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鑑賞家》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鑑賞家》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鑑賞家》讀後感(精選5篇)

  《鑑賞家》讀後感1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説,就是汪曾祺的《鑑賞家》。剛翻開那本書,我根本就沒有準備看這篇小説,因為鑑賞一類的東西給我一種呆板無趣的感覺。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實在沒東西看了,才不情不願地開始看這篇小説。當然,説到現在都是一些題外話了。主要想講的是我十分慶幸沒有錯過一篇好的小説。

當我不情不願地翻看它,只看了一個章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許是汪曾祺描述的那個時代吸引了我,也許是他的質樸又生動的語言吸引了我,總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説前後一口氣看了三遍。

小説塑造了兩個鮮活的人物:四爺和葉三。四爺是一個真正的畫家。他在當時已經久負盛名。他住在大紅門裏面。葉三是個給大户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紅門裏進進出出。於是葉三有機會見到四爺。他總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給四爺,因為四爺愛在作畫時喝點小酒,喝酒時只用果子作下酒菜。葉三非常欣賞四爺的畫。

四爺作畫時不喜歡別人在跟前,只有葉三例外,因為四爺覺得葉三是真得懂畫。他覺得滿意的地方,葉三總能説出它好在哪裏。葉三也很喜歡看四爺作畫,他總是屏氣凝神,在四爺畫的相當滿意的地方吸氣。

在他們長時間的交往中,葉三得到了四爺的很多畫,每一幅上都留個名。後來四爺去了,他的畫變得更值錢,很多人找到葉三家去,要買他手中的畫,他都沒有同意。後來葉三也去了,他的棺材裏除了他的遺骸就是四爺的畫。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覺想起了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我覺得高山流水覓知音。古往今來,對於美的感受,從來都不分階級,不辨年齡。真正的藝術是永恆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難尋的。

  《鑑賞家》讀後感2

我一直討厭散文,不止是因為考試要考,而且還因為呆板無趣,看着想讓人睡覺,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讓人討厭。所以我的書架上什麼書都有,就是沒有散文集,。像什麼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實在是除了被迫才讀幾篇,否則幾乎不看,因為這是在太無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認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輕鬆自在,而且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絲絲隱祕的幽默,讓人嘴巴一咧,會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總會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幾句看似文不對題的幾句話,卻又在無意間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

有人評價: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淨土。

在這本書中他的《跑警報》很有意思寫出了西南聯大在昆明時逃飛機轟炸時的許多趣事,當預行警報的燈籠掛出,人們從驛道撤入郊區的深山老林,警報響起後,男生手裏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門口等人,直到女生出來了以後上去“嗨”一聲以後欣然地並肩走出後門帶着閒適的心,嘴裏啃着零食,又因為是跑警報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帶一些危險感,但還是顯得不緊不慢。讓人不得不感慨道:“原來跑警報也可以這樣”

又比如説《五味》他用了風趣的筆法寫出了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以及一些趣聞,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無錫的甜,當然包括全國各地的人都喜歡的臭豆腐。是的,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説堪為世界之冠。

當我仔細回想一下後,也就發現原來《舌尖上的中國》應該是根據這篇文章改變的吧。我當然也喜歡他的《端午的鴨蛋》就連上課時也很想知道老師到底是怎樣上這節課的。

我比較喜歡的還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對父子之中並不需要過多的語言,那無與倫比的“孩子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時候帶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戀時,父親在一旁給我出餿主意,這種父親哪裏能夠看見: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從孩子身上學會不怕擔干係,只是本着同學有難就要兩肋插刀的的淳樸精神而去幫助他們。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脱,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作家和他一樣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讓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他並沒有苦心去鑽研如何寫,同時也不用我們廣大的讀者去鑽研如何讀,只是像飯後的水果讓人心裏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顆輕鬆自在的心。

  《鑑賞家》讀後感3

前些日子,讀了汪曾?的短篇小説《鑑賞家》,頓時被葉三這位獨特的“鑑賞家”的形象吸引了:他熱愛生活,走鄉串户賣水果三十多年,留意人間幽微、草木細情;他品行高尚,賣水果得四時之先,果大新鮮,童叟無欺;他喜愛藝術,始終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對美的追求純粹率真……從葉三身上我深刻體會到,對美的純粹深沉、不涉功利的愛,才是一個真正的鑑賞家的本質所在。

細讀《鑑賞家》,小説塑造了兩個鮮活人物:四爺季陶民和果販葉三。季陶民在當時已是久負盛名的畫家,住在大紅門裏,他為人曠達超脱、忘情于丹青,而葉三位居社會底層,熱愛生活,以販賣水果為生。社會地位懸殊的二人沒有雅俗之別,只因畫家季陶民作畫時喜歡喝酒,喝酒時只用果子做下酒菜結識。在相處中,兩人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賞葉三對美純粹率真的鑑賞,欣賞葉三出自肺腑的不阿諛諂媚,視他為“真懂畫的人”,總對他另眼相看;葉三更是欣賞四爺的畫,四爺畫得不滿意團掉的,他都撿起收集起來,四爺死後畫價大增,很多慕名前來買畫的人,但葉三一幅也不賣、多少錢都不賣,而是自己死後與四爺的畫一起裝進棺材同埋葬。

其實,剛讀完這個故事,感動我的是四爺與葉三這兩個不同“生活圈”的人,卻像伯牙與子期一樣有着共同的喜好,並再次傳頌了一段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傳奇,但隨着再次深讀故事,最吸引我的還是人物葉三,這位能憑藉內心本真表達對喜愛藝術執著的“鑑賞家”。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美的鑑賞和追求,無國度、貴賤、年齡之分,美好的藝術如同一座座無形的橋樑和紐帶,能讓惺惺相惜的心靈彼此通融。如我國的國粹京劇、武術、書法、中醫、圍棋等已經都譽滿中外;絲綢之路將我國的瓷器、絲綢、茶葉、農耕等文明產物外輸傳承。當然,這些被國外人普遍接受發揚的藝術若無自身魅力,無民眾基礎,無藝術的民族性、民間性,也不會被廣為流傳,更不會被國外人士稱讚不絕。

鑑賞家,顧名思義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鑑定和欣賞的專家。那麼作為鑑賞家就要求必須具有鑑定和欣賞兩個關鍵環節,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如今,縱觀我們身邊的一些自詡鑑賞水平高的青少年,以走不尋常路線為傲,穿破洞衣服、戴誇張飾品、無厘頭紋身全身皆是、暴力色情的動漫無所不知、嘴裏還不停哼哈一些不入流的美……這僅僅是人云亦云的隨波逐流,是沒用真心來感受藝術的偽鑑賞,甚至是對美的歪曲詮釋。而葉三,雖然是個賣水果的小販,但是他對美的鑑賞,卻是發自本心的熱愛,值得年輕人尊重和學習。

在這紛雜的社會中,讓我們和葉三一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靈去欣賞和發現美,做一名真正的鑑賞者!

  《鑑賞家》讀後感4

《鑑賞家》一文被選人蘇教版選修教材《短篇小説選讀》之中,位於“一個完整的世界”這一模塊。汪曾祺在《鑑賞家》中塑造了一個懂得鑑賞的果販葉三的形象。《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鑑賞”一詞的解釋是“鑑定和欣賞(藝術品、文物等)”。一位賣水果的能成為“全縣第一個鑑賞家”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作者在文章的前面花了不少筆墨來鋪設這件事情的合理性。

  首先,葉三聰明,腦筋活絡。

葉三是個生意人。“他這個賣果子的和別的賣果子的不一樣。”葉三的不同在於他懂得“得天時”,得四時之先。“立春前後,賣青蘿蔔”“端午前後,賣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重陽近了,賣梨”……別人還沒有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賣了;別人賣的時候,他開始琢磨其他果子了;不少深居簡出的人可以從他賣的果子知道時令。葉三的特別還在於他知道“守地利”。他在賣果子這門行當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喜歡到處跑”“出去買果子比他賣果子的時間要多得多”。河北河間府、山東萊陽、福建福州,山南海北的各地名產,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另外,葉三賣果子會“講人和”。收果子時,“和園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親家一樣了”;賣果子時,“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門的和狗都認識他”。由此可見,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葉三在果販中可謂獨樹一幟,在賣果子的行當中顯得遊刃有餘。而長期在外收果子並與人打交道的經歷使得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閲歷。這也是他能夠成為一位鑑賞家的堅實基礎。

  其次,葉三有品位。

葉三賣的果子品種很多。葉三賣的果子涵蓋了白杏、蜜桃、櫻桃、金橘……真是應有盡有。葉三賣的果子品相好。“他賣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他的果子全都從他手裏過過,有疤的、有蟲眼的、擠筐、破皮、變色、過小的全都剔下來,賤價賣給別的果販”。葉三賣的果子品質好。他的果子很香,很甜,“都是原裝”,都是“樹熟”。葉三的品位還體現在他賣的佛手、香櫞等水果具有久遠、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藴,歷代文人將金佛手人詩人畫,表達福壽、吉祥、豐收喜悦之意。“人家買去,配架裝盤,書齋清供,聞香觀賞。”葉三賣果子賣出了清幽,賣出了典雅,賣出了文化氣息,確實與人不同。

  再次,葉三有真性情。

葉三在與主顧接觸時,賣水果從不説價,不勢利。葉三在與季??竦慕煌?校?闌?芮兄幸?Γ?悔潑摹R度?惱嫘鄖榛貢硐衷詼粵礁齠?尤八?牌??佑??慕ㄒ橐閎換鼐??災?杭??竦幕?了啦皇邸R度?荒矯?煌祭????哉媯??艘猿稀K?惱娉稀⑻孤室駁玫攪舜蠡?壹??竦娜峽珊蜕褪丁?/p>

葉三在果子鑑賞上的能力顯然是毋庸置疑的。豐厚的閲歷讓他能識真偽,辨優劣;較高的品位讓他能提眼界,增內涵;率真的性情讓他能直言,有信念。葉三的鑑賞能力是在對生活中的美的辨析與體悟中形成的。這就能順其自然地讓故事的中心由葉三賞果遷移到葉三賞畫上了。

汪曾祺在寫葉三賞畫上寫得既有序也有趣。先總寫葉三是懂畫,能夠發自肺腑地欣賞畫作。他一去就是半天,在旁出神地看,連大氣都不出。“凡是葉三吸氣、驚呼的地方,也正是季??竦牡靡庵?省!比緩蠓至講悖?諞徊閾礎凹?保??稹R度?蛭?詡駒讓翊?垂?簧倮罡刺玫幕???閲鼙媸墩嫖保?苡沒ɑ?搪痰摹八罩萜?被煥蠢罡刺玫惱嫫貳5詼?閾礎吧汀保?郎汀N鬧行戳艘度?郎圖??窕?韉娜?齔【啊5諞淮紊偷氖恰耙狻保?度?蛹舉朊窕?鰲白鹹倩?搖敝猩統齜繅狻5詼?ι偷氖恰叭ぁ保?舉朊窕?睦鮮笊系鋪ū灰度?臉鐾縉さ那槿ぁ5諶?ι偷氖恰笆丁保???裎蠼?綴苫??罨?麼螅??踴?帽ヂ?I?罹?櫸岣壞囊度?幌倫泳塗闖隼戳瞬歡裕?緩仙?畛J丁?/p>

那麼,汪曾祺為什麼要塑造葉三這樣一個形象呢?其價值意義何在?筆者認為,汪曾祺肯定葉三之處,首先在於表現了葉三的一份孤獨。在收果子和賣果子的人生路上,葉三倔強而寂寞地獨行。兩個兒子出息了,能體諒他的艱辛,希望他不要再收果子,卻不能真正地理解他。唯有季勻民欣賞他,懂他。可是,季??癖舊砣匆彩且桓鍪櫨謨餚私揮危?還嗣僕紛骰?娜恕R桓靄?骰??桓靄?突??礁齬露賴娜誦市氏嘞?鵠礎U庖簿陀辛撕罄匆度?展?又晃?舉朊瘢?度?皇奐駒讓竦幕?韃⒃謁籃蠼?浯?斯撞牡那榻誄魷幀R度?牧硪淮?陟諫涼獾牡胤絞撬?簿病V芄?剿倒?骸叭鬆?詈玫木辰縭欠岣壞陌簿病!幣度?艄?櫻???K?謖庋?納?鈧姓業攪税簿駁奈恢謾C娑勻氈救説母嘸凼展海??凰盜礁鱟幀安宦簟薄R度?謎庋?姆絞槳諭蚜送飩縲槊?±?氖?浚?靡園殘鈉驕駁刈源ΑU獠灰參?頤翹峁┝艘恢秩綰卧謔蘭湓獨胄?值姆絞鉸穡客粼?饔夢巒竦姆絞礁嫠呶頤牽?梢雜小耙度?閉庋?恢秩耍?邢瘛耙度?幣謊?納?罘絞健A磽猓??底髡?982年之前的生活經歷,尤其是**時期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已對十年動亂厭倦至極,嚮往寧靜的、素雅的生活。事實上**後,作者就不再涉足政治,過着有詩意的文人生活,寫作、旅遊、畫畫。於是,葉三帶着汪曾祺的影子就這樣出現了。1981年的《七裏茶坊》、1985年的《戴車匠》描寫的生活情景與《鑑賞家》中也有相似的地方。

這篇小説在藝術表現方面有着獨到之處。

第一,小説以散文化的寫作方式呈現。《鑑賞家》一文不像傳統的小説,整個故事以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串接。它只是擇取了主人公葉三的賣果賞畫等生活中一些小的片段,零零散散地對主人公做了交代和描寫。舒緩的筆觸還原了原生態的生活細節,讓人不沉迷於故事情節,從而引導讀者把閲讀的重心放到人物欣賞中去。作者在塑造作為“鑑賞家”的葉三時筆力分散。無論是開篇寫“葉三賣果”,還是後來“兒子賣布”,再接着寫季匐民的軼事,似乎都與葉三“鑑賞家”的身份沒有什麼關聯。但濃墨寫賣果子是為下文知畫墊筆,寫兒子賣布精明能幹來襯托葉三的踏實樸素,而在季勻民處用筆則是與葉三互為映襯。這樣的寫法確實達到了“形散神聚”的效果。

第二,採用了“點筆面鋪”的方法。文章從一處落筆,鋪排開來。汪曾祺在小説中塑造的“鑑賞家”葉三的形象可謂光鮮奪目。但是,文中的鑑賞家僅僅是葉三一人而已嗎?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作者其實是從葉三這裏落筆,然後寫及他人。可以這樣説,季匐民也是“鑑賞家”,因為他會畫畫,也懂畫,更識人。葉三的兩個兒子是“鑑賞家”,他們能賞布。文中的日本人,買葉三果子的人都是。

汪曾祺通過《鑑賞家》告訴我們:小説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鑑賞家”,而我們也都可以成為生活中的“鑑賞家”。

  《鑑賞家》讀後感5

讀汪曾祺的小説,猶如看到了一幅幅漫畫,無需濃墨重彩,人物依舊鮮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熟悉歐亨利故事的人一定不會陌生歐亨利式的故事結尾。那是短篇小説創作大師在故事結尾的情節處理上的一種手段,讓主人翁的命運有所逆轉,雖是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強了故事的藝術魅力和可讀性。

然而,小説《鑑賞家》卻不同於此,開頭第一句話作者就告訴了我們他要寫的這個鑑賞家叫葉三,且是全縣第一個。鑑賞家給我們的概念是:藝術家,懂得欣賞辨析,且學識淵博、高雅的人。那葉三是個什麼人呢?作者的下一句話就是:葉三是個賣果子的。這裏很自然地就會產生一個疑問:鑑賞家和水果小販之間的關聯。緊接着,作者又説:葉三不同與其他水果小販。如何不同?這個與眾不同的水果小販又是如何變成了鑑賞家的?所以,這個故事從一開篇,每一句話都彷彿是一個釣魚鈎,勾着讀者往下走。

現在看看葉三其人,這個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做了鋪墊的人物。葉三做生意沒有鋪子,不擺攤,也不走街串巷,他只給幾個大户人家送水果。僅這一點就夠特別的。他的水果都是千挑萬選的,個個鮮靚,所以他從不議價。一個有個性的水果小販。他花在選水果上的時間要比賣水果的時間長出很多很多,四鄉八鎮,到處走,精挑細選。如此,葉三似乎不是個精明的生意人。但是葉三對待自己的小買賣很是很勤奮認真,既熟悉上家,有照顧下家,上下通達,卻也不失生意人的本色。

是不是先有畫家,而後才有了鑑賞家。畫家是四太爺,季??瘢?乩鐗拇蠡В?諞度?退??娜思抑?小?/p>

四太爺不是一般的畫家,很有唐李白的遺風。李白是喝了酒,作詩,四太爺喝了酒,作畫。四太爺最不愛跟人談畫,尤其討厭假名士的附庸風雅。四太爺還擔心隨意間的一句話被外人傳來傳去,傳走了樣,所以連親戚間的走動也是能免則免。

但是,四太爺願意跟葉三論畫。既然是鑑賞家,那得評評畫呀,小説裏寫了三幅畫。四太爺畫了一幅紫藤,葉三説:紫藤有風,花亂。四太爺畫了幅老鼠上燈台,葉三説:老鼠頑皮,尾巴卷燈柱。墨荷一幅畫則是重點,葉三根據生活常識告訴足不出户的四太爺:紅花蓮子白花藕。切不可把白荷花和大蓮蓬畫在一起。

葉三賣果子只為了四太爺,四太爺送了葉三好多畫,葉三把這些畫都進了棺材。一個不拘一格的畫家和一個異乎尋常的鑑賞家。他們是那樣不相稱的一對人,卻有着很多相似之處,成了不一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