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春節的家鄉作文(集合3篇)

欄目: 春節 / 發佈於: / 人氣:1.72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的家鄉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春節的家鄉作文(集合3篇)

春節的家鄉作文 篇1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多民族花。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民風民俗。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傳統文化,每個地區也有自己生活習俗。不一樣節日,不一樣穿着,不一樣食物,不一樣民俗……生活中點點滴滴,無不體現着民族文化獨特魅力。

按照我們這裏規矩,春節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中最冷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要吃麪條、祭灶,祭灶時候還要用我們俗稱“灶糖”,這是用長方形狀糖,又甜又黏,外面裹着一層香香芝麻,大人小孩都愛吃。

過了臘八,就是臘月二十三,就是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家家過年用東西已經準備差不多了,夜晚,各個電視台都會播出跨年聯歡晚會。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怪獸叫年,每到這一天半夜十二點,年就會出來搗亂,人們害怕極了。但是,隨着時間推移,人們漸漸發現了年特別怕紅色和響聲。於是,每逢這個時候,家家就會放鞭炮嚇唬年。終於,年被打倒了,人們就把這一天稱作除夕。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會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寓意來年家人都會團團圓圓。這一夜,我們是要吃餃子。我們還會在餃子裏放一枚硬幣,大人吃到它,來年就會財源滾滾;小孩吃了它,來年就會聰明機智;老人吃了它,來年就會健康長壽。家人邊吃團圓飯,邊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在一起説説笑笑,談談在這一年裏碰到一些有趣事情。另外,大人還要給小孩壓歲錢。到了十二點,鞭炮響起來了,

春節終於到了,春節這幾天,是不準用刀。吃是春節前準備食物。商店也要關門,到初六才能開張。這天,我們會去拜親訪友,如果小孩去了,還會得到些紅包。到了傍晚,到大街上走走看看,處處都是一片紅火,特別美麗。有敲鑼、有打鼓。夜深十二點到了,爸爸一口氣衝到了院子裏,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煙花筒。

説時遲,那時快。一聲聲響亮爆竹聲,一朵朵光芒四射,此時常熟,被鞭炮聲、喊聲、樂曲聲合成旋律包圍着,真是熱鬧非凡!

春節的家鄉作文 篇2

過年了,過年了,終於過年了!我高興地喊着:“我又長了一歲,我十一歲了。”

一大早,全家就開始忙上了,姥爺在一旁監督,我和爸爸貼對聯,這對子寫得真好“財源滾滾來,年年發大財”。如今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姥爺也年輕了好幾歲呢!

過年了,媽媽要包好多的餃子,有酸菜豬肉餡的,有韭菜雞蛋餡的,有牛肉蘿蔔餡的……新年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好吃的,看着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盼望着零點鐘聲的敲響。10點左右,家家户户燃起了煙花炮竹,火熊熊的燃燒起來了,餃子下鍋了,我們要圍着火堆繞幾圈,聽姥爺説這樣就不會生病,可以去去晦氣。

熱乎乎的.餃子上桌了,剛剛熱好的菜端上來了,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了,姥爺、姥姥樂得合不攏嘴,我們把祝福送給他們。

和媽媽收拾完以後,我進入了甜甜的夢鄉,我希望下一年馬上來到,因為我想再長一歲。

春節的家鄉作文 篇3

明天,是我日盼夜盼的日子,就是除夕。除夕的前一天,我們一家要回家鄉過年,直到正月十五這一天才走。如果你走在街上,你便會看見大車小車上堆滿了年貨,有春聯,花炮,糖果餅乾等。

到了除夕這天,奶奶對我説:“這天要殺雞拜神。”家家户户都要吃團圓飯。下午的時候,家家户户會在門旁貼上春聯,遠遠望去,整條村子煥然一新。傳説,貼春聯不但可以驅邪還能如意吉祥。

到了晚上十二點正,大家把早就準備好的鞭炮和花炮燃放起來,整條村子就好像打戰一樣,“硝煙滾滾”,喜氣洋洋,花炮聲聲震耳欲聾,這炮聲日夜不絕,小孩子們雖然放完了心愛的小花炮,還要守歲。有利是領的。

正月七年級終於到了,早上,各家各户要在門前準備青菜,利是和水果,還有香煙放在一張乾淨的四方台上,等待獅子來拜年,到了中午,遠遠就聽到鑼鼓聲了,就知道獅子就快來了,哇!獅子隊熱鬧非凡,終於來到了我家,先是跳舞,再採青,然後拜門神。傳説,獅子是財神,財神要到家家户户拜年的,拜了誰家的門神,誰家這年就會出入平安。

正月八年級,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還有豬肉,魚肉,年糕等這些食物帶去外公一家拜年,去外公家拜年的'親朋戚友可多了,他們見了我都給我壓歲錢,這天我的收入可多了,利是袋個個都是鼓鼓的。真高興。

年初八,又是一個高潮到了,家家户户要準備陪大神出遊,叫遊神,這陣勢可隆重了。

正月十五,當然少不了吃元宵啦!

過了這個大年,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對傳統習俗的愛護,拜訪親人體現了人民的孝敬。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