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篇(熱)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89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篇(熱)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寒假裏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記得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

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假期裏,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真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説,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要相信你付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近期,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雖然目前尚未讀完,但我心靈深處卻深受震撼,李鎮西老師竟然跟學生相處的如此好,並且在交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他的這種接近完美的手段的確讓人折服。我感觸最深的是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

他説:“當我們自然而然的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可是想要走進他們的心靈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我們這些副科的老師,本來帶的班級就多,每個班的課程又少,平時跟孩子們打交道的機會就更少了。這樣很不利於我們去了解更多的學生,更別説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了。雖然不易,但是我仍然希望通過自己在課堂上對他們僅有的瞭解去主動的靠近他們的心靈,其實在課堂上並不難看出哪些是典型的“後進學生”,課堂上不認真聽課還在下面做小動作,要不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覺,對老師講的課毫不在乎,不然就是總岔話題、鑽牛角尖,卻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一節課上完也不見得他們翻開課本瞅一眼。對於這些學生我真是有點束手無策,不知道怎樣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或許真的是我講課的內容不夠精彩,內容太過簡單,他們不屑一顧。的確,課本上的道理同學們基本上都懂,或許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並不怎麼會運用;又或許他們理解的.不夠透徹,做基礎訓練總是空着大題,尤其是材料分析一類的不知從何入手。當然,這並不是只有“後進學生”才會出現的問題,值得我去思考問題出在哪,怎樣去解決這種情況。但我覺得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就得從這些“後進學生”的身上下手,試想,如果連“後進學生”都會解決的問題,那麼其他學生只要稍加提醒,處理起問題來應該不是難事。這只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考證。

話説回來,李鎮西老師把“教育呼喚民族、科學與個性”作為轉化“後進學生”的指導思想是很有道理的。那些“後進學生”之所以成為“後進學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家庭、學校和個人都脱不了干係。想要轉化他們,就得從基本上去了解他們,雖然目前我還沒有完全的瞭解他們,但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就已經瞭解到的試着去“走近”他們,並努力“走進”他們。

或許是因為和他們的年齡差距沒那麼大,又或許是因為我剛開始上課沒那麼嚴肅,我們溝通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課堂上他們十分活躍,我並不會因此生氣,我不希望把他們的活潑性格扼殺掉,但是如果有特別搗亂的學生我也會毫不留情地懲罰他們,以示警告。課堂上不管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否與本節課有關,我都會盡量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去交流和溝通,而不會因為與課堂無關就劈頭蓋臉的給他一頓臭罵,我們儘量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促使他們學習的動力。思維活躍是好現象,只要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能進行正確的引導就能夠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值得鼓勵的。至少説明了他們還是願意和我交流的,我們的距離沒有那麼遠了。

課下,我有時會找幾個上課比較調皮的學生“聊天”,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聊天”,只是在教室外面簡單的聊幾句,試着去拉近我們的距離,只有跟他們和平、平等的相處,才能讓他們展示出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有兩次我給一個班上完課跟幾個同學“聊天”時,隔壁班一個調皮的學生就在後面揪我的頭髮,然後馬上閃開,當然我還是看到了他,知道他不是惡意的我自然也不會生氣的,這正説明了他們和我之間隔膜沒那麼嚴重,我很有可能和他們打成一片,這真的讓我很開心。

自認為和孩子們相處的很好的我經過這次七年級的師生交流大會的確有些難過,我沒能成為他們最喜歡的老師,不過這也讓我充分的認識了自己不足之處,説實在的,在課堂上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後進學生”的身上,沒有過多的考慮到其他學生,我認為他們都有一定的自覺性,不需要怎樣提醒,或許這就是他們沒有給我肯定的原因吧。原本以為上課時輕鬆愉快點更能收到同學們的喜愛,可能在一些學生眼裏我上課太縱容那些“後進學生”了吧。有句話叫“親其師,信其道”,看來我還沒有取得同學們的信任或者是其他老師的教學方法更有優勢,他們肯定的老師必定有他們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優秀的教學方法,相比之下,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業務水平有待提高,也深刻的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地方要想其他優秀教師學習,以豐富自己的內涵,爭取早日取得同學們的信賴。

從一開始我就希望用愛心和同學交流,可一味的釋放愛心就會變成放縱,導致他們在課堂上過分活躍甚至在我的課堂上隨意走動,這點我需要加以注意並且制止他們這種錯誤的做法,把他們的思想給轉變過來。李鎮西老師對於各種情況的學生都能處理的很好,這也正是我所要學習的地方。讀完這本書,我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愛心與教育並行呢?怎樣才能在課堂上照顧到每位學生,如何進行因材施教呢?這需要理論來結合大量的實踐經驗得來,有了理論經驗,再結合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更深刻的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總之,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給了我很大的鼓舞與啟示,真的是讓我受益匪淺。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上教育類網站時,第一次看到《愛心與教育》,沒看內容時,我想這一定是本人文性很強的教育類書籍。處於喜好,於是我利用空餘時間上網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在這份長達幾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羞愧無比!於漪老師説:“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李老師就屬於這樣的人。李老師每帶一個班,便把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最為他思考、研究、傾聽、感受和欣賞的對象。這樣的老師能不讓人敬佩嗎?

李老師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教育與文學,思想與激情齊飛,青春與童心為半,生命與使命同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帶着自己的心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夢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愛心與教育》。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讓我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愛心與耐心。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被李老師的愛心與耐心感動着,更被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時機,建設班級輿論的智慧

健康的班級輿論可以增強學生行為的自覺性,增強教育的力度和説服力,對個人的不良行為有很好的制約作用,有利於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集體榮譽感,養成良好的品質,改正不良的作風。

李老師在對“後進生”進行教育時,善於抓住一切時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形成。用力老師的話來説,就是“善於巧妙地把自己對學生表揚和批評轉化為集體輿論的褒貶”。萬同作弊後李老師沒有采取簡單的批評、處分,而是不動聲色的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深入心靈的集體主義教育:先發動同學們組成“幫助萬同小組”幫助腳骨折的萬同去看話劇,以及萬同平常遇到的困難:像上樓進教室、課間上廁所、放學回家等,全包給“幫助萬同小組”了。還號召其他同學尋找機會隨時向萬同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讓萬同感受到班集體的温暖。安排好這些事,李老師巧妙地把萬同的作弊放到影響班級榮譽的高度,讓全班同學每人給萬同寫一封信談談對萬同作弊的看法。大家從集體主義的高度,用真誠的話語批評了萬通的作弊行為,並勸説萬同改進缺點。通過這些做法已經促進了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級輿論的`形成。但是李老師利用此事進行班級輿論建設的活動還沒有結束,在萬同傷好後,李老師又組織全班同學討論關於萬同作弊的處理辦法。同學發言非常積極,他們在發言中充分肯定了萬同這段時間的進步,也誠懇地指出了他還存在的一些不足。絕大多數同學都希望再原諒一次萬同,不再給他處分,可以看出同學們團結友愛、扶持正氣、伸張正義、制止錯誤思想、阻止不道德現象的班級輿論已初步形成。

我們做班主任的都應該學習李老師,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建設。

二、巧用班級輿論教育“後進生”的智慧

李老師在教育“後進生”時,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級輿論,使他們揚善棄惡,在班級輿論的軌道上健康的成長。

萬同由於脱離了昔日的“兄弟夥”而被“兄弟”們暴打,在這個可能使萬同動搖決心的時刻,李老師發動全班同學給萬同寫信,安慰萬同、鼓勵萬同堅決與“兄弟夥”決裂,回到集體中來。在這種正氣、温暖的,來自整個班集體的真誠關懷中萬同堅定地回到了班集體中。

最讓我佩服的是李老師為了轉化萬同,提前兩個月佈置期會考試作文題《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或《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萬同置身於全班同學的監督之中,又讓每一位同學有意識的關注萬同的表現。別出心裁的作文題目成功的讓萬同的成長搭上了集體輿論的快車,使他不得不成長。

每個“後進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動力。巧妙利用班級輿論可以給他們改進缺點、積極向上的動力。

三、慧眼看問題的智慧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都沒有逃離李老師的思索。經常被我們當成無可救藥的、不可改變的“雜症”,經過李老師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藥”。萬同上進後的一次反覆——上英語課時往同學生身上貼了一張糖紙。這種現象在大多數老師看來,是很正常的,像萬同這樣“頑劣”的學生能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些做小動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師卻看着這張糖紙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讓萬同在學習上產生愉悦感,僅靠意志來維持紀律是不可能的!

萬同在當學校“糾察員”期間,對一位批評他的七年級班主任進行了“報復行動”星期六,學校沒有上課,他一人溜進學校,到七年級年級辦公室。一腳把門踢開,進去以後,在七年級2班班主任老師的辦公桌抽屜裏亂翻,把幾本書撕碎了,把墨水瓶砸碎了……最後,偷了一支圓珠筆、兩瓶沒吃完的咖啡和三袋土豆片,揚長而去!遇到這種情況,很多老師都會對萬同失望的。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呀,遇到這樣反覆犯錯的學生,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放棄,覺得這樣的學生無可救藥。李老師卻對萬同的所有表現進行分析,找到了癥結所在:萬同的反覆是因為脱離了班級輿論的監督!

教育是個平凡的事業,在這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李老師總是能智慧的掀起驚天動地教育的浪花,淨化學生的心靈,堅定學生的意志。我們每個肩負教育重任的班主任,都應該學習李老師的這種用不平凡的思維分析平凡事情的精神,學習李老師用個案促進班級良好輿論形成,又用班級輿論糾正每個學生行為的智慧,做個智慧的班主任!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愛心與教育》深入淺出、親切感人的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這是李鎮西老師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書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那種潛移默化的愛,這種愛充盈着整本書,也衝擊着我的個心靈世界。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以愛,這種愛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們當朋友的朋友之愛。當看到李老師與“後進生”萬同的故事時,我是如此感動。作為一個老師,能夠對一個學生費如此大的心思,那麼什麼樣的學生不會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學習李老師善於鍛造"優秀學生"的卓越人格;實施民主科學與個性化教學,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後進生"。像李老師那樣,懷着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給"後進生"們以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人的尊嚴,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師書上提到的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銘記於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讓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偉大,對祖國、對社會、對學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讓學生有這種感覺,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偉大,找到生存的意義。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繹好自己的角色!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發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芒!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創造。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每個學生:不偏愛分析能力強的優等生,不歧視具有實踐創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後進生。老師們,不同愛好的學生不可能都成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師能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體現,成功智力的學生也會大大增加,“個性+特長”的學生也會不斷湧現,社會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會層出不窮。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但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名教師,要用愛心滋潤童心,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點滴之處讀了《愛心與教育》,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學生,需要的是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需要的是李鎮西老師的那份堅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為學生打造一個精神家園式的班級,關注每一個學生,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去創造自己燦爛美好的明天!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他運用了手記的方式來呈現。我在閲讀的過程中就像是被李鎮西老師帶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裏,又或者是在觀看着某部教育性的連續劇。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小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對學生的真愛。特別是對後進生,他也始終如此。在他的手記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與一個後進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説了這樣一句話“離開了後進生學生的研究與關注,素質教育不但是虛假的而且是虛偽的。”在書中他就寫了自己與萬同的故事。

其實,在每個教師自己的教育過程中都會有像萬同這樣的學生出現。面對這樣的學生,可能更多的老師是埋怨自己,怎麼運氣這麼不好接到這樣一個學生、甚至在心裏有點排斥這樣的問題生。包括我,有時候碰到調皮搗蛋的幼兒、自理能力差的幼兒、動手能力差的幼兒就會他們有一種“頭大”的感覺,會把他們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較,然後就是感慨,怎麼同樣年齡的孩子差距就那麼大呢?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和書中李老師碰到的'萬同是兩個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反應的真實情況自然也會不同。但是像萬同這樣國中年齡段的孩子處在叛逆階段,如果要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則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懷與關心,更適合他的方式方法,還要細心的發現他的微妙變化,用心找出他的優點等等。但是這一切對於李老師來説好像應對的如此順利。每次我讀到萬同闖不同的禍時,都覺得這個學生是沒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師我應該會束手無策了。但是再讀下去,李老師總會有辦法能使這樣一個怪癖的學生接受他的要求,從而使他一點點的進步。為了這個學生,他可以為了一個不詳細的家庭地址去家訪,因此找了好幾條的路才找到。為了這個學生,他可以努力協調其他任課老師單獨給他出卷。為了這個學生,他抓住萬同每一次的閃光點,為他爭取到“國旗下的演講者”這樣的機會……像萬同這樣的學生是幸運的,因為他碰到了這樣一個難得的你好老師。

當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這句話也是書上的原文。同時讓我領悟到了我們應該有一顆包容的心,去擁抱每一個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居住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説,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歎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愛心與教育》的書,感觸頗深。

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數學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為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藴。讀書伴隨着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説:“沒事,老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

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

這學期裏的“陽光體育”運動中,我們班級那麼多弱小的傢伙,輸給別的班級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會批評他們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們盡了很大的努力,也想為班級爭光,也非常富有集體榮譽感,我不能傷害他們,所以我一直安慰他們,一直鼓勵他們,其實這個過程中不僅他們很開心,我也很開心,有些事很容易釋然的。過後,他們還邀請我去和他們一起練習打球呢。

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

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今天覆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對於我這個年輕的教師,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9

假期裏,在整理書籍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本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剛剛捧讀這本書時,説實話,一點興趣都沒有,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但是後來這本書確實越讀越有味道。在不知不覺中,我被書中師生之間的真實情感深深的吸引了,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我為之感歎着,我想每一個看到這本書的人不僅僅是感動,更是一種震撼。這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論文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

三年前我懷着對教育事業滿腔赤誠而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才兩年的工作經歷要我在這談教育感想實在感覺慚愧,但從這本書中看到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確實讓我感到震撼。我踏進教師這個行業最開始想的就是該如何上好一節課,讓學生喜歡我,後來就想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力爭使班上的每個同學都在進步,最後就是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雖然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經深深融入到李鎮西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他的教育追求。我想做為我們工作在一線的老師,更應該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基礎上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真心,看到他和學生之間的通信,感覺那是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因為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內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是什麼呢?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剛開始可能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不可預料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這麼一問,羞愧無比!萬同勾起了我的回憶,在上學期我們班有兩名後進生,剛開始我對他們的表現很不滿意,對他們直接批評,之後他們的表現很讓我氣憤以至於讓我對他們失去了信心。後來在班主任的提醒下我私下裏找他們聊了聊,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他們並不是不想學,而是一定的學習難度讓他們覺得很吃力,從而失去了信心。從那之後,我就對他們耐心講解,他們也漸漸跟上了其他同學。後進生我們要給他們更多的愛,正如李鎮西老師説“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

李鎮西老師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鎮西師卻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鎮西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鎮西師時時都在收穫!我為李老師對學生“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而感動,也為李老師給學生信中的署名“你的朋友李鎮西”而感動。幾句簡單的話,幾件平凡的事啊,分明是那一顆真誠、愛生的心!李老師説:“我覺得我的運氣好,每教一批學生,他們都對我特別好。比起學生對我的感情,我欠他們的實在太多太多!”

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鎮西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書中,鎮西師並沒有流露出一種功成名就的感覺,沒有流露出對學生施過恩德的那種隱隱的得意,而是不斷地感謝,感謝學生,感謝編輯,感謝同事,感謝同學,感謝一切幫助過他的人,正是這一份做人的態度,才提升了鎮西師的生命,並且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看着李鎮西老師的一個又一個教學實例讓我為他對教育傾注的無數心血而欽佩,同時也為學生對李老師的真情回報而感動並深深的羨慕。為了這份感動和羨慕,我會堅持向李老師學習,以愛育人,讓愛滋潤童心!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0

想必大家已讀過這本書,但對於我而言這是第一次閲讀他的書籍。説起讀教育專著,説實在的對於我從教15個年頭,還真是頭一次這麼認真仔細的閲讀完一篇以手記形式的教育著作。這是一本記載老師用愛心教育學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鎮西老師的教育事蹟震撼了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尤其像我這樣有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教師,他的教育行為及教育觀都深深刺痛我心靈深處。讓我反觀十多年來,在教育教學歷程裏,是否有像他那樣衷愛着孩子的一顆心。在他眼裏一位好老師的基本條件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更應該是樂於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然而,我邊讀變思索着,並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讓我從李老師諸多和學生感情故事中吸取精華,走出自滿,走進學生,走進教育!

讀過李鎮西老師手記一“愛心與童心”隨想後,其實,我們就必須像李鎮西老師所説的,“愛學生,就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之前的教育教學中我也這樣嘗試過,確實效果是很好,但是與學生做朋友這個“度”要把握好,這是我在與學生一向所堅持的地方。就這個“度”而言,我在剛參加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就有老教師對我説過,“國小生對新來的老師很是陌生,你可在他們面前先樹立威信,和他們交流時要把握好這個尺度”。這樣一來不是走進學生,而是疏遠學生,就談不上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在還有,學生平時願意親近我或主動與我交流的學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樣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但作為一名體育老師而言,面對的只是一週3—4節體育課,跟他們交流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在我們眼裏與學生眼裏,我不併不是他們的班主任老師,因此沒能像班主任老師做到像學生父母那樣關懷與關愛。看完李鎮西老師與學生這種心與心的交流之後,我想那些都是我們的誤區。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是學生隊伍不整齊,我都認為這是不好的表現,總拿國小生和軍人那種颯爽英姿隊列相提並論。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 “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

然而在我心裏的期盼是這樣,可事實上學生不能全都成為完美類型,我也知道這樣的想法絕對是錯誤的。怎樣才能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與學生走近呢?作為像我們這些不是教語文、數學、英語的雜科老師來説,這也是困惑了那麼多年,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教學問題。其實我也想過多種辦法來改變我與學生相處的方式方法,但因為總以我不是他們的班主任為由沒有能很好的執行我給他們訂的約定。我並不知道學生他們是怎麼看待我的,前提是我與他們交流的甚少,其中一些細微的事情我觀察不到,可能我所做的還不夠,其首先就是要改掉我心中根生地固這種想法(想象中的“小大人”),有些事情不是隻有班主任老師才能做得來,正如李鎮西老師做的'那樣,以朋友的身份、導師的身份等,去關懷與關愛學生,用一顆童心去與他們交流。我想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不難了,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不只是班主任的專利,如果我們科任老師也同樣做到的話,學生會是很幸福很快樂的,我的課堂是很活躍的,想必自然我的教學也會得到學生的認可。

就這一點,我會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實踐,我會去收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碩果,並分享在學習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1

在《遊子吟》一詩中,媽媽對遠方遊子那種深切的愛,早已寄予了一針一線之中。其實,和媽媽一樣,天下老師也都深愛着每一個學子,我們的寸草心,無需學生的回報,我們只希望教出來的學生一生內心有光,可以在成年之後,成為社會的棟樑。沒有愛的老師,教不出有愛的孩子。

在李鎮西撰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中,我體會到了李老師猶如慈母般對孩子們那種無私奉獻的師愛,李老師將自己教育的歷程付諸於筆端,活靈活現的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精彩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故事平實動人,和我們的教育生活息息相關,每讀一次,心裏就感動一次。同為教育人,我的心亦等同於李鎮西老師的心,我們都希望能成為一個個學生前行的明燈,照亮他們成長的行程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涉及了很多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其中也有讓人感到沉重的部分。其實,我們教師,有時候就像是醫院裏持有手術刀的醫生,必須要敢於剖開某些孩子“流膿的創口”,去做他們根子上的“清創者”,孩子們才能在物慾橫流的時代裏重回正軌。這本書裏有李鎮西老師和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也有他對教育的一些反思與建議。我讀李老師這本書,內心總會蕩起諸多思緒,我也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這些年在國中教育過程中所用的'教育策略以及和學生們溝通、交流的方式。?

我覺得,老師心中有愛是做好教育的基石。這個世界都在説愛,但愛到底是什麼?在我認為,愛就是包容、理解、接納、寬宥。國中時期的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所追求的風格。即使我們老師不認同孩子們的某些方面,但我們要給予接納和尊重,時代在變,少年也在變。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乖巧、聽話,他們身上的不完美部分,即使我們要學着接納甚至去了解的部分。愛,肯定不是苛責、批判,即使是後進生,也沒有人願意將自己和老師的關係建立在疏離之上,後進生只是學習不好,不代表一無是處,我們要善於用心中的愛,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接納他們的不同之處。

關注可以得到温暖的回贈。青少年心思細膩,有自己的感受。他們有時候需要有人去讀懂他們,聽懂他們。做為他們的老師,我們要多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不要將關注點止步於孩子們的成績,那樣會顯得老師特別功利。人都是情感動物,只有真實的情感交流,才能擦出火花。有些孩子因為家庭問題染上了不良習慣,有些孩子因為某些問題會對人生產生困惑。我們不妨多給學生們一些關注,嘗試着去讀懂他們,理解他們,關懷他們,這樣,他們的心門會容易對我們敞開。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差生,天生就喜歡調皮搗蛋,做孩子們的老師,能給予的就多給予一些,施比受,更讓人快樂。老師眼裏沒有“問題學生”,學生眼裏也就不存在“問題老師”,愛是相互的,有寸草心,就有三春暉。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2

站在這三尺講台已近20年,感覺自已就像一條道上的車伕,周而復始不停地行駛,所載的人不同,而周圍的景色卻一成不變。漸漸地教育的激情退去,嚴重的惰性佔據了自己的心靈。閲讀、思考也成了自已久違的朋友。

寒假裏,學校啟動了“閲讀教育名著”活動,逼着我陸陸續續地閲讀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在工作第一線,辛勤探索素質教育的結晶。該書曾被評為第十屆冰心圖書獎大獎,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科研成果一等獎。這部書並不像有些教育專著那樣充滿深奧難懂的教育理論,也沒有令人乏味的説教。而是充滿了作者熱愛學生、奉獻教育的一腔真情。讀着讀着,一個個教育案例,一次次震撼我的心靈,我被李鎮西老師的愛心、童心、真心感動了。

李鎮西老師説:“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離開愛的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愛心與教育》首先記錄的是學生對我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絕不是‘奉獻’,而是回報。”“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

正因為有了這顆愛心與童心,李鎮西老師幾乎整天都和學生泡在一起。深夜,李鎮西老師爬着陡坡,揹着“騎在人們頭上作威作福”的周慧同學艱難地行走在前往醫院的路上,並守護周慧打點滴至天明;週末,李鎮西老師奔忙於書店為98級(5)、(6)班的每位學生精心挑選生日賀禮——書籍、賀卡;寒假,李鎮西老師揣着捐款跋涉30多裏山路,去看望在田間勞作的伍建同學;教室,李鎮西老師因誤解一位學生而主動向其道歉,並放學後揮動掃把為該生值日以表歉意;陡壁一隅,李鎮西老師難平心緒,三年如一日地給一個從未謀面、遊離於生死之際的學生楊守豐郵去一個感動的聲音——師愛如父似兄。……書中鮮活、靈動的教育個案太多太多。每一個個案都是一段精彩的生活,都是激情碰撞的火花。這些個案,承載的是李鎮西老師獨領風騷的人格魅力。這些個案,感動着你,感動着他,也感動着我。特別令我震撼的是:李鎮西老師居然一次次容忍萬同的“舊病復發”而矢志不渝。兩年來堅持關愛萬同,寫下了長達五十頁教育手記。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後進生手記,最翔實記載了他兩年來苦口婆心地感化一個多次受處分的學生。後來萬同還成了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教育的真諦,也是李老師成功的法寶。

在閲讀過程中,我常常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對待像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舊病復發呢?這麼一問,羞愧無比!類似萬同的後進生,每一屆都會碰到,起初我也信誓旦旦,談心、輔導,找家長……幾番忙碌下來,當學生依然“江山不改”時,我會黔驢技窮,兩手一攤地説“朽木不可雕也”。現在想想,在教育後進生方面,我應該多一份等待,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寬容,給自己時間,給孩子時間,俯身走進他的心靈。

讀了《愛心與教育》,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學生,需要的是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需要的是李鎮西老師的那份堅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為學生打造一個精神家園式的班級,關注每一個學生,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去創造自己燦爛美好的明天!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3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起初是想當做故事書來看的,然而,當我靜靜地閲讀他的一個個小故事時,我竟從一名讀者逐漸變成那走入他的班級,彷彿跟他一起經歷了那一樁樁平凡但又耐人尋味的事情。

要説這麼本為什麼這麼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讓人感到真實,而只有一個真實的人才能夠寫出那麼一本真實的書。我一直認為,最有資格評價一名教師好壞的只有他的學生。書中的學生是這樣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師的――“是啊!我們尊敬李鎮西老師,但決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老師,更在於他是我們的“鎮西將軍”,是我們的“老李”。我們因為他具有正直、純樸、勇於進取、敢於創新等實實在在的品質而尊敬他,因為他那傑出的才華而佩服他,因為他那令我們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當然,還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氣”……都讓我們感到親切因而敬重他。但這一切決不是對他的頂禮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處、互相瞭解的基礎上,產生的朋友般的真摯情意。我們把他當作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甚至有缺點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個至高無上、完美無缺的神;我們更多的是把他當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師。正因為這樣,我們將永遠擁有一位實實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隻在高中三年擁有一個班主任和語文老師。還有一個多月,我們就要高中畢業了,李鎮西老師將不再是我們的“老師”了,但他將永遠是我們真誠的朋友!”我想作為一名老師,能夠得到學生這樣的一段評價遠遠比一張榮譽證書來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這一稱呼應該比“優秀教師”這樣的稱號來得更讓人覺得心暖吧!

書裏面的故事都滲透着李老師的汗水,我能夠感受到他是如何與他的學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級搞得有聲有色。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閲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讀完了《愛心與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網上瀏覽了儘可能見到的關於李鎮西的帖子,李老師的博士導師是蘇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無疑李鎮西是教授的理想學生,在《愛心與教育》裏,他更象一個孜孜以求的學生,學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鏡子,學生成就了李鎮西,李鎮西也培養了形色不一,成就不一,前途不一的學生。成為李鎮西的學生是幸運的,我能夠感受到楊嵩苦求成為他的學生,黃金濤不悔成為他的朋友,萬同內心裏要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這和李鎮西的人格魅力有關係,而這種魅力強烈影響了他的學生成長。教授説過: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網絡裏有一篇火藥味極濃的“鎮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裏,李鎮西重新回到了講台,回到了學生中。聽其言,觀其行,作為一個普通教師無法不升出由衷的讚歎和喝彩,李鎮西太少,我們理當珍惜。我是教體育的,無法體驗到班主任和語文老師這個雙職工的艱辛,但是《愛心與教育》中真實的文字卻在我掩卷之後不斷衝撞我的靈魂。班主任是和家長最密切的教職崗位,最能得到家長的殷殷囑咐,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也就罷了,但是李鎮西關愛他的學生竟到了無意復加的程度,學生生日、困難、交友、病痛、困惑、犯錯都成他切入學生心靈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靈溝通,學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種要命的感覺,真的讓我們汗顏。

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已自成體系,從《愛心與教育》中可以看出不斷試驗、不斷修正的軌跡,無論是“未來班”還是萬同的轉變,都可以得出一個素質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教育不是為了分數,教育是為了育人。聯繫到我的工作,體育是學生心情最放鬆的課程,似乎學生會做廣播操,能運動一下就算可以交代的了。但是,讀過《愛心與教育》,我先是產生了羞愧的感受,細細想來體育的育人教學竟是大有可為的。體育可以培養學生的積極進取作風,可以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精神,哪怕是一次慘痛的失利也能成為挫折教育的良機。學生對體育具備一定程度的興趣,我國體育界裏有值得敬佩崇拜的精英,葉喬波、羅雪娟、劉翔,女排這些叱吒世界體壇的名將本身的拼搏精神就值得學生學習。體育是身體素質的教育,兼具對學生心理的正確引導,進而促使其道德品質經錘鍊而得昇華。體育好的王銅一度成為李鎮西褒揚教育的亮點,體育有紀律、有遊戲規則,而缺點因此處而消失,優點卻可因此而擴散開來。

《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在教學長河中跋涉的成果,沒有對教育的愛,就不會有足以令人動容的這許多案例。教書育人,説的容易做的難,李鎮西做到了,我呢?我們呢?我將繼續為之長考!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4

再一次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被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愛心深深地震撼了。

“讓愛滋潤童心”是我讀完全書的第一感受。李老師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反思自己,整天忙碌於教學與班務管理,平時與每個孩子單獨交流的時間似乎並不多。從剛工作時的滿腔熱情,到現在的職業倦怠,曾經對學生的那份牽掛,現在竟有些淡然。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深深地觸動了我,牽動了我內心深處那根細細的弦,也讓我更深刻的意識到教育的本質——愛與智慧的事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孩子,這是一種特殊力量的奉獻,教師要用美好的愛,用對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來塑造人。”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成功的教育。

李鎮西老師認為,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愛學生就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學生中間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瞭解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不瞭解學生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書中講述了很多李老師親歷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動我的是學生萬同的故事。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詳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那樣的學生,有多少耐心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與李老師相比,我真的羞愧難當!其實每一個學校都有形形色色的“萬同”,也有很多老師為這樣的“萬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愛心。但是又有幾人能如李鎮西老師那樣不棄不捨,耐心細緻地對待萬同的呢?很多人最後選擇了抱怨、選擇了放棄、選擇了任其自然。李鎮西老師之所以能成為名師,我想就是源於他對教育的執着,對學生智慧的愛。

李鎮西老師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憑他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從我們當老師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對學生充滿愛心,讓學生在我們愛的澆灌下茁壯成長。但為什麼學生總不能按照我們的意願發展?我想是我們還沒有領悟到愛的真諦。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

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帶給心靈的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學生生日時李老師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説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則時時都在收穫!學生一句句關切的問候,那一刻,就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書中最震撼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説,也一直思考如何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時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給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裏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可以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閲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思考,不斷反思: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是一切的源點,只要我們心中裝滿愛,愛的種子就會隨時飄落到每一個心田,每一個角落。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他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