的故事有什麼作用?

課堂小結

黎明象徵新中國的誕生。新中國的誕生正是從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標誌着舊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來。此時此刻,作者對日出景象的讚頌,與對新中國的讚頌,已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種雄偉奇麗而又藴含哲理的藝術境界。(可謂“意與境渾”)

導入:

我們大家都看過日出,我們已經學習了劉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麗景象,今天我們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輝煌。

一、檢查字詞。

二、簡介作者:

三、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為幾部分?

第一部分(1)總寫對西部落日的印象評價。

第二部分(2—16)分寫兩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偉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題,突出落日的莊嚴、神聖和悲劇感。

2、第一部分主要講什麼?

3、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繪定西高原落日的美麗景象的?

4、文章第四段插敍“左公柳”的故事有什麼作用?

理解閲讀

1、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1、作者採用什麼手法寫出了羅不淖爾荒原落日的輝煌景象?

2、面對羅不淖爾荒原落日的輝煌景象作者有什麼感想?

3、文章第十六段插敍“羅曼.羅蘭創作”的故事有什麼作用?

2、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體會感悟: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莊嚴、神聖和具有悲劇感.

五、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我們要學習本篇文章的哪些寫作方法,才能讓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1.寫景抓住地域特徵.2.寫景中插敍歷史故事,增強文化底藴.

3.以情入景,以情動人.

課堂小結

黎明象徵新中國的誕生。新中國的誕生正是從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標誌着舊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來。此時此刻,作者對日出景象的讚頌,與對新中國的讚頌,已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種雄偉奇麗而又藴含哲理的藝術境界。(可謂“意與境渾”)

拓展閲讀

説説古詩文中有關落日的描寫的句子。

(參考內容:通過幻燈片給學生看一些日出照片)

板書設計: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西部教學設計3

一、教學內容

歐洲西部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國家的集中地,其聯合組織“歐盟”在世界政治和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裏的工業以製造業為主,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發展畜牧業有優越的位置、地形、氣候條件。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繁榮。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歐洲西部地區的位置、範圍;能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説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徵,使學生掌握閲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2.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及相關資料分析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特徵,理解歐洲農業以傳統的畜牧業為主的原因。

3.分析説出歐洲西部工業區的分佈特點。 4.記住歐洲西部地區主要旅遊資源的分佈。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圖、統計圖表分析説明歐盟在本區內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過圖表和相關資料,討論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通過收集、調查有關資料説明製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

3.通過讀圖分析本區的位置、地形和氣候,歸納總結出歐洲西部發展傳統畜牧業的優越條件,明確獨特的自然環境對地區農牧業有重要影響的規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以上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的提取、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並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得以借鑑。

三、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重點

1.歐洲西部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特點及原因。

2.歐盟在本區的地位和作用,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氣候特點與發展傳統畜牧業的關係。 3.旅遊資源的分佈。

(二)難點

1.理解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讀圖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過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明確本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對地區農牧業的重要影響。

(三)教學突破

1.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是歐洲西部的突出特徵,也是教材的一個重點,教材由此作為切入點開始學習。這部分可以聯繫學生前面已有的知識,通過提問、學生回顧、動手計算、讀圖查找等學習方式,進一步突出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徵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歐盟的地位和作用,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歐盟成員國密切聯繫示意圖和歐盟進出口商品佔世界百分比及有關資料,聯繫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圖表,親身調查本地來自歐洲西部的產品來分析製造業在本區的主導地位。佈置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進行調查,寫一篇關於發達國家工業發展的500字左右的啟示,體會歐洲西部工業發達的特點及成因,我們應該借鑑點什麼,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從生活入手提問:常見歐洲人愛吃的食物——乳產品和牛羊肉,引出發達的畜牧業。教師引導着分組讀圖,討論分析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為發展畜牧業創造的有利條件。因而明確本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對地區農牧業的重要影響,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讀圖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4.通過分小組查找資料,合作探究、交流,教師播放錄像或VCD盤和出示相關材料,瞭解歐洲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繁榮的旅遊業,再運用連線的方式加以鞏固。

四、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第一課時,準備製作的本節課件;關於歐盟、歐元的材料介紹;歐洲西部的國家分佈圖;收集有關歐洲西部出口產品的圖片(汽車、飛機、手錶、手機等);劃分學習小組。

第二課時,歐洲西部牧場景觀圖;歐洲西部的地形圖;歐洲西部的氣候圖;歐洲的旅遊勝地圖片和有關錄像帶。

(二)學生準備

第一課時,有關歐盟、歐元的圖片、文字或實物資料;世界人口分佈圖;世界的政治地圖;收集有關歐洲出口的產品。

第二課時,世界地形圖;世界氣候圖;收集歐洲西部牧場景觀圖片;收集有關歐洲西部旅遊名勝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等。

五、教學總結

總結: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在歐洲西部的各國之間,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十分頻繁。為了進一步加強聯繫,他們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歐盟。根據老師佈置查找歐盟的資料同學之間交流。

西部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學習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學會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能做到恰當地安排線索與結構。

(2)培養學生對寫景抒情散文的整體感知能力、概括能力、鑑賞評價等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精讀細研文本,感受西地平線上的落日之美;體驗文中歷史典故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做到既能進行審美體驗,又能進行審美表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自然中的審美元素,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育,激發潛在的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對自然的感悟,從而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和審美品位。

【學情分析】

學生對落日很熟悉,但是對“西地平線上的落日”卻只能通過文體去理解體會,沒有直觀形象的感受,因此,學習理解“西地平線上的落日”之美可能會有些困難。因此,搜索一些“西地平線上的落日”圖片,用電腦多媒體顯示,可以給學生直觀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生通過文本研習,感悟兩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壯美的審美特徵。

2、對“世間有大美”的解讀;理解想像和聯想在文中的作用,對聯想內容的深層思考和解讀。

【教法與學法導航】

教學方法:點撥啟發及用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思考。

學習方法:

1、運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研習文本、探討問題。

2、用心感知領悟,讓鑑賞文體與表達概括相統一。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電腦蒐集關於“西地平線上的落日”圖片,講課時給學生直觀感受。

學生的準備:預習課文,標劃並掌握生字詞,初步感受“西地平線上的落日”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到大西北,我總會想起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會想起唐代散文家李華所描寫的“平沙無垠,敻不見人” 的蠻荒、“黯兮慘悴,風悲日曛”的淒涼;會想起鄧稼先和他的戰友們為了核武器試驗置身大西北,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悲壯。而今天,也有一位西部的“淘金者”——高建羣,他每年都會去一次新疆,不只是去體驗生活,更是在體驗生命,他幾乎以生命為代價,去感受神話般的西部。確實,西部“有大美”:有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有秦漢明月、千年關闕,有攪雲長幡,有羌笛之怨;有久遠的絲綢之路、偉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澱,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神祕,對人充滿了誘惑。今天我們跟着當代作家高建羣去體驗一下大西北的落日,感受那裏的雄偉風景。(板書課題、作者。)

二、課題詮釋

“西部”點明瞭位置,即中國的甘肅、新疆、寧夏等地區。“地平線”指明瞭方位,表明本文所記的是太陽即將西沉時的景象。“落日”是本文所描述的對象。這篇文章就寫了作者站在曠遠、遼闊、蒼涼、岑寂、廣漠、蠻荒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為我們描述太陽即將西沉時的壯美的景象。

三、作者介紹

高建羣,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説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説《遙遠的白房子》、《雕像》、等19部,長篇小説《最後一個匈奴》等5部,散文《西地平線上》、《胡馬北風大漠傳》等8部。其中,長篇小説《最後一個匈奴》,被稱為陝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説創作的重要收穫。批評家認為,高建羣的創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被文壇譽為“浪漫派文學最後的騎士”。

四、檢查預習情況

誑(kuáng)語 埡(yā)口 勒勒(lè)車 攫(jué)來 模(mó)糊 霧靄(i) 羅布淖(nào)爾 混沌(hùn dùn) 驀( mò)地 醖釀(yùn niàng ) 胭脂(yān zhi)

五、理清思路

1、第一部分(第1節):總寫落日印象,引出寫作的主體。

2、第二部分(2—18節);分寫兩次落日。

第一層:第2—6段是寫在甘肅的定西高原看日落;

第二層:第7—18段是寫在羅布泊荒原上看日落。

六、研習課文

1、下面我們先來看第一段是如何總寫落日的?

作者採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寫的方法,層層推進,先寫令我驚駭的中亞細亞的“獨特的地貌,奇麗的風光”,“世間有大美”是作者對西部風光的總評價,由此引出在這“所有雄偉的風景中”,最令我震撼的落日。“震撼”是作者看落日時的感情,也是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

2、“這幾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1)寫去的次數多,使得觀察落日機會多、欣賞兩次落日的體驗才顯得真實可信。

(2)去的次數多,對大西北的.體驗才夠深刻。這樣落日與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與其它地區相比才有可能,“世間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3、作者是如何來具體描寫落日的哪?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劃出相應的句子或段落。

第2段:在蒼茫的遠方,弧狀的羣山之巔,一輪血紅的落日像一輛勒勒車的輪子,靜靜地停駐地那裏。

第3段、第6段、第9段、第11段、第12段:“不經意一回頭,突然看見一平如抹的地平線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駐在那裏。”第13段:“它是那樣鮮豔、温柔,就像早年間,我家裏的牆壁上畫着的一個姑娘的紅臉蛋。”第18段:“胭脂色”

4、寫景要抓住特徵。本文寫日落抓住了哪幾個方面的特徵?

顏色、形態。

5、請同學們在文中劃出兩次落日在顏色和形態上的變化,比較有什麼區別。

次數

顏色

形態

第一次

血紅

勒勒車的輪子

第二次

灰白→血紅、姑娘的紅臉蛋、胭脂色

硬幣→一輪

(1)多媒體展示落日“春聯”紅的色彩,並讓學生體會用“春聯”來寫紅的效果。

用“春聯”紅來寫落日,體現出一種淨化心靈的“靜”(年冬的效果);更體現一種歷史文化氛圍。

(2)朗讀第一次描寫落日的段落:第2、3、6段,體會這些描寫有什麼不同。思考討論。

第2、3段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從顏色和形態來描寫了落日的柔和、美麗、安謐,體現的是落日的靜態美;第6段則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落日的整個過程,展現的是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跳躍着,顫抖着”是動,“紋絲不動”是靜。動是美的,“跳躍”“顫抖”“躍”。靜也是美的,它“依戀”“貪戀”“不願離去”。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將消逝的瞬間,真實而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過程中呈現出的夢幻般的美。

(3)朗讀第二次描寫落日的段落及句子:第9、11、12、13、18段,體會這些描寫有什麼不同。

第9段從色彩和形狀描寫落日“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錢硬幣”一樣不顯明,又用“羅布淖爾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濛濛的”來側面烘插太陽的不顯明,“甚至被我們遺忘了”,此時的落日不美;第11段落日的“不死不活”甚至讓人生出厭惡之感了。這與第12、13、18段描寫落日的輝煌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更突出的輝煌與壯美。

(4)體會用“勒勒車的輪子”、“硬幣”寫形的修辭效果。

用“勒勒車的輪子”作比,體現出一種民族特色。

用“硬幣”作比,一是體現出了落日的圓,二是寫出一種蒼白的感覺。與氣氛相對應。

(5)文章在寫第二次落日時,為什麼兩次提到電影《泰坦尼克號》的音樂?

電影《泰坦尼克號》的音樂令人感傷又覺得非常悲壯。悲劇的東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動人心。愛情本身是美的,再加上悲劇式的愛情,自然聽到這種音樂讓人蕩氣迴腸,彌久難忘。但《泰坦尼克號》所反映出來的,讓世人推崇備至的,不止是悲劇式的愛情,而是對生命的偉大讚頌。

因此,第一次提到電影《泰坦尼克號》的音樂是為表現蒼白的氣氛,用到歌曲裏死亡的氣息與“死亡之海羅布泊”照應。第二次日落出現前的蒼白加上薩克斯曲子的渲染,氣氛由悲涼轉為悲壯,突出了落日給我們帶來的感受。

(6)除了以上對落日的直接描寫外,作者還寫了什麼內容來表現的?學生默讀課文,討論探究。

還運用了側面烘托及歷史典故的渲染。

a.側面烘托:第一次,“面對落日,我們全都在那一刻驚呆了。”“我們剛才見到的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若一場夢境。”第二次,“我們互相看着對方的臉,每個人的臉都泛着紅。我們感到自己像在畫中。”“那火燒雲,燦爛地,熱烈地,誇張地烤紅了西邊半個天空,燒紅了大地上的一切,這種景象令我驚駭。”對火燒雲的描寫,從側面烘托了落日的輝煌。

兩次落日,都有側面烘托,但我們並沒有感到一絲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變化,而且體現出了一種由“旁觀”到“向紅光走去”的變化,這是落日對人的感染。兩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熱烈,一次比一次壯闊,由靜態美到動態美,由“恍若夢境”的一瞬到“揮舞魔杖”讓人倍感平庸的“驚世駭俗”,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畫面。

b.歷史典故的渲染:讓我們感覺西地平線上兩次落日偉大動人之處的原因,還在於作者對歷史、文化典故的回顧上。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徵西);第二次:薩克斯曲《我心永恆》,羅曼·羅蘭對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關於“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異地他鄉、陌生的環境,將眼前之景與自己熟悉的傳説故事進行時空上的聯繫,是人之常情。同時,這些聯想可以豐富文章內容,體現作者的文化涵養。

羅曼·羅蘭是因為日出,給他帶來了創作的靈感。約翰·克利斯朵夫產生於日出,卻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懷。作者用約翰·克利斯朵夫這個具有太陽精神的人來旁襯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由日落想到日出,這種聯想是相稱的。由此可知,人與自然從來都是血肉相連的,一個睿智的人可以從自然那裏發掘力量,可以從自然那裏獲得啟示。

教師小結:席勒説過這樣的話:“真正美的東西,一定是生存於自然,另一方面,它要體現理想。”落日固然美麗,但如果離開了我們美麗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輝,如果沒有了人類的文化,它便不再讓人感動。作者在文中兩次落日的描寫中引進歷史文化典故,不僅僅是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文化韻味,更是對“大美”之本質面目的還原。

(7)文章兩次描寫落日之美是否相同?

不相同。第一次:表現了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湧動;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聖,是一種悲劇美。

教師總結:

1.文章採用總分式結構,並且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誌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

2.寫景能突出地域特徵。作者對落日的描寫,能結合西域的風情,比如,用勒勒車的輪子、牆壁上畫着一個姑娘的紅臉蛋來比喻落日。

西部教學設計5

課前預習

1.瞭解作者及其相關作品。

高建羣,------------小説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説《-----------------》,散文集《-----------------》等,其中的長篇小説《-----------------------》被稱為“陝北史詩”。

唐敏,原名--------,當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散文集《------------》等。

2.標畫並識記文中重點生鮮詞語,給加點字注音。

誕語 安謐 攫來 驚駭 瘴氣

黯淡 霧靄 霓裳 憧憬 婆娑

3.藉助工具書和具體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混沌:

恍然:

纖纖:

粗獷:

4.熟讀課文,概括兩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相關課程標準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能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

4.“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兩篇課文,掌握生鮮詞語,概括主要內容。

2.感知文意,品味兩文中的好詞好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進一步學習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4.激發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體會作者如何在尋常景物描寫中表現其獨特的內心感受。

評價任務

1.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夠自主品味文章的精彩語句,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

3.能夠比較《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和《雲海》兩文中精彩的擬人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比較。

過程設計

第1課時

一. 導入新課

結合落日圖片,由劉白羽對落日的感受引入《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的學習。

二. 文題解讀

1.本課的題目有什麼引起了你的注意?

明確:“西部”點明瞭位置,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地平線上”指明瞭方位,表明作者所寫的昰太陽將要西沉時的景象;“落日”是本文的描寫對象。

2.這幾個詞語都具有什麼特徵?本文可能是具有什麼風格的文章?

明確:都給人以“蒼涼”之感,題目顯示,作者將在空曠、遼遠、蒼涼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為我們描寫這一背景下的“世間大美”,暗示出可能是具有蒼涼風格的文章。

三.自主閲讀

1.閲讀課文,找出體現“蒼涼”的詞句。

明確:關鍵詞——地獄 鬼域 死亡 死氣沉沉 黑戈壁 迴光返照 死寂 血紅的落日

典型句子——

“一輪血紅的落日像一輛勒勒車的輪子。

它沒有了光焰,顏色像我們寫春聯時用的那種紅紙。柔和、美麗、安謐,甚至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太陽剛偏西,……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錢硬幣,停駐在西邊天空。羅布淖爾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濛濛的。

……一切又重歸於死寂。”

2.作者是如何用周圍景物烘托這種“蒼涼”的?

明確:這樣的烘托有很多,比如:

“……在蒼茫的遠方,弧狀的羣山之巔,一輪血紅的落日像一輛勒勒車的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裏。

它(落日)停駐在那裏,模糊的羣山輪廓線託扶着它。

作背景的這棵西行路上的樹,亦是一棵大有講究的樹。它叫左公柳。

(太陽)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錢硬幣,停駐在西邊天空。羅布淖爾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濛濛的。

不經意一回頭,突然看見在一平如抹的地平線上,一輪血紅的落日。

薩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號》的音樂,這時候恰倒好處地在放着。

地平線上那一輪胭脂色的物什,終於從我們的眼前魔術似的消失,一切又重歸於死寂。”

3.小結:所有這些詞句,都充分地體現了大西北地區特有的景物特徵。作者以粗獷蒼勁的西域文筆來表現,甚至用音樂加以渲染,最終使文章形成前後一致的.個性風格,營造出一種感人的蒼涼之景。

四.精彩賞析

1.落日在沉入地平線以下那一刻,是跳躍着,顫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下,往下一躍,於是只剩下了半個,依戀地慈愛地注視着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願離去,或者説不願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

明確:作者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來描寫落日的西沉。先寫靜態:“紋絲不動”,再寫動態:“顫抖”“躍”,又寫靜態:“依戀”“慈愛”“貪戀”。這樣,由靜而動,再到靜,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將消逝的那一瞬間,運用擬人手法,真實而生動地描繪出定西高原的落日在消逝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夢幻般的美。

2.……它是那樣鮮豔、温柔,就像早年間,我家裏的牆壁上畫着的一個姑娘的紅臉蛋……我們,我們的車,還有剛才那死氣沉沉的羅布淖而荒原黑戈壁,此刻都罩在這一片迴光返照中……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淚來,我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啊!

明確:作者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描寫方法,前面“四周瘴氣霧靄瀰漫”的兇險、壓抑的環境,卻成為此處荒原落日的美的最好鋪墊。羅布淖而荒原落日的美,最核心的表現是因為在這樣一個死亡之地,卻能有充滿生命氣息的“血紅的落日停駐在那裏”,令人感動得直落淚。

五.問題探究

1.作者兩次看落日,分別聯想到左公柳和羅曼·羅蘭,這和文章有什麼關係?這些聯想有什麼作用?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關於左公柳的故事,是有落日的背景自然想到的。走在異地他鄉十分陌生的環境,將眼前之景與自己熟悉的傳説故事進行時空上的聯繫,是人之常情。同時,這些聯想可以豐富文章內容,體現出作者的文化涵養,增強文章的人文之美。羅曼·羅蘭是因為日出曾給他帶來創作的靈感,而作者是由落日感受到死亡的莊嚴和尊嚴。由日落想到日出,這種聯想是相稱的。

2.課文倒數第二段説:“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莊嚴、神聖和具有悲劇感。”這裏的“悲劇感”是什麼意思?

小組內討論交流。

明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落日,喻指美好的東西行將墜落消失,含悲劇意味。而周圍的環境,亦含悲劇意味。在荒蕪死寂的大地上,夕陽温柔、寧靜而美好的落下。再加之《泰坦尼克號》的悲劇音樂,更是讓人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因而,本文的“悲劇感”,就是一種在死亡氣息中仍不失莊嚴和尊嚴的詩意的美。

六.課堂總結

通過學習可以知道,人與自然從來都是血肉相連的,一個睿智的人,才能像本文作者那樣,可以從自然那裏發掘力量,可以從自然那裏獲得有益的啟示。

七.評價反饋

文章通過那些詞句表現了落日景象的莊嚴和神聖?“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為什麼具有“悲劇感”?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語文助學》上的相關題目。

2.觀察日出或落日,運用所學的方法較具體的描繪一下,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板書設計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高建羣

定西高原上的落日—蒼涼(動靜結合)—夢幻美

}反襯→莊嚴、神聖、悲劇感 羅布淖而荒原落日—死寂(先抑後揚)—詩意美

第2課時

一. 導入新課

由徐志摩在《泰山日出》中描繪的“雲海”導入本課。

二. 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概括文意。

明確:本文生動地描繪了作者年輕時在高山上所見到的變幻莫測的雲海奇觀和快樂情景,表現了她對平凡生活的熱愛和崇尚自然的美好情感。

2.抓住情感,理清思路。

明確:繪雲——愛雲——憶雲。(板書)

三.精彩賞析

1.我的青春與別人不同,是在寧靜中度過的。説是寧靜,在當時被認作“寂寞”。

明確:我們對生活的感受,是有“寧靜”與“寂寞”之別的。就作者而言,由於她有一顆平靜的心,因而也就容易與自然交融在一起,能從觀賞自然景物中獲得快樂,也就不會有“寂寞”之感了。

2.雲是天空的吉普賽人,它們一羣羣來去匆匆。偶爾有走錯路的一團雲,慌慌張張一頭撞在山上。“轟”地一下,胖乎乎的雲變成暈頭暈腦的絲縷狀,隨後拖長了身體,又瘦又薄地從山頭上漫過。好不容易脱身出來,巨大的身軀已經損失了許多,萬分懊惱地向遠方溜走。

明確:這一段的擬人手法運用非常成功,“脱身”“損失”兩句,形象地寫出了雲團經過山林,雲起被吸收後的變化情況。這樣的描寫帶有人的心理、心情特點,把雲寫得笨頭笨腦,不走運,不如意,萬分懊惱,雲本來是沒有這些特點的,這樣就寫出了諧趣。

3.女孩子們最喜歡這樣嬉戲。“我們是仙女!”這麼喊着,人人都想象自己是霓裳羽衣的纖纖美女。

明確:這裏專門提到“女孩子”,不僅因為作者本人是女生,更因只有女孩子才最顯活潑愛美的一面。在那樣物質生活貧乏的艱苦年代裏,美與女孩子還存在着相當的距離,她們也只能通過想象來得到暫時的歡欣。但本句中,她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卻分明透露出一種樂觀的精神。

4.雲海隔開我們與山下社會的聯繫,造成無限暢通的開闊的心情。

明確:正是雲海的出現,才使得山上的人們有了漂浮於塵世之外的超然之感,彷彿自己進入了自由快樂的仙境。脱離了“與山下社會的聯繫”,也就擺脱了束縛,不再受塵世間的煩擾,自然便有了“無限暢通的開闊的心情”。

四.合作學習

1.“我”年少時那麼喜歡雲,為什麼成年之後卻沒有了當年的那種激情?

小組討論並交流。

明確:年少時“我”是在寧靜中度過的,與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單調、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關注天氣,也因而喜歡上了雲,並把整個身心都融入到了雲海之中。而成年之後的“我”飽經風霜,早就徹底融入了世俗世界,心再也不能“寧靜”,自然也就沒有了當年那種愛雲的激情了。

2.文章的最後兩個自然段中,作者採用了什麼表達方式?該如何理解?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議論和抒情。第九段是在前面記敍和描寫的基礎上闡發了當時的感受,並特別強調了“超然感”和“孤獨感”,是“與自然相親如手足”的單純狀態。最後一段是談自己後來歲月中對雲海的感受,特別強調了當年在山中度過的那段時光的難忘,抒發了人生的感慨,表達了自己對那份經歷的無比慶幸和懷戀之情。

五.比較探究

1.《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和《雲海》兩篇文章在結構上分別是如何過渡的?

速讀並交流。

明確:《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採用了總分式結構,並且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了標誌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思路很清晰。如“第二個帶給我深刻記憶的是羅布淖而荒原上看日落。”

《雲海》的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過渡段。第一句承上啟下,由前文描寫“有趣的雲”引出了“茫茫雲海”,但云海卻不是“常見到的”,甚至於説“有云海的日子便成為節日”,從而引出了對雲海的觀賞,下文就是對“雲海”的詳細描述了。

2.比較並體味這兩篇課文的作者是如何在尋常景物描寫中表現其獨特的內心感受的。

小組討論後交流。

明確:《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這篇文章的作者曾經説過,體驗生活就是體驗生命,他對西地平線上的那塊土地情有獨鍾,充滿了對生命的考驗。他像鍾愛自己的生命一樣,深愛着這片土地。在作者的眼裏,這裏的景物都充滿了生命,處處都洋溢着感動的因子,而所有景物中,最讓他難忘的還是這落日。

《雲海》的作者非常善於面對已被人們遺忘的或熟視無睹的事物,表述奇特的個人經歷,抒發靈敏而獨特的自我感覺和心靈經驗。正如文本所表現的那樣,漾滿天宇的月光中的雲海,既平靜又豐盈,既真實又虛假,給人以熟悉的陌生感和夢中處處出現卻是頭一次看見的驚訝與喜悦,喚醒人們那些最生動最原初的知覺,去重新發現自然、體會萬物,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六.反饋評價

提問:這篇寫景散文的字裏行間也流露出作者在那種特殊年代裏一種特別的心情,你能感受得到嗎?

明確:作者的特別心情,主要就是開頭所説的,幾乎有隔世之感,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擾的單純、開闊的寧靜,整個心靈全神貫注於風霜雨露的自然界。在那特殊的年代,雖然物質生活貧困,日子寂寞,生活單調辛勞,精神也是孤獨的,但作者的心情是寧靜、單純、樂觀的。文中結尾寫道現在“再也沒有當年的心情了”,覺得這段“與自然相親如手足的愛護生活”是屬於心靈的,永遠值得珍藏在記憶的深處的。

七.佈置作業

1.摘抄本單元描寫景物的好詞好句。

2.完成《語文助學》上的相關題目。

教後反思

由於兩篇文章的脈絡較為清晰,但內容和深層挖掘的東西較多,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做好較充分的預習工作,在掌握生字詞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本案的主導思想就是突出對文章本身審美韻味的把握,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探究能力,使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等方面有所收穫。

課上雖然注重了學生討論和朗誦,取得明顯的效果,但可惜問題探究時難以深入,導致昇華不夠。而學生髮言又比較淺,如果能適時加入一些背景材料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就更好了。

西部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歐洲西部地區的位置、範圍;使學生掌握閲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2.學會運用地圖、及相關資料分析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特徵。

3.理解歐盟在本區內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記住歐洲西部地區主要旅遊資源的分佈。

二、教學重點

歐盟在本區的地位和作用,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氣候特點。

三、教學難點

理解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課件輔助教學、分析歸納法

五、教學準備

製作課件

六、教學步驟

1、範圍和位置(教師板書)出示課件【歐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地圖】,讓學生描述歐洲西部的範圍和位置。

2、地形(教師板書)

出示“歐洲西部的地形圖”課件,由學生合作分析本地區的地形特點。由學生分組找出半島、島嶼、內海、邊緣海、海灣、海峽的名稱。

3、氣候(教師板書)

通過P63歐洲西部的氣候圖引導學生分析氣候。

4、傳統的畜牧業(自主學習)

5、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教師板書)

西部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歐洲西部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國家的集中地,其聯合組織“歐盟”在世界政治和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二學生在國中已經接觸過歐洲西部的相關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學生的視野還不夠寬,對了解外界知識的新鮮感特別強。地理基礎不紮實,學習積極性不夠高。本課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對直觀的地理知識,教師激勵學生自助獲取,在活動中體會到地理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記住歐洲西部的位置和範圍,能準確地在圖上識別本區主要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記住本區主要國家名及其相對位置。

②、記住歐洲西部主要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區的空間分佈。

③、理解本區的氣候特點及形成原因,學會運用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説明歐洲西部氣候自西向東的變化特點。

④、記住本區主要河流,理解其主要特徵和航運價值。

(2)過程與方法

①、培養學生閲讀地圖、從地圖上獲得地理信息的能力。運用各項圖表鍛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②、根據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③、學會運用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分析歐洲西部氣候自西向東變化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洲西部自然環境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普遍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歐洲西部的位置和範圍,歐洲西部的氣候成因。

(2)難點:歐洲西部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係;歐洲西部海洋性氣候顯著的`形成原因。

四、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求知動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2)自主學習法:通過自主討論和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務

(3)情境學習法:根據提供情境,解決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歐洲西部國家的風景圖片,讓學生觀看。在視覺上給學生以衝擊,吸引學生的眼球。以旅遊的情境在上課,讓學生親臨其鏡,激起學生興趣。

(二)講授新課:

1、歐洲西部地理位置和範圍

2、歐洲西部的地形地貌

3、氣候

4、航運發達的河網

5、農業

6、發展較高的經濟

7、歐盟

(三)課堂小結

小結課堂知識內容,突出重難點。

Tags:教學 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