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相信孩子》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相信孩子》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相信孩子》有感

讀《相信孩子》有感1

“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內心十分慚愧,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這樣的事情又何止出現過一次?“教師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為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我們的方法是錯誤的。”從我們的角度越認為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十分不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孩子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孩子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

圍繞“要相信孩子”這個主題,蘇霍姆林斯基在全書中始終以鮮明、生動的事例向我們詮釋這一鮮明主題。我也從以下幾點深有感觸:

一、要設身處地的為孩子着想。

關心孩子,不僅要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而且還要學會用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來生活,把他們的憂傷、焦慮和為之激動的事情統統裝在自己的心裏,對自己所説的每一句話和所提的每一個意見都應該慎重從事,考慮再三。在教育中,首先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每一個孩子,哪怕是一年級的孩子,如果他感到老師對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實際表現壞,他的自尊心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相反的.,如果孩子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老師對他個人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讚賞的話,那麼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走進孩子們心靈,理解孩子們,處理孩子們的問題時,我們應讓自己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想問題,用自己的誠心去碰撞另一顆心。

二、要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交流。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有的習慣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有的喜歡在課堂上説話;有的怕困難不願自己獨立解答習題而願去抄別人的,等等。他們似乎是從幹壞事中尋找樂趣。也許是我們之間的溝通太少了,也許他們正渴望得到我們的關注,也許他們正想打開自己的心扉。孩子的心是敏感的,這顆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東西,任何一個孩子在內心深處,都是嚮往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渴望能被大家認可,都渴望着其他人讚賞的目光。在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時候,不應傷害他們心靈深處最敏感的地方

讀《相信孩子》有感2

《要相信孩子》突出了“要相信孩子”這一鮮明主題,以生動事例回答了下列問題:如何讓好的東西在孩子身上佔優勢;沿着什麼道路才能使培養對象把高尚行為作為一種需要;如何才能把人類在道德方面積累起來的無盡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兒童。

是的,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在談話。合上手中的書本——《要相信孩子》,我的心中充塞着滿滿的情緒,是感動,是敬畏抑或是深深的動容。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無疑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的人。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一個懂得愛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的一個重要的觀點:“不要急於處罰孩子,要好好想一想,是什麼促使他們犯這種或那種過失的。要設身處地為孩子們想一想,那麼就可相信他們會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正錯誤的。”多麼語重心長的一段話啊!其中就有這樣的一個案例恰恰演繹了他這一觀點。是説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一個4歲的小女孩摘下了校園裏新開的一朵玫瑰花。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為什麼要摘花,就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説:“我知道摘花是不對的,但我的奶奶生病了,我想把花送給她,讓她也能看到這美麗的花。”蘇霍姆林斯基明白了,原來這是個懂得愛人的孩子。他又摘了兩朵玫瑰花,對孩子説:“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就這樣用鮮活生動的事例詮釋了“師愛”——極大地關注孩子的心靈,每時每刻想,到孩子一生的長遠發展,傾注心力發現和創造一切機會,幫助、引導和促進孩子發現自身潛力和優勢,進而在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中,獲得自我肯定與內心的尊嚴感。看一看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對待任性的米沙和叛逆的瓦洛佳,我們就可以知道師愛是一份多麼厚重、多麼細膩的情感,是一份多麼巧妙的智慧啊!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銘記:“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一個精心的播種者和耕耘者,應該去扶正在成長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細根,去愛護每一片急需陽光的綠葉。如果我們能讓兒童的各種優點像幼苗分櫱似地迅速分枝,那麼他們身上的缺點就會自然而然地被連根除掉。”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能在“蹲下來看學生”的同時“仰望孩子”。近幾年常聽到:“老師要蹲下來看學生”。我十分欽佩説這句話的人,佩服他對教育,對教學的感悟竟如此之深,這個理念的內涵是對孩子的尊重和寬容。在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中我感受到有時我們還要懂得仰望孩子!舉個大家熟知的例子吧:“雪融化了是什麼?”老師在課堂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孩子回答道:“春天!”然而,他的老師卻一本正經地告訴他錯了,並把“標準答案”寫在黑板上,叫學生們用心記住,答案是“水”。我相信看過這個例子的同仁都有所感歎,唉,多富有詩意,多麼童真的答案啊。可遺憾的是,孩子們想象的'翅膀被所謂的這一“標準答案”給“喀嚓”一聲剪斷了!在感歎之餘我們是否該感到後怕?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課堂中是否也有發生?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的美麗多姿,許多奇思妙想是我們成人世界所難以企及的。因此,在許多時候我們在“蹲下來看孩子”的同時還應“仰望孩子”,這種敬畏之心,仰望之情還應體現在我們的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去。記住吧:“我一向認為,要進入童年的這個神祕之宮的大門,就必須某種程度上變成一個孩子。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才不會把你當成一個偶然闖進他們那個童話世界大門的人,當成一個守衞這個世界的看守人,一個對這個世界裏發生的一切無動於衷的看守人。”

成為一名好老師是我最大的心願,讀了這本書更是堅定了我的這一信念。

讀《相信孩子》有感3

前幾天,我閲讀了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要相信孩子》這本書。讀過之後我再次深刻理解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感悟到許多東西。“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每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總是覺得內心無比慚愧,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這樣的事情不知發生了多少次?“教師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為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我們的方法是錯誤的。”從我們的角度越認為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十分不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孩子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孩子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

蘇霍姆林斯基在全書中始終以鮮明、生動的事例向我們詮釋這一“要相信孩子”這個鮮明主題。我覺得作為教師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改進自己的工作:

首先我們要設身處地的為孩子着想。關心孩子,不僅要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而且還要學會用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來生活,把他們的憂傷、焦慮和為之激動的事情統統裝在自己的心裏,對自己所説的每一句話和所提的每一個意見都應該慎重從事,考慮再三。在教育中,首先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每一個孩子,哪怕是一年級的孩子,如果他感到老師對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實際表現壞,他的自尊心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相反的,如果孩子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老師對他個人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讚賞的話,那麼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走進孩子們心靈,理解孩子們,處理孩子們的'問題時,我們應讓自己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想問題,用自己的誠心去碰撞另一顆心。

其次我們要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有的習慣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有的喜歡在課堂上説話;有的怕困難不願自己獨立解答習題而願去抄別人的,等等。他們似乎是從幹壞事中尋找樂趣。也許是我們之間的溝通太少了,也許他們正渴望得到我們的關注,也許他們正想打開自己的心扉。孩子的心是敏感的,這顆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東西,任何一個孩子在內心深處,都是嚮往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渴望能被大家認可,都渴望着其他人讚賞的目光。在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時候,不應傷害他們心靈深處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讀後感·有時,我們會因為一個孩子的一次的錯誤而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結果這個孩子就真的一步步向更壞發展。一生中從未犯過錯誤的人是很難找到的,何況一個孩子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想,只要我們有博大的胸襟和一顆慈愛寬容的心,謹言慎行,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寬容每一個學生的優劣、長短,相信他們一定會從幼稚走向成熟,成為一個身心都很健康的,社會的有用之才!

讀《相信孩子》有感4

近段時間閲讀了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要相信孩子》這本書。從中見識到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要,理論知識的精湛,以及文筆的優美。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啟迪,也讓我感悟到很多東西。

“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像果園的園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樹,愛護它的每一枝、每一葉那樣,愛護和保持孩子們身上的一切好品質。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去揭穿兒童的不好的、錯誤的地為,不要急着把兒童的所有缺點公諸於眾,而應當讓兒童發揮內在的精神力量來克服自己的缺點。讓集體看到的首先是每個兒童的優點,這才是育人的藝術所在。”這是蘇在《引導兒童自覺地改正錯誤》這篇文章裏的建議。他認為,一開始就把孩子的缺點暴露於集體之中,這會讓孩子失去了做一位好孩子的積極性,而且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去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讓思想品格得到昇華,如可以讓經常遲到的孩子當紀律委員;讓貪小便宜的孩子管理班集體的財物;讓不愛勞動的孩子負責課室的保潔等等。當他們的工作哪怕是有一點點小進步,教師也要及時真誠地表揚。通過這些措施,一步一步地把他們的小毛病糾正過來,這比對他們的錯誤進行無休止的批評和説教來得更加奏效。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很認同這些觀點和做法,特別是對於那些平時就是這麼做的教師來説,應該會深深地從中體會到這其中的巨大作用。道理每個人都明白,重要的是如何持之以恆,並用在每個孩子身上。

在《要相信孩子》這本書裏,作者談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女教師在教育一年級的孩子們要保持清潔時,發現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髒。她就指着小男孩説:“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麼髒!他沒有洗耳朵就來上學,這樣是不行的。”結果,第二天,小男孩雖然把耳朵洗得乾乾淨淨地來學校,但他從此卻變得非常緊張和膽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總覺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教師越責備他,他的情況就越糟糕。這位女教師根本不知道她已經傷害到了一個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傷了兒童的心靈。讀到這些文字時,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着,享受着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裏打着激靈……作為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好心提醒你,你為什麼就要犯錯誤,為什麼就不愛清潔呢?為什麼……老師啊,自認為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心裏所思所想,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後來男孩轉到別的班裏,表現卻一天比一天好,過去被那位女教師認為沒有數學才能的他,恰巧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才能。事實上,女老師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保持清潔——叫大家看一看某個乾淨整潔的孩子,然後號召大家向好的榜樣學習,有意識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用通俗地話來解釋蘇的用意,就是要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改正不良行為和習慣。事實確實也會如此,比如,我在上課時,發現大部分孩子聽得很認真,可也有部分學生很隨意。這時,我會説,某某同學坐得真直,像小松樹一樣直。這麼一説,話音剛落,那幾個不認真的同學立刻就開始認真起來了。所以,以表揚代替批評,以榜樣為示範,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引用的事例和我的工作實踐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當一名教師言行嚴謹的必要性,因為很可能自己一句不恰當的語言,或者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有可能影響着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孩子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了教師對他個人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讚賞的話,那麼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每一個孩子,沒有一個本質不好,也許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不管怎樣,我們一定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們要保護好孩子們幼小而純潔的心靈,讓他們長大後成為有自尊心的人。

讀《相信孩子》有感5

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同課異構”、“同書異讀”等活動。最近學校給每位教師購買了蘇霍姆林的《要相信孩子》一書,我認真閲讀了其中的篇章,感受頗深。

我個人認為,《要相信孩子》這本書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獻給我們所有老師的一份珍貴的禮物。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在《要相信孩子》這本書裏,作者談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女教師在教育一年級的孩子們要保持清潔時,發現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髒。她就指着小男孩説:“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麼髒!他沒有洗耳朵就來上學,這樣是不行的。”結果,第二天,小男孩雖然把耳朵洗得乾乾淨淨地來學校,但他從此卻變得非常緊張和膽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總覺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教師越責備他,他的情況就越糟糕。這位女教師根本不知道她已經傷害到了一個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傷了兒童的心靈。後來男孩轉到別的班裏,表現卻一天比一天好,過去被那位女教師認為沒有數學才能的他,恰巧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才能。事實上,女老師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保持清潔——叫大家看一看某個乾淨整潔的孩子,然後號召大家向好的榜樣學習,有意識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用通俗地話來解釋蘇的用意,就是要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改正不良行為和習慣。事實確實也會如此。比如,做眼保健操時,我班有的學生做得很認真,可也有部分學生很隨便。這時,我會説,某某同學做得真認真,這麼一説,話音剛落,那幾個不認真的同學立刻就開始認真起來了。所以,以表揚代替批評,以榜樣為示範,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再如《教師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特長》這節中作者認為孩子們往往是先在那些能夠充分發揮其才能,顯示其力量的領域裏做出成績,然後從這些領域裏渉取精神力量來克服自己某方面的弱點。因此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最好的東西,就成了我們老師的首要任務。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卻不應該總是盯住學生的缺點,總希望用盡一切辦法去讓他們改正,也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不斷的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取長補短。在一次學校的有關教育問題的座談上也有一名老師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問題,説是在自己的班上剛轉進來一位學生,學習成績中下游,但是細心觀察這名學生,她非常勤勞,熱心。在打掃衞生時總是能把最累最髒的活往自己身上抗,在平時在活動和比賽中非常樂於幫助別人,而且她的體育成績是班裏的佼佼者。我們這位細心的老師從不同的領域去發現學生的亮點,為自己更好的教育埋下了亮麗的一筆。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經常因為學生出現的問題而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對學生的信心真是不應該。勇於面對問題,尋找解決的問題的方法才是一個教師真正應該做的事。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深地感受到言行嚴謹的必要性,因為可能自己一句恰當的語言,或者是一個眼神,一句鼓勵,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對待學生的錯誤行為是的言行措施。因此我覺的書中提到的關於對待學生的錯誤行為處理的觀點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作者認為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説服裏的批評,這些做法,咋看起來都是為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説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每隊孩子進行一次評判,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未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為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為更冒失,輕率。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應該挫傷他們的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是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且非常的脆弱,而兒童的自尊心更是尤為的脆弱,如果在教育中我們不注意教育的方式,一味的批評,往往會對孩子脆弱的心造成傷害。

作為一名老師要學會用發展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一把尺子就能量出一批好學生,相信學生一定能做的更好。

讀《相信孩子》有感6

“教師,甚至學校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為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的方針是錯誤的。教師往往只致力於糾正缺點,最多是預防缺點。經驗,更多的是痛苦的經驗使我相信,通過這種途徑是培養不出堅定的道德信念的。”“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説服力的批評,這些做法,乍看起來都是為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説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為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兒童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讀到這些文字時,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着,享受着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裏打着激靈。。。。。。作為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為什麼就要犯錯誤,為什麼就偏要完不成作業?為什麼。。。。。。老師啊,自認為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因為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善良的,他們本身並沒有這種積極的傾向。任你怎樣發火,他們都無動於衷。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心裏所思所想,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不信,你問問孩子們,誰又願意做得不好挨批呢?可明明他們又管不住自己。給他們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認識到才行。

讀《相信孩子》有感7

《要相信孩子》是蘇老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校長期間的經驗總結,是他獻給"即將投身於塑造人的靈魂這一崇高事業中去的同志們"的珍貴禮物。全書自始至終突出了"要相信孩子"這一鮮明主題,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中令我們收穫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如何應用於實踐。也就是説,蘇老能夠走進孩子內心世界來實施教育,因為他懂孩子,所以其教育均是潤物無聲中的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最終成為正直、誠實、熱愛勞動、堅強而勇敢、忠於祖國和勞動人民的人。現將本書的閲讀收穫整理如下,以便將所學應用於接下來的教育行動中。

一、要愛護兒童敏感的心靈

這個內容裏的沃洛佳、格里沙的案例我們非常熟悉,因為我們身邊的類似事件太多了!我們的校園有多少孩子也有沃洛佳那樣的惱怒、那樣激動的目光,又有多少被當作反面例子的格里沙那樣的孩子受到了心靈的傷害?好在格里沙把傷心事傾訴給了媽媽,不懂傾訴的、一直悶在心裏的,後果會怎樣?這個孩子的一生是不是令我們擔憂?教師如果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柯利亞的案例令我們感受到了蘇老的教育智慧。他分析柯利亞偷拿兔子的動機,並幫助他認識到自己做法的錯誤,建議他把兔子帶回學校悄悄放到籠子裏。然後再建議大家每人拿一對兔子回家飼養。蘇老對孩子自尊心的呵護、對孩子人格的尊重與信任,理據分明,令我們敬佩之餘,不得不思考我們的教育缺少什麼?

如此這些,使我們懂得:不懂孩子的心裏,便不會尊重孩子,也就不會有正確的教育。女教師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給格里沙帶來的傷害,她的錯誤還在於沒有注意、沒有理解兒童的苦衷。這種錯誤也是我們當今的教師經常容易犯的。書中的這幾段話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更值得我們深思、踐行。"要想形成兒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須發展並鞏固兒童自我尊重的感情,任何一個考慮問題較深的教師都知道,每一個學生,哪怕是一年級的國小生,如果他感到老師對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實際表現壞。他的自尊心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相反的,如果兒童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教師和集體對他個人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讚賞的話,那麼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童年時期,當道德面貌正處於形成階段時,犯錯誤的可能性就更大些,但是兒童們的任何行為都不能與成年人的類似行為相提並論,兒童中出現的偷竊現象和成年人的類似行為決不是一回事兒。因此在處理兒童各種不良行為時,對待偷竊問題必須特別慎重,特別細緻,特別有必要深入研究兒童的內心世界。"

"一犯錯誤立即進行懲罰,往往容易因一時衝動,缺乏深入思考和仔細斟酌而做出不恰當的決定,而且會引起孩子們的騷亂和強烈的情緒波動。";"我一般總是這樣做,一方面對發生的事情表示惋惜。同時又堅持不渝地貫徹一個原則,那就是和犯錯誤的孩子保持一種純潔而高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樣犯錯誤的孩子就能把處分看成是一種必要的措施,從而深刻認識自己的不良行為,把自己所做的壞事真正當成一種錯誤來對待。"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集體

"生活的實踐證明,一個集體,越能在其各項活動中充分體現先進的社會思想,越能積極地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小單位來開展活動,那麼這個集體就越能起到教育作用。"

拾麥穗、收集槐樹子的勞動,教師注重激發孩子們的勞動興趣,引導孩子們從側面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勞動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國家裏有許多許多學生,如果每一個學生都能從地裏拾起哪怕是一根麥穗,那麼這些麥穗打出來的糧食就要用一百多節車廂來裝載。"這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勞動意義的'教育,令孩子們精神振奮,這種先進的社會思想的滲透必定促進集體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有些少先隊輔導員和教師抱怨説,有的孩子第一次戴紅領巾的時候無比激動,可是一兩年後對少先隊的活動卻不感興趣了。他們忘記了紅領巾,甚至不好意思戴它。"這也是我們校園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但我們就沒有在如何讓少先隊員的熱情永遠保持在入隊時的高度,永不下降方面去思考,去研究。蘇老舉實例幫我們解決這一難題。

"每一個少先隊中隊都把他們在十一年制中等勞動技校以前通過集體的力量能為祖國、為未來做到的事情,訂入了計劃中。"閲讀着書中列舉的中隊的七年計劃,可以想象得到,在這份計劃的後面將會有多少個優秀的集體形成。生活在這些集體中的孩子們,會始終懷着高昂的激情度過童年和少年時光,而支撐他們激情的,正是教育者們恰如其分地參與以及不斷給予的接地氣的共產主義思想的鼓舞。"一個集體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我們是否把祖國的發展前景。反映到孩子們的未來生活和勞動中來,以及反映的程度如何。我們一貫盡力做到讓那些激動全體蘇聯人民的事情也能激動我們的少先隊和共青團集體。"讀了這段話,結合書中的事例,我們可以想象蘇老教育的孩子們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教育絕非空話、套話地灌輸給孩子,而是結合各項活動、勞動,巧妙地結合實際,採取孩子們樂於接受的方式落實於孩子們的思想裏,行動中。

三、一個頑童的轉變

頑童柯利亞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書中這樣描述:"在柯利亞身上,好的、單純的、天真的東西和醜惡的、不能容忍的東西極不協調的交織在一起。"這也正是蘇老稱其為"頑童"的真正原因。從柯利亞的轉變來反觀我們的教育缺少什麼?"這是一個屬於‘難於管教’的孩子。要想教育好這樣的孩子,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在我們學校,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一般都由全體教師共同負責。""我們對柯利亞錯誤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它的遭遇很不幸,和姨母生活。她從來沒有嚐到過幹好事和幹高尚的事兒後所能感受到的激動人心的愉快,從沒有體驗過當優點得到肯定時所能享受到的那種精神上的滿足。"於是,老師們為他創造條件,讓他有可能體驗到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尊嚴時所能享受到的,那種人生的真正愉快的和滿足。讀了書中這個案例。我們應該認識到轉變這樣的學生是一條艱難、崎嶇不平的路,我們能夠看到的點滴變化,如同長在他們身上的幼芽,很弱小,需要小心呵護。最後柯利亞逐漸開始關心集體的事情,逐漸不僅對自己負責,而且對大家負責了。經過十年的努力,學校把柯利亞培養成了一個有高度覺悟的人,一個誠實忠厚的人。

讀着對柯利亞的教育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成長變化的過程,有多少教師共同精心培養、關注呵護?那麼回到我們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此做法,我們完全可以借鑑。每個班級內的特殊孩子,如果所有任課教師共同來關注、培養、呵護,那會有多少個優秀的柯利亞成長起來呀?那又會有多少個令我們感動的教育故事來豐富、幸福我們的教育生活啊?帶着這種美好的嚮往,我決定與我校老師們手拉手轉變校園裏的小頑童們。

後感

最後,我想用蘇老的精彩結尾來結束我對本書的閲讀。"只有認為每一個教育對象都可能成為偉大人物的教師,才能把自己稱為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那種自由散漫,毫無學習願望,對一切都不感興趣,哪方面都沒有才能的孩子時,他的心是不會安寧的。他一定會千方百計地去喚醒這個懶散而缺乏才能的學生的自尊心,並在他毫無覺察的情況下,觸動他靈魂中最敏感的角落。"

"一個學生,如果在它的周圍到處都能看到召喚他去追求知識、獻身勞動、不斷創新的火炬,如果點燃這一指引他勇往直前去克服困難的知識之明燈的,不只是一位教師,而是所有的教師,所有的少先隊輔導員,那麼將會出現怎樣的一幅情景呢?我想一定會出現一幅應該出現,也一定會出現的情景,那就是: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天賦素質都將毫無例外地得到發展,每一個學生持有的智慧都能放射出燦爛的異彩;一切懶散、無能的人都將不復存在,因為人生下來本來就是為了要成為天才的創新者的。把社會在道德和智力發展方面的水平提到上述高度——這就是我們的理想。這也就是共產主義。"

讀《相信孩子》有感8

網絡上有句流行語:“道理都懂,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道理大都都是長輩告訴我們的,而不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得到的感悟。要知道,沒有語言比親身經歷更有力量。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身為家長、老師的我們總是害怕孩子變成熊孩子、壞學生,所以總是急着插手去指責孩子的錯誤,其實殊不知,我們的干預反而錯過了讓孩子自我認知的最佳時機。

所以當孩子犯錯了,請相信孩子!

當然,我們説的相信孩子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引導孩子自覺地改正錯誤。在《請相信孩子》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述了小男孩維佳的成長故事。老師發現維佳在班裏偷東西后,並沒有在班集體面前揭穿他的行為,嚴厲批評他,説出他的`錯誤所在。而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錯誤,並自覺改正錯誤。我相信,在這件事情中領悟到的人生道理,將使維佳終身難忘。這就是親身感悟的力量!

試想,如果當時這位老師是在班級同學面前當眾責罵、批評孩子,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首先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經常當眾斥責孩子,會讓孩子在別人面前覺得自己下不來台,那麼孩子就會產生很深的自卑感。這樣會刺激到孩子的內心,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其次,孩子會對老師、父母產生怨恨。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有自己的自尊。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足夠的尊重,那孩子可能就會對父母也不尊重。

同時,過多的批評還可能使孩子性格發生改變。青春期的孩子還可能加劇青春期逆反。

所以,相信孩子,引導孩子發現錯誤並自覺改正錯誤,這才是給孩子真正的愛。

讀《相信孩子》有感9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一文中説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上進心,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才開學,作為班主任的我就碰到了這麼一件事。

新學期伊始,學生們精神抖擻,我也意氣風發,回顧以前的一些經驗教訓,我決定仍然要狠抓學生習慣,力爭細緻化、條理化,好習慣繼續發揚,壞習慣逐漸改變,以前總是因為忙碌而容易被忽略的“評比欄”,這學期説什麼都要好好利用起來!

考慮到這學期評比欄是以年級為準,我們四年級是“陽光中隊”,我決定用代表陽光的“太陽花”獎勵學生。基本原則是:平時如果有表現好的情況,就發一個stick,集齊了10個就能換一朵太陽花!大部分學生幹勁很高,希望能得到獎勵,每當他們集齊10個stick可以換一朵花時,那種喜悦是溢於言表的,畢竟是自己的努力換來的啊!

但是,也有些孩子有點無所謂的樣子,為了激起所有人的`興趣,我思索了下,將評比欄重新劃分,上半部分用英文寫上獎勵,下半部分寫上懲罰,告訴學生,為了公平起見,如果一個星期內有同學犯錯達到3次,那麼他名字下方的評比欄上就會出現一把叉,學生們連連同意,又是興奮又是擔心。

小濤是個貪玩的孩子,他聰明,可是總不用功,上課不是玩東西就是發呆,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作業經常忘了帶來,下課時也愛瘋鬧,在這種情況下,他得到“叉”的機會就比其他孩子多得多啦!我有些擔心,特地跟他談了心,他表示自己一定會努力的。開頭幾天還不錯,他儘量剋制自己,上課認真聽講,不拖交作業,下課也不瘋鬧,可是,漸漸地,他又有點控制不住啦,每次他犯錯的時候,我和同學們都替他着急,終於,他在某個星期3次“權限”都用完了,我很想給他機會,但是,作為老師,不能言而無信,他很難過,默默地低下了頭……看着小濤難過的樣子,我也不忍心,同時也陷入了思索,對評比欄的這一安排,我的本意是激發學生的鬥志和興趣,而叉,本身就代表的是一種否定,這樣堂而皇之地掛在牆上,班上的同學和其他班的人都能看到,孩子自己會怎麼想呢?這樣一來,他不是更沒信心了嗎?看來,還是我考慮得不夠啊!

“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這句話又一次在我腦海中響起,該怎麼辦呢?看來,我要好好開動下腦筋啦!

上課啦,我大步走上講台,對所有同學説了這件事:“同學們,小濤雖然努力了,但全班的規定對任何人都一樣,今天,老師想換一種方式,你們都玩過‘QQ農場’吧?”孩子們一聽,都很興奮,連聲説玩過玩過,“那農場裏面有什麼是很討厭的”“有雜草!”“那有了雜草要怎麼做呢?”“趕緊用除草劑除掉!”“對啊,每個人的壞習慣就像是雜草一樣,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除掉它!今天,老師把這棵雜草送給小濤,希望能提醒你趕緊改掉壞習慣,你們説好嗎?”孩子們齊聲説“好!”,小濤緊縮的眉頭也舒展開了,他小心翼翼地將草拿走貼上,牆上,小花在微笑,那一株綠色的小草雖然有點特別,不過也不失可愛,我向大家承諾,如果你不想出現小草也可以,但是要用2朵花來換,因為,成功需要很多努力,犯錯卻很簡單,而改正錯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

只是改變一種方式,就能隱晦地保護一個孩子的自尊,作為老師,處理問題時我們應該細緻又細緻,周全又周全,用愛對待孩子,用智慧教育孩子,現在,包括小濤在內的所有孩子都很努力,班上流行着一句話:今天,你鋤草了嗎?

讀《相信孩子》有感10

“教師,甚至學校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為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的方針是錯誤的。教師往往只致力於糾正缺點,最多是預防缺點。經驗,更多的是痛苦的經驗使我相信,通過這種途徑是培養不出堅定的道德信念的。”

“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説服力的批評,這些做法,乍看起來都是為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説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為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兒童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

讀到這些文字時,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着,享受着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裏打着激靈……作為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為什麼就要犯錯誤,為什麼就偏要完不成作業?為什麼……老師啊,自認為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因為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善良的,他們本身並沒有這種積極的傾向。任你怎樣發火,他們都無動於衷。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心裏所思所想,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不信,你問問孩子們,誰又願意做得不好挨批呢?可明明他們又管不住自己。給他們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認識到才行。

讀《相信孩子》有感11

《要相信孩子》是蘇聯教育家、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校長期間的經驗總結,是他在25年來所“熱愛併為之獻身的教育工作中寫下的”動人詩篇,是他獻給“即將投身於塑造人的靈魂這一崇高事業中去的同志們的”珍貴禮物。全書不僅自始至終突出了“要相信孩子”這一鮮明主題,而且以生動事例回答了下列問題:如何讓好的東西在孩子身上佔優勢;沿着什麼道路才能使培養對象把高尚行為作為一種需要;如何才能把人類在道德方面積累起來的無盡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兒童;如何才能把孩子們培養成積極為共產主義道德品質而奮鬥的戰士。

作品中不少經典案例都可以讓我聯繫到自己的工作,給了我很多啟示。有的時候我還會發現自己的一些做法與書中的類似:有些是好的做法、有些是不好的做法。當好的'做法相同時,我感到慶幸,不好的做法相同時,我從書裏汲取經驗,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要相信孩子》這本書裏有一個“熊孩子”柯利亞,他是讓老師頭疼的存在。每個班裏都有這樣的“熊孩子”。他們有很多的共同點:渴望別人的關注、沒有毅力、愛幹壞事,當然這樣的孩子也有他們共同的優點:樂於為班級做貢獻、聰明、富有創造力。當“熊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把他的錯誤在集體中宣揚,企圖利用輿論的力量讓他改邪歸正。但是效果恰恰適得其反。我們班有這樣一個“熊孩子”。破壞公物、擾亂課堂紀律對於他而言簡直家常便飯,每當他犯了錯我總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當時他總能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下次依舊照犯。後來我發現了他很樂於幫助他人,於是讓他當了班級監督員,後來他追打皮鬧的身影變少了。《要相信孩子》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定要讓集體來肯定學生在道德品質方面表現出來的優點,並及時加以表揚。這是正確進行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

讀《相信孩子》有感12

本學期,我有幸拜讀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要相信孩子》這本書。淺薄的教學經驗,讓我遇到到了許多問題。而這本書恰如雪中送炭般給我指引了正確的方向,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中令我們收穫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如何應用於實踐。蘇老能夠走進孩子內心世界來實施教育,他的教育是潤物無聲中的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最終成為正直、誠實、熱愛勞動、堅強而勇敢、忠於祖國和勞動人民的人。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啟迪,也讓我感悟到很多東西。

在《要相信孩子》這本書裏,作者談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個頑童的轉變"。少數孩子對自己的缺點不但根本不想掩飾,反而希望大家都看得到,並且好像等着老師對他採取什麼措施。柯利亞就是這樣的孩子,故意逞英雄把樹根弄壞,縱身跳入溝壑,他有一顆敏鋭又衝動的`心。教師發現對他的漠不關心、冷漠無情的態度引起了孩子的反抗,因此,老師們想方設法盡一切努力激勵孩子去幹好事,去幹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事,為他創造條件,讓他有可能體驗到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尊嚴所能享受到的那種人生的真正愉快和滿足。經過十年的努力,學校把一個頑劣的孩子培養成了一個有高度覺悟的人,一個誠實而忠厚的人,讓他勇敢而滿懷信心地走向了生活。

結合我平時的教育教學,我深刻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們要保護好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用合適的方法,在集體中,潤物細無聲地逐步影響他們,轉變觀念,讓他們成為有價值的人。

讀《相信孩子》有感13

近段時間閲讀了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要相信孩子》這本書。其實在以前也讀過這本書,只不過讀得不如這次的細緻。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啟迪,也讓我感悟到很多東西。

“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像果園的園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樹,愛護它的每一枝、每一葉那樣,愛護和保持孩子們身上的一切好品質。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去揭穿兒童的不好的、錯誤的地為,不要急着把兒童的所有缺點公諸於眾,而應當讓兒童發揮內在的精神力量來克服自己的缺點。讓集體看到的首先是每個兒童的優點,這才是育人的藝術所在。”這是蘇在《引導兒童自覺地改正錯誤》這篇文章裏的建議。他認為,一開始就把孩子的缺點暴露於集體之中,這會讓孩子失去了做一位好孩子的積極性,而且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去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讓思想品格得到昇華,如可以讓經常遲到的孩子當紀律委員;讓貪小便宜的孩子管理班集體的財物;讓不愛勞動的孩子負責課室的保潔;等等。當他們的工作哪怕是有一點點小進步,教師也要及時真誠地表揚。通過這些措施,一步一步地把他們的小毛病糾正過來。這比對他們的錯誤進行無休止的批評和説教來得更加奏效。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很認同這些觀點和做法。特別是對於那些平時就是這麼做的教師來説,應該會深深地從中體會到這其中的`巨大作用。道理每個人都明白,重要的是如何持之以恆,並用在每個孩子身上。

在《要相信孩子》這本書裏,作者談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女教師在教育一年級的孩子們要保持清潔時,發現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髒。她就指着小男孩説:“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麼髒!他沒有洗耳朵就來上學,這樣是不行的。”結果,第二天,小男孩雖然把耳朵洗得乾乾淨淨地來學校,但他從此卻變得非常緊張和膽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總覺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教師越責備他,他的情況就越糟糕。這位女教師根本不知道她已經傷害到了一個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傷了兒童的心靈。後來男孩轉到別的班裏,表現卻一天比一天好,過去被那位女教師認為沒有數學才能的他,恰巧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才能。事實上,女老師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保持清潔——叫大家看一看某個乾淨整潔的孩子,然後號召大家向好的榜樣學習,有意識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用通俗地話來解釋蘇的用意,就是要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改正不良行為和習慣。事實確實也會如此。比如,做眼保健操時,我班有的學生做得很認真,可也有部分學生很隨便。這時,我會説,某某同學做得真認真,這麼一説,話音剛落,那幾個不認真的同學立刻就開始認真起來了。所以,以表揚代替批評,以榜樣為示範,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引用的事例和我的工作實踐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當一名教師言行嚴謹的必要性,因為很可能自己一句不恰當的語言,或者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有可能影響着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孩子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了教師對他個人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讚賞的話,那麼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我曾經對家長和其它科任教師説過,我們的孩子,沒有一個本質不好,也許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不管怎樣,我們一定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或許他從啟聰學校畢業時,甚至還不會很工整地寫自己的名字,不會計算2+3,但他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們要保護好孩子們幼小而純潔的心靈,讓他們長大後成為有自尊心的人。

讀《相信孩子》有感14

趁着春節時光,我悦讀了《孩子,我完全相信》一書,透過書中温暖的文字,我感受到了發自教育者內心深處的温柔。《孩子,我完全相信》這本書的封面上寫着“願世界上的所有大人,都能認真地傾聽孩子,温柔地對待孩子。”作者王悦微老師是一位國小老師,她坦誠、温柔,文如其人,書裏書外表裏如一。

其實,通過微博,我“認識”、關注王老師已有8年時光了。我非常喜歡王老師分享的一些學生趣事、作文以及她筆下世俗中的人和事。王老師是我最為關注的一位博主,在吵雜的網絡世界裏,她的博文像一抹暖陽,照亮了許多人的心靈,讓人温暖、感動。她所寫的書,更是如此。

在書的序言中,王老師首先回憶了她的國小班主任對學生無私的愛以及長大後成了老師的自己也無私地愛着學生,然後寫道:“童年會貫穿一生,併成為生命的底色。一個人在童年時得到過尊重、信任和關愛,成年後會活得自信而舒展。”王老師正是用這樣的`育人思想尊重、信任、關愛學生,才成為學生喜歡和信任的老師。

打開書,在王老師娓娓道來的59個故事中,讀者不僅看到了童年的天真與蠻荒,而且在王老師的講述裏,開始思考教育孩子的機緣。這些故事無不洋溢着真善美,給人温暖和感動。

如故事《別人家的爸爸》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給孩子們看宮崎駿的《龍貓》,其中有一個鏡頭是小梅告訴爸爸和姐姐,説她剛才看到了龍貓。三個人四處尋找無果。但爸爸沒有取笑小梅,而是認真地給大樟樹鞠了一個躬,説小梅看到的一定是樟樹派來的精靈,感謝樟樹照顧小梅。看到這裏,台下的孩子們爆發同一聲‘哇’……有幾個孩子竊竊私語起來……”讀完這段文字,我深覺慚愧!作為孩子的父親,如果在這樣的場景下,我肯定會責備孩子胡説。我只會用成人的視角去做判斷與解釋,而不會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去聽、去感知這個世界。孩子有被關愛、被信任的需要,單純以成人的視角,很難有足夠的耐心,也很難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我喜歡墳墓,因為……》這個故事中,王老師與學生一起讀歌詞《我喜歡》:“我喜歡暖冬的太陽/我喜歡初春的青草/我喜歡午後的庭院和一旁發呆的鞦韆/我喜歡仲夏的冰沙/我喜歡清秋的明月……”點評與交流後,王老師讓學生用“我喜歡……”寫幾句話。她巡堂時發現有學生寫“墳墓”,卻也不去管他。在交流作品時,該生讀道:“我喜歡墳墓。”學生們聽得笑起來……然而喜歡墳墓是有原因的,墳墓裏頭有他深切懷念的爺爺。這篇作品,我在微博已讀過,在書中再讀一次,當讀至該生的詩作時,仍感動不已,眼眶濕潤。我想,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以獨特的形式表達,使其內在情感豐盈,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我們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出完美的父母形象嗎》這個故事中,王老師在孩子面前“自損”形象。她的坦誠與智慧,令人敬佩!她用自己小時候的過錯教育孩子“即便在沒人的時候,也要對自己的品行負責,這就是慎獨。”道德教育是否可以更誠懇、更開放?王老師認為——身教重於言傳;父母要以平等的心態去和孩子們做坦誠而有智慧的溝通。這個觀點很有指導意義,值得我思考和踐行。

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孩子,我完全相信》正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讀《相信孩子》有感15

相信每位老師都曾單獨批過學生吧,差不多都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着,享受着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裏打着激靈……作為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為什麼就要犯錯誤,為什麼就偏要完不成作業?為什麼……老師啊,自認為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我也經常苦惱呀,為什麼?為什麼呢?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那裏告訴了我們答案。

記得在《要相信孩子》這書上有這樣一段話:“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説服力的批評,這些做法,乍看起來都是為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説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為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兒童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這段話給我的啟發很大。確實,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思維去想孩子,把我們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他們,一旦他們不接受或是做的不好,我們就生氣,罵他們,有時火氣一上來説的話其實是非常傷他們自尊的。所以説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自認為是善良的動機的做法,因為他們本身並沒有這種積極的傾向。任你怎樣發火,他們都無動於衷,反而更反感,更要和你對着幹呢。知道了這些,我們就應該去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其實有哪個孩子不想老師喜歡呢?不想做好一切呢?可明明他們又管不住自己。所以我們老師就應該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給他們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認識到,這才真的有用。不得不承認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優點,也有他的缺點,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始終堅信自己的學生“行”。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加以肯定、加以強化,讓他樹立起自信。有了自信,學生在改正缺點時,就有了主動性,就有了動力。我們要採取賞識教育,因為在賞識教育的環境中,學生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而且成為一種定勢,就會成為克服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阻力的強大動力。

“教師,甚至學校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為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的方針是錯誤的。”書上的這句話很有道理。在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為“後進生”。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是怎樣的呢?相信許多老師都是在批評多次後無奈的對他“置之不理”,甚至對他們產生厭惡感了吧。因為我們認為的好學生不是這樣的,他們不符合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把他們稱為“後進生”,加之現在中國的教育還是注重升學率的,他們拖了我們教學上的後退,當然就是老師眼中的差學生了。可是,難道他們真的是無可救藥?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只要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好的,有一顆關愛學生的心,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尊重學生,耐心引導,那麼每位學生都會綻放出他特有的風采。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些教育書籍後,我想了很多。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肩負着這麼多孩子的未來,責任重大啊!所以我們真的應該樹立一個終生學習的觀念,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基礎,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樣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