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電影

《2012》電影觀後感集合15篇

欄目: 電影 / 發佈於: / 人氣:2.55W

看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12》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2012》電影觀後感集合15篇

《2012》電影觀後感1

《人間小團圓》其實就講了一個家庭的故事,吳孟達演的老爸,古天樂演的兒子,梁詠琪演的兒媳,楊千嬅演的女兒和曾志偉演的女婿,還有一個小女孩演孫女。六個人的家庭説小不小,説大也不大,其中暗湧的情緒和糾結卻並非想當然的那麼簡單。

吳老伴早亡,和夜總會一女相愛卻得不到兒子理解;古一直困惑和憂慮於女兒的不漂亮;樑因為模特的身份在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趨勢下深感危機,更因娛樂圈的潛規則而倍添煩惱;楊雖然母親去世已十年,卻一直釋懷不了其生前對自己的不待見;曾則夾在情人的糾纏和妻子的抑鬱裏;就連小女孩都一直懵懂地掙扎在父母對外表的看法和死亡的描述中。這個充滿故事的家庭,這部濃縮在100分鐘內的影片,看過的觀眾不難發現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有很多,而這些東西顯然又是因人而異的。

我看完之後感受最深刻的有兩點,一是“因果”,二是“放下”,兩者共同指引着生活的方向。

世間事,應守因果

很多人可能一看到“因果”兩字便會聯想到迷信,而我覺得這兩字更像哲學。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一個“因”的出現就像一種能量,時機成熟便會作用出一種“果”,根據大自然的能量守恆定律,因果循環也就容易讓人理解得多。

吳説他們祖上三代都是捕魚為生,後來宏觀環境影響不能捕魚之後他父親讓他去學做法事,因為祖上三代捕魚雖為生計,終是殺生,孽障太深。對於此事,我不置可否。但隨着年歲漸長,我敬畏之心愈長,更加願意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這是一種自知之明,亦是一顆慈悲種子。()新時代在“科學”的旗幟下,越來越多的人變得無所畏懼,對待自然,對待生命,對待信仰——在此作用下的自然已經開始反作用,世人當引以為鑑。

吳因為信因果而去從事法事,給亡者超度,而樑因為早年的整容也嚐到了果——丈夫一直糾結於女兒不漂亮,每一次抱怨都是給整容行為後的內心報以一錘。

煩惱事,因放不下

大部分的恐懼,都是自己嚇自己;很多煩惱事情,都是因為自己放不下。

樑因為怕老公不能接受一直沒有坦白自己曾經整過容,因為不能接受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現實試圖嘗試潛規則卻反而自取其辱,而事實證明老公是可以理解女人愛美而去改變下外貌,也證明事業被人取代只是遲早的問題,説出來想透了釋懷了也就過去了。

古一直糾結於女兒的外貌,覺得女人長得醜很可憐,擔心她沒有將來,還覺得這是老天對他小時候捉弄長得不好看女同學的報應。影片中有一段頗具諷刺性,古作為補習老師一方面覺得女兒長得不好看沒前途,一方面上課的時候跟學生説嫁入豪門的女人普遍長得很普通,因為富豪娶美女只是簡單的財貌交易,鑑於財富上漲而外貌下滑的現象用經濟學解釋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事情一發生在自身就會失去理智,古放不下女兒出人意料的長相不出眾懷疑不是親生,懷疑產房抱錯,最後在好友的勸導下終於懂得要面對這個現實,長得不好看還可以靠其他方面去提升價值。對於放不下曾經欺負女同學的事情特地去咖啡店道歉,而當事人其實多年前早已放下。

楊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遊戲讓母親心生偏見,從此一直覺得母親不愛自己,是恨自己的,甚至在母親去世十年後仍然不能釋懷。這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

關於“放下”有一個佛家小故事相信很多人也看過,説是有一個老和尚攜小和尚遊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麼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後終於忍不住了,説:師父,你犯戒了?怎麼背了女人?老和尚歎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佛家智慧告訴我們,過去事理應放下。拿得起,放得下,坦坦蕩蕩。

影片還給一隻蜥蜴濃墨重彩地畫了一筆,這更多地應該是表述生死的問題。通過小女孩的視角去看待死亡,懵懂又真實。生老病死皆有規律,活着的時候不要憂慮什麼時候會死,死了會怎麼樣,因為到時就會知道。活着的時候就應該重點放在活上,生活上。

影片中曾志偉飾演的醫生在給病人照CT的時候不停地喊:“吸氣——屏住——呼氣”,生活在哪兒,什麼是自己能夠真切感受到和控制的?其實就是“吸氣——屏住——呼氣”,也就是説生活就在一呼一吸之間,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只在當下。

《2012》電影觀後感2

.最後SAYA哭了.我也哭了BLOOD.指的就是那永遠斬不斷的血緣關係---

今天去看了中午場的BLOOD,這個禮拜最期待的事就是這個!XD大概是因為比較早的場人還滿少的,不過這樣也比較安靜,但老實説我還滿在意BLOOD這次的票房如何(汗)我看過原作所已大致上都能理解劇情,雖然後半段有些改的跟原作差很多,不過沒看過原作的人應該很多都看不懂吧冏我想絕大多數的BLOOD前傳動畫迷應該還是會想至電影院一窺這部片子,(TV版的迷就不一定了==)不論覺得女主角是否是適合擔任詮釋SAYA的演員,因為一開始一看到宣傳,知道是由全智賢主演的,我就有點納悶為何是找韓國人演出SAYA?日本女演員沒有適合的人選嗎?(又或者是想藉以全智賢的國際巨星形象為這支片子拉高票房和人氣,以上都只是個人的揣測,BLOOD電影觀後感。)在此我非常感謝導演將前傳動畫中的某些重要場面都呈現出來了(也是個人私心所喜歡的場面),但是也非常想跟導演抗議為何不停屠殺翼手的SAYA臉上一滴血都沒濺到?!

=口=不過安排了兩位爆炸頭黑人翼手跟saya對打倒是很意外的驚喜XDD一開始的電車中獵殺場景,在動畫中就已經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特別是SAYA那種一瞬間的絲毫不猶豫向對方揮刀的過程和鏡頭拉距的速度感,但老實説這一幕我還是偏向於動畫XP,因為運鏡方式不同感覺真的有差。最最精彩的部分我想還是SAYA跟真祖對戰時,特別是那股雙方互相以嘶吼鳴叫的壓迫感來攻擊對方的氣勢,個人還滿喜歡那段的@W@整體來説,對於全智賢在這裏所詮釋的SAYA,個人覺得還滿喜歡的,從説台詞的語氣和態度,到揮刀武打的動作表現,以至於跟最終翼手對峙的心理交戰,還有對於憎恨自己的血統的無奈ˋ悲傷ˋ憤怒,想告訴自己"我是人類而非吸血鬼",這些種種BLOOD所要傳達的重要精髓,至少在我看完之後沒有一絲空虛和遺憾,反而流下之前看動畫時所沒有流下的眼淚,我想是全智賢傳達出SAYA的無奈和悲傷ˋ痛苦,讓我起了共鳴吧。

不過動畫中saya的幽默台詞比真人電影多一些就是0_0(好可惜真人版沒有安排saya説那句:這是什麼鬼制服?)在漫畫和動畫中的一個主要劇情模式,就是saya為了任務而必須出手保護另一名女性,漫畫裏是與saya同班的女高中生,與家人相處不睦而叛逆,這點在這部電影裏倒是相同,動畫則是跟一位保健室女老師,觀後感《BLOOD電影觀後感》。不過關於這位少女的內心世界,漫畫反而有比較多的詮釋,畢竟電影中的艾莉絲一直在忙著逃跑啊(笑)但是電影看著看著,心裏不禁產生出一個想法.能被saya保護真是幸福啊---!口對於saya的過往身世,則有了另一種説法和形式,她被一名叫加藤的老爺爺收養,所有武功也授自於他,雖然最後加藤為了保護saya而遭翼手慘殺(死法真夠慘的),不過saya為何那麼強倒是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劇情還安排讓她有一位意中人,只是後來被saya噬血的本性所殺害。漫畫裏的saya倒是對於"朋友"都毫無概念,所以顯得冷酷不易親近。

其實在看電影的時候腦子有點混亂,因為一直把動漫畫的劇情放進來攪和,但最終還好電影給了個清楚的交代(也是我還能接受的交代啦)。先前期待這部電影中的"刀"的表現技法,果然沒讓我失望啊~!如此的運鏡方式搭配音效就真的很有FU,雖然血濺大多是用動畫表現,讓我想起了追殺比爾第一集中鄔瑪舒曼在日本餐廳跟日本人互砍的大屠殺場面,雖然用了黑白畫面降低血濺的恐怖感,但還是看得出來那血就像是真的從人身上噴出來,不過其實看了快2小時的屠殺還是有點頭暈目眩。==翼手的造型部份,在這裏我真的不禁要説"還是偏向於動畫版",電影中的翼手感覺似乎矮了一點(?)牠們變形的過程還讓我誤以為是有人放煙霧彈(噗)雖然變身完的場面很有爆炸性啦。也很喜歡saya在跟翼手對戰時發出的嘶吼和眼睛變紅的樣子(呀~)雖然從這時就能強烈感受到saya其實是吸血鬼這件事,但這也是saya的魅力所在,身為吸血鬼和人類的混血兒,但又具有人類的超我意識,是一個存在感十分強烈的角色。不論是動漫畫還是真人電影,SAYA那種無可取代的魅力正是我被吸引的地方。(啊~暑假場又想出COS了又想外拍了啊!會熱死冏不過這次會想找個女伴搭檔==)最後,希望BLOOD電影大賣啊!>口

開場穿著便服的小夜,這一場景就真的是跟動畫完全一致。SAYA擊敗了翼手之一,但是她刻意向翼手口中流下一些自己的血,知道這畢竟是自己的半個同類。

對戰最終BOSS-真祖其實還滿帥的幹員之一,雖然因為叛變被SAYA幹掉了。(我本來還以為他是不是翼手咧)

最後是回家後畫的SAYA,刀畫的很爛就是==

《2012》電影觀後感3

《長征》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讓我感受頗深。看完《長征》後,我在思考:紅軍是憑藉什麼才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甩掉圍追堵截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軍隊,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是什麼讓本來是執行戰略大轉移的一支隊伍,在漫漫的萬里長征中更同時扮演了播種機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論散播到中國的大江南北呢? 《長征》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場景。影片宏偉壯觀,深入的再現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用史詩筆觸全景刻畫了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夾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紅軍戰士長征途中的幾次較大的戰役和險境,謳歌了紅軍戰士勇於挑戰自我極限敢於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湘江戰役後,紅軍連克軍隊的四道防線,但是自身的傷亡也非常慘重,八萬之師拼得只剩了三萬之士,雖然是勝利了,但按照這樣的打法別説陝北會師,沒到四川就得全軍覆沒。即使這樣,紅軍能突破的四道防線幾十萬大軍的攔截,原因何在呢?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於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後衞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後衞阻擊,生還的可能性很少,但為了整個集體,

甘願流盡最後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後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展,更不要説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麼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員就具備有這些優良的素質,終於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的奇蹟。這些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一致,發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之林更好的發展。

湘江戰役後,紅軍在通道得到了及時的修整,紅軍雖然沒有完全擺脱李德、博古的錯誤軍事路線,但是毛澤東開始重新獲得了發言權。在毛澤東和很多頭腦清醒的紅軍領導人的堅持之下,改變行軍路線,四渡赤水,佔領貴州,並在貴州遵義召開了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徹底的糾正了博古、李德的錯誤戰略方針,重新奠定了毛澤東在軍隊中的指揮權。此後的紅軍聲東擊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亂了蔣介石的軍事部署,甩開圍追堵截的敵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説“遵義會議”之前紅軍是有險無驚,那麼“遵義會議”之後,紅軍更多的是有驚無險,強度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夾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紅軍自身的體能極限挑戰,毛澤東軍事指揮上

的高明可見一斑。在和張國濤會師之後,雖然紅軍又經歷了兩條路線的選擇,同時受到了張國濤分裂勢力的威脅,但在黨中央的果斷決策下中央紅軍順利的越過千里大草原和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實現了長征北上抗日的戰略目標,揭開了中國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説遵義會議前,紅軍能突出重圍依靠的是不怕犧牲的勇猛精神,那麼遵義會議後取得的一連串勝利就得益於中共中央正確的軍事路線路線和方針,應該總結為智謀的勝利。

有人説中國共產黨是一羣沒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戰爭的勝利是因為農民太窮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時候玩命,讓共產黨揀了個大便宜,這純粹是無稽之談。大家知道,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壯丁去的,家裏也很窮,為什麼同是窮人,在紅軍隊伍裏就能打勝仗,在白軍隊伍裏就只能打敗仗,這個事實不是勝過任何的雄辯嗎?打仗講究的是謀略,一時之勇是不能決定全局的。在《長征》這部影片中湘江之戰就説明了這個問題。要運用謀略,領導階層沒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們看看長征中決定軍隊命運的領導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產國際排來的,博古、張聞天都是蘇聯留學生,朱德、周恩來、鄧小平都是海龜派,毛澤東是湖南師範學校畢業等等,不舉例那麼多了,他們當時的這些學歷可以説明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驕子。不可否認當時的共產黨高

層領導是人才濟濟的。正是由於這些人才的彙集出謀劃策,紅軍才能從無到有,從有到壯大,最後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看了《長征》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們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休養水平的同時,還要提高自己承受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自己敢於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努力做到智勇雙全,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夠更加精彩,才能為祖國貢獻我們更大的力量。

《2012》電影觀後感4

致我們終將失去的生命

——觀《入殮師》有感

影片開頭便是日本電影慣有的沉靜,永遠是温和的緩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霧中男人駕車而行,旁邊坐着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説,日子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看着前方被霧掩埋的路,漸又清晰,漸又沉沒在霧中——我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嘭——心頭設下懸念。

而後便是男主角為止夫入殮。過程安靜肅穆,他為屍體擦拭,卻發現死者的祕密。鏡頭在屍體和他的對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現,一如場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卻在別人的一句解散樂隊下失了業,被迫回到鄉下,那個盛滿童年回憶,那個父親離他而去,那個母親撒手人寰,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報紙上的啟事,能夠幫助人旅行的工作。就這樣,像是命中註定又戲謔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殮師,可曾想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他要有怎樣的恐懼與無奈。第一次站在屍體前,第一次帶着屍臭坐着公交,被人嫌棄。接觸過死亡後身上帶着死氣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觸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温暖。大悟是膽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內心的温柔,他無能,輕緩,善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殮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卻不被世俗接受的,人們願意一個“別人”去做,卻不願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擔任。面對朋友的遠離,妻子的離開,大悟退卻了,他走進了社長叢林般的辦公室辭職,社長正在吃河豚魚白:“這也是遺體啊,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他説是為了妻子才做了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好吃的讓人為難”正如我們的職業啊,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舉重若輕。我們給予死者尊嚴,便是給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殮師就是讓已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温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擔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着那把從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聲中掠過。有妻女在臉上留下脣印的歡笑流淚,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無奈,撕心裂肺。毫無意外的,最後來承擔這些笑淚的是他,有時候親人甚至會將他視作那個奪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視着,不願面對現實。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們見過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憂鬱,死亡並非代表一切的終止,生與死的循環,才有諒解釋懷,充滿了憐恤與愛的情感,感動由草野上徜徉的樂聲飛揚。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為看門人,我對他們説着,會再見的。澡堂老太太毫無徵兆的死去,前段時間還對大悟妻子説要將澡堂經營下去,猝不及防的,便離開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擁,臉上是精緻的粧容,比生前還要美麗,似乎下一秒她還會對你説歡迎,來洗澡啊。老人為她關上棺門,笑着説,馬上會再見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兒子説要看着她的最後,為她按“ON”火光瞬間籠罩着冰冷的棺木,是生與死的融合,卻,再也不能給予温暖。她,再也不能笑着罵你沒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着你的發,現在的她只是棺木裏的一具屍,沒了靈魂。對不起,謝謝你。這是能對你説的最後的話。

生命終將逝去,無論以哪種方式。死後的一切由生者決定,想起餘華的《第七天》中第一個故事,也是關於死亡,混沌,荒謬。即使是死後,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貴賓座,還有官員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壽衣了。幸好,電影裏的死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變性人還是孤獨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錯誤和不是,被死亡帶走。大悟向來是恨父親的,卻也不忍心不負責的入殮師將父親的生命倉促收場。為父親整理時,才發現他手裏緊緊攥着的石頭,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着,幾十年了,原來一直有這麼一個人在遠處默默的想着自己。他掰開父親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據説在石頭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顆石頭中感受到了什麼,是原諒嗎?

大悟將石頭放在妻子的腹上,生與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們最後的歸宿都是墳墓,無論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對生的贖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後再去後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謝大悟,能夠教會我們這樣去温柔的對待生命,即使殘燭已盡,仍需要以一顆温暖的心給予尊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請温柔地對待每分每秒。

《2012》電影觀後感5

“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利用暑期,拜讀當代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書讓我獲益匪淺!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愛心智慧的結晶,讀後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來為班級管理刻畫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捧讀這本一畢業學生送我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書,得以與李鎮西進行心靈的對話,真是非常有深意,從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不能沒有愛,但愛不等於教育。教育需要愛,教育還需要智慧。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這本書中,李鎮西老師以一個語文老師的優美文筆與才華折服了我;以一個班主任的細膩與認真感動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師,多一些書生氣,多一些書卷氣;多一些書香氣;多一些天之浩氣;多一些地之靈氣。讀懂社會,讀懂教育,讀懂學生,讀懂自己。遠離浮躁與平庸。做一個閲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

“做最好的班主任”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做最好的班主任”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説,李鎮西只有一個,沒有人能成為李鎮西,但只要我們從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為一個綠油油的葉子,在屬於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工作已經6年了,每一次接到一個新的班級,每一次面對不同的學生,我總會遇到各種問題,我也時常在想:我怎麼做班主任?我怎麼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班主任?我又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班主任?而看完這本書,我切身體會到了教育工作中愛的重要性。

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本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走進心靈的藝術》,短短的幾節卻使我心發顫,使我深受啟發,我們對學生要做到尊重、理解,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心靈的隔膜會造成語言的隔膜;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僅靠“真誠”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講究語言技巧;要善於傾聽孩子的訴説,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在共同探索前進的求知道路上是平等的,所以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請記住,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耐心傾聽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並通過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進而給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平時應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化批評為表揚,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們的心靈有所感動、有所醒悟,使他們在犯錯誤時能夠心悦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育。看了書以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寫週記、找學生談話等。我相信用我的善良、真誠、熱情、平等、民主、幽默等人格魅力一定能影響學生的心靈。只要温暖學生的心靈,我們就能對其進行“抑其惡,揚其善”的正常引導。

李老師對班主任的那份執著,對愛的那份堅持讓人感動。試想一下:全國的校長當中(包括副校長)有幾個是做了行政工作後,還主動要求當班主任,又是甚至是三個班的班主任工作。恐怕只有這“東魏西李”!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不當班主任心裏不踏實啊,不回到學校工作自己不舒服啊!

書看完了,我的耳邊還時時聽到這樣的聲音:永遠不要對你的學生揚起你的拳頭;永遠不要用刻薄的語言對你的學生説話;寧可讓學生欺騙十次,也不要冤枉學生一次;無論你的教育遇到了多麼大的困難,都千萬不要對學生説“你是不可救藥的”。

李老師教的是中學,我們教的是國小,但他的方法我們也很適用。讀他的書,使我尋找到了做班主任的幸福感,明白了要科學民主地管理班級,更加明白了要努力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真正喜歡的好班主任”。

最後,摘錄幾段李鎮西教育名言,與大家共勉。

李鎮西提出了“四心”:

奉獻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

理解之心:“我們要懂得兒童”

平等之心:“拜小孩為老師”

責任之心:“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特級名師李鎮西的十大教育感悟:

1.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不是產品;工廠產出標準化的產品,是其生產的成功;而學校若培養出模式化的“人才”,卻是教育的失敗。

2.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

3.好教師要容忍學生的精神個性,更要容忍學生對自己説“不”。

4.教育:請把童年還給童年。

5.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6.教育是美麗的——美在理解,美在機智,美在創新。

7.要學會感動,因為生活在感動中是一種幸福。

8.對任何一個教育者來説,其教育失誤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諒的:經驗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簡單啊,褒貶失當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便是對學生心靈的傷害。

9.所謂“閲讀”,就是任心靈自由地飛翔;所謂“寫作”,就是讓心泉自由地流淌。

10.字編入學生的心靈詞典,將事業載入祖國的教育史冊。

《2012》電影觀後感6

上週末帶女兒去看了動畫電影《我們的冬奧》。

作為一部“專供”北京20xx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動畫電影,它身上揹負着為冬奧會熱場、作紀念等使命,因此,我個人對這部功能性與“營業性”很強的片子沒抱多大期望……

意外的是,全片看下來,我居然產生了一些原本沒有預期到的想法,倒不是説這部片子有多好——本質上這只是一部動畫形式的拼盤電影——而是該片在特殊背景下做出的嘗試,不僅展現了國產動畫的進步和底藴,也為國內動畫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部分可參考的思路。

《我們的冬奧》講述了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去參加冬奧村開村儀式時,與眾多中國動畫角色相遇的故事。

全片共包含六支短片,除了開場片頭“羅小黑的冬日”和片尾彩蛋“灶神傳”兩支袖珍短片外,電影主體由《冰雪玫瑰》《九月的冬季假日》《小虎妞奇夢記》《胖大聖借冰器》四個短片組成。

有趣的是,在我看來,前三個片子分別正好是兒童動畫、青年動畫和成年動畫。

不同於多次迭代的“TV動畫”系列以及在院線高歌猛進的“動畫電影”系列,《冰雪玫瑰》實際上脱胎於《熊出沒》的“幼教”系列,該系列已經出了《熊熊樂園》《熊熊幫幫團》等作品,裏面熊大、熊二和光頭強等角色都以幼童形象出現,故事相對更加“和諧”……

《冰雪玫瑰》把贈玫瑰送別和送吉祥物去火車站兩個任務融合在一起,在短暫的“公路片”旅程裏插入了許多冰雪運動,既好玩刺激又温情暖心,對小朋友們來説是可看性和娛樂性都非常高的作品。

華強方特的CG動畫製作實力強大,肉眼看去已經找不到多少瑕疵了。

隨後《九月的冬季假日》則源於《非人哉》,我雖然沒有看過這個IP的漫畫或動畫,但通過該短片,我就明白它肯定受到了許多青少年朋友的喜愛。

中國古典神話傳説中的“著名”精怪們,是如何在現代社會生存下去的?這部作品的看點在於新編、混搭,主角九月的“社畜”日常能引起很多共鳴,再輔以搞笑的細節和友情的温暖,觀眾很難拒絕這樣温馨的故事。

《九月的冬季假日》的畫風屬於現在國創裏比較常見的2D模式,技術方面倒是沒什麼特別可講的。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三支短片《小虎妞奇夢記》——説它是“成年動畫”,並非是指它的內容少兒不宜,而是指它的創作形式是近年來幾乎絕跡的“木偶動畫片”,即定格動畫,它對於眾多90後、80後,乃至於部分70後都有着顯著的情懷加成。

雖然含有冬奧元素,但無論是傳統的故事內核,還是充斥着童年回憶的細節元素,《小虎妞奇夢記》都是一部非常復古的木偶片,不禁讓我想起了《阿凡提的故事》《怪老頭兒》《鏡花緣》《神筆馬良》《大盜賊》等眾多國產定格動畫,喊一句“爺青回”毫不為過。

很大程度上,我就是因為《小虎妞奇夢記》才有了寫這篇文章的衝動,它提醒了我,國產動畫曾有着多麼深厚的底藴,以及自己是多麼熱愛動畫。

至於《我們的冬奧》的宣傳牌面《胖大聖借冰器》,在我印象裏反而是效果最不理想的一部短片。

我明白該片是想用更符合現代審美的新編風格來講故事,又是吃胖了的孫悟空疏於鍛鍊,又是收圖圖為徒,還去北海龍宮取寶等等,但總感覺主創沒抓住這類敍事的要義,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最後不知不覺間淪為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秀IP的大舞台……

可話又説回來,能把《大鬧天空》《大耳朵圖圖》《雪孩子》《哪吒鬧海》《黑貓警長》《葫蘆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記》《沒頭腦和不高興》《天書奇譚》等眾多知名作品的角色都放在一支短片裏,這種事也只有上美影才做得到了,不服不行。

參與制作《我們的冬奧》的公司包括上美影、萬維貓、華強方特、MTJJ工作室等新老動畫公司,儘管他們不能完全代表現在國產動畫創作的最高水平,但説是“水準線以上實力展現”是沒問題的。

這部影片為大家提供了不少可借鑑思路——當然,我不是説以後要多搞這種類型的片子,再説了,能授權冰墩墩和雪容融在動畫裏出現的類似機會是絕無僅有、不可複製的。

事實上,我也不太希望出現更多拼盤電影……但《我們的冬奧》證明了二次元作品之間的牆壁是可以打破的,哪怕畫風有所不同也沒關係,動畫創作本來就有着無限可能性。

如果有動畫創作者通過這次啟發,能去促成更多良性的內容互動、形式豐富,那就再好不過了,而且這類聯動作品的傳播性和娛樂性往往很高,對於反哺原作也有很多好處。

以上只是我一些非常粗淺的想法,説過就完了,還請大家莫要見笑。

最後,衷心祝願國產動畫越來越好。

《2012》電影觀後感7

原來,世界上還有一種感動,可以讓人情不自禁地流淚,那種感動的創造者叫——愛。

沒有任何詮釋能完整地表達出愛。愛是潛移默化的,一個人從降生到離世都紮根在內心深處的感觸。

愛不是流星,付出瞬間的光熱便消失不見。愛是天幕中並不耀眼的恆星,沒有流星的激情,卻成全了永恆。

愛不是繁花,璀璨了春天,卻忘了四季中還有夏秋冬,愛是常青樹,沒有新鮮花的熱情,卻續寫了明天。

愛不是歸燕,春夏温暖的家,到了秋冬便只能人走茶涼。愛是戀家的麻雀,沒有燕子的美貌和才能,卻堅守了那個簡陋的家,一輩子。

愛是什麼?

蒼穹中傳來鏗鏘的回聲:“愛,是內心深處,貯存了千年的眼淚!”

《暖春》是一部反映農村生活的片子。主要講一個小姑娘,父母雙亡,後來被別人領養。她的後媽後爸經常虐待她,她就逃了出來,逃到另一個村子,被一個好心的老爺爺救回家,老爺爺含辛茹苦地把她培養成了大學生的感人故事。

昨天晚上看了《暖春》這部片子,那感人的一幕幕始終在我腦海中浮現,不能忘卻.爺爺為了小花上學,下雨天去砍柳條賣錢,結果因雨生了一場大病,差點沒醒過來。小花傷心極了.還有一次,小花利用放學的時間去捉螞蚱,螞蚱可以治嬸孃不生小孩的病,她把一座山周圍的螞蚱都捉光了,她的純樸感動了嬸孃,倆個人幸福地擁抱在一起。

是爺爺一家給了她温暖。上學後,小花總是班裏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走進了大學,為家裏爭了光,為村子添了彩。

人間處處有真情,在這世界上,尤其是農村,像小花這樣的孩子還大有人在,他們都需要我們的幫助。

影片看完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我內心有一個願望,去幫助那些像小花一樣的人.

暖春,就是温暖的春天,那不正是電影《暖春》裏那位慈祥的老爺爺嗎?

一個衣着襤褸的小女孩在空曠的原野上奔跑着,她手裏的風車不停轉動着,好象在述説着一個個悽慘的故事。忽然,小女孩摔倒昏過去了。好心的農民把她抬到村子裏,問村長怎麼辦,村長想了半天,也不知怎麼辦。這時,一個衣着樸素而乾淨的老人站了出來,説要收養這個孩子。

老人就這樣,他不顧家庭的貧苦和兒媳的反對,堅持要收養小女孩。女孩的名字叫小花,她的父母去世了,繼父繼母虐待她,後來,直到她奶奶也去世時,她才逃了出來。小花會做許多事,洗衣、洗碗、做飯。但是,嬸嬸不顧這些,好幾次把她送走,小花不敢回到原來的家,又跑了回來。

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令人感動的鏡頭卻很多。忘不了,小花為嬸嬸生孩子而去抓螞蚱;忘不了,爺爺和小花在雨中相依相伴的情景;忘不了,村長抖出寶柱不是爺爺的親生兒子的情景;忘不了,村民捐出糧食、錢財的情景……忘不了的鏡頭太多太多,可使我最感動的是一個字:“暖!”

這部影片的大概內容是: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裏,某天來了一個不速之客。村民們在村頭髮現了一個已餓暈了的小女孩,尋思着怎麼辦,然而大家都以各種理由拒絕收留這可憐的小女孩,包括村長也是。最後,來了個以過花甲之年的老爺爺,他什麼話也沒説就背起了小女孩。回家後卻遭到兒子和兒媳婦的反對,老人也沒有為此放棄小女孩,因此老人和小女孩單獨過,兩人相依為命,但事情並沒有老人想的那麼簡單,兒媳婦很不喜歡那小女孩,所以曾千方百計的先後兩次把小女孩送走,但終未得逞!時間慢慢的過去,小女孩用她那純樸而善良的心感化了老爺爺的兒子和兒媳婦,讓他們接受了她,並且還認了小女孩做女兒,而此時村長受良心的折磨,他盡他的力幫助老爺爺一家,並在全村發起了捐獻財物的活動,來幫助他們,同時也把守了三十年的祕密告訴了大家,原來老爺爺的兒子也是老爺爺在路上揀來的,老爺爺為了他終身未娶,可謂用心良苦。

十四年以後,小女孩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成為全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畢業之後她滿載歸來,做了一名國小教師,她決心用她的一生來回報養她愛她的小山村。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應該向女孩學習,因為她有着寬大的胸襟,從不計較別人對她做了什麼,她認為重要的是自己怎樣善待別人。我也應該向老爺爺學習,要有一顆博愛的心。

看完這部影片,我的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的思想也受到了聖潔的洗禮!我見證了一顆博愛的心,見證了一段美好感人的人間情!有愛就有希望,不是嗎?這樣的震撼終以一句“不僅血才是濃的”為結尾。是的,故事的結尾是美好的,但我們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愛,至始至終存在每個人的心底,並萌芽成長着!我們要相信這份愛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為每一個過路者留一份歇腳的地方!

我們應該學會博愛與感恩,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留下美麗的劃痕!!要記住有愛就有希望!!!

《2012》電影觀後感8

電影觀後感應該怎麼寫?觀後感格式是怎麼樣的?我們在國中或者高中的時候常常會寫觀後感,那麼怎樣寫電影觀後感呢?

電影觀後感的格式

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

具體談感受是什麼,寫法上可採用夾敍夾議的形式,“敍”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敍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繫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

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電影觀後感

電影《少年阿超》

星期三,我們有幸觀看了電影《少年阿超》。隨着電影情節的不斷拓展延伸,把阿超這個少年的一舉一動、前後變化,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情節曲折、十分感人。

其實,阿超就像雄鷹嚮往藍天、搏擊長空;也像浪花嚮往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樣去尋找自己的夢想。目睹這部影片,更加堅定了我那份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更加堅定了我對信念的執着、對夢想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有恆心,鐵杵也能磨成針。雖然成功不是輕而易舉的,但在老師、家長朋友的支持幫助下去改變自己,改變命運,改變人生是做得到的。

至於阿超與那小女孩的悲歡離合,也十分扣人心絃。我總感覺到:人與人之間只有有誠信才能辦得到,確實令人感慨。

我們每個人都在生活,應該面對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在生活中吸取營養,不斷積累,去鑄造人生的輝煌。

電影觀後感

《風聲》觀後感

因為本身比較喜歡節奏緊湊的諜戰題材,所以趁假期又看了一次《風聲》。雖然各類血腥刑罰的場景依舊讓人毛骨悚然。但在已知謎底的情況下,對顧曉夢的“老鬼”共產黨員身份少了很多糾結。更多的是隨着卧底,顧曉夢和吳隊長的隨時的遭遇處境,而心情起伏。也思考了許多情節以外的東西。

也重新想起了那個有關生與義的問題,在那個國將不國,大廈將傾的年代。太多的人貪圖一時的安穩,轉而投靠侵略者。片中的幾位主角除去黃曉明扮演的日本軍官。其餘都是在日偽政權中擔任要職的公職人員,其中不乏家境顯赫,大權在握的社會上層。就如家境優渥的顧曉夢,本是富家千金,每天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如果這樣看來,就算日本人掌權,他們依舊衣食無憂。

但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民族危難之際,顧曉夢、吳隊長等一批愛國志士,卻能站出來跳出自己的階級與生活。頂着巨大的心理、酷刑壓力,為抗日解放做出不懈抗爭。這不是一時的衝動,否則面對着那正常人難以忍受的刑罰,他們不會那樣無畏不屈。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兩千年前的孟子如是説。而片中的顧曉夢和吳隊長將其一以貫之。不得不令人欽佩。而片中最讓我感動的場景,是當武田設計運用排除法將卧底鎖定在顧曉夢和吳隊長之間時,兩人被關進牢中,做最後的試探。此時,生死攸關,兩人卻在爭着承擔,敵人的監聽使他們不敢出聲,但寫在對方手掌上的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這也是我們黨員所獨具的擔當精神和奉獻意識。敢在關鍵時刻挺身站出。

這也讓我聯想起高級將領張靈甫的遭遇,孟良崮戰役中,俗稱常勝將軍的他,遭遇了軍事才能同樣卓絕的陳毅、粟裕部隊。雙方都是不世出的名將,實力也旗鼓相當。隨着戰局進入膠着狀態,眼看進展艱難。張靈甫便設計孤軍深入我軍的包圍圈,企圖牽制我方火力,待周圍其他國軍部隊趕到,一舉圍殲。可是,他錯估了他的同僚,雖眼看他深陷險境,周圍的國軍將領卻無一例外的保持了沉默,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隔岸觀火的結局便是張靈甫軍全軍覆沒。不久之後,周圍的國軍也被一一收拾,山東得到全面解放。不得不令人為之唏噓。

今天,我們國力富強,民族興旺,在世界的聲音也愈發洪亮。都離不開這些仁人志士的獻身。正如一位將軍在戰後哀歎:之所以戰敗,是因為都想吃肉;而共產黨的軍隊之所以戰勝,是因為有人願意啃骨頭。犧牲奉獻精神是黨能領導人民羣眾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而目前,我國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了時代的主題,或許不再需要人們去犧牲,但是我們作為黨員還是要堅持奉獻精神。從自身做起,嚴於律己,在發揮出自己的光和熱的同時,也做好引領帶頭作用。

《2012》電影觀後感9

好幾年前,在電腦上看過一部小成本喜劇,那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晚上的短暫時間裏,發生在一個超市的封閉空間內,由夜班營業員、老闆、劫匪幾組人馬共同上演了一場關於要債、搶劫等啼笑皆非卻又驚險懸疑的故事。

當時看電影只是為了圖個樂呵消遣,看着看着卻覺得雖然影片粗糙稚嫩,但還挺有趣,能看出創作者的用心,後來查資料,發現那是導演的處女作,更覺得難得,便一直關注這位年輕導演。

因為,大家都期待一個有些才華的導演能有更好的發展,能不為錢擔憂專心去創作,能在資本充足的情況下拍一些更好的作品,而不是如當下的某些行業亂象,一些毫無才華,對電影毫無敬意之心的人,憑藉着名氣和資源,想拍什麼就拍什麼,想怎麼圈錢就怎麼圈錢。

剛才説到的那部喜劇,就是《夜店》,那位青年導演就是楊慶,而時隔7年,他真的拿到了更多的資金,用得起陳坤、白百何這種一線大咖演員,這次,他拍了一部叫《火鍋英雄》的黑色犯罪片。一位導演,隔了這麼多年才能有新作品,在我的猜想裏,他或許在尋找資金、説服演員這些事情上遇到過很多難關,也一定對新作品有強烈的執念,才能堅持到此時。

如火鍋般的辛辣氣質

看完《火鍋英雄》,有一點心裏落差,但整體觀感如當年看完《夜店》一樣——驚喜。

從故事層面來説,導演的野心更大,講的是銀行搶劫案,要渲染的是兄弟情,故事以匪夷所思的路數開始,因為火鍋店的擴建,打通了一個與銀行金庫的相連接的洞,三兄弟不僅要面對金庫內成堆現金的誘惑,還要想方設法把洞補上,正因這次事故,他們遇上了高中同學於小惠。

在故事邏輯層面,我心裏存了不少疑問,比如,銀行的金庫裏出現一個大洞,真的沒有人發現嗎?一羣人想要去喬裝去金庫做測量,真的是一件嘴上説説就能實現的容易事情嗎?在千鈞一髮的劫案現場,於小惠真的還有機會從容不迫地與劫匪談人生話青春嗎?

雖然劇情邏輯上存有疑問,但是影片整體有一股特別能立起來的精氣神,可能就像火鍋一樣,就像重慶的氣質一樣,辛辣,生猛,就像少年憋着一股氣,特別脆生,也能打動人。從影像風格上來説,導演楊慶這些年可能去銀河映像進修了,影片氣質黑色、鋒利,在劇中,秦昊的車上寫着“PTU”,毫不避諱地表明瞭創作者是銀河映像的超級粉絲。而在影片中,從秦昊撞車那場戲裏,以及最後雨巷追逐的場景中,都能看出一些模仿痕跡。

看完《火鍋》之後,我又看了一遍《PTU》,如果按照模仿秀來説,兩部電影不是在一個段位上的,楊慶還是一位熾熱而青澀的學生;但作為一位導演的獨立作品,《火鍋》依然是一部有很風格氣質濃郁的電影。

白衣少年與黑色殺戮

其實,在這部黑色電影中,我卻看出了青春片的氣息,在故事講述過程中,於小惠與劉波的陳年舊情一直穿插其中,三個跳《失戀陣線聯盟》的少年與一個受欺負的小女孩,在某一個青春時刻相遇了,就因為這場純潔得不得了的相遇,少女時代的於小惠喜歡上白衣少年劉波,更對這個人心心念念十幾年。

白衣少年的形象,在劉波和於小惠的故事裏,是一個很美好的意象,他們出現時,有温暖的大逆光,連工廠車間裏的浮塵都像是在陽光下舞蹈。

其實陳坤、秦昊、喻恩泰所出演的這三兄弟,他們的人設和性格也依然是少年形態,陳坤與媽媽外公住在一起,遇到事情總想到“外公年紀大走不了”,犯了錯被秦昊扇巴掌,他像個小男孩一樣委屈地低着頭;秦昊是唯一結婚的,他張揚、懼內,但“妻子”是一個只存在在電話中的符號;喻恩泰是我們最熟悉的“沉默的人”,隱忍、承受,看似膽小,卻也仗義。“人到中年”這幾個字,對他們來説,最大的失落是碌碌無為,也可能是“少年氣”太重,才使得他們“混不好”,正是這種失落引發了整個故事。

在銀行劫案的故事裏,“白衣少年”的形象則是殺戮與慾望,那幾個劫匪摘下面具的一刻,觀眾會倒吸一口涼氣,如此年輕,卻如此狠毒,在劫匪穿過防空洞要逃跑時,他們喬裝打扮換上了白襯衫,他們揹着錢拿着砍刀,猛然一看真有少年的不羈瀟灑。這場殺戮戲讓我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導演拍得太真實,不同於一般秀招式的打戲,這場戲真的是往身上捅刀子,刀刀進肉,震撼而顫抖。

最後劉波與劫匪的雨巷惡鬥戲份,也很有象徵意味,即使身負重傷,即使要艱難逃命,白衣劫匪都要拖着錢,怎麼都不願意放棄紅彤彤的人民幣,就像是蝸牛拖着沉重的殼,慾望的扭曲被以一種很戲謔的方式表現出來,而白衣劫匪的結局,卻出乎意料,他被車撞死,幾乎只在一瞬間,這其中,導演想要表達的是無常,還是宿命?

不止於玩結構跟黑色幽默

當然,《火鍋英雄》的劇情並不止於玩結構跟黑色幽默,甚至還有對青春往事的追憶。在三人面對天降橫財不知所措時,想到了三人曾經的同班同學--白百何飾演的於小惠。這簡直是三個屌絲遇到了另外一個人生的失敗者,都趕一塊了。於小惠的苦惱在於在辦公室受到來自同事們的白眼跟排擠,我想但凡有過動作經驗的人都有所體會,如果一個人在辦公室不被同時喜歡,那麼每天上班就跟下地獄一樣煎熬。而他們心裏想的只有一件事,有朝一日干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讓所有人對自己刮目相看。

最後,很想去一趟重慶。在片中,劉波出場時,和於小惠出場時,我時常會有穿越感,一會兒像地下電影,一會兒又像都市愛情片,明明是一座城市,火鍋店和輕軌的場景,卻特別分裂,真想去親身感受一下這個傳説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城市。

《2012》電影觀後感10

從《老男孩》知道了筷子兄弟,隨後也看了11度青春的其他電影。後來無意間看到了筷子兄弟的新作《父親》之父女篇,聽到了由王太利作詞作曲的同名歌曲《父親》,聽完的那一剎那,我已經淚流滿面了。

筷子兄弟的微電影《父親》已經看過幾遍了,網友對此的評論有很多,有人説拍的很感人,也有人説片子拍的太爛......我想無論好或是不好的評價都是源於不同角度。

我不懂什麼是真正的藝術,更不懂要用什麼樣的角度去欣賞,但是它確實讓我泣不成聲。或許在看電影或是電視劇時,我們總會被那些關於親情、愛情、友情的片段所感染,是他們拍的太精彩還是有意無意觸動了我們的記憶與心絃。所以我不想去説這部電影的成功與否、精彩與否,但我很想為這裏的主題曲《父親》而鼓掌。尤其是那裏面的`歌詞,那引人深思的愛深深的震撼着作為兒女的我們的心。

影片《父親》從主人公“小燕燕”的童年對父親的崇拜開始,描述了一位普通少女成長過程中與父親之間感情關係的變化。父女間有崇拜與被崇拜、保護與被保護,也有因過度保護而引發的青春逆反。女兒長大後,開啟獨立生活時的離別之傷,最後落腳在女兒嫁人婚禮上老父親的真情流露。父親身上有着男人身上的劣根性的集合,但是又對自己的女兒無限疼愛。

在片中,王太利飾演的警察形象,英勇帥氣,動作敏捷,不知道看過此片的朋友們是不是還記得兒時心目中那個警察叔叔的形象?在表演的過程中,無論是台詞語氣的把握,還是肢體動作的展示,還是面部表情的呈現都是缺一不可的。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果希望在觀眾面前留下深刻印象的話,在細節方面就需要下功夫,片中王太利的面目表情將遇到歹徒的那種憤怒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遇到眾歹徒瞪大雙眼的那一剎那尤為突出。在遇到歹徒將一把尖到直指到眼前的時候,王太利表現出來的那種憤怒以及歇斯底里與歹徒負隅頑抗到底的表情都體現出了他對於警察形象的深入瞭解。當霍建國身負重傷住進醫院的時候,同事和自己深愛的女兒到醫院看望他的時候,他的一個軍禮表達了他作為一名人民警察的驕傲和自豪。同事們心中的好榜樣,女兒心中的驕傲。當小燕燕高興的把滿分試卷拿給爸爸看的時候,霍建國臉上洋溢出的欣慰笑容是發自內心的,這個表情讓王太利詮釋得也很到位,看到女兒取得了好成績,相信每一個父親都會為之驕傲和自豪。當霍建國在邊洗衣服邊陪小燕燕看動畫片的時候,動畫片裏的感人故事或許讓霍建國想到了一些傷心難過的事情,不禁潸然淚下。細心的爸爸發現小燕燕喜歡上了動畫片裏的卡通形象,不顧一天工作的勞累,在小燕燕的花裙子上一針一線地為小燕燕繡上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小娃娃,希望第二天小燕燕起牀穿上花裙子的時候能夠開心。

父親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英勇的警察,老了以後是一個很矛盾的老人。作為曾經的擁有自己的尊嚴,這導致了他和女兒在公交車上制止小偷的行為。但在與小偷搏鬥中也哀求小偷説自己有病,此時按照他女兒的話説他沒有體檢過。也就是説他知道自己有病而不想體檢出來讓女人知道然後着急。隨後與女兒的爭吵中有讓女兒滾以後都不給女兒開門了,但最後自己滾了。在女兒帶肖利回來時也熱情的給女兒開門,像沒事兒人一樣,父女之間有什麼過不去的呢。當然當時他不知道,肖利就是那個從小被他認定為壞孩子的人就在門外。到現在父親依然認定肖利不是個正經人。到父親被以前抓過的罪犯報復重傷導致腦子出現問題時,整個故事發生了轉折,從父親對女人的溺愛到容忍轉變為女兒對父親的愛的表達。在腦子受損後父親記得三件事女兒、自己是個警察、肖利是個壞人。而肖利在晚上與女護士的談笑也更加堅定了父親認為肖利不是正經人的思想。當女兒告訴父親她要和肖利結婚時,父親很淡定的尿了,這可以是病人的表現也可以理解為父親的抗議。最後婚禮上父親穿着自己最輝煌時候的警服來到了現場,看似健康意氣風發。他來了他是來送他女兒的,但他不祝福這段婚姻,因為肖利在他眼裏不是好人。所以他沒有把女兒交到新郎的手裏,而是説等你放學了爸爸在來接你。這句話的意思個人認為是“去吧,按照你的想法和這個壞男人在一起吧,當你發現了他是個壞男人的時候,父親來接你回家。”這時父親恢復了病態,燕燕哭了,她想到了父親年輕時送她上學,英勇與歹徒搏鬥以及種種父親對她的愛。

從這個電影中,我看到父愛的偉大,父愛這字眼是多麼的平凡,但這種愛是多麼的不平凡。在恐懼時,父愛是一塊踏腳的石;迷失時,父愛是一盞照明的燈;枯竭時,父愛是一灣生命之水;努力時,父愛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愛又是鼓勵與警鐘。當自己還是懵懂孩子的時候,有幾個人能真正理解和了解自己的父親以及父親的愛子之心以及撐負一個家的那份責任和艱辛,或許未來只有自己亦為人父人母的時候,這份情感,這份責任才會慢慢的體現,慢慢的清晰開來。可到那個時候再看看自己的父親,大多已然年邁白色鬢然,我們擁有的或許只是頗為的辛酸,但是父親的眼中卻會留露出欣慰和自豪。因為那個叛逆頑皮的孩子都已然立足於世,為用於世了。父愛大於天,我們總會理解,也總會擁有和釋放。可憐天下父母心!希望趁着父親還未老邁的日子裏,做兒女的都早些領悟這份情吧!

《2012》電影觀後感11

鮮血承載着一份職責和勇氣,淚水藴藏着一份情義與感動,號聲凝聚着對生存的期望。

那聲悲愴的集結號遙遠了,“以前”已概括不了他的滄桑,唯有歷史,灰白的一段歷史,冰冷而又陌生的記憶,冷不丁經心激起情感上的一層漣漪。

看完《集結號》思緒被帶到那個為人民幸福鬥爭的戰爭年代,解放戰爭時期,九連連長谷子地帶領全連四十七名兄弟奉團長的命令堅守狙擊陣地,以集結號為令撤退。然而團長為為戰爭全局思考,沒有吹響集結號,致使九連全體戰士在打退敵人的三次進攻後,除穀子地以外全部壯烈犧牲,並按失蹤處理。為給九里哦按正名,穀子地張開了執着的探尋,最終在烈士墓前吹響了47個生命一向想聽,甚至死也沒有聽到的集結號。

故事情節就是如此簡單,這簡單的背後卻屹立着那些被遺忘的人英雄。沒有人生來是英雄,他們都是被那個年代所傲。為了革命勝利,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所不惜。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連長谷子地堅守上級所下達的聽不到集結號絕不撤退的命令,帶着47個弟兄死守汾河攔截戰壕,只為了爭取大部隊撤退的寶貴時間。當連中有人提出自己已經聽到集結號響了,可穀子地沒聽到,他懷疑自己耳朵被炮火震聾了,問代理指導員王金存他是否聽到集結號。這個文弱書生此刻彰顯了英雄本色,他説他沒有聽到,因為集結號根本沒有響。他沒有昧着良心講話,儘管他明白如果他説他聽到了穀子地也許會下令整個連撤退,九連也許就會留下種。最終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九連從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後圓滿完成任務只留下連長一個人。

集結號的響起意味着任務的結束,意味着生存的期望,可它並沒有響起。因為它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革命戰時不能撤退;因為他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英雄很執拗地堅持到最後。這就是命令,對一個戰士來説,它高於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不由得想起我們年輕的一代,貪圖享樂,懶惰嬌逸。不必説關於生死的革命任務,就連老師佈置的作業,我們當中某些人也不樂意認真完成。是該反思一下了。我們應當明白這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爭,硝煙瀰漫,我們生活和平的年代裏,有父母校園和社會的呵護,還有什麼理由去浪費時間而不好好學習呢?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如果非要下達什麼任務的話,那麼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做貢獻。

“我是中原戰軍獨立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連長谷子地。”無論是被誤會是國民黨俘虜時,還是得知獨二師軍隊已經改編,穀子地介紹自己是總是説這麼一句。在他心目中,羣眾是最重要的,先是羣眾其次才是個人。生活在物質橫流的社會,我們似乎變得很自私,太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關心羣眾,或是忽視別人的感受。其次,沒有一個人是與社會他人隔離的,我們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要與別人交往,我們有各自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也隸屬於某個社團團體。《眾人划槳開大船》這樣唱到:“一支竹篙難渡汪洋海,眾人花匠開大船。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同舟共濟海讓路,號子一喊浪靠邊。”所以我們,年輕的一代,要增強羣眾主義觀念,這也是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所要求我們這麼做的。

“每一個犧牲者都是垂不朽的。”這是《集結號》這部電影所要的表達的主題。經過穀子地的不懈努力,最後讓那47個被遺忘的弟兄得以正名,他們沒有失蹤,也不是逃兵,而是真正的烈士。最後,九連全體烈士道德墓碑前,團長的警衞員小樑最後吹響了集結號,那響徹天空的號角悲愴而有悽婉。

這天,我也聽見那最後一聲集結號,你聽,它真的在響,環繞在我們的耳邊。它在提醒我們,作為生出和平年代的青年人,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就應永久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捐身獻軀的革命先輩。

轟隆隆的槍炮聲,血與火的拼殺,這是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震撼,也許沒多久,我們便會我忘記;但那一聲悲壯淒涼的集結號卻永久響徹在我們心中,鞭笞我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為祖國的持續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電影觀後感12

現在不大會有人看這部電影了,只有這首歌一直流傳至今,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看着這熟悉的字眼,相信很多人都能不由自主的唱出那首傳遍大江南北的電影插曲《我的祖國》,即而回憶起那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片——《上甘嶺》。《我的祖國》是詩人喬羽和作曲家劉熾合作完成的,由郭蘭英演唱。也正是達到了導演沙蒙的意圖:即便是以後人們不再記得這部電影,但仍有人會唱這首歌。

昨天看了小崔的《電影傳奇》---一條大河和戰場,説的就是《上甘嶺》拍攝的幕後花絮。

朝鮮戰爭結束後不久,1954年,作家林杉和導演沙蒙分別來到朝鮮上甘嶺,站在被炮火燒灼得寸草不生的山頭,他們被震驚了。林杉採訪了志願軍趙毛臣,記下了厚厚的採訪筆記,就是這些筆記和上甘嶺上的焦土,觸發了他創作《上甘嶺》的念頭。同樣被震驚的還有去體驗生活的演員張亮和高保成,戰後三年,上甘嶺高地依然黑糊糊的,沒有一棵完整的活着的樹,而其他山上的樹木和金達萊花卻那麼漂亮。

由志願軍戰士佟心良、劉學堯、張繼發、劉永泉、鍾仁杰、王惠侗等人講述這段白熱化的戰鬥,描述那段遠比電影慘烈的真實故事。

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3天內,敵我雙方投入兵力超過10萬,每平方米遭受70次以上的轟炸。

以上這些數字,是對上甘嶺戰役的概括。50年前,再現上甘嶺戰役的電影《上甘嶺》感動了億萬觀眾。50年後電影《上甘嶺》中楊德才的扮演者、著名演員張亮為我們講述了電影《上甘嶺》誕生的台前幕後。

今年72歲的著名演員張亮,1956年被《上甘嶺》劇組選中去演電影中的楊德才。楊德才是以黃繼光為原型創作的銀幕形象,黃繼光捨身堵槍眼的故事人所共知,而張亮一直不能忘懷的《上甘嶺》的一個鏡頭,是電影中的楊德才堵槍眼之前回過頭看連長並高喊一聲“連長”那場戲。“當時那場戲是我把爆破筒插碉堡,被扔出來,我再把爆破筒壓進碉堡,並用胸口頂住了爆破筒,堵住了槍眼。這場戲是我們當天的最後一場戲,拍完之後,導演沙蒙説加個鏡頭,只留下了我和管遮光板的,加了一個我回頭高喊連長的面部特寫。”

為什麼加這樣一個鏡頭?黃繼光的戰友鍾仁杰後來在接受央視《電影傳奇》採訪時透露,當時志願軍正要發起衝鋒,突然發現了一個還沒有被排除掉的敵人的碉堡,黃繼光去炸這個碉堡。根據鍾仁杰的回憶,黃繼光在堵槍眼炸碉堡之前,曾經回頭對戰友説了句話,但是因為離得太遠和槍炮聲太響,戰友們沒有聽清。

電影中的楊德才回頭喊“連長”,顯然是對黃繼光事蹟的藝術創作,張亮的理解是,這樣是為觀眾留出一個感情釋放的出口,“後來電影公映的時候,我的一個電影界的朋友看了《上甘嶺》之後讚不絕口,特別是對我最後回頭高喊的鏡頭讚賞有加,他説,他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眼淚不自覺地就流出來了。黃繼光最後這句話也許就是為了不辜負連長的信任,他最後看連長一眼,也許就是為了告訴連長,他衝上去了,他做到了,這是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的一個鏡頭。”

張亮介紹,作為世界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上甘嶺戰役遠比電影中表現的要慘烈很多倍。“拍攝之前,劇組組織演員到上甘嶺實地體驗場地,那時候正是陰曆的四月份,朝鮮漫山遍野都是漂亮的金達萊花,沒到上甘嶺之前,大家的心情是比較舒暢的;一到上甘嶺那個山頭,大家的心情馬上灰暗起來了。當時上甘嶺戰役已經過去三年多了,但整個上甘嶺山頭還是黑乎乎的一片,沒有一棵活着的樹,沒有一棵完整的樹,那場戰役把整個山頭劈掉了一大塊。”

對這種真切的現實有感觸的,還有《上甘嶺》的導演沙蒙和編劇林杉,他們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劇本的創作也持續了一年的時間。不僅劇本貼近真實,沙蒙選的演員也大都是有過多年部隊生活經驗的演員。

但實際上,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比電影中表現的要慘烈、艱苦很多倍,據該片的軍事顧問、曾經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趙毛臣回憶,當時戰場上的坑道實際更為凌亂、更髒。張亮介紹説,電影裏的坑道比上甘嶺戰鬥的坑道更為乾淨、寬敞,“《上甘嶺》雖然戰爭場面激烈,但很多地方導演是要營造一種樂觀的情緒,比如王蘭含着熱淚唱起了《我的祖國》,戰士們也隨即與王蘭一起唱了起來這樣的場景;比如戰士們在坑道里追趕小松鼠的戲。”

看這樣一部片子,居然還能有一種久違的感動。

《2012》電影觀後感13

自從接觸到了李躍兒的教育理念,自從開始在李躍兒教育網上潛水學習,就開始對遠在北京的“巴學園”心生嚮往,真的很想親眼看看那裏的孩子和老師是怎樣快樂地度過每一天的。兒童紀錄片《小人國》終於讓我小小地實現了一下願望。

影片的拍攝手法有一種樸素的温情,那些讓每個爸爸媽媽都感覺熟悉的瑣細的場景與情節,看着看着卻發現感動一點一點地滲入了心裏,而還有很多感觸和思考留給我們在影片之後細細回味。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忽然開始領悟到什麼是孩子所需要的“愛和自由”,如今這四個字已經被無數父母掛在口邊奉若法寶,但看着片中大李和老師們滲透在言行之中“愛與自由”,真的比在書上看來的要發人深省得多。

執着於每天守候小夥伴南德的辰辰,她只和南德一起玩,每天痴痴等待也不覺得苦,似乎她的世界裏只有一個南德;2歲的小錫坤正處在探索期,他把所有人的鞋子都扔進垃圾桶以探索垃圾桶的容量到底有多大,他不停地在教室裏“搞破壞”,把東西灑的到處都是;5歲的“孩子王”池亦洋,身高力壯,一副“老大”風範,不僅在羣體遊戲中充當絕對的領導,還熱衷於各種“權力”的探索,或是口出“狂言”,或是“欺負”別的孩子。

這三個孩子的表現,如果在我們一般的父母看來,也許都是有點問題的。就拿我自己來説吧,我應該屬於比較典型的在傳統養育方式下長大的人,家庭傳承給我的教育理念是比較嚴肅、抑制、保護型的。雖然已經接受了不少新型教育理念,但在面對上述孩子的行為時,我的心中還會忍不住升起一絲很本能的批判衝動。按照“正常”思路,辰辰總是粘着一個小朋友怎麼得了?會不會造成交際能力低下?錫坤的探索是不是有些過分了?難道我們就由着他把周圍弄成一團糟?池亦洋是不是暴力傾向太嚴重了?是不是需要多加管束?

那麼大李和老師們是如何對待這些孩子的呢?

辰辰365天如一日的等待,老師們從來沒有干涉,在瞭解到她不希望老師陪伴的時候,老師就允許她獨自在門口等待南德,只是在寒冷的時候為她加暖衣服。而在一年之後,辰辰與南德分別去了不同的園區,但此時的辰辰,已經能夠逐漸適應沒有南德的日子,也交到了新的好朋友,而可貴的是,她這種天生的細膩的情感和無比的耐心被很好地保護下來了。

而錫坤的探索行為,影片中大李老師也給出了很好的應對示範。在錫坤把一筐珠子都灑在地上的時候,大李老師也開心地陪他一起探索,同時不着痕跡地引導他如何將珠子掃成一堆,放回筐裏。既充分滿足了錫坤在特定階段的探索慾望,又進行了有建設性的行為引導,使他逐漸學會如何將東西歸位。在這種自由下,錫坤對環境的探索能力得到了保護和發展,看着影片中他拆卸東西的靈活的小手,真的令我這個笨拙的大人都自歎不如呢。

在影片中,有一段是許多家長聯合起來找大李談,商量是不是讓池亦洋離開巴學園,因為受到他“欺負”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但大李出人意料地説:“池亦洋的確有他自己的問題要解決,但是我看到,池亦洋給我們整個園的孩子做出了一個非常男子漢式的示範……”的確,池亦洋身上有着許多這個時代的男孩子缺少的品質——堅強、灑脱、有擔當、不嬌氣、果敢……從這段話裏真的體會到了大李的良苦用心和高遠的眼光,後來在大李和老師們的耐心接納和引導下,池亦洋的暴力行為也少了很多,更增強了他性格中的正面部分。

所有這些事例,都浸潤着大李和巴學園的老師們對孩子深沉的愛,孩子們也由此得到了他們良好生長所需要的自由空間。寫到這裏,不禁想起了電影中兩次出現的一個鏡頭,在茫茫的雪地裏,巴學園的校車慢慢地啟動,車身上寫着八個大字:“孩子是腳,教育是鞋”,車燈染亮昏暗的暮色,慢慢前行……

我想,以後面對孩子的時候,尤其是當她的行為表現讓我又忍不住焦慮、不滿、急躁、發怒的時候,我要想一想辰辰、錫坤、池亦洋還有巴學園的老師們,那樣會提醒我要給孩子真正的愛,信任她,信任生命。

昨天觀影個人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因為很多家長帶了孩子去,加上放映廳很小,所以場內不是很安靜,其實這部電影更適合家長們靜靜地觀看、思索。另外,如果這部影片能夠以導讀的方式面向普通父母觀眾,可能大家理解的會更好一些。

看完影片覺得意猶未盡,要是更長一些就好了。將來出了DVD,是值得買回來收藏的。

《2012》電影觀後感14

在這個學期的形勢教育的過程當中,我看了一部名為《美麗心靈》的電影。本片是關於20世紀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人物傳記片。

小約翰?福布斯-納什(拉塞爾?克勞)在念研究生時,便發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論,該理論雖只有短短26頁,卻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就在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蜚聲國際時,他的出眾直覺因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擾,然而這並沒阻止他向學術上的最高層進軍的步伐,在深愛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珍妮弗?康納利)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走得雖然艱緩,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最終,憑藉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意志,他如願以償, 終於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我覺得這部影片當中得大書特書讚頌的是偉大人物背後的默默支持的女人。納什的妻子艾莉西婭的故事比電影中更感人,是她以鋼鐵堅強意志,以自己做程序員的微薄薪水,長期耐心拯救同時得了精神分裂的丈夫與兒子,那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終於使倆人回覆正常的軌道上來。納什在諾貝爾獲獎發言對妻子的致謝,相信每一位觀眾都能體會到一份人間至寶貴的親情與愛意。///影片中每個人都有一顆美麗的心靈,納什的妻子,納什的老同學,納什的同事,普林斯頓裏的學生,每個人都給予納什寬容與接納,正是這種真切的人文關懷,讓這個天才在受重大打擊之後依然有安身立命之所,並最終讓偏離軌道的他象恆星一樣高掛天際重放光芒。影片畫面最後重新回覆金黃色調,喻示着對約翰-納什成就的讚譽與致敬。

很欣賞這樣一個女子,勇敢,理智地面對愛情和生活。

影片取名為《美麗心靈》真是恰到好處。納什有着一顆美麗的心靈,他為了承擔家庭的重擔,為了照顧兒子,為了滿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藥。並在別人的嘲笑與醫生的不贊同下,堅強地活着與心理疾病做鬥爭。他的心是潔淨的,他的堅強意志使他的心靈得到美化。艾麗西婭是個美麗的天使,擁有着美麗的心靈,守護着她的愛人。面對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臨受傷的威脅,抱着剛出生的兒子,她絲毫沒有退縮,堅強地承擔起了這個在風雨中搖曳的家。納什的朋友阿芬問她:“你還撐得住嗎?”她説:“有的時候我恨納什,恨上帝。但每當看者納什並告訴自己他是我的白馬王子時,我便成了一個愛他的人,雖然這樣的時候不多,但卻足夠了。”多麼偉大的女人,至少也該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麗的,她神聖的愛使她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馬丁-漢森等給予納什幫助和鼓勵及關懷的人都擁有一顆美麗心靈,他們用自己寬廣並温暖的胸懷接納了一個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納什、艾麗西婭、漢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愛架起了一座通往美麗心靈的橋樑。

有位名人説,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是自己。我在無數次的親身體驗之後,不得不佩服這位哲人的先見之明是多麼精準。人可以超越一切,卻無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麗心靈》之後,在體驗了約翰?納什博士痛苦而偉大的人生境遇之後,我不得不承認,人的精神和毅力是萬能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這位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精神分裂症科學家便戰勝了自己,贏得了世上的最高勝利!他無比堅韌而美麗的心靈,為我們樹立了一座永不動搖的豐碑!觀後感:愛情閃耀的光輝,照亮善良的心靈,使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使一切最終走向成功和美麗!納什從早年成功,到精神分裂從而墜落,再到在妻子的關愛下使他從瘋狂中被拯救,從而戰勝自己,這是一個生命精神的讚歎,這是一個對愛情神奇的終極詮釋。對於一個甚至會用數學角度來解釋同學的領帶有多麼難看的天才而言,博弈論的創造對於他來説,似乎並不能稱之為一個奇蹟。而當他患上大家都認為無法康復的精神分裂症時,妻子對他的愛給予他的精神力量,使他康復,這種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才是真正的人生奇蹟。是愛拯救了他! 當納什在虛幻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迷惘時,他幸運地仍然能感到妻子對他的愛,真實的愛。就是這種愛使他能重回真實世界。影片中當艾麗莎要決定是否讓納什重回醫院時有一段感人的對話,艾麗莎顫抖地拿起納什的手貼在他的臉上,再貼在自己的臉上,“你知道什麼是真的,這個,這個”,然後把納什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還有這個,他們都是真實的。”艾麗莎凝視着他的眼睛,把他的手放在他的心口,虔誠地説:“也許是這裏,我相信有些強大的力量是完全有可能的。”納什終於伴隨着嗚咽聲淚如雨下。

當電影最後播放到,納什終於進到他從未進入的學者餐廳,有些彷徨地坐下,這時,第一個學者在他面前恭敬地獻上那代表對諾貝爾獎獲得者敬意的鋼筆,並祝賀他,緊接着另一個,大家陸續起身,到最後收到整個餐廳裏學者的鋼筆,那一刻,納什沒有流下激動的淚水,流下淚水的確是屏幕前的我。這一刻不僅僅代表着他終身價值的肯定,更是凝聚着他那一生的艱難。此時的我已是泣不成聲。

正如納什所説“詩意般的美麗並不是人的本性。”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他道出了肺腑之言:

“我幾乎不相信數據、邏輯、理性,但一直在追求,我問自己什麼是邏輯,誰定義了理性,我的問題讓我在物理世界裏旋轉,我不經意有了發現,但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我擁有一生的愛,如果有什麼理由的話,那就是因為你,我的愛,你是我所有的動力!”我隨同影片中納什妻子艾麗莎一般,眼淚潸然而下。

影片落幕後,我久久無法平靜,原來僅僅思想的美麗,並非真正人性的美麗,唯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融入心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麗,即美麗的心靈!

《2012》電影觀後感15

一天,老師帶我們去看電影《心曲》,電影主要講述了錢老師的感人故事。 錢老師剛調到四(3)班的時候,他就聽其他老師説:“班裏有一個調皮蛋叫張光,他總愛欺負民工子弟付小軍同學。”有一次,體育老師要選出參加長跑比賽的同學,同學們都建議讓班級裏跑得最快的付小軍和楊波來比一下,再選出參加比賽的人。體育老師同意了同學們的建議,讓他們倆明天進行一次較量。當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張光對付小軍説:“這塊巧克力給你,但你必須把參賽資格讓給楊波。”付小軍擔心如果不答應張光的要求,會欺負他,他只好同意了。他們的對話被班長聽到了,班長對張光説:“我不同意,你憑什麼讓付小軍把參賽資格讓給楊波?”張光不講道理地説:“要你管,他都已經自己答應把比賽資格讓給楊波了。”説完,他就離開了食堂。剛才的一幕,全被錢老師看見了,他就走過來問班長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班長把事情經過跟錢老師講了一遍。

放學後,錢老師找來付小軍,語重心長地對付小軍説:“你千萬不要放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願,你應該把它認真地去完成。我相信你。”

第二天,付小軍和楊波的比賽開始了。體育老師一吹哨子,他們倆就飛快地往前跑去,最後付小軍贏了,獲得了參賽資格,同學們為他歡呼。

為了能讓付小軍能跑得更快,增加他的自信心,錢老師決定每天陪他一起練習跑步,但這幾天錢老師的頭開始變得越來越疼,去醫院看了,醫生説他得了很嚴重的腦瘤,雖然可以手術,但是治療成功的概率很低。當天晚上,錢老師突然暈倒在自己家的地上,被緊急送進了醫院。那天也是付小軍長跑比賽的日子,他在比賽中得了第一名。當他得知錢老師出事時,馬上趕往醫院,見到錢老師,告訴他比賽得了第一名,錢老師拿出最後的力氣笑一笑,永遠閉上了眼睛。同學們悲痛欲絕,為失去這樣一位好老師痛哭起來。同學們在送別錢老師時,都為他敬獻了鮮花。

觀看了這場電影,我也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錢老師不顧自己的身體,還帶病關心和幫助同學,積極鼓勵條件不好的同學,增加他們的自信心。這也教育我,要更加尊敬老師,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的辛勤教育,不辜負老師的期望。

可愛的老師,想您在夢裏

“老師的心為學生而長”,這是寶山青年優秀教師徐宏傑生前的肺腑之言。《心曲》是一部電影故事片。展示了徐宏傑老師的優秀事蹟。故事片中塑造了富家和民工子弟在班出現的許多真實情況,向教育界提出了該如何正確引導教育好當今青少年一代的時代課題。班主任錢亮,原是重點國小的老師,為實現自已“教書育人樹魂立根”的夢想,主動來到一個調皮、後進的班級任教。為了孩子的進步,他顧不上與湯鳴老師旅遊。孩子們的成績上不去,上課打瞌睡等,都是他關心的心事。他以辛勤的家訪,温馨的激勵,自稱自已是班內最後一個學號的同學,與孩子們打成了一片,被學生稱作“哥哥老師”。

孩子們天真爛漫,教育工作者重在引導是關鍵。當付小軍為使班級裏的同學看得起他,把他自己的父親謊稱是個“救火英雄”;一名同學為賣報的母親晚上九時還賣不掉最後一張晚報,給過路人一元錢去買下母親手中最後的一張報,希望母親早點回家休息。影片中的件件小事,折射出當今社會不健康的思想和美好的品性對孩子們的影響。錢亮對此都能做好細緻引導的教育工作,讓孩子們懂得“貧窮不是恥辱,説謊才是恥辱”,“一元錢和萬兩黃金,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價的”,“孝該從小開始”的道理。

作為錢亮班主任的奶奶,著名老藝術秦怡的表演,體現了慈祥的長輩對孩子的關愛;作為錢亮老師所在學校的校長,樑波羅老藝術家的感人表演,給觀眾留下了親切難忘的印象。“只有您把心交給了孩子,孩子才能把你當成自已的親人”。這是影片給全體教育工作者深刻啟示。對當今某些教師,過分的希望在家教中得到經濟回報等不妥做法,電影無疑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影片教育人們:勤勞致富是光榮的,追求虛榮是可恥的,愛崗敬業的可尊重的,孝敬長輩更是值得推崇的!

教育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優秀的教師是時代的楷模。當影片的錢亮的老師因病離開孩子的時候,人們更加懷念優秀老師的可愛:

親愛的、可愛的老師,想您在夢裏!

向老師致敬

今天上午,我們觀看了《心曲》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催人下淚的影片。 這部電影主要寫了錢亮老師主動擔任最調皮的四(3)班班主任。四(3)班有一個同學叫張光,他常常仗着自己有錢,欺負班裏弱小的同學,但是錢老師用獨特的方法改掉了他仗勢欺人的毛病。班裏有個同學上課總是打瞌睡,錢老師瞭解到原因,作出瞭解決方法,她上課也就不打瞌睡了??最後,老師使這個班的成績從年級倒數第一變成了年級第二。但是,他也因為過度勞累,患上了腦瘤,最後因病情嚴重而不幸去世了。

這部影片使我覺得十分感動,而“老師的心都是為學生長的”這句話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腦海裏。小樹的茁壯,是因為他得到了陽光的愛;鮮花的美麗,是因為它得到了雨露的愛;而我們健康成長的每一天;是因為老師博大的愛。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一些這樣的老師,他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給了我們愛。別的老師不説,就説説我們的班主任高老師吧!以前的一次大考的複習階段,您給我們做了許多卷子,一開始,我們只會抱怨,可是到考試後我們才知道您的良苦用心。您為了我們,甚至用休息時間為我們做事,您真的很辛苦! 老師就像辛勤的園丁,我們就像嬌嫩的小花,只有園丁的撫育,花兒才能成長。在這兒,我要向全部老師説聲,您們辛苦了!

Tags:觀後感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