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精品】元宵節日記六篇

欄目: 元宵節 / 發佈於: / 人氣:1.1W

即將要到一天的結尾了,想必大家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讓我們今天做個總結,寫一篇日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日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日記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元宵節日記六篇

元宵節日記 篇1

今天是元宵節,家家户户都有吃湯圓的習俗,我們家也不例外,這不,前天晚上我就讓媽媽去超市買了袋很有名氣的湯圓。

今天一起來,我就吵着讓媽媽下湯圓給我吃。下湯圓的5分鐘時間裏,我卻感覺像5年,不一會問媽媽啥時好,媽媽總説,再等一會!

我等啊等,終於,美味的湯圓出鍋啦。我忙用筷子拿起一個就往嘴裏塞,“呀,燙死了燙死了!

”我邊用手扇着舌頭邊痛苦地説。媽媽看着我那狼狽相,忍不住笑了。説:“你看看你,吃個湯圓,用得着這麼急麼。又沒人跟你搶。慢慢吃,心急吃不了熱湯圓!

”我嘿嘿地傻笑着,説:“知道了。”

我吹了吹湯圓,先放到嘴裏用舌頭嚐嚐還燙不燙?不燙了,我才把湯圓送進嘴裏咀嚼,哇,那味道真叫一個香,簡直是人間美味啊!

我再仔細地觀察了這些湯圓。圓圓的,白白的,從外面能隱約看見裏面的黑芝麻餡。一個個湯圓黏在一起,像白色的小精靈。可愛極了!

我又拿起一個,輕輕一咬,裏面的餡流露出來,湯圓很甜,不僅甜在了嘴裏,還甜到了我們的心裏……

美美的飽餐了一頓,似乎還意猶未盡。元宵節裏吃湯圓,一聞到香氣誰都想嘗一嘗。

元宵節日記 篇2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是辛棄疾的詩,是描寫唐代正月十五晚上的熱鬧景象。

關於元宵燈節還有一個傳説。

在多很多年以前,有一個村莊,飛禽走獸常來到這個村吃人。人們不想讓這些飛禽走獸來吃他們,於是他們開始了打獵。一天,一隻神鳥飛迷了路,飛到了這個村莊,被一個人看到了,於是把用箭把鳥射死了。天帝知道了,大發雷霆,就説要把這個村子燒了。仙女聽到了,就給村子報信。凡人中的一個老者告訴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時候掛燈籠,放燈火。這招果然好使,村莊倖免於難。於是就有了燈節。

事實上燈節起源於漢朝。漢朝皇帝信仰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掛燈,看舍利子。漢朝皇帝也在正月十五在皇宮供奉舍利子,張燈結綵.一年年地形成習慣,流傳到民間就有了正月十五燈節。

元宵節日記 篇3

元宵節最快樂的無疑是吃元宵和觀燈。

吃完元宵,我迫不及待地趕去觀燈。走在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羣大多朝着一個方向——喬家金街。到那一看,每個燈前都被圍得水泄不通。看,那串紅燈籠多像讓人垂涎欲滴的冰糖葫蘆,一隻公雞高昂着頭,唱着金雞報曉,三羊開泰燈上的羊,頭上盤着彎彎的犄角。還長的一撮山羊鬍子。猴燈上的猴子個個憨態可掬……我最喜歡的是我們學校送展的花籃燈,那花籃上朵朵鮮花,彷彿向全市人民問好。那些莊嚴升旗的照片,那些威武的、整齊劃一的軍體拳表演照片……讓我為我們的軍校感到驕傲和自豪。

在回家的路上,我望着一輪又圓又大的月亮,我想,它一定羨慕我們元宵節的快樂吧!

元宵節日記 篇4

正月十五的晚上,天越來越暗。我們吃着餃子,並懷着激動的心情等着晚上的到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等着看那絢爛多彩的煙花。

“嗖——”的一聲過去,一個響亮的爆炸聲迎面而來。之後就是接連不斷的煙花應聲而來,這場景是多麼美麗啊!這場景是多麼壯觀啊!這場景是多麼絢麗啊!元宵節,你是我們中國人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傳説元宵節是這麼來的: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日記 篇5

一年一度元宵節又來到了,元宵節又稱上元佳節,是春節後迎來又一個傳統佳節。

元宵節早在20xx多年前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節日。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

歲月不斷流逝,但元宵節很多民間習俗至今非常盛行。比如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放煙花等活動,給元宵節增添了光彩。

除了這些活動以外,元宵節還有包元宵習俗。今天我有幸跟爸爸媽媽到外婆家,正巧碰到外婆在包元宵,我就跟外婆學了起來。外婆先用開水來和糯米粉,然後不斷地用力揉麪,一直揉像橡皮泥一樣有韌性,接着把面揉成寶塔形狀,從“寶塔”頂兒上拽下一塊塊麪糰,搓成圓團,中間掏個洞,兩隻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把準備好豆沙餡,放在這個洞裏,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着把洞口封住,最後,把做好元宵放在手心,兩隻手柔和地將元宵搓圓,這樣一個元宵就做成了。看了外婆包元宵,我手忍不住癢癢了,捲起袖子也包了起來。雖然我包元宵餡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狀,但還是得到了外婆表揚。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元宵了,我們把元宵放在燒開水裏,不一會兒水滾開了,元宵一個個漂在水面上。看到這一個個白花花、圓滾滾元宵真叫人眼饞!我們大家吃着這熱騰騰元宵,心裏感到非常舒暢,我臉上堆滿了笑容樂呵呵地説:“元宵象徵着我們生活甜甜美美,團團圓圓。”

元宵節日記 篇6

正月十五元宵節,聽父親母親説這是個中國民間傳統風俗的節日,這個節日主要是觀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象徵着團團圓圓!聽起來好有趣。碰巧蕭山小記者活動在舉行一個親子活動——-自己動手做燈籠,可以DIY自己想要的圖案;知道後好激動,特別想去試試,結果母親告訴我,沒報上名,瞬間有點小小的失落,還好後來有小朋友請假,我又有機會可以參加了,真是喜出望外啊。

中午跟父親母親來到舉辦地——-湘湖下孫文化村祠堂,子彈哥哥和其他老師已經早早到了那裏等候,我簽到後領了猜燈謎的遊戲關卡、筆、衣服等。遊戲規則是猜對10個謎底後才能領到做燈籠的材料;我們先來到了祠堂內,裏面柱子上掛了大概30個謎語,謎語條都是系在小燈籠底下,圍一圈有序的`排着,看着好精緻。接着我們就猜燈謎了,我記得有這麼一個謎題:石頭太頑皮(打一字),經母親的引導,我竟然猜出來了,是“破”字;還有一這麼一題:“説竹不是竹,營養價值高;外面像茶籽,裏面像蒜瓣(打一水果),”我又一喜,這不是我吃過的山竹麼,我又猜對了,就這樣我們連續猜對了10題,然後拿題卡去領做燈籠的材料。

接下來就是自己動手做燈籠的環節了,這是我最期待的環節,因為是第一次,母親也沒做過,看着母親拿支架比劃着,不知道怎麼下手,後來看了指導説明書,用支架卡着兩個小孔就可以撐起燈籠的外殼了,我們把外殼固定好後就選擇做燈籠的圖案了,我選擇做的是小白兔,因為我覺得温柔漂亮的小白兔是最可愛的。我用剪刀剪出小白兔的兩隻耳朵、眼睛、嘴巴、鬍鬚。開始總是剪不好,不是小了就是大了,後來多剪幾次就剪好了;第二步驟就是把它們貼在相應的位置上,其他的都好貼,就是小白兔的耳朵最難貼,老是貼不穩,母親歪着腦袋問,這可怎麼辦呢寶貝?後來想了個辦法,用兩顆小星星貼在小白兔的耳根上,即固定住了又好看,這樣可愛的小耳朵就穩穩的豎起來了,這樣總算大概完成了,差一根提燈籠的杆子就大功告成了。看,這是我自制的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