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臘八節的起源於傳説

欄目: 臘八節 / 發佈於: / 人氣:1.09W

臘八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臘八節的起源於傳説

臘八節的起源於傳説

臘八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宗教、農祀節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南北朝佛教傳人中國後,與佛教節日相重合,又稱“佛成道節”。

關於臘日的來歷,起源於遠古漢族先民的一種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農事空閒,人們便進山打獵,以備新舊交替的年底,用獵物作“犧牲”祭祀祖宗與天地神明,祈福禳災。古文,獵與臘為同字。因此,這種祭典就稱為“臘祭”,農曆十二月也就順呼為“臘月”。

在歷史上,每年的臘月天子們都要向天祈福,並且大宰牲口,大量蒸酒,舉辦“臘”這種祭典,以求神靈、祖先保佑,取得來年豐收。“臘鼓鳴,春草生”是漢代流傳的民諺,它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臘月敲鼓驅疫,迎接新春的隆重儀式和情景。

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從先秦時起,“臘日”已被當作一個節日來過,但在當時臘日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此人們在這一天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並祈求豐收和祥瑞。

雍和宮臘八粥

臘八粥主料為粘米與紅小豆,其他可摻人黃米、小米、高梁米、大麥米、大米、豇豆、小豆、芸豆、豌豆等,所有五穀雜糧。另外,還有大棗、栗子、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種果子、果核。總之,湊成八樣以上,即可煮食。其製作特點是集多種米穀為一鍋,粘爛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中國南北的臘八粥風味各異,大略區分,北方喜好在粥中加糖成甜食,而南方則加鹽及時令蔬菜為鹹品。

在清代,北京最大的喇嘛寺院雍和宮每逢臘八必精心煮粥來供佛。在雍和宮內有一口富有傳奇色彩的大銅鍋,鍋的直徑達2米,深l米,一次能容數石米,煮成的粥可供數百人食用。當時,一進臘月,朝廷總管內務府就派司員將粥料和乾柴一車車運到雍和宮。雍和宮臘八粥的粥料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以外,還有羊肉丁和奶油。粥煮好後點綴粥面的是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待粥料和乾柴備齊後,初七——早即生火熬粥。據記載,每鍋要下小米十二石,雜糧、乾果各——百斤,乾柴一萬斤,共熬六鍋,前三鍋放奶油全份果料。粥熬成後,第一鍋供佛,第二鍋送進宮,第三鍋賞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賞文武官員和封寄給各省的地方大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加上前五鍋剩下的作為施捨用。

臘八粥民間傳説

從民間傳説上看,食臘八粥還有崇尚勤儉節約的寓意。據説,古時有一户人家,生活糜費,經常糟踏糧食蔬菜。一年農業欠收,到了冬天,天寒地凍,這家人粒米皆無,飢餓難捱,只好求助於鄰居。鄰居們將平時收集的他家倒掉的糧菜送給他,並告之全是他浪費的東西。此人慚愧萬分,隨即將這些糧菜煮成雜粥,度過了饑年。此後,人們便流行臘八煮雜貨粥的.習俗,以教育後人養成節儉持家的美德。

相傳陰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教的佛成道節,意為佛祖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相傳釋迦牟尼青年時出家求道,曾與苦行外道苦修六年,遍遊印度各地、尋求人生真諦。一日,他來到摩揭陀國,即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由於奔波勞累,酷熱難耐,忽然昏倒在河畔。此時,一位牧羊女路過發現了他,便尋來許多野果與多種雜米混合煮成熱粥給他食用。釋迦牟尼吃飽以後,元氣得以恢復,隨後,又跳進尼連河中沐浴,更覺心清氣爽。於是,他一連幾日在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成就了天上正覺,得道成佛。故此,每年臘八日,各地寺院都誦經作法,以紀念佛祖成道。

據説,朱元璋小時給富人放牛時,常捱餓,不得不到處偷點東西充飢。一次,不巧被主人捉住後關在一間小房子裏,也不給他飯吃。他餓極了,發現屋子的角落裏有一個老鼠洞,於是便去扒老鼠洞,想找些吃的充飢。鼠洞扒開後發現裏面藏了許多老鼠搬積的大米、豆子、紅棗、芋艿等五穀雜糧,於是他便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煮成粥吃,他感覺這頓粥比什麼都香。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大魚大肉不消説,連山珍海味也都吃厭了,覺得什麼電不合口味。一天,忽然想起小時候煮老鼠糧吃粥的味道來,就令太監用雜七雜八的糧食、豆類,煮了一鍋糖粥。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故叫“臘八粥”。大臣們見皇上吃這種粥,就學着做來吃,民間也跟官員們學,於是,吃臘八粥,就成了一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