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

欄目: 端午節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1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那一天,人們把包好的粽子扔在汨羅江裏,為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侵蝕,另外,人們在河上賽龍舟,各式各樣的活動,分外的熱鬧。

今年的端午節也是不例外,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迎接端午節的到來。我們家呢,奶奶早早地起牀,收拾了一番,便到河邊去打仍沾有露水的艾葉,我也瞎湊合,幫忙燒水,等奶奶打好了一大捆的艾葉回來,便直接放到熱騰騰的水裏,繼續燒,等着燒開,艾葉的香味在水蒸汽的氤氲下,散開了,滿屋子淡淡的清香,甚是舒爽。

就這樣,艾葉出鍋了,晾了片刻,奶奶便開始修剪艾葉頂端折斷口,修剪完畢,終於開始包粽子了,我在一邊看着,奶奶挑選四片艾葉,兩片墊底,兩片加固,雙手將它們圈成圓錐形,一手捏着,一手去舀事先準備好的糯米,再加一顆我最愛吃的大紅棗,手抖一抖,讓米分佈均勻,用多出的艾葉蓋住,包緊,一個粽子就這麼包好了。我在一邊看的手癢癢,也想試試,奶奶欣慰地笑了:“難得你有這樣的心啊,現在會包粽子的人越來越少了,都買現成的,哪有自己包的好吃啊。”説着,奶奶便教我如何選取艾葉,如何包紮,手勁使多大,不包不知道,包好一個粽子學問多着呢!

粽子包好了便可以下鍋了,經過兩個多小時,香噴噴的粽子便出鍋了,嘗一口,黏而不膩,甚是爽口。每年端午,“倔強”的奶奶都會親自包粽子,爸媽怕她麻煩,讓直接去超市買,奶奶一直都不願意,在她眼裏,這是一個傳統,傳統怎可丟棄?

在過去,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會舉辦活動,包粽子,賽龍舟等等,一起來歡度傳統節日,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似乎都慢慢開始淡忘傳統,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機械生產越來越普遍,包粽子也變的機械化,越來越少的人親自包粽子,都直接去超市裏買現成的,似乎已經忘記了包粽子本身的意義。包粽子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在這背後,值得我們去思考。

現在,韓國把端午節列為自己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人憤恨同時,也應該思考反思,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傳統是財富,我們應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虔誠地繼承和發揚。

每年端午節,我都只吃奶奶親手包的粽子,它有一種別樣的味道。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2

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在這天人們又會做些什麼嗎?接下來就由我給你們一一介紹吧!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聽説端午節是紀念古代的屈原,他不屈服於別的國家就跳河而死,死了他的屍體沒有漂浮上來,人們就把粽子丟在河中給魚蝦們吃,它們吃了就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屈原的屍體才能漂浮上來。

所以在這天,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去爬山。演變至今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在端午節這天要吃五黃,那就是黃魚、黃瓜、蛋黃、鹹鴨等。粽子是由糯米浸泡後,粽葉捲成圓狀把米裝進去,再把粽葉捆好。捆的時候一定要捆緊一些,不然煮的時候要煮散。還有一種就是用瘦肉切成小塊和花豆豆與糯米混合在一起。這種粽子吃的'時候就不用放糖了,只有單糯米的才放糖。

賽龍舟指臨水的地方才舉行,是划船比賽,船的頭還是龍頭,人們用盡全身力氣去划船比賽。我們這兒是山區,沒有龍舟比賽。

去年端午我們到很遠的地方爬山,那天我們起得很早,把東西都準備好了就出發。我們開始慢慢地走,走了一會兒我們就找個地方休息,休息一會兒我們就加快速度走,要到達目的地時,我們更是加快速度,到了,看見地上全是大米泡兒(一種草本植物的果實),我走過去摘了一顆放在嘴裏,真的好甜啊!有好香,我就蹲在地上吃了起來,一會兒姐姐用一個盒子把大米泡兒放進去説:我們摘一些回去吃。我邊摘邊吃忙的不亦樂乎,沒有回答姐姐。姐姐敲着我的頭笑我是一個小饞貓,吃好多都吃不夠。我們邊摘邊吃一邊看風景遊玩。太陽逐漸西沉,姐姐已摘滿一盒子,我們就踏上了回家的路。

聽説吃粽子是紀念屈原的,賽龍舟也是,而爬山能把百病留在山上,以後就不易生病。五月初五即叫端午節,又叫重五節,流行於漢、壯、布衣、土家等民族。

我很喜歡過端午節,屈原鎮偉大。如果沒有他我們已不能過端午節了,每年的端午節我都很開心。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3

屈原的故鄉在哪裏?當然是我的故鄉——湖北,也就是戰國時期的楚國。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湖北武漢人特別重視的節日——端午節。為什麼武漢人這麼看重這個節日?愛國詩人屈原在家鄉聽到秦軍進兵楚國的消息,悲憤交加,投江自盡,為國捐軀。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楚國人民永遠記得他。每年的這一天,他們都會把粽子扔到汨羅江裏餵魚。他們不希望屈原的身體受到任何傷害。因此,有一個定製粽子。

買些鮮竹葉,糯米,加些紅豆沙,大棗,燒雞,蛋黃,綠豆等。,你就可以開始做了。通常全家人都會像過年一樣圍坐在一起打包。先把竹葉包成三角形,有點像漏斗,再往漏斗裏放一把糯米,然後塞一個紅色的蜜棗。最後用藤條把三角形牢牢繞幾圈,就完事了。別看這個粽子。步驟不多。真的很難做到。新手扎不牢,不然“漏斗”會漏米,要下大力氣讓包裝好看。把包好的粽子小心翼翼地放進鍋裏,很快你就會聞到一股濃濃的竹葉拌米飯的香味,瀰漫整個廚房。奶奶召集大家圍坐在餐桌旁,然後解開粽子的藤條,剝下葉子,閃閃發光的“紅白寶石”在燈光下晶瑩剔透。我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大口,滿滿的甜香。我自己做的,但是味道不一樣。感覺比我外面賣的香。

“來吧!加油!”“嘿喲!哎!”這不是龍舟賽嗎?每年武漢的端午節,社團都會組織一些壯漢來比賽划龍舟。就我記憶所及,黎明時分石橋人頭攢動,鄰居們早早等着給賽龍舟隊員加油,哪怕站上幾個小時,也從來不會太累。看,龍舟正經過。第一艘龍舟飛快地划向我們,都是皮膚黝黑的大個子,動作整齊劃一。平靜的水面瞬間被他們的槳濺到,每個隊員都大汗淋漓,和身上的河水混在一起,分不清是水還是汗。我對他們的划船技術感到驚訝,沒有時間歡呼。龍舟瞬間經過石橋,向遠處跑去...

當然,武漢端午節的習俗可以不止於此:有的人會把大蒜和雞蛋一起煮,當早餐吃;有的人會給孩子一個香囊,據説有辟邪的意思;有些人掛錢包,系吉祥的五色絲線...這樣的習俗數不勝數。

粽子葉的香味飄蕩在我的鼻子裏,賽龍舟的叫聲縈繞在我的耳邊,五彩的絲線點綴着我多彩的'生活。武漢端午節的傳統文化會代代相傳。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4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民間有着許許多多傳統風俗,如:清明節、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在這麼多的傳統風俗中,我最喜歡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我為什麼這麼喜歡端午節呢?就讓我先講講端午節的由來吧!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愛國詩人屈原。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因受到楚懷王重用,而被小人嫉妒,在楚懷王面前毀謗屈原,屈原漸漸不得重用,最後甚至將屈原流放,屈原滿懷悲憤,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投江自盡。而端午節這個節日,就是為了表達楚國人民對屈原的愛戴之情,我也很尊敬屈原這就是我喜歡端午節的原因。

説到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自然是賽龍舟啦!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要划龍舟,寓意為:用划龍舟驅散江中的魚,追趕屈原,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還記得去年端午節,我們一家起了個大早,這是陽光明媚的一天,我們懷着期待的心情出發去郊外的一座山上,尋找端午節必備的一種植物。正值初夏,真可謂是“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初夏的山中,山花爛漫,花草清香。站在這天然氧吧中讓人心曠神怡。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山上的一個拐角處,我們找到了我們這次目標——艾草。艾草生長在土埂上,從上到下都是細細的一條,它們簇擁在一起,微風吹過時可以看到葉子的正面是綠色的,反面看起來像白白的絨毛,我們高興地撲向了它,把它裁了下來,立刻飄來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們高高興興地回家去,把艾草掛在了家門口。

回家後,我們立刻開始製作端午節最期盼的食物——粽子。大家都忙碌起來,有的泡粽葉、有的淘糯米、有的洗花生,有的剝紅棗,忙得不亦樂乎。包粽子時先把粽葉折成漏斗形,然後再把糯米倒入再加上一些紅棗、花生點綴,然後捆綁起來就完工了,沒一會兒就把所有的粽子都包好了,看着一排排的粽子就像是一塊塊的綠寶石。這時候就可以下鍋煮了,當水沸騰時,屋裏瀰漫着粽葉的清香,糯米的米香。讓我們很期待粽子能馬上出鍋。

這就是我喜愛的端午節!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5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4、

一是吃粽子。粽子事實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區域還用竹筒做,大家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塊,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説紀念什麼,只不過學校的老師説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曉“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説,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脱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瞭解可避邪。事實上是,家裏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季用來薰蚊子,由於那時多數人家沒蚊帳。沒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辨別是沒錢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瞭解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非常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可以隨意剪掉,需要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瞭解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女生戴大鋤刃,女生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非常香。這個時候的小夥子大女孩在一塊,總是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可以去瓜地,説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6

從記事起,端午節對我來説就沒什麼特別的印象,因為包括我們家在內的很多塗嶺人是不過這個節的。我們這裏既沒有什麼賽龍舟,也沒有祭屈原吃粽子等習俗。當然了,包粽子吃粽子是有的,但不是五月初五,而是七月十五。記得小時候,農曆的七月份是我們很期盼的日子,因為七月初七我們可以吃糯米做成的各種果,而七月十五算是大節了,各家各户殺雞宰鴨,並提前一兩天包粽子吃粽子,可熱鬧了。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習俗變得可有可無了。

今年的端午節,國家規定放假一天,很多人也開始重視這個節日了。在老公的提議下,我們一家人在週六這天決定動身回老家過端午節。本來三小時左右的路程卻因為下雨和修路又延遲了一個多小時,很少暈車的我終於嚐到了那種頭暈目眩、想吐又吐不出來的感覺,真是太痛苦了!還好,當車子駛入永春境內時,我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我看到沿塗的人家雖然稀疏,但大家都在忙着包粽子,一串串,一個個,讓人垂涎欲滴。那細嫩的竹葉彷彿散發着陣陣醉人的幽香,吸引着每一個外出闖蕩歸心似箭的人兒……

終於到家了,家裏人都很高興,在鄰鄉工作的小叔一家也冒雨趕了回來。公公婆婆端上了熱騰騰的白鴨湯,還不時地説:“今天吃白鴨,明天早上吃豬肚,明天中午燉鵝肉,後天有青蛙和竹鼠(跟兔子有點像,但耳朵像老鼠)。”我聽得一楞一楞的,心裏很感動,但第二天吃完鵝肉後,我看到鴨子就有點後怕了。

週日晚上,婆婆聽説我們家沒有包粽子,硬是弄來糯米和竹葉,要再包一些送給我媽吃。於是,我也躍躍欲試,想動手幫上一把。三姨和四姨邊包邊示範着,可我學不來,因為竹葉太小了又很滑,米要塞得很硬實,包好後又要用繩子捆得非常牢固。沒包幾個,她們的手都痛了起來,而我也理所當然地被“趕”去洗碗了。看來,粽子看起來小巧玲瓏,吃起來又Q又爽口,但包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回家時,我提了一大袋粽子回來,放了些在我媽那兒,其餘的就“貢獻”在辦公室,大夥兒也瓜分得差不多了,雖然沒有了剛出爐的新鮮口感,但至少這個端午節沒白過!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7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民族節日,在端午節中我們要幹兩件事:一是要在端午節包粽子吃;二是要給我們繫上五彩繩。你們知道嗎?因為古人説:“如果端午節這天給小孩子們手腕上繫上五彩繩,這樣小朋友就不會被蟲子咬了。”現在讓我來給你們講講怎樣做粽子吧!

首先做好準備工作1、我先幫媽媽買30顆大棗,你知道為什麼要買30顆大棗嗎?因為我們要做30個粽子。再將洗好的粽子葉拿出來,粽子葉是用蘆葦做的,因為它非常結實。媽媽又讓我拿出一個大盆出來,我問媽媽用盆做什麼呀?媽媽説:包好的粽子放在盆裏呀!媽媽將提前泡好的米又用清水洗了兩遍,放在那裏,這樣一切準備工作結束。

然後是包粽子了,我先幫媽媽把粽子葉屢平直,四個有層次的疊起來,只見媽媽雙手捧起疊好的葉子把它們打個筒,然後將糯米放進筒裏,再把一顆大棗放上,最後把葉子一折,再扭一下之後用繩將它緾上,這樣一個三角粽就包完了。看看媽媽重複着,二個、三個......就包完了,放入鍋內開始煮,我已經等不及了,終於聞到了香味,我感謝媽媽做這麼好吃的粽子給我!大家端午結也是這樣包粽子的嗎?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粽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粽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可真不容易啊!

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作文8

我們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説,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我們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我們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們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我們中國各地有非常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我們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我們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説我們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Tags:端午節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