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冬至節是什麼時候啊

欄目: 冬至節 / 發佈於: / 人氣:5.13K

冬至節是什麼時候啊

冬至節是什麼時候啊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大約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冬至日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自此之後,晝夜短長開始變化,夜消晝長,直到九九八十一天,轉入春天。冬至節還被人們看作是僅次於春節之後的最重要的節日,於是在諺語中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關於冬至人們給與了很高的評價,其中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

冬至被人們看作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節日是有原因的。先從冬至的眾多名稱來看,它們都反映了人們對外在事物的認識,而不同的名稱更反映了這種認識的多角度性和多樣性;其中的意義還不僅這些,因為從這些名稱中也可以折射出該民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層面。人們從自然和文化兩方面出發,將冬至這一天用眾多的名稱加以診釋,是冬至的別稱更加多樣。

冬至又稱“長至節”,這個別稱是以自然現象為基礎的。自夏至以後,白晝越來越短,直到冬至這天達到極點;而後白晝逐漸變長,因此被稱為“長至節”。與此相反,則是説冬至這天是白晝最短的時間,只是從今天來説白晝最短,所以又被稱為是“短至節”。這只是根據某一地區的人們的觀念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名稱。

還有一種叫法,是從習俗的角度認識冬至的。因為冬至臨近年關,這時候家家户户,置辦過年時的雞、鴨、魚、肉等準備迎接新年,飲食方面比較富裕,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肥冬”。此外,人們都歡歡喜喜過新年,還為“喜冬”之稱,顧名思義歡喜的冬天。

此外更為常見的就是“亞歲”這個名稱了。這是和年節相比較而產生的一個別稱。意思是指冬至是僅次於年節的一個節日,從這個名稱中也可以看出冬至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冬肥年瘦”這一別稱則更加明顯的表現了人們對冬至的着法。

這主要是從社會生活方面來説的。這種風俗在我國北方地區比較明顯。

一般説來,民眾一年辛苦勞作,很少品味酒肉,往往要在秋收之後,家家谷糧滿倉,有了充足的食物,並且年關將至,於是酒坊飄香,人們殺雞宰羊迎接新年,這時是人們享受生活的最佳時節,於是就有了“冬肥年瘦”的説法。“冬至大如年”的説法,也表達了這個意思。

可見冬至是非常受重視的。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在冬至這一天曆史悠久,所以風俗比較多,其中有一項非常隆重的風俗,那就是祭天。古代,許多自然現象人們無法解釋,於是就它們看作是天神在操縱。原始信仰認為夏霜、冬雪、風霾、流星、彗星、日食、月食、水旱、紅雨、地震等異常現象,全都是天神所為,也是天神對人世的懲罰。於是他們就想要用祭祀天神的方法來擺脱這種災害。因為自然現象的不同,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就有了不同的天神的出現,人們不只是將天神定位為玉皇大帝,他們祭拜所有與天象形成有關的神靈。特別是皇帝,君王自認為是天神的傳人後,祭祀天神就作為一種重要儀式舉行,這也顯示了君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進行的活動。因此歷代王朝都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把它列為國家的宗教祭祀活動之一。因為祭祀活動的場面宏大,所以一般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祀”。

明清兩代在清朝祭祀的基礎上,將祭祀的活動更加神聖化,於冬至這天在北京南郊天壇祭天。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祭天活動十分隆重,因此天壇的設計和規模宏大,各方面非常講究。天壇的分佈和構造也是很有層次的,各個部門都有不同的位置和名稱。中央為祈年殿、皇彎宇和圓丘,這是進行祭祀的主要活動區域;東北為犧牲所,西南為齋宮。這兩個部門的出現,顯示了皇宮中對祭祀大典的重視。祭天前一天,皇帝移駕齋宮,進行沐浴。第二天在圓丘舉行祭天大禮,所用牛、羊、豬、鹿是在犧牲所專門飼養的。時至清朝祭天的`活動比先前更加的隆重和繁瑣。皇帝祭天時,必須穿祭服,請神牌,太常寺堂官奏請行禮:此時典儀官要唱“蟠柴迎帝神”。在東南蟠柴爐升火,西南方懸望燈,樂隊齊鳴。清代諸皇帝每年都祭天,祈求天神保佑,國泰民安。雖然祭天的性質至高無上,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沒有這種資格,但出於對於天的敬畏和崇拜,民間在冬至時還有一種不算正規的“迎日”的風俗,也算是一種特殊的非正規祀天方式吧。迎日活動中需要的物件是一種叫做日暑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的日影儀。人們常常通過觀察日影來預測來歲的豐饒。除了祭天迎日,冬至節也是先民感懷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傳統生活中,祭這個字是滲入在日用生活的,節日裏祭祖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國的祭傳統講“敬如在”,比如,在時節轉換的日子裏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們一起過節。一般來説,雖然不是正式家祭,但應該給祖先的靈位前祭獻供品和香火,酪酒一盞而後全家在一起同慶。此外,還有上墳燒紙、送寒衣等風俗。所謂送寒衣,就是為已故的祖先送去禦寒的衣服。過去在民間信仰看來,人有人世,死人有鬼世。已故親長雖然軀體已經死亡,但靈魂還在鬼世生存,不同季節需要不同的飲食、服裝,尤其秋盡冬來,鬼魂也是很怕冷的,所以才流行送寒衣,這是懷念祖先的一種表現。這些活動,無論是祭天,還是祭祖,都是冬至節的一種宗教活動,雖然帶有很濃重的迷信意味,但是卻有着一種美好的期望在裏面,表達了人們的某種意願。

冬至節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以卜來年豐欠。關於九九消寒圖的方式很多。比如格子消寒圖、文字消寒圖、梅花消寒圖、美人曉粧消寒圖等等,這些消寒圖的繪製方法是一樣的,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區別而己。分成九九八十一個,每天畫去一個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消寒圖畫完,也就説明冬天已經過去,進入了温暖的春天了。

另外九九消寒歌是一種節令民間歌謠。舊時,冬季來臨時,小孩子們常會吟唱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便是幾乎流傳於我國各地的最為膾炙人口的九九歌。

九九消寒歌是按照我國傳統的歷法計算的。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共有九個時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後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整個冬季中,這九九八十一天氣候較冷,此期過後,天氣回暖,大地將春。九九歌的出現當較數九為晚,但到唐宋時已經很流行。九九消寒歌全國大部分地都有流傳,尤以北方為多。北方冬季嚴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僅名實相符,並且也有實際存在的意義。由於各地氣候寒暖不一,人們創作時着眼點各有差異,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區別。

冬至、夏至為節氣的二至。冬至一般在十一月。這天夜晚最長、白天最短,過後就會白晝長而夜晚短。古時冬至這天要百官朝賀,君不聽政,店鋪歇市,學生放假,所以古時曾有過冬勝過年的説法,也把冬至節説成賀冬、拜冬。早起要互相拜賀,像過大年拜年那樣,也去祭祀祖先。

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説,相傳來自古時女蝸造人。

説人的耳朵掉了,女蝸就會捏一個餃子似的耳朵給人補上,所以冬至要包餃子、吃餃子,認為這樣就不會因天冷凍耳朵。還有的説,東漢末張仲景懂醫道,在冬至前教人們熬製祛邪嬌耳湯,能治凍傷,嬌耳便是餃子的前身,由於很像耳朵才叫餃耳了。這天,也有些地方宴請教師,用燉羊肉款待。古時根據寒暑變化總結了數九歌。各地大同小異,卻各有特點。前面已經提到一首,下面且看山西晉南一帶的數九歌:“冬至數一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五九四十五,還有春寒四十五;六九加七九,莫把棉衣丟;八九連九九,耕牛地裏走。”


Tags:冬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