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熱門】端午節日記合集九篇

欄目: 端午節 / 發佈於: / 人氣:5.37K

不知不覺中一天又要結束了,今天我們都做了什麼了呢?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日記裏了。日記怎麼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日記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端午節日記合集九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小時候,總聽媽媽給我講屈原因為楚平王而投汨羅江,從此便有了端午節,我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原來端午節是由屈原而產生的。

相傳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投江後,汨羅江畔的百姓們紛紛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因此有了賽龍舟的習俗;百姓們把飯糰等投入江中,因此有了吃棕子的習俗,百姓們把兄雄黃酒倒入江中,因此有了喝雄黃酒的習俗。

記得前不久,我還了南湖邊,看龍舟競渡,那兒人山人海,一派熱鬧的景象,南湖邊上圍滿了人,不用説他們就是來看龍舟競賽的,只見不遠處湖面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的龍舟,龍舟選手們嚴陣以待,不過一會兒就上了各自的龍舟,他們一個個精神抖擻,似乎真的是要打撈屈原。一眨眼的工夫,他們就開始了,隨着“嘿咻嘿咻”的口號聲。他們有節奏地划起龍舟,這使我不禁想象起了當時百姓們紛紛去打撈屈原時的情景……

這些龍舟一個個身長十幾米,船頭是一條龍頭,船尾是一條龍尾,船頭有一個擊鼓手,負責擊鼓,打節奏,以此激勵隊員們,船尾有一個舵手,手上拿着一隻槳,以此來控制方向,中間是船員他們是主要的隊員,就是他們使龍舟前進的。看着這些龍舟,我的心中忽然滑過一個念頭:在《端午寄情》班隊課上,徐州騁説一條龍舟上有20~22人,我眯着眼一數,加上船頭和船尾兩個人,不偏不倚正好22人,我剛數完,龍舟就飛快地駛向遠方,似乎是刻意,準備讓我數的……

雖然端午節已經過去,可是在我的內心深處,還是保留着對端午的無限嚮往和那個我小時候聽過的古老的傳説。

端午節日記 篇2

我的家鄉在太谷,家鄉的端午節從農曆四月二十八日就拉開序幕了。

四月二十八日,是太谷城的廟會,又叫“粽葉會”。這次廟會的主打商品就是粽葉、棗、糯米這些包粽子的材料。廟會上大車小輛拉的全是粽葉,所以這天街上飄的全是粽葉味。

端午節前夕,太奶奶、太姥姥這些老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給小孩子們做香囊。用各色的布料做成“心形”、“三角形”、“元寶形”的樣子,裏面裝上五穀雜糧、艾草、中草藥材等,然後用五色線給孩子們拴在手上,掛在衣服上。媽媽説,那可以避瘟疫,所以,端午節前後孩子們身上也散發着一種淡淡的艾草味。

端午節前夕,街上會出現許多小地攤,主要賣各種剪紙,有“剪刀”、有“叼着小蟲的雞”、有“牛” ……紅紅的剪紙襯上黃黃的底子,顯得格外搶眼。説是貼在門口可以消災避禍。

端午節前夕,街上也會出現賣艾草的小商販。但更多的是親朋好友在農村或其他地方採上的相互送。他們把艾草插在大門口、放在電梯裏、掛在樓梯扶手上、立在房門後、站在房門上。據電腦博士説這些艾草也能避邪。所以,一進門就能聞見一股艾草味,真爽。

端午節正日,每家都會吃一頓豐盛的午飯,飯菜各不相同,但都少不了一種主食,那就是——粽子。每年端午節,姥姥都會做好多的粽子吃,吃不完的還會送給親朋好友。有的小朋友還會帶幾個粽子到學校和老師同學共享,所以端午節前後連教室裏也瀰漫着一股粽子的香味。

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有龍舟賽,不喝雄黃酒。但多少年傳承下來的各種風俗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增進了人們的情誼。所以,這些寶貴民俗文化是值得我們好好珍惜的!

端午節日記 篇3

我的故鄉是江蘇沭陽,每當端午事節,人們都會包出各種各樣的米棕,琳琅滿目。當然十分好吃,香甜可口

每到端午節的前一天,爸爸媽媽就會到河邊採一些葦葉用來包粽子,爺爺奶奶則去選購一些包粽子的必須品——糯米和各樣的花生,紅豆等

材料準備足了,我們整個下午都在包棕子

端午節一早,爺爺就去買雄黃。雄黃可以預防各種瘟疫疾病所以我們在端午節戴雄黃,喝雄黃酒。媽媽和奶奶在幫妹妹洗澡。端午節洗澡可不同於平常。

先端來一個大澡盆,然後放上昨天摘來的草藥,放在盆中浸泡半小時然後拿出來洗澡。在我們這裏十歲之前都要這樣。

粽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也釀好了,大家終於要吃飯了,我拿起一個粽子那翠綠的粽子一看就很有食慾,一剝開,一股清香撲鼻。那白白的棕身上鑲着兩顆紅棗。咬一口,那味道更是妙不可言,色香味聚全,這就是我家鄉的粽子。

每當端午時節,我都分外高興,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 篇4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在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這天人們都要吃粽子。我最喜歡吃蜜棗味的粽子,味道很甜。爸爸就喜歡吃鹹味的。粽子有大有小,味道都不一樣。

除了吃粽子,還有一個大家喜歡的活動就是賽龍舟。到了端午節這天,很多地方都舉行龍舟比賽。據説龍舟比賽是為了紀念楚國屈原。在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消滅,屈原不忍心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羅江而死。楚國人民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非常傷心,紛紛划着小船去救他。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才有了今天的賽龍舟。

端午節日記 篇5

它從汨羅江的波浪裏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猶如一滴水彩,把中華大地染成粽葉式的青綠,從此讓每一個角落都瀰漫着亙古不變的艾香。

春的離去,夏隨之而來,不知不覺中,生活中多了些粽綠和艾香。

在這個節日,總能看到有人用粽葉包裹住那白花花的糯米和那紅彤彤的粽棗,再裹成好看的形狀(因為地域不同,所以包裹好的形狀都會有所不同),最終一馬蓮固定,代表着這個節日的食品——粽子,便包好了。

記得在我的記憶中,記得最清楚的便是將粽葉編織成花環戴在頭上滿地跑,這可是兒時的一大糗事。但也是從那時開始端午成為我盼的節日。

在我的家鄉,還有一個習俗便是戴吉祥五彩繩。端午前後,總有許多孩子們在手上、腳上戴上五彩繩。看到這或許有人還不明白五彩繩為何物?五彩繩是一種由五種彩色小繩編織在一起而成的`手繩(腳繩)。在我們這有個傳説是:戴上五彩繩可保好運,而在端午節過後的第一場雨就得拿下五彩繩,以免好運杯淋濕。

千年前的浪花,染成的綠,至今還翠。

端午節日記 篇6

“小懶蟲!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咱們要去爺爺奶奶家的,你怎麼還在睡覺?”一大清早,俺老爹就扯着公鴨嗓門大叫。我極不願意地起牀,和爸爸媽媽一同去爺爺奶奶家。

剛進家門,我就聞到一股粽子的香味。爸爸使勁地嗅了嗅,道:

“嗯!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好!爸爸,你編得真棒!”

“其實,這是別人發給我的短信!”爸爸不打自招。

我有些吃驚,但仍機靈地改口道:“其實,我也是故意誇您,‘逼’您實話實説的。”

這回,輪到爸爸拿眼睛瞪我啦。我想:他一定“咬牙切齒”了吧!媽媽站在一邊,被我們父女倆的一唱一合逗得捧腹大笑。

一個上午就這麼過去了。

下午,我和表妹玩了一下午的遊戲,出了一頭汗。一回到家,就衝了個涼,真爽!我躺在沙發上,蹺起二郎腿,真舒服!

“蟲蟲(我的外號),今天過得咋樣?”爸爸問我。

“好極了!”我笑着應答。樂顛顛地去到房間,看起了課外書。

深夜了,整個城市都靜悄悄的,別人都睡熟,我卻仍坐在燈光下,翻着兒時的照片,沉入了深深的回憶……

端午節日記 篇7

端午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既忙碌又有趣。

天還矇矇亮時,奶奶就將傳説有驅魔祛鬼神效的昌蒲、艾葉、榴花、蒜頭綁在一起,插在門楣上。然後開始張羅着包粽子,品種可全啦!有赤豆粽、棗子粽、鹹肉粽、香腸粽……還有不同的造型呢!傳統的三角型、西洋的斧頭型、創意的五角型……品種齊全,包好的場面可壯觀了,讓我等不及就想咬上一口。到了晚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着餐桌,細細地品嚐着奶奶充滿愛心的粽子,熱乎乎的,還帶有蘆葉的清香呢!美味之極!我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端午節日記 篇8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早早地起牀,上街去買東西。街上的人真多啊!你擠着我,我擠着你。我想:他們一定也是來買節日用品的吧!不一會兒,媽媽買了雄黃、酒、艾葉和菖蒲,還有很多我喜歡吃的菜。媽媽説要為我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我心裏美美的。回到家裏,媽媽讓我把艾葉和菖蒲插在門上,還在屋前屋後灑下了許多雄黃酒,媽媽告訴我這樣能驅兇避邪,防蛇和蚊子盯咬。媽媽還給我和妹妹的頭上、手上、腳上都塗上了雄黃酒,希望我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中午,我家來了很多客人,有外婆、外公、阿姨、舅舅……大家吃着粽子喝着飲料,有説有笑,開開心心地過了一個端午節。我心想要是天天過節那該多好啊!名師點評:小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家過端午節的過程。作文中心很明確,條理也比較清楚,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記述的。首先描寫了小作者和媽媽去街上買東西,緊接着描寫了家鄉的一些習俗,如塗雄黃酒。然後描寫了全家和親戚一起吃飯,描繪出了全家和樂融融的畫面。作文的最後是小作者心裏的想法,表達出了對節日的留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作文的不足在於沒有突出重點,每個環節描述得都差不多,也沒有特別的情節,讓人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端午節日記 篇9

過了元宵節,就盼端午節。其間雖然也有清明節、五一節,甚至六一兒童節,但只有端午節才是與吃有關的——小時候,我們最開心的事就是吃和玩,其他的,一概沒有大興趣——所以,我們又把端午節叫棕子節。聽大人講,吃棕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但總也搞不明白,本來是怕魚吃了屈原,而把棕子投到江裏給魚吃的,怎麼變成人吃棕子了?至於為什麼要紀念屈原,那就更不明白了。

打棕葉是件快樂的事。左鄰右舍的男孩女孩,大家一喲喝,就提着籃子上路了。嘰嘰喳喳一路走過縣城的大街,像郊遊,像野營。大家由近及遠,見了葦塘就一擁而上,像蝗蟲吃莊稼一樣會“吃”掉能夠摘到的所有葦葉。別看蘆葦塘很大,能摘到的好葦葉卻不多,因為又大又好的葦葉都在深水處。大家圍着葦塘周邊轉,先摘大葦葉,再摘小葦葉。摘完了,再朝更遠的地方走。常常是,越走葦塘越多,葦葉越摘越大。於是扔掉一開始摘的相對小的,滿載而歸的是又大又肥嫩的葦葉。

棕葉打來,大人誇了幾句後,就忙着將棕葉捆紮成一把一把的,放在洗衣服的大木盆裏浸泡,用不了的棕葉送鄰居。

我們把包棕子的糯米叫黏米。黏米平時買不到,只有端午節時,才有定量的供應。現在記不起一家人可以買到幾斤黏米了,但肯定是僧多粥少,因為包棕子時,常要在黏米中加一些普通的大米。母親説是摻和一下,不要太黏了,其實還是純黏米的好吃。每次包棕子,母親總會用純黏米請手巧的鄰居包上十來個小巧的棕子,做上記號,每人分兩隻品嚐。哈,那個黏啊,那個香啊,那個軟啊,在紅棗和白糖的作用下,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也不會再吃到的美味。

黏米也要提前浸泡。棕葉和黏米泡透了,就要開始包棕子了。包棕子是巧活,不會包棕子的四處請人,會包棕子的四處出擊。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有説有笑,拉着家常裏短,包着棕子,洋溢着的是濃濃的鄰里情。

煤爐煮棕子火候不行,臨時支起地鍋,吃罷晚飯就將棕子上鍋,烤起旺火來煮。煮開後,再用悶火整夜慢慢煮。煮的時間越長,棕子越黏越香越好吃。但嘴饞的我們,總是流着口水圍着地鍋團團轉,還不斷地對着母親叫着“熟了吧熟了吧,早該熟了吧”,母親被纏得沒法,只好隔個把小時,撈出一個來,大家分吃,一直吃到睡覺。

天剛亮,母親就揭開地鍋蓋,立時棕子香味直刺腦門子,大家從酣睡中一躍而起,奔向院子中的地鍋。這時地鍋邊已擺上小方桌,棕子剝好放在盤子裏,桌子中央,是盛白糖的小碗,還有煮熟的雞蛋和大蒜頭——為什麼棕子節要吃雞蛋和大蒜頭,一直是個謎。棕子隨便吃,而雞蛋和大蒜頭,每人最多分三四個。吃飽了棕子,大家拿着雞蛋和大蒜頭,和左鄰右舍的孩子們,邊吃邊玩去了。而母親,則端着棕子挨家去送,當然,鄰居家的大姨大嬸大娘們,也是如此。

用過的棕葉是不會扔的,洗淨了十片一把紮起曬乾,掖在鍋屋的樑頭上收藏起來,等明年端午節再用。據説老棕葉味道特別,至少可以用三年呢!

我下放時的村子,兩面環水,棕葉是我從未見過的好,於是摘了一大化肥袋,送回縣城的家裏,分給左鄰右舍。大家齊誇鄉下棕葉好,誇我能幹。

Tags:九篇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