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1.02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生物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1

20xx年X月X日 X天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間,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在校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我順利的完成了本學期的工作。回顧這一學期,既忙碌,又充實,有許多值得總結和反思的地方。現將本學期的工作做一個小結,藉以促進提高。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業務素質。

“學海無涯,教無止境”,只有不斷充電,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和活力。而學校的領導也時常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你有一桶水,才能倒給學生一碗水,特別是年輕的老師更需要學習。所以,一直以來我都積極學習。一學期來,我認真參加學校組織一些培訓。另外,我還利用書籍、網絡認真學習了生物新課程標準、有效課堂教學方面的知識、以及相關的文章等。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讓自己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也明確了今後教學努力的方向。隨着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斷學習。平時有機會還通過技能培訓、網上聽課、公開課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不斷進步。通過這些學習活動,不斷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為自己更好的教學實踐作好了準備。而且也非常感謝學校為我們報名參加中國小班主任遠程培訓,參加完這個培訓,我感覺收穫良多,這項培訓也給我這個菜鳥班主任帶來了許多有用的訊息。

二、求實創新,認真開展教學、教研工作。

教育教學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首要任務。本學期,我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好新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生物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我任教八年級的生物課,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切實做好課堂教學“五認真”。課前認真作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教案,並結合各班的實際,靈活上好每一堂課,儘可能做到堂內容當堂完成,課後仔細批改學生作業,不同類型的課, 1

不同班級採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學生對生物更有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生物水平。另外,授課後根據得失及時寫些教後感、教學反思,從短短几句到長長一篇不等,目的.是為以後的教學積累經驗。同時,我還積極和其他任課教師進行溝通,瞭解學生,改進教法,突破學法。針對新教材,我也使用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方式,積極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設計了“遠離煙酒(調查活動課)“人的性別決定(遊戲課)”、“蚯蚓在哪兒爬得快(實驗探究)”等課,着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對於生物課的教學,我採用系統性、階段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使每堂課都能讓學生有收穫。我也自己動手做了一些教具,蒐集了一些教學視頻還有做了一些教學PPT,以豐富學生的總之,不管在課堂教學,還是在課外活動中,我都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標,力求讓生物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2

曾經聽過許多老師上這一節內容的公開課,有的老師講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準,很到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方面也做得很好,課堂氣氛也較濃烈,使我受益匪淺。但有的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往往不盡如人意,或顧此失彼,或講解知識有失偏頗。我自己也曾經開過這一節的市級公開課,課後的評價是“效果好,很成功”。

先不説教學效果是“好”還是“不好”,從老師這一方面來説,共同的一個特點是:課堂上口若懸河,講得滿頭大汗;從學生這一方面來説,共同的一個特徵是:中等以下的學生在課堂上聽得如墜雲霧,暈頭轉向。

真的需要老師這麼費勁地講解這一部分的知識嗎?真的需要講得那麼多、那麼到位嗎?如果老師少講一些,學生就不能學會這一部分的知識嗎?採取什麼樣的做法,既可以讓學生學的效果好,掌握得紮實,又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我的感覺是,首先要把老師的知識講解大幅度地減下去,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其次,不要一開始就大講特講一些概念和名詞。再次,要精心設計好讓學生動手、動腦的內容。

基於以上這些想法,這學期,我在上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做了如下的改變。

一、設計一張表格,讓學生繪圖,用鉛筆(畫錯了能及時改動)繪出有絲分裂的主要時期的細胞圖像,繪出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幾個主要時期的細胞圖像。

簡要地説明繪圖要求,就開始讓學生繪圖,在投影屏幕上循還播放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動畫。學生如果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課本上查找,或觀看播放的細胞分裂的動畫。在學生繪圖的過程中,老師巡迴查看,指出學生繪錯的地方,以引導思維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思考,尋找正確的知識。

繪完之後,老師選幾張學生繪的圖,投影出來,師生一起共同分析,哪個地方畫得好,哪裏畫錯了。然後,投影課前老師自己預先畫的圖,師生一起分析探討,看哪個地方學生畫得比老師的`好,哪個地方老師畫得好,哪個地方老師畫得還不如學生畫的好。師生在一起共同比較,共同進步。

這樣,一節課的時間就用完了。課後佈置作業:

1.自學本節內容,弄清減數分裂的過程,弄清重要的名詞和概念。

2.發一張老師精心挑選的習題課後完成,下一節課帶來,師生一起分析、講評。

這樣的一堂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老師只是起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掌握的效果遠比一味地聽老師的講解要好得多。而且,減數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連續的動態的變化過程,只要學生形成了這個映像,所有的知識名詞的理解和記憶都不再是什麼難事了。

通過對這一節課教學的反思,我得到了這樣的認識:

1.要教會學生怎樣學,關鍵是要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老師不能包辦代替。

2.既然老師的講解是“自己昭昭,使人昏昏”,那麼就果斷地閉嘴吧,想方設法讓學生動起來,只有讓學生動起來,他才不會上課昏昏想打瞌睡,讓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自己昭昭”。

3.一節課的教學活動,老師要設計好讓學生進行怎樣的有效的思維活動,不能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教學任務。

4.有一些生物學的名詞和概念可以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去學習和掌握,老師不必一開始上新課,就仔細講解一大堆 本節要學習的名詞和概念。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在這一單元的測試中,我驚喜地發現,這一部分的知識,學生掌握的效果相當不錯。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3

1、教學觀念的轉變及課程目標的實現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本着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小結。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徵,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信息”、“知識鏈接”。

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通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導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説。“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信息”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鏈接”是不同章節的前後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繫。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

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3.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

4、緊抓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脱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分子與細胞》中有四個探究性實驗,這些探究活動改變傳統注入式或啟發式,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一開始對於這些沒有

5、多方位地評價學生新課改對學生的評價不在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本着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經過備課組的'多次研究,本學期我們的評價內容包括模塊考試、單元測試、實驗技能和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課後作業)。

6、建立平等的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

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悦、民主和

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 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生物的關鍵所在。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4

我作為今年剛調入洋浦實驗學校的新教師,對於新課改不甚瞭解。第一次面對新教材,第一次面對新課改,以前的老經驗有些顯得過時了,所以我從開學一直在努力學習有關理論。儘可能找時間去聽觀摩研討課,學習同事們的優點,吸取他們的長處,同時自己也上了兩堂研討課,得到了吳主任和夏組長的悉心指導,給我提了很多指導性的建議。在後來的教學中,我經常想起兩位名師的指導,盡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備課、授課中貫穿新課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課的環節上,我改變了過去單一提問複習的方式,做了一些改變。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出現的現象入手,分析其發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到學有可用,或通過一個科學家對某項研究的艱難歷程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到科學研究的樂趣與艱辛,或讓學生先做試驗,埋下伏筆,然後從分析試驗中的疑問入手,疑問解決了,新知識也掌握了。

我在教學中努力貫穿着這樣一個理念,就是讓學生多自學,獨立思考,然後輔以討論、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料,但資料後設置的問題,對我們的學生來説較難,所以我將原有的題目簡化,分解為更簡單的小問題,小問題解決了,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對以後學生無論面對大學聯考,還是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的解決都大有裨益。

在實驗教學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講步驟,演示過程,學生依着做。這樣做,學生只是機械的重複,沒有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能到達實驗的目的。我在這方面做了一點嘗試,實驗前只交代實驗要達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問題,其餘的均由學生去學、去做,放手讓學生操作。當然,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我及時地與學生溝通、探討,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的挖掘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對於新課改,我只是一個學生,還在學習理論、摸索教學的過程中,有些疑惑,敬請指導:

1、“以讀代講、以練代講、以討論代講”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嗎?

2、學生的層次不一,自學自讀、討論學習,能培養所有同學的自學能力嗎?

3、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學校開始傾向過程性評價,社會、家長認可嗎?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説出核酸的種類。

②簡述核酸的分子結構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劑染色,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過程與方法

①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②學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參與小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1、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核酸的分子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

1、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

【課時安排】

2課時第一課時:觀察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課後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反思

通過這次課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自己在教學設計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務指向不明確,任務要具體細化。如,比較DNA與RNA在化學組成上的異同,任務太大,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可以改為填空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對其結構和化學組成進行比較。

②教學主線不清晰,順序凌亂。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想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DNA和RNA在結構上的不同,再細化到局部,從而實現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來理解知識點。從教學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掌握情況不理想,究其原因在於教學設計不科學,不符合認知規律,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從核酸的基本組成元素出發,由元素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組成核苷酸連,再形成核酸,層層推進,逐漸深化知識,在教學中不斷實踐課程標準的要求。

2、教學行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課,可以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和辨析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由於對學生不太放心,很怕學生達不成任務,我在本次中講得比較多,剝奪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是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強化學生活動,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②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生物知識多且零散,需要理解並記憶。在教學中應適當留出時間給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記憶,本次課學生需要記憶2種核酸,2種五碳糖,5種鹼基,8種核苷酸的中文名稱。

③對學生見解的反思。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對五種鹼基的記憶的時候,有學生提到了U就好比人的兩條輸尿管,所以U代表尿嘧啶;看到G就想到了鴿子,而鴿子屬於鳥類,所以G代表鳥嘌呤。這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於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有助於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6

一、夯實基礎,注重學科內的知識聯繫,形成知識網絡

近幾年來大學聯考試題強調以能力立意、加強能力測試,但不是説我們可以忽視和放鬆基本知識的教學,恰恰相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離開了知識的積累,能力是很難形成的。

在基礎知識的複習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主體知識,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構建生物學知識的網絡體系。在複習課中,不少教師喜歡用括號的形式把知識點的有關內容括起來,認為這就是知識網絡,我認為那只是概括了一個知識點的內涵,是某個知識點或某方面知識的具體化而已。

要把它擴展為一個知識網,應該是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儘量聯繫與此有關的知識點,並使它們有機地連成一體。例如光合作用是一個知識點,它的內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條件、場所、意義和過程、反應式等。把光合作用與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與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水分代謝及礦質代謝(從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組成、ATP的組成等方面看)等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才是一個知識網。這個網還可以進一步擴展與農業生產中作物增產、社會熱點問題(如温室效應)等聯繫起來。

二、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跨學科命題是大學聯考命題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目的是通過學科間的知識綜合,考查學生對中學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應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中學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面對這種改革,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生物學教師,首先要搞好本學科的教學,“種好責任田”。在此基礎上,應努力介紹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聯繫,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但從本學科,而且儘可能聯繫、類比相關學科。例如涉及到葡萄糖時,不但要從生物學的角度讓學生了解葡萄糖的分子式及其作用,瞭解葡萄糖如何分解釋放能量的過程,瞭解葡萄糖是如何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還可以聯繫到化學知識,讓學生複習葡萄糖的化學性質,進而瞭解如何鑑別葡萄糖。

三、注重改革課堂教學

1)複習內容的調整,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a、加強學科內綜合:這一調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概括、綜合、歸納形成知識鏈,進而構成知識網。例如我們可以將教材知識結構重新組織,分成這樣幾個單元: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的代謝,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生物與環境。甚至可以以問題的形式組織教材,如生物體是如何構成的?生命活動是怎麼進行的?生物與環境有什麼關係?親代與子代有什麼聯繫?等等。

B、加強學科間的聯繫:見前面。

C、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關注生物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所謂生物學的熱點,主要是指哪些影響最大、幾乎人所共知的問題,同時也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內容,而不是指偏、難、怪的內容。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等。理論聯繫實際則是指將生物學知識與自然現象、生產和生活的實際聯繫起來。例如:無土栽培與植物的礦質代謝、癌變與生物的變異、環境與生態學知識、光合作用與糧食增產等等。

D、加強探索性實驗:如後所述。

2)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的出發點就是要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教法要靈活多變,要徹底拋棄一講到底、一練到底的教學形式,多采用討論式、引導式、過程式的教學。在學科內綜合的教學中,可多采用引導式教學。例如,複習細胞分裂就可以採用引導式,()什麼是細胞分裂?細胞分裂有哪幾種方式?

每一種方式有何特點?細胞分裂對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有何意義?細胞分裂與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何聯繫?通過提出問題,創設情景,一步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串成鏈、連成網。在一些跨學科的、理論聯繫實際的、研究熱點的內容中可以多采用討論式的教學。在探索性的實驗教學中應多采用過程式的教學。

不論採用那種教學方法,我們都要把落腳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説要以發展學生能力為基礎來選擇和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在高三的複習中,尤其要注重學生綜合、分析、識圖、實驗設計和操作、求同存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的發展。因為這些能力在大學聯考中常會考查到。

四、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連續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都十分強調考生的實驗能力。有的題目是改正錯誤的實驗步驟、有的是要求設計實驗步驟、有的要求預測實驗結果或分析實驗現象等。這些題目從方案到結果的分析都是開放的,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

它給我們一個導向:教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實驗設計依樣畫葫蘆做實驗也不行。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真正弄懂實驗原理,弄清實驗中每一步設計的科學依據。要讓學生掌握整個中學階段生物學實驗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如對比實驗法、單因子實驗法等。

同時應增加一些探索性的、開放性的實驗,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7

1、教學觀念的轉變及課程目標的實現

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本着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全組教師參與式的研討,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鑑,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啟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取得共識,發揮羣體效應,全面挖掘教材,探討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間互相聽課,課後及時組織評課,傾聽教師的意見。通過聽課、交談等途徑將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小結。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徵,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信息”、“知識鏈接”。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通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導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説。“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信息”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鏈接”是不同章節的前後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繫。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每章節後面都編排了些習題,這些課後練習和章檢測題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與生活實際聯繫的練習題,特別是增加一些活題,如技能應用、拓展題,有一定難度,既有思維拓展,也有知識用,還有某些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等。對於這類習題採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觀點,再由學生進行相互評價,最後由老師加以點評,從而使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 “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高一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着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

(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繫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説,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

(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

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

(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

(3)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提問興趣。

(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4、多方位地評價學生

新課改對學生的評價不在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本着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經過備課組的多次研究,本學期我們的評價內容包括模塊考試、單元測試、實驗技能和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課後作業、課堂表現)。

5。建立平等的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悦、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生物的關鍵所在。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8

每次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容時,都很費一番心思。因為這部分對學生來説是全新的內容,雖然趣味性也很強,內容本身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書本呈現的內容較為抽象,隱含的內容也很寬泛、深度較廣,並且有些練習題難度也較大,還出現了教材上沒涉及到的.專有名詞。如果僅僅學會課本內容,不進行專題訓練,還是應付不了各種類型的題目。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教師依然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 的認知層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硬塞給學生,那麼學生即使學得再多,充其量也就是學會了某些知識,而沒有學會學習的方法。新課程理念下的“遺傳和變異”該如何實施,才能即學會一些方法,有應付各種題型呢?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書本上每節內容,還是引導學生以自學為主,稍難的知識可以發動學習討論,並且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隨時改變教學方法。例如:教學過程中,基因突變的原因分析--鐮刀型細胞貧血症,預設了小組討論。可在巡視中,發現許多小組的討論好象只是為了完成討論的環節,只講了幾句就停止了。瞭解情況後,發現學生並沒有深入瞭解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這種情況下必須對課堂預設立刻作出調整:不然課堂效率可想而知。當時的調整是由教師提示各環節的要點問題,學生思考回答,然後教師講解補充完整。再隨機出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訓練解題思路。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剛學完這部分內容時,大部分學生是很糊塗,面對具體題目感覺無從下手,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各種題型的訓練後,思路才逐漸清醒。因此,在題型訓練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細緻講解和補充相關知識。例如:學完三種可遺傳變異後,如果不比較三種變異,學生就難以區分三種變異的區別和聯繫。所以適當補充一些知識是有利於學生理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需要適當加以補充。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9

20xx年X月X日 X天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生物學科教學工作,從考試情況來看,成績不算理想。認真回顧這半年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教學中,我長期細心觀察無心向學、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體會的過程。優越感使他們養成怕麻煩--急於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賞識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講究方法,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針對情況,我準備採取如下措施:

第一。轉變學生學習態度。針對一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我要拉近與他們的關係,走進他們的心理,找出根源,轉變學生對學習的錯誤認識,消除學習中的消極情緒。給予他們學習方法的指導。

第二。加強課堂管理,提高課堂效率。要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願意學,樂意學,積極主動地學。在每節課上,每次作業都要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與能力。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能力以及工整的書寫。培養學生細緻審題的`能力,防止馬虎出錯。

第三。努力提高自己。平時多看一些有關教學方面的資料,特別是與自己所教年級有關的。多聽課,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

第四。認真備課,精選試題保證學生學足,學精。

第五。虛心向其他老師請教,進一步提高教學成績,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實現優生成績的提高。

第六。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用書要源於教材又不拘於教材;要服務於學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尋求規律的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10

習課是以知識深化、整合和綜合應用立意的一種課型,要注重結構性,體現綜合性,着眼提高性。複習課倡導“整合—訓練式”教學策略,即高度概括,根據各部分知識所反映(或描述)的現象(或過程)的物理屬性,深刻領會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使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温故知新,深化對重點內容的理解,澄清對難點知識的困惑,科學歸屬知識的功能,使知識進一步條理化;綜合應用,全面認識概念、規律的內涵與外延,探究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學的思維體系,使方法進一步套路化。

基本思維程序:導入課題,引領目標→自主梳理,整體建構→深化完善,典例導練→應用感悟,變式訓練→綜合檢測,達標演練→歸納鏈接,拓展提升。

一、導入課題,引領目標

複習課的課題導入,語言要簡練,最好由一句話導入。複習課的目標定位要突出對新授課知識的彌補、充實、完善和深化,突出整體構建、方法遷移和綜合應用,突出思維的拓展與科學方法的形成。要立足雙基,突出發展,通過整體構建和綜合應用落實思路和方法的培養;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又要避免脱離學情的“一步到位”。引領目標要突出複習的必要性,讓學生明確要深化、完善的重點及要求,要探究的思路與方法。複習課的目標定位要考慮到新授課還沒有到位的目標。

1。教師活動

(1)簡述複習範圍,直奔複習主題。用簡潔的導語或實際問題讓學生領悟到零散知識功能的不足,直擊學生的知能薄弱,激起學生對知識和方法進一步整合學習的慾望,對複習課產生積極的認知傾向。

(2)引領複習目標,指導複習策略。根據《課程標準》和大學聯考要求進行能力目標的引領,根據學情實際指出需要深化、完善的重點是什麼,應該進行到什麼程度,並對不同層面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法指導建議。要特別關注不能一步到位的學習目標,避免學生做無用功。

2。學生活動

(1)通過教師的導語,領會本課複習的必要性,明確本單元複習的內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對複習範圍內的知識線索和解決的問題通過思維掃描進行回憶,以積極的心態投入複習。

(2)認定複習範圍內的各項學習目標,比對反思自己的學習現狀,進行初步定位,明確哪些方面自己已經掌握,應該主攻的問題是什麼,並以此為依據確定自己的複習策略。

説明:(1)教師在導語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會本單元的知識特點、地位和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根據自己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目標自我定位,以激起學生的認知傾向。

(2)目標定位要本着瞄準基礎,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要以完善、深化知識與提高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

(3)目標認定過程要注重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對既定目標進行調整,領會複習的重頭戲是什麼,複習將要達到的境地是怎樣的,自己具備的實力和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以充分發揮目標的引領作用。

(4)複習目標認定後,應該引導學生初步擬定自己的複習策略,把最旺盛的精力集中在最薄弱的問題上。

二、自主梳理,整體建構

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整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東西;一連串不連貫的知識在記憶中僅有短得可憐的壽命。所以複習課要高度重視調動學生主動梳理,科學構建,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能夠實現條理化、系統化、結構化。梳理要在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突出知識所描述(或反映)的物理屬性,不要搞成了對知識內容的複述再現;整合要根據概念、規律和方法之間的相互聯繫,突出知識間的邏輯關係和結構層次,不要搞成了知識點的羅列再現。梳理和整合最好讓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創設平台,讓學生展示交流,互動完善。在梳理(不是複述)、歸納(不是羅列)、感悟(不是問答)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和方法的温故知新。

1。教師活動

按照由根(中心問題)到幹(知識主幹),由幹到枝(知識聯繫),由枝到果(知識要點)的思維順序,引導學生回顧知識,構建知識網絡。可參考如下三個方案組織教學

(1)課前佈置,學生獨立構建。課上讓學生登台展示,講解自己的構建思路,不當之處,其餘學生隨時提出疑問和修改補充,教師同步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進一步明晰知識之間的聯繫,完善知識網絡。

(2)課堂研討,學生合作構建。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交流,合作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師用投影儀展示幾位同學(或小組)的歸納成果,請其他同學評議,發現不足,提出建議,必要時教師進行引導、評析,提出補充、完善意見,然後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及時鞏固、整理知識結構,將已有的知識圖表再加以簡潔化、科學化。

(3)教師引導,師生同步構建。學生積極主動地回顧、思考,教師進行思維引導,同步構建單元知識結構。

2。學生活動

對本單元知識和研究方法積極主動地進行回憶、概括,理清知識體系和相互間的邏輯關係,初步構建知識網絡,根據老師的指導、點撥,一方面要主動展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要準確領會教師的點撥性語言的含義,還要主動地對其他同學的成果進行評價與借鑑,深化對所學知識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識網絡。注意:

(1)要抓住主幹,高度概括,將概括的結果從聯繫的角度,以邏輯結構(結構圖或表格)的形式呈現。

(2)要協調、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將外部的學習控制轉化為內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技能。

(3)要突出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繫(邏輯的、因果的、功能的聯繫),杜絕複述式概括、羅列式歸納、壓縮式總結的複習方法。

(4)要注意與學生的思維同步,不要把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搞成了教師向學生介紹和解説。

(5)要有意識地與先前的知識網絡鏈接,讓新知識向舊知識轉化,實現新舊知識之間的整合,奠定靈活運用的基礎。

三、深化完善,典例導練

實現知識在“温故”基礎上的“知新”,在綜合應用基礎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煉”是複習課的關鍵環節。“知新”的意義包括深化、完善、提高,即物理內涵的透徹理解——深化,外延條件的全面把握——完善,相近知識的準確辨析——提高。要突破薄弱環節,澄清認知誤區,關注學生新課學習中疑惑不解的問題、複習過程中生成的問題,這是複習課的根本問題;例題的導練要突出審題能力的培養、解題過程的規範和思路方法的提煉。在綜合應用(不是套公式)、互動辨析(不是對答案)、方法歸納(不是就題論題)的過程中實現知新,確保學生頭腦中知識和方法的正確性。

複習課教學策略

1。教師活動

(1)問題引領,點撥完善。抓住知識的主幹,根據知識的特點、形成過程和功能,通過程序性問題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根據學生所暴露出來的難點和疑點問題,創設互動平台激起爭辯,重在深化對知識內涵的全面理解,強化對知識外延的牢固把握,強調有關注意事項,為準確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2)例題導練,探究方法。圍繞知識的重點、難點與綜合能力的培養目標,通過典型例題糾正學生的認知誤區、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教學的方式應該是互動式,以能力培養立意,以審題方法為切入點,以啟發點撥為主要手段,以規範呈現過程為標準,以思路與方法的提煉為落點。

2。學生活動

(1)深度反思,互動完善。在教師的程序性問題引導下,從知識的特點、形成過程、主要功能、侷限性和適用條件等角度尋求問題的結論,對自己的理解進行深度反思,通過比較發現問題,通過爭辯澄清誤區,通過補弱完善知識。同時要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互動交流及時矯正。

(2)主動探究,尋求方法。深入讀題、仔細審題,捕捉有效信息,通過獨立思考或互動研討加工處理信息,確定解題思路和方法,規範地呈現出解題過程。積極參與同學互評、老師的點評,提煉出這一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注意:(1)要突出主幹,抓住學生存在的問題展開復習,不要面面俱到。

(2)教師要潛心發現問題,學生要主動提出問題,雙方要互動解決問題,否則就會搞成了低效重複。

(3)例題的設置要從深化完善知識內容和綜合應用解決問題兩個角度考慮,深化與完善知識要緊緊圍繞知識的形成和學生的困惑點;綜合應用要緊扣知識重點跟實際問題的聯繫。

(4)例題的教學策略必須是師生互動,使學生在教師問題的推動下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發現規律和自身存在的誤區,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深認識,最終提煉出思路和方法。

四、應用感悟,變式訓練

例題教學所探究出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往往掌握不夠準確,理解存在誤區,教學中要通過變式訓練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進行檢驗、內化,感悟思路和方法的含義、功能與應用注意事項。變式訓練的題目設置要跟例題相近又

相異,提高例題教學的指導功能。訓練要規範時間、氛圍和格式,允許同學之間討論、合作。變式訓練的'題目設置要關注學情,做到分層設計,落實因材施教,注重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快樂中實現能力的提升。

1。教師活動

(1)根據學生對主幹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和例題的特點,設置並投放變式訓練題,但要控制題目的難度和梯度,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平台。

(2)對學困生進行鍼對指導,在各層面的學生充分完成解題任務的基礎上,當堂落實做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救,確保不留教學欠賬。

2。學生活動

(1)獨立思考,在規定的時間內規範地完成解題任務,在解題過程中感悟對知識、方法的理解,糾正誤區,內化提升。

(2)對存在的困惑主動與同學討論或向老師請教,及時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注意:(1)該環節學生要以獨立活動為主,合作討論為輔,教師要以個別指導為主,集體講評為輔。

(2)變式訓練要與例題相近、相異,以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避免機械地套用方法。

(3)學生在做題遇到困難時,要主動與例題比對,以感悟方法;教師進行點評時,要有意識地聯繫例題的特點,以鞏固方法。

(4)要限定時間和規範要求(思維規範、表述規範、過程規範),訓練情況的落實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通過爭辯實現頓悟,通過交流實現完善。

五、綜合檢測,達標演練

複習課的主要活動是圍繞知識主幹、重點難點、學生存在的問題展開的,不可能對複習範圍內的所有知識面面俱到,同時不同學生的難點和存在的問題往往不同,所以在面向全體的同時要充分關注個性,最後必須進行綜合檢測,針對暴露的問題進行個性化補救複習,以消除教與學的盲點。

1。教師活動

(1)投放綜合達標演練題,提出時間要求和結果呈現要求。通過巡視進行個別指導,以面向全體的教學心態關注學困生,力爭做到人人過關,最大限度地消除兩極分化。

(2)學情反饋,引導學生互動評析,進行補救教學。

2。學生活動

(1)獨立完成達標演練題,深入思考和領會知識的內涵、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困惑的問題請教老師或與同學商討,查找自己存在的薄弱環節。

(2)展示自己的解題思維過程,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互動進行感悟深化、自主補救、自我完善。

注意:(1)題目的內容要緊扣學習目標,在儘量覆蓋全課的基礎上突出重點。

(2)題目的數量和難度要面向全體,確保絕大多數學生能夠當堂完成。

(3)巡視指導的重點是中下游學生,通過中下游學生的提升推進上游學生的提高。

(4)落實要當堂完成,根據學生展示的情況進行鍼對點評,針對點評重在進行思路與方法的靈活應用、遷移應用和整合應用的策略指導。

六、歸納鏈接,拓展提升

歸納、拓展可以有效地提升複習課的效果。歸納是針對本課題的內容,是為了從更高的角度審視知識體系與方法體系,以突出知識主線、方法主線、問題主線;拓展是針對相關聯的內容,是為了實現本單元知識體系與前知識體系的鏈接,本單元的方法與已掌握的方法的整合,以突出知識的整體功能與方法的遷移應用。

1。教師活動

(1)從知識主線、方法主線、問題主線三個方面對歸納的格式和要領提出指導性建議。

(2)針對鏈接其他單元的相關知識和方法,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指導學生進行完善。

2。學生活動

(1)審視單元知識體系,回顧相關知識、方法與題型,從知識主幹、方法套路、問題類型等角度進行歸納與鏈接。

(2)在老師的指導下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感悟他人的觀點與老師的指導點撥,自覺進行完善和提升。

注意:(1)歸納要突出知識主線、方法主線、問題類型,提升要突出知識的綜合應用策略和方法的遷移應用;拓展要突出橫向聯繫、問題歸屬,鏈接要“回放”跟例題、訓練題相近的題目,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徵,比較它們的解決思路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通過解決一道題目,學會解決一類問題,實現方法的準確理解與遷移應用。

(2)要做到知識與問題對應、題型與方法對應。

(3)要充分落實讓學生參與過程,不要把指導搞成了替代。

總之,複習課教學是一個師生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要突出知識的整合和應用,杜絕知識羅列式或壓縮講課式複習,明確夯實雙基並不意味着低效重複,立足教材要避免“温故有餘,知新不足”,提升能力但不能搞題海戰術。要做到知識讓學生自主疏理,網絡讓學生參與構建;應用讓學生充分訓練,規律讓學生探究發現;錯誤讓學生互動爭辯,方法讓學生感悟提煉。複習課既不能忽視訓練而搞成了單純的知識剖析、深化與完善,也不能只注重訓練而上成了習題課,要在充分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加強訓練,在落實訓練的過程中內化和提升對知識與方法的理解。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11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全新的課程理念,新的課程標準,為新一輪課程實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我校新課程實施已近1個多學期,在這過程中體驗到了新課程改革的種種酸甜苦辣,下面就談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心得與反思。

1、轉變教學觀念,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本着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全組教師參與式的研討,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鑑,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啟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取得共識,發揮羣體效應,全面挖掘教材,探討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間互相聽課,課後及時組織評課,傾聽教師的意見。通過聽課、交談等途徑將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小結。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合理地開發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徵,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信息”、“知識鏈接”。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通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導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説。“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信息”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鏈接”是不同章節的前後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繫。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每章節後面都編排了些習題,這些課後練習和章檢測題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與生活實際聯繫的練習題,特別是增加一些活題,如技能應用、拓展題,有一定難度,既有思維拓展,也有知識用,還有某些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等。對於這類習題採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觀點,再由學生進行相互評價,最後由老師加以點評,從而使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保證實驗課的數量和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保證實驗課的數量。《分子與細胞》中的實驗一共有9個,有些實驗受到實驗條件的限制,無法實施的,我們採取的措施是看實驗錄象,如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在保證數量的前提下,更要保證每次實驗的質量。一旦實驗課安排不妥就會事半功倍,經常出現學生到實驗室圖個熱鬧新鮮,而學不到任何東西的現象。因此我們在上實驗課時,一定要做好二個環節———實驗前的預習引導和實驗後的總結交流。讓學生預習好實驗原理和實驗目的,並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切忌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地克隆課本的實驗步驟。實驗完成後,讓學生完成一份實驗報告,並且把實驗結果以實物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現在實驗報告上。實驗報告不是對實驗過程的簡單記錄,而是將具體的實驗現象,分析為什麼得出這個結果。不管實驗成功或失敗,都要分析原因,進一步總結並在班上交流。通過這樣一節完整的實驗課,既有利於學生基礎知識原理的建構,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科學、作科學,更加有效得促進能力的發展和情感價值的養。

4、組織好探究性學習,促進能力的發展

《分子與細胞》中有四個探究性實驗,這些探究活動改變傳統注入式或啟發式,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一開始對於這些沒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動,我們確實很是費了腦筋。怎樣開展這樣的課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的能力有限,結果定是一片混亂、一無所獲;還是像傳統驗證性實驗一樣給個經典的套路,直接告訴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那樣的話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這些課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經過我們備課組的共同探討,我們對探究性實驗採取兩種手段:

1、設置恰當的問題情景,引發有價值的課堂交流。

2、營造複合型、多元化的課堂交流氛圍。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資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通過這些現象和知識點的聯繫,從而提出問題。學生對生活的問題很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問題的答案,有了問題之後老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蒐集資料或者設計探究方案,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5、多元化地評價學生

新課改對學生的評價不在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本着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經過備課組的多次研究,本學期我們的評價內容包括模塊考試、單元測試、實驗技能和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課後作業、課堂表現)。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12

《走進細胞》是高中生物必修1的第一章,是開篇,相當高中生物的緒論,也是學習其他模塊的基石。上好這一章很關鍵。我通過這章的教學實踐,發現要好新課標,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去摸索。

一、領會新課標課堂理念

在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中,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課堂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2、面向全體學生;

3、倡導探究性學習;

4、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新的課堂理念不僅是新課程的標誌,也是新課程實施的系列環節的方向標。只有教師細細地揣摩,認真領會新的課堂理念,才能將其滲透到教學過程的各環節。

今年我第一次接觸到新課標,我積極參與新課標學習,信心百倍地給學生上《走進細胞》的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這一節的教學目標有兩個:

一是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二是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我利用課件讓學生觀察SARS病毒、HIV病毒結構,觀察病毒的生活與繁殖,再讓學生觀察單細胞草履蟲的運動,人的生殖發育的簡圖及人的縮手反射,與學生一起探討病毒單細胞、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能否離開細胞。

接着我落實第二個教學目標,我以課本上龜為例和學生一起來認識生命系統結構層次,讓學生先了解生命系統的九個層次,然後我把龜換成人、松樹、草履蟲、細菌讓學生來討論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及各層次之間的關係。時間很緊,第二個教學目標沒有達成。我反思我的教學環節,發現我在落實第二個目標時先講解然後逐一討論,如果我能啟發學生閲讀龜的生命系統結構層次,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人、松樹、草履蟲、細菌的生命系統結構層次,再由我和學生一起來歸納生命系統各層次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既可以完成我的教學目標,又滲透了新的課堂理念。新的課堂理念需要我們用心領會,才能滲透到教學的各環節。

二、做好初高中生物銜接教育

學生在國中學過生物,進入高中,絕大多數學生把國中所學的生物知識遺忘了。做好初高中生物學知識銜接很有必要。我們學校針對學生這種情況,編寫了校本課程,而且安排高一新生入學的第一週為啟蒙教育周。一週時間要把學生國中所學的生物回憶起來很難,況且生物一週才安排兩課時,這兩課時我重點把與高中生物必修1相關的四個單元做了講解。如生物與生物圈、生物和細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與人的生命活動。其他單元安排學生課外自學。

第二週我上新課,第一章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學生很自然就從國中過渡到高中,並沒有感到很深奧。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第一課時,我安排學生到實驗室操作顯微鏡,通過銜接高中教育的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學生已瞭解了顯微鏡的使用。學生很快就學會了操作高倍顯微鏡,觀察各種細胞的結構,看到學生臉上露出喜悦的笑容,我也有了成就感。這樣激起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也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生物的信心。

三、重視學習,適應新課標

新課程的一個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教師在設計、組織和反思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訓練情況,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即教學的三維目標。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圍繞一些知識點展開一些活動,如引導學生分析相關的科學史實和科技新聞,生物學原理在實踐中的應用,讓學生動手完成生物學實驗,參加一些實踐活動,或者課堂圍繞某個學生關心的生物學問題,引導學生蒐集資料,開展辯論等。如果教師不加強學習,根本適應不了新課標教學,只能就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不利於培養學生生物學興趣,開發學生思維,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儘快適應新課標,對於生物教師來説是新的挑戰,加強學習刻不容緩。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學習:

①反思每堂課。上完每堂課認真反思,找出成功與失敗之處並分析其原因。在失敗與糾正中發展自我,提升自我。

②積極參與備課活動。與同仁一起探討教學活動,討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爭取從每一次活動中有所收穫和提高。

③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吸取專家的教學經驗,學習的觀摩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以適應新課標教學。

通過“走進細胞”這一章的教學,我深有體會,要落實好新課標,我們教師需要用新的課堂理念來武裝思想,不斷加強學習,深化專業知識,借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靈活應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來教育學生,才能培養出具有科學素養的學生,才能完成新課標的教學目標。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13

備好課,上好課,是教學常規的基本要求,那麼什麼是好課呢,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科應該有所差異,在高一生物課的現行課標的要求下,我認為一堂好課的標準應定位在“ 不是看教師有無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學生有無出色的表現” ,應該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能體現出來,有張有弛的節奏,一切以學生思維的互動、能力的訓練、情感的培養為主。

高一《蛋白質》是教學難度相對較大的一節內容,又是非常重要的考點。在這節教學中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己製作圖片,演示蛋白質的形成過程來體會事物的變化過程,發現知識內在的規律的教學策略。在課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 為節省時間教師自己做好給學生) ,在卡片上寫有-NH2 ,-COOH ,-CH3 ,-R …等基團, 在課堂上讓學生四人一組找到相關基團組成書上給出的幾種氨基酸並比較這些氨基酸異同點, 得出氨基酸的定義。 再將拼出的氨基酸脱水縮合開成二肽、三肽與四肽讓學生找出水分子是怎麼產生,有關原子來自哪個基團,肽鍵指的是哪部分是由哪些基團組成, 在脱水縮合中與哪些基團沒有太大的聯繫等問題的答案,並數出有關肽鏈數與肽鍵數與水分子數,為後面找找規律作好準備。再由幾個組的同學合作拼出形成更長的肽鏈,並計算有關肽鏈數與肽鍵數與水分子數的`關係,以及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最後全班同學把所有的肽鏈一起形成三條長的肽鏈(形成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再一起計算情況的分析基團變化、分子變化及相關計算得到相關規律。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這些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自己講出來,這一方面又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又可以解釋其他同學可能存在的疑問,當然也會暴露出學生思維的欠缺,問題能得到及時的反饋與彌補。這樣一來就基本上可以由學生自己解決這一節中的重點與難點,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和總結規律的能力,切實體會物質的變化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記得以前有一位英國科學家的一個研究結論:我聽(記住20% ),我忘記;我看(記住40% ),我記得;我做(記住80% ),我學到;我教(記住96% ),我掌握。放手讓學生自己體驗那不就OK 了!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14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細胞和生物體一樣,也要經歷出生、生長、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生命歷程,當該過程發生異常時,則可能導致一種嚴重的後果——癌變。學生在必修一第6章第2節《細胞分化》中已經知道:幹細胞的研究為某些癌症(如白血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而與癌症相關的更多知識則在本章第4節《細胞癌變》中學習,由此可以進一步瞭解癌症的結構基礎——癌細胞的主要特徵和致癌因子,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細胞癌變》是對本章第2節內容的承接。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有關癌症的知識,但還不知道到細胞癌變的機理。在教學時,可以利用舊的知識基礎,通過適當的手段,使新知識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網絡中。

二、三維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1)説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和致癌因子。

(2)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3)通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從課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本課內容,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2)資料分析與討論式教學相結合:組織和引導學生根據課件出示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癌細胞的主要特徵、致癌因子的種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細胞癌變的關注,從而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過致癌因子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以及增強愛護環境的意識。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美,從而感知生命的珍貴。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癌細胞的主要特徵。

2、致癌因子。

難點:

細胞癌變的機理、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人類在地球上沒有天敵,但自然壽命與實際壽命有很大的差別,原因是有威脅着人類生命的疾病,你知道威脅人類健康的“四大殺手”嗎?以此作為引言。再問:你聽説過哪些癌症?熟悉的藝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的有哪些?然後出示“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和“我國癌症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的座標圖,從而激發學生對癌症的關注。

2、師生互動:

1)引出“癌症的'結構基礎——癌細胞的概念”後。學生討論腫瘤與癌症的區別;

2)課件出示三則材料,讓學生討論分析“正常細胞與癌細胞有什麼不同”,從而得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

3)學生討論“人羣中哪些人易患癌症”,從而引出致癌因子;展示不同環境下的致癌因子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總結、歸納致癌因子的種類,並逐步掌握常見致癌因子;

4)由“致癌因子為什麼會導致細胞癌變”來引出細胞癌變的原因,老師再進一步講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5)引導學生閲讀教材P.125“問題探討”討論得出癌症的預防措施和如何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出癌症的預防;引導學生閲讀教材P.127,資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防癌”,從癌症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分析討論得出“病從口入”也適用於癌症;課件展示“世界衞生組織(WHO)公佈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和“日常誘癌20例”,學生舉例哪些做法會增加患癌症的機會或預防癌症;課件展示“日常抗癌食品”、“吸煙的危害”圖片,鼓勵學生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由“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引出癌症的診斷和治療;結合實際情況,介紹近年來本校教師或教師家屬患癌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等,體驗並重視癌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性,並比較多種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優缺點;展示“世界衞生組織提出的八大警號”作為人們考慮癌腫早期徵兆的參考;

7)最後鼓勵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以後為人類戰勝癌症作出貢獻。

3、課堂小結:以知識網絡的形式進行。

4、隨堂練習:課件展示練習,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師生共評,指正錯誤。

五、教學反思

1.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

1)聯繫實際,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覺到癌症並不陌生。如讓學生舉例聽説過哪些癌症、有哪些熟悉的藝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教師介紹近年來本校教師或教師家屬患癌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等。

2)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講解致癌因子的種類時,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圖。

3)利用資料,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歸納知識,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如癌細胞的特徵,癌症的預防。

4)通過小組合作與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5)利用座標圖,使學生通過具體數據的解讀和比較,更關注癌症。

6)滲透情感教育與感恩教育。如學校患癌症教師或其家屬病後寫信向全體捐了款的師生致謝;通過致癌因子的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從而感知生命的珍貴,自覺珍惜健康,珍愛生命;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15

1、教材分析

本節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教學內容,細胞核是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將更加全面和完整,進而從生命系統的角度認識細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為以後的學習做鋪墊。

2、學情分析

經過前面細胞膜和細胞質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對細胞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細胞核的學習完後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統一的認識,構建知識的整體性。

3、設計思路:

1)情境導入:用多利羊誕生過程的一段視頻引導學生思考:“與多利羊相關的有三頭羊,它更像哪頭羊?為什麼?”學生應該都能想到是跟提供細胞核的A羊最相似,但具體原因可能很難表達出,以此進入本節的學習。

2)課中互動釋疑

首先用課件展示本節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以及問題生成單的相關問題整合,然後正式進入課本內容的教學。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來進行教學。

①細胞核的功能:主要是通過分析P52的四個資料分析來總結。由資料1和4為一組,資料2和3為一組,分別得出細胞核控制着細胞的遺傳和代謝。考慮後3個資料都有對照實驗,所以在分析資料1時設計瞭如下的問題“問題1:美西螈的膚色是由細胞核還是細胞質控制的?問題2:此實驗完善嗎?如果不完善還應該做怎樣的補充?”由學生思考並進行回答,資料2有圖和文字説明就由老師簡單分析了一下,考慮到資料3有文字説明無圖,資料4有圖但無文字説明,就分別採用叫學生根據圖來描述實驗過程和根據文字提示來畫圖的方式,一方面想看看學生是否真理解了課本的實驗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鍛鍊他們的表達能力。

②細胞核的結構:因為課本已經把相關結構和功能標註在細胞核結構模式圖旁,老師就不再重複,就由學生集體朗誦了一遍,然後提了下面的問題“1、代謝旺盛和不旺盛的細胞相比,哪種細胞的核孔較多、核仁較大?為什麼?2、核孔是一個簡單的通道嗎?一切大分子都可以由核孔通過嗎?3、DNA、染色質和染色體是什麼關係?4、在細胞核中,與其功能有關的最重要的物質是什麼?為什麼?這種物質位於什麼結構上?”問題在小組討論後依次解決,最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細胞核的結構,要求他們畫出細胞核的平面圖並進行標註並完成課堂相關對應練習題。

③總結:細胞的相關結構,使學生認同細胞是一個有機整體,在此基礎上嘗試製作真核細胞的`結構模型並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最後,佈置本節的課後練習。

4、教學反思:

①採用三段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注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幾個方面來落實教學目標。

②教學程序設計處處體現問題意識,突出生本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③對細胞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地方利用動畫以及結構圖的形式給予展示,變抽象為具體,突破了難點。

④給學生思考的機會,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體現在他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順利的總結出細胞核的功能以及細胞核為什麼是系統的控制中心了。

⑤不足之處:

由於本節課新課標要求的容量較大,並沒有在40min的課堂上完成全部的教學設計內容,模型的展示只能在課後完成;

部分內容在呈現時偏快,一些同學未能及時加以鞏固;

雖然在課前佈置讓每一個同學都要先根據導學案做好相關的預習,但是依然有個別同學沒有做。這就提醒我們:對課前預習的監督要加強,比如可以把導學案發下去後定個時間再收起來進行檢查…

在課堂教學時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並適當將問題的設計更貼近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並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