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中國文化讀後感通用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1.12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文化讀後感通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中國文化讀後感通用

中國文化讀後感通用1

現在的挑戰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首先講什麼叫文化?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文化就是人類創造性的實踐和理論的結晶,它包含着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生活樣式和信仰習俗等,跟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密切相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文化就是歷史的載體。我們説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朝代,而是指整個中國文化的積澱和傳承有五千年。

所以,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的文化主體性失落了的話,那也就意味着這個國家的歷史中斷了,它的民族精神和傳統喪失了。因此維護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一點現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戰。

在當今世界,隨着國際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的開放和交流勢不可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將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發展都趨向一元的話,那麼既無法交流,也無需交流。

遺憾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發展。當今世界上一些強國的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着其他國家的文化傳統。

我們講強勢文化,其實説得坦率一點兒,就是美國文化。在現在世界上,美國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這種強勢文化正以非常強大的力量和速度在向全球推進,它不僅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同樣也在影響着那些有着古老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國家。所以目前在歐洲,不管是法國也好,西班牙也好,德國也好,同樣也都在思考對於美國文化這樣一種流行的強勢文化,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應對的問題。

於是,維護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可以説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民族最關切的一個問題。不然的話,自己民族特有的歷史、傳統、精神都會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體性以後,這個國家的獨立性也就喪失了。

但我們不能採取抵制的辦法,説我們乾脆不交流,這是不行的。當前有一些國家,特別是伊斯蘭國家,有時候就會採取一些完全排斥外來文化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比如現在的伊朗,甚至一些美國的歌曲音樂都不準放,這樣能不能解決問題呢?絕對解決不了問題,隨着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文化交流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因此,現在的挑戰就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一百多年來,我們實際上都在面對這個問題、處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解決沒有?沒有解決!不但沒有解決,形勢還越來越嚴峻,在今天的中國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因此,在我們重新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回顧一下百年來的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文化讀後感通用2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發展的強盛外,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進入二十一世紀,隨着中國經濟的飛黃騰達,中國文化的復興也迫在眉睫。

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雖歷經滄桑,但仍昂首挺立於世界民族之巔,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中國文化不絕,中華民族便不滅。在這個意義的基礎上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成了青少年及炎黃子孫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隨着國學誦讀的持續深入,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神話的關注也越來越高。浩瀚大地,輕聞誦讀之聲,細品傳統經典,蔚然成韻,縈繞於心。可以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正在悄然重現舊時的輝煌!所謂重回輝煌,就是在新的時代將老祖宗留下來的不可磨滅的“神蹟”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改進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人心包括思想。這一歷史性的創舉帶來的將會是青少年宏偉的未來,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將是全國的榮幸之至,乃至世界!

書中描寫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成度極其活躍,文化程度極其繁榮昌盛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候,孔子、老子、孟子、韓非子等諸多名人前輩並作絕世佳話,儒家、法家、道家等百家蜂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巔峯,也因此奠定了中國文化堅若磐石的基礎。其中最令人銘記於心當然是儒家學派的學説。

儒家學派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嘔心瀝血創立的`學派,是當時最被世人認可的的一派,也是百家爭鳴中數一數二的強者,居十家之首。並創作了許多舉世聞名的佳作,譬如《論語》、《孟子》、《荀子》等。其中,《論語》是迄今仍廣為流傳的著作。但成為現代人熟記於心的,不過爾爾罷了。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那麼多的中國人不懂自己老祖宗傾心付出的著作?為什麼曾經中國文化被“埋沒”了些許時日呢?為什麼是中國人卻抓不住真正的中國魂呢?可能是由於科技的進步促使中國文化得以“隱姓埋名”。科技的發展雖然使時代更加先進,但文化一類,着實不如古時了,科技這把雙刃劍,無情的削去了中國不可缺少的文化。

現在的學生們日夜與手機為伴,對父母的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老師沒有應有的尊重和愛戴,處處犯犟;對同學不以禮待人,總以武力相逼;每句話不帶髒字就不舒服,油嘴滑舌,出口成髒,整日胡言亂語;對自己做錯的事情想的是推卸責任而不是主動承擔責任……

而本書恰恰把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描寫的淋漓盡致,面面俱到,令人不禁浮想連翩。書中寫到紫禁城、天壇、兵馬俑、民居建築等一處處有形實物,又寫到書法、繪畫、京劇等一系列藝術品。在作者的筆下,他們有着非同一般的生命色彩,盡情的伸展着他們嬌嫩的肢體,顯露他們活的精神。都凝聚着中國人的生活情趣,我由此看到了一個多彩的、流動的新世界。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是本書的重點,集各種文化特色為一體。中華文明歷久不衰,可能與中國的靈魂——中國文化有關。

中國人民現急缺民族精神,而中國文化就是最好的補藥。瞭解中國的文化,就能透徹的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涵,就能體會到作者奧祕的內心世界,更能瞭解中華民族歷經浩劫不滅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

中國文化讀後感通用3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她是中華民族生息不竭的動力,更是中華民族奮進的源泉。

學習了《中華傳統文化》後,我在為人處事上學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從傳統文化中學會了“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的父母生育了我,給予了我生命,養育我,教育我。他們為了這個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辛辛苦苦,我還有什麼不滿足呢?到什麼時候我都不能忘記感恩父母,更不能嫌棄父母,因為是他們給了我一個完整的家,讓我的生活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

其次,我從傳統文化中學會了尊“師”。《程門立雪》讓我深有感觸。北宋時期,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歡學習,到處尋師訪友,曾在程頤門下學習。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待老師醒來。一會兒,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我也要向楊時學習,誠心誠意向老師求教,謙虛謹慎,做尊師重道的好學生。第三,我還學會了交朋友。傳統文化告訴我交朋友要講究誠實守信,善待他人,與人為善。同學之間有了困難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感受中華文化使我知“孝”,感受中華文化使我尊“師”,感受中華文化使我懂“友”。感受中華文化使我還會明白很多、很多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讓我們炎黃子孫把中華傳統文化銘記於心,永世相傳。

中國文化讀後感通用4

中國文化是聖人創造的,因此中國人崇拜聖人。所謂聖人,就是那些為中國文化做出過巨大貢獻、為中華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超凡入聖的品質和智慧。就是這些聖人,帶領着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歷史。因此所有屬於中國文化範疇的文化體系,都有聖人的影子。

《易經》是中國文化之魂,易經中有聖人的影子。比如説周文王。再往前推,還有伏羲氏這樣的聖人。這些聖人,我們中國人俗稱為祖師爺。在聖人的感召下,孔夫子書寫了《韋編三絕》的故事,從而也成為了聖人。在《韋編三絕》的面前,什麼“頭懸樑”、“錐刺股”,都不過是作秀;什麼“囊螢映雪”只能算是炒作了。

儒學文化是近兩千年以來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學文化的祖師爺是孔夫子。過去的'讀書人都要拜孔夫子。

中國的道教,歷史要晚於儒家文化,祖師爺是老子。當然,道家文化的歷史要早於道教,與儒家文化的歷史同樣早。

我們搞命理學的人,也有個祖師爺,公認的祖師爺是鬼谷子。

中國文化讀後感通用5

《南懷瑾漫談中國文化—金融·企業·國學》,是20xx年休假時,在福建姐夫家偶然翻到的。這本書是南懷瑾先生20xx年在太湖大學堂應邀就金融、企業、經濟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所做的三次重要講座內容的輯錄。對於文縐縐的文字,我是不太喜歡的,然而當翻開看才發現字裏行間不乏幽默、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時候短短一句話,就讓我沉入思考。受益是良多的。

這本書,説實在我還剛開始看,思緒一直還停留在前面南懷瑾對自己的一個評價,他説“我講我一輩子,今年活到九十歲,再過一個月,大概不死就到九十一了,‘一無所長,一無是處’,是這麼一個人。”現場他也舉了孔子講的“鄉愿,德之賊也。”(《論語·陽貨》)。意思是鄉巴佬,這個人規規矩矩,各方面都講他好。孔子就罵他,你啊,德之賊也——看起來很有道德,很有學問,實際沒有東西,虛的。

大家都知道南懷瑾先生是近年來享譽國內外,特別是華人讀者中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家。然而,他對自己的評價卻是“一無是處”。當時,我腦子裏突然閃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輕於鴻毛、重於泰山”這兩句話。在我看來,南懷瑾先生也許只是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愛文化,愛國學,專研文化國學,才成為文化大師,然而他的`成就卻換來“一無是處”的,是值得大家去反思自己的。活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都浮浮躁躁,急於追求功名利祿,到頭來,可能每個人在表面上的區別就是工資不同、職位不同、地位不同,然後呢?是否會覺得其實相差不大,內心依然是空虛。我想説的是,我們每個人也許應該有自己的夢想,放慢腳步,好好思考,在追求夢的同時,還應該把我們的“德”、“責任”收起來,學會去付出,好好對待父母、親人、朋友,讓生活更加和諧。也許等年老回過頭來想,不至於因為忙碌追求功名利祿,而丟了一些東西,而顯得失落。

書,我是沒看完的,體會也是片面的,一時之感。找個時間,把書再好好消化,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雖沒看完,但是覺得還是想讓大家知道,也去看看南懷瑾先生的這本書。

中國文化讀後感通用6

南老有一次應邀給全國金融界的行家裏手,包括全國銀監會主席講課。

南老説,近百年來,非常奇怪,一些外國文化變成中國文化。如“哲學”,最初,我們中國叫“慧學”,日本人翻譯成“哲學”,後來我們也改用“哲學”了,一直用到現在。再比如説“經濟”兩字,原意是“經綸濟世”,是指大政治家、大文化家。古人名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雙司馬是指司馬遷和司馬相如,都是史學、文學第一的人。“經濟”是中國“經綸濟世”之才,赤手空拳打下蜀的天下,是諸葛亮,所以叫“經濟南陽一卧龍”。

南老接着説,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經濟”一直是“經綸濟世”這個意思。而日本人把管理財經問題的叫經濟,隨後還影響到中國,而現在我們一提到“經濟”就想到管鈔票、要錢的事,被人家“同化”了。南老還特別指出,中國現在的“經濟學”都是從西方國家學來的,而對中國歷史上自己的經濟學沒去學習和研究,多奇怪啊!

最後,南老當眾列舉了中國自己的經濟學。司馬遷《史記》中的《貨殖列傳》,班固《漢書》中的《食貨志》都是很好的經濟學。歷史上的名人姜太公、呂不韋和孔子的學生子貢都是懂經濟的行家。滔滔説來,南老接着告誡大家:“所以,我覺得我們國家的'經濟財政,包括金融、銀行自己要研究自己的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牽着鼻子走。”所謂“洋為中用”。

我想,南老的這些話,要我們重視國學,學習研究和建立我們國家自己的“經濟學”,不要“楊柳萬千都向西”,要自珍自重,這才是真正繼承和發展中國文化。

不過,隨着不斷改革開放,我們國家的經濟得到蓬勃發展,並闖出自己的一條路——“中國模式”,我覺得這是否是我們自己的“經濟學”?這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