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1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1

《爬上豆蔓看自己》是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叢書之一,是一本充滿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線幼兒教師的教育日記,作者詳盡地敍述了自己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的感悟與反思,記錄了一個普通幼兒園教師在和孩子、家長交流中的喜怒哀樂,自己專業成長的足跡,對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與體會。本書真實反映了幼兒教師的生活原貌,從個案的角度記錄了幼兒教師的成長曆程。全書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紹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紹了作者在教學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家長的愛心聯繫;第六部分抒發了作者對生活意義的思考。

初讀《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朧的感悟。書中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師良好的反思和學習精神對於新教師的我有着很好的推進作用。從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對她而言是一種信仰,她的文字中給人的感受是,從事幼兒教育事業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從孩子出發,當看到孩子的表現沒有預想完美時,她能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在諸多篇日記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講述每名幼兒的進步,將理解、寬容孩子貫穿在現實教育生活中,而不僅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態,堅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教育是什麼?“教育不是一個偶爾的靈感頓生而成的論文,教育是一種行為日復一日的堅持”、“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跡,將自己融入教育,將教育融入自然”……秉承這樣的教育思想,高老師成為了日常生活中思考着的人,成為了“教育即生活”的驗證者。因此,我們可以從高老師的日記中看出,很多的教育活動可能由教師的一個突發奇想、由幼兒的一個不經意的行為、由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由一些突發事件等引起、貫穿的。同時高老師也是一個愛玩的'、熱愛生活的好老師,她常常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曾經玩過的遊戲轉嫁為活動內容;將電影、電視劇、日常待人接物的所聞所想轉化為反思自己教育生活的良好媒介。高老師在日記中還提到:有一種路必須走,那就是親自去體驗,體驗前人的經驗是內化,內化前人的經驗,通過自身的實踐,體驗自身的發現是創造。

高老師告訴我們:“一個孩子如果只有一種情緒或是隻有一種表情,如果總是生氣、總是尖酸、總是喜悦而熱切,可能就是問題的徵兆。有事難過悲傷表示孩子有依附他人與在意他人的能力,而這些情緒是抗發展的象徵。感覺不強或沒有變化,則可能是情緒低落的早起象徵。

“如果孩子一直像儀式般或刻板的按照某種遊戲的步驟,以同樣的方式使用同樣的東西,那麼他可能正處於情感漠然的狀態,需要特別的幫助。孩子逐漸增加一個遊戲的複雜或適度地變化遊戲,這顯示有足夠的安全感。這種內在的安全感讓他能跟環境嬉遊。

“如果孩子從來不探究環境,從來不去碰一碰禁忌的東西,他可能是因為害怕被處罰或因為過度發展的良知而不敢或不想去做。這樣一來他就無法把握正常發展所需的對某些事物的界限也就是了解。”

“孩子偶爾會拒絕成人的意見,堅持自己的想法或看法,甚至提出抗議,但是最後總會屈服,這表示孩子的社會發展良好。一味接受大人的命令或限制而從不反抗,則暗示着孩子過度的焦慮、恐懼或自信心的低落。”

“孩子常常喜歡單獨玩並不意味着孩子有問題,只要他不是因為過度害怕與同伴互動或極度缺乏社會能力才自己玩。同樣一個表示自己比別人優越的孩子,可能是在尋求自我肯定,或可能覺得自己在失去一些特權或特殊的地位,或覺得自己無法實現父母過高的期望。”

“如果無法專注於一項活動,很少完成一項活動或很少有始有終第完成一件事情,那麼他就需要幫助。”

“不管在哪一個家庭或哪一種文化裏,發展正常的孩子都會以適當的方式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人知道自己愛他們,以及覺得生命與世界是雨露埃爾滿意的。但是過度的情感表達,可能暗示孩子對自己與成人的情感依戀關係有着不確定感。”

“孩子是否能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探究新環境、探究新事物等都是美好的事情。”

看到這些指示,我想那些對孩子生活上無限照顧、學習上卻要求苟刻的家長是不是該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了呢?正確面對孩子這個年齡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這個年齡可以培養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發現美好事物的眼睛,享受美好事物的心情。其實,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由他們自己做主,家長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麼樣的早飯、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等等。家長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多給他們一些正面的、真正的關注。家長應該愛“真實”的孩子,而不是僅僅愛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

面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不僅家長需要細膩、再細膩老師也需要哦!老師需要拋棄那種舊的教育觀念:無論我做什麼,只要是為孩子好就行了。這份“好”不應該讓孩子長大成人後才去回味、體驗和理解,而應該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讓他們從小就能感受到並喜愛這份好。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太粗線條了呢?我們很少探究孩子那敏感的小腦袋裏究竟有什麼奇妙又豐富的想法,我們很少思考該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導他們想得更多更深。有人説:“反思是個總結教訓、積累經驗、改進方法的過程。”多學習(向其他老師和家長學,向書本學,向網絡學……),多看書,多反思,多動筆。相信任何一位老師在教育孩子時都可以變得更冷靜、更睿智、更從容!其實幼兒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細心、耐心、愛心、童心、責任心的事情。

我覺得日復一日堅持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需要有偉大的靈魂,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孩子、給予孩子細膩而恰當的關愛、用尊重和平等的態度面對孩子,這些看起來簡簡單單且溶化在日常瑣碎中的品質,並非任何人都能夠做到的。

日記裏體現出來的教師職業理想是美好的,其中闡釋的教師職業是陽光的職業,是有挑戰性也是充滿快樂的職業。如果我們都能經常“爬上豆蔓看看自己”,冷靜地旁觀,經常地用心反思,經常地回憶往昔,經常地彼此對比,不知不覺就會有很多感悟。成長就是從旁觀自己、反思自己、回憶自己、對比自己和孩子的過程中悄悄進行的。

如果每個人都能像高老師一樣經常爬上“傑克的豆蔓”看看自己,或許今天的教育又將成為影響未來成長的潛在因素和動力,不能輕視自己的一點點感受、一點點體會,因為它們是我們自己的聲音!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2

幼兒園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每位老師派發了兩本專業書籍,其中一本《爬上豆蔓看自己》的書,光看書名就有讓我想快點翻閲它的衝動,拿到書後我瞭解了一下書的作者和前言,從而知道《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是一位叫高美霞的一線幼兒教師寫的教育日記,教育日記?我不是曾經也嘗試過寫教育日記嗎?將自己工作中的感受記錄下來嗎?而且還信誓旦旦的説要出一本書嗎?為何我卻沒能堅持下來呢?而高美霞卻做到了呢?帶着崇敬的心情,我仔細地閲讀了這本書。

閲讀之中,我不時的與她產生共鳴;閲讀之後,我很受啟發,很有收穫,感覺自己受到了一次教育的洗禮,思維更加活躍,有了要向她學習也寫一本教育日記的決心。

《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共分六大部分,分別是:教育是日復一日的堅持——我的理想教育生活;淡淡的野菊花——我的日常教育生活;眼神中的意味——我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活動中的機智——我在教學中的感悟;因為愛而幸福——我和家長的愛心聯繫;生命的感懷——我的讀書和生活隨感。

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到工作、生活、理想、情感、學習等各個方面,可以看出高老師是個善於觀察、感悟、記錄和思考的人。沒有對生活敏感而細膩的感受,是捕捉不到這麼多靈感的火花的,而能把這麼多火花擦亮,發出燦爛的光芒,更需要耐心和堅持。

書中高老師談到的每一個部分,我都有同感,都能與她產生共鳴,都能激起我對教育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將讓我深受啟發。

共鳴一:教育是日復一日的堅持。

“許多教育的理念已經傳承了多少年,但是有人仍然沒有參透它的內涵,仍然沒有將這種理念內化成一日復一日的行為。許多人在工作中能參悟很多的教育理念,但理念與行為之間又有很多脱節,行為更是難以形成習慣,人們常常滿足於一剎那的頓悟,卻不知道教育的頓悟價值在於日復一日的運用。”這是高老師在書的第一部分所談到的,理論、道理我們都懂,在實際生活中卻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馳,或者是”明知故犯“,難以持之以恆地堅持一個正確的教育行為。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養孩子的進餐,如廁,飲水等常規,每天都要説:“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乾淨”,“要排隊如廁”,有時我在想每天都大聲大氣地説,孩子會不會覺得太嘮叨,老師的嗓音變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兒歌,先是示範,再引導又是提示,再請孩子跟老師一起念時,只有很少的孩子會跟着念下來……

當時對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懷疑,是不是泛讀的次數太少,是不是兒歌的內容他們沒興趣?後來才知道,孩子哪能這麼快就接受,在平時要不斷地重複,複習……只能説老師的教育的確要日復一日地堅持。

共鳴二:做個靜靜的旁觀者。

不管對待什麼樣子的孩子都需要老師一顆細膩的心,細膩到小心翼翼地對待每一個細節,細膩到利用每一個細節化成有效的教育資源。

在日常活動中,我是很樂意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然而你會發現孩子們樂在其中的時候並不是很喜歡老師的參與,特別是一些新來的孩子和性格內向的孩子。區域活動中,樂樂正在用橡皮泥捏臉譜同時還哼唱着自己創編的歌曲,我走過去問:“樂樂,你唱的什麼歌呀?他抬起頭看了看我,好像忽然意識到了什麼一樣不做聲了,低頭做起他的臉譜,偶爾還是會抬起頭看看我,但再也聽不到他好聽的歌聲了。

我開始後悔,我不該打斷他的,我應該保持沉默,有應該讓那個好聽的聲音留在我的耳邊,我應該在活動結束後向小朋友們提起這個偉大的創作發現,讓樂樂了驚訝於我的發現,感動於我的發現,讓孩子們重現看待身邊的朋友,讓小朋友認識到自己也能創作歌曲。有時候我們做個靜靜的旁觀者細細的觀察和體會孩子,將會獲得不一樣的驚喜。

共鳴三:活動中的機智。

書中第四部分,談到的是高老師在教學中的感悟,我將之成為教學中的反思。看完這一部分,我有些自愧不如,因為幾年的教學並沒讓我有所成就,除了每學期的一些特定領域教學比賽時,有勾起我思維火花外,平時的教學花費的'功夫不是很多,活動中教育機智的發揮也不常見。

高老師在筆記中提到的“誰大誰小”“比比高矮”活動的內容更加接近幼兒生活了,但又產生一種困惑:孩子似乎也會積極發言,但總感覺這樣的活動缺少了一種使活動有生命力的東西。在活動中請小朋友説出誰是大的,誰是小的,誰是最高的,誰是最矮的,大家都來排一排,有不同的排法,就像在排練一場戲,因為誰都知道孩子們一定都能回答的,活動前也能預見孩子應該能正確操作。

似乎數學活動完成成了對幼兒生活中已有經驗的一種總結或者説是一種展現、一種驗證,而並不能説是一種提升。活動中總感覺到孩子和老師都沒有一種探索的勁頭,淡淡的、淺淺的就這麼結束了。數學應該是一種探究活動,應該充滿着好奇、疑問。而有些東西只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理解就行了,再搬到課堂裏的時候就失去了它本來的價值和意義。

數學活動作為培養幼兒思維的活動,是否有助於開啟和拓展孩子的智慧和思維?是否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這是教師進行數學活動前應思考的東西。思維是依賴一定的知識來培養的,沒有適當難度的知識是不能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的,活動的內容要能激發孩子思考的熱情,燃起孩子眼中專注的火花,能引發孩子思考更深的問題。

高老師思考的問題或許是我們老師都已經發現並思考過的問題,但我們卻沒有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應該反思啊!

共鳴四:“愛心家園”促共育

作為一班長,除了管理好班級的大小事務意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每學期的開始初、學期末都會召開家長會,而家長會就是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的好時機。

我準備了家長會,儘管因為一場大雪的到來更改了計劃,但家長會的內容、方式我將會繼續引用。那是我閲讀了《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之後得到的最好啟發書中第五部份寫的就是高老師與家長的愛心聯繫,其中的《愛心家園》將是值得大家借鑑的,我們可以每週擬定一個主題,可以是家長需要解決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學案列,更可以是一次育兒心得的交流。

以板報、問卷調查、書信的方式增進家園共育,引起家長的徹底思考,促進家長和我們老師共同教育孩子。

讀一本好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它能讓我們保持平淡的心境,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爬上豆蔓看自己》就是這樣一本書,它能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值得我們大家熟讀,感謝幼兒園為我們老師提供閲讀的機會。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後感3

閒暇之餘,讀了一本書,名字叫《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頗深。全書涵蓋了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反映了教師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流露出教育工作者對孩子充滿愛心、關懷和寬容的職業操守。從作者的文筆中可以感受到其中藴含的教育感悟和教育態度,在閲讀中給我留下了很多啟示與反思,只有將自己全身心融入到教育中,將教育與生活相結合,才能實現工作、生活的昇華與統一。

全書透露着濃厚的生活氣息,強調了理解和寬容的高尚情懷。作者在文中説到,理解和寬容並非僅僅放在語言和文字上,還需要貫穿於現實生活中,通過溝通和理解才能夠實現幼兒和教師的共同進步。我以高度自覺的態度仔細閲讀了這本書籍,被作者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專業的知識儲備所折服,在各個章節和細節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書中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愛和溝通。作者經常彎着腰而輕聲詢問幼兒:寶貝,“你同意這樣做嗎?你有沒有更好的意見?”通過平等的溝通交流而展現了一個温柔可親的教師形象。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對於孩子們的語氣過於生硬,不能彎下腰和孩子平等交流,這使我認識到此後還需要用真摯的愛和親切的態度來建立和諧相融的師生關係,通過教育的反思而不斷獲得進步。作為一名普通幼兒教師,在工作中難免會有彷徨迷茫,作者在這本教育日記中展現了似曾相識的教育場景,教育過程中所接觸的主體包括孩子、家長、同事與領導等,為了營造輕鬆和諧的教育氛圍,就需要保持天真和單一的心境,以幼兒為中心,架起家園共育的橋樑,主動與家長溝通互動。

書中將幼兒教育點滴與不同環節都做出了詳細地分析,認為“公平、公正”是教育的主要核心原則。我在工作中秉持着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由於幼兒教育工作較為繁瑣,每逢涉及到思考與反思教育的問題時,都會覺得無從思考也無法解決現有的矛盾問題,也會產生很多困惑。記得有一次,孩子在畫畫,我在旁邊指導其中的一個寶寶。教室裏很安靜,突然傳來一陣説話的聲音,原來是一個孩子在給另一個孩子悄悄講故事呢?當時,我就阻止了她,我認為畫畫時,不應該做其他事情。從品讀該作品的過程中,我認識到作為教師,需要充分理解並尊重孩子,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要做一個耐心細緻的傾聽者。在閒暇時我常常思考,用什麼好的.教育方法來讓孩子們更懂事更聽話,通過反覆思考與實踐發現,只有用無私細膩的愛去感化孩子,寬容平和的心態去賞識孩子,才能實現真心與信任的互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踏踏實實堅守工作崗位的過程中,要給予孩子細膩且公平的愛與關心,在平等溝通與互動的過程中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閲讀這本書,使我認識到尊重和平等是建立師生關係的橋樑,聯想到自己的工作,未來的具體教學還需要用心感受與瞭解孩子,針對特殊孩子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使自己教育工作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

書中説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於日復一日的運用。”這是作者在書的第一部分所談到的,理論、道理我們都懂,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馳,或者是”明知故犯“,難以持之以恆地堅持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向。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養孩子的進餐,入廁,飲水等習慣,每天都要説:“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乾淨”,“要排隊入廁”,有時我在想每天都大聲大氣地説,孩子會不會覺得太嘮叨,老師的嗓音變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兒歌,先是示範,再引導又是提示,再請孩子跟老師一起念時,只有很少的孩子會跟着念下來……當時對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懷疑,是不是泛讀的次數太少,是不是兒歌的內容他們沒興趣?後來才知道,孩子哪能這麼快就接受,在平時要不斷地重複,重複……只能説教育的確要日復一日地堅持。

當然,這本書還需要慢慢體會,並將理論上升到實踐,去體驗工作和生活的平凡意義,用真摯的情感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使我認識到自身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在將書本經驗與自身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我從中獲得了極大的幸福,生命正是在枯燥無味中尋找快樂和幸福,不是嗎?這正體現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高尚與生命價值的偉大。教師在與家長和孩子溝通交往的過程中,會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在對生活、工作的感悟中,我也在不斷成長。幼教事業是多彩的、陽光燦爛的,我要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工作的挑戰,而不是迴避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困難。

幼兒教育就像譜寫一首清澈明淨的純音樂,不應該摻和功利的心態,需要保持純潔明淨的心理,將平平淡淡的日子轉變為絢麗多彩的生活,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去合理解決存在的問題。這本書全篇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對於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卻有着很大的啟示。回想自己的教學,觀察和反思較少,可以説還不怎麼會深入地去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在反思、觀察的程度上還達不到這位幼兒教師的細心斟酌。仔細想來,我與作者的工作狀態似成相識,平時我也是這麼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個有心人。所以在此基礎上,我還需要自己不斷嘗試着去思索,在一日生活當中反思自己;在成長曆程中省悟自己;從這本書的閲讀過程中,我更加堅定了教育信念。這本書成為我今後教育工作的指明燈,使我的教育思想達到了新的層次。看到孩子們的進步使我有了更多的自信,為了實現教育過程的生活化,我將書中提倡的“堅持”引入到實際的教育生活中。即使在工作再忙,也要堅持反思和記錄每天的教學心得,對教育實踐時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心研讀各種教育專著並將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最終“讓自己心中的那個我慢慢地爬上藤蔓,一直爬到藤蔓伸到雲端上面,在撥開雲朵看看下面生活的自己……”

幼教生涯日復一日,並非枯燥重複的機械化,而是需要保持更持久的熱情和激情,才會發現,幼教其實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