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必備)《文化苦旅》讀後感5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1.41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必備)《文化苦旅》讀後感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段沉痛的文化歷史悲劇,它揭露出那個令人揪心、不禁的年代。如舉重若輕、繪聲繪色地泣涕道:“我好恨!”

王圓籙——一個無知的雜修道士,用他無知的“黑洞”吞噬了一幅幅珍貴的壁畫、一本本無價的經書......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無情蹂躪,不幸流失,給後人留下無限的遺憾與歎息。

國寶流失,我們從心底感到難過、憤慨、痛心。但是,在傷痛之餘,我們剖開本源,誰又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這透着無知、病態、落後的事件都處理算在王道士一個“個人”身上嗎?這本應切入審慎的.態度,深思這造成民族悲劇的三個男人和其背後中國各種根深蒂固之病態與愚昧,列強的各種霸道與陰暗。斯坦因,其強盜行徑確實令人髮指。然而,“高傲”得不懂中文的他怎能幹的這樣一番“大事業”;蔣孝琬,身為文學功底深厚的一位“文人”卻用自己的文采蠱惑同胞,幫助外人剖開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供其“吮吸”,愚昧至極。看着那沒落在閉關鎖國中的“天朝”,那腐朽與落後映示着“落後就要捱打”的殘酷,連民族的血也要被列強掠走,民族自尊化作笑談......道士塔折射出的往事,令我們感到恐懼與不安。

前人的錯鑄永遠的悔,我們為其惋惜、無奈。那一罪孽深重的一天,呆痴的王道士為幾兩碎銀歡喜,洋人瞪大那詫異的眼看着那被打開藏經閣,天朝之官因不用花費路費處理經卷而一臉輕鬆;一箱箱、一車車......運走了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帶走了傳承的“三魂七魄”,這樣的奇恥大辱,我們怎能不心生憤慨,有人説:“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要麼你我同乘戰馬,一決高下!”每個國人心中或許都有這般“理想”。然而,現實開的玩笑總是這般的無情。曾經,蔣孝琬——為洋人賣命,甚至在洋人圈中對於消除國民“華夷之防”頗有名氣......現在,依舊有些人淪為洋人的奴隸,為洋人賣命,對待屈辱的歷史往事只是一味的抨擊國家的無能,卻不以行動衝破這“桎梏”,實現國人“理想”。

不大的墓園,不起眼的墓碑,透着那個年代的腐朽、孤獨、荒涼和脆弱。

《文化苦旅》讀後感2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

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説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説是文化了。

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峯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俄……

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為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説,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

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昨天語文課講了這篇課文,我聽完之後感觸很深。

夜航船是中國南方水鄉苦途長旅的象徵,作為一個交通工具,夜航船曾為山民貧苦、無奈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在作者的家鄉,夜航船象徵物質文明的開化、一種富有的希望,它是山村孩子心中的理想之船,農村富裕之船。在作者讀過的張岱寫的《夜航船》中,記下的“僧人”與“士子”的爭艙位故事實在是妙趣橫生,當中暗示了一種有趣的“夜航船文化”。其實夜航船文化就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夜航船文化的特徵中國傳統文化同樣也有,比如説,夜航船文化具有封閉性,中國傳統文化同樣有,夜航船文化無創造性和主動性,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作者在文章中把理性思考和感性宣泄結合得很好,這是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借鑑的一個優點,通常我們説我們寫的文章都是隻有感情的宣泄,而沒有理性的思考。而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覺,作者在寫歷史故事的時候還加上了自己的觀點,沒有落入俗套。這篇文章除了在手法上值得我們去借鑑,在內容上的一些反思也值得我們去借鑑。作者在寫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批評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缺點。

我覺得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我們真的應該仔細思考:我們該怎麼繼承和發展好中國傳統文化,避免傳統文化的缺點,發揚傳統文化的優點。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道德滑落,其實是現在的一些不好的現象出現,導致我們彼此之間缺乏信任,也就不會有中國傳統美德的繼承。以前我們總是會樂於助人,但是自從出現了有人扶一個老人卻被告上法庭的情況出現後,社會上少了一些樂於助人的現象,很多人都害怕自己就是那個倒黴的人。還有,以前都有很多拾金不昧的人,這也是中華傳統美德,但是自從出現了有人撿了錢想找失主卻被敲詐的現象出現後,社會上就有很多人見到錢不敢撿或者私吞他人財物了。道德的滑落,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一個明顯的現象,所以我們應該像作者一樣,理性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

以上就是我讀完《夜航船》這篇文章後的感受,我希望現在的人們應該發揚傳統美德,並且理性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好道德滑落的問題。

《文化苦旅》讀後感4

讀完《文化苦旅》一書,感慨頗多,其中最深的一點,便是中華文明。

我們這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國家,承載着偉大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我們炎黃子孫以其為傲。

其他三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它們都輝煌一時,雖起源早,卻均被時間侵蝕,隨之沒落了,只有我們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流傳至今,其它文明均太過張揚,引來了其它文明的嫉妒,在一次次衝撞中,走向了毀滅,中華文明比較保守,不張揚,不炫耀,但以其強大的力量,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有三條天地之線:黃河、長江、長城。其中黃河最為重要,它孕育了中華文明,在那兒,有着中華文明的基本性格。長江也早有自己的文化,宋代時,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便已轉移到長江流域。第三條線最有意思,這條線與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基本吻合,它同時又是區分農耕文化和遊牧文明的天然之線,它借秦始皇之手“畫”出,目的是區分兩種文明。從中我感覺到了中華文明的神奇、有底藴,有內涵,這是任何一種文明所不能及的。

中華文明雖未中斷,但其也是歷盡了滄桑與磨難。國內的兼併戰爭、改朝換代也避免不了大戰,這一切,使中華文明損失了許多,但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國家和民族的敗類,他們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把中華大地上的珍貴之物賣給外國人,這其中,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王圓籙,他將莫高窟裏許多珍貴的經書賣給了一個外國人,而他所得的價錢只有三十英鎊!

到了清朝中後期,由於清政府的無能、腐敗,從火燒圓明園、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再到後來的抗日戰爭,中華文明一步步被破壞,被踐踏,被摧殘,每一次戰爭都沉重壓制並打擊了中華文明,但均未成功地中斷中華文明,這便是中華文明的強大之處,也是使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這更能彰顯一個民族的.偉大力量!

再有,我非常佩服作者餘秋雨,他拋高官棄厚祿,冒着生命危險,又不遠萬里,考察了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寫了二十餘本書,單是辭去高位,就有多少人做不到啊,就更別説行遍天下了!他對各地的描述,引起了我無限的嚮往,我多想一覽祖國大地上的秀美風光,也用自己的筆記下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感,做一個探索中華文明的旅行者、學者。是的,這需要無限的勇氣與魄力,而我,正在慢慢積蓄……

《文化苦旅》讀後感5

文化是一艘永不停靠的航船,不懼風颳雨打嗚咽着喊出一個時代的悲鳴;文化是一條奔騰東去的大河,無視暗潮洶湧呼嘯地衝刷掉年積日累的污濁;文化是一個倔強苦旅的青年,歷盡千帆,蓬頭垢面下掩藏的清澈雙眼仍然笑得動人。

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將這一切或宏偉,或悲哀,或歡欣,或渺小展示給了我們,讓從來抽象的“文化”有了具體的形象。特別是眾多富有中國特色的“驛站”,令我禁不住停下腳步,駐足觀賞。

那神祕尼姑庵里美麗的尼姑和後來的年輕女老師,沒有人知道她們來自哪裏,也沒有人知道她們姓甚名誰,只知道她們總是前衞而智慧。這是新時代的女性形象!她們寧願狠心遠離家人故鄉,也不甘於被“貞節牌坊”這種故舊封建的'思想束縛一生。這就是中華文化中女性的苦難。

那正值壯年,風華正茂的大文豪蘇軾,懷着忠君愛國之心和報效國家之意,卻只因一篇寥寥數十字的文章,被小人借題發揮,牽扯出巨大的風波,最終含冤入獄。小人們説,蘇軾——這位以愛國和政績聞名的文豪,輕視國家,挑釁君王。這恐怕是我聽到過最荒唐的笑話了。這一切事情的發生,不過是人的嫉妒心作祟,俗話説:“槍打出頭鳥。”蘇軾當時的風頭太盛了,於是因嫉妒而架起的“輿論”這無數把槍,便齊刷刷地瞄準了年少輕狂的他,最後在一件小事的引爆下,炮聲轟然。這又説明了古代中國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化——“文字獄”。儘管這個名詞是清代才開始具象化的,但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因文字而入獄判刑的事情已經是屢見不鮮了。而這種文化又在書中的另一篇文章《寧古塔》中,表現得愈加深刻。古代的人民,從來沒有言論自由權。

好在這黑暗的一切最終沒有根植於中國大地:美麗的尼姑們,最終得以還俗,追求自己的幸福;年輕女老師們勇敢地打破了成見和束縛,加入了中國女性爭取權利的隊伍中,自信又美麗;蘇軾從小人讒言和驕傲破滅中昂起頭來,挺過千辛萬苦,用謙遜自強又樂觀的心態從頭再來,民間歷練不會使他大文豪的光芒有所削弱,反而令他的形象更加親民,文章更有感染力。

文化之美不在於歡樂和精彩,而在於它的真實與樸素,苦難及悲傷。每一粒文化結晶的形成,都需要走一條漫長又充滿苦難的路,而每一段“苦旅”之後,總會苦盡甘來。

我不禁期待,接下來的文化苦旅……

Tags: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