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精選重陽節作文錦集6篇

欄目: 重陽節 / 發佈於: / 人氣:7.6K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作文6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重陽節作文錦集6篇

重陽節作文 篇1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還在睡覺的時候,爸爸下來了。

叫醒我説:“今天是重陽節。你打算送什麼給你婆婆?”我驚訝地知道我睡過頭了,坐了起來。我想送什麼?對了,把錢送過來就行了!我拿出30塊錢,放進婆婆去年給我的紅包裏。我悄悄地把它放在婆婆的書桌上。婆婆知道後,知道是我送的。我很尷尬。我加了30塊錢還給我。今天是他們的假期,怎麼過呢?於是我又給了她20塊錢。經過一番勸説,她終於接受了,説我是個孝順的孩子。我開心的笑了!

重陽節作文 篇2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裏面所説的“佳節”,就是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遠望,思念親人。今天就讓我陪着大家再話重陽節。

啊,歲月老人的腳步邁得如此之快,讓我猝不及防地一下子踏進了老年人的行列。我是老年人了嗎?我真有點不相信!我精力還充沛,步履也矯健,思維還敏捷,更有學習新事物的興趣和能力。我學跳國標舞,學電腦,那都是退休後的事呀。可是每當小孩子們喊我奶奶的時候,每當重陽節給退休職工發購物卷的時候,啊,我這才想起來我真是老了!至少在孩子們的眼裏,在領導們的眼裏。

人生猶如四季,有春的蔭芽,有夏的火熱,有秋的成熟,有冬的冷洌。我們已走過了稚嫩的童年,熱情的朝氣蓬勃的青少年,也走過了充實的忙碌的中年,現正走向霞光滿天的金色晚年。我看到了自已生命季節的變化,聽到了歲月流動的節奏。

歲月變化無法抗拒,我們臉上的皺紋和頭上的白髮也是無法抗拒的,能夠作到的只有痛痛快快的接受,快快樂樂地生活。忘掉年齡,不提過去,不奢望未來,過好當下每一天。

人生易老,天難老。也有許多東西不因歲月的.流失而變化。但是我的心依舊年輕。

重陽節作文 篇3

當我翻開日曆時,我意識到了今天是重陽節,既然是奶奶的節日,我為何不去歡歌呢?

早上,我頭一回對奶奶説:“節日快樂,奶奶!”今天我頭一回不和奶奶發脾氣;我頭一回感受到了老人的煩惱;我頭一回對奶奶説:“奶奶你辛苦了。”每一次重陽節,我都沒有注意到奶奶的笑容,而今天,我看到了,奶奶那如開花般的燦爛笑容,重陽節在他們老人眼裏是那麼的重要。每一個小孩兒節,奶奶都説:“今天早上我煮的麪條,聽説呀,小孩節早上吃麪條走運。”

今天,奶奶的皺紋格外的少,白髮在奶奶的頭上顯得很稀有,奶奶的笑容很燦爛……

千言萬語在一躬,訴不出我對奶奶的愛:“奶奶,我愛你。”

重陽節作文 篇4

今天,就是九九重陽節。我想給爺爺奶奶一個大驚喜,所以一大早就起來做準備了。

我總是想不好該送什麼?突然我眼睛一亮,心想:自己做的才有意義,我可以做個愛的早餐。説做就做,我學着老媽平時做飯的樣子,繫上圍裙,想給奶奶爺爺做個荷包蛋。可我平時很少接觸煤氣,我努力的想着老媽平時開煤氣的動作,伸出顫抖的手慢慢打開煤氣,火終於點着了。我往鍋裏放了一些油,油“吱吱”地響了起來,我拿着蛋,學着老媽的樣子,在灶台上輕輕一碰,然後在鍋裏一掰,“譁”油星四濺,我用鏟子翻了翻,一會兒,荷包蛋就做好了,我嚐了啊沒放鹽。我又按照同樣的動作,又做了兩份這次可沒忘記放鹽。

我把那兩份放在餐桌上,奶奶爺爺看了感動極了,直誇我是好孩子。還説:“我們不喜歡吃荷包蛋,還是你吃吧。”我聽了立刻到廚房裏拿出沒放鹽的荷包蛋,説:“我們一起吃吧!”我吃着沒放鹽的荷包蛋心裏鹹鹹的。

重陽節作文 篇5

重陽節這一天我在家困難、看電視,我心在想:“要不給奶奶打個電話問個好”。好!説幹就幹。

我撥通了奶奶家的電話。“喂,誰呀?”這話多麼親切呀。

我連忙回答道:“是我,寶貝磊磊呀。”

“哎,小寶貝,你可真尊敬奶奶。”我彷彿看到奶奶會心地笑了。

“奶奶你最近身體好嗎?”

“還行。”

奶奶你中午吃了沒。”

“吃過了。”

“奶奶你那邊天氣怎樣,冷不冷?”

“還好。”電話那邊又傳來奶奶温和而親切的聲音。

“奶奶,你現在在家裏幹什麼呀?”

“我現在在家看電視,挺無聊的。小寶貝,你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奶奶----”

“奶奶,天氣涼了,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不要着涼------,奶奶,我好想你------”

我們一談,就是十來分鐘。

最後,電話掛了。我心裏還是捨不得。我們一年才見一次面,多不容易呀。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了好好孝敬奶奶,讓奶奶過個好晚年。奶奶,我好想你呀!

重陽節作文 篇6

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插茱萸等地。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採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相傳始於東漢,晉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裝飾美容、祝頌延年益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歷史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為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遊興,並把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直至民國時期,一些文人秋季聚會請貼的常用款式為:“×月×日,登高萸觴,候光。”到民國以後,茱萸風俗逐漸衰退。但現在民俗仍然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