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電影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通用16篇)

欄目: 電影 / 發佈於: / 人氣:3.12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隨着經歷的不同,而對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這個時候,就可以寫一篇感悟的文章,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不過,是不是寫起來就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通用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通用16篇)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1

今天,我看了袁隆平爺爺去世的新聞,我心裏非常的難過,他在2021年5月22日13時去世,享年91歲。它是我們國家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他是所有中國人的英雄。

袁隆平爺爺這位可敬可愛的科學家,為中國解決了吃飯問題,一生奉獻給了水稻事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吃飽。

我聽爺爺奶奶講,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們,都是一個個吃不上人飯,天天餓肚子,個個餓的皮包骨頭,還有很多人甚至被餓死,那時候沒有糧食吃了,人們都是吃野草啃樹皮,有的連樹皮也吃不上。袁隆平爺爺發現了自然雜交水稻,他反覆雜交試驗,研究出了人工雜交水稻,糧食的產量大大的提高,終於人們都有飯吃了。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他都在他的實驗田裏忙碌着,就算在他生病的時候也堅守在他的稻田。

他一生就為了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就矢志不渝的在田間和實驗室艱苦奮鬥,他幾十年如一日,在不停地嘗試和摸索,最終終於心願得以實現。他艱苦奮鬥,不怕困難的精神,他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他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樣的大人物,是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的。

今天中午我看着一大碗白白的米飯,心裏想着袁隆平爺爺去世的消息,心裏很不是滋味。有了袁爺爺,我們每天才能吃的飽飽的,幸福的生活着。袁爺爺一路走好願天上您能笑着看着我們成長,我們會珍惜每一粒米。希望您歸去路上稻花飄香,温暖明亮。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2

星期五的下午,我們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袁隆平在研究高產水稻的故事。袁隆平經歷了種種困難,終於研究出了高產水稻,在研究中他受到了別人的嘲笑,受到了別人的欺凌……但他都堅持了下來,他研究了十年,終於成功了。我們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究出高產水稻的國家。從那天起,我們就不用餓肚子了。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想,袁隆平爺爺真是了不起呀!他幹了一翻好大的事業呀!他是何等的偉大!

當然,袁隆平爺爺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的觀點,他最可貴的就是堅持不懈,忍受住了外界的種種壓力。他的妻子也讓我感動,他的妻子十分體貼他,和他一起研究高產水稻,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袁隆平,讓他早日研究出高產水稻,使大家不用餓肚子。

電影裏面的崔主任像是一個反面人物,實際她也一心想讓我們填飽肚子,她給袁隆平施加了很多壓力,其實她並不是不讓他們吃飽,她想讓別人吃飽,可是她沒有這個耐心。袁隆平研究出了高產水稻,崔主任也成為了這些人裏最高興的一個。

袁隆平爺爺不僅十分認真,還很謙虛、幽默。他為我們付出了許多,他被人們評為“雜交水稻之父。”先後又研究出了許多水稻,他可真是一代偉人呀!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3

應市衞生局組織,衡陽市中心醫院職工於7月22日在紅旗劇院觀看人物傳記影片《袁隆平》。影片以生動幽默的插敍方式描述了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背後的故事,拉近了我們與袁隆平教授的距離,偉大的人格如此清晰可見:

堅持

自第一次發現野外雜交水稻已有十餘年時間,袁隆平的研究仍沒有任何突破性進展,進入了“瓶頸”階段。眾多專家教授對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提出了質疑和反對,要求他放棄研究,袁隆平氣憤地説:“難道歷史上沒有的事情我們就不能實現?外國專家做不出來的事情我們就一定也做不出來?”很多人不是沒有夢想,而是不能堅持實現夢想。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有這樣一句話,“成功在大後天早上,大多數人放棄在後天晚上。”

大愛

在影片中有多處袁隆平教授向發展中國家人民傳授雜交水稻技術的片段,袁教授的雜交水稻技術普及到菲律賓、埃及、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推廣2.3億多畝,增產水稻200多億公斤。

外國記者問他:“對於您的雜交水稻技術被世界各國學習和使用您有何看法?”

袁隆平説:“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和激動,我希望雜交水稻技術能被世界人民尤其發展中國家更為廣泛的運用,讓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大愛無疆,這種愛突破了區域和國家的侷限。

不息

片尾,外國記者問:“您如今還會繼續從事超級雜交水稻積水的研究嗎?”

79歲高齡的袁隆平舉起了手,“生命不息,夢想不止”,頑童般留給鏡頭一個燦爛的笑臉。現在,袁隆平久居長沙,其研究工作仍在繼續,在會見有關學者時,他對使用計算機數值算法計算最優化水稻的株型空間分佈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生命攜手希望,希望孕育生機,生之所生,生生不息。

袁隆平為中國乃至於世界糧食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飽問題,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袁隆平教授我想並不過分:功德無量。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4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袁隆平》。這部電影裏的主人公袁隆平,深深地感動了我,也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袁隆平是一所農業大學的老師,當時,人們沒有食物,十分飢餓,於是,他為民造福,決心要研究出“雜交水稻”,可是,卻遭到了崔主任,劉老師以及其他人的反對。他們不僅把袁隆平剛剛研究出來的水稻砸了,還在一個大雨如注的天氣裏,把所有的水稻連根拔起。這對任何人來説都是致命的打擊,可袁隆平並沒有灰心,並沒有放棄,而是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從新開始新的研究。這永不放棄的竟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呀!袁隆平説了這麼一句話,也許,會讓我永遠銘刻在心,他這麼説:“一萬多年來,我們的祖先搞不成的事,我們也搞不成;外國人,同行,他們研究不出來,我們也研究不出來。從你們的教誨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放棄,那我很想問一問,那要我們這些學農也得幹什麼?我們就跟在外國人屁股後面怕不就行了嗎?我不管你們怎麼想,但是作為一個學農業的人,我覺得我有權利也有義務讓這個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穫更多的糧食,讓人類遠離飢餓!自從我袁隆平做了這個‘雜交水稻’的夢之後,我就絕不放棄!”多麼的感人!袁隆平為了人們不再被飢餓的惡魔威脅,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袁隆平為了中國人不在被外國人冷嘲熱諷,不管太陽升起,不管夕陽又落下,他走勢泡在稻田裏;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風吹雨打,他沒有一刻在休息!

平時我覺得自己還不錯,但自從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才覺得我原來是那麼渺小。四年級時,老師讓大家寫日記,一開始我很認真,每天都寫,但堅持了兩個月,就兩三天寫一次了,又過了一個月,我就徹底不寫了。我沒有像袁隆平那樣堅持下去,沒有持之以恆,而是半途而廢,現在想想,多麼的後悔呀!

是呀!我們要記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給予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生命不息,我們就將繼續追尋,為了夢想,永不停息!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5

古人説:“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種子”。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以前也略知一二,但並不瞭解,這次,自從學校組織觀看《袁隆平》電影后,我加深了對他的印象。

袁隆平雖然貌不驚人,語不出眾,可以説是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麼讓他堅持着,培養出雜交水稻?是什麼人呢?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是他那執着的、堅韌的心態,讓他堅持了下來,是他那熱愛科學、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精神,讓他永遠停留我們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總共有三個理由:其一,他熱愛大自然,不刻板,那時候,搞科學研究的人都在辦公室裏工作,雖然整天埋頭苦幹,卻並沒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簡直就是書呆子。而袁隆平則相反,他親近自然,喜歡觀察,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方式,這也是讓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當紅衞兵衝進他家,砸爛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時候,他還喊着:“打倒袁隆平!”這不代表他無能,他軟弱,只是他保護家,讓他繼續研究水稻的做法。這又讓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熱愛人民,關愛家人。他愛妻子,不讓妻子受到傷害,不讓她受苦。他愛人民,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類。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關心,讓他撲在書桌前研究,這也是他成功的動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偉大,不平凡的奉獻,袁隆平爺爺是個耕耘者,一個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每一粒糧食都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換來的呀!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6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聽到這個噩耗傳出時,我心頭一顫、難以相信這個消息,原來有的人偉大到讓我們以為他沒有生老病死。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並將此作為畢生追求。他帶領中國科研團隊一次次攻破難題,為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做出重要貢獻。看完《袁隆平》這部電影后,我頗有感悟。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回顧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他心懷“禾下乘涼夢”,秉着“躬耕田壟情”,畢生辛勤耕耘,讓全球數億人口擺脱飢餓,用一生為這句話寫下了註腳。我們要讀懂袁隆平院士“平凡”背後的“不凡”,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敢為人先的創新創造、樸實無我的`奉獻精神,寫就不凡人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親歷過饑饉歲月的袁隆平懷院士揣着“讓中國人民吃飽飯”的理想,決心向“飢餓惡魔”發出挑戰,深紮實踐熱土,努力發揮聰明才智,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用一生的實踐讓水稻高產成為現實。

“操場裏跑不出千里馬,花盆裏長不出萬年鬆。”袁隆平院士憑藉豐富的想象、敏鋭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水稻育種經驗,做到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雙結合”,推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古代先賢荀子在《勸學》中説:“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試想,如果沒有在平凡崗位上鍥而不捨、日積月累的創新創造,哪有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就斐然。作為青年學生,我們要勤於“下田”、善於“蹲苗”、敢於“拓荒”,努力從實踐中汲取“創新”之經、“闖關”之法、“奪隘”之策,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幹、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樑、鐵肩膀、真本事,努力做敢於擔當的排頭兵、善於作為的領頭雁,以水滴石穿的韌勁和迎難克難的姿態踐行為民之情,實現報國之志。

接續奮鬥,是最好的紀念。我們要從袁隆平的“不凡人生”中汲取成長力量,播種為國為民之夢,涵養創新創造之能,積蓄苦幹實幹之功,在為民造福、奉獻社會中發光出彩。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7

今天的中國,發生了一件讓人非常悲傷的事情,有一位爺爺他離開了,他的名字叫做——袁隆平。

5月22日13時零7分,袁隆平院士老爺爺因為病逝世,今年91歲。

以前我並不認識他,自從我們共讀《稻田裏的發現》這本書,我知道了中國雜交水稻走出了國門,來到了東南亞;來到了美國;還來到了非洲……雜交水稻種子灑遍了全世界。它們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袁爺爺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在過去,我們中國許多人在忍受着飢餓,吃不飽飯。而少年時的袁爺爺就開始了研究水稻,他用神奇的魔法種子,培育出了雜交水稻、超級雜水稻、海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對全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今天袁爺爺走了,為了紀念他,我們更要珍惜糧食,踐行光盤行動,是我們最好的紀念方法。

袁爺爺,您一路走好!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8

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着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為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着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為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為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羣眾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9

12月2日下午,我校在博學樓二樓組織參看了電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非淺。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袁隆平從普通的農業教育者通過實驗,經過不懈努力,飽經風霜後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在實驗中,袁隆平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形狀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經過研究證明出了它是雜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結出的稻粒還多出了許多,於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礙中不懈努力研究雜交水稻。有一次,崔主任和一些人來袁隆平家鬧事,還把袁隆平精心研製的雜交水稻摔爛,幸好袁隆平的徒弟把幾盆比較好的給藏好了,不然袁隆平多年來的心血就會在這轉眼間就化為烏有了。還有一次,袁隆平的一塊雜交水稻田也被崔主任他們全部糟蹋了,雖然崔主任一直在和袁隆平作對,但袁隆平始終堅持着他的信念,所以他取得了成功。

看完《袁隆平》,我又聯想到了自已,現在我們的家庭條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照道理説我們成就自已的理想也比以前更容易了,可是在我小時候學笛子時,剛開始笛子對我來説是一種新事物,因為好奇所以我學得很高興,學得也很好,可是時間長了,覺得太沒勁了,學了一年我就不學了。我又去學跳舞,可是有許多動作做出來都很疼,我便也不學了。可是現在看到小夥伴們吹笛子,跳舞時心裏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回想起來當時沒有堅持自已的信念真的很後悔。還有一次,我在科學課上做實驗,好幾次我都沒能把電池裝到小裝制中,雖然如此,但是我沒有氣餒,堅持又做了七次,終於把電池裝了進去。這件事讓我懂得了堅持就是勝利!

電影《袁隆平》告訴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已的信念,最終才能取提成功。我們一定要向袁隆平學習!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10

每個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樣榮光,那樣威武,給人一種特殊的感覺!欣賞之餘,難免有一種羨慕的湧動。可是我們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長道路都有一段艱辛的歷史,甚至不為人知。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他也不例外。

前幾天觀看了《袁隆平》電影,使我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原來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小老頭,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對他產生敬意。是啊,一個科學家能如此的專注,潛心研究出一種成果,從而造福了廣大的老百姓,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他曾經是一個性格倔強的農科院的大學生,為了研究水稻,在文革期間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他甚至不惜拋下妻子和兒子,把研究陣地轉移到海南島,克服種種困難,終於研究出優良的水稻品種,產值每畝上千斤的好收成,實現了自己的宏偉志向!

現在的人們生活在蜜罐子裏,什麼都可以隨手拈來,豈不知這些都是別人的勞動果實,我們自己又有什麼奉獻呢?我們不能滿足現狀,只有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努力,那怕是收穫甚微,那也是自己奮鬥的結果,所以我們應以次為契機,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點功夫,比什麼都有意義!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11

今晚本想簽到後離開,不想卻被電影所深深吸引,中午和老公聊天時説到要看《袁隆平》,聽老公的語氣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我是城裏的孩子,我從來沒有過沒東西吃的日子,父母把我照顧的挺好。看了《袁隆平》我喜歡他身上一種"正直人"的味道,一種執着的精神,一個哲學的人,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一個睿智的人。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農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於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現年80歲。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座客教授、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湖南農業廳下屬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九江學院名譽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他具有的精神和品質:1.創新,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2.時刻關心人民,他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飽問題;3.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請專利的話,或許他現在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卻把專利無私地貢獻給國家;4.對藝術的追求,他擅長小提琴,平時喜歡廣博羣書;5.簡樸,即使已經成為百萬富翁,他的生活依舊簡單;6.熱愛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12

彩虹,總在風雨後出現;成功,總是在付出血汗和經歷坎坷之後才會來到我們身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在經歷過無數挫折、失敗,付出了大量精力、汗水之後成功培植出了高產量水稻——雜交水稻。

12月2日,我們五年級同學觀看了電影——《袁隆平》,電影的內容是這樣的:袁隆平是一所農業大學的教師,在充滿飢餓的時代,他立志要培植出高產量的水稻。一次大暴雨毀了他實驗田中的雜交稻,家中的盆栽水稻全部被紅衞兵砸了……在研製的過程中,他雖然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是他毫不放棄,堅持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雜交水稻被他研製成功了。

在“風雨交加”的培植實驗道路上,他不屈服、不向困難低頭的頑強精神把我深深感動。袁隆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比起袁隆平,我就要和他相差“十萬八千里”了。記得有一次去爬山,我剛爬到一半就累得不行,不願意跟着“大部隊”向勝利前進。現在想起來,自己真是太容易向困難低頭了。

在生活中,我們會有許多挫折、坎坷、不順心,但只要戰勝這些,美麗的彩虹就一定會出現在你眼前!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米菩薩”,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全體師生觀看電影《袁隆平》,讓我對“雜交水稻之父”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瞭解,在平凡中見到了偉大。

這部影片主要講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在佈滿荊棘的實驗叢中躑躅前行,嘔心瀝血。歷經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為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無怨無悔,傾其一生;經歷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於成功了!他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影片通過再現袁隆平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進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表現了袁隆平心憂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話説:“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袁隆平取得這些成果不是靠運氣,而是經過一次次的實驗,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報。我想,他成功的“祕訣”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正是有了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峯。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呢?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時珍經過長期艱苦的實地調查,編寫成了約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的《本草綱目》;“炸藥大王”諾貝爾,由於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發明創造上,終身未婚……

我們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線,經過“加速”到“衝刺”中展示,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一定能發揮美麗人生!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13

袁隆平説,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常説起自己的這兩個夢——這是他的畢生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願,他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這個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求我們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現在,袁隆平的夢想得以實現。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佔全球近20%的人口,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進而“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積極參與全球消除飢餓行動和糧食貿易,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而巨大的貢獻。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負責任大國,中國將繼續推進糧食領域南南合作,探索國際糧食合作新模式,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糧食經貿合作關係,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作出貢獻。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對糧食安全主動權、耕地紅線、糧食儲備調節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刻闡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袁隆平的畢生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袁老走了,但他留下的科研成果和進取精神灌溉在共和國的土地上,留給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着我們不懈奮鬥。袁隆平做出了自己的“身範”,也啟發後來者,欲成大事者,必須心無旁騖,腳踏實地,敢為人先,創新不止,真正把身子撲下去,把心思用在做事情上。廣大黨員、幹部和科技工作者都應該向袁隆平同志學習,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淡泊名利,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範;學習他嚴於律己、團結協作、鞠躬盡瘁的高尚情操。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繼承他未竟的事業,繼續追逐“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心聚力,不斷拼搏,開拓前進!

喜看稻菽千重浪,功勛至偉袁隆平。袁隆平,知識報國的時代榜樣,畢其一生的稻田守望者,為“稻粱謀”,為民生計,惠澤遍灑,大愛普施。袁隆平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豐碑上,寫入遼闊大地,印在百姓心上。“袁隆平星”也在太空閃爍,星耀大地。他的功績將永留我們心中,並激勵我們奮勇前行。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14

年輕時代與飢餓有關的一幕幕場景成為袁隆平院士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脱貧困,立志向飢餓挑戰。為了人民不為飢餓所困擾,為了國家不被“一粒糧食”所“絆倒”,他始終堅定着“要把超級水稻雜交稻合成”和“讓雜交稻走向世界”的信念,將一生都奉獻給了雜交水稻事業。學習袁隆平院士就要學習他的這種為國為民、信念堅定的精神。八個人的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個人的人生追求同社會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事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矢志不渝、勇於追夢、敢於圓夢的一生。袁隆平院士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實現這兩個夢想,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的不渝追求。90歲的他依然時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依然醉心於提升雜交水稻產量,醉心於科技興農大業。作為新時代下實現復興夢的實踐者,學習袁隆平院士就要學習他這種勇於追夢、敢於追夢的精神,始終保持一以貫之、慎終如始的激情與活力,心懷不拋棄、不放棄的決心與毅力,不故步自封、不坐井觀天,在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中,拼搏奮鬥、矢志奉獻,書寫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新篇章。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不畏艱險、鋭意進取、攀登高峯的一生。雜交水稻是世界上的一個難題。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明知道是難題,但袁隆平院士還是選擇了難題。幾十年如一日的頭頂烈日,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都沒能擋住他探索和實踐的腳步,憑藉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打破難題,終於發明了新一代的水稻品種。學習袁隆平院士更要學習他那種知難而進的精神,正視挫折、珍惜挫折,不因一時的遭際就一蹶不振,不因一時的困難就止步不前,時刻保持戰勝困難的鬥志,在挫折面前不氣餒,困難面前不退卻,歷經“千錘百煉”方能“百鍊成鋼”,成為黨和人民事業的“實踐者”,不斷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行。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15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電影之所以感人,歸根結底的原因只有一個——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勤勞、堅韌、仁愛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用電腦算出來的。那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點摸索總結出來的。現在搞學術的人難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樣的勤勞辛苦精神呢?就以這次電影發佈會為例,那麼多的媒體記者,發佈會一結束,全都離開,趕回去發稿子。可是他們連電影都沒看,又如何能寫出感動人心的稿件呢?曾經踏實的中國人,在如今的社會節奏裏,早已經變得浮躁,又怎麼能獲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夠堅韌,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堅韌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堅韌體現在痴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着雜交水稻;他的堅韌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持,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堅韌的,是他心中“為民謀食”的仁愛精神。

袁隆平説:“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正是中華文化裏,“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這是人類社會最廣大最深厚的仁愛精神,遠比什麼虛偽的上帝來得真實。正是這種“愛人如愛我”的仁愛精神,幫助袁隆平戰勝數不清的困難,最後獲得成功,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這種精神,是推崇天下為公的中國人所獨有的。這種精神,放在自私社會裏是行不通的——現在為什麼不出袁隆平?

電影《袁隆平》裏,袁隆平因為在課堂上推崇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領導的批判。原因當然是“否定社會主義科學,提倡資產階級學術”之類的。這就太令人鄙視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也沒有階級之分,不管誰的成果,只要是為人類造福,為何不可拿來為我用?如果按照電影中這幫弱智革命派的邏輯,蘇聯的人造衞星技術,源於納粹德國的火箭飛行技術,技術到底算誰的?蘇聯人造衞星上天,是代表了社會主義的先進,還是納粹制度的成功?可見,文革中搞的一些事,是醜陋的,甚至是反人類的。類似的情節還有,紅衞兵把袁隆平培育的稻苗都砸了。就算袁隆平反動,稻苗也反動?文革是個爭議極大的話題,到今天也是如此。我反對任何方向的極端化做法——既不要凡文革必反,也不要凡文革必挺。唯物辯證法原則適用於萬事萬物,我想文革也不可例外。以劉老師為代表的幾個水稻專家,就是這一類人。他們自己無能,卻佔據着位置。這還不算,他們還要極力破壞別人的事業,限制別人的能力,讓別人也一事無成。大家都一樣無能,他們的無能看起來才正常,才不會被關注,他們的地位才不會動搖。劉老師因為怕袁隆平培育出雜交稻,趁着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毀掉,寧可損失國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極點。“木秀於林,風必催之”,這個風,不是來自敵對方向,而往往是來自自己陣營。這種醜陋的中國精神,貫徹在無數的中國人中間,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為這個精神,中國屢受列強欺壓,被英法聯軍打,被八國聯軍打,被日本鬼子打。因為這個精神,中國屢遭外商打壓,一些醜陋的(de)中國人,爭相在外國人面前獻媚爭寵,卻對於自強的中國人,明槍暗箭,除之而後快。如果説,中國人不能夠根除這種劣根性,那中華崛起夢就永遠只能是一個夢。卑劣的小人們,把無數的袁隆平扼殺在萌芽裏。以至於今天我們對於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應該產生千千萬萬的袁隆平才對。那些被扼殺了的天才,都毀在這些中華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的使命才剛剛開始。

2022電影《大國糧倉》個人感悟16

為緬懷袁隆平爺爺,5月24日,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班集體觀看了電影《袁隆平》。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講述袁隆平爺爺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饑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幹,不畏艱辛的研製出雜交水稻。雖然在研製雜交水稻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困難,但是袁隆平爺爺沒有被困難打敗。他執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台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

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我對袁隆平院士有了更深的瞭解。原來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老爺爺,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由衷地對他產生敬意。

袁隆平爺爺説過:“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一粒小小的種子,卻改變着世界的歷程,不得不説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然而在5月22日袁隆平爺爺已經離我們而去,他不怕困難、腳踏實地、鍥而不捨的品質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當下我們該做的是珍惜每一粒糧食,為深切緬懷袁隆平爺爺,餐餐光盤我們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