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清明節作文12篇[薦]

欄目: 清明節 / 發佈於: / 人氣:1.88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作文12篇[薦]

清明節作文 篇1

夜裏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歎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裏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

夜裏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歎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裏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歎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裏哀號盤旋。

清明節作文 篇2

自打去到廣東工作後,已有好些年沒去祭拜我那可親可愛的外婆了。今年終於如願以償地去祭拜了我思思念唸的外婆,也算是了卻了我的一樁心事。想起外婆,往事一幕幕,便有如放電影一樣,浮現在我眼前,外婆的音容笑貌還是那麼清晰、慈祥。

去外婆墓地的路上,記憶的閘門在剎那間隨着思緒,飄飛到遠去的時光隧道。外婆家門前的那顆葡萄樹,電影院舞台上大舅那字正腔圓的京劇唱腔、小舅家閣樓上的小枱燈,還有小河裏那些憨憨笨笨的粘石魚……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熟悉,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

在我心裏,無論多麼貴而甜的葡萄都遠不如外婆家的葡萄那麼甜,那麼好吃。每年夏天,我們一到外婆家,外婆就立馬樂顛顛地端一張高凳子,踩在池塘裏的葡萄架下,摘葡萄給我們吃。外婆家的葡萄樹,那可是我們每年的念想與期盼。

那架綠綠的葡萄樹,那一串串誘人的葡萄,都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腦海,連同外婆為了能讓我們有葡萄吃,每天都不辭辛勞、寸步不離地看守葡萄的那份深沉的愛,根深蒂固地盤據在我們的心頭,永遠都無法散去。

外公很早離開了人世,外婆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三兒兩女,既當媽又當爹,特別的不容易。生活,讓外婆變得很強大。外婆那種不服輸的個性和遇事不退縮的精神,令男人們都自歎不如。她不僅做事幹淨利落,而且很會規劃生活,一個女人,獨自帶着五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能把日子過得比一般人家還要好,那是多麼的不容易呀!

就在外婆剛把自家的日子經營得不愁温飽時,本家的哥嫂相繼去世,留下了一對兒女,而條件最好的大哥卻不肯收留,要把他們送給別人。外婆跑去和本家大哥求情,讓他們收留那一對沒有父母的孩子。本家大哥不但不肯收留侄子侄女,還拿話激外婆,外婆不忍心將自家的侄子侄女送給別人,一咬牙把他們也接回家來一同撫養。就這樣,外婆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七個孩子。想想我們現在兩個人養一對兒女,都覺得有點吃力,而外婆一個人卻養大了七個孩子,其艱辛是可想而知的。

外婆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平凡的農村婦女,她用自己削瘦的雙肩,柔弱的身軀,獨自拉扯大了七個孩子。在孩子嗷嗷待脯的困難時期,外婆用堅毅為七個孩子撐起一片晴空。到了兒女成家立業,兒孫滿堂時,卻因不想讓兒子們為難,不想讓子孫們因她不愉快而選擇了輕生,這成了大家心頭的一個結,也是大家人生中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猶記得,外婆從我們家回去時,一步三回頭地和媽媽説,“過兩三天,等大孫女回學校後,我又來你這,到時,我們孃兒倆再一起做水牛花粑粑吃……”

外婆回家後,媽媽就開始準備糯米,想等外婆來時做粑粑給她吃,但是,卻等來了外婆去世的噩耗。聽聞外婆過世噩耗的那天,我還在學校上課,自打知道外婆過世後,就沒辦法再給孩子們上課,只好安排他們寫作業,而我卻躲在房間裏偷偷地哭。好不容易捱到放學,立馬就去外婆家,一路上想着外婆走了,眼淚就沒停歇過。當踏進家門,看到外婆無聲地躺在那裏,眼淚就像斷線的珠子,再也無法控制住,嚎啕大哭起來,心裏的那份痛,頓時席捲了整個身心……

寸步不離地守了外婆整整三天,三天裏,我沒端過碗。很怕死人的我,在外婆的棺木前卻沒有一丁點的害怕,有的只是滿滿的難過與悲傷。好在那時有大姑在照應着我,我就像個孩子一樣,一遍遍地問大姑,“外婆是不是不要我們了?我們是不是再也見不到外婆了?……”想起這些,禁不住淚水漣漣。那時,還有大姑在照應着我,而現在,大姑也已經歸去……

窗外,細雨紛飛;屋內,我淚雨滂沱。思親人,念親人,然而,親人們卻再也聽不見我的呼喚,看不見我的悲慼。遠在天國的親人們,你們還好嗎?願你們在天國,永遠沒有煩惱和痛苦!如果有下輩子,我們還做親人;如果有下輩子,我們還要相聚!

清明節作文 篇3

清明時節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為掃墓,二為踏青。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 “孔子曾經説,‘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説,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和戰鬥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湧現“寒食”,因兩節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合二而一,清明節承載了原寒食節弔唁介子推“割股充飢”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xx年國務院宣佈《對於更改〈全國年節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後,清明節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節日都被定為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餈”之分。實在“青餅”和“麻餈”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餈”原料都是經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後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為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餈”只是把原料攤成一釐米厚的薄片後,用刀切成菱形而已,餈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説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餈”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餈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糰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餈樣子罷了,是後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餈”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採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於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着艾青特有幽香的製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着一大羣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温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着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澆愁,於是呈現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後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為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着清明時節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遊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捨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為什麼。有人説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説企求吉利,因為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湮逝的“寒食節”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慾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於“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餈”,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為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後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穀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清明節作文 篇4

也許是小時受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詩句的影響,每到清明節,就會習慣性的看看天上有沒有雨,如果下了雨,不管是大雨還是小雨,就有了一絲預期應和般的竊喜。在心裏,不下雨的清明節,總是殘缺不圓滿的。

這樣的節日,我該寫點什麼吧,自責的內疚,或者是回憶的心痛。要不,虔誠的懺悔也行。總之,給自己一個另類的表達。可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想法,想了很多年,卻從來沒有付諸實踐。

知道自己的文字無法滿足那些盛大節日的要求,所以從來也不奢望什麼,每到節日,就會自覺的、遠遠的避開。清明節卻是不同的,份量極重,重得在一切語言之外沉入!特別是今年的清明節,對我來説,更是非比尋常。

許多的百感交集,總會適時地打破平靜,漫天地翻湧着。任那些過往鈎出經年的回憶。沒有棲身的空靈之境,也讓我在殘存的事物裏,去尋找一些舊時痕跡。一次穿越,執着地橫貫哀傷的前世今生。而我,習慣性的踏入,便又一次次痛得紛飛。

那個注視我的眼光,事隔多年後,我該怎樣來面對?無數次這樣問自己,結果總是沒有答案的隱隱。想要挽住的和想要送出的,依然暗藏着,叵測莫名。有關這個節日的一切,我還是不能驕傲、坦然地面對,這種情景一如當年!

其實,我已經很努力了,努力把所謂的歡笑讀得順暢流利,也想着乾脆在愧疚處繫個結,來個斷。可在下意識的某個角落,記憶頻頻回頭,和那些深遠交替着,縱容我的肆意。並隨着歲月的遞增,把追憶的燈,燃撥得更加濃烈。不知在年輪的軌道循環往復後,誰還可以抵擋四月的雨?

有多少個清明節是下雨的,已經記不太真切了。但是,我卻真切的記得,當我站在天堂和塵世的交接處,從我身邊悄悄溜走的時光。那些一去不回的時光,無怨地承載了全部負重,清楚得就像昨天。

二十年的光陰,我不知道該用什麼來形容。是長度還是歷史?如果是長度,太長了,長得率直地連接過去和未來,卻從不告訴我現在;如果是歷史,好像又太短,短得來不及拷幹這端的蒼涼,而真相竟然潛藏在歷史的背後,冥冥之中,我好像可以觸摸,卻又那麼遙遠。

我害怕銀色的月明之夜,抓不住想要銘記的任何事情,孤獨的,只是來接受這場虛空的洗禮!而這,好像已經悄悄融合在我的血液裏。不能拋棄,更無法超越!

當我知道一個人的幼稚,可以和遺憾走得這樣近時,什麼都無法挽回了。欲哭無淚的心,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憂鬱來填滿所有悔意的空間。我想,如果這是我必須付出的代價,無論什麼樣的結果,都認了。如果是必須接受的懲罰,一生的時間夠不夠?

或許,生活就是要給我一段長長的空白,後讓我在空白處,一點一點的去發現微露的金色痕跡。這個充滿了收穫的色彩,能否代表一部分微微呈現的幸福?

不敢過多地去幻想幸福的色彩,那讓我有罪上加罪的`恐慌。在棉花般樸素的心裏,對幸福的憧憬,僅僅停留在一個瞬間。快樂也是!

帶着對幸福的別樣理解,我常常夢見去天堂的路上。而幸福的瞬間,則是化身為界碑的瞬間。那時,我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界碑兩面,嘴與耳的幸福。那是多少東西都換不來的幸福啊,在四月,抑止不住的淚流。所以,我寧願相信,這一天的雨是因了喜悦的淚。

喜歡雨的心情,就是這樣沒來由。而在所有對雨的敍述中,我猶愛小雨。無聲,但分明能看見,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這很像心裏的淚,靜靜流。

當我的心在四月放棄那片寧靜後,已經下意識讓雨變成了淚,濃縮後,裁剪成衣服,穿在未來的每一天,慢慢釋放着,最深沉的緬懷和無盡的思念。而那些恩澤的雨,好像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我,握住一滴雨就是握住一滴回憶,又怎麼能捨得放棄呢!

今年,當再次走近這個節日,我相信儲藏了很久很久的回憶,會讓清明節滿含熱淚的。不為別的,就為注視我的眼睛,那雙我一直想,卻始終無法面對、無法正視的眼睛!

我好想化身為一滴雨,穿越玄關,對着靈魂大聲喊出渴望的名詞,讓生命從此可以放飛。雨落的過程是不是勇敢的過程,如果是,我該早早獻上這雨滴的。

清明節作文 篇5

想出去走走很久了。

只因想擺脱這城市的樊籬,這一成不變的生活,這灰霾的天空。想體驗那種背起揹包,融入自然,親近山水,大口呼吸新鮮空氣的感受。於是找到了“非常道户外”,開始了第一次的徒步之旅。

時值三月,油菜花開,向着婺源,出發!

第一站:江嶺。早上到達江嶺,大堵車,二話不説,一行人下車前進,誰讓我們是驢友呢,關鍵時候還得靠兩條腿。進入村口,先是滿園菜花,撲鼻生香,沁人心脾,成羣彩蝶和蜜蜂,繞着油菜花盤旋飛舞。遠遠看去,漫山遍野、層層疊疊的油菜花強烈衝擊着我們的視覺,人羣馬上興奮起來。

上到半山,沿着小水庫的引水渠緩步慢行。一座小石拱橋橫架渠上,橋頭數枝桃花橫伸出來,橋下水流清澈,展現的是一幅絕妙的圖畫,吸引不少女孩在這裏留影。

繼續往下,穿行在鄉村田野的小路上。大概是開展油菜花旅遊後,小路均由青石板鋪就,方便了遊客。油菜花美在成片生長,一顆、一處油菜花確實是很普通的,幾片綠葉襯托一朵小小的黃花,絕不能與牡丹爭豔,與蘭花比雅。就像一個士兵不能進行一場戰爭,但千軍萬馬、鐵甲洪流,那就具有壓倒一切的氣勢!從半山上看去,萬畝綻放的油菜花,一層層,一朵朵,燦若彩霞,豔美似錦的綿延於遠山。藍天白雲下,層層梯田,油菜花象黃色織染的條紋土布晾在山坡上,在陽光下閃爍,蔚為壯觀,從山腳往山腰依次展開,融入湛藍的天際之間。

穿行在油菜花叢,留連於花的海洋中,你會驚歎造物主的神奇。花田間充滿了少男少女的歡聲笑語,人與花爭豔,花因人而嬌,許多愛美女性頭戴着花環,紛紛在花田裏留下了美麗的倩影。

我們開始衝頂,向第一觀景平台出發。經過埡口,從合抱的古香樟樹下穿過,看到用稻草紮成的“最美江嶺”四個大字。一口氣登到山頂,俯瞰江嶺,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幅水墨畫般的江南美景,粉牆黛瓦掩藏其中,呈現出山水相映、遍地流金的獨特美景,真是美不勝收。

第二站:慶源。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時我們進入慶源。這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小鎮,一條小溪穿村而過,兩旁是錯落有致的民居,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馬頭牆、小青瓦、灰白牆體,色彩變幻無窮,自然和諧。牆頭幾枝桃花,院內一叢修竹,在不經意間,獨具匠心。古宅石雕、木雕、磚雕融為一體,造型豐富,韻律優美。

村口正有一羣攝影愛好者在拍攝,模特身着傳統服裝,那境,那人,讓我們似乎一下子穿越到民國。溪邊小路上,有兩個畫家支起畫架在繪畫,期望他們能妙筆生花。

晚上,喧鬧的小村開始安靜下來了,巷子裏的小酒吧卻開始了夜的狂歡。酒吧的紅燈籠亮起來了,美酒流水一般上來,行走了一天的旅人們開始在這裏放鬆自己,拋開一切,卸下面具,這裏沒有城裏小酒吧的安靜,只有眾聲喧鬧。

第三站:前往曉起的路上。迎着早晨清涼的風,讓人神清氣爽,心情大好。我們一行人穿行在叢林中,一路上前呼後應,不由想起《西遊記》中的'一句台詞:“大王派我來巡山”,自己就是那小妖。有人歡聲説,要把這裏富含負氧離子的潔淨空氣灌裝帶回去。是呀,山野和城市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城市裏的公園也很美,假山流水,怪石嶙峋,亭台樓閣,漂亮的花草,曲徑通幽,但那是把美的東西集中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而在大自然中,美要去發現,要用心去感受。這個季節山花爛漫,樹葉嫩綠,各種昆蟲也活躍起來了,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勃發。行走在山頂小道,腳下踩着鬆軟的枯枝敗葉,放眼望去,對面的羣山盡收眼底,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胸中平添了豪邁之氣。路邊有不少墓碑,和別的地方不同,這裏大概是依山挖穴,所以只見墓碑不見墳塋。不由得感歎,人生苦短,每個人都來自自然,歸於塵土,所以活着,過程應該力求精彩。下山途中,清流潺潺,大片的茶園,幾户農家,炊煙裊裊,雞犬之聲相聞,老農牽牛從田間走來,彷彿時光倒流。

婺源歸來,猶在夢中。

清明節作文 篇6

陰雲佈滿天空風時才住,細雨和着淒涼灑落我的心裏。

我把思念淚滴融進細雨飄回老家--農安。

思緒紛飛在回憶的網裏捕捉到那年清明節父親帶領我們去母親墳前祭掃。那是母親去世三十年的清明節,我們姊妹都奔回家裏,大哥和小弟説父親今年要好好祭奠母親,大哥還説將來要給母親立一個石質墓碑,父親説讓我給母親寫墓誌銘。當時我心很亂理不出該寫什麼,等將來立墓碑時再説,因為我覺得只有那些名人才可以寫墓誌銘,因為她們有很多事蹟可寫。

那天也是陰雲密佈細雨如絲,父親大早騎車去縣裏買了果品紙錢煙酒香燭。我們走到墓地時雨卻停了。也許是上天賜給我們一次可以從容拜祭母親的一個機會。

父親在母親的墳前鋪一塊塑料布把貢品一樣一樣擺在上面,在墳頭壓好紙然後倒了兩杯酒,點了一支煙放在母親墳前,點燃了香燭後父親才回過頭説;‘你媽活着時愛抽煙,她一抽煙卷就咳嗦我怕她肺病加重就不給她買,她就生氣’。説完就跪了下來我們也跪在父親的後面。

‘媽,我們來看你了’話音未落我的淚先落。我心潮起伏淚如雨下。

父親一邊燒紙錢一邊説話,是在和墳裏母親訴説什麼。我止住哭聲也示意妹妹們不要哭出聲。我屏住呼吸想聽父親説什麼。

‘老伴啊,是我對不起你,不該不讓你抽煙,不該惹你生氣,不該和你吵架,更不該因生氣而離家去外地做工,把一幫孩子扔給你,掙錢有時開不出支你又要着急上火,我回來你不免罵兩句,那時你一罵我我就特別生氣,可是現在想聽你罵也聽不着了。’

父親絮絮叨叨地説着我的眼淚涓涓地流着,我雖看不見父親是不是也流淚我感覺到父親心裏在流血。我今天才理解父親母親的愛,雖然在我童年的記憶裏父親只有過年了才回家,回家了首先是給母親治病,母親性格急脾氣大凡事愛較真兒,父親卻是做啥都差不多就行。母親得了肺氣腫冬天冷常咳嗽,尤其臘月。於是父親就把母親送醫院住一個月過小年才接回來。

母親的病怕油煙嗆父親就下廚房,煎炒烹炸做一桌菜。父親的廚藝還不錯做的菜色香味俱佳,一家七口人圍坐,我們幾個孩子海吃起來。父親倒一杯酒遞給母親,兩人對喝。

父親的廚藝好母親的手巧,做的一手好針線,尤其鞋做的好,父親穿的新鞋要樣有樣要型有型,屯裏的嬸子大娘都誇母親的活兒好,父親也以為傲,母親有時還會做一雙送人,送誰誰都特別感謝母親。

父親每年春節回來都要母親給他做鞋穿,母親去世後父親就再也沒有穿過布鞋,他説賣的鞋都沒有母親做的舒服。我知道他是看到布鞋就會想起母親,母親是在春節前去世的,那個春節過的讓我現在想起了還揪心,父親依然做一桌菜但是一邊吃一邊聽‘張富貴思妻’那時父親的'淚如小溪。我知道父親的心都碎了。

今天父親也像‘張富貴’一樣在思念死去的妻子。父親買了母親生前愛吃的果品又給點了香煙,是不是對墳裏的母親的補償,他絮絮叨叨的訴説是不是那些年在外地很少和母親交流話語和感情的補償?

可惜這些補償已經沒有意義--太遲了。

祭奠母親回來的路上,哥又提起給母親修墳立碑的事情,把還沉浸在對母親追憶中的我拉回來。

看着蒼老憔悴的父親我心裏很難過,母親去世都三十年了,父親對母親還是那麼難以釋懷,他想給母親彌補,從生活到感情,可惜都只是慰藉他自己的心靈,他現在做的再多母親也不知道。我們也一樣,沒有在母親活着的時候去孝順,都很任性時常惹母親生氣。現在就是給母親修墓立碑也只是擋別人的眼睛。母親走得早想孝順沒有機會了。如今父親雖然已經老了但是盡孝還來得及。

想到這我對哥哥説‘咱把給咱媽修墓立碑的錢給爸讓他喜歡吃啥買啥,別像以前那樣捨不得花,還有從今天開始我們都該接受老爸給咱找的後媽。’

清明節作文 篇7

今天是四月五日,我們一家與大伯、二伯以及兩位伯母約好到山上祭拜爺爺奶奶。

在門口等了一會,二伯的汽車便開來了,大伯他們也已經坐在裏面。我向車裏的親戚一一打了招呼,不久,父親便拖着一袋泥土走了出來。大家一年沒見,都有很多話要説,於是父親便首先跟兩位伯伯聊起天來了,我也跟堂哥説笑着。聊了一陣子後,時間已經不早,大家便都開始準備出發。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於二伯的車子裝了不少東西,車子最多可容許坐六個人,所以在我上車之後車子便滿座了,父親跟母親只好另外騎車去了。

鄉間的小路雖算不上崎嶇,但卻因為昨晚下了一場大雨而變得坑坑窪窪。所幸過去的一些小路都已經拓寬了,並鋪上了水泥,所以經過一小陣顛簸之後,我們便順利地把汽車停在了山腳,不久父親跟母親也到了。像往常一樣,大家分配好各自需要攜帶的東西,便開始上山。在所有人之中,最輕鬆的自然是我了,我被分到的是兩個很大的袋子,裏面裝的都是一些紙做的冥具,所以我的步伐是最輕快的,一會兒我便把大家甩在了後面。微風迎面吹來,帶來了一陣泥土的芳香,走在山路上,腳下踩着樹上落下的松子簌簌作響,讓我感到一陣的輕鬆。就在我認為自己已經走在最前頭的時候,卻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在我前方慢慢的前進着。好奇地,我加快了步伐,跑近一看,啊,竟是父親!父親此刻正扛着那滿滿的一袋泥土不快不慢地走着,背後的衣服已經打濕了一大片。因為山路比較崎嶇,父親走得很踏實,並沒有發現身後的我,而我也放慢了步伐,緩慢地跟在他的身後。路上零零散散地散落着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父親幾次被絆到,搖搖欲墜的時候,我都緊跟在他身後伸出攙扶的雙手。幸好,每一次絆到了石頭,父親都能十分迅速地找回平衡,擦一擦汗,便又繼續前進。

終於,父親第一個來到了爺爺奶奶的墳前,把肩膀上負荷往旁邊一摔,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氣。我亦隨之跟到,當我再次看到那一袋似乎比我還要重的泥土時,我忍不住問了:"爸,你扛這袋泥土上來做什麼啊?"父親看了我一眼,説:"待會你跟我一起給墳跟上這些土。"我雖有些不滿,但還是點了點頭。不久,大伯他們也到了,於是大家便忙着一起給爺爺跟奶奶的墳除草,我跟父親還給墳跟上了新泥,兩位伯母也點燃了蠟燭,分別給爺爺跟奶奶上了香,我母親也在墳前擺好了杯子,並一一給倒上了茶跟酒。接着,大家便一一跪在墳前,給爺爺奶奶"敬酒"、"敬茶"。像往年一樣,就在我認為一切都快要結束的時候,一聲細微的抽噎傳入我的耳朵,接着令我吃驚的一幕出現在我眼前:二伯突然跪倒在爺爺墳前,埋着頭哭了!山林一片寂靜,樹上的枝葉也停止了搖擺,蒼綠的四野只剩下斷斷續續的悲慼的哭泣聲。聽着那抽抽搭搭的`哭泣聲,我望着二伯一臉的不相信,我從未想到,在我眼中高大堅毅的二伯竟會有如此的一面。氣氛在此刻變得更加嚴肅了,似乎連空氣也變得十分凝重,看着二伯埋頭低泣的樣子,我心中充滿了不解:"爺爺都已經逝世這麼多年了,二伯怎麼還……"

想到這裏,我無意間瞥見了父親那斑白的兩鬢在烈日下正滲出一顆顆碩大的汗珠,就在那一剎,我一下子便怔住了。下一刻,我突然理解到了二伯的心境。

當我們打開那塵封在腦海深處的記憶時,我們將會看到,父親用他那堅強的臂膀為他的兒女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而在這片天空之下,我們將永遠都是那個沒有長大的小孩。

清明節作文 篇8

“清明”是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中寫道:“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

“春分過後是清明”,這是小時候在農村從大人們口中聽到的一句話。現在看來,這句話更像是一個哲理。只有陽光直射黃經之時,方可日夜等長,陰陽平衡,清心明智,才有清明。

“清明”這個節日的設立,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心境。中華文化講究已“和”為貴,求同存異,固有“雜而不亂,方可大同。”漢字是博大精深的,其每一個構成都有其特殊的韻意。“青”在古文中曾引申為山的意思,因此,山水相依為“清”,日月相擁為“明”。水因山而靈動,山因水而穩重,月因日而增輝,日因月而不烈。這一切,便在一種“大同”的境界中得以實現。因此,清明不僅僅是一種節日的符號,更是道出了中華文化的內涵。道出了中華民族的人格——山一樣的敦穩,水一樣的靈動,如日般的剛烈,似月般的柔和。

這便是中國古人所信奉和追崇的天地精神。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精華思想內容。“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由欲也,以觀其所徼”,是説要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古人們對於“有”“無”的領悟相當深刻,對生與死的參悟也極為透徹。“天同覆,地同載。齊生死”便是由此而來。

或許,對於中國人來説,從來就沒有所謂的“生”或“死”,有的是對生命的頓悟,有的是對曾經真誠而沉重的懷念。而這種無我的意境和懷念便來自於人格,來自於覺悟,來自於“大同”,來自於“清明”。而要參透“清明”,則要待到“晝夜等長,陰陽相協,萬物復甦”之時方可生死並參。

而只有當人們生死並參,才能真正的認識到凌外於生死之間的`真我,一種對人生境界的追求。生而清,死而明,讓靈魂光輝永駐,“贏得生前身後名”。

古人於清明之時,獨愛尋山水之處郊遊尋步,所尋求的不僅僅是歡歌笑語,更是與山水精神的一種融合。現代人對於清明掃墓之後的郊遊,理解為放鬆身心,野外踏青,這未免過於膚淺。真正郊遊的意義,在《莊子》中已經道明。莊子認為,人沒有必要太執着於生,倘若人生是一次遠行,那麼死就如同“歸”。因此,出遊的途中,我們感到放鬆感到愜意,美景之處,流連忘返,那是因為我們在路上,在“生”的路上,而出遊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感受那個“歸”。莊子説過,上天給予我形體,是讓我承受,賦予我生命,是讓我承受世間百味,賦予我衰老,是讓我安逸,賦予我死亡,是讓我安逸。視生若死,視死若生;視有若無,視無若有。便可生死並參。這便是莊子的智慧與祥和,是莊子所理解的“道”。

孔子説的更為透徹“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道,便是清明。它在滿山遍野的青青綠草中,在水邊的依依楊柳中,舊墓新墳,山川海濱。無處不在。只有領悟這個“道”,我們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理解了“清明”。

中國的節日,無不包含對“道”的感悟,比如“重陽節”讓我們悟到要珍惜生命,珍惜年華。“清明”讓我們悟到山水之高廉,天地之正大。不同於西方一些節日韻意的直接,中國的節日則顯得更為深奧,委婉。它是要你通過一系列的方式去感受其沉厚的藴含。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祭有關。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除夕是冬祭。而在這祭中,既有哀愁,也有祥樂。例如清明,人們往往會去給已故的親人上墳弔唁。追思以往。之後,是親朋好友相約踏青,去感受春的氣息。哀以樂感,樂以哀感。幸福高興之時,不忘追思。這便是中國人的內心和品格。

清明的主旨是鑑死知生,在我看來,清明的祭祖不僅僅是香火和紙錢,因為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光宗耀祖才是最好的祭奠。

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品格。一種生死有無,大同精神的延續。

清明節作文 篇9

清明,像靈動的手指,撥着我善感的心絃,在花花綠綠的記憶裏唱一支憂傷的悼歌。

——題記

多少次,夢裏,醒着,耳畔都響起那仿如驚雷的一句:“阿婆,過了!”然後是愛人一驚而起的身影。那一幕發生時,天還沒亮,但薄薄的晨曦滲進窗户,讓我永遠地記住了那一刻。

阿婆,是我愛人的奶奶。我和她老人家在一起的日子還不到十年,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足以讓我永生不忘。

我結婚那一天,下起了陽曆年的第一場雪。當迎親的隊伍來到我家時,我看到了愛人手裏捧着的一個小炭盒,鮮紅的緞面裹着的圓溜溜的小東西。他遞給我,小聲説:“這是阿婆給你暖手的。”我接過來,心頭一陣暖和。

在以後的日子裏,和阿婆的交往不知不覺多起來了。每到寒假暑假時,我都在婆家長住。那時,公公——我愛人的爺爺正在病中,飽受着種種的煎熬,阿婆忙着照顧和自己風風雨雨幾十年的老伴。偶爾外出有事,也總是牽腸掛肚。

記得有一次,在叔叔們的一再催促下,阿婆被接去長沙療傷,幾天後匆匆趕回家,直奔公公的病牀,拉着老伴的手,不及開口,早已淚眼婆娑。七八十歲的老人,分離數日,竟然相對飲泣,這讓我懂得了人世間最古老最純樸的愛情。

年邁的公公熬不過歲月的剝蝕,帶着絲絲縷縷難捨的情意,永遠地離開了。阿婆默默地為老伴送行,甚至沒有太多的哭泣,但隨之而來的憔悴久久不去。

看出了阿婆的孤獨,我們回家的日子更多了。只要有空,就儘可能回去一趟,哪怕只是小住一宿。算起假期,阿婆總會痛惜地説,跑一趟太累了,如果沒時間,不要費心費力地往家趕。但每次回家,我們都分明感覺到她的快樂溢於言表。甚至,只要愛人在電話裏説我們就要回家了,阿婆的聲音都會不由自主地快活起來。

而每每她有些好吃的東西,也會執着地留着,直到我們放假回家一股腦兒搬出來。

二00四年夏初的一天,愛人給阿婆打電話時感覺她聲音有點嘶啞,便問她是否感冒了,阿婆堅持説沒感冒。可沒過兩天,家裏來電話説阿婆中風了。待我們趕到醫院時,病情已穩定,但一向身體硬朗的阿婆再也不能行動自如。

打針,吃藥,痛苦的折磨降臨在命運多舛的`阿婆身上,全不顧念她曾用自己矮矮的個子挑起兒女生命的輝煌。

病中的阿婆,也明顯地感到了自己無法承受的苦悶,但她努力在晚輩面前剋制心底的煩躁。我也試着多和她回憶過去的美好,看她慢慢從過去的歲月撈起久違的成就感,看她咧開嘴露出孩子般的笑。

小姑常和我説起她的父親母親,滿臉的敬意。在那捉襟見肘的困難時期,為了送兒女上大學,阿婆和公公毅然變賣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在天寒地凍之時,他們睡在冰涼的席子上。説起過去的種種,四十多歲的小姑會情不自禁地流淚,我也不由深深動容。

和阿婆在一起的日子越多,我對她的瞭解也越多,對她的敬意也越深。放假回家看望阿婆陪阿婆聊天成了我重要的生活內容。阿婆對我們的依戀也日益明顯。我們收假離家時,行動不便的阿婆總要挪到門前,看我們上車。好些次,我分明看到她老人家的眼裏閃爍着淚光。

二0xx年八月二十日晚,我和愛人接到了學校的會議通知。第二天大清早離家時,阿婆還沒起牀。我推開她的房門,輕聲叫了聲阿婆,看她稍微弓着身子睡得正香,便輕輕地合上門出來。昨晚已經告訴她我們要去開會的消息,也算是告別了吧,我這樣想着,中國教&育文摘.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像往常一樣安心地上了車。

哪裏料到,這一次告別,竟成了永別!阿婆稍微弓着身子睡在牀上的模樣,竟是活着的阿婆和我訣別的模樣!

當我聽到噩耗,和愛人一起趕回家時,我們的阿婆已經睡在冰棺裏,永遠地睡去了,再也不能睜開眼看我們,再也不能張開嘴和我們説話,哪怕是瞭解我們的工作情況,哪怕是詢問她最關心的我們的身體狀況。

再回家,看到空蕩蕩的房間,看到鏡框裏阿婆和藹的笑臉,我只有無盡的思念。

清明節到了,花花綠綠的紙球在風中搖搖擺擺,那是天人永隔的思念嗎?

我只有無盡的思念了!

清明節作文 篇10

古人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在我還沒出生時,死神便奪去了我奶奶的生命,直到現在,我還不知奶奶的模樣呢!在我九歲那年,我又再一次失去了爺爺。看到別人與爺爺奶奶一起談笑風生時,我是多麼羨慕他們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前,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篇關於清明節的作文,這時我很為難,不知道寫什麼好,去掃墓又在下雨,我問媽媽,媽媽説:“要不等一會兒,我和你去理髮店洗頭髮,你觀察一下,別人是怎樣的,把他寫下來,也是一件關於清明節的事啊。

去年清明節,我、奶奶、爺爺、爸爸、媽媽一起去xx上墳,知道給誰嗎?我老爺爺。墓地在xx縣城的南邊,所以我們要走1小時的路程。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了墓地,奶奶拿出已經準備好的蜜食和香蕉擺在老爺爺的'墓碑前,墓碑上刻着爺爺及爸爸等...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轉好幾道車。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母親在墳前一燒紙錢,就管不着我了,我便滿山遍野地到處玩,直到母親把我拖上車去。

親愛的姥爺姥爺,清明節又來了,我給您捎去了好多衣服,您收到了嗎?聽媽媽説燒紙後要跺跺腳以防把鬼招上門。可是,姥爺您是不是也因為這幾聲跺腳而不能與我們團圓?您走的時候,我三歲,襁褓中年齡只有模糊不清的記憶,而您卻在那時離開...對於清明節,世人或許都認為他是悲傷的代名詞,但是,我對他有着不一樣的感受。

那些時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逢清明,這膾炙人口的詩句便會在耳邊響起,一遍,兩遍……書桌上泛黃的日記,依舊是童年的回憶,一個個細節鐫刻於心;人來人往的街道,仍舊散發着曾經的氣息,那若即若離的味道啊,牽伴着...

清明節的追思轉眼,又是一個清明,在這個清明,我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回爺爺家祭拜奶奶。奶奶已經過世了一年多了,在這個雨紛飛的節日,我不禁回想起了奶奶那慈愛、祥和的面孔。奶奶那面孔彷彿又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

清明節作文 篇11

清明節到了,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清明究竟意味着什麼?為什麼詩人杜牧要把酒與清明緊緊聯繫在一起。

對所有的人來説,清明節都註定是一個傷感、悲傷的日子。昔日朝夕相處的親愛之人離己遠去,那份痛苦與無奈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彌補的。“人間最大悲與苦,無非生離與死別。”生離雖則不堪,但總還存有一線相見的生機;而死別呢?只有永久的分手。所以對於人類來説,死亡的恐懼並不在於死亡本身,而在於一件珍貴物品的破裂且無法修復。因此,死亡於人而言,才顯得如此可怕。因而除了緬懷親人這個主題之外,人們賦予清明節的另一個含義還有自身對生的渴求。清明節也就衍生出許多習俗:諸如戴柳、放風箏、盪鞦韆等等。揮之不去的清明節喲,你是縈繞所有人心中的`結……

清明前後山中盛開的杜鵑花十分美麗,當春季杜鵑花開放時,滿山鮮豔,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五彩繽紛的杜鵑花,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着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

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她是稱得上花、葉兼美的花卉。白居易贊曰:“閒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藥皆嫫母”足見人們對杜鵑花的厚愛。最小的植株只有幾釐米高,呈墊狀,貼地面生。最大的巍然挺立,蔚為壯觀。杜鵑花花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巖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於疏林下散植。杜鵑花,羣眾又叫映山紅,泛指各種紅色的杜鵑花,形容它那如火如荼的鮮紅的光彩把山都映紅了。其實杜鵑花哪隻紅色,現今植物分類學上僅把“映山紅”作為其中一個種類(包括許多栽培品種)。我國雲南一省有近300種之多,中國是杜鵑花的原生地,而云南又是其分佈中心。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作了許多贊誦映山紅的美文詩句,如宋代楊萬里的一首“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頌揚了映山紅質樸、頑強的生命力。

登上那鬱鬱葱葱的山巒,你會看到火紅火紅的映山紅在青山綠樹之間雲蒸霞蔚,一團團一簇簇,開得那麼熱烈,那麼絢麗。朵朵花兒如紅色的瑪瑙,迎風玉立,嬌豔欲滴,花瓣兒密密匝匝,蕊靠着蕊,瓣貼着瓣,相互依偎競相輝映,引來無數的蜂蝶飛舞。每一朵花兒,都空靈含蓄,如詩如畫,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

杜鵑花的體態風姿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枝葉扶疏,有的乾枝百千;有的鬱鬱葱葱,俊秀挺拔,有的曲若虯龍,蒼勁古雅。真的各具風姿,儀態萬千,煞是好看!

清明節作文 篇12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的季節,春到了,清明節也就來臨了。每每這時,人們又會匆匆地趕着去祭拜自己身邊那些死去的親人、朋友和先烈了。每當到了這一天,我就會想起我的太公、太婆;每當到了這一天,爸爸、媽媽都會帶着我到他們的墓前去清掃墓塵、去祭奠,這是從我約摸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如今已有六七個年頭了。

今年清明節,我早早就做好了準備,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太公、太婆那裏掃墓,準備想把自己即將畢業的事情和考試成績告訴“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剛好學校放假三天,正遂了我心願。

今天一早,我就和爸爸到街上買了倆籃子的香菊花,昨晚我還特意讓媽媽為我做了幾朵紙的白花,準備戴着,顯得更有誠意和敬意。今天天氣不算好,沒有那麼陽光燦爛,幸好沒下雨,不會像詩人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那樣纏綿惆悵。但是天空灰濛濛的,倒更增添了幾分我對太公、太婆的'懷念和哀思之情。

一路上,我們全家十二口人共同驅車,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靈峯山山腳下。在路上,我看見了許許多多的叔叔、阿姨、大伯、大媽、哥哥,妹妹等,她們懷着無限虔誠,也紛紛地向自己親人的墓碑走去,絡繹不絕。我想:清明節這個祭日,真是有凝聚力,每個人都要去朝拜自己的祖先。邊想邊下車,隨着人流,我們慢慢拾級登上了靈峯山。來到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太公太婆的墓地很寬敞,澆上水泥,比較平坦。爸爸媽媽和奶奶拿出紙錢用小石頭壓在墓前,並在墳墓的四周插上紙標,我也過來幫忙,把菊花籃擱在太公、太婆墓碑面前。接着奶奶拿出了一些水果、餅乾、糕點等祭品,擺在墳前,這是慣例。以前我認為這是一種迷信,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才意識到這是對一種傳統模式的繼承和發揚,還藴涵着對死者的尊敬的習俗。隨後奶奶拿出了一把香,點燃了分給爸爸媽媽、大伯大媽等人,我也拿了一枝,媽媽還把事先準備好的白花佩在我們身上,然後我們排成一行,朝着太公、太婆行禮祭拜。在行禮時,我還聽到奶奶嘴裏在念叨着:“爸、媽,我把兒孫們都帶來一起看您們了,請您們看看她們吧,您的小曾孫都已經上五年級了,成績很棒,知道嗎?請您們好好安息吧......”聽着奶奶的默禱,我似乎又看到了太公、太婆那熟悉的面孔,尤其是太婆,她是在我剛剛滿六歲的時候去世,記憶很深。

那時侯,爸媽上班忙,經常不在家,爺爺奶奶也上班,我就經常跟着太婆,她給我餵飯,穿衣服,還帶着我到鄰居小店去玩。別看太婆年紀大,八十多歲,還挺有力氣,我一不乖,她就揹着我,等我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她就想辦法哄着我睡覺,還給我買東西吃,直到爸媽回來,才放心地離開。還有一件事情我記憶特別深,就是太婆很勤勞,那時候,我們住在老家,沒有礦泉水,太婆就經常為我們燒開水,記得我泡奶粉的開水,都是她燒的。聽阿爸講,太婆直到去逝那一天的上午,還在燒開水給我們吃。因為腦溢血,一下子就走了,而且永遠的離開我們了。想到這裏,我不由得鼻子一酸,嗚咽地説:“太婆,我真的好想您了!”。是啊,這麼多年來,太婆對我的疼愛和關心,我始終不會忘記,尤其是她勤儉樸素的身影更讓我久久揮之不去。正是她的這種勤勞的精神一直激勵着我在學習上不斷奮進,考取了好成績。我想:她的勤儉不正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的一種龍族精神嗎?不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嗎?往上追朔,一代一代延續,我們不能棄根,應該發揚下去。

想着想着,不知不覺在山上過去了一個多小時。將近中午,又到了即將告別太公、太婆的時候了,我有些不捨,但又無奈,只能在心頭默默地祝禱:“太公、太婆,您們好好安息吧!讓這裏的青山和碧水永遠伴着您們長眠;讓這裏的綠樹紅花永遠為您們遮風避雨。”

再見了,讓明年的清明我們再來看望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