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家的讀後感(熱)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1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家的讀後感(熱)

家的讀後感1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温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着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裏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着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裏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裏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裏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説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説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裏,家裏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説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家的讀後感2

寒假在家,閒來無事,靠着巴金先生的《家》,度過了這個漫長的冬天。回味至此,甚是有些感觸。

朋友們,在外最温暖的家

昨夜風雪瀰漫,如客忽至。總算是有了點冬天的模樣。

雪花零星,又像什麼呢,紛紛揚揚地。陰冷的天氣莫名地好心情。如果是幾年前,或許尚有心情為自己沏一壺茶,算一算積年的過往。可如今,也只是一杯開水,呆怔幾秒罷了。你們,早已不需我的牽掛與惦念。

想起《平生歡》最後的句子: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無端念起那些執筆為你寫信的日子,無論和如何現在也靜不下一絲一毫的心緒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描摹那些平凡到極致的瑣事,並企圖還原了。但,終歸有過那樣的經歷,也不枉,這些年。

是個太沒耐心又冷淡的人吧,一如你所言,果真是“十分冷淡存知己”。連鼓勵的話説多了也覺矯情。畢竟許多事只能自己經歷自己走出去,但那時的自己卻也是盼望着轟轟烈烈的救贖,卻終不知到底在企盼些什麼。如同我知道你需要,卻不知你需要些什麼,很是糾結,安慰也變得有氣無力。

如同我想念你們你們卻也不會出現,索性連思念也省去。是這樣倦怠。當年那些費心費力收集的許多聱牙詰的詞語也通通消散在空氣中。只剩下最平實的訴説。

多希望你們還在,多慶幸你們不在了;多想要把你們忘記,多害怕有一天會再也記不起。我出現的季節不對,一開始便走了相反的。但許多當時刻意的喜好經年累月,卻蜕變成了習慣。就像在身體裏播種了一粒種子,經年累月,藤蔓與血肉緊緊纏繞,難捨難分,變得看不清彼此。

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風塵。終歸是要啟程的吧。就這樣好了,把你們裝進密封的小翁,再經年累月,或許就有了幾分香醇的味道。待到客至,聊以,慰風塵。

家人,無論何時最掛念的那個家,寫到這裏,不禁想到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現在細細想來,心中難免傷痛,我們總是走的太快,以至於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父母正在老去。年幼的時候父母總是想將我們推出去,讓我們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去學會獨立,學會自強。現在我們長大了,父母有心讓我們留下陪伴他們,卻發現已經追不上了。只從我們的背影中讀出了,我不必追。

其實,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們去看長輩的背影,而是多數的時間裏我們承受着愛我們的人寵溺的'目光,時刻追隨着我們。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承受到了,來自他們眼神中的不捨,擔憂,種種難言之隱。我們卻不曾回頭多看一眼,在我的印象裏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以前回老家,每次離開錢前,自己在門前低頭穿鞋,偶爾談起頭,總看見姥姥穿着圍裙用衣角不停的擦拭眼睛。那時候自己還小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為何搞得如此傷感。但是現在想來,當時還是太小,真的難以理解老人心中的情緒,假如真的有一天這簡單的分別成為了最後一次。不管我如何離開,都不再會有一人在門口因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待你消失在街角,默默拭去眼角的淚水。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又有誰會一直目送着你的離開。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我們這些做小一輩的要明白,在長輩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消失在他們的視線裏。

雖然我們不聽的長大,知道有些事情總要一個人去面對,但也不要忘了,不時的回頭,給背後目送你的親人一份安慰。告訴他們,我還好,勿念!這種眼神的轉述勝過留給他們一個孤單的背影。

無論何時,家都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巴金先生筆下那個黑暗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應該行動起來了,抽出時間多陪陪家人。

家的讀後感3

向以來都不喜歡描寫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但是卻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巴金寫作《家》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談談幾點看法:這本書雖然如中國新文學史(關於巴金節錄)所寫的: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嚥,敍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發表《家》時,巴金還對文學矇昧無知:我寫小説從來沒有思考過創作方法、表現手法和技巧等等問題;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

《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這裏,我只想談談最耀眼的覺慧。

我猜想,這個形象的出發點,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會的弊端,舊曆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並思考“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使那個小孩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後矇住耳朵走進房裏,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爺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愛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於反抗,並最終掙出了大家族的束縛,乘着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走向新的生活。

無論是覺慧的心靈的蜕變歷程,還是在大家族陰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結局的鳳鳴等人物對命運無聲的抗爭,透過巴老的筆,我們能看到兩個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這個命運。”“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滿溢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如巴老所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着一個沉重的主題,字裏間仍表現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鬥志。“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書裏的人物,埋在不同類型社會中培育,不同色澤思想的澆灌、照射下生長。而有着一層温室護罩的我們,卻是脆弱的,有時甚至喪失了可怕的鬥志或當我流着眼淚讀完《家》後,心中充滿複雜的情感……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説中的人物不下於七十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小説着重刻畫了覺新這個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薰染。他的一生陷入極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強了這個人物的悲劇力量。

高家正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着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

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裝太陽”的光輝。

這個社會永遠都在進步,並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它。在途中,它也曾發射出許多水花。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