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實用的春節來歷作文3篇

欄目: 春節 / 發佈於: / 人氣:5.02K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來歷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春節來歷作文3篇

春節來歷作文 篇1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動物叫“年”,每年的農曆臘月三十,它就會出來傷害人命,可怕極了。有一年村裏來了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他説:“我能趕走那個聖物。”可村民們都不相信他説的話。這天村民們嚮往常一樣,跑到深山裏躲“年”獸,那們老人卻堅持留了下來。老人把鞭炮放到後院裏,夜晚“年”獸來了,雞飛狗跳可怕極了!這時老爺爺把屋子裏的蠟燭都點燃了,“年”嚇得停下了腳步,然後,老爺爺拿出了鞭炮“啪、啪、啪”的,“年”嚇得渾身發抖,老爺爺披着紅袍哈哈大笑,“年”以為是一團火在笑,嚇得撒腿兒就跑,原來老爺爺是一位神仙,他給村民留下了三件趕走“年”的法寶。從此以後每當過年我們就會貼紅對聯、放鞭炮、包餃子。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喜歡春節,我會告訴你,因為春節很熱鬧,還有很多的花燈,過年真好。

春節來歷作文 篇2

傳説春節有四種來歷,下面這個故事就是傳説之一。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身子龐大,頭上長着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活似兩盞燈籠。一張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這種怪獸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裏,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獅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聽到它的吼叫,便癱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呼嚕嚕地躺在洞裏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類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媽媽説一聲“年來了”,孩子就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卻説那時候,有兩個放牛的孩子,一個叫阿山,個叫阿水,他倆是好夥伴,膽子都很大,常常趕着牛羣上山吃草。家裏的人對他倆説:“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計,説:“我們背上弓和箭,年要是來了,就爬到樹上射死它!”

話雖這麼説,他倆上山幾次,幸喜都沒有碰到年。轉眼到了臘月三十日,天色黃昏。阿山和阿水趕着牛羣回家。真怪,牛兒驚慌得哞哞叫,擠成一團。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然聽到“嘎哇”地一聲怪叫,一隻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隻年跑了!”

“真怪,年是兇獸,怎麼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覺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斷地説,“我們追過去看看。”

兩個小牧童真夠大膽,他倆不斷地揮動牛鞭催牛快走。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過來,“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着牛羣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衣裳,年嚇得扭轉頭,朝村後頭跑去。

那邊也有一個村子。此時,夜幕降臨了,年一見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閃着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轉頭跑了。這時,阿山和阿水已經把牛羣趕進棚裏,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裏,他們對鄉親們説;“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後可以抵禦它了。”

鄉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裏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隻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七年級,鄉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七年級叫做“過年”。每當到了這一天,家家户户貼紅春聯,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徵。據説這些風俗都是當年抵禦“年”的辦法逐漸演化過來的。

春節來歷作文 篇3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

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説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

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説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説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説,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由於春節過後不久,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載歌載舞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聯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裏。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七年級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Tags:來歷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