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七篇

欄目: 清明節 / 發佈於: / 人氣:2.87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習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七篇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1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2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户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説,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説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4

每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風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裏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一大早我和爸爸媽媽懷着感恩的心去掃墓,一路上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春姑娘悄悄的來到我們身邊,讓大自然變得更美。看,金色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都張開了笑臉,柳樹姑娘將它碧綠的小辮探進了清清的小河裏。春姑娘輕輕地吹,小草慢慢地醒。百花齊放萬物復甦,好一幅美麗的景象。

景象雖美 ,可我們卻是懷着沉重的心情去給太爺爺太奶奶掃墓,此時的天空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挺拔的大樹彷彿失去了翠綠色,這一段時間,時光彷彿停住了,大地萬物都沉默着,不知不覺我們已來到太爺爺太奶奶的墓前,擺好供品,點上蠟燭,默哀三分鐘,燒上好多的紙錢,藉此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裏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的生活着。接着我和媽媽清除了墓邊的雜草,擺上了美麗的鮮花,墓地頓時煥然一新。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裏默默地想着,明年的今天,我們還會來看太爺爺太奶奶的。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5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也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古時就有“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的景象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一,在古往今來的農村,這個節日的重要性體現得尤為明顯,

清明節,人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大江南北花語鳥香,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注意防治病蟲。

千百年在坊間流傳着“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這句俗語 。小孩不光盼過年,還會盼着“清明節”呢!作為兒時的我們,過了年後,就會掐着手指頭一個一個地數日子,很是盼望這個節日快快到來。之所以特別盼望“清明節” 趕快到來,是因為在正月,有“春節”和“元宵節”兩個大節日 ,常言道: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呢,所以即使再貧窮的人家,在過年時,飲食上也總會比平日裏豐富一些,所以貪嘴的小孩都把嘴給吃順了。可在過了年之後,清明節到來之前的這一段時日裏,孩子們的肚子裏早已變得清湯寡水了。在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孩童眼裏,以其美其名曰把“清明節”説成是祭念離我們而去的親人,不如直接説是祭祀孩童們癟肚肚裏的腸胃呢。所以,兒時的玩伴們對“清明節”的那個盼啊,你便可想而知了!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6

清明節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臘八並稱為我國八大傳統節日。人們在清明期間緬懷先烈、寄託哀思,追尋春天的希望。清明前後正值春暖花開之時,人們賞花、植樹、踏青,盡情地親近自然,所以清明又有“植樹節”、“踏青節”等稱謂。

北京的清明節民俗事象豐富。老北京清明節時的一個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城隍廟裏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城隍廟在每年的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着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

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個習俗就是賞花踏青。老北京時人們紛紛前往頤和園、潭柘寺、大覺寺去觀賞難得一見的幾棵明清時栽種的玉蘭古樹,早開的玉蘭花潔白如玉、清香四溢地掛滿枝頭,花香撲鼻,給遊人莫大的享樂。

放風箏也是北京的清明節習俗,這項活動深受廣大百姓喜愛。常看見在天安門廣場、鳥巢周邊空場和城內外廣闊地區有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風箏在藍天白雲中翱翔。

近年來,北京清明詩會越辦越好,各大公園也推出了以清明為主題的遊園活動,使人們在傳統節日裏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在移風易俗中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7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廈門薄餅和寒食節有關廈門薄餅又稱春捲,全國各地的春捲做法都大同小異,但僅有閩南地區的傳統春捲不經過油炸的。民俗專家郭坤聰告訴記者,這和古時候的寒食節有關係。寒食,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日本等國,至今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因此廈門人在清明節吃寒食(薄餅)。到了唐朝,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而廈門的這一道傳統小吃至今還保留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也是全國少見的。薄餅做法極其考究在廈門,多數人都吃過薄餅,知道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軟綿醇香。記者特意請教了民俗專家範壽春,據他介紹,薄餅的做法極其考究,也很繁瑣,它必須在立春前後,各種新鮮時令蔬菜上市後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餅是用麥面烙制的薄餅做皮,選筍、豌豆、豆芽、粉絲、豆乾、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蔔等為主料,各種葷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燜熟後,調入適量味精即成。盛放菜料的鍋裏要經常保持一定的湯汁和熱度,吃時才有風味。範壽春説,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着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相關典故關於薄餅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説,宋代同安的理學名宦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勤於政務,常廢寢忘食,他有一個非常賢惠而又能幹的妻子,看着丈夫平時讀書辛苦茶飯不思沒有胃口,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很是着急,於是她用麥子磨成粉製成皮,再把各樣蔬菜各夾一些包在一起捲起來,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方便,這也就是薄餅的原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