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了凡四訓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2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精選5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1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讚歎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淨。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裏種什麼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裏,把寬容種在心裏,把慈悲種在心裏。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後,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並按照古聖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2

《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人要想成功,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麼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改正,改變自己需要勇氣和決心。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説,“你們看秋天麥田裏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着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着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氣,凡事慢三拍,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

3,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這樣才能寬容。

4,凡事都要想到兩面性,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

6,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3

以前始終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但我並不是完整不相信命運的人,更樂意信任努力鬥爭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壓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終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尋求,而人生老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象徵才幹過得興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畢生,説來簡略,"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常人有數。極善之人。

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説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從前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説: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光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昆裔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説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事在人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際闡明瞭命運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破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便利。天然激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理解了命運可以改變及轉變命運的辦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美滿的教育。

人們常説:生逝世由命,富貴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歎運氣的不可捉摸,出爾反爾,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裏面則把此答案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由於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數,才有天命,才會為陰陽所縛,不得滾動分毫。假如人無心,也便無數可講,又怎能為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為絕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所以用數學能夠推算出來。但得無心,等於無數,數學又如何能算定?數是如何來的呢?所有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議。人的七尺之軀,實在大抵是差未幾的,可是為什麼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聯嗎?不是的。要害在於心。身軀是受心的安排,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於一念之間。肉身只不外是一個附庸罷了,沒有涓滴自主權。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切實沒有必要太愛護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天天都在追趕名利,可是都沒有細心想想,我們應當領有這些貨色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愛好打趣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愧疚,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壓譏諷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語妄言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斯,我們還終日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自怨自艾,埋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禁得慚愧萬分。至於讀到無子的種種來由,自己更是汗顏無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迭,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比擬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檢查,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深重了。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曉得,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惋惜許多研易之人,並沒有器重這點。千方百計騙取別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動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火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入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後,立志必需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本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膽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賤想;即學識頗優,常作淺薄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促進不少。世間聰慧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動機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績的卻十分少,為什麼?因為苟且苟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良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本人便長存了知恥心與害怕心,英勇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盡力履行!同時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依照古聖賢的教導實踐來教育子孫後輩,那咱們的國度一定不當初這麼亂,必定會比現在更繁華強盛。

  了凡四訓讀後感4

讀罷《了凡四訓》,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該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想到了我八年級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名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詩人也毀滅了無數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着一個伯爵名字的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麼算定,以至於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於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註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註定的,那麼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願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麼他的命運便決定於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間會發現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的條件一環一環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脱外在權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律與自由的規律加以區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律並且依照自由的規律去行動。

至於一些基督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麼上帝當然可以全權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並不受到所有神學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闢蹊徑,他沒有執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於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説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後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於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後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麼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並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説,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鑑",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現、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後真的做了什麼,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於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該去做,但是隻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於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湧入,正如我們專心於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於至誠之心出於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於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於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説"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聖人之志",的確,聖人、先賢可能已經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聖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該代聖人立言,踐行聖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聖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聖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聖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涵則顯得更為明瞭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慾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説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於浮躁的現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了凡四訓讀後感5

讀了知過,認識了知過,那我就談談我的感想,知過有知道過去的意思,往深了裏講還有一點,就是知道自己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換個角度可以説,知過等於反思。在了凡四訓裏雲谷禪師問了凡,你應不應該有兒子?了凡回答,不應該。在古時候生兒子是很重要,光宗耀祖就夠這個,現在了凡回答了不要,就説明他首先很誠實。

其實他能充分的瞭解自己的錯誤,並能詳細的把每一點列舉出來這需要勇氣,而了凡就具備了這一點,這為他的將來成就奠定了基礎,也為改命劃下了起點。其實按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了凡的那些錯誤並不是很大的錯誤,但了凡卻很重視它們,現在我就一一列舉説明。一開始他先説了自己福薄,不是當官的料,因為當官不是給自己當的,是給千千萬萬百姓當的,所以心胸要開闊。然後他講了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這句話是説性情急躁,心急的人因為沉不住氣,所以做事毛燥,感別人一種毛手毛腳的感覺,這種人成不了氣候。

然後他談到了直心直行,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耍性子,在那時對這種風氣是很不看好的,當然我並不是説這種風氣在現實社會裏好,除了女孩子以外,如果一個男性經常性的鬧脾氣,我想周圍不會有人喜歡他的,相對的就是輕言妄談,也就是説話要穩重,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修養。下一點是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這一句是説地下不乾淨會長東西,會生五穀雜糧;水要是太清了就沒有魚。為什麼?魚在清水裏,它也知道會被人家捕去,所以它不會在清水裏遊。也可以説地裏頭很乾淨沒有穢物,是不會生長植物的。而了凡提到這一點的時候想説的是有潔癖的人也是不好的,要把握到“中”這個度。最後一點是和氣能育萬物,我想這點大家都有體會,你對人好,別人對你好,這是相對的。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前面説的那些是講存心的,後面則從生理上説為什麼不應該有兒女。喜歡強出頭,喜歡喝酒,晚上熬夜,這都是傷身之舉。

通過以上的知過,了凡知道自己有這麼多毛病,所以他開始懺悔,用佛門講就懺除業障,業障除掉如何除去呢,這就要通過修行,把毛病一點點的修正過來,只有知錯能能改才能有效,不然光知過有什麼用呢。當能把這些業障都一點點的解決了,那麼改命就已經開始,這是從內向外的轉變,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求人不如求已。慳貪者轉之以施捨,這是説,光做前面那些還不夠,還要佈施才行,佈施一共有三種有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這是佛的東西,這裏就不繼續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