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精選清明節日記範文集錦5篇

欄目: 清明節 / 發佈於: / 人氣:6.36K

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覺間結束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經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日記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日記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日記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清明節日記範文集錦5篇

清明節日記 篇1

今天,也就是20xx年4月5日,是清明節,在這裏,我要給我的姥爺説一句話:“姥爺,我們想你!”

4月4日,我和爸爸媽媽去給姥爺掃墓,到了?Y河塔園,我不再像來時輕快快活了,因為,這是姥爺葬身的地方,在這,姥爺永遠躺下了,姥爺已經在這躺下了四年了,老爺的遺骨已經腐爛,但是,姥爺給我們家帶來的榮譽我們家永遠都不會忘記,姥爺曾兩次出國,到了燒紙的過程,我總覺得心裏沉甸甸的。

姥爺在塔院你安息吧。

清明節日記 篇2

今天是清明節,一個祭拜已逝親人的日子。早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掃墓,途中,我發現原來車水馬龍的街道變得清淨了許多,馬路上的行人稀少並行色匆匆,平時隨處可見的的士今天也非常少。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今年的清明也是細雨紛飛,讓人的心情無端多了幾分傷感。我們來到了花店,看到平時五彩繽紛的花店,今天幾乎都被樸素的黃菊花和白菊花所替代,我們買了一盆菊花,接着,我們就奔向目的地。

快到龍王山的時候,我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一串串鞭炮聲,原來,是一些掃墓的人放的,濛濛的細雨中飄着一些灰白色的煙霧,以及掃墓人給先人燃燒祭品後在空中的漂浮物。我來到龍王山以後,爸爸把花送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墓碑旁,姨媽點燃了鞭炮,外婆也在燃燒祭品,點上蠟燭之後,我們都要祭拜磕頭。我聽見不遠處一些年紀大的人在一起談論自己兒時的趣事和父母健在時的情景,並不時傳來幾聲歎惜聲。外公、外婆也談着自己的`爸爸媽媽健在的時候的事情,都在説如果現在老人還健在,可以過上多麼幸福的生活。

回家的路上,我看見停放着許多外地的車輛,媽媽告訴我,這些都是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祭祖的人的車。媽媽也跟我説起她兒時的事情,媽媽説:“當時,家裏不是非常富裕,但媽媽總能從你的外祖母和外祖父手中吃到一些廉價的水果,還能得到一些零花錢,媽媽在當時算是非常幸福的孩子。”説到這兒,媽媽有一些黯然神傷。雖然我沒有見到我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但是我祝他們在天堂過的幸福安逸!

清明節日記 篇3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説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xx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介之推的傳説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介子推像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説:“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説“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温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説“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説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説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節日記 篇4

又是清明節了。這天我起得特別早,因為爸爸、媽媽還有大爺、二大爺要帶我去給爺爺掃墓。

我再次聞到了農村獨有的味道。天空格外明朗,空氣格外清新,遠不是城市中灰灰的天、污濁的味。藍藍的天空中掛着幾片白雲,白雲下面是起伏的山包,即使是土山,但城市公園裏的假山是完全不能相比的。山上一棵棵野樹生長在懸崖的土裏,頑強地把枝條向上伸展着。各種花草在春風的呼喚下漸漸甦醒了,彷彿在向我們報道春的來臨。來到這裏,你能感到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

上山了,剛才欣賞春景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爺爺的墳在最高的山頂上。對着爺爺的墳,我暗暗對自己説:“爺爺,即使您不在了,看不到我成長了,但是我一定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不辜負您對我的期望。”爺爺墳頭的柳枝輕輕搖擺着,我想那是爺爺明白了我給他下的決心。

祭拜完畢後,我們原路返回了家中。

清明節日記 篇5

清明節到了,我趁着清明假期和家人一起來蕭王廟踏青。

外婆告訴我,蕭王廟是世上第一桃園,在路的兩邊,到處都是桃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這首歌唱得就是這裏——奉化。作詞和作曲的人,因為來到了奉化,愛上了蕭王廟的桃花,才寫了這首歌。

我們乘了好久的車,終於來到了奉化。看到在路邊立着許多“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廣告牌。路兩邊,立,着幾株桃樹,桃花有的是淡粉色的,樹枝向外長,有點像梅花;有的是梅紅色的,樹枝向上長。那些美麗的桃花就像一個個美麗的小精靈。

我們拿上行李,繼續向前走。不一會兒,我看到了一大片粉紅的桃樹,就像一塊粉色的絲綢。它們都矮矮的,約1米。我疑惑地問媽媽:“我還以為桃樹很高,跟櫻花一樣。為什麼它這麼矮呀?”媽媽笑了,温柔地説:“它長成這樣是為了更好地長果子呀!”

走了好久,我們來到了一片竹林。我們要在這兒野餐。這兒的風景美極了,坐在竹林裏,往下望是一片茂盛的竹林。微風吹進了竹林裏,竹葉發出了“沙沙”的聲音。在竹林裏沒有一絲陽光,處處都是陰涼的樹蔭。往上望則是一片花海,花海里陽光明媚,花兒都長得很美,就像一個個小精靈亭亭玉立在枝葉間,真是“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坐在桌布上邊吃着青團,邊欣賞着美景。吃完後,我們就跑到花海中,和桃花留影。我發現粉色的花有五片花瓣,呈雨滴形。中間顏色深,外面顏色淡,紅的花有好多層花瓣,每片都很皺,顯得格外嬌嫩。有些樹上還長出了綠葉,又小又嫩。

聽媽媽説,這裏還不是真正的桃花園,真正的桃園離這兒還有2.5公里遠。很快,我們就要走了,臨走前媽媽編了一句詩:春風十里桃花豔,小小女兒醉竹間。我們走了很長時間,終於到桃花村。我來到這兒後驚呆了。因為這兒漫山遍野都是桃花,還有油菜花的襯托,顯得無比美麗。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走完了這座山,我們也走累了,但我們非常高興,因為我第一次來到了世界第一桃園,也第一次細細觀察了桃花。

清明踏青活動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它帶給我美好的回憶我久久不會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