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端午節的日記(集合15篇)

欄目: 端午節 / 發佈於: / 人氣:1.06W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天又過去了,一定有不少感想,請好好地記錄下在日記裏。你所見過的日記應該是什麼樣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日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端午節的日記(集合15篇)

端午節的日記1

20xx年xx月xx日 星期x 天氣晴

端午節來了,端午節一早,我就聞到了溢在空氣中的粽香。我知道肯定是媽媽在廚房裏蒸粽子了,我興奮的起了牀,然後來到了廚房。

廚房裏粽子的清香更濃,媽媽見到我來了後,笑着朝我道:“剛好,粽子也該熟了。”説着,媽媽用筷子從鍋裏夾出了一個粽子。這一下,濃濃的粽香一下子就鑽進了我的鼻腔裏,之後,我不自覺的嚥了咽口水。

今天早上,我一家人就是吃的粽子。粽子是昨晚我們一家人一起包的,這些粽子裏面形狀稀奇古怪的,那肯定就是我的傑作了。等到我們填飽肚子之後,一家人就收拾好自己出門了。至於是去幹什麼,那當然就是去看划龍舟比賽了。

每年,我一家人都會去看划龍舟比賽。每年端午節這一天,家鄉里也都熱熱鬧鬧的,家鄉里的人也全都在這時聚到了一處,感受着端午節的熱鬧。

不過,今年的端午節可不一般。這場划龍舟比賽前,還增加了不少的節目表演,有少兒團的大鬧天空,有青年團的詩歌朗誦,還有老人團的戲曲節目。這可謂是給我們增加了不少的歡樂,尤其參加了這些節目表演的,還有不少我們熟悉的人,有我們熟悉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還有爺爺奶奶,這陣仗一出來,場地上一片歡騰之聲。以至於這些節目結束後,我心裏還有不捨。但隨之而來的划龍舟比賽這才是重頭戲,這場划龍舟比賽也無比的激烈,看得我們一個個的都興奮至極。

這一天是在熱鬧中度過的,雖然在夜幕之下今年的端午節過去了,但是卻留在了我心裏。今天是快樂的一天,這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日記2

習俗是每一個地方的法定節日。而在中國,令我最喜歡的節日還是端午節。在端午節,人們看着賽龍舟,津津有味地品慰着綠裏透着紅肉的粽子,這可真是何等悠閒的生活啊!難道你麼卻一點兒也不喜歡嗎?

傳説,在春秋戰國時期時,擔任楚懷王大臣的屈原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卻遭到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言免去了職位,趕出都城被流放到了與世隔絕的地方。屈原報國無望,便投江自盡。屈原死後,百姓們紛紛為屈原的死感到傷心。為了不讓魚吃掉他的屍體,漁夫們把一些食物和粽子投入江中,所以端午節就被流傳至今,也深受人們的喜愛。

粽子雖然好吃,卻也來之不易,需要一道道複雜的過程。首先要挑選好新鮮的食材,清洗那綠油油的粽葉,在一滴滴清水的濕潤下顯得格外氣質蓬勃。水聲,滔米聲,人們的歡呼聲,繪成了一首美妙的交響樂曲。話不多説,我們捲起粽葉,把新鮮的糯米倒入,再配上香噴噴的五花肉,説到這我忍俊不禁地嚥了咽口水。最後,用細繩捆綁。就這樣,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粽子迎面而來。倒入高壓鍋中,煮至40分鐘。我微吸了一口,一陣陣粽葉的清香迎面而來。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糯米的香甜和五花肉的肥美在我的嘴裏回味無窮。

在端午節除了吃棕子,我們還可以欣賞賽龍舟比賽,在人們的歡呼聲和吶喊聲中結束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我的最愛!

端午節的日記3

06月04日星期六天氣:晴

今天,我們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參加了“陶然亭端午節紀念屈原活動。”

早上的空氣是那麼的清新,同學們身穿校服,排着整齊的隊伍,精神抖擻地向陶然公園走去……

我們首先來到了“華夏明亭園”。這裏的景色十分優美,園中到處盛開着五顏六色、香氣撲鼻的花朵,一座屈原塑像巍然聳立其中,還有仿造的汨羅江,江中的龍船栩栩如生。這一切彷彿把我們帶回了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同學們在此紛紛朗誦童謠,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園中的遊人也不禁被我們感染,停下腳步聚攏過來。

我也上台激情飽滿地朗誦了我編寫的童謠《五月五》:

楚國屈原大詩人,忠誠報國反被讒。

秦滅楚後投汨羅,後人紛紛把他贊。

五月初五端午到,灑掃庭院掛香艾。

吃過粽子龍舟賽,雄黃酒飲除病害。

毫無疑問,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們,教導着我們。隨後,我們參觀了李大釗生前工作過的辦公室,以及一對革命烈士夫婦的公墓,並瞭解了他們的生平事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我們戀戀不捨地走出陶然亭公園,但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禁感歎:今年的端午節過得可是分外有意義啊!

端午節的日記4

江南花台,依依流水見人家,細雨朦朧的水鄉,一把青布油傘若隱若現,那傘下的彎眉鳳眼,白衣漣漣,袂裳輕舞,微紅的薄脣在向誰訴説着這飄雨夢境幽深之處的相思?

細雨打在西廂的紅漆木欄上,打在窗邊人已散落的青絲鬢角上,不帶一點水花。細長葱白的手指拂上眼角,好像已經有了歲月的痕跡,吹彈可破的肌膚下又帶着怎樣一種濃濃的思念?遠方的人,可還好?這過客匆匆的江南,這雨落無痕的江南不能給她答案。

桌邊的紅蠟似滯留在那很久了,銅鏡也只能微映出窗外如織的細雨。人家説,江南的雨是連綿不斷的愁。她伸出修長的手指,指尖觸碰到那雨,心中卻想將滿載了多久的想念全部寄託給這雨,讓這雨帶去給遠方那一襲青衫。然而這江南的雨,就正如江南的她,纏綿如絲似縷的雨是走不了那麼遠的路,承載不了太深刻的情,就那樣落下,滴落在雨季殘存的花瓣,只飛濺起一點小小的水花。

長亭邊,她仍記得那一首悠揚的樂曲,細細温語,就正如江南的雨、江南的曲,沁人心脾,也如這江南之春怒放的桃花,讓人如此輾轉留戀。

如今,已不記得是第幾個春秋了,江南的雨,依舊輕輕巧巧,來得優雅卻不知何時離去,遠方朦朦朧朧的薄霧中,山形那樣不真切,恍若仙境,似乎遙遠的永不可觸及,就正如被禁錮在這江南細雨中她幽怨的心境。

又是一年春,江南斷橋邊,細細的雨依舊輕吟着歌,一把青布油傘若隱若現,青絲撫細柳,似等燕歸來;山形枕寒流,桃花依舊。這朦朧的煙雨江南,她一襲白衣,纖塵不染,如雨一般纏綿但卻堅守着小小的一份執着,在那雨中的江南斷橋邊似已佇立千年。

遠方,有馬蹄濺起一片落花和雨花,帶着幽幽的芬芳,帶着江南特有的温情的雨,帶着暖酒後日漸消瘦的黃昏,漸行漸近……

端午節的日記5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今年的端午節也不例外,最重要地是,今年我要趁這個機會,跟奶奶學習包粽子。

首先我們要準備的東西有:糯米、精肉、花生、細繩、粽葉和調羹等,東西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包了。

只見奶奶先拿起一張粽葉,熟練地將粽葉捲成漏斗形。我認真地觀察着,簡直太簡單了嘛,還沒等奶奶教我,我就急不可待地包起來了。可是等我自己卷的時候,看似簡單的事情,無論我怎麼卷,就是不成樣子,我有點不耐煩了。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做一件事情,要認真地去做,剛開始做不好,這是正常的,只要你堅持下去,就一定有好結果。”聽到奶奶的話,我非常羞愧,臉紅得好像蘋果。我重新坐到餐桌邊,奶奶又耐着性子對我説:“天豪,彆着急,左手拿住粽葉,用食指和中指夾住粽葉,再用右手把它捲成一個漏斗形。”奶奶一邊講解一邊示範。在她的再三指導下,我終於把粽葉折成漏斗形了。接着,開始放糯米、精肉,最後,奶奶教我把粽葉層層包裹、穿過粽子,用細繩打成一個結,這樣,一個不太好像樣的粽子終於在我手中“誕生”了,我興奮不已。奶奶還告訴我其他粽子的形狀和品種,在奶奶的鼓勵下,我又接二連三地包了好幾個。

接着,奶奶把粽子放進鍋裏開始煮,等到屋子裏飄滿了粽子的清香時,我知道我們包的粽子新鮮出爐啦。我迫不及待地找到我包的粽子(奶奶給我做了記號),津津有味地吃着,感覺有一種成就感。

今年的端午節,我不僅學會了包粽子,還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不能夠放棄的道理。真是一個讓我快樂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日記6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户户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在這天,村裏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説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湧湧。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悦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粽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日記7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説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粽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媽媽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粽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端午節的日記8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提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由於當時社會的腐爛他的策略不但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攻擊排擠最後逐出都城,流落漢北。屈原生性耿直,不願委曲求全,看破紅塵,跳進了汨羅河以死捍衞正義。當地的漁夫知道此事後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河餵魚以保全屈原的屍首。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包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全家人都非常敬佩屈原的人品和才智。因此,我們家每年都很重視端午節,一定要包粽子以此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舟。粽子分兩種形狀:一種是牛頭粽,一種是尖尾粽。媽媽是我們家包粽子的能手。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説:“用蘆葦的葉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葉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葉子放在温水裏泡一泡,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花生分別洗完後伴在一起。等蘆葦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粒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花生,中間再夾幾片棗肉,包好後再將草繩捆綁好大功告成了。媽媽包的粽子又大又結實,像一個個包袱,又像一個個秤砣。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香味撲鼻,讓我直流口水,有時一口氣竟能吃上好幾個然後腆着大肚子那憨態惹人笑。

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端午節的日記9

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粽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温馨的哦!

記得那次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着端午節的氣氛,可是一般人的家裏總是呆巴巴的包粽子,有時候出去賽龍舟,那多沒意思!我可不想這樣過每一年的端午節,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時候,腦子裏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來了,何不來個自己創作粽子的比賽呢。説幹就幹,我抓緊時間,把表姐表弟和小夥伴全都都召喚來了,開始了,我們手忙腳亂,亂包,有的嘛,包個飯糰,有的嘛,包個壽司,還有的嘛,東破一個西破一個。我想:這也叫有創意?我可不想像這樣的創意,我嘛,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了一個好點子,我簡單做了一個愛心,別人看了看我,都很驚訝,“這就是好點子……”我不管他們説,自己忙着做。

粽子蒸好了。媽媽來看看我們包的粽子,我連忙衝上去:“媽媽,在今天的端午節上,我想送你個禮物!”我從身後拿出了這個粽子“媽媽,這是給你的,感謝你對我的養育之恩,謝謝你給予了我生命!”媽媽看了臉上流出了晶瑩的淚水。爸爸走過來,對着大家説:今天的粽子大賽,馨予獲勝了,我們要感謝自己的媽媽喲!

在這次端午節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粽子,也感恩了媽媽!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温馨充實的節日。多麼美好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日記10

又快到端午節了。每到端午節,就會有很多美味,讓我一想起來就口水直流三千尺!

端午節的前一天,外婆會把糯米放到一個臉盆裏,再給臉盆加滿水,把糯米泡起來。第二天早上,我發現米寶寶在臉盆裏吸飽了水,變得又白又胖。外婆説,這是糯米在發酵!外婆又把去年存下來的粽葉放在鍋裏煮了一下,然後就開始準備包粽子了。

外婆把粽葉圍成了一個兜,接着把洗好的糯米和紅棗放進粽葉兜裏,再把剩下的那一半粽葉蓋在米上,最後用線緊緊地把粽子紮結實,一個漂亮的四方紅棗粽就做成了。就這樣,外婆又做了很多個粽子。然後,媽媽就把粽子放到鍋裏煮。終於,鍋裏飄出了糯米和紅棗混合的香味,我饞的直吞口水,迫不及待地問媽媽:“媽媽,粽子好吃了嗎?”媽媽説:“馬上好!”粽子終於煮好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甜甜糯糯的粽子,滿足極了!

除了粽子,端午節的晚上還會有一頓豐盛的晚餐,有涼拌黃瓜、清蒸黃魚、紅燒黃鱔,還有鹹蛋黃燒南瓜。媽媽明明説有五黃啊,為什麼只有四黃呢?還有一黃是什麼?我去問媽媽,媽媽説是雄黃酒,據説喝了能夠驅邪避毒的。不過,媽媽又説:“現在好似找不到雄黃酒了,所以我們就用黃酒代替,反正也有黃,一樣能夠讓我們身體健康的!”我一邊聽媽媽講端午節的各種習俗,一邊吃着豐盛的晚餐,真是幸福極了!

我喜歡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日記11

大街上,人人都在慶賀;市場上,還有人在買粽葉;房子裏,一個個巧奪天工的粽子正在誕生……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暗地顯示端午節來了

今天,媽媽和奶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着她們的樣子拿出四片大小差不多的粽葉,學着她們的樣子把粽葉鋪在手上,再在鋪好的粽葉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幾顆大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包好的粽子放在鍋裏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左右,粽子熟了。我迫不及待抓起一個粽子,把猛吞下去,結果被燙的臉就紅了。媽媽在旁邊笑我:“你的紅臉蛋好可愛啊!”我聽後“無語凝噎”,只得陪笑。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藴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日記12

端午節那天,爸爸和媽媽有點事情,便出去了。

我一個人靜靜地在房間裏寫作業。"咚咚",一陣敲門聲響了起來。我連忙放下筆,打開了門。一位油漆工走了進來,説:"小朋友,你家陽台牆壁褪色了,我是來粉刷的。"説着,他走進了陽台。我沒太在意,又回房寫作業了。過了一會兒,他幹完了活,便出去了。

"咚咚",又響起了敲門聲。我以為是爸爸回來了,便邊開門邊説:"爸——"可還沒等我説完,油漆工就進來了,他對我説:"小朋友,剛才刷的地方還沒刷好,我再去刷一遍吧!"我點了點頭,心裏卻在嘀咕:刷了不就可以了,怎麼還有這樣自找麻煩的人?過了一會兒,他終於走了。正當我專心做作業時,樓下又傳來了喊聲:"小朋友,我的工作服忘在陽台上了,把它扔下來吧!"哎,煩死我了,名堂也太多了吧!我走到陽台上,隨手把上面的一件黃色的工作服扔了下去。

我以為他不會再來了,便安下心來寫作業。誰知,他又來了。我氣急了,罵道:"你怎麼這麼煩人啊,還讓不讓我寫作業啊!"他聽了,好久都説不出話來。過了很長時間,他才説:"對不起,小朋友。這不是我的工作服。我的工作服很舊,上面還沾有油漆。這件卻還是新的。。。。。。"我詫異極了,便讓他去取衣服。

看到他的身影在樓道里慢慢消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今天是端午節,你怎麼還要幹活呢?你已經做得很好了,為什麼還要力求完美呢?你。。。。。。我終於意識到:人的品格是不會表露在外表上的。

但願今後能再次看見他,對他説聲:對不起!

端午節的日記13

從今年開始以後的端午節都會放假了,真的非常高興,可以在家裏好好的放鬆心情過個快樂的端午節了,今年媽媽在這兒住着,端午節之前就給我買好了葦葉和江米,説讓我這個端午節練練手,包 粽子,我承認我是個懶人,好像對家務活特別不感興趣,其實在很早之前,媽媽已經教會我包粽子了,只是很懶,從來不願動手而已,所以還是想吃媽媽包的,不想自己幹,臨近端午了,媽媽的牙開始 疼了,她也不想在這兒住着了,就説要回家了,對家裏不放心,我勸勸媽媽,可她執意要走,沒辦法,媽媽就回去了。

端午節前一天,媽媽就給我來電話問我,包了粽子沒有,煮的怎麼樣呢,呵呵,我告訴媽媽還沒包呢,因為我要上班,媽媽説,一聽就知道你很懶,晚上的時間就不能包嗎,就是太懶了,不想辦法 ,我笑着説沒關係,反正明天,後天我都休息,肯定可以包出來。

端午節那天我開始了包粽子,剛一開始我覺得我肯定會煩這樣的活,可是等我把一切就緒後,開始包時,覺得這也是一項很有趣的事情,看着那些葦葉和江米從自己怕手裏慢慢變成粽子的時候,我 也體會出勞動的快樂,按着媽媽説的方法,我沒費多大的事兒就把粽子包出來了,心情很是興奮,雖然會包,可是確實是第一次煮,我用高壓鍋煮了一些,又用電飯鍋煮了一些,等煮好以後,才發現原 來煮出來的不一樣,電鈑鍋裏的稍微硬一些,我又打電話請教了媽媽,其實生活也是老師,會教會你很多,從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就是不管是多小的事情,或者你覺得有多微不足道的事情,都需要你去 嘗試,慢慢的積累經驗,勿以善小而不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個端午節很快樂!

端午節的日記14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我一定會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能夠把粽子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放上幾顆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極了,沒想到包粽子比想象中還順利。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好像淘氣的小孩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倒出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為奶奶包的粽子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比較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好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不行,我不能退縮,不能氣餒。有了失敗,我小心了很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很多好像樣的粽子。

當我們坐在一起,嘗着自己親手做的粽子時,覺得今天的粽子特別甜。因為,這是我勞動的收穫!

端午節的日記15

今天是六月八日,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説起“端午節”,我還知道它有另外的幾個名字呢。如“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由於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來探望自己的父母親而得名“女兒節”;“詩人節”當然是要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現在知道了吧?

早上,我吃過早飯,媽媽和奶奶帶我出去玩。一路上,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別提有多開心了。不知怎麼的,我發現今天大街上有好多人,他們都買了樹枝拿在手裏。我很奇怪準備問媽媽,卻發現媽媽和奶奶手裏也各拿着一捆樹枝,就連忙跑過去問:“媽媽你們買樹枝幹啥?啊。真香。”媽媽笑着説:“傻孩子,這是‘艾枝’。艾枝可以驅蚊子和蒼蠅,還可以避邪呢。我們把艾枝掛在自己家的門上、窗户上,不是很好嗎?”我點點頭。

中午,我們家的飯菜有豐盛又香甜,除了家常菜外,還有漂亮的三角粽子、雞蛋和鴨蛋,香氣撲鼻。我立刻拿起一個較大的粽子,剝開粽葉,津津有味地吃着白嫩的糯米,好吃極了。

爺爺告訴我,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人格。其實這個我已經知道了,嘻嘻……

端午節真快樂,真有趣。又可以學到知識,增長見識。過端午節,真好。

Tags: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