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除夕的習俗【推薦】

欄目: 除夕 / 發佈於: / 人氣:2W

除夕的習俗1

在中國,除夕之夜是多麼美麗,多麼精彩。街上到處都是張燈結綵,好一派過年的景象。除夕之夜像一股團圓風把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吹在了一起。總之,它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夜晚。

除夕的習俗【推薦】

除夕是一年臘月最後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作為春節重要的組成部分,除夕的來歷有很多的傳説。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着的《風土記》等史籍。

古人在除夕之夜,“舉行驅儺儀式時,驅儺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謂如此便可驅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參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紙裹火藥的爆竹,始於宋。此夜紅燭高燒,爆竹聲不絕於耳,民間與宮廷,並無例外。除夕家人圍爐團坐,小兒嬉戲,通夕不眠,謂之守歲,此俗於時已有。”可見在古代,除夕對於人們有着特殊的意義。

在除夕,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年飯盡其所有,盡其所好。吃飯時,指點菜餚説吉利話,如吃魚説魚吃餘剩,吃豆腐説豆腐都富,吃豬腸説腸吃常有,吃豬舌頭説“吃賺頭”等,以期來年興旺發達。

在除夕的年夜飯上南北方也有不同的講究。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對於除夕夜不能歸家,客居在外的人,那一份惆悵是刻骨銘心的:“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遊。蕭條歲除夜,旅泊在 名州”(唐·白居易《除夜宿洺州》)。;“旅館寒冬獨不眠,客心休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唐·高適《除夜作》)。

古人的這份惆悵和現代人是不謀而合的,現代人為了養家餬口,不少人都離開自己的家鄉,到上海、廣東、深圳等一線城市打工,對於他們而言,春節是他們唯一的和家人相聚的機會,如果在除夕當天不能和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口團圓飯,這份惆悵之情可想而知。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除夕夜已經變得異彩紛呈,物質的高度豐富,精神的多向滿足,到處充滿祥和吉慶的氣氛。自從有了電視機,有了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神州大地各族龍的子孫,在吃過團年飯後,便沉浸在節目帶給我們的融融春意之中,真是“難忘今宵”。每逢除夕夜,吃完團圓飯,緊接着就是一家老小圍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一起迎接新年鐘聲的敲響。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户時,就標誌着新春的來臨。

除夕的習俗2

相傳,在大年三十晚上,人們為了躲避年獸,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守夜坐等天亮,這便是除夕守夜了。

吃過年三十的團圓飯後,我便期待着最後一出精彩的壓軸戲除夕守夜。我們在户外,呼嘯的寒風像刀子一樣颳着我們的臉,兩旁的大樹發出“沙拉拉”的響聲。我們不停地搓着手,同時不忘向嘴裏塞一顆太妃糖,期待的,等着新一年的到來。

“十,九,八,七,六,五”隨着倒計時的結束,新年到了!人們齊齊地歡呼起來,互相慶祝這新年的到來。隨着一聲巨響,五彩斑斕的煙花陸陸續續地升上了漆黑的天空:紅的、黃的、綠的有如一幅精美的畫卷。孩子們一邊玩耍着,一邊欣賞着絢爛的煙花,快活的像吃了蜜一樣的甜。正在玩摔炮的表弟,看到天空中煙花的綻放,吃驚的睜大了眼睛,連摔炮也忘了玩,眼睛痴痴地盯着天空中的煙花,輕輕讚歎道:“多美啊”連旁邊的大人,也露出了小孩子般的笑容,都紛紛凝視着天空中的煙花,似乎回憶起了自己美好又快樂的童年。

不久,鞭炮也響了起來。鞭炮素來有驅趕年獸的象徵,故而聲音特別響亮。鞭炮的響聲,人們的慶祝聲,給這裏帶來了一番熱鬧與年味。爆竹的火光映在每個人的臉上,顯得亮堂堂的,大家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無一不閃爍出激動的光芒。

除夕守夜是春節的一種習俗,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除夕的習俗3

魚:年年有餘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説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雞:有計

夕一桌豐盛的團年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隻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蠔豉:好市

華南的年夜飯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蠔豉,也稱“蠣幹”,牡蠣(也稱蠔)肉的乾製品,是廣東人民春節必食的菜餚。蠔豉是補鈣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豐富,由於鈣被體內吸收時需要磷的幫助,所以有利於鈣的吸收。

長年菜:長壽

我國台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在除夕當天,人們切菜時,將蔬菜切得比平時長,因而得名,寓意長長久久,來年收益更多。而在除夕夜吃長年菜表示有剩餘留到第二年,代表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新年生活的期待。

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除夕的'習俗4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敍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的飲食習俗

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雞:有積蓄

除夕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隻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豬脷:大吉大利

豬脷代表着一年都大吉大利,所以豬脷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被老街坊搶着來買的!

魚:年年有餘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説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就是連年有餘。如果製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七年級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餘,有頭魚尾。

除夕的習俗5

除夕的習俗

每當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台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裏,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

除夕在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着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上海:“開門紅”

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企求全家興旺平安。年八年級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 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

海南:“吃新節”

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穫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穀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的。

拉薩:祈求

在拉薩,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頂上樹起新的經幡,祈求在新的一年裏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經幡由藍、白、紅、綠、黃五色布連接而成,寓有藍天、白雲、紅火、綠水、黃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經經文。樹經幡時.一般先將五色經文布披掛在樹枝上,而後將掛滿五色布的樹枝插於房頂。樹好經幡後,還要在房頂上擺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後邊舞邊歌。

江蘇:“掘元寶”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除夕的習俗6

清晨最後一次年貨採購

在北方年貨一半都會在年三十前準備齊全,但是在南方人們喜歡新鮮的果蔬和鮮活的海味,冰凍過的海鮮河鮮已經失去了鮮活的口感,用來製作年夜飯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年三十一大早,最後一次年貨採購正在火熱進行中,過了上午10點之後菜場小販就陸陸續續回家過年了。

貼春聯掛紅燈籠

除夕當天除舊迎新是重要的事情,將屋裏裏裏外外紅紅火火裝飾一新,貼上新的對聯和福字,還有各種生肖貼畫看着都很喜慶。至於貼春聯的時間各地都有不同時間觀,有入夜之前貼好的,還有吃年夜飯之前貼好的,還有在中午十二點之前貼好的,各地習俗不同,説法也不同。

放鞭炮

雖然現在城裏禁鞭,但是農村過年哪裏有不放鞭炮的呢,除夕這天放鞭炮的次數很多,習俗不同講究也多種多樣。有些在貼完春聯之後要放一掛鞭炮,祭祖的時候也要放鞭炮,在吃年夜飯之前要放一掛鞭炮,還有晚上十二點新舊交替的時候準點放一掛鞭炮,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掛鞭炮了。而20xx年除夕也是立春,在立春吉時也要放一掛鞭炮,這是春天到來萬物開始復甦的時候。

祭祖

一年中祭祖的時間很多,但是年三十是重中之重,在堂屋的香案上或者是去到墳頭擺好貢品,與祖先一起過年。祈求祖宗保佑新一年能家宅安康,風調雨順。在家族繁盛的人家,祭祖從早上就要忙到下午。女人不能參與祭祖就負責準備年夜飯。只有祭祖過後年夜飯才會開始,這是對祖先的尊重。

吃年夜飯守夜

可以説除夕忙活一天就是為了準備這一頓飯的,喜慶的團圓飯是很多人一年到頭的心願,這一頓年夜飯可以吃幾個小時的時間,大家談天説地,搓麻將,打牌,看春晚。一直到新一年的到來,在新年的祝福聲中才逐漸散去休息了。

除夕的習俗7

汕頭的除夕習俗有哪些

年前理髮“挽面”

在除夕前,大家都會忙碌張羅置辦年貨,潮汕人的年貨清單可是相當豐富。除了雞、鵝、鴨、魚肉外,還必須要有柑橘、青橄欖等各式水果,作為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在舊俗中,過年前男人必須理髮,女人必須“挽面”,如今大家都是以剪髮美容代替。

除夕“拜公祖”吃團年飯

除夕到了,團年飯是這一天的“重頭戲”,是一家團圓歡聚的象徵。在潮汕地區,吃團年飯前必須“拜公祖”,傳承潮汕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拜完畢後,人們將飯菜擺放好在桌上,一家人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多是歡聲笑語,不能説傷心事或吵鬧。另外,吃團年飯也有講究。比如飯後不得先行離桌,意為團團圓圓。飯菜也必須有剩,且不能倒掉,意為年年有餘;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長輩分發“壓歲錢”,而且必須在飯桌上發。

七年級拜年八年級回孃家

正月七年級,大家都要用紅色盤子裝滿象徵“大吉大利”的桔子,放在廳中大桌上,再配以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這一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過後,一家大小相互串門拜年,大人給小孩發壓歲錢,主客之間互致吉祥話,共品工夫茶。正月八年級是“女婿日”,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初七愛吃“七樣羹”

傳説中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又稱“人日”。潮汕地區每家每户都要在這一天製作用七種蔬菜組合而成的“七樣羹”,潮汕有句俗語説:“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後生(年輕),奴仔(孩子)吃了臉紅潤,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七種蔬菜也是各有寓意,按潮汕話的諧音來説,白蘿蔔為“菜頭”,取其“彩頭”之意,韭菜取其“長長久久”,春菜取其“萬物回春”,葱也就是“聰,聰明”的意思,芹菜的諧音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諸事合算”之意。而且,過年期間吃慣了大魚大肉,在正月初七這天吃一頓健康營養的“七樣羹”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除夕的習俗8

 古代除夕吃什麼

1、古代除夕吃什麼

1.1、先秦時吃“麥飯”,唐朝以後米、面才普及:無論年夜飯上有什麼山珍海味,人們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飯、饅頭、麪條成為今天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先秦時期,中國人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所謂“五穀”中的粟、黍、稷,第一個對應的可能是“小米”,後兩個則可能是“黃米”。

1.2、魏晉至唐宋,羊肉長期統治餐桌;野味豐富,鹿肉曾是“大眾食品”:過年餐桌上當然少不了肉。現在中國人吃豬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晉直至唐宋這段時間裏,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養羊區域擴大,羊肉超過豬肉,成為中國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1.3、唐朝禁止吃鯉魚,生魚片是古代文人最愛:過年餐桌上當然也少不了“天上飛的”和“水裏遊的”。古代養雞業很發達,人們也習慣吃雞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雞黍,約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魚那是捕撈不盡,價格相當便宜。

2、什麼是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3、除夕的歷史記載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着的《風土記》等史籍。

古代除夕的習俗

1、驅儺:驅儺在宋代有大儺儀、小儺儀之分。盛行於宮中的主要為大儺儀。據宋代人解釋,大儺,意在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

3、年餺飥:餺飥,是宋代除夕所製作的一種特色小吃,類似於今天羊肉泡饃等湯餅類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餛飩,年餺飥的説法。大詩人陸游《歲首書事》一詩有言:中夕祭餘分餺飥,犁明人起換鍾馗,並自注:鄉俗以夜分畢祭享,長幼共飯其餘。

4、試年庚:陸游《劍南詩稿》有云:鄉俗,歲夕聚博,謂之試年庚。即將除夕這一天的賭博輸贏視為預測下一年人生命運的遊戲。另外陸游《新歲》一詩中,明燭聚呼盧之句便專指此遊戲。

5、消夜果:除夕夜闔家團聚,為了打發晚上閒暇時光,宋代時,很多人家都要準備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供宮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雖不能如宮中豐盛,但也極盡所能,準備消夜果,力保年節順心。

除夕的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據説,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臘月裏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塗。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6、零點必須回家: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

除夕的習俗9

農曆一年中的最後一天晚上。含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意。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大年三十”。

除夕的風俗活動很多。一是貼春聯、掛年畫。春聯又名對聯、桃符、門帖等。傳説起於五代以前,人們對自然災害和天相不理解,認為是鬼神作祟,於是過年時多用兩塊桃木削制七八寸長的人樣,上書“神荼”、“鬱壘”二神名,掛於門首以驅邪。五代十國時蜀國皇帝孟昶首次在桃木板上書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聯語,成為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一説春聯始於晉代)。年畫是由“門神”演化而來,早在堯舜時期即已出現。宋代有了木板年畫,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木刻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明末清初,我國年畫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畫”三大民間流派。

二是守歲。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周處《風土記》:“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南宋《東京夢華錄》亦載:“除夕…… 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古人歌詠守歲之詩很多。最早的有南北朝時樑人徐君茜《共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後如杜甫《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駱賓王《西京守歲》詩曰:“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蘇東坡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三是吃年夜飯,飲屠蘇酒。年夜飯又稱“團年飯”、“宿歲飯”。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始去之。一北方人吃夜飯一定得有餃子,常有“更年交子”之稱。南方人則多吃年糕。餃子呈元寶形,年糕有“年高”之諧音,均取其吉祥意。飲屠蘇酒也是古人除夕守歲的一種普通風俗。據南朝梁人沈約《俗説》的解釋,屠蘇是一種草房,傳説有一隱士居其中,每到除夕夜,總會送給鄰居街坊一帖草藥,讓投入井中,次日取水裝入酒壺,全家飲用,便可祛除瘟疫。後人專制藥酒,遂名之為 “屠蘇酒”。王安石《元旦》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可見宋人除夕仍飲屠蘇酒。

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載:“凡除夕,蟒袍補褂走謁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謁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除夕風俗亦多見之於明清小説。《金瓶梅》第七十八回寫除夕之日,竹爆千門萬户,家家貼春勝,處處掛桃符。西門慶燒紙祭奠李瓶兒畢,置酒後堂,合家大小依次列坐遞酒。眾丫頭、媳婦、小廝上來磕頭。西門慶與吳月娘賞賜手帕、汗巾、銀錢。《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賈府除夕換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然後祭宗祠,閤府向賈母行禮,散壓歲錢、荷包、金銀錁,擺合歡宴。由這兩部文學名著的描寫可以看出,我國除夕風俗基本上形成格局,千百年來變化不大。

除夕的習俗10

除夕夜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而此時也是讓孩子瞭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最佳時機。

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飯、守歲。

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説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瞭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説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長面,也叫長壽麪。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的習俗11

 1、關於守歲的故事

傳説遠古時代有一個被稱為“祟”的小妖怪,它長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卻是雪白的。每年春節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間害人,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過的小孩就會生病,莫名其妙地發高燒,整夜説胡話,等到十幾天高燒退去後,小孩就會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所以,每年到了除夕這一天,家長們都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燈,陪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叫做“守祟”。後來,人們覺得説“祟”這個怪物有些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於是人們就慢慢改“守祟”為現在所説的“守歲”了。

如今,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內容,特別是春節電視文藝晚會(即“春晚”)的興起等,使除夕之夜過得更開心、更熱鬧。

 2、守歲的含義是什麼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3、守歲的風俗有哪些

3.1、年夜飯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3.2、壓歲錢

守歲之際,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象徵着一年到頭都有錢。

3.3、踩歲

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夜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説,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裏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塗。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除夕夜吃什麼

1、元宵

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裏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裏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2、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説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3、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除夕的習俗12

在除夕之夜,我們全家團聚,吃年夜飯,這是我們普遍存在除夕守歲的習俗。

除夕是指農曆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七年級前夜,因通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

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一年一度的團圓飯表現出了家庭成員互敬互愛的美德,這種互敬互愛的美德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家人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得到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敍天倫,這是何等的幸福。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一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通常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頭,蘿蔔頭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

在這一天當中,人們除了要吃團圓飯,還要做很多事,如:貼春聯、燃爆竹、年祭祖等。

其實我們中國的的春節還有着許許多多的風俗,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傳承它,不要讓它變成一個回憶。

除夕的習俗13

原因

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是年俗的節物之一。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兒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壓歲錢歷史起於漢代,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據説嘉興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除夕夜晚,為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適當的壓歲錢

1、根據自己的收入確定:這一點很好理解,掙得多可以多給點,掙得少就少給點,關鍵是不要和別人攀比,根據媒體的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人都認為壓歲錢500元以下比較合適,其中認為應該給100—200元的人最多。

2、不應超過平均水平太多:即使是富裕人羣,給壓歲錢時也不要“有錢就任性”,而應該照顧到周圍人的感受,你一個人給的多了,似乎是很有面子,但實際上卻把其他收入較低的人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3、兼顧其他情況:壓歲錢畢竟屬於人情來往,每個家庭情況不一,選擇也不一樣,晚輩中只有一兩個孩子和有一二十個孩子,壓歲錢肯定是不一樣的;關係較近的和關係疏遠的,壓歲錢也不會一樣。

其他習俗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2、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除夕的習俗14

1、除夕來源於先秦時期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着的《風土記》等史籍[3]。

2、除夕夜要吃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3、除夕當晚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4、除夕當天要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

5、除夕夜當晚要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説吉祥話,不可説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

除夕的習俗15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攤”的儀式,擊鼓驅逐病疫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是最為熱鬧的,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着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着耳朵.,遠遠地探着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着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Tags:除夕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