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送別》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5.11K

《送別》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別》教學設計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別》教學設計

《送別》教學設計 1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的名篇,它在董西廂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礎上,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主題深刻,詞采華麗。王實甫的'詞,在藝術上有花間美人之稱,鋪敍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朱權《太和正音譜》)。尤其是《送別》一折,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緒的絕唱。在教學本文的時候,本人是這樣設計的。

一:導語的設計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別〉,營造氛圍。

(2)聯繫柳永的〈雨霖鈴〉的下闋和江淹〈別賦〉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別離而已。

二:介紹作者及西廂的發展。

三:題解:

指名:將標題擴展成一句話概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誰為誰送別,去幹什麼。)

四:理清思路:

(1)去長亭的路上

(2)長亭餞別

(3)臨別叮嚀

(4)分手後的場面

五:具體賞析絕唱的體現。

提問:絕唱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

(1)在刻畫雙方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的方面,的確是典範篇章。主要原因就在於它的情、景描寫真正達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體分析:(端正好)和(滾繡球)(叨叨令)幾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確:兩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傳離別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後者卻是由情及景,在具體的賞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寫的景外,還要抓住抒發情感的句子。景是蕭瑟淒涼的。情離人淚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這裏需要強調的是,鶯鶯眼裏的楓林紅葉是離人的淚血,垂柳長條是拴征馬的韁繩,碧雲、黃花、西風、歸雁、車兒、馬兒,凡途中景物,無一不是傳情寄恨的標記。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煙暮藹,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確:

(2)調動多種修辭手法表現情感。

鬆了金釧,減了玉肌誇張;(叨叨令)排比和反覆;(快活三)比喻誇張對偶;(朝天子)比喻誇張對偶引用;(耍孩兒)引用誇張;(四煞)誇張

明確:

(3)表現主人公珍重愛情而鄙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兩下里

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

六:總結

七:佈置作業。

《送別》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已學過送別詩的回顧,總結送別詩的意象與情感,提高學生對送別詩的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總結送別詩的相關知識,小組合作探究,歸納送別詩答題技巧,對其他送別詩進行鑑賞。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味送別詩表達的多樣性的情感,感受送別詩深厚的文化底藴。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積累送別詩詩歌鑑賞的基本知識。

難點:在解題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學生齊唱或齊讀《送別》歌

古代由於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都不發達,每有行旅,動輒經年累月,別易會難,因此古人很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不僅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要作詩話別,這也使得古詩中以離別為題材的送別詩頗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詩,多是徵戌、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可以説,離情別意是古代文人騷客詠歎的永恆主題。

(二)回顧知識,總結歸納

1、送別詩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別詩抒發的感情大致有哪幾種?

(明確)空間意象:長亭、謝亭、灞陵橋(亭)陽關、南浦、勞勞亭、渡口、古道

時間意象:黃昏、月夜、清晨、秋天;動物意象:杜鵑、大雁、寒蟬

景物意象:楊柳、柳絮、楊花、明月、夕陽、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雲

(明確)送別詩常見的情感——————————

①表達了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深情和別後的思念及孤寂惆悵之情,情調大都依戀而傷感。

②表達深情厚誼,多讚美、留戀。

③表達詩人豁達的胸襟和豪放的氣度,寄託對友人誠摯的安慰、勸勉和祝願。

④借送別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的,在離別之意中滲透着作者的身世際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達出詩人對友人前行或對自己未來的擔憂之情。

(三)深入剖析,探尋方法

小組合作,交流探討:

1、詩人選取的這些意象與送別詩的情感有什麼聯繫?

2、由上可知:鑑賞送別詩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

“意象”與送別詩“情感”的關係(以“柳“與”流水“為例)一切景語皆情語。

抓意象———————抓關鍵詞——————析情感

(四)真題引航,明確考點

例一

送人歸京師①陳與義②(江西卷)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1、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

2、詩中“故園便是無兵馬”與“猶有歸時一段愁”是否矛盾?為什麼?(不矛盾。因為在詩人看來,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歸京時,觸景生情,心中難免生出一段憂國之愁。)

例二

送魏二王昌齡(江蘇卷)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

1、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的詞語。由送別季節可以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2分)橘柚香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2、一、二兩句詩中“醉別”“江風引雨”表達了惜別深情,請作簡要説明。(4分)

惜別知音,借酒澆愁,悽悽風雨烘托悲涼的心情

3、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雲:“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4分)

由眼前景轉為設想對方抵達後的孤寂與愁苦,通過想象拓展詩的意境,使主客雙方惜別深情表達得更加深遠。

歸納——————送別類詩歌大學聯考考查角度:形象(景物意象)、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情感。

(五)學以致用,實戰演練

1、閲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詩後問題。

《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問題:這首詩作者所要表達的基本情感是什麼?請結合具體詩句談談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情感的。4分答:要表達的情感是離愁。(1分)首先,借景抒情。(1分)作者選取了大量象徵離愁的景物“楊柳”、“楊花”、“風笛”、“離亭”來抒寫離愁別緒。(1分)末句直接表達了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和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1分)

2、閲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詩後問題。

湖口送友人李頻

中流欲暮見湘煙,岸葦無窮接楚田。去雁遠衝雲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懸。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

問題1:前三句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氛圍?這三句在詩中有何作用?(5分)

答:前三句選取了暮靄、蘆葦、田野、雲夢、飛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又迷漫着

一種淒冷壓抑的氛圍(境2分)。前三句寓情於景,為下文“離人”句作鋪墊,襯托了離別時的孤寂惆悵之情(情2分)。

問題2:“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懸”兩句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藴含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3分)答:用了想象這一表現手法。(1分)風波之中,星漢之下,始終有着孤舟離人(基於何種原因(或情境)產生的1分),流露着對友人一路艱辛的關切,是對孤舟夜渡的遙念。(情感,1分)。

注意答題規範,增強得分意識。

歸納送別詩鑑賞要點:第一眼:注意題目是否有送別字眼第二眼:注意詩詞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別意象或表達作者情感的關鍵詞第三眼:注意詩詞中的景物(環境的描寫)或與所表達情感的聯繫點

(六)課堂小結

總結送別詩特點:

形式標誌:標題中有“送”或“別”字眼;

常見意象:時間(傍晚、月夜)地點(長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馬、芳草、晚風、柳樹、笛聲、遠山、濁酒等)

基本主題:依依不捨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別後情境的想象、擔憂;對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戀與不捨——低沉哀婉,傷感惆悵;安慰與祝願——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襯托、虛實結合

(七)課後練習

淇上送趙仙舟

王維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

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

1、本詩在表達離別之情時使用了哪些手法?試結合具體詩句分析。(3分)

2、詩中作者感情經歷了哪幾個階段?(3分)

3、本詩最後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佇立”,你認為是“猶”字好,還是“空”字好?為什麼?。(4分)

六、板書設計

多情自古傷離別

———————送別詩鑑賞

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

《送別》教學設計 3

教學思路:我們課題小組將古詩分為八類:如勸學類、惜時類、節日類、四季類、愛國類、友情類、送別類、心情類等。學生曾經背誦積累了不少古詩,並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整理背誦。這樣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背誦積累,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就圍繞離愁別緒這一主題,誦讀賞析幾首比較有名的送別詩。

教學目的

通過誦讀古代的幾首送別詩,擴大積累,感受詩人的情懷,增加對友情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對古詩的熱愛,增加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以前,我們曾經背誦積累了不少古詩,並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整理背誦,比如描寫四季景色的詩,比如,有關傳統節日的詩,這樣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背誦積累,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就圍繞離愁別緒這一主題,誦讀幾首比較有名的送別詩。

二、回憶背誦學過的送別詩。

1、悲歡離合、離愁別緒是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回憶以前學過的送別詩,誰能給大家背誦幾句?

(1)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4)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2、在中國古代送別詩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送別詩一般是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送別詩中常使用的意象有什麼?(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

(2)詩歌題目往往有哪些字眼?(贈、別、送)

(3)送別內容有哪些?(寫夫妻之別、親人之別、友人之別,也有寫同僚之別,甚至寫匆匆過客之別。)

(4)所用的手法常常是什麼?(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三、小結送別詩的寫法。

1、託物寓情形象生動。就是採用託物或比物的手法來表達某種情誼或情懷。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妙在哪裏?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

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名家讚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託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

(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借托玉壺、冰心比擬詩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親友。這比通常的帶口信報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2、寄情於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別詩,表面上看猶如一幅幅秀美的風景畫,沒有什麼情誼。但仔細一品味,便可以從中體驗到一股濃濃的、深沉的情愫。

典型的句子,莫過於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笙帶夕陽,青山獨歸遠。”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送靈澈返竹林寺,雖不長,卻句句如畫。

四、品味送別詩的情感。

1、謝別。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樣的送別,從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同時也寫出兩人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2、戀別。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對將要去荒涼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戀和牽掛。

3、壯別。如:駱賓王的《易水送別》:本詩是詩人在易水送別友人時寫的。面對寒冷的易水,詩人浮想聯翩,不禁想起了荊軻刺秦王的悲壯故事,於是思念古人,感歎時事,就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對英雄荊軻的仰慕之情,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那種豪俠悲壯之情。

4、闊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一改以往送別詩黯然銷魂的感傷情調,格調高昂,氣象壯闊,雄渾豪放。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邁的歌聲。

五、背誦送別詩的代表詩作。

多謀體出示詩人及作品名稱,讓學生自主背誦,看看哪些自己已經背過,哪些還未背熟,然後同桌或四人以小組,互相提醒,互相背誦,賞讀感悟送別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在此基礎上,指生誦讀,相機點評。

代表人物及詩作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送別》、《山中送別》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李白:《贈汪倫》、《渡荊門送別》、《送友人》、《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高適:《別董大》

駱賓王:《易水送別》

六、聯繫實際,學習運用

1、還有幾個多月我們就國小畢業了,那時,我們將面臨着一個話題——離別,同窗六載的好朋友即將分別了,你會在你最好的同學的畢業留言冊上寫下哪首送別詩或經典的詩句來表達你們之間的情誼呢?説説理由。

2、作業: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送別詩是古詩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平時要注意多積累、多誦讀。與經典為伴,你就不會孤單;與經典為伍,你將永遠幸福。

《送別》教學設計 4

設計理念: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潛心會文的過程,應給足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閲讀品味,領悟內容,體驗情感。通過創設閲讀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動情地讀。補充部分送別詩,開闊學生的閲讀視野,增加閲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紮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閲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學習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激情導課。

1、導入新課: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5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課文重點寫了兩個場景(飲酒話別、吟詩送別)目送朋友遠去,唐代大詩人李白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幻燈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齊讀這首詩

2、明確目標: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如何,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這節課讓我們一起通過詩文對照理解詩意,並體會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惜別深情。

3、效果預期:希望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礎上,理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讀詩文,明詩意。

策略:速讀課文,結合文中語句,理解詩意,同桌交流。

生讀任務,策略,然後自主學習。

展示交流:

1、指名交流:詩文對照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幻燈出示對應句)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幻燈出示對應句)

2、男女生分別朗讀。

師:大家讀得真好,從大家的朗讀聲裏,從文字裏,從詩裏,我都能感受到一種濃濃的感情,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説説哪個詞最能表達他們此時的心情?(依依惜別)生齊讀。

任務二再讀課文,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策略:1.默讀課文2——5自然段,劃出體現他們深情的詞句。

2.小組交流你對這些句子、詞語的理解、感受、體會。

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及詞語的理解、感受、體會。

展示交流:

預設一:第二自然段抓“藏”“一會兒……一會兒…….”來體會依依不捨的心情.

引導讀出這份情誼,但不忍別,終須別。

預設二:第三自然段:

1、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6個“您“;夫子,請,兄長和老師)

2、讀出對李白的`“敬仰”。敬仰他的什麼呢?人品、詩篇。(補充資料,瞭解倆人之間的情誼)師:就是這樣一位風流瀟灑,不羨權貴,有着高潔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讓李白敬仰呢?現在你就是李白,面對即將離你而去的兄長、老師、知己,真誠地表白你的敬仰之情吧。(讀李白的話)

3、讀出了不忍孟浩然離去:何日才能再見面?滿飲此杯:這杯中盛的僅僅是酒嗎?

4、“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引用這句詩的用意是:安慰李白。你還能用哪些送別詩句來安慰李白呢?除了寬慰你還讀出了什麼?地久天長,能讀出這份深情厚誼嗎?還從哪個詞看出來?“永世不絕”

5、小組活動分角色朗讀對話,展示朗讀。通過兩人的對話,我們感受到了這份情(板書:語言含情)

預設三:佇立:長時間站立,從中體會到什麼?站得時間久,在江邊幹什麼?目送友人。一直到什麼時候?船消失在天邊。

師: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李白對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佇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視的目光中,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岸邊的李白,你會想什麼?

師: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千言萬語都凝成了這樣一句詩:(幻燈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同學們,文中是白帆點點,長江又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江上的船一定是來來往往,川流不息,而詩中為何卻是孤帆呢?

師:真不愧是詩仙李白,美景讓人賞心悦目,送別卻令人傷情,古詩以景見情,這種寫法叫借景抒情。(板書借景抒情)

過渡:千言萬語,盡在之中,讓我們將依依惜別之情都放在詩中,請大家齊讀(配樂讀)

三、檢測導結:

多情自古傷別離,同學們,此情此景,讓我們感受到了好友間深厚的友誼,讓我們體會到了友人間難捨難分的依依惜別之情,讓我們也送孟浩然一程,再次為他吟出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背。

《送別》教學設計 5

長亭送別

教材分析

《長亭送別》是著名的元代雜劇作品《西廂記》中頗為纏綿悱惻的一節。多少年來,它那精美絕倫的唱詞被人們反覆詠歎;那令人肝腸寸斷的情人離別的場面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鶯鶯的大膽痴情更是鼓舞了無數痴男怨女大膽衝破世俗的藩籬,為愛而鬥爭。

教學目的

1、品位文中雋永的唱詞,進而體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

2、把握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意義和《西廂記》的主題。

教學重點

鑑賞文中的精彩唱詞,感知文章所描繪的優美意境。

教學難點

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教學方法

引導和激發學生大膽想象和聯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寫離別以及涉及離別場面的文學作品很多,幾乎歷代都有名篇傳世。比如——師生齊舉:唐代王維的詩《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詞《雨霖鈴》(寒蟬悽切)……請同學們回憶一下。

而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長亭送別》則被稱為寫離情別意的絕唱,是《西廂記》最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下面,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朗讀課文,把握劇情

請幾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思考:《長亭送別》這一折內容可以分為幾個場景?請同學們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情節概括一下。

學生讀完後,請同學回答。

明確:

四個場景,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三、欣賞、品評曲詞

(一)請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把最喜歡的曲詞畫出來。

(二)欣賞、品評曲詞

1、賞讀曲詞《端正好》。

(1)提問: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

同桌可討論商量。

明確:意象有,藍天、白雲、黃花、西風、北雁、霜林。它點染了一幅空間廣闊、色彩斑斕的暮秋霜林圖:藍天白雲,黃花滿地,西風悽緊,北雁南飛,霜林染紅。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特徵的景物,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有一種詩意的迷惘和濃濃的哀愁。

(2)提問:本曲中哪些字詞用得好?為什麼?

明確:“染”、“醉”二字,下得極有分量。後兩句是鶯鶯自問自答,在為離別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經霜的樹林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繫,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鬱憂傷的感情色彩,蕭索的秋景與悲慘的心境化而為一。這些意象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在離人眼中,霜林之所以醉,是人的離情使景物沉醉。從“離人淚”可以看出主人公離別前傷感悲涼的心境。體現情的只一個“淚”字,但一個“淚”字就使全曲的景物都閃耀出別離的淚光,它們都成了傳情之物,“淚”字為畫龍點睛之筆。

(3)這一支曲子是化用誰的詩詞?

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詞句:“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4)不過,同學們注意到沒有,它們是完全一樣的嗎?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不完全一樣。王實甫在這裏是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名句。作者以碧雲天、黃花、秋風、霜林點染出如畫的暮秋景象,而寫霜林之紅則曰“醉”曰“染”,從而為眼前景注入了人物的心中情,使景與情渾然統一在短短二十五字的曲子裏。

(5)有人曾這樣寫鶯鶯當時的離情別緒:“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同學們比較一下,説説這兩種寫法有什麼異同?

學生思考自由發言:

①“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也是寫秋景,寫離情,卻另闢一個新的意境。作者抓住“滿川紅葉”的特點,説“滿川紅葉”是“離人眼中血”,説明離別的極度痛苦。我覺得“淚”與“霜林”不如“紅”與“血”來得具體可感。

②這兩句也是情景交融的,但比較直白,不夠美,大概是文學的味道不夠濃吧!而課文中的唱詞熟練地運用了為人們傳誦的詩句,傳達出鶯鶯深沉的心情和優雅的風格,説明鶯鶯和張生一樣是有相當文學修養的青年,也更切合鶯鶯相國小姐的身份。

③鶯鶯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她的唱詞應該是典雅藴藉的。“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寫鶯鶯在長亭路上看到滿樹都是經霜的紅葉,引起她的遐想,是誰把林葉染紅的呢?那該是離人的血淚,但字面上不點明“紅”,卻用“醉”把“紅”藏了起來;淚紅得像血,但字面上不點明“血”,卻用“淚”把“血”藏了起來。文詞的含蓄,正是鶯鶯含蓄性格的寫照。

總結:王實甫在這裏是把詩和劇攙起手來,亦詩亦劇,達到了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可見一個好的詞語,一種好的意境或一種好的表現方法,高明的藝術家可以從中受到啟發,獲得借鑑,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創新,這樣的例子課文中有很多。

2、賞讀曲詞[收尾]

“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寫離愁之重,小小車兒載不動。這個意思也不是王實甫創造的。回憶一下,哪裏看到過?

學生回答。

明確:

李清照的《武陵春》:“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因王實甫是寫鶯鶯的離愁別恨,因此易舟為車。但離愁之重,卻是一樣的。離愁沉重地壓在她的心頭,用“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作此,形象具體,意在言外。

3、賞析[一煞]。

(1)學生齊讀,感知其意境。

(2)教師賞析:

這支曲子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效外黃昏的畫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寫鶯鶯悵然痴立,目送張生轉山坡,出疏林,在煙靄殘照裏楊鞭遠去,最後視線所及,只有青山一抹,枯樹數株,頓時流露出無限的惆悵和深摯的眷戀。最後她無可奈何地收回視線,失神地空對張生走過的古道:“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此時夕陽斜照,寂無人聲,瑟瑟秋風中,傳來遠處馬兒的悲鳴。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鶯鶯本來就破碎的心。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聽到馬叫而見不到騎馬遠去的親人,鶯鶯的心情可想而知。

正如《詩經》所寫“瞻望弗及,涕淚如雨”,“無人語”和“聽馬嘶”,“無聲”和“有聲”互相映襯,更加烘托出環境的淒涼和鶯鶯撕心裂肺的悲哀。這支曲子寫景抒情和諧統一,生動展現了鶯鶯“離愁漸遠無窮”的心境,極盡“曲終人渺,餘味無窮”之妙。是啊,景隨人遠,情隨恨長。所以,我們看《長亭送別》,從頭到尾不過寫鶯鶯送別一件事,鶯鶯惜別一種情,但讀起來不膩味厭煩,反而為那種濃郁的詩情畫意所感染。

4、賞析[滾繡球]。

請同學朗讀此曲並作賞析。

明確:

這段曲詞借途之景,傳鶯鶯之情,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主人公複雜的內心世界:“柳絲長玉驄難寄,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鶯鶯看到長長的柳絲就想到它系不住張生騎的馬兒;看到疏朗的樹林就希望樹梢“掛住”殘陽,讓時間走得慢一點,真是寸陰可貴,離情難捨。“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張生騎馬在前,鶯鶯坐車在後,馬兒慢慢地行,車兒快快的跟,一快一慢,寫盡了兩人纏綿難捨的情狀。

(1)提問:能改成“馬兒快快的行,車兒迍迍的隨”或“馬兒迍迍的行,車兒迍迍的隨嗎?”

明確:不能。“迍迍”就是“慢慢”的意思,鶯鶯要馬兒慢慢地走,車兒快快地跟上,好讓自己同張生更靠近些,能有更多的時間呆在一起。如果改成“馬兒快快的行,車兒迍迍的隨”,那麼兩人中間可能會拉開一截距離,他們就不能就多一刻相守;如果改成“馬兒迍迍的行,車兒迍迍的隨”也是同樣的道理。

金聖歎贊這兩句是真正妙文,是從鶯鶯惜別的心理描繪的:“此真小兒女又稚小,又苦惱,又聰明,又憨痴。一片微細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寫出來也。”可見“馬兒慢慢的行,車兒快快的隨”,抒發了鶯鶯不忍離別,連一會兒的廝守都不願放棄的深情。

(2)我們在《竇娥冤》中也讀過[滾繡球],兩者相比較,就知道不同作家不同的創作風格。

明確:《竇娥冤》竇娥呼天搶地,感情激烈,語言直白如同口語,而崔鶯鶯卻委婉曲折,感情纏綿,語言自然清麗。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不同作家的創作風格有別,不同人物的語言風格、人生遭際也有別。所以我們在閲讀時一定要深入到作家、人物的內心世界。

四、揣摩潛台詞,明確主題

“言為心聲”,作家的筆力是驚人的。寥寥數語,一擒一縱,寫盡了多情女子傷離的獨特情態。所以,讀劇本台詞,要細心體味人物在獨特語境中的獨特情緒。

[幺篇]鶯鶯唱詞中的“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這裏鶯鶯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明確:

鶯鶯的言外之意是張生你和我結婚以後,我們妻榮夫貴,琴瑟和諧,希望能白頭偕老,不要分開。當然,俗話説“夫榮妻貴”,鶯鶯既系相國小姐,已具身份,那麼張生無須上京博取功名,亦可憑相國女婿的身份而富貴。這裏有埋怨之意,埋怨她母親。

文中還有哪些唱詞或對白反映了鶯鶯這樣的心態?

學生再讀課文,找到答案回答。

明確:

①“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説明鶯鶯把“及第”看作是“蝸角蠅頭”般的名利,形象地表達了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②囑咐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言外之意“即使落榜,也要回來”,這當然是針對老夫人的了,她根本不把老夫人放在眼裏,反映了鶯鶯倔強的叛逆性格。

問:這些話是鶯鶯私下裏跟張生説的還是當着老夫的面説的?

明確:這些話是當着老夫人的面説的,它不僅表現了鶯鶯對老夫人的`怨恨和倔強的反抗精神,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向讀書追求功名利祿那一套俗觀念的挑戰,真是力透紙背。鶯鶯無疑是封建時代不可多得的“離經叛道”的藝術形象。

所以,王實甫的《西廂記》,是以有生命和人性向無生命的封建禮教挑戰的里程碑!面對那個遵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户對的封建黑洞,《西廂記》石破天驚地喊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此語一出,即成為千古傳唱的不朽句言!

五、拓展、探究

學完《長亭送別》。我們為王實甫的生花妙筆所傾倒,為崔鶯鶯的一腔深情所震撼,為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所感染,我們的目光,不由得投向了遠隔重洋的英國,在那裏曾經誕生了一位文壇巨星……

生(齊答):莎士比亞。

師:他也曾經為我們寫過一個故事——一對青年為情而生、為情而死……

生(齊答):《羅密歐與朱麗葉》

師:同學們,你們是否發現了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

明確:張生與鶯鶯面對的是門第的差別,羅密歐與朱麗葉面臨的是家庭的怨恨,兩對戀人,要比翼齊飛,都需要衝破世俗的樊籬。只不過因了時代的差別、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差異,崔鶯鶯在追求愛情時,羞澀、矜持、儲蓄,而處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朱麗葉,則顯得大膽、熱烈、奔放罷了。

如果説,莎翁是歐洲“世界的靈魂”,那麼,我們也可以説,比莎翁早三百多年的王實甫和元曲大家關漢卿,則是黑暗中光明的靈魂!

六、教學小結:

《長亭送別》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動人心絃的離情歌。所以,這樣的作品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七、佈置作業:

1、體驗美感,進行美的享受,背誦文中自己喜歡的曲詞。

2、用心讀王實甫的原著《西廂記》,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

長亭送別

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情景相融離別之痛

課例分析

王實甫的戲劇創作屬“文采派”,融古典詩詞於戲曲中,營造意境,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教學時在這方面再加強品味指導。

教學反思

朗讀時利用多媒體配上合適的音樂背景,效果會更好些。

《送別》教學設計 6

指導思想:積極貫徹上海市“二期課改”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和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學習並感受古典文化的詩情畫意,初步讓學生學會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努力積澱學生的文化底藴,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設想: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為理論依據,以文中富於文采的曲詞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驗,努力創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鑑賞為紐帶,通過啟發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徵,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並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劇)的播放,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後感”並提出自己的創見,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建議學生課前預習:

1、對照註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瞭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的發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徵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着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並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語:

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在這三尺講台前與大家見面,並且能夠上一堂課,與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時光,所以,我很珍惜這種機會。當我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為我也是安徽人。俗話説,“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是的,看到你們,就像看到我的親人一樣。安徽是我的故鄉,績溪是我的最愛,你們是我的朋友。記得著名詩人艾青有兩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所以,儘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卻一直牽掛着故鄉的山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發展。看到安徽的巨大變化,想到它的燦爛前景,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在這裏安心地學習,想到現在的海灣戰爭局勢,我很擔心。真的。真誠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誠地希望愛滿天下!

我們大概都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為什麼這部影片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打動無數人的心呢?它講述的只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傑克的愛情故事,但是它演繹出的卻是一種人性的美,一種無私的愛。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説過:“愛,在幻想裏,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裏,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台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

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台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講到“長亭送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不知在座的同學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歡這《送別》,所以,用小篆寫了這幅字。我帶來了,給大家看一下。當然,這次由於比較匆忙,所以這字寫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很願意把它作為一份小禮物送給你們。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請大家多多包涵。能夠唱的同學就一起來唱吧!謝謝!

(教學設想:通過充滿深情的導語,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樹立“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做人聯繫”的意識,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線索。

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教學設想:着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範例,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可舉影片《泰坦尼克號》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夕陽下,大海中,羅絲在傑克的引導和鼓勵下,爬上船頭的欄杆,張開雙臂,閉目呼吸。也可舉學生送別朋友,學生與父母分別的場景,因為有生活體驗,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全體學生朗誦[端正好]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徵?藝術效果如何?“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醉”這三句中,你認為哪兩個字用得好?有何藝術效果?這支曲子在整折戲中有何作用?

明確:景碧雲天(烘托氣氛)黃花地(詩情畫意)

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詩詞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講析時一可聯繫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並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後整理。也可聯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為分析的範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説作者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為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説明文辭極其優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歎為觀止。)

賞析[滾繡球]

引導、啟發學生先朗誦再思考這支曲子選取了哪些意象?抒發了鶯鶯的什麼感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其藝術效果如何?

柳絲玉驄疏林斜暉馬兒車兒借景抒情離情難捨

鬆了金釧減了玉肌誇張身心憔悴怨恨

過渡語: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這種“痛”包含着愁苦與怨恨。

過渡語:我們賞析了兩段文字,領略了詩情畫意,同學們能否從文中找幾句口語?再找出一些類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語句來呢?

例如:“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

“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渲染張生內心因離別而產生的惆悵、淒涼之情。)“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渲染鶯鶯內心悵惘、眷戀、失意。)

小結:《長亭送別》一折戲,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不僅在於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膽地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動人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最後一幅“夕陽古道無人語”的畫面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相比,氛圍更加蕭瑟淒涼。離別後,“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讓學生回憶柳永的《雨霖鈴》並且一起背誦。教師展示書法作品。

(教學設想:通過小結,讓學生加深對“情景交融”的理解。通過再次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增加興趣,獲得美感。)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瞭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在[朝天子]這一曲中哪個字概括了鶯鶯“長亭餞別”時不得不別的依戀與無奈?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達她的這種心理?

明確:恨(依戀與無奈)修辭手法:誇張、比喻、對比。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麼?“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中看出她什麼性格?

明確:恨“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對偶。

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這裏基本上分析了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簡單賞析[二煞]

過渡語:曲終人散,四顧無人之際,鶯鶯與張生傾訴私情。同學們能否從這曲中找出一個字來描繪鶯鶯離別之時的心理活動?

明確:怕

“怕”什麼?(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為何“怕”?(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實基礎的。)

小結:

鶯鶯這個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侷限性:鶯鶯的倔強與叛逆的行為表現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裏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所以讓人無限同情;她的倔強與叛逆讓人無限佩服。

最後“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明確:念(眷戀,失意)

3、拓展學習視野,欣賞越劇片段。

(教學設想:通過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越劇《西廂記》中的節選部分《長亭送別》,進行視聽享受來激發興趣;通過觀後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鑑賞能力和培養創新能力。)

四、結語:

《長亭送別》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動人心絃的離情歌。所以,這樣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讀,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五、作業:

1、蒐集有關“送別”的詩、詞、曲、文、賦,能否作專題研究?

2、以“送別”為題寫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詩填詞作賦?

3、體驗美感,進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誦文中較多的曲詞?

4、能否從文中找出幾副對聯?或者根據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自擬幾副對聯?

5、用心讀王實甫的原著《西廂記》,能否寫一篇有見地的讀後感?

(設想:作業本着“因人制宜”原則,可以獨立完成,亦可以小組完成,給予充分時間,體現開放性,獨立性,合作性,注重過程,講究體驗,力求質量。)

附板書設計:

長亭送別(元)王實甫(《西廂記》節選)

主要情節: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感情變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戀,無奈)(擔心,害怕)(眷戀,失意)

崔鶯鶯:輕功名重愛情叛逆倔強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氣氛詩情畫意化用詩詞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送別》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瞭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詩歌,並能舉一反三,學習同類詩歌的特點。

3、學寫送別詩。

教學重點:

送別詩歌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寫送別詩歌。

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一、欣賞音樂《送別》,導入:《送別》組詩

1、你送過一些人嗎?怎麼送的?

2、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送別親友的?——《送別》組詩

二、第一首《贈汪倫》

1、齊讀,範讀。(放開喇叭,詩歌就得吟唱)

2、問:誰送誰?李白跟汪倫什麼關係?李白怎麼到汪倫那裏去了?(背景介紹: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遊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於是就寫了一封信託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遊覽嗎?這裏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裏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麼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裏,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説:"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並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後的幾天裏,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並帶他遊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吟詩一首——《贈汪倫》。)

(過渡:瞭解了李白和汪倫的關係,我們再來尹詩,可能會有長進吧,試着做做李白吟唱——

3、再讀詩歌。(自由讀、齊讀)

4、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A、注意語句的.通順、連貫。B、後兩句用上關聯詞試試。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

5、交流反饋。(説對的表揚,説錯的依然表揚。最欣賞的是……)

6、這樣的讀也是表面的讀,而要真正走進李白的心,我們得發現一些問題,在書上做一些記號。(同學討論)(舉手的同學提出的問題請不舉手的同學來回答)

問題預設:

①字詞方面:踏歌、忽聞、不及、深千尺

②汪倫為什麼要踏着節拍、唱着歌送行?踏歌的歌詞會是什麼?

③桃花潭水的深與汪倫送“我”的情誼有什麼關係?(用水深比喻情深,縱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④李白本是汪倫請來的,可為何李白走的時候汪倫卻不去送別呢?有幾種可能?看誰最厲害。

A、我猜想汪倫不願意面對離別的傷感,於是約定不去送行,但最終還是來了。

B、我認為這又是汪倫的刻意安排,就象當初用“十里桃花,萬家酒店”“騙”李白去一樣,(眾笑)這種特別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給李白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忽聞”體現的正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師作出肯定,並順勢指導讀出由憂而喜的情感變化。)

C、李白怕汪倫傷心,沒讓他知道自己的離開。

D、汪倫沒時間送。

⑤李白與汪倫站在岸邊,彼此話別,他們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同桌討論互説)

(鼓勵學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説真話,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別不知何時相見?”“汪倫兄,請留步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8、李白麪對這與眾不同的送別情景,面對汪倫這樣的深厚友情,即興吟了一首詩——《贈汪倫》(齊讀)

9、汪倫用什麼送朋友?(歌)

二、學習《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三、拓展閲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A、一生讀。簡單評價。

B、你猜李白在哪裏站了多久?他僅僅是看滾滾的江水嗎?你覺得這是一種什麼情?(友情)它打動你嗎?(李白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誼託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

C、這又是一種什麼方式送朋友?(目光)

2、《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A、自由選擇一首學習。

B、高適在什麼樣的天氣與朋友分別?在這樣的天氣裏,你的心情如何?你能讓好友在這樣的天氣裏離開你嗎?看看高適是怎麼送朋友的?(後兩句話)聽了這兩句話朋友的心情會怎樣?

C、這又是一種什麼方式送朋友?(暖語)(酒)

四、小結:

人生自古傷別離,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古代的詩人送別友人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暖語、酒、目光、歌等,你知道這些詩歌為什麼千古傳誦?我告訴你一個祕密:那就是這些詩歌作者在寫的時候都是以真心在寫,用真情在吟,惟有這樣的詩才會讓我們百吟不厭!(投影出示:真心、真情。)

五、即興創作,表達真情。

1、同學們,同窗共讀已六載,轉眼已是分別時,臨別之時,你是否也想賦詩一首贈給你的母校、恩師或學友呢?

出示:求學六載將遠行,遙聞校園讀書聲。友情好比千尺水,難忘同窗離別情。

2、寫給親人送別的一首小詩。(投影出示)

贈媽媽

虞傑乘車將欲行,忽聞窗邊叮嚀聲。秋時朝陽暖如火,恰似媽媽送我情。

3、交流反饋。

六、推薦閲讀:《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芙蓉樓送辛漸》(投影出示)

《送別》教學設計 8

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5課(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精讀課文,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古詩的對照閲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揭示課文中重點語段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黃鶴樓送別》(讀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這裏是誰為誰送行嗎?

3、是啊,朋友即將遠去,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請大家再讀課題。

二、細讀課文,體驗情景。

(一)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現在,讓我們隨李白一起登上飛檐凌空的黃鶴樓送一送友人吧!

2、齊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

3、當時的景色是多麼迷人呀!你能來描繪一下嗎?

結合學生的回答,師小結:對,柳絮飛揚,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這就是煙花三月的美景。

4、引: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在這離別之際,他們是在欣賞這煙花三月的美景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5、或許兩人都不願意去破壞對方的心情,或許兩人心中都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説起,或許……太多的或許,真是耐人尋味!讓我們再讀第一、二自然段,再來體會一下深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過渡: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於,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湧上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説:……

(生接讀)“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2、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後説道:……

(生接讀)“王勃説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出示這一段話。)

3、四人小組分角色讀對話。反覆誦讀、討論:哪些詞句體現了兩人間的深情厚誼?從哪裏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捨之情?

[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有利於教學難點的突破。有了第一課時的反覆熟讀課文,再加上這一環節中教者的適當點拔,突破難點可謂是水到渠成。]

4、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把這噴湧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用朗讀表達出來。

5、道不完的離別情,敍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

[這裏對這一自然段段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閲讀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閲讀質量。]

6、指名錶演。

[這樣設計既使學生在閲讀中加深感悟,體會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這一特定形式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主實踐性活動。]

三、品讀詩文,融入情境。

1、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出示)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這樣設計以優美的畫面、動情的範讀構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迸發。]

2、生自讀,邊讀邊體會,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不捨之情?

3、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師生一起吟詩。

詩句的語言是如此簡練,卻同樣表達了李白對杜甫依依惜別之情。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看看文中哪些語句是詩句的具體寫照,找出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4、孤帆漸漸遠去,終於融入到碧水長波之中。李白久久地佇立在江邊,剛才分別時的話語仍在耳邊迴響,往日一起飲酒作詩的歡樂場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閃現,一種淡淡的離愁在心間瀰漫着……

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他一定會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着友人漸漸遠去,你此時會説些什麼?

5、朗讀成誦,深情縈繞。

讓我們一起佇立江邊,目送白帆遠去,深情吟誦這首詩吧,會背的可以閉上眼睛想象情景來輕聲吟誦。

指名背誦。

6、此情此景將如李白的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一樣,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綜觀以上教學過程,既展示了媒體組合教學的優化功能,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可謂是一箭三雕。]

四、小結拓展。

在古詩中像這樣反映朋友離別的詩作還有很多,課前老師佈置了一項作業,請同學們蒐集一些這方面的古詩,現在就請同學們把自己蒐集到的送別詩向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出示並介紹自己蒐集的送別詩或詩句。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貫徹落實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的要求,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昇華理解,通過背誦把“依依惜別”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並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蒐集資料的方法。]

五、作業。

1、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背誦以下反映送別情的詩句(點擊出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板書:

黃 鶴 樓 送 別

依依不捨

李白 孟浩然

深情厚誼

《送別》教學設計 9

設計理念:

1、由點到面,感悟情感

2、引導想象,觸發情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説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並會背誦這首詩。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問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難點:

聯繫語言環境體會詩人情感,進而理解詩句的意思,做到詩文交融。

教學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由詞入手、初人情感

過渡: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欣賞了長江邊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楊柳依依、沙鴟點點、俯臨長江、飛檐臨空

2、用心地讀讀每個詞,你看到一幅幅怎樣的畫面?

3、齊讀

(設計意圖:由詞入手,漸人文本;美美讀詞,初人情感。這些都為學生理解文本,走進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鋪墊。另外,引導學生讀詞,説出理解,無疑引導學生讀中恩,讀中想,有助於後續教學環節的展開。也體現了為學而教的教學理念)

(二)由點帶面、感悟情感

1、就在這傷感而又美麗的煙花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他們的心情是怎樣呢?

2、從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呢?請同學們讀2-4小節,畫出有關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詞語,甚至是標點,談談自己的感受。

3、學生邊默讀邊勾畫

4、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寫出人物的動作,感受到他們的惜別之情。

A、他們是在欣賞醉人的春色嗎?

B、古代交通落後,離別容易,相見難,他們一別以後要十年後才得以相見,因此,他們的心情此時是什麼樣?

C、誰能讀出這樣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終於李白舉起了酒杯説:“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從這裏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B、哪些詞體會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個怎樣的人?學過孟浩然的哪些詩?

D、引導學生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導學生抓句子,談理解,談感受,使得學生由內而外的表達,擴散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學生的`身心,促進了學生的表達,再通過引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引發了讀者與詩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學生在讀中説,説中品,漸漸地沉浸在“依依惜別”的氛圍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1、誰願意做做那傷感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認為在我們班誰會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2、學生表演並評價

(設計意圖:這裏的“演”不是裝飾,是為了再現話別情境。拉近古近距離。以“演”促讀,以評促讀,讀中感悟,讀中體驗,感受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這種“演、評、讀”有機結合的方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優化了教學效果。)

(四)由圖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圖)“相見對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你們看,江邊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斂了笑容,他們在為這對友人的分手而傷感。

2、(音樂起)你們看到柳樹了嗎?你們覺得柳樹好像怎麼樣了?

3、不忍離別但是終須別呀!李白佇立江邊,望着一江春水,不忍離去,此時他會在想些什麼呢?

(設計意圖:文本中的插圖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充分利用這一文本資源,引導學生細觀畫面,引導學生圍繞美景想象,給景以人的靈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強烈的渲染,學生深受感染,融化在離別的憂傷裏,欲罷不能。)

(五)配樂讀詩昇華情感

1、多少年過去了,每當我們和親朋好友離別的時候,依然會滿懷深情地吟誦起這首詩,出示: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課文學到這兒,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相關詩句的意思。

3、在這美麗的陽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這段故事成為一段千古佳話,有人把他們之間的故事寫成了一首詩。(出示詩讓學生配樂朗誦)

4、希望同學們的友誼也能和李白與盂浩然一樣天長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絕。

(設計意圖:由樂曲導人,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激發,同時悽婉惆悵的樂曲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帶入佳境,學生感傷的情懷隨之升騰,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傷感的音樂中學生動情地誦,感傷地讀,那傷感的情懷彼此傳遞,那思念的話語靜靜地流淌,那感動的真情打動人心直至心靈深處。)

《送別》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辨識《長亭送別》中的藝術手法並分析其作用與效果,並初步嘗試與學生一起解讀與分享《西廂記》的藝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品讀與交流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分析《長亭送別》藝術手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崔鶯鶯的人物形象與其愛情觀。

説明:

本課為“《長亭送別》之三:藝術特色”,即第三課時,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藝術手法並分析其作用與效果,以便於學生對此形成較為全面和透徹的認識,並期望其能在其它詩詞鑑賞和其它同類型文章的解讀過程中遷移此種能力。

在此之前的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目標為:進一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瞭解王實甫及《西廂記》,梳理本文的主要結構並用簡潔的語句概括其主要內容。第二課時主要目標為:解讀崔鶯鶯的人物形象,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能辨識本文中的藝術手法並分析其作用、效果;進一步加深理解崔鶯鶯人物形象,體悟其愛情觀念的內涵與意義

2、教學難點:通過對《長亭送別》的藝術特色的解讀來認識《西廂記》的藝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三、教學過程:

1、檢查預習與導入新課。

(1)回顧預習問題:

A、你認為《長亭送別》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B、你認為《長亭送別》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式?其表達作用是什麼?

C、你認為《長亭送別》的語言風格是怎麼的?請舉例予以説明。

(2)導入新課:《西廂記》的'流傳原因(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色)。

説明:本課時的藝術手法主要從三個角度來思考,即:表現手法、修辭方式、語體風格。

2、品讀與交流:

(1)引導學生正確辨識本文運用的各種藝術手法。

(2)能具體以實例來分析這些藝術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説明:學生自主選擇、積極交流,教師加以引導、適當點撥,在認識《長亭送別》的藝術手法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的進步性,深刻體悟《長亭送別》的藝術價值。

3、教師小結:《長亭送別》的藝術特色,並與學生分享《西廂記》的藝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4、佈置作業:修改並點評《<長亭送別>詩意》。

042:《長亭送別》詩意

上海市光明中學劉吉朋

山色四圍殘照裏,

西風瘦馬長亭邊。

疏林不駐遠行客,

數線深愁繞暮煙。

(兩意徘徊隔暮煙。)

(後記:第二句原為“古道”,以前的學生陳馨怡建議改為“長亭”。我雖屬意“古道”,然其平仄不當,而“長亭”二字扣題甚緊,吾心亦同之。並於課堂內直呼陳為吾“一詞之師”也。此為後記。)

《送別》教學設計 11

一、目的確定:

《長亭送別》是著名的元代雜劇作品《西廂記》中頗為纏綿悱惻的一節。多少年來,它那精美絕倫的唱詞被人們反覆詠歎;那令人肝腸寸斷的情人離別的場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鶯鶯的大膽痴情更是鼓舞了無數痴男怨女大膽衝破世俗的藩籬而為愛而鬥爭。因而這一課的教學目的就應定在欣賞唱詞的藝術魅力和把握鶯鶯形象意義兩個方面。

二、內容選取:

本文是一篇擴展閲讀,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品味語言上,即選取課文前三個唱段[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來分析,其他的讓學生自主去選擇和品味。

三、過程安排:

課程導入——作家作品——字詞梳理——整體感知——品味語言(唱詞鑑賞)——人物形象——課外作業

四、方法選擇:

1、合作探究。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感受,自己去鑑賞、評價;

2、比較閲讀。通過和其他詩詞比較的方式來領會課文唱詞的絕妙之處。

五、手段利用:

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四個維度給學生以豐富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充分融入到送別的美景和悽婉的離情之中,從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學實施】

教學目的:1、品位文中雋永的唱詞,進而體味其曼妙幽怨的離別的意境;

2、把握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意義和《西廂記》的主題。

教學重點:1、鑑賞文中的精彩唱詞,感知文章所描繪的優美意境。

教學難點: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教學方式:1、多媒體輔助教學;

2、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前面,我給大家講單元導語的時候説過,我們現在所欣賞的戲劇主要是20世紀從歐洲傳過來的“話劇”。而在此前,我國早已有了本土的戲劇,而且也曾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我們本土的戲劇由於以唱為主,被叫做“戲曲”。今天,我們來看看,我們民族的戲劇和歐洲話劇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國戲劇發展的歷史:元雜劇、南戲——明清傳奇——京劇等)

1、元曲五大劇作家及其代表作(請學生回憶已學的知識)

關漢卿:《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

鄭光祖:《倩女離魂》

白樸:《牆頭馬上》、《梧桐雨》

馬致遠:《漢宮秋》

王實甫:《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

2、王實甫:王實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國元代戲劇家。編撰雜劇14種,現僅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他的作品抒情性強,曲詞優美,對元雜劇和後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他的代表作《西廂記》全名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5本21折,該劇取材於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和金人董解元改編的《西廂記諸宮調》(習稱《董西廂》)。

3、《西廂記》故事梗概:(教師羅列人物,請學生來講故事,然後教師補充更正)

(人物:崔母、長老、崔鶯鶯、紅娘、張生<君瑞>、孫飛虎、白馬將軍)

三、生字詞梳理(預習檢測)

染驄倩(婧)迍釧靨(魘)揾

諗(捻)攜(雋、鐫)泠(伶、拎)靄(藹、謁)蹙

四、整體感知:

1、先瀏覽課文。

2、結合課文,看黃梅戲《長亭送別》視頻片段和相關的圖片,思考問題:

選文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主要表現的是哪個人物?

基調:離別的傷痛

主角:鶯鶯

第二課時:

五、品味語言(唱詞鑑賞):

(精彩的唱詞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來和學生一起賞析)

1、提示鑑賞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現手法④找關鍵詞句⑤分析用詞的普遍性的特點。

2、四人小組自己鑑賞。

3、請代表講解,同小組的同學補充。

4、教師更正、補充、點評。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資料:(1)、典故:“碧雲天,黃花地”化自范仲淹詞《蘇幕遮》

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2)、意象:萬里碧空遍地秋菊蕭瑟秋風南方大雁醉意霜林(特徵: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調都是秋之淒涼)

(3)、表現手法:借景抒情(秋景——離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

(4)、關鍵詞:染

點評:這首曲詞開頭化用前人詩詞,總體勾勒離別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時羅列四個秋之意象,兩動兩靜,給離別的感傷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鋪墊。接下來一個問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發——總是離人別淚。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繫,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鬱憂傷的感情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悽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這段曲詞句句是景,只一“淚”字是情。但一個“淚”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離別的傷感所籠罩。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寫法。

B、《滾繡球》

滾繡球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釵。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人教版語文高二年級《長亭送別》教學設計之二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資料:

(1)、意象:柳絲、疏林、斜暉(柳絲是古人送別的代名詞,斜暉也傳遞出日暮時分的傷感)

(2)、表現手法:由情及景、對仗、誇張

(3)、關鍵詞:恨

點睛之句: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

點評:這首曲詞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開篇,不忍分別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勢奔瀉而下,然後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虛擬的“柳絲繫馬”,古人向有“折柳送別”的傳統,這裏進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綿軟的枝條比作栓馬的韁繩。“柳絲繫馬”實際上是説女主角不忍猝別,欲以纏綿之情絲留住情郎,但是“難”字説明這也只能是一種沒有的幻想,幻滅更是讓人徒添怨歎。“疏林掛斜暉”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當數“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纏綿數語之後,重要別離,這時張生跨上玉驄,卻戀戀不捨,於是任由馬兒細它慢行,而鶯鶯目送張生離別之後也要坐上馬車歸還。但是不忍情人立馬消失在視線之外,於是策馬驅車快快追趕已經前行的馬上郎君。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個數學上的同向“追及問題”。顯然,他們會在一刻相遇,但也僅僅只能是一刻。它的絕妙之處就在於作者揣摩兩個有情人因不忍分別而在在乎那一剎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難怪金聖歎先生曾經深深感歎説“此真小兒女又稚小,又苦惱,又聰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細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寫出來也。”

而接下來的“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釵。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一句,我認為也是令人叫絕之句。柳永詞《鳳棲梧》有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國維先生稱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個“漸”字,但王實甫在這裏卻更進一層,似乎是耳朵剛聽到“我去了”人便轉瞬消瘦,眼睛只遠遠地望一眼送別之長亭,當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見相愛之深,離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

有什麼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

準備着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

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

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

久以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悽悽惶惶的寄!

資料:

(1)、普遍用詞之特色:兒字詞尾、疊詞

點評:這首曲詞較前兩首又有其特別之處。它不在關注外在的景,轉而摹寫內情外露之嬌憨情態。女主角從眼前之車馬而心生怨氣,進而想到分別之後無聊、落寞、悽清的孤單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無益之舉,只好把相思寄託與昏睡與眼淚,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經的繾綣,能寄些書信與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這首曲詞用詞頗有特色,多用“兒”作詞尾,以緩和語氣,減慢語速,更有一種撒嬌之態依稀可見。另外,還用了五組AABB式的疊詞,以加重語氣,延伸傷感。

這首詞比前面兩首更大膽、直接,當是二人低語之時的言辭。

D、其他值得玩味的詞句:(可先讓同學們自己找出自己喜歡的,然後互相交流心得。這裏提供的僅供參考)

[脱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

[幺篇]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四煞]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峯華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六、靚女鶯鶯:

前面已經説過,《長亭送別》的主角是鶯鶯,她其實也是《西廂記》的第一主角。《西廂記》家喻户曉很大程度上也因為鶯鶯這個人物深入人心!我們結合時代想一想,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為何如此令人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麼無法抵擋的魅力呢?而這些魅力可以從唱詞之中看到嗎?

1、學生討論,瀏覽課文,找佐證。

2、展示學生成果,補充,總結。

特點唱詞:

[幺篇]……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各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快活三]……“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點評:廣東人把好看叫做“靚”。鶯鶯作為元代的一個相國千金,卻不自命清高,認準了要與沒有背景沒有功名張生長相廝守。張生在母親的要求之下進京應試,張生也允諾一定要考取功名榮耀於她,可她卻將這些東西看做“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只擔心張生會尋花問草,始得終棄。在她眼裏,愛情越過了功名、身份而佔據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説,雖然千年之後的我無緣一睹其芳容,卻深知她有一顆不為世俗所擾,忠於愛情而義無返顧的潔淨、芬芳的心靈。也就是説,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個有着“靚”的心靈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靚女”!

七、課後拓展:

《西廂記》在中國的知名度不亞於任何一部文學名著。有人説它的語言很多都堪稱絕筆。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放棄這樣一個感受和學習的機會,去找找這本書,花一兩個下午,好好地讀一讀。寫一篇不少於500字小評論。

《送別》教學設計 12

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初步設疑。

1、出示課題,齊讀課題。今天是哪位小老師為我們板書的,請我們的一日之師帶領大家讀一下課題。謝謝

2、出示古詩,指名讀詩。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李白在黃鶴樓上設宴為好朋友孟浩然餞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動,吟出了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⑴自讀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這首詩,看看針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問題要問?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問題。談話激趣:下面讓我們交流一下……

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我想通過認真學習課文後,你們的這些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

4、過渡:

1)、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去讀讀課文。(自由讀)

2)、現在拿起手中的筆,把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課文內容圈畫出來。(學生動手圈畫)

3)、以小組為單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組裏交流一下。

(小組討論,師巡迴指導)

5、針對第一句詩句,你解決了哪幾個問題?

故人“指的是誰?為什麼稱為“故人”?

師:“煙花三月”是怎樣的三月呢?你從哪裏知道的?(幻燈出示畫面及第2段內容)

生:繁花似錦的三月。

生:鳥語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豔麗的三月。

師:同學們知道嗎?自從李白寫下這句詩後,原本著名的城市揚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們紛紛趕往揚州,欣賞那裏的美景。而“煙花三月下揚州”被後人稱為“千古麗句”。一起美美地讀這句詩。

二、朗讀話別,感悟話別。

1、過渡: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這藏在心裏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讓我們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讀第二小節

2、一對好朋友就要在這裏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

3、學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⑴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難捨難分,誰也不願意離開誰。)

⑵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説一説他們的行為與心情嗎?

(因為他倆都不願意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

⑶讓我們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齊讀這一句話。

4、師:離愁別緒在心底,情難啟,口難開,可有些話總得説出口,聽一聽兩位大詩人是怎樣話別的?

教師範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師:聽完他們的話別,你還能從他們的言語中看出些什麼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還能看出孟浩然雖然也很難過,但他比李白年長,所以他試圖安慰李白不要太難過。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長和老師,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難過。

師:是呀,灑脱、率直的李白將自己滿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裏行間了。拿起筆,讀讀李白的這番道白,邊讀邊思考,哪裏看出他對孟浩然的敬仰,對這次分別的不捨?

(學生邊讀邊劃邊感悟與思考。)

(2)師:(多媒體)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就請您滿飲次杯吧!”我從李白言語中對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稱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稱孟浩然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對那些有才學有人品的人的尊稱;“您的人品,您的詩篇,結識了您,一直把您當作,請您”短短的一段話別,李白竟用了這麼多個您,我覺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師:老師現在也很敬仰你,因為你不僅讀明白了李白的語言,還將他的內心分析的這樣透徹、準確,我覺得你能做李白的半個知音了。真是不簡單。其餘同學還有高見嗎?

生:“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我知道,李白與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國自古就説“長兄若父”,還説“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李白説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長和老師,可見,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師:請給他掌聲,感謝他用豐富的歷史知識解讀了李白,解讀了課文。我們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他們的關係,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師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譽”是指好的名聲。李白讚揚孟浩然的才學,詩篇名滿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師:李白多麼的敬仰孟夫子呀,讓我們帶着無比敬仰之情,朗讀這兩句話。

(生齊讀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話別語的前兩句)

(3)你通過課外的閲讀,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瞭解?

(相機指導讀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傷感>。)

(4)師: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個良師,一個益友,一個兄長,一個知音了,李白能不難過,能不傷神嗎?一齊讀:

生齊讀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話別語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師:還沒分別呢,李白就擔心哪天才能再見,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見對於孟浩然的離開,對於這次分別,他是多麼的不捨呀!再讀:

(生齊讀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話別語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師:勸君更盡一杯酒,因為帆船啟航,將不見故人。一起讀出李白的不捨,讀出李白的難過!

(生齊讀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話別語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5)師:真是蘭舟未發已盼君回呀,面對友人的道白,面對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動極了,人生能得這樣的知己,我還有什麼遺憾的呢?他“接過酒杯,一飲而盡。但畢竟他比李白年長,他得一面將自己的眷戀之情隱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讀。讀孟浩然的話別之語“王勃説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師:孟浩然引用王勃的這句詩,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嗎?

生:王勃説,世界上有你這樣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遠在天涯海角,也像鄰居一樣的.近。

師:孟浩然引用這句詩,是想向李白表白什麼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雖然不在一起,但因為友誼,心能靠的很近。

生:他要告訴李白:別難過,我們不是永遠分開,還會重逢的。

生:他要告訴李白:我們的友誼不會因為遠隔千山萬水而受到絲毫的影響。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樂觀起來,因為沒有今天的分別就沒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別是為了明天的再見。

師:是呀,正如他後面講的,我們的分別只是(生:暫時的)雖然分別了,但友誼卻(生:永世不絕)

師:李白聽了友人的話,心裏會想些什麼呢?心情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生:他會開心起來,是呀,孟兄所言極是,我們不是永別,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見了,不要那麼傷感。

生:他會想,此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牽掛就夠了。

師:帶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長,似老師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齊讀孟浩然的話別語。)

5、分角色表演話別的情景。師:道不完的離別情,敍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也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學們請你們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練一練。

(學生自己練習)

表演前,下面的同學有什麼寶貴的經驗要告訴這兩位同學?給他們指點一下。

開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紙杯2只)(一人讀提示的話。)

評一評。

還有人願意上台來表演嗎?

三、心隨船去,想象內心。

1、過渡: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終於,孟浩然登上了船,揮手與李白告別,下面我們看第二句詩。指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請同學們讀讀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這句詩?

3、討論交流,指導朗讀。師:“孤帆”指?

生:一隻帆船。

師:老師有疑問,長江上不僅是沙鷗點點,我覺得一定還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詩中為什麼説只有一隻帆船呢?

生:因為李白只凝視着孟浩然乘坐的那隻帆船,他全神貫注的只看着那一隻載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沒看到。

師:“盡”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際”呢?

生:是隻的意思,天際是天邊。

4、理解“佇立”、“凝視”

5、師:同學們,你能猜猜此時佇立岸邊,舉目遠眺的李白心裏正想些什麼,會説些什麼嗎?

生:想當初,我們一起吟詩作賦,把酒言歡,攜手同遊,好不快哉。

生:想當初,我們秉燭夜談,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離呀。

生:而如今,我們天各一方,遠隔萬水千山。

生:不久後,我們一定還能重逢,孟兄,我還在此地等待您的歸來

6、指導朗讀。師:多麼真誠的朋友,多麼真摯的友情呀,一齊滿含眷戀之情地讀:

(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引讀第五自然段。(別時的話語仍在耳邊迴響,往日一起飲酒作詩的歡快場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現。)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生齊讀)

3、師:學完李白創作這首送別詩的背景,再看這首詩,相信你一定能輕鬆而準確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請同學們與同桌一起將詩的意思完整地説一説。

五、積累拓展,情感遷移。

過渡:自古多情傷離別,多少文人墨客因離情別緒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師已讓你們收集了一些送別名詩句,誰願意與大家一起來分享的。

《別董大》《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樓送辛漸》

《送別》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渡荊門送別》。

2.過程與方法:

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為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難點:激發學生想象,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對“送別”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古詩。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學生自由讀古詩,初步瞭解詩意。

2.放錄音,營造氣氛。

3.《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明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明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4.這一聯中有一個字用得好,找出來談談它好在何處。

明確:“隨”字將羣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們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5.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請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明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雲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

教師補充: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的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6.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明確:不是,是告別故鄉。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懷着深情厚意載我遠行。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依不捨,但不説破。從對方來寫,説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

7.尾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抒發了思鄉深情。

8.通過合作學習,研究探討:

(1)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這裏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託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説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裏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象。“雲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雲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象。“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時忽然出現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並無這種自然現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雲彩各種奇異的形狀,彷彿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麼平常的月景和浮雲能引起詩人這麼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境裏認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鋭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荊門送別》中“送別”有幾種理解?

課本提示中説是詩人青年時期出蜀贈給送別的友人的詩,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此詩説:“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到底哪種理解更合適?

這首詩的確寫的是送別,不過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詩人李白已經上岸了。詩人與朋友在長江千里舟中相伴來到荊門,現在李白離舟上岸,在告別的時候説“可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因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託意於江水,只有它能代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繼續推舟前進,自己上岸,更代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後,只有故鄉江水依然相送,憑這寄託彼此的鄉情友誼。至於課本提示和沈德潛評價的理解,當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詩中並無送友的離情別緒。當時,年輕的詩人,懷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壯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動,祖國壯麗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詩一氣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調輕快,意境高遠,想象瑰麗。中間兩聯,尤以頷聯為佳,氣象博大,氣勢飛騰。“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繪了船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壯麗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詩人的開闊胸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歷來被稱為不朽的佳句。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為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這種奇想,言盡意遠,韻致清揚。

(三)齊讀,背誦這首詩。

(四)結束課程。

【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交代旅程;

頷聯喜悦開朗;

頸聯新奇景色;

尾聯思念故鄉。

《送別》教學設計 14

一、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提綱挈領地瞭解劇情,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與性格特徵。

(二)通過探究體會課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瞭解景物描寫的作用;體會學習課文修辭方法多種多樣、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的語言特色。

二、教學設想:

1、直接導入。

2、簡介《西廂記》故事情節。(課下注釋很詳細,老師讀一下,稍加潤色,使之更完整、詳細。)

3、顯而易見《長亭送別》是崔鶯鶯送張生去趕考,考取功名的,我們早上已把課文讀了一便,除了張生,鶯鶯還有誰?(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裏送別?(長亭)“亭”指哪裏?(古代設在道路旁的公房,為遠行之人送別或停宿之用。例如:李白“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對長亭晚,寒蟬悽切”)

4、快速讀課文理清情節結構:

全折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寫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見夫人科”至“專聽春雷第一聲”)是長亭餞別的場面,主要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心理,突出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邊靜】至“小生又生此念”),是臨別叮囑的場面,主要表現鶯鶯對張生的關心和擔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結尾),是分手後的場面,描寫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捨的情景和離別後的`痛苦。

5、再讀課文,討論問題

既然是送別,想想鶯鶯是一種什麼感情,心理?

從文中找出能體現鶯鶯心理感受的語句:…………試加分析。

鶯鶯感情概括:

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則父母不答應:二則他考不中自覺無臉回來見鶯鶯就不回來。其實,在古代一個像張生這樣的白衣書生很難考中,想想當時殘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萬裏挑一啊,張生就那麼優秀?再者像張生這樣深陷愛情,哪有心思讀書!學業已荒廢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如果考中,害怕他喜心棄舊,一去不返。所以考會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別,鶯鶯已看到這種嚴酷的現實。這不是暫時的分離,意味着永遠的失去。面對現實,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徹肺腑。)

B、無奈(自己是無法不讓張生不去的,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張生又沒有想到私奔,也不可能想到,畢竟他認為讀書仕進是他們愛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為愛情,考取功名也是他們實現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條路。即使私奔又怎樣?只有餓死。)

C、愁悶(自己一腔話,怎對張生説?又有老夫人在場,沒有盡訴衷腸的機會啊!)

(引導學生分析:我提倡一種圓融的分析,揉到一塊兒去。對於學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辭上,用典上,表情達意上等諸方面系統分析,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它語言的魅力,讓學生知道經典好到底好在哪裏?這裏分析是關鍵,網上對課文語言的分析很多,這裏不再贅述。)

接着,還可引導學生將課文與關漢卿的《竇娥冤》進行比較,體會兩位大師的不同語言特色。(最好由學生髮言、然後歸納。)

《長亭送別》語言華美典雅,以富於文采為特色:

(1)善於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於意境美,語言委婉雋永;

(2)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詩詞的語句乃至意境,善於將古代詩詞中典雅凝鍊的語句,與生動活潑的民間口語融為一體,語言更具有詩化的特點;

(3)修辭方法多種多樣。

《竇娥冤》語言樸實無華,以“本色”見長:

(1)直抒胸臆,感情濃烈,語言直白;

(2)多用白話,多用方言詞語,語言通俗,更具有口語化的特點;

(3)較少使用修辭方法。

6、“我看崔鶯鶯愛情觀”由學生討論,但不能空口無憑,從文中找到例證!(這有些熱鬧。)

7、分析完之後,一定要留時間讓學生誦讀,並背會某些精彩語句。

《送別》教學設計 15

教學內容:

由於影視音樂與影視劇情密切關聯,因此,與其他類型的音樂相比,影視音樂更易於理解。影視音樂在傳播渠道上也比其他僅通過現場演出或錄音的音樂更為順暢,隨着相關電影或音樂劇的播放,影視音樂會很快得到傳播。本單元力圖讓學生對影視音樂及其不同類別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並使學生能夠結合所熟悉的電影及電視劇,能夠自主分析其中音樂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影視音樂的不同分類,瞭解學堂樂歌的有關常識,演唱歌曲>。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演唱和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提高學生的表現力。

情感目標: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誼。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影視音樂的不同分類,瞭解學堂樂歌的有關常識,正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難點——切分音,長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

1、課前播放《喜羊羊與灰太兒狼》

【設計意圖】調動情緒,創設一個寬鬆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愉快、興奮地開始音樂課。

2、師生問好

(1)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電視、電影嗎?那誰知道剛剛聽到的是哪部動畫片的音樂?請告訴老師,有哪些影視劇的音樂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並請學生唱唱他們所熟悉的影視歌曲)

(2)聆聽影視歌曲片段

片頭曲《黑貓警長》:黑貓警長主題歌《上海灘》:上海灘

背景音樂《還珠格格》:有一個姑娘插曲《浪漫滿屋》:ithink

情節音樂《微笑百事達》:北極星的眼淚片尾曲《神話》:美麗的神話

(3)音樂常識:歸納影視音樂的分類(主題歌、片頭曲、插曲、情節音樂、背景音樂、片尾曲等。)

同學們真棒!那麼請大家根據音樂在影視劇中出現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視音樂有哪些不同類型?

我們今天要學的歌曲是一部電影中的插曲。

【設計意圖】以流行影視歌曲引情激趣,將學生生活中已有的音樂感受帶進課堂,既拉進了師生距離,體現了教學活動與生活相結合的課改新理念,又揭示本節課的主題。

(二)感受體驗,學唱歌曲《送別》(20分鐘)

1、播放《童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剛我們聽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麼歌曲?什麼是校園歌曲?流行於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麼在上世紀我們的前輩在學校唱什麼呢?

2、學堂樂歌

二十一世紀初,流行於學校的歌曲,叫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倡導、推廣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啟蒙音樂教育家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認識它們,但在我國近代音樂卻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學堂樂歌以舊曲填新詞為主,用中國民歌、小調的曲調或歐美歌曲的曲調填進創作的新詞。

3、介紹李叔同——學堂樂歌作者,音樂、美育教育家,早期話劇活動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於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於福建泉州開元寺。1906年李叔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同年,又創辦了中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並擔任了《太平洋報》的文藝編輯。

李叔同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他一生從事多方面的`藝術活動,除音樂、戲劇外,繪畫、書法、篆刻、詩詞均所擅長。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

主要音樂代表作品有《送別》、《西湖》、《春景》、《憶兒時》、《春遊》、《留別》、《早秋》等。

4、欣賞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師:“同學們,進入國中階段,由於學習任務加重,大家接觸電視電影的時間應該也越來越少了,借今天課堂上的機會,老師要邀請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老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請認真體會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師:“這首影視插曲的曲名是什麼?(送別)

節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強情緒憂傷惆悵深情

6、出示歌譜,學唱歌曲

(1)分句學唱歌譜。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用自然、舒展的發聲方式輕聲地學唱歌譜,老師唱一句,請同學們跟唱一句。”

(2)學唱歌詞。師:“同學們,我唱譜你們唱詞,請注意表現出歌曲憂傷悵惘的情緒。”

(3)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進一步練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發聲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讀音hu。

c、切分音,長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頓

d、歌詞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歎。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

歌曲表達了一種依依不捨的送別之情。最後一句應唱得漸慢漸弱。

(4)讓學生用領唱加齊唱的形式演繹歌曲《送別》。(13分鐘)

a分小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領唱②句男領唱③句女齊唱④句男齊唱⑤⑥句輪唱;“夕陽”重複;

(三)拓展活動

讓學生課後蒐集更多的影視音樂,下節課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四)總結下課(2分鐘)

1、小結:這節課我們瞭解了影視音樂的分類、瞭解了學堂樂歌這個特殊的歷史產物、學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別》。歌曲完美地抒寫了人生離合的真實體驗和世間永存的摯意真情,從而使這首歌成為不朽的經典之作。今天的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2、師生告別。

五、教學反思

音樂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銀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視音樂作品,我選擇的內容是我國影片《城南舊事》中的插曲:《送別》。這是一首一段體的歌曲,d大調,表達出一種依依不捨的誠摯情感。歌曲的旋律優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詞下,使歌詞和歌曲達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遠,成為一首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田園詩歌。通過歌詞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園;再由景寫人,這種特有的中國式描摹方式,總是使文字得到了昇華,昇華至人們內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使離別那淡淡的愁情,躍然心底。這對學生的價值觀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間還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Tags:送別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