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中秋節隨筆集合15篇

欄目: 中秋節 / 發佈於: / 人氣:3.09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隨筆集合15篇

中秋節隨筆1

今天是中秋節,十三那天,天空晴朗,明月高掛,當然不圓,十四就是昨天,天空有許多雲彩,更增添了月亮豐富而多變的背景,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不太圓,心想,等到明天吧!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高懸天空,在瀕臨水邊空地上,點上一架雲香,擺上一桌供品,準備幾個果盤,燙上一壺好酒,掰開幾塊月餅,播放幾段輕音樂,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品酒賞月,共度良宵,拍幾張照片。

誰知今天黃昏時分,天空飄落幾滴細雨,天色陰沉沉的,月亮更是不見蹤影,一切準備都泡湯了。

我淡淡地笑了,因為我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小虎子可就不高興了,他問我:“爺爺,月餅怎麼辦?酸奶還喝不喝?”

我説:“月餅你喜歡你就吃,酸奶你想喝你就喝。”

小虎子説:“沒有月亮怎麼過中秋節?”

我説:“有沒有月亮中秋節照過,你不會留在中秋節這邊,明天中秋節過完了你就得參加軍訓。”

小虎子突發奇想他説:“爺爺,你不是跟我講過《茅山道士》的故事的嗎?要不你也學茅山道士給我變一個月亮,掛在牆上,請嫦娥仙子給我們跳舞助興,你喝酒我喝酸奶,共度良宵。”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説:“小腦袋整天胡思亂想,爺爺又不是神仙,如何能變出月亮,更不可能請嫦娥跳舞,今年的中秋節就這麼過了,你吃月餅喝酸奶吧!”

小虎子奶奶對我説:“你呀,把孫子教壞了,讓你變月亮你變不出來吧?坐蠟了吧?就你這麼個教育法,總有一天你吃不了兜着走,哼!”

我想,文化具有滋養作用,小孩子從小受到文化的薰陶,將來文化素養高一點,怎麼就錯了呢?但是,我不敢跟老婆辯駁,昨天,她給我煮了一碗麪條,估計是一忙,糊塗了,既沒有放辣椒油,也沒有加藤椒油,我感覺味道不對,隨便問了一句:“你今天少放佐料了吧?”

老婆大人立刻就翻臉了説:“伺候你幾十年,總是左不是右不是,從明天起你自己做飯自己吃。”

我想起老同事刁鳴,七十多歲了,直腸癌晚期,被老婆掃地出門一個人過著孤獨淒涼的生活,即使今天有一輪又大又圓的明月高掛天空,他能過一個什麼樣的中秋節呢?所以,我忍住了,千萬不要在團圓節的時候節外生枝。

無論天上有沒有明月,一家人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比什麼都重要。

只要有小虎子最愛吃的鹹鴨蛋蛋黃月餅,有酸奶,他早把沒有月亮的事情忘記了,打開酸奶喝了一口,突然高興了起來對我説:“爺爺,我喝的酸奶中獎了,蓋子上寫着再來一瓶。”

我和小虎子奶奶都笑了,我們過了一個歡樂祥和的中秋節。

中秋節隨筆2

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襲相思話團圓。

佳節臨近,思念濃,歸鄉情切,心似箭。

每逢佳節倍思親。曾幾何時,中秋,以她別樣的風韻,賦予人們多少美妙的暢想。

臨近中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一輪圓月。看那圓圓的月亮,似乎滿載着親人團聚的其樂融融,也懷揣着遠隔千里的離愁別緒。如鼓滿了詩情畫意的帆,遨遊在廣袤、幽藍的中秋夜空。

古今的人們,已習慣了將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遙寄於中秋的故鄉或有着自己牽念的遠方。隔着遙遠的時空相互對月傾訴。這一天,人們對着圓圓的月亮,品着圓圓的月餅,吃着圓圓的湯圓,連那思念的情懷也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寄託着人們多少美滿生活的夢想。

——於是,人對於月亮,總是情有獨鍾。

俗話説:年怕仲秋月怕半。寓意到了月半或中秋,那一月或一年所剩下的光景不多,稍縱即逝。

年年中秋過,一歲一中秋。寒來暑往,我已於人世間渡過了幾十個中秋節了。而中秋留給我的,既有其樂融融的温暖,也有掠人心肺的寒涼。那一輪一輪的印跡,似年年不變的月光,重疊一處。歲月寒暖有痕,而月亮絲毫不改當年。

小時候,每個節日對我們來説都是新鮮的。那種節日特有的氣氛讓人很容易從中捕捉到一種舒服的感覺,那是一種温暖和幸福。一如中秋,除了有皎潔的月光,香甜的月餅和湯圓,最讓人陶醉的還是一家人圍坐一起有説有笑的情景。

記得那一年的中秋節,趕上連陰雨天氣。我和弟弟都上中學了,那天剛好是星期六。上午最後一節沒上課,老師就放假讓我們回去過中秋。和所有的同學一樣,我們冒着綿綿細雨趕路,衣服濕了,心裏卻充滿了節日的歡快。走在已離家不遠的田間小路上,我發現沉甸甸的稻穗站在田裏卻冒出了長長的嫩芽,白乎乎的像一個個白鬍子老頭兒。因下雨無法收割,許多熟透的稻子倒伏在泥水裏,長成了青青的秧苗兒。看見這些,我樂滋滋的心在下沉,高興勁兒一下跑到爪哇國去了。回到家裏,已經快過中午飯時刻了,轆轆的飢腸早按捺不住那美美飽餐一頓的渴望,伸手揭開鍋蓋,竟是一片冰涼。心情也跟着降到冰點。弟弟一屁股做到小凳子上,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我一轉身,見門後邊堆着一把老豇豆。o(︶︿︶)o唉,只好開始整理,準備做飯。雖説路上見到的情景讓我已有思想準備,但多少還是有些失落。不一會兒,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父母,先後回來了。父親揹着把鐵鍬,母親兜着一兜兒沒能曝出棉花的棉桃。他們的臉色也像這天色一樣陰沉,似乎忘了今天是中秋節了。

到了晚上,母親還是煮了包餡的湯圓,又煮了些花生,我們幫着忙乎,氣氛逐漸活躍起來。心情一輕鬆下來,我和弟弟一邊幫助做事情,一邊講些學校裏的小趣事,雖然因豐收無望,父親的心情有些沉重,聽到我們説的高興時,也不覺露出微笑。就這樣,在煤油燈下,我們一家人談笑風生的渡過了這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那個中秋節,雖然沒有豐收的憧憬,沒有圓圓的月亮,但有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心裏就有個圓圓的夢想,夢裏依然有月光皎潔。

往昔歲月裏,那些有月的中秋,總能賦予節日以別樣的滋味。

辛勞的父母親還在田間忙碌。我領着有些睡意朦朧的弟弟妹妹,走在迎向父母的田埂上。圓圓的月亮在我們的頭頂上晃悠悠的,像是喝醉了酒。一個趔趄,我險些跌倒,嚇走了瞌睡,我帶頭唱起了兒歌:月亮走,我也走,我幫月亮提巴簍,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磕菱角,菱角彎,彎上天······。調皮的小妹接着改了詞兒的唱下去:······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扎我腳,哎唷哎唷疼死我······惹到我們都笑了。

光滑的打穀場上,父親趕着老牛正打場。圓圓的月亮下,圓圓的石輾隨着老牛轉着圓圓的圈,在一大片鋪撒成圓形的厚薄均勻的稻把子上,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父親走在中間抖動着牛繩兒不時的催趕。他一會兒抓起一把稻穗摸索着,那眯縫的雙眼似乎在陶醉於一個圓圓的夢裏。

門前的空地上,我們和母親圍坐一圈,中間的一張凳子上放着圓圓的簸簯,我們邊説笑邊掰棉花。一會兒母親拿來她自己沒吃的月餅掰開幾瓣分給我們,其實我們都已經吃過了,只有父母親沒顧得上吃。我知道母親自己吃什麼都捨不得,就説:“聽説吃月餅就是講究團圓什麼的,那就不能分開吃的啊。”母親笑了:“你們一人一瓣,就得要大家的合起來才是團圓的”。

多年來,母親的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在父母親的心裏,一個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大家的美滿才是他們心裏的圓滿。兒女們能夠聚在一起,享受天倫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若干年後,作為他們的兒女,我們已各自離開了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兒女,做為父母的我們,更加感受到兒女繞膝的那份天倫之樂是多麼的珍貴。中秋,也是可以讓人銘記和寄託着無數美好願望的、那麼一個曼妙無比的形式。

其實,陰晴圓缺,月本無心,有心悲歡的,依然是人。月亮,每個月都圓,圓了又缺。她的圓缺有序,絕不會因人的悲喜而改變。而出於人的某種情節,中秋的月圓,被一廂情願的人們賦予了更多人為的感情色彩。

中秋夜,又是那漫長思念之路上的一個燈火通明的驛站。多少疲憊的思念,於今夜爬出沉睡的窗口,在如水月光下被點燃,任傷口泛出嫣紅,復甦着鑽心蝕骨的疼······。

那一年的中秋,月光下,我再也不能看到小女兒那圓圓的笑臉兒。我的心被殘忍的掰了一個豁口,鮮血橫流,而月亮依然圓圓的,圓圓的高掛頭頂。在別人的眼裏她是圓滿的、美麗的,而在我看來,她是那麼的冷漠,像一個風乾淚水的眼睛,那麼焦灼,心被刺得生生的痛······。

記憶被翻得一片凌亂,多事之秋的往昔,不堪回首。小女兒天真爛漫的年華里,有關於她的中秋,屈指可數。我努力的搜尋,尋找哪一處的中秋月華,留下了有關於她的故事。一做起事來就會廢寢忘食的我,甚至不曾在月光裏,給她講一段關於中秋的神話······

如果可以···,現在的她,已經是豆蔻年華,許多中秋的故事,有關思念,她該會懂。明月千里寄相思,可這一份思念,我該寄往何方?因為那是月光也去不了的地方啊!······一句淡淡的“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涵蓋了多少撕裂的心痛,和多少無奈的感傷。人圓心圓,月才更圓。心若缺,即使明月高掛,也只是一地月光慘淡······。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人們心裏早已不再奉頌那種“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似的孝道。好兒女志在四方。為了學業、為了事業,兒女們終有一天要有他們自己的天空。為了生活,夫妻們不得不天各一方。為了不同的理想,朋友們也會各奔東西。可是不管走到哪裏,只要是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我們就能夠得知彼此安好。天涯海角,無須朝夕相處,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我們同觀一輪明月,雖人隔千里,息息相通的心,卻是圓如滿月。

唯如“但願人長久”,方得“千里共嬋娟”。月滿中秋佳節夜,願普天之下的人們,心有明月長團圓。

中秋節隨筆3

記得之前沒有微信的日子,每到節日,守着手機,一個字一個字的為每個人打出節日祝福,想把最真摯的祝福送給對方。

如今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濃,我卻越來越不想過節,越來越受不了節日的熙熙攘攘 。尤其是來到南方之後,每到一個節日看到街上到處是拎着雞,拎着鴨,朋友圈裏全是曬團圓菜的。

我始終逃離着餐桌上的親情,更不喜歡把親情當做下酒菜。

從小就不喜歡聊家常裏短,也不擅長虛情假意的問候。遇到聊的來的人,恨不得抓着人家聊個不停,遇到不想聊的人,一句都不想説,遇到討厭的人,連看都不願意看一眼。

今天中秋節值班,早上穿過一個長長的菜市場,雞鴨魚肉,瓜果蔬菜,攤販叫賣聲此起彼伏,我一個人帶着耳機,聽着詩集,彷彿不食人間煙火。

圖片來自為你讀詩

別人認為我對於親情是冷淡的,更多的時候我是寧肯被誤會也不想解釋的。

我執着於親情的純粹。我把親人朋友放在心裏而不是問候裏。

今晚看到一對老夫妻在粉店吃粉,老爺爺穿着病號服,應該是在旁邊的醫院住院。今天又是中秋節,沒有見家人陪同。兩個老人默默的吃粉,吃的很安靜。靜的讓你覺得,不管這世界如何,只要有人安靜陪伴即可,無需山珍海味,一碗粉也是最深情。

記得,第一次大學聯考失敗,一路很沮喪的揹着行李回到家,媽媽問考的怎樣?我回答不怎樣。我以為接下來會是一頓責罵,沒想到媽媽只説了一句,餓了吧,給你煮碗麪條。

那時家裏正在建新房,那碗麪是在臨時搭的棚子裏煮的,那紅紅的番茄,那金黃的雞蛋,活在了我的記憶裏。

闖蕩在外的時候,每當遇到過不去的坎了,每當堅持不下去了,每當累的看不到光的時候,我就給自己煮一大碗麪,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吃完。一大碗麪吃完,湯喝完,我又過了一道坎。

所以,親情對於我,一碗麪就夠了!

這碗麪足夠我抵擋這世間的薄情,也足夠我品嚐這人間冷暖!

有人説嫦娥是孤獨的,常年只有玉兔相伴,也許她是孤獨的,但是她在天上早已看清了這人間,我寧願相信她是享受這孤獨的。

圖片來自周國平公眾號

中秋節隨筆4

月圓,餅圓,人圓

所有的圓,都是中秋節

為我們編織的一個

充滿真情的圓

這圓,真誠、純粹、濃烈

這圓,染着顏色,溢着香味

完整的,統一的,和諧的

是温暖的圓,圓得讓人陶醉

和落淚

月亮在雲中走,它將圓

化成銀光,灑滿大地

月餅捧在手裏,它將圓

化成甜蜜,浸入心裏

別離的人兒,即使不能相聚

此時,也會將圓默想成祝福

隔空送去

送去吧,這祝福

是歲月的黏合劑

人在夢裏圓,餅在愛裏甜

月亮,在我們彼此的仰望裏

永恆地圓

這圓,就是中秋節的圓

每一個人都不願置身其外

也不願急着走出來

就願待在這圓裏,成為相親相愛的

一家人

中秋節隨筆5

秋風送爽,不經意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悄然而至。我喜歡這個節日,更喜歡這個節日裏一家人温暖而又温馨的感覺。如果你閉上眼睛細品,真的會感受到節日空氣裏的絲絲甜意。

隨着年齡增長,我已進入中年,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對這個節日的期待一直像小時候那麼的強烈,兒時過節的情節總是縈繞在腦海,揮之不去而又回味綿長。我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天空總是那麼的晴朗,在温暖的陽光下,成熟的莊稼在地裏泛着喜悦的金黃。吃完早飯,我和姐姐就掰着手指頭計算時間,眼巴巴地盼望着夜色儘快降臨,因為只有明月當空時,我們才能吃上香甜的月餅、提着燈籠到處玩耍。對於我來説,中秋節晚飯再豐盛也沒有月餅好吃。儘管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吃上一頓紅燒肉是最幸福的事兒了,但八月十五的月餅才是最讓我惦記的,一年只有一次,真的非常渴望。那個時代,每年過節,每家只能買到二斤月餅,還是限量供應的。數量越少,月餅給我們的誘惑力就越大。

隨着月亮越來越亮,我最盼望的時刻終於到來了。我們姐弟六人圍坐在小圓桌前,等待着幸福時刻的到來。小時候,我不懂得什麼是“矜持”,只是使勁兒的把小身板坐得直直的,儘量不讓口水留下來,眼睛儘量不直勾勾地盯着月餅看。爸爸微笑着坐在一邊抽煙,慈愛地看着我們這六個小饞貓兒。在我們姐弟眼裏,中秋節夜裏爸爸忽明忽暗的火光,是除了月餅以外,留在我們記憶裏最深刻的情景了。隨着層層包裝被媽媽打開,散發着香甜氣息的月餅在皎潔的月色下是那麼的誘人,不約而同的,我和姐姐們都嚥下了口水。二斤月餅只有十個小圓餅,一家八口咋分?我家自有我家分月餅的高招。媽媽總是先拿出兩塊月餅送給無兒無女的鄰居張大爺,然後再總結一下今年來我們姐弟的學習情況和各自的乖巧程度,學習最好的、最懂事聽話的孩子會分到兩塊,這兩塊月餅總是年年被大姐得到。對於大姐的兩塊月餅,我們沒有任何異議,心服口服,大姐學習好,又幫爸媽做家務,我們服氣。隨後,剩下的五個孩子每人一塊,爸媽同吃一塊。月餅,雖然是這麼分的,但是每年都是我吃得最多。大姐的那兩塊,必然會給我一塊,爸媽的那一塊我也會毫不客氣地笑納。

小時候,我光顧着吃了,根本沒有體會到爸媽這麼做的含義:送給張大爺的那兩塊月餅,是敬老、愛老,傳承了中華民族悠久的以孝為先的優良傳統;獎勵給大姐的兩塊月餅,是對好孩子的一種獎勵和激勵,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了,就會得到回報。樸實無華的他們沒有講大道理,而是通過言傳身教,讓我們明白了為人處事的道理。

長大後的我,對於中秋節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餅對我來説不再是一種奢侈品,超市裏盡是琳琅滿目的各色月餅,它們吃在嘴裏,已然沒有了小時候沁在骨子裏的香甜感覺,更多的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而兒時分月餅的場景,已經定格在記憶的最深處了。常常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再回到過去,再雙手接過爸媽分給的月餅,享受家人團圓,與月共圓的美好時刻,多好!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時代在步前進,美好再繼續。現在,中秋節已經被定為法定假日,人們可以隨心隨意選擇如何度過。可以外出遠遊,放鬆心情,擁抱自然;可以在家懶睡,給自己一個不被瑣事煩擾的一個理由;還可以搭載飛機,在最短的時間內回到千里之外的父母身邊,共享團圓之樂。儘管時代變了,節日的氛圍不再那麼濃厚,但八月十五的月餅依舊香甜,中秋佳節的團圓盼望依然強烈。

每到中秋,我都會將小時候分月餅的往事講給女兒聽,與她分享我那時的喜悦。她會點頭,也會不時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是她不會理解,被她咬過一口就説不好吃的月餅,為何曾經那麼的珍貴,讓我動情、念念不忘。現在,我不會再勉強讓她去理解那個時代的感受,只是希望她健康快樂,每時每刻都擁有像我兒時過節那樣的幸福。因為,我只想讓她記住現在這美好的中秋和這美好的時代,也讓自己在回憶中逐漸成長完成轉換,把曾經的幸福和當前的幸福積累、沉澱,成為人生最寶貴的經歷。

今年的中秋夜,我會和女兒再一次朗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中秋節隨筆6

徐徐的晚風載着一股濃濃的情思,送來了一個温融融的夜。又是中秋,一個閤家團圓的日子。

晚飯過後,我急忙跑到天台,想看看今年的月亮到底是怎麼個圓法。我仰首望着天,卻有一塊龐大的雲層遮住了月亮,只是隱約看見月亮正在雲層裏疾速行走,附近的雲亦被月光染成一片銀白,但是月亮總是衝不破雲層的包圍。月兒在跑,雲兒在追,無論怎麼樣,雲兒一定要把月兒遮住。難怪月宮裏的老兔寒蟾要為這悲愁不已了。唐朝的李賀在《夢雲》中詩云:“老兔寒蟾這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彎佩香逢桂香陌。”儘管浮雲蔽月,但是這正是與嫦娥在桂香路上相逢的好時光啊。

這時,一陣風輕輕地襲過,只見月亮像一個嬌羞的小姑娘,羞答答地從一片雲的背後伸出半個腦袋,偷偷地向下窺探,發現沒有什麼動靜,一扭身出現在空中。她那圓圓的臉龐上掛着慈祥的笑容,靜靜地俯視着萬物。幾盞孔明燈帶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向她飛去,縈繞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動凌絹翩翩起舞。一盞大膽的孔明燈竟然狠狠地向她撞去,彷彿要掙脱她去月宮中找嫦娥和玉兔遊玩。“轟!”的一聲響起,絢麗的煙花為寂靜的天空增添了色彩,也亦是為這一盞孔明燈的大膽而喝彩。

“你這個小機靈鬼,就知道你會在這兒,快來幫忙搬東西,我們要開始拜月了!”媽媽的聲音傳來,打破了我那如決堤的洪水般的思緒。

“哦,我這就來!”我急忙跑下樓去,生怕過了幾秒那皎潔的月亮就會消失不見。

搬完了東西,我們便開始了拜月“典禮”,雖不知這樣的習俗是從哪裏流傳下來的,但是我覺得這一定是個好兆頭。放眼望去,鄰家的都在拜月,那火紅火紅的蠟燭被微風一吹,霎時滅了。難道這是在為月亮慶生?我疑惑不解。

爸爸搬來幾張椅子,好讓我們可以休息一會兒;媽媽捧來水果、月餅和茶,我們一起坐在天台上,吃着美食,喝着清香的茶,欣賞着這片美景,談笑風生。

過了一會兒,我央求着爸爸讓我放一個孔明燈,雖然這是件很危險的事,但是它的寓意總是好的。就這樣,我放了一個孔明燈,它承載着我的心願朝天空飛去……

皎潔的月亮,數不清的孔明燈,絢麗的煙花,把中秋的夜晚裝飾得更加的美麗,如痴如醉地望着這迷人的景色,恍惚覺得身處仙境一般,又似在畫中暢遊。

中秋節隨筆7

農曆八月十五,秋已過半,是為中秋。中秋時節秋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古人一直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徵,所以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那些有關中秋節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一)半塊月餅

又是一年中秋節,手捧着香甜的月餅,小月竟然不捨得咬下去,看着這圓圓的月餅,小月浮想聯翩……那是六十年代末,小月的愛人家境不是很富裕,應該説是很貧窮,當時住在火車站對面的小馬架子裏,過中秋節怎麼能有錢去買月餅呢。所以當他對小月講述的時候,小月聽得直流淚……

他第一次吃月餅是六、七歲的光景,不只記得月餅的香甜可口,還記得捱了母親一頓揍。他有個小夥伴叫小力,小力的姐姐嫁到了林業局二工地,他們相約去看小力的姐姐,從縣城到二工地要走十多裏的路,途經一工地,當時他的舅舅家在一工地,舅舅是林業局工人,舅媽是學校的老師,家境當然要比他家好。進到舅媽家的屋子裏他第一眼就看到櫃子上面放着兩包月餅,用包裝紙包着,繫着紙繩兒,他甚至聞到了月餅的香味兒。舅媽不好不拿給他吃,可是舅媽家還有兩個弟弟,於是舅媽只拿了一塊月餅,用手掰開兩半兒遞給了他們一人一半兒,他看到裏面有青紅絲、花生仁等等,他先是用舌頭舔舔,好甜啊!咬了一小口,接着三兩口就吃完了,他看到舅媽冷冷的拒絕的眼神,他是這麼描述的,以至於許多年後他還記得。他和小力離開了舅舅家去了二工地,後來的事情他有些不記得,只記得他人生中第一次吃月餅的情形,回到家後母親因為找不到他急得不行,所以看到他回來當然就是一頓胖揍,他説母親似乎沒有太用力,他沒有覺得有多疼,他看到母親邊打他邊在偷偷抹眼淚……那半塊兒月餅一直在他眼前晃動,那月餅的香味一直讓他回憶了很多年……

現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中秋節的月餅花樣翻新。每當節日來臨時,臨街的商店竟然把各式各樣包裝的月餅、水果、飲料等等擺在店鋪外面招徠顧客。在節日的氛圍中,小月買了月餅回家過節,他竟然有些抗拒,因為在那之後他再沒有吃到過那麼香甜的月餅!

(二)爺爺為我打月餅

又是一年中秋節,小月手捧着香甜美味的月餅,看着上面的花紋,就想起了爺爺做的酥皮月餅,它沒有花紋,用豬油,麪粉等製成,鬆脆、香酥、層酥相疊,邊咬邊要用手接着,那酥皮隨時會掉下來,非常美味可口。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每到節前的幾天,爺爺就開始起早貪晚地忙碌,節日當天睜開眼睛一準就能看到爺爺做好的月餅放在眼前,上面還點着幾個小紅點兒,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隨着孩子們一個個長大成家,爺爺要做的月餅就越來越多,每個人都有份兒,用古老的包裝方式包好,繫上紙繩兒,有時候爺爺還會用毛筆在包裝紙上面寫上孩子們的名字。只是小月到如今也沒弄明白,爺爺做月餅的時候為什麼不讓姑姑媽媽她們看到呢?難道是沿襲着古老的傳統,手藝傳男不傳女嗎?這門手藝隨着爺爺的去世在小月家也就失傳了,小月曾問過爸爸,爺爺的手藝在哪兒學的呢?爸爸説以前家裏是開點心鋪子的,爺爺不只會做月餅,還會做各種小點心、比如蜜餞等等。後來爺爺去供銷社上班,全家老少七口人,爺爺的工資不能維持其生計,就帶着全家闖關東了。剛到東北時家境貧寒,租住在別人家房子,餬口尚有問題,哪有餘糧去做點心呢。隨着生活的好轉,爺爺把扔下的手藝撿起來,每到農曆八月十五日,親手為孩子們打月餅。他就像一個神奇的魔術師,把麪粉、雞蛋、白糖、芝麻等等材料變成一個個圓圓的甜酥月餅,爺爺的手藝是失傳了,但他留給兒孫們的記憶一直都在。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塊小小的月餅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小月知道有一首歌歌名是《爺爺為我打月餅》,它是八十年代初拍攝的革命戰爭故事影片《啊,搖籃》中的插曲。這首歌反映的是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徵時紅軍老爺爺關心革命小娃娃的感人故事。小月的爺爺不是老紅軍,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孩子們濃濃的愛!

(三)不一樣的月亮一樣的思念

又是中秋節,天上的月亮是一樣的嗎?小月抬頭望着天空,月亮忽而鑽進雲層,忽而露出潔白的圓圓的臉俯視着大地……季羨林老先生曾説“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也許月亮真的是不一樣吧……

小月的侄女婉兒考上了省城的大學,開學沒幾天就趕上了這個傳統節日中秋節,學校放了三天假婉兒沒有回來,在診所打上了吊針。婉兒是個堅強的女孩兒,新生開學就參加軍訓累得就差沒哭鼻子了,這不在風裏雨裏訓練終於累倒了,全家人在一起過節,她通過手機視頻向家人問候,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家人也非常想她,這個父母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的開心果。看到視頻中那個楚楚可憐的小人兒獨在異鄉,小月的心就那麼一痛,她竟然想到了三十年前,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現……

也是中秋節,也是大一剛開學不久,小月也非常想家,想爸爸媽媽,想弟弟妹妹,甚至想家裏的小雞小狗,想家裏的一切……站在寢室樓的陽台上止不住偷偷落淚,那時的月亮沒有躲進雲層,而是在天上憐愛地看着她,向她灑下愛撫的光輝。學校沒有放假,班級召開了聯歡晚會,小月讀了一首詩,當讀到“媽媽在老槐樹下招手,額前飄着一縷白髮”時,小月的淚順着腮邊慢慢流了下來,其實只要看到“媽媽”這兩個字,小月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女同學都趴在桌子上哭了,十七、八歲的年紀啊,都有一顆敏感的心!日子就是這樣慢慢過來的,每個人都要學會獨自成長!

中秋佳節本是個團圓的日子,孩子們因為工作因為學業在外地都沒有回家,他鄉的月亮也一定是圓圓的吧,遙望着天上的月亮,小月心裏在想,月亮也許是不一樣,但彼此的思念一定是一樣的,一如當年!

中秋節隨筆8

前幾天,有位朋友給我推銷月餅,他是某知名月餅品牌代理商,他説,中秋節快到了,你要些吧,中秋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走親串友還是離不了它。我説,月餅前景不是很好,現在三高病人這麼多,月餅能量這麼大,還有誰吃它呢?他笑説,現在市場的確萎縮不少,但月餅時下花色豐富,品種繁多,有低糖的、無糖的,低脂的,幾十個單品,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口味,如果團購,價格還可以優惠。我給你推薦的這種月餅,你有時間品嚐一下,絕對是一流的品質,老百姓的價格。

我也莞爾一笑,説,你推銷的這種月餅,我三十年前就嘗過,那時它風靡我省,味道頂呱呱。問題是,我現在啥零食啥月餅都不吃,為了減肥,我平時只吃饃和蔬菜,吃饃能量少,上膘慢。

朋友露出一臉無奈,聳聳肩,説,現在吃月餅的就是不多,生意太難做了。我們這代人總算都知道“食谷者生”的道理,不勸你買了,你還是吃你的五穀雜糧吧。

其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零食少,每天飲食清湯寡水嘞,能有月餅吃,那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記得兒時,家裏徒然四壁,連糖果、紅糖都很難吃上,嘴裏整天淡而無味,我百無聊賴時,曾拿廚房鹽罐子裏豆子大的鹽粒子放在口中悠然服用。那種粗鹽粒子四四方方,晶瑩剔透,可玩可食,一粒在掌,愛不釋手,褻玩之後,意猶未盡,索性就丟在嘴裏在舌頭上反覆攪拌,細細品味。鹽粒與牙齒不時相碰,發出清脆悦耳的撞擊聲,宛如服着甜絲絲的糖果一般。只是這東西吃多了嘴裏齁鹹,所幸家裏新打了手壓井可解決後顧之憂。

八十年代後期,全國經濟條件好轉,我喜食的原來可望不可及各種月餅:五仁餡、豆沙餡、棗泥餡,大肉餡,統統被我一一征服攻陷。那時,每到八月十五前後,七大姑八大姨,二大爺三大叔,一輪輪親戚朋友走下來,家裏總會囤積下一大堆風味各異的月餅,那年代激情歲月青春年少過得逍遙自在,任意率性,也沒有健康飲食意識,家人嫌油膩難嚥的月餅,基本上都叫我一個人慢慢一個個耗盡,我如同寄生於糧倉裏的碩鼠,小日子過得甜甜美美,結果,夯實了肥碩的身材。

那時,中秋節那晚,爸爸會親自下廚,做上滿滿一桌子豐盛的菜餚。

爸爸解放前是一位民兵連長,曾為保衞陝甘寧邊區打游擊,每日冒着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直到新中國全面奪取政權。後來,他復員到農業部,1959年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人民大會堂聆聽敬愛的周總理殷切囑託後,他義無反顧拋下首都繁華錦繡之地,隨中直機關萬名下放支援地方幹部,從原單位農業部抽調來虞城縣貫徹中央人民公社60條精神,從此在虞城落地生根。

算起來,爸爸也是虞城縣紀委的一位元老級幹部,縣紀委剛成立時,包括爸爸在內僅有四位工作人員,記得那時正趕上撥亂反正,因為爸爸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又德高望重,組織上交給爸爸一項重要且繁瑣的工作任務,為全縣冤假錯案平反。前後五六年,爸爸沒日沒夜,走基層,寫材料,在單位甚至在家接待申述人聲淚俱下、涕泗橫流的冤情陳述,而爸爸卻從不要哪怕是人家隨手遞上來的一根煙。

爸爸先後為一千多名飽受摧殘、虐待的老幹部平反昭雪,卻不曾因此索賄受賄,中飽私囊,他為人處事一向光明磊落,坦坦蕩蕩,靠自己菲薄的薪水安然養家度日,多次受到了上級組織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

爸爸也常常教育我們子女,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做人一定要為國盡忠,為人盡孝。

在廚房裏忙碌了一大晌的爸爸,下廚之後,往往滿臉是汗,這時節,月上柳梢頭,温柔明亮的月光從深邃的夜空中肆無忌憚地傾瀉下來,灑滿熱熱鬧鬧的小院,爸爸在臉盆邊彎腰呼呼啦啦大把撈水匆匆抹洗一下頭臉,然後,端坐在院子中早已被我們擺好的桌子上首,爸爸一聲喝令,我們五個姊妹筷子金雞點頭般凌空齊下。

月光無痕,綠窗朱門年年繞,那最後一道菜餚——拼在盤子裏,被爸爸祭月用的、切成八掰的月餅,如今在中秋節的家宴上再也不見了。現在,爸爸老到不能自理,可是,每到中秋的那天晚上,他仍然要求我攙扶他出來,自己一個人安詳地端坐於走廊下的藤椅上,靜靜地仰望那一輪皎潔的圓月,不知他能否看到他衷心愛戴的毛主席詩詞裏的“吳剛捧來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的美好畫面,也不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豁達情懷是否能慰籍他為了翻身鬧革命而少小離家,一生漂泊異鄉的惆悵、孤寂,而我和我的孩子們嚐遍了家鄉的美味美食,也都不再吃油膩濃肥的月餅。

中秋節隨筆9

微涼暗淡的風雨剛剛結束了這個短暫的我們所期待的中秋,現在大家有開始忙碌的投入工作中。雖然這個中秋有許多同事們沒有回家與家人團聚。但是在我們這個芯片大家庭裏,我們已然過了團圓中秋,現在依然如此。

剛剛結束的中秋博餅聚餐,讓我們整個芯片大家庭在一起共歡暢飲。其中的博餅活動更是讓大家期待。看着大家滿載各式各樣的禮品回來,看着大家滿懷喜悦的笑臉,我也是由衷的歡喜。還有目前正在進行的微信博餅活動,大家也是滿懷期待。夜裏出去吃飯,出去休息時都能看到同事們在搖着手機博餅。呵呵,我當然也不例外了。

去年中秋,我沒有回家,在公司上班。今年,我特地回了家,與家人們過中秋。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雨,可是這並不能影響我喜悦的心情。看着回家的馬路兩旁的柏樹在風雨中搖擺,似乎是在歡迎我回家呢!我也感覺到家裏的空氣是格外的清新舒爽。雖然在家的兩天裏幾乎是在雨中度,但是我沒有感覺什麼不好,看着家裏庭院中盛長的花花草草,其中有一部分還是我上學離家前栽種的,看着那四面垂吊的吊蘭,清脆挺拔的寶石蘭,肥碩飽滿的蘆薈……我的心情也就不是那麼沉悶了。在家裏,和爸媽一起吃個家常飯,飯後聊聊家常。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温馨。

短暫的中秋結束了,我又返回到我們這個芯片大家庭裏來。上班期間看到大家,和大家一起工作、聊天、吃飯。看着大家的笑臉,我又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雖然,這兩天雨天沒有看到美麗的圓月,可是在家裏和家人們相聚,在公司和同事們相融。我能感受到那美麗的圓月一直就在我們的心中。

中秋節隨筆10

農曆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的中秋節。關於中秋,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聽奶奶講有關於七夕的神話故事了,當時聽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覺得好悲慘,奶奶也向我介紹了天空中的牽牛星與織女星,他們好像真的在中秋節那天晚上依偎在一起了。中秋因處於秋天的中間,故得名。我國民間把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中秋節作為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也叫團圓節。

我愛太陽,但我更愛月亮,那種白玉盤似的月亮。在我眼裏,太陽是個豪放,熱情的男孩,而月亮則是個温柔,恬靜的女孩。我愛這種恬靜也愛這種優雅。再望着那輪明月,我感覺她如同天空中鑲嵌着的一顆碩大的明珠,光澤豔麗,閃閃發光;她如同一塊無與倫比而又價值連城的玉盤,純潔高雅,討人喜愛。瞧,天空飄來了朵朵淡雲輕輕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見在雲層中穿行閃光。她擠啊,使勁想鑽出來。一陣陣涼爽的晚風吹來,雲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麗的臉蛋,像小女孩撩開了披在額上的烏髮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卻覺得那穿於雲層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詩意。我又發現月姑娘正用月光鋪成一條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請我到她的家裏去做客呢!

中秋節夜晚,我們一家人來到院子裏,一人搬了把小椅子,靜靜的坐着,悄悄的等着,一輪明月的升起,終於,這個小女孩露出了小腦袋,看着人們,好像還有些羞澀,漸漸的,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她,呵呵,也膽大了起來,不停地爬向天空,我們一家人看着她,像看着一塊寶玉似的,一刻也不想將眼神兒轉移。

這是,姥姥拿出一盤月餅,給大家分開來吃,每個人都笑眯眯的,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裏美極了!

周圍依舊是那樣的寂靜,我也漸困了,悄悄進入了夢鄉,唯獨只有那輪明月依舊散發着那優雅,温柔的光,依舊是那樣純潔、恬靜。好美麗的月色。

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中秋節的夜晚啊!

中秋節隨筆11

年年中秋,歲歲中秋,年年中秋各不同。如今國泰民安、豐衣足食,中秋之前超市裏各式各樣的月餅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中秋之夜家家户户大團聚,一家人盡情品嚐着香酥可口的月餅,觀賞着精彩的文藝節目,其樂融融,幸福滿滿。

每到中秋節,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饑荒歲月裏的那個中秋節……

我生長在關中平原武功縣一個叫薛祥村的小村莊裏,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一年四季幾乎看不到細糧。我家人多勞力少,生產隊分配的糧食勉強夠維持半年,父親和哥哥只好揹着棉布徒步一百多裏到北山換回一點雜糧勉強餬口。吃完了就以挖野菜、剝樹皮維持生計,後來野菜挖光了、樹葉子被捋光了、榆樹皮被剝光了。三月初,隴海鐵路沿線洋槐樹剛剛綻開了花骨朵,人們就迫不及待地採來食用,吃得多了,渾身就浮腫,但也顧不上那麼多了。餓得實在受不了,就以玉米芯做成的澱粉充飢,甚至挖“斑斑土”來填肚皮。

那一年,我只有十二歲,在長寧公社孔雀寨完小五年級上學。孔雀寨距離我村有五六裏地,學校實行的是“三大晌”,我們每天要跑三個來回。先一晚吃的是野菜玉米糝子或麪糊糊,到了早上放學時早就餓得前胸貼後背了。放學的鐘聲剛一敲響,我就急急忙忙跑出校門,勒緊褲帶趕回家吃早飯。

回到家裏,吃的是稀的能看到人影的玉米稀糝子,外加一個玉米麪饃饃。午飯一般都吃玉米麪攪團,就着野菜。那野菜吃得我口泛酸水,吐個不停,但餓的沒辦法,吐完後只能硬着頭皮接着吃。

不知不覺中,這一年的中秋節到了。

艱澀的年代,寡淡的生活,每天連肚皮也填不飽,就盼望着過中秋節能吃塊月餅!這一天放學後,我躲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看書,當我正在書海里遨遊之際,忽然,窗外傳來了嫂子興沖沖的聲音:“娃,快來院子裏宴月了!”懵懵懂懂中被嫂子一聲呼喚,我這才如大夢初醒,拍了一下腦門,哎呀,今天是中秋節,要宴月了,能吃上月餅啦!我喜出望外,立即收拾好書本,吹滅了煤油燈,高高興興地跑出了房門。

只見銀光灑滿了院子,舉頭望去,那圓圓的月亮就像個銀色的玉盤,高高地掛在牆頭的天空中。月光下父親本來很瘦弱的身體更顯得瘦弱了,他正目不轉睛望着月亮發呆,好像正在思慮着數不完的生活難題。30多歲的四哥默默地站在父親身旁,面色凝重,一語不發。這時,母親端着剛剛烙好的幾個月餅,在六哥、嫂子和小妹的簇擁下走出了廚房,興沖沖地來到了院中。這月餅不是細面做的,只是加了一點調料多滴了幾滴菜油的玉米麪燒餅。

一聞到這月餅的香味,我忍不住就口水長流了,從盤中抓起一個就要往嘴裏塞,還是嫂子一把擋住了我,母親輕聲説道:“娃,不要急,等祭完了月亮婆婆,咱們再來吃!”我慢慢地把月餅放到了盤中,回頭一看,父親眼含淚花仰着頭,把目光投向了那一望無際的天空。

母親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對於民間的各類講究和祭月的一套儀式十分嫻熟。她把手中的木盤放在祭桌上,然後一本正經地開始祭月。按照父親的吩咐,我們依次跪在地上。母親把盤中的月餅和幾顆紅棗重新擺放整齊,虔誠地點起三支香和一根紅燭,依次插在香爐裏,然後端着酒盅,從小酒壺裏倒了三杯酒。母親依次灑在祭桌前的地上以示敬意,然後面對着月亮婆婆慢慢地磕了三個頭,口中唸唸有詞,説了一些祈福平安吉祥、祈盼多打糧食、早日度過饑荒的話。

看着盤中焦黃的月餅,聞着那香甜的味道,我的肚子裏就好像有幾個饞蟲不停地在蠕動,盼望着這祭月儀式趕緊結束,快快吃上月餅。祭月儀式一結束,母親把三個月餅留在了盤中,繼續敬奉月亮婆婆,然後把大棗分給姊妹們每人一枚,把月餅分給我和妹妹每人一個。我把大棗悄悄地揣在口袋裏,手捧着略帶餘温的月餅,我和妹妹都捨不得吃,拿在手中聞來聞去,生怕吃一口就沒了。母親把她的那一塊遞給了8歲的小妹,小妹趕緊把自己的月餅裝到了口袋內,接過母親遞給的那一塊掰了一半,美美地吃了一口,把另一半又遞給了母親。這時,母親眼噙熱淚只嚐了一點點,又遞到了小妹手中,憐愛地説:“娃,快吃吧,等將來日子緩回了,媽給你做麥面月餅吃,裏邊加上糖,甜甜的,酥酥的,一定叫你吃個夠!”

看着圓月中的陰影,我便好奇地問父親:“月亮裏有大山嗎?”

父親咳嗽了一聲,説:“那是一個人,正在月亮上受罪呢!”

六哥來了興趣,問道:“那是誰在天上受罪?”

父親就此打開了話匣子:“傳説有一個《吳剛伐桂》的故事,以前有個叫吳剛的人修道時犯了法,仙人就把他貶到廣寒宮砍桂花樹以此懲罰他,這棵桂花樹高几百丈,他每次砍下去後,樹馬上就癒合了。千百年來,他就一直砍啊砍啊,這棵桂樹啊,永遠也砍不完……”

六哥又問:“不是説月亮上還有個嫦娥嗎?”

父親説:“是的,傳説月宮裏住着美麗的嫦娥姐姐,她的身邊有一隻可愛的玉兔,那隻玉兔時刻陪伴在嫦娥的周圍,陪伴着嫦娥每一個寂寞的夜晚。你看,月中的嫦娥正抱着玉兔正看着咱們呢……”

我抬頭仔細地觀察,月亮中好像真有一位仙女抱着一隻兔子在向人間張望着。這時候,我想起了讀過的書上説的一句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父親和六哥慢慢悠悠地嘮叨着吳剛和嫦娥的故事,我痴痴地望着月亮,聽得入了神,思緒不由地飄飛到月宮上去了……

“娃,別隻顧着看月亮,快吃口月餅!”母親的一句提醒,我這才想起了手中的月餅。看着母親親手烙的月餅,焦黃焦黃的,我輕輕地咬了一小口,細嚼慢嚥,外焦裏軟,香甜可口。那是一塊普通得再不也能普通的月餅,卻是我一生中吃的最香最甜的一塊月餅。那裏有母愛的味道,獨一無二的味道……

時光如梭,幾十年過去了,每當中秋節來臨的時候,我就不由地想起了那個晚上一家人賞月吃月餅的温馨情景。

難忘饑荒年代的那個中秋節,難忘母親烙的玉米麪月餅!

中秋節隨筆12

中秋佳節的一大早將睡眼惺忪的我從温暖的棉被中挖起來,全家整裝出發,前往老家祭拜祖先。

一到老家,發覺奶奶、大伯和二伯早已到達,而且供桌上已經擺滿拜拜的佳餚,有蒸魚、燙青菜、海蔘湯……等等,讓我看得垂言三尺,食指大動,恨不得馬上飽餐一頓。

傍晚時分,陣陣烤肉香瀰漫在空氣中,好香哦!好想吃哦!後來,奶奶説:“我們也來烤肉吧!”我興奮的搭起烤肉架,放木炭,一切準備就緒,準備要烤肉了,但火卻一直燃不起來,大家都弄得灰頭土臉的,本想放棄的時候,卻被我發現了火種,打火機一點,終於燒的火勢熊熊,當二伯放上豬肉片,淋上烤肉醬,不一會兒就散發出陣陣的香味,我迫不及待的用筷子夾起來直接送入口中,哇!好吃的滋味真是墨筆難以形容,其它還有海鮮、牛肉、羊肉、皎白筍……等等,食材各式各樣非常豐富,大家就這樣一邊烤肉一邊聊天,還一邊唱歌呢!在喝上幾杯飲料,真是一個熱鬧又好玩的中秋節。

中秋節不只是一個假日,也是闔家團聚、互相談心及聯絡感情的好日子。

中秋節隨筆13

中秋那天,我放學回到家,媽媽告訴我説,她在路上,看到廣場上擺了許多桌子,估計今天晚上有晚會看。

我回到房間,抓緊時間做作業,因為媽媽説做完作業才能去看晚會。我飛快的揮着筆,終於在媽媽做好飯之前把作業寫完了,我高興得沒法形容。爸爸回來了,我們一家開始吃晚飯,我問爸爸去不去看晚會,爸爸説去,我樂得臉上笑開了花。

吃完晚飯,我們就走出家門去廣場了。路上,我們有説有笑。後來,爸爸看了一下手錶,説:“時間不早了,我們快點走吧!”於是我們加快了腳步,很快,我們就走到了廣場。那裏已經全部佈置好了。我看到廣場中間放着一排排整齊的桌椅,上面放着各種水果:桔子、香蕉、蘋果、柿子,還有瓜子。當然,桌子上還少不了放着月餅。廣場周圍圍了一根白線。白線那裏還站着幾位民警。他們在放哨,維持秩序。房子上掛了一盞又一盞燈籠。走道上都擠滿了人。啊,好熱鬧啊!

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處地方,站在那裏等着晚會的開始。導遊領着各地遊客入席了。外地的遊客來得還真不少,有新加坡的、香港的、馬來西亞的……

過了好久,晚會終於開始了。這時,台上出來了一男一女兩個主持人。他們先向遊客問好,然後説了一段話,最後宣佈武術表演開始。只見一位表演者兩腳一翻,雙手握拳,一陣拳打腳踢,一套武術便表演完了。觀眾們立刻鼓掌表示讚賞。接着表演的是舞單刀,只見那單刀揮舞起來好象只有一個影子。不一會兒,單刀表演結束了。接着,上場的人有表演舞雙刀的、有表演舞金箍棒的、有表演雙打的,那舞金箍棒的可真是絕了,那個人大概四十出頭,是一位有點年紀的人。他拿着金箍棒舞動轉圈,又在身體周圍轉圈,竟然用一根細小的手指轉動那根金箍棒。他的表演博得了觀眾一陣又一陣的熱烈喝彩聲。

武的玩完了,又來玩文的。主持人説:“光台上精彩還不夠好,台下也要來點兒精彩的才算好。”説着他請兩位遊客來了一個男女合唱。接着,一個遊客上台唱了一首《十五的月亮》。接下來台下觀眾中有些人上台去表演了一個大合唱。

最後,投資總裁親手抽出了一、二、三等獎,還有一個特等獎。發獎後,由一些阿姨們表演了一個她們精心準備的舞蹈《大豐收》。這一個快樂的晚會在音樂聲中落幕了。

回家的路上,因為剛才站太久,我的腳有點麻又有點痛,但想到看到這樣好看的賞月晚會,就覺得值得了。我想以後如果還有這樣的機會我還是會去參加的。

中秋節隨筆14

李白曾“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在唐朝放下的酒杯,又在宋朝被蘇軾遙遙接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一停一接之中,何止兩次追問?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的月亮,美得觸目驚心,唯其短暫。所有的寄託,所有的情感,都在這一夜抒發。千古明月,不變的是所有歸家的心。

但是,又有多少這樣的心呢?

暮色四合,天空已是潑墨的山水畫,雨仍在下着,淅淅瀝瀝,不絕於耳。此時的你,在做什麼呢?忙着做功課,在應酬飯局,抑或在看電視,在發呆?還是在和家人團聚?又有多少人在尋找着月亮,透過鋼筋水泥的叢林遇見驀然的驚喜,遙想當年它是如何伴着古人走過漫漫春秋。

有多少人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天空如有情,它終會老去。月亦是如此。它的陰晴圓缺,只能在古人心中留下詩意的悸動和感傷麼。我們與古人相差的,還是那一份精細的心情。那些浩蕩心事,越來越遠。雨幕朦朦,今夜的月,是看不見了。是月亮離開了我們,還是我們拋棄了月亮?

當我們誦起“秦時明月漢時關”,總能感到萬里之外的呼嘯之氣;當我們吟起“秦娥夢斷秦樓月”,總能明瞭世間的寂寥;當我們遇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總能知曉明月真正照見了江山千古,滄海桑田。靜靜的,月光不變,它淋浴的卻是繁華的沙漠。閃爍的霓虹,張牙舞爪的伸向夜空。它們怎麼會知道,萬千街燈,也亮不過皓月當空。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月如鈎,鈎住了一江春水,幾葉輕舟。那麼它能鈎住你的目光,你的詩情嗎?這樣的如鈎新月,才讓你體會到了月圓的美好。月映人心。每個月亮,如你願矚目,我們紛雜的心會擁有共同的見證。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月亮,願你在逝水流光中覓見屬於自己最美的月亮,最美的詩情。

中秋節隨筆15

“又是一年中秋夜,月圓之時寄相思”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到了身在異鄉的我仰望夜空,嚼一口月餅,細細的慢慢的品嚐,不由的想起了兒時的中秋節日。

記得那時在我很小的時候,家裏日子十分緊巴,父親雖然常年在外工作但對於我們這七口人的大家庭還是難以餬口,所以那時我們就盼着過節,因為到了過節就有點好吃的了。

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八月十五,母親總是笑着對我們説:省時不省節,平時再省也得過節,然後從櫃子裏取出用紙包了很多層,而又寥寥無幾的零碎錢,從中取出一些給我,我一溜煙飛奔去代銷店,買了月餅跑回家。

母親早已洗乾淨的手,小心翼翼的將月餅放在早已準備好的簸箕裏,誰也不許動,我們那時都緊圍在旁邊看,攙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母親端着月餅來到院子裏,找一個可以看見月亮的地方,跪下來獻上月餅,再對着月亮説一些祝福全家平安的吉祥話,然後才端着月餅回到屋裏。還沒等母親放下簸箕,我們早以一擁而上,每人搶一個又大又好看的月餅。

母親笑着對我們説“看不你們急的,誰都有份。”

雖然我們都拿到了月餅,但是誰也捨不得先吃,只是久久的地雙手捧着它,宛如捧着一塊寶貝似的,生怕沒了,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直到母親先開口吃了,我們再也忍不住了,慢慢的咬上一小口,再咬上一小口……

這些兒時的事雖已過去多年,但那時的情景讓我記憶猶新,如今每每想起,我都會覺得十分甜蜜。

如今我為了夢想奮鬥拼搏,但每一箇中秋之夜,我依舊會仰望明月,心繫故鄉,想起以前的日子,那時雖然很,卻快樂,有意義,耐人尋味……

中秋佳節,月圓之夜,我好想問候遠方的母親:媽媽,您現在身體還好嗎?祝您節日快樂也想問問身在異地的姐妹:你們在他鄉還習慣嗎?一切還順利嗎?

Tags:隨筆 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