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熱門】元宵節的作文1300字4篇

欄目: 元宵節 / 發佈於: / 人氣:2.77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宵節的作文1300字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元宵節的作文1300字4篇

元宵節的作文1300字 篇1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説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作文1300字 篇2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明代詩人唐寅的一首《元宵》,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美妙畫面。中國古代很多偉大的詩人也都留下過不朽篇章。

在中國眾多的民俗節日裏面,元宵節可謂是內容最豐富的一個了。它的主題是什麼?恐怕有很多説法。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鼠年的元宵節了。可是,從凌晨到夜晚,我們這裏天空中響徹的就是鞭炮聲,好象是元宵節已經改成了“鞭炮節”。大街上少了很多人和車子,絕大多數商店都關門了,這些商店在大年三十和七年級都是不關門的,但是正月十五是非關門不可,據説是上山祭祖去了。

過去,夜又稱宵,元宵是指每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中國的很多地方把元宵節當成中國的狂歡節,情人節。過春節時,人們在家裏守歲,而元宵節就不同,不管男女老少都愛要出去看花燈,猜燈迷,所以有正月十五鬧花燈的説法;過去的女子很少出門的,很少能與心上人相見,元宵節為他們提供了相見的機會;如果沒有心上人呢,也可在元宵節出去,説不定能遇見中意的人呢,所以元宵節又稱是中國的情人節。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當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在正月十五吃湯圓以示一家和睦團圓。

燈謎、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着眼於文字意義,常用的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在元宵節中,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還據説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

另外,在元宵節裏舞獅子也是我國的民間習俗。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子前來助興。這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以後就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民間,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而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求生活吉祥,萬事如意。

另外,元宵節是要鬧。為什麼要鬧呢,怎麼鬧呢?原來,在一年的四季以後,大地是沉睡的,不鬧醒不了,春天也是要鬧才來的,為了求得一個豐收年,所以要鬧的。

可是,具有悠久傳統和豐富內涵的元宵節,在很多地方都變成一種地方性和個異化、隨意化色彩的節日,有些地方政府也沒有去起一個導向作用,城市和農村已經很少有人組織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一些特色的項目已經面臨失轉的危險;現在的小孩子,有很多沒有看見舞獅子、踩高蹺、猜燈謎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他們只知道放鞭炮這樣比較危險的活動,很多年輕的家長也慢慢不知道元宵節是一個什麼節日,當然,吃湯圓和放鞭炮是知道的。

因此,我們期待,一些地方政府應當承擔起責任,保護和弘揚具有傳統意義的民俗文化活動;積極引導、激勵、組織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動,讓我國的有悠久歷史的民俗活動不斷髮揚光大。

元宵節的作文1300字 篇3

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元宵節古時稱為上元節,中國民俗傳統,説的是一元復始、大地春回的節日夜晚,天高月懸,彩燈盞盞,老人孩子觀燈猜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夜幕降臨,燈市裏人流如潮,佳人執扇遮面,才子作畫賦詩。一路燈謎誰解,煙花誰讀,甚為遐意。天公作美,連日來陰雨綿綿,可到今天,麗日普照,是夜定為萬里無雲的好時光。

考史知,元宵節源於漢代,説是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惠帝劉盈死,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而後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而元宵的起源據民間相傳,春秋楚昭王在某個正月十五日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昭王請教孔子,孔子道“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令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是寄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浮萍果這一説法很有意思。

燃燈觀燈起源於中國三大教其一的道教“三元説”。其內容是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燃燈觀燈,漢時已有此事。到唐時,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風靡習俗。詩人盧照齡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述元宵節燃燈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何等壯觀啊。經歷朝歷代傳承,節日燈式漸漸繁多,燈的名目內容也目不暇接,鏡燈、鳳燈、琉璃燈等,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話,前些年上過央視的“恐龍之鄉”的四川省自貢市,燈節更為曠世。其採用各式材料製作各式精巧花燈並舉辦“恐龍燈會”而聞名遐邇。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燃放煙花爆竹助興。

再説説“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新增活動,首現於宋時。南宋臨安每至元宵節制迷,猜謎。初始為把謎語寫於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天各一方的有情人會將思戀寫於紙箋折成船形,上着點燃的蠟燭,臨波放逐,寄託情愫。天各一方的有情人會將思戀寫於紙箋折成船形,上着點燃的蠟燭,臨波放逐,寄託情愫。不少地方節慶時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上元節,吃“五穀飯”、喝“聰耳酒”,以期五穀豐登,耳聰目明。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伴有各種遊戲,過去有“火炬戰”,比火炬亮的時間長短;“車戰”,兩台車相撞,比哪輛結實;“石戰”,兩夥人互相扔石頭,看誰能抵得住。搞這些活動時,全村男女齊出動,或參加比賽,或敲鼓助威,或吹簫鼓勁。晚上進行“迎月”、“踏橋”等娛樂活動。迎月,大家紛紛舉火炬上山。山高處迎圓月,據説誰先登山望見初升的圓月,誰當年就最有福。迎月之後,男女老少伴着歡快的歌舞,在月光下踏橋。傳説,在上元月光下來回踏橋,可以康寧無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國對家的概念非常講究,雖然新年才過,很多人已奔赴異鄉打拼,在這節日裏,都會遙望故鄉祝願親人安康如意。家對每一個人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忙碌人世,為的就是一個安穩和睦的家庭,老人孩子以及相伴終生的.愛妻。

元宵節的作文1300字 篇4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又是一年元宵節,一陣緊似一陣的鞭炮聲響徹雲霄,一簇一簇的煙花似流星般流竄,油城的夜晚已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此時的我卻在回味着兒時那難忘的元宵節。

生在豫東和山東交界的農村,童年的元宵節給我留下的印象大都是放鞭炮、看煙花、瞧新娘……最最有趣的當屬小閨女們喜愛的遊戲——七人扎。七人扎,顧名思義由七個20歲左右的小閨女組成,我在12歲本命年時破例參加過一次。記得剛過破五就由年齡稍大點的“招兵買馬”,一旦確定人選,就馬不停蹄地借道具——老太太的扎腿帶。

等待批准加入後,我忙不迭地跑回家,拽着奶奶的腿就解奶奶那雙新買的扎腿帶,由拿出自己為數不多的壓歲錢,交給組織的頭兒,買些紙箔、香火,還從家偷偷拿來了包子、棗糕、花生、糖等做一部分做供品,一部分當夜宵。

晚飯後,七個人相約一起上街看煙花,那個年代的煙花不像現在這麼時尚,都是些二踢腳、啞巴便、竄天猴什麼的,記得那時五六歲的孩童都要等穿上哥哥、姐姐的褲子才敢上街瞧煙花,唯恐哪個啞巴便“滋溜”一下竄到褲襠裏。瞧新娘,也是我們這幫小妮子的最愛,我們喜歡站在村口的路邊上,等本村的新娘剛跳下自行車,我們就會蜂擁而上,揪着新娘的包袱看人家從孃家帶來的棗糕盤,比劃着、訴説着、分享着,那滋味完全不亞於自己吃棗糕的那份驚喜和甜蜜。

等夜深人靜,眾人散去後,我們七個小閨女會躲在一個安靜的屋子裏,由“頭兒”請出找老人紮好的“灶王奶奶”,各自擺出自認為最好的東東做供品,一切準備就緒,七個人依次掏出自己借來的扎腿帶,“頭兒”第一個上陣,微閉眼睛,一邊嘴裏振振有詞地念叨着“正月十五有靈聖,有福的繫個大囤套小囤,沒福的繫個打水罐子單線繩”,一邊將七副扎腿帶依次打結。做完這一切,“頭兒”由眾姐妹陪同、雙手虔誠地拖着繫好的帶子走進庭院用力甩出,根據地上的圖案推斷此人是否有福氣,將來嫁個什麼樣的婆家,還可根據圖案密集的方向推斷出婆家的大致方向。

輪到我係帶子時,我緊閉雙眼,嘴裏唸唸有詞,使勁地繫着每一個結,然後虔誠地、一步一挪地來到庭院,只聽“頭兒”一聲“甩”,我使出了吃奶得勁使勁往高、往外甩,“快來看,快來看,新英系的圖案最方正,看來她還真的是‘粗夫人’(因皮膚粗糙而得此雅號),瞧!她一準得嫁個遠地方……”這個遊戲只給我留下了這些個印象。

80年中期,我技校畢業分配到油田工作,當時的同伴大都嫁到了附近的村莊相繼生子育女,偶爾相聚也都羨慕我有個穩定的工作。

90年代,聽説她們大都是兩個、三個孩子的母親,不過她們憑着自己有文化在家承包了稻田地、養起了雞和豬,丈夫外出打工做積蓄,自己在家賺點零花銷,小日子過的甜甜美美。春節遇到時,她們都催我趕快把自己嫁了吧,千萬別嫁太遠,還説小時的遊戲不靈驗。

二十世紀,她們有的當了婆婆、丈母孃,孩子大了,她們也不再滿足於家裏的二畝三分地了,她們有的承包了村裏的飯店,有的做起了生意,還有的夫妻二人合開了化工廠,做的最大的當屬當年的“頭兒”,她跟着丈夫跑到了攀枝花做起了“選鐵”的生意,前不久還送給弟弟一輛奧迪車,成了我們村裏的首富。年前回來電話邀我們相聚,她們笑我面嫩,説我閒着沒事弄出個13歲的孩子玩,當我説這是我的唯一的兒子時,她們都笑我“太笨了”,當初只會學習,笨到了嫁不出去,還調侃當年的“粗夫人”也沒見享多少榮華富貴,反倒是她們經過這二三十年的摔打到了“啥也不想、享清福”的年齡了。

因都是姐妹,她們的取笑我也沒往心裏去,可細細琢磨還真是那個理:遊戲總歸是遊戲,命運掌最終還是要握在自己手中。無論個人“基礎”如何,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即便是我們“頭兒”的奧迪車也不是靠當年的“大囤套小囤”換來的。

望着街邊的排排花燈,我彷彿又回到了兒時的那個元宵節,美麗的場景,年少的情懷,甜蜜的回憶……這些元素都與“難忘”緊緊相連,讓我每每想起,便幸福如昨,陶醉其間。

Tags: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