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論語》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55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通用15篇

《論語》讀後感1

孔子還非常挑食。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得不好,不吃;不合時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不吃。我想,現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罷了!

讀完《論語》,我不僅對孔子的敬佩更進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種親近感。孔子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至聖”,他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他似乎從書上一躍而下,成為我的一個好朋友。

《論語》讀後感2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論語》讀後感100字。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税,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讀後感《《論語》讀後感100字》。

《論語》讀後感3

今天我看了《論語》中好幾段,下面,我來説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義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向他好的方面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應該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我們要謙虛,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要想他的優點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相得宜彰。比如説:我們班的某些同學的學習不好,但他的體育好,畫畫的好,就應該向他這方面學習。某些同學體育不好,但學習好,寫字好。向他寫字,讀書學習。我的跳繩跳得好,琴彈得好,但是膽子小,不敢上台朗誦,應該向膽子大的,聲音大的同學學習。及時改掉自己的缺點。

《論語》讀後感4

泰伯的第八的第十二條曾説,“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意思是説,孔子説:“學了三年還沒有做官的念頭,這是難得的呀!”從中能看出此章孔子稱讚了沒有功利目標的求學精神,表明了他對弟子的期望,也透露出了孔子教育人的標準。

這點,我很崇敬孔子,也很相信他。儘管從他的話中看不出什麼,但我可以體會到孔子對弟子的期望很高,讓弟子們更加地努力學習。每次我讀完論語的每一條,仔細“咀嚼”一下,總能發現新東西。“原來古文也這麼有趣呀!”我自言自語地説道。

《論語》讀後感5

暑假期間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論語》記錄着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我最喜歡裏面的《以學為樂》、《宋濂借書》、《孔子學琴》等。

《以學為樂》寫的是一個叫於仲文的小孩,他從小就聰明好學,他讓父親給自己蓋了一間小書房,他每天都在裏面看書,學習以此為樂,勤奮好學,他長大終於幹出一番事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這篇故事告訴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快樂的面對,努力去完成,以學習為樂趣。

《論語》讀後感6

最近,我又拿起《論語》心得這本書,《論語》心得讀後感。

記得《論語》心得幼兒園曾每人都發一本,讓我們拜讀,去好好體會書中的精華,我也曾粗粗去看了幾張,沒有好好的去思考。

上次聽了金麗菊老師的《論語》的讀書報告後我就決定仔細地看看直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去體會一下孔子的儒家理論。

首先想要説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論語》讀後感7

今天我拿的繪本是《論語》,雖然沒有全部讀完,但是讀了裏邊的個別章節,就覺得很深奧。

孔子都説:學過的東西要隨時複習,這應該是一件快樂而高興的事情,我也要經常複習學過的知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所以我很歡迎好朋友去我家玩。

我還要每天反省自己的過錯,一定要改正。

《論語》讀後感8

讀了這本書之後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增加了不少見識。

子日:“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告訴我們:“李密自幼好學,勤奮,在地方負有名望,多次下詔要他現任要職。這時他的祖母已96歲了,李密珍惜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美好日子,不忍心遠離祖母。文章讀來催人淚下,感動了皇上,同意他暫緩徵詔,還讓當地官員提供贍養他祖母的生活費用,待他祖母去世,又特准他在家服喪後,再出來做官。”

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孝敬老人。

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讀書,卻從不認真讀書,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孔子真是一個大學問家,我們應該向他學習,記住他的教悔。

《論語》讀後感9

前幾天,爸爸在書店給我買了一本《論語》。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並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靠勤奮敏捷尋求得來的啊!”這裏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講的是:西漢經學家匡衡小時候非常勤奮好學。白天干活晚上讀書,因為買不起蠟燭,他只有在牆上鑿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了過來,他藉着這微弱的光線,把家中所有的書全部讀完。

我要學習匡衡那好學的精神。

《論語》讀後感10

本文中有一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説,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遷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與此很有些相似之處,都強調優秀的外在環境、氛圍對人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明白,外在環境對人各方面的影響極大,直接影響到人的整體素質、人生觀、價值觀、生活品位、處世方式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出身時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經綸滿腹,温文儒雅,言行舉止之間與寒素出身的人雖不敢説有霄壤之別,用涇渭分明來形容應該不為太過。…

《論語》讀後感11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讀《論語》有感作文。",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年都不改變父親教給我們的行為作風,就可以説是盡了他的孝道了。

我覺得這句話的確沒錯,這不正是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嗎?人做事就是要講信用,要盡到本能的孝道,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

《論語》讀後感12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是留給後人的一本珍貴的寶典。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教導我們,要經常複習一些舊知識。因為我們能在温習過程中領悟到一些新的東西,因此,温故而知新也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辦法。

子曰:“與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告訴我們,人如果沒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的。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是走不了的。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認為,要重義輕利。若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

《論語》是一坐知識的寶庫,希望大家都來讀,即受教育,又有所得。

《論語》讀後感13

五年級這一年,白老師讓我們背誦了《論語》這本世界的瑰寶,裏面有許多條,值得我們國小生學的。

在這裏我懂得了要尊敬長輩,愛護同學,還有老師,因為這裏面孔子寫的特別好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還有,“巧言令色,鮮亦仁。”等

總之這本論語我一定要堅持背下來,那樣做什麼事就不會小雞肚腸、埋怨別人了。

《論語》讀後感14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論語》讀後感15

背完這整本書,裏面的教誨讓我過目不忘。在生活中,我也能用到。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以前就有一次去同學家寫作業,沒有告訴家長,家長急得要命。我看完這句話,就在心底想着:以後去哪兒都要告訴家長,出去也一定要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