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重陽節日記集合6篇

欄目: 重陽節 / 發佈於: / 人氣:2.02W
重陽節日記 篇1

九九重陽,代表着天長地久,更代表着我們應該敬老愛老尊老。為準備了九九重陽節日記:中秋過後又重陽,希望能夠讓大家對尊敬老人有更深刻的認識。

重陽節日記集合6篇

今天是重陽節,你們打算幹什麼呢?對多數人來説,可能對重陽節沒什麼紀念意義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陽節不但是有紀念性也是有意義性的。接下來我就説説重陽節的起源吧:

“中秋過後又重陽”,起源於漢初的重陽節有着悠久的歷史。要説重陽節的來歷,那可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兒!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説,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缺少了我最讚賞的地方,恆景拜師學藝,殺死瘟魔才讓九月九登高的風俗傳下來。

重陽節日記 篇2

重陽節的下午,我從圖書館借書回來,看見爺爺正在打掃衞生,累的滿頭大汗,我走到爺爺面前對他説:“爺爺,你太累了,先休息一下吧,我給您敲敲背吧!”爺爺高興地坐在沙發上,讓我給他敲背,開心地對我説:“謝謝寶寶,你真是個懂事又孝順的好孩子。”雖然我今天只是盡了一份小小的孝心,爺爺卻是那麼得高興,我想今後不僅是重陽節要孝老、敬老,平時也要像重陽節一樣,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去關心孝敬老人們,使他們生活得更快樂!

重陽節日記 篇3

今天是重陽節,我和爸爸媽媽帶着重陽糕去看望外公、外婆。因為平時外公、外婆很辛苦,所以我決定幫他們按摩一下。

我們到外婆家時,外婆還沒回來。我就先請外公坐下來,幫他捏肩敲背。因為第一次幫長輩按摩,所以我沒經驗。這時媽媽看見我的動作不對,就過來幫我做示範。外公的.肩膀很硬,我覺得都捏不動了,後來就用更大的力氣來捏,估計是我幫他捏得很舒服,外公連連向我豎起大拇指。

後來外婆回來了,我就請外婆也坐下來享受一下。有了剛才幫外公捏肩敲背的經驗,我的動作越來越熟練了。外婆覺得我按摩得很舒服,嘴裏不停地對我説“謝謝!謝謝!……”我聽了之後非常高興!

幫他們捏完肩、敲完背後,我們全家人一起分享了重陽糕。大家吃得可開心了!

重陽節日記 篇4

農曆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重逢,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的風俗很多,有敬老、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等,首先我介紹敬老的風俗,這天,晚輩要給家中老人做可口的飯菜,分家另過的要給老人送禮品,出家的閨女要探望父母,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報答養育之恩。這天恰逢我爺爺的生日,每年這天,爸爸在飯店定好豐盛的飯菜,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共同祝福爺爺的生日,爺爺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

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故又稱為登高節。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之意。

賞菊並飲菊花酒,源於詩人陶淵明,後人效仿,才有重陽賞菊之俗,古代文人士大夫將賞菊和宴飲相結合,北宋以後,民間逐步流傳。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重陽節日記 篇5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賞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流傳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而每每説到愛老敬老就總能想到家裏的長輩們對子女無私的愛。

在網絡上之前就一個話題“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冷叫姥姥覺得你應該穿秋褲”。網友們的分享也常常讓人忍俊不禁,老人們對晚輩的關心總是連細枝末節都不放過,而大家在網絡上的“吐槽”更像是在秀幸福。是啊,有人在耳邊嘮叨,多穿衣、好好吃飯、早睡覺、少玩手機……雖然有時候不勝其煩,但更多的時候內心都時幸福感滿滿的。

小時候最為苦惱的便是每天穿什麼衣服都得聽媽媽的,不管自己喜歡不喜歡,只要媽媽準備了什麼就要穿什麼。上了中學以後終於可以自己做主了,卻在高興了沒幾周之後就發現每天的穿搭也是要費心思的,並沒有看到的那麼簡單和輕鬆,甚至有幾次差點因為糾結搭配而遲到。這才明白即便是看起來很簡單的小事,父母也是要為我們花心思的。

之前在網絡上還有一個比較火的話題,是“媽媽裝的後備箱”通過網友的分享可以看到,大多數人在離家的時候後備箱都會被媽媽塞滿蔬菜、大米、肉類甚至棉絮等,不管是父母親手種的,親手做的,還是特意買的,溢出後備箱的不僅僅是一袋袋物品,更是滿心滿意的愛。很實在的物資,很實在的愛,很實在的幸福。

隨着我們的成長,父母在一天天老去,然而他們給到我們的愛卻是一分也沒少。

在重陽節的日子裏,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健健康康,笑口常開。

重陽節日記 篇6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株庾少一人。

每當重陽節的時候,大家都能想起這首詩吧!

今天天氣明朗,我早早地起了牀,因為我有重要的事要做。爸爸媽媽去鄉下看爺爺奶奶,我給他們準備了禮物。爺爺奶奶平時在地裏忙農活,雙手變的很粗糙,所以我就想到送他們護手霜。洗漱完畢就“噔噔噔”地跑到書桌前拿起筆在紙上寫到:“親愛的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這是我給你們的小禮物,記得每天都要塗哦!”

我把紙條對摺好賽塞在了護手霜的包裝盒裏,迫不及待的遞給媽媽,反覆地叮囑她:“你別忘記了,一定要記得幫這帶給爺爺,奶奶啊!一定要記得,千萬不要忘了……”之後我想像着他們收到禮物後的心情。他們佈滿皺紋的臉上一定會綻開無比欣喜的笑容。

放學了,我揹着重重的書包飛快的跑回家,還來不及放下書包就趕緊跑過去問媽媽:“媽媽,你把禮物給爺爺奶奶了嗎?他們收到禮物後有沒有説什麼啊?他們收到禮物後開心嗎……?”不等媽媽回答我就連珠炮似的問個不停。媽媽一邊笑一邊回答我:“給了,給了,爺爺奶奶收到你的禮物很開心,還説孫女長大了,懂事了,還讓我跟你説謝謝呢!”聽完我開心極了,蹦蹦跳跳着做作業去了。

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要發揚和傳承下去。

Tags: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