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元旦的來歷15篇

欄目: 元旦 / 發佈於: / 人氣:7.65K

元旦的來歷1

1.元旦的來歷

元旦的來歷15篇

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為一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而周代又以十一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代以十月七年級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曆法,規定每年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於是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等的不同,過元旦的日期也不一樣,如,陰曆的祖先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則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這也使世界更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也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辛亥革命後,我國把正月七年級稱作春節,公曆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2.元旦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的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這寓意着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都是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正月七年級從哪一天開始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非常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者是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3.元旦的傳説

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4.元旦習俗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等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麼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在部分農村地區還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

5.有關元旦的作文

12月31日下午,勝利勝採國小校園裏歡歌笑語、洋溢着一派喜慶、歡樂、祥和的氣氛。我們三、二班的教室已經被大家用五顏六色的綵帶和氣球裝飾得好看極了,黑板上用彩色筆寫着幾個醒目的大字:元旦快樂!周圍用氣球、綵帶、中國節加以襯托,顯得喜氣洋洋。李若彤、尚布耕是這次聯歡會的主持人。別看他們沒有經過訓練,站在台上大大方方,語言流暢,動作自如,還真有點主持人的味道呢!大家自編自演的節目形式多樣,有舞蹈、歌唱、猜謎語等等。他們迎着新年的曙光,帶着真誠的祝福,歡聚一堂載歌載舞歡慶元旦。

聽説低年級教室內學生還進行穿衣服比賽,小選手們個個不甘落後,贏得了陣陣掌聲。高年級節目更是精彩不斷。從場地佈置到節目的策劃、編導;從組織串詞、節目主持到攝影、照相等統統由學生自己來做。如果你不親臨現場,或許根本想象不到這些十左右歲的孩子能把聯歡會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條、有聲有色:雙簧表演令人捧腹大笑,優美的舞蹈,動聽的歌曲,英語倆倆對話展特色,詩朗誦、獨唱、古箏與小提琴獨奏、葫蘆絲、竹笛表演精彩紛呈。班級也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讓大家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了很好的放鬆。

辭舊迎新,班級聯歡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歡笑,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鍛鍊了學生的能力,增進了班級的凝聚力。

元旦的來歷2

元旦,中國節日,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每年1月1日,標誌着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我國俗稱“陽曆年”。但是元旦一詞絕不是隨着公元紀年引進而來的,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古語,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

元旦,據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元旦”一詞作為書面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在中國古代,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正月七年級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很不統一。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

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

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説的陽曆。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的來歷3

聖誕節剛過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旦你到街上處處張燈結綵有的飯館在自己家的玻璃門上貼上一些對聯,有的飯館在自己家的門上掛上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也有的.在自己家的門前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很多文娛歡慶活動。超市裏。些商家又為了元旦多掙點錢,就把菜價降了又講最終每次剛出來不到一個小時就被搶完了,只能定量,但是這些標語,人們如同就沒看見似的,一個勁的搶,超市裏還放了兩米多長的蛋糕,許多人在那裏搶着吃蛋糕。有些人沒搶到現在木搶到的人,有些搶到的人仰慕搶得更多的人,而那些搶到更多人想把搶到的人的蛋糕悉數拿過來。

元旦還有個傳説在4000多年前,那時分,還處於堯舜世,堯皇帝在位,堯皇帝在位的時分她他助公民做了許多有利的事。所以我們都十分敬愛他。不過她有個不成器的兒子,所以在春運的時分,所以在退位的時分,他挑選了道德謙卑的舜,並對他給予很厚的期望。

當然舜公然沒有讓他絕望他接着做了許多功德,後來堯逝世了,公民就把堯帝祀六合和帝那一天,作為一年的開端叫做″元正″之後,人們直接叫元旦。

元旦的來歷4

元旦節的來歷

元旦是西元紀年歲首的第一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為元旦。

元,就是“始”,事物開始就是“元”;旦,是“日”;“元旦”就是開始的日子。49年建國的時候採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現在元旦是國家法定紀念日。

“元旦”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這個元旦是指農曆正月七年級。

關於元旦有一個傳説,在三皇五帝時期,堯帝勤政為民,一生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堯的兒子是個沒出息的,堯就沒有把部落傳給兒子,而是選擇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堯在死前,也叮囑舜要把位子傳給德才兼備的人,後來舜又把位子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幾位首領都對百姓很好,做了很多好事。後來人們把舜祭祀堯的那一天當做一年的開始,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

中國歷史上元旦還被稱為“元日”、“元辰”、“開年”“元春”等,都是開始的意思,“旦”這個字,在象形文裏就是太陽露出地面,冉冉升起的樣子。所以兩個字連在一起,表達這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現在正月七年級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號稱元旦。

元旦的飲食習俗

吃雞蛋: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説“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

五辛盤: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説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説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膠牙餳: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

元旦的來歷5

元旦的來歷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以西曆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中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元旦的傳統美食

“餃子”前身是“餛飩”。餛飩是指麪食中帶餡的食品。北齊人顏之推曾説:“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錄》注引)類似今天的餃子。明代《正字通》説:“今俗餃餌,屑米麪和飴為之,乾濕大小不一,或謂之‘粉角’。北人説角如矯,實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

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説,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麪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説,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説當地吃“蒸羊糕”。

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誌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台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説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送。

元旦其他傳統美食

雞蛋

出現時間:吳晉時期

綜合簡介:元旦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據説當時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過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梁武帝信奉佛教。

歷史記載: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椒柏酒

出現時間:東漢時期

綜合簡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樹葉浸跑而成的。據古書記載,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而元旦節飲椒柏酒的傳統習俗,主要在山東歷城、浙江嘉興一代。

歷史記載: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湯餅

出現時間:後魏時期

綜合簡介:湯餅在古代指的是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類似我們現在吃的麪條。

歷史記載: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

中國元旦節的意義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即公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

“元”、“旦”二字加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早晨的意思了。元旦之稱,始於古代計時和農業生產。殷商時期,人們為了把握時間、節令,以利耕作,當時的“天文學家”們,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動來計時,月亮圓缺一次,定為一個月,七年級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月亮圓、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個月,為一年。

那時還沒有“年”的説法,但已將十二個月的頭一月定為正月;正月朔日子時,是一年的開始。當時叫“元日”,也叫“元旦”。據《爾雅》的註解:“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這樣解釋是否準確,是值得研究的,因為周代之前,在改朝換代之中,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分得那麼清楚。

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元旦”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着新生,是一種對冉冉升起希望的寄託。

元旦的來歷6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英語作文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説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説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説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説,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元旦的來歷7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曆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漢語裏,“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並不是固定的。

元旦節的來歷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1月1日為新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於是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

在中國,元旦這一名稱,都説起自傳説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他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據《史記》載: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以十月七年級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我國把正月七年級稱作春節,公曆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陰曆的祖先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曆,開始時他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後10天。

元旦的來歷8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20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20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元旦的'風俗

元旦節的風俗有扭秧歌、踩高蹺、拜祭先祖、舞龍舞獅、篝火舞、賞花燈等。

1、扭秧歌: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

2、踩高蹺: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扎高腳”“走高腿”。

3、拜祭先祖:祭祖是傳統習俗,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4、舞龍舞獅:舞龍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

5、篝火舞:篝火舞又稱圈舞,是山上鄂温克族的自娛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圍成圓圈,男女均可參加。

6、賞花燈:元旦除了要吃湯圓之外,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賞花燈。

元旦養生知識

1、不能暴飲暴食

元旦期間,飯菜品種豐富,琳琅滿目的食物、水果、糕點等讓不少人禁不起誘惑,飲食常失去節制,使胃腸負擔加重,從而出現腹脹、食滯、消化不良等現象。

緩解積食最簡單的方法是喝茶,喝茶能幫助分解脂肪,另外注意葷素搭配。

2、天氣乾燥,注意降火

元旦前後,家裏家外事務繁多,加之過食油膩、生活規律常被打亂等,使有些人的身體不能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引起生理機能紊亂,從而導致“上火”,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眼睛紅赤乾澀、鼻腔熱烘火辣、嘴脣乾裂、食慾不振、大便乾燥、小便發黃、臉上起痘等。

如果上火的話,可以燉點冰糖雪梨降降火,或者泡點菊花茶。

3、室內温度要適宜

冬天,外界寒冷,室內外温差較大,室內一般保持16℃~20℃較適合,以18℃為最理想。若室温過高,會令人感到悶熱或乾熱而頭昏腦脹,萎靡不振。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久而久之,會打破人體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

尤其是在北方,室温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而室內温度過低,則會大大消耗人體的熱能,令人感到寒冷;身體虛弱者會引起寒顫:胃腸虛弱者會引起腹脹、胃腸痛,甚至引起關節炎病等。

4、健康出行

出去玩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如果容易暈車的話要記得帶上暈車藥,最重要的是安排好行程,留出緩衝的時間來調整狀態,這樣才能玩好,身體的狀態也會好,千萬不能疲勞過度。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説更是如此,累了就休息,不要透支自己的體力。

5、早卧晚起

早卧:一般晚上9時為宜;晚起:等日出起牀為宜,不要過早起牀鍛鍊身體,睡眠時間可比其他季節稍長。

冬季適當早睡晚起可養藏體內精氣。體質較弱人羣、老年人冬季太早晨練或可誘發哮喘、感冒、風寒,引發基礎慢性病及心腦血管疾病。

元旦的來歷9

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由於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把這個時間都記錄在竹杆上,從中得知兩次河水氾濫的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他們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的開羅城附近時,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據稱,這是元且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也被稱為“新年”或“陽曆年”,是指公曆的1月1日。在漢語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則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就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但是,我國古代所説的“元旦”卻並不是公曆的1月1日,而是正月七年級,又稱“元日”。現在的元旦以公元紀年為準,公元紀年是西方曆法,以基督誕生年為公元元年。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為一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最早來自我國的三皇五帝之一—額項,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且”。中華民國建立後,孫中山定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

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把每年的1月1日作為“元旦”,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像在我國的穆斯林的“古爾邦”節、藏族的“藏曆年”、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等,都是他們民族的“元旦”或“新年”。

元旦的來歷10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叫“正月七年級”。

元旦節的傳統美食

1、元旦傳統食物:餃子

在北方,大部份的北方人會在元旦這一天包餃子,冬天比較冷,蒸幾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再醬點醋,那味道,真的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2、元旦傳統食物:湯圓

小時候就聽到歌裏唱:賣湯圓、賣湯圓、這裏的湯圓是圓又圓……湯圓在南方是很受歡迎的,像元旦、元宵節這種傳統佳節都會煮上一份湯圓,象徵着團團圓圓。

3、元旦傳統食物:年糕

年糕有很好的寓意,吃了年糕有年年高的好意頭,起源於江浙一帶,不過現在南方也很流行吃年糕了。

元旦的來歷11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以西曆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元旦的由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中國元旦的習俗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來歷12

元旦的來歷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元旦吃什麼傳統食物

年糕

出現時間:南北朝

綜合簡介:年糕,又叫粘粘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年糕這一食物歷史悠久,但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主要在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

歷史記載:明末《帝京景物略》,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曰年年糕”。

湯餅

出現時間:後魏時期

綜合簡介:湯餅在古代指的是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類似我們現在吃的麪條。

歷史記載: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

椒柏酒

出現時間:東漢時期

綜合簡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樹葉浸跑而成的。據古書記載,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而元旦節飲椒柏酒的傳統習俗,主要在山東歷城、浙江嘉興一代。

歷史記載: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雞蛋

出現時間:吳晉時期

綜合簡介:元旦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據説當時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過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梁武帝信奉宗教。

歷史記載: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餃子

出現時間:明清時期

綜合簡介:餃子是由餛飩轉化而來的,每到元旦佳節,北方人都會吃餃子。但是元旦節吃餃子的習俗,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

歷史記載:《宛署雜記》説,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文化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着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説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羣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屠蘇酒:唐人韓鄂《歲華紀麗·進屠蘇》記載:“俗説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蘇而已。”韓鄂還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時纂要》中披露了這一預防瘟疫的屠蘇酒方: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朮、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他説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裏,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七年級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裏。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一年沒有病。

膠牙餳: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説“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説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説是大蒜、小蒜、韭菜、雲台、胡荽。如《風土記》所説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説:“春日飲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説:“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歲時廣記》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説:“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敷於散:是一種中藥,藥方出自葛洪《煉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粉碎成末,用乾淨井水飲服。

卻鬼丸:《荊楚歲時記》隋注講的處方是:武都雄黃丹散二兩,用蠟調和,使之像彈丸一般,正月七年級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會逃避的。不過《荊楚歲時記》説的卻鬼丸是服食的,與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後起的風俗。南朝梁的文學家庾肩吾《歲盡應制》中有“金簿圖神燕。朱泥卻鬼丸”之句,説明除夕夜有準備卻鬼丸的活動。司空曙《酬衞長林歲日見呈》有“朱泥一丸藥,柏葉萬年杯”的詩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説“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説:“樑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麪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説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説:“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説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麪條之類的食品。

元旦的來歷13

在這裏,我祝大家:元旦快樂!閤家幸福!在新的一年裏好事多多!笑容多多!開心每一秒,快樂每一天,幸福每一年,健康到永遠!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每年公曆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漢語中,[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

元旦的來歷14

元旦節日的來歷

古代中國的元旦,並非如今的公曆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七年級為歲首,到漢代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期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把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為“元旦”。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公曆,為了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元旦節日的習俗

習俗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習俗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習俗三: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

元旦的傳説

元旦的傳説一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

元旦的`傳説二

陰曆的祖先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曆,開始時他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後10天。

元旦的傳説三

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七年級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代以10月七年級為元旦。

元旦的傳説四

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曆法,並規定每年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於是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

元旦的傳説五

在中國,元旦這一名稱,都説起自傳説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他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據《史記》載: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以十月七年級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我國把正月七年級稱作春節,公曆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元旦的來歷15

元旦來歷

最早的元旦由來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習俗

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元旦節的習俗。在我國,元旦節還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我國對元旦節不如新年重視,所以一般中國元旦節的`習俗就是張貼“歡度元旦”。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元旦新年的祝福

1、緣份是長長久久的相聚,朋友是生生世世的牽掛。元旦佳節到,我用真真切切的心意,送你圓圓滿滿的祝福:願你事業八面圓通,愛情花好月圓,親朋團團圓圓,生活玉潤珠圓,好運源源不斷。元旦快樂!

2、新年的祝福第一天,不送酒也不送煙,特送你一根九節鞭:一節連着那官升遷,二節連着那福無邊,三節連着那月老線,四節連着那豔陽天,五節連着那歡樂年,六節連着那萬貫錢,七節連着那閤家歡,八節連着那幸福端,九節將你連在身邊!祝你元旦大吉!

3、年復一年,真情不變,隔水隔山,思念不斷;或近或遠,陰晴冷暖,相依相伴,離合聚散;成敗得失,如雲如煙,功名利祿,似魔似仙;春夏秋冬,循環流轉,苦辣酸甜,悲喜人間;歲月平淡,世事簡單,快樂常在,凡心安然。元旦到,願友平安,福壽綿延!

4、是“元”份讓我們今生能相遇,為此我“旦”願快樂能與你朝夕相伴,“吉”使相隔遙遠我也依然牽掛你,“祥”念絕不會隨着時光匆匆遠去。我相信過了這個元旦,你的幸運肯定會“元元”不斷哦,你這條小船一定會抵達幸福的彼岸。祝元旦快樂!

Tags:元旦 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