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優選]實用的元宵節的作文4篇

欄目: 元宵節 / 發佈於: / 人氣:1.55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元宵節的作文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優選]實用的元宵節的作文4篇

元宵節的作文 篇1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在這個歡慶的節日裏,人們要吃湯圓,鬧元宵,猜燈謎等。

早晨,姥姥帶着我和表姐來到了菜市場,裏面已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我們買了一些粉紅的糯米糰和白色的糯米糰。

回到家裏,姥姥先把軟綿綿的糯米糰掰成一塊一塊的, 我和表姐就把它們放在手心裏,小心翼翼地搓着。可是搓完了一看,咦,為什麼表姐搓出來的湯圓圓溜溜的,而我搓出來的湯圓卻是橢圓形的?表姐和姥姥見了,差點笑掉了大牙!我想:沒關係,這才第一次呢。

經過了一翻努力,我搓出來的湯圓,圓溜留、滑嫩嫩的,真像一個個肥嘟嘟的`胖娃娃,不但無可挑剔,而且我還被姥姥表揚了。我想:這應該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的。

然後,我們有跟着姥姥來到了廚房。只見姥姥把鍋裏的水燒開,然後輕輕地把湯圓一個個放進鍋裏,蓋上鍋蓋。過了一會兒,我就迫不及待地叫姥姥把鍋蓋打開,讓我看一看。只見白色的湯圓漸漸變得透明,幾個熟透的湯圓已經浮出水面,接着姥姥把一勺白糖倒進湯裏,輕輕地攪拌着,生怕湯圓粘在一起。哦,原來湯圓就是這樣煮的呀!

湯圓煮熟了,散發着誘人的香氣。姥姥給我們一人盛了一碗,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撈”起一個湯圓,送進嘴裏,只聽我大喊一聲:“啊,真燙!”姥姥笑着説:“慢點吃,慢點吃!”

吃着自己親手搓的湯圓,就能感受到一種無比的甜蜜!

元宵節的作文 篇2

今天是正月十五,也是每年一度的元宵節。在這一天裏每個人都要吃元宵。在這一天裏的白天是社火,晚上是煙火。

早上9點左右我去體育場看社火。社火非常精彩,有的在打羅,有的在打鼓,還有的在吹嗩吶。首先出場的是一隻大大的老虎,從嘴裏吐出紅布,有人説老虎吐的是吉祥,還有的人説老虎在報喜吶!

在這時,我遇見李卓鍇,我們倆炯炯有神的.看着那社火。中午,我們倆餓,就去我家吃飯,我們的主食是白米飯,菜是燉菜,我們每人都吃一大碗米飯那,但李卓鍇有點不好意思在我家吃飯,但是我還是請他吃一碗。

吃晚飯我們就在我的房間裏討論作文,我們討論30分鐘後才討論出作文的內容,我們一寫完作文就開始玩起電腦遊戲。

最後我們就散。

晚上,我們約定在北區看煙火,後來我給他打個電話説我不去,因為在我家也可以看見。他説在他家也是能看見放煙火。

不一會,我們院的幾個大人買不少的煙花,他們在門口的開闊地上放起精彩的煙火。

在最後我睡着,爸爸把我抱都我的牀上我就睡。

這一天我覺得非常的開心!

元宵節的作文 篇3

每個人都有讓自己感到快樂的節日,但有些人過的節有些會讓你失望。

有一次元宵節,那天我還要上學,我放學的.時候,爸爸開車來接我去七台河吃飯,我看這些豐盛的菜,我很失望,因為這些菜我都不愛吃,我的媽媽就給我買了一個漢堡,讓我吃,我在一旁吃,一點意思也沒有。

我吃完就回家了。我鬧着要去放炮,吃湯圓……可是媽媽已經累了。她就讓爸爸開車送我去張金帥家,但我的爸爸的車開到半道就沒油了,外面很冷,爸爸想回家,可我堅持去張金帥家,沒辦法我只好和爸爸就走到了張金帥家。

我到張金帥家的時候,張金帥的媽媽讓我吃湯圓,我看着張金帥吃着又白又圓的湯圓上還有熱氣呢!我可想吃了!可爸爸就是不讓我吃。

這一個元宵節過的太讓我失望了。

元宵節的作文 篇4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説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説"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元宵"、"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禮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