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莫言作品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6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莫言作品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莫言作品讀後感

莫言作品讀後感 篇1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粧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説到最後,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隻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説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通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説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鬥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後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就完成了,又通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軍人,怎麼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後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實接軌,不得不説現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説,值得一看。

莫言作品讀後感 篇2

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對於這篇文章,我有很多的感想,老鐵匠在那種年華老去,將為小鐵匠取而代之的悲慘命運下的苦苦掙扎,也是文章的動人之處。

這裏我就選錄文中表現最激烈的.兩處:

“打得最精彩的時候,……也是老鐵匠最悲哀的時候,彷彿小鐵匠不是打鋼鑽而是打他的尊嚴。”“正當老鐵匠要為手中的鑽子淬火時,小鐵匠聳身一跳到了桶邊,非常迅速地把右手伸進了水桶。老鐵匠連想都沒想,就把鋼鑽戳到小夥子的右小臂上。……小鐵匠‘嗷’地號叫一聲,他直起腰,對着老鐵匠惡狠狠地笑着,大聲喊:”師傅,三年啦!‘……老鐵匠在霧中説:“記住吧’”鑽子的淬火權掌握在誰手中,誰就是今後的支配者,小鐵匠的挑戰和老鐵匠的頑守在這裏演繹地淋漓盡致。

文中老鐵匠的歌,也是一首失落的輓歌。而這首歌正是在小鐵匠向黑孩表示他可以收他為徒時唱起的。能否收徒弟是技藝是否完成的標誌之一,小鐵匠的這種公然挑戰,到底使老鐵匠淒涼了。“戀着你刀馬嫻熟,通曉詩書,少年英武,跟着你闖蕩江湖,風餐露宿,受盡了世上千般苦——”“……你全不念三載共枕,如去如雨,一片恩情,當作糞土。奴為你夏夜打扇,冬夜暖足,懷中的香瓜,腹中的火爐……你駿馬高官,良田萬畝,丟棄奴家招贅相府,我我我我是苦命的奴呀……”一個似乎在説,三年啦,我還要處處受制於你這個沒用的老頭,該讓我獨立了;而另一個則心寒地哀歎着,這三載來,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現在你翅膀張硬了,倒要把我這個恩人一腳踢開了。“三年”和“三載”的暗合正是小鐵匠與老鐵匠分別在自己立場上,對這種暗暗較量所做的註解。

莫言作品讀後感 篇3

莫言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當代作家。但是説起來比較慚愧,對莫言的產品我其實沒有怎麼看過,趁着休息,我看了莫言的作品——《蛙》。

這是一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説。在這本書中莫言首先講了他們那個地方的特別習俗,很多人的名字都是用人體的器官來命名,比如王肝,祝膽等等。只是現在中國人都不願意這樣起名字,而且許多人都把之前的名字改了。在這裏作者暗喻社會在變化,時代不同了。

作者年輕的時候趕上了大饑荒,作者餓的都吃碳了。如果有人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他就以他姑姑的名義發誓。而現在這部作品就引出了主人公“姑姑”。她是一位堅決捍衞計劃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對於超生,她六親不認。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超生,她想了很多辦法。在對待超生的問題,她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設置她還用剷車拔樹拆牆。她還利用心理手段,她説如果鄰居超生就要拆自己家的房。就這樣政策執行的很到位,上千個孩子因此流掉。

看到這裏我非常痛恨這個“姑姑”了,然後,莫言説他的“姑姑”其實是個好人。因為她嚴格執行國家的政策,在當時中國人口太多,國家又貧窮,這樣的話會給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姑姑”當然也是有另一面的,她對過去的行為開始懺悔。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感到傷心。“姑姑”既捍衞了國家的政策,又得罪了好多人,要知道在我國傳統的觀念中,傳宗接代那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政策必定有利有弊,一個人無法左右。讀了《蛙》以後我佩服莫言的文采。也為生活在變革年代的人感到無奈。

莫言作品讀後感 篇4

大家都認識“得獎瘋狂户”——莫言吧?除了眾所周知的於二零一零年獲取的國際最高文學榮譽諾貝爾文學獎之外,在今年,他的短篇小説《表弟寧賽葉》還獲得了首屆“禧福祥杯”《小説選刊》最受讀者歡迎小説獎,二零一一年榮獲第八屆矛盾文學獎,同年,他又獲得了韓國萬海文學獎,二零零八年,他又榮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所以,他的作品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西方國家,都被推選為“上等營養品”,人們對他的作品十分熟悉。今天,我又懷着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他的成名作,一本長篇小説——《透明的紅蘿蔔》。

《透明的紅蘿蔔》這本長達32000字的中篇小説講述的是一個從小就受到繼母虐待的孤兒黑孩,他身性孤獨,喜歡獨來獨往,經常坐着或站着發呆。後來,他被趕到工地,受到了小石匠和菊子姑娘的同情;最後,孤兒小黑孩的紅蘿蔔被小鐵匠用力地拋進了水裏,再也找不到了,小黑孩把所有的正在成長中的紅蘿蔔給拔得一乾二淨了。

讀了這本中篇小説《透明的紅蘿蔔》,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舊中國當時多災多難的艱難歲月裏,多少的`勞動百姓倒在了血泊之中,這説明了當時的特定環境和人與人之間缺乏相信、缺乏基本的信任,甚至缺乏同胞與同胞之間的血脈親情!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是多麼重要啊!血肉親情可以使人重拾信心!不知道是哪一位偉人曾經説過這樣的一段引人深思的話語:“親情是什麼?她是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種可以感受責任,而後卻將責任變為習慣的無私。”,是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以真誠互相對待,互相幫助,世間不就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了嗎?

親情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我從莫言這本《透明的紅蘿蔔》中得到的啟示!

莫言作品讀後感 篇5

最近在讀一本莫言的新長篇《蛙》,這篇小説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説,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許多小説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複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説。“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台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隻眼閉隻眼。

“姑姑”,小説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後,始終受着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服務”,併成功得子。在形勢的鉅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者搖身一變為“違抗者”,其間經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為是“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説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説的結構也較為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敍事方式給小説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

莫言作品讀後感 篇6

最近有幸拜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篇長篇小説《蛙》,該小説屬於莫言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經獲得過獲得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小説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孃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佈高密東北鄉,可喪生於“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佈高密東北鄉。姑姑一面行醫,一面帶領着自己的.徒弟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紮,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

小説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姑姑”這個人物形象的確是十分鮮明,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當年那種偏執的狂熱。聖母和撒旦兩種因子吸附在她的一生中,在某種誘因下極端地釋放。手術高超迎接無數生命的婦科醫生、狂熱冷酷扼殺無數生命的計生幹部,這兩個面目和在一起就是“姑姑”。也許莫言想通過“姑姑”這個形象和計劃生育這個背景來反映人類靈魂中的善和惡的共存。在那個極端的時代,人類的惡就這樣被激發出來,做出許多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實,而且在做的時候還理所當然振振有詞。

從字面上來講,莫言在反思計劃生育政策,從深地來看是在反思人性。本書主要反映了作者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一種複雜和矛盾的心理,如今國家已經全面開放二胎政策,標誌着計劃生育階段性的改變,這也賦予了本書更深刻的歷史意義。

莫言作品讀後感 篇7

我不知道其他人對於這本書到底是做出如何的評價,但是我覺得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我其實不太喜歡豆瓣中的小説簡介,因為看完這個就很容易將人導向於某一個固定的方向。而我很討厭這樣的感覺。誠然,在文中很大程度上凸顯了關於母親的描寫,書名是生殖繁衍的象徵也是母親的偉大。

我在小説中看到了滿滿的滄桑感。或許這部作品太長了,但是收尾可能是作者有意為之。因為在那個節點,就應該這樣子的收尾。但是最後關於上官金童的與汪銀枝的描寫,則顯得太過隨意了。

其實看到莫言所描寫的這些文字,讓我更容易想到餘華。其實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性。無論從時代背景的描寫還是語言文字上的應用。我想,或許這部作品只是母親與孩子們的一部記載吧,而正是因為記載了近百年的歷史,因此到底裏面藴含着什麼,或許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吧。

上官一家,她們的血脈中正如母親所説,有着倔性,上官家的人是不聽勸的。我其實很喜歡母親所説的一句話,她要的是司馬糧,鳥兒韓這樣的`惹事的兒子,而不是一個窩囊廢。其實這個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母親的心聲啊。在上官家成長的歷史讓母親實在是受不了窩囊廢樣的男人了,而另一方面,上官家的所有女兒,找的都是轟轟烈烈的生活,或許這個也是另外一種影響吧。

其實仔細一想,上官家女兒們的不同結局,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那個時代不同的人們都難以避免的悲劇,一步一步地幾起幾落。直到走到最終的結尾。母親孕育了這些的生命——但是他們的成長,或許就已經不受到控制了吧。

Tags:讀後感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